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1
南召县思源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学科电子讲课稿
修改、补充栏
课题:8.木兰诗主备:高辉 第4周(3.26--3.30)备课时间:2月27日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注解,翻译重点句子,理解文言诗的内容。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课文注解,翻译重点句子,理解文言诗的内容。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教法:三疑三探。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花木兰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家一定通过影视作品与课外阅读了解一些“木兰从军”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花木兰,去感受她的思想情感与人格魅力。
2、《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注解,翻译重点句子,理解文言诗的内容。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三)根据课题和学习目标,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和学习目标,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有详有略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自探提示:
1有感情的的朗读古诗,自学本课生字新词。2结合文中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给诗歌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1)重点生字词检查
郭茂倩(qiàn)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â hán)
鞯(jiān)
辔(pâi)头
溅溅(jiān)
燕(yān)山 胡骑(jì)
啾啾(jiū)
戎机(róng)
朔(suò)气 金柝(tuò)
铠(kǎi)甲
策勋(xūn)
红妆(zhuāng)
修改、补充栏
著(zhuó)
云鬓(bìn)
扑朔(suò)
傍地(bàng)(2)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 户:门 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 忆:思念 昨夜见军帖 帖:文告 军书十二卷 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
阿爷无大儿 阿爷: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 为:为了 市:买 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 溅溅:水流声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3)疏通文意
借助工具书、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这首叙事诗运用了排比、对偶、反复、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请找出来加以体会。(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四句铺陈,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井然有序。意思是到各个集市买来作战用的物品。(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是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描写边塞夜景,表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意思是北方的寒气里传来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战士的盔甲上。(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是互文,是说将军和壮士们经过上百次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得胜归来。上下句的意义互相渗透说明兼顾合指。(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这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打仗归来后,天子为木兰记了很多功,赏赐她很多财物,这是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的铺垫。意思是(为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东西。
(4)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第一部分(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三、质疑再探:(3分钟)
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那么文中地方叙述的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好在哪里?
详写战前的准备工作,亲人团聚时的欢乐情形,略写了战斗生活。这样安排可以突出木兰勇于献身,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详略得当,使文章结构富有变化,有利于铺陈故事情节,突出中心。
四、运用拓展(17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 一,根据所学内容,理解词语意思。1何所思: 2当户织: 3鞍马: 4戎机: 5策勋: 6红妆: 二,根据所学内容,理解下列诗句。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马鞍,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课后反思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⑵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⑶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⑷背诵全诗。2、能力目标:
⑴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⑶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3、德育目标: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
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
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
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教具准备】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1:人类诞生于妇女也成长于妇女。若没有女性,人类社会便了无生机;若没有女性形象,文学作品也会黯然失色。很多文学作品,因塑造了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而得以永垂不朽,名存千古,北朝民歌《木兰诗》就是其中之一。
设计2:教师播放香港电视连续剧《少女慈禧》主题歌《巾帼胜男儿》:“巾帼历次胜男儿,男女代代对峙,曾否推测过明天举世重由弱质再把持……”,或者播放《红色娘子军》主题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设计3: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同学思考,回答:穆桂英、刘胡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巾帼英雄图片: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感受她的英雄豪气,女儿柔情。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师可安排学生欣赏京剧、豫剧、评弹、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断,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内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
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辨析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金柝鞍鞯 戎机辔头云鬓溅溅燕山 胡骑啾啾著我旧时裳 ⑵掌握下列多音字: 骑转强帖 ⑶通假字: 帖花黄 看火伴 ⑷辨析字形:
柝、析、拆、折 戎、戍、戌、戊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或更正,明确: ⑴zhùtièké hántuòjiānrónɡpèibìnjiānyānjìjiūzhuó ⑵骑:jì 胡骑转:zhuǎn 转向贴:tiè 昨夜见军贴 qí 骑马 zhuàn 转动tiē 昨夜见军贴 强:(qiáng)百千强(jiàng)倔强(qiǎng)勉强
⑶“帖”通“贴”“火”同“伙” ⑷金柝、分析、拆开、折断 戎马、戍守、戊戌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⑴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⑵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⑶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⑷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⑴组为“二一二”节拍,⑵组为“二三”节拍,⑶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3、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2、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组必答题。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值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胜组。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测试题如下:(多媒体显示)⑴解释加粗的字。①问女何所忆 ②愿为市鞍马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④朔气传金柝 ⑤惟闻女叹息 ⑥赏赐百千强 ⑦著我旧时裳 ⑧旦辞爷娘去 ⑨出郭相扶将 ⑩当户理红妆 ⑾对镜帖花黄 ⑿出门看火伴
