《木兰诗》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家国情怀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作者浓墨重彩去表现的恰恰不在她的“奇”和“英雄”,而是要表现她作为一个平凡女子对家乡的热爱,对父亲的眷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因此应该说,作者是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来表现北朝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才是本文要体现的最重要的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2.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3.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分析了《木兰诗》的结构层次及诗意,下面我们继续去领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二、品读悟诗情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品析这一段写出了哪些内容,哪些字用得特别的美,特别的精致?
(屏幕显示)
表现了:
征途之遥---万里赴戎机
征战之勇---关山度若飞
军旅之苦---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百战之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十年之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字字千金,惜墨如金
(1)积累一个“戎”字:“戎”,古代兵器的总称。“戎”就是军队、军事,由于这个含义,就有了“兵戎相见”这个成语,就是打战。“投笔从戎”,指的是文人不写文章了,去打战。“一身戎装”写的是军人穿的军服。“戎马生涯”指的是一辈子就是在打战里面过来的。“戎马倥偬”这一辈子就在战斗了,感觉忽然就过去了。“戎机”就是战争、战斗、军事。大家看,“戎”字很古老,但是并没有远离我们。
(2)积累一项修辞——互文。大家做笔记。上下句或若干句,它们的意思是互相交错、兼顾、补充的,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些句子句与句之间,彼此交错,互相补充。
(3)积累一个四字词语:惜墨如金。
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旧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说说这一节语言表达的传神之美。
(1)传神的动作描写把爷娘的“疼爱之心,阿姊的“喜悦之态”,小弟的“快乐之情”,以及木兰的“闺中情怀”“女儿本色”和伙伴们的“惊讶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积累一对成语:
“磨刀霍霍”,现在把它解释为“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地活动”。
“扑朔迷离”现在用它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
(3)积累一个带“墨”的成语——挥毫泼墨,就是不惜用繁笔来描写。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木兰诗》有时惜墨如金,极其简练;有时泼墨如水,尽力铺排。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塑造既有英雄气又有儿女情的木兰形象,传达出美好的意蕴。
3、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运用排比手法,表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井然有序。
4、第4节写“旦辞……暮宿……不闻……但闻……旦辞……暮至……不闻……但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运用对偶,反复咏叹,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了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了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精针密线地刻画出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
5、作者如何写出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运用夸张,描写木兰的雄姿:她身着戎装,跨着战马,随军出征,穿过一道道关,飞越一座座山,千里迢迢向前线进发。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运用对偶,描写边塞军营荒寂寒冷的夜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运用对偶、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6、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7、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8、结尾附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运用比喻,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9、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三、赏读析人物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深明大义,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英勇善战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木兰形象特点: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小结: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一身戎装,英姿飒爽,云鬓花环,楚楚动人,这就是花木兰;
“戎马关山报国志,魂牵梦萦女儿情”,这也是花木兰。
《木兰诗》写的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的画册上,再也找不到诸如此类的第二人了。
四、背读练写作
(1)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2)完成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习《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了木兰的形象。我正准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我疑惑不解地问:“有事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我不但不信,更理解不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是呀,木兰上厕所或洗澡,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一个学生马上回答:“这些生活细节,木兰可以巧妙地回避。这从文章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可以看出木兰是谨慎、机警的。”有的学生信服地点了点头,有的又举起手:“男人与女人在生理发育上毕竟有所不同,比如从胸部、皮肤、声音、走路,都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女的,这靠机警是解决不了的。”学生都沉默了。看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我激动地说:“木兰乔装十年,驰骋沙场的传奇经历和洋溢全诗的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都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木兰诗》称得上是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学生眼里流露着喜悦和满足的目光,快速地作好了笔记。
本课的写作特点,本来想在下一课时解决,想不到学生的一个疑问,就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我不禁感慨万千: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思考,很难想象他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既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就应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