⑵判断下列加粗词的古今含义有无变化。①军书十二卷②双兔傍地走 ③愿驰千里足④赏赐百千强 ⑶翻译下列句子。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⑷说说下列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并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关于翻译。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②关于互文。一要理解“互文”的含义(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二要考虑诗歌特征,译文不能失去诗味。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一句译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这两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同样④⑤⑥三句分别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关于句式特点。这首诗在句式上有民歌特色。第①句为复沓句,两句更换少数词语,即构成复沓句,类似的句子有“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第②句为顶真句,前一句末尾的词语与后一句开头的词语相同。类似的有“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第③句为对偶句,类似的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第④句为排比句,类似的有“东市……北市买长鞭”。
五、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1、教师提示: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力求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选四位同学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3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第4段写木兰十来年的沙场征战;第5段写木兰凯旋回朝,建功受封;第6段写木兰辞官还家。
多媒体显示:
2、学生以此图为依据,理清背诵思路,强化背诵。3、教师设计相关练习,指导背诵。多媒体显示:
唧唧复唧唧,___________。不闻机杼声,___________。
问女何所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爷无大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旦辞爷娘去,_____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朔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汗问所欲,_____________;愿弛千里足,_____________。
爷娘闻女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我东阁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学生边忆边思,尝试背诵。4、全体学生齐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整理成文,以待课堂交流。网络搜索从古到今杰出的巾帼英雄,并整理成文,讲给同学们听。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寻踪;合作探究,就最想问的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未知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学生齐背。
二、研讨赏析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人们的美感。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故事的传奇性,带给人们新奇的心理冲击,因为“自古英雄出少年”嘛。
生2:千古不朽的形象美,永远是吸引人们的焦点,跨越时空,千古不衰。生3:凝练生动的语言,给人全新的视觉、听觉以至心理享受。生4:心系祖国,情系社稷,奏响了文学艺术殿堂最强劲最豪迈的乐曲。生5:详略得当,繁简相宜,有高超的叙事技巧,尽现叙事魅力。……
2、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的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的美。
活动成果展示: ⑴故事的传奇美:
本诗集中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故事。木兰在非常时期女扮男装,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着实让人惊叹。
⑵不朽的形象美:
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性。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聪明机警又热爱和平,女儿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⑶凝练生动的语言美: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复沓、问答、排比、重叠、对偶、顶真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新奇幽默的比喻,有气势酣畅的排比等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是艺术中的精品,《木兰诗》之所以千古不衰,其凝练生动的语言功不可没。
⑷壮美的爱国情:
木兰深明大义,以国为重,代父从军,十年征战,功劳显赫。爱国情操是所有情感中最壮美的;爱国诗歌是诗城堡上空最强健的乐音。祖国是每个人心中至高的象征,热爱祖国、保卫祖国是一个人至高无上的选择,这也就是《木兰诗》最易打动人心的地方。
⑸淡妆浓抹总相宜:
文章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繁笔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木兰采买鞍马一事,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既写木兰的繁忙,也呈现了一个英姿飒爽的木兰;②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一幅“少女思亲图”呼之欲出;③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叠唱,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一朝团圆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写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一段,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简洁,十年征战,只用六句话就交代完了。
如此安排,正突出了诗歌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所以,繁简安排可以起到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木兰不是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也不是娇滴滴的“崔莺莺”,而是娇柔刚健相济的女性。
三、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1、教师要求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学生提问。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并板示,交付全班讨论解决。学生可能提到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
⑴为什么把父亲称作“爷”,这一称呼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能介绍一点相关的知识吗?
⑵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是怎样的?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⑶木兰为什么放着高官不做?这是否体现了她不慕荣华的高贵品德? ⑷在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⑸“巾帼英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巾帼英雄即女中豪杰。”那么,除了出征打仗,还有哪些女性称得上巾帼英雄呢?
⑹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的塑造相同吗?如不同,请谈谈这一方面的差异,好吗?
⑺女子“半边天”,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角色分工发生了哪些变化?当代巾帼英雄有哪些?试列举三四例。
有些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可自行解决,如⑵明确文学艺术忌“实”尚“虚”的原则即可;⑶明确中国古代女人三从四德、受社会歧视的现实即可。
有些问题,教师不必急于给他们提供答案,应有意识保留一些问题,供学生课后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一周后上交一份读书报告。教师查收,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有些问题,教师可稍作提示。如⑸在古代,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言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以立德为名,花木兰、梁红玉以立功为名,李清照、朱淑贞以立言为名。如⑹可阅读法国司汤达《巴玛修道院》、法国作家梅里美《卡门》,两部小说中的吉娜、嘉尔曼或许会给我们启示。
四、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慨然击股。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让我们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课堂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发言整理成文,收集在《成长的足迹》(课堂口头训练成果集)中。
2、多方查找资料(看书、浏览网页、采访等),就课堂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然后整理成文。
〖板书设计〗
(一)(二)
【活动与探究】
一、“男尊女卑”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束缚妇女的沉重枷锁 而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战功显赫、辞官还乡的美德,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统治阶级轻视妇女的伦理观念。在当今时代,女子有“半边天”的说法,请联系实际,谈谈新时期女子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为话题,在班内组织一次讨论会。
二、这首诗留下了许多“飞白”,请体会木兰的思想感情,想象木兰停机叹息时的心境、奔赴前线途中的心情及还乡后重着女儿装的感情等,对诗歌进行扩写
三、开放探究
1、阅读下面两段歌词,然后完成题目。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共产主义真,党是领路人,奴隶得翻身,奴隶得翻身。
⑴上面的文字是电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歌词。比较《木兰诗》,两者都写的是女子,但侧重的角度却有所不同。你能找出它们二者各自的侧重点吗?
⑵“战士的责任重”一句,请你结合《木兰诗》,说说这句话在《木兰诗》中是否有体现?而在这首歌中,它的含义具体体现在哪里?
⑶歌词中为什么要提到古代的木兰?
⑷从歌词来看,今天的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她的目标是什么?请根据歌词内容,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目标阐述出来。2、请充分发挥想象,将下面这首乐府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要大胆、合理,字数不少于500字。
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蹇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参考答案〗
1、⑴《木兰诗》选择写木兰从军这一故事,侧重于木兰爱亲人、爱国家的责任感,而在表现上则侧重于描写她美好的思想情怀。
《红色娘子军》连歌侧重于女战士解放奴隶、解放自身的责任感,侧重于论述女战士扛枪求解放的意义。
⑵木兰正是出于对亲人、对国家的责任感而“替爷征”的。这首歌,这一句具体体现在“妇女的冤仇深”“扛枪为人民”“奴隶得翻身”几句话上。
⑶意在表明:女子本不应该生来就受压迫,女子也有能力,能做大事业。提到古代的木兰,可使这一观点得到更广泛的例证。
⑷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受压迫的奴隶和人民,包括妇女自身,一起奔向幸福的明天。
2、提示:此诗选自北朝乐府诗,它描绘了一位射技高超的女英雄形象。她撩起衣裳,跨马如飞,像一阵卷起蓬草的风一样,驰骋在北国原野上。她箭不虚发,无人敢挡。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收录的唐朝人韦元甫所作的一首《木兰诗》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gōu,用以束衣袖的臂套)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部,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二、焦点争鸣
1、花木兰是英雄还是孝女?
《木兰诗》讲述的是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最终凯旋而归,解甲归田的故事。如果我们认真地咀嚼此诗,再结合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看出:木兰最突出、最主要的形象实际是一个孝女,而不是一位英雄。木兰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孝道思想而并非爱国精神。
关于此诗产生的年代,据前人考证,诗中所叙地名与史书所载北魏与柔然的战争相符,作品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僧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之中,那么作品产生于北魏后期当较为可信。南北朝时期,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历史原因,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仅失去了其在两汉时代的统治地位,而且其思想体系中较为合理的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这种现象在北朝少数民族政权中显得尤为明显。而与此相反的是在当时的文学批评领域,却仍出现了一大批文学批评家高扬儒家传统文论,宣扬文学的“政教”(如曹丕)“德行”(如葛洪)以及“宗经”“原道”“征圣”(如刘勰)思想,将文学与社会政治密切联系起来,同时也与儒家之道联系起来。批评家们的想法,仍立足于以文学恢复儒家传统、教化民众。那么被当时的文人所润色过的《木兰诗》,自然便具有了文人刻意打上的上述文学批评理论的烙印。作者借“一个女儿曾代老父从过一次军”(范文澜《中国通史》)的事例,编成诗歌,从中寄托人民群众对孝女或孝道思想的企盼。因此,《木兰诗》的创作倾向(动机)便自然可以概述为:通过塑造一个孝女的形象来改变世风,并为世人树立楷模。何以见得是这样的呢?
按《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评点,此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如何分段以及每段的起止也值得商榷)第一部分:自篇首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写木兰准备代父从军以及初涉沙场的感受。这部分诗文中清楚地写道,木兰反复叹息,心生忧虑的起因,不是因为看到烽烟起边关、国家人民将罹难的忧国忧民(即她的叹息忧虑不是像英雄那样来自于对国事的感慨),而完全是因为“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的叹息忧虑全是因父而生。可汗点兵,父亲在册,可家中的情况却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无法使老父摆脱眼前的兵役之苦,这才是木兰叹息的全部原因。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所思所虑,完全是从自己的家庭情况出发而考虑问题,没有也不可能表现出为国、为君、为人民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诗句)的爱国思想或精神。这是显而易见的。木兰的从军动机只有一个即替父分忧。而且作品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二句,已经把这一动机揭示得极为清楚,是“替爷征”而非“为国征”,也正是由于“替爷征”之念是木兰迫于无奈而发自肺腑的心甘情愿,故而下文中所描述的买器具,才能够写得欢畅淋漓,将周密而紧张的准备气氛渲染烘托得有声有色,在表面欢快的购物准备之下暗含着一种淡淡的忧虑,表面的欢快是木兰的孝心得到父母家人的支持与鼓励之后,即孝心得到初步伸张后的必然表现,而暗含的忧虑则是木兰及家人内心思虑如何面对未来的必然结果。接下来的描写中,木兰离家出征后对家中父母的思念仍然是作品抒情的重要脉络。“旦辞爷娘去”表现了离家之时木兰对父母的依恋;重复的两句“不闻爷娘唤女声”,更突出表现了木兰对父母深切思念的情怀。作品写木兰从军途中的所思所见,如报安家书一般,仍以眷念父母为主要着眼点,这实际上仍是对木兰孝心的隐晦伸张。
第二部分:自“万里赴戎机”到“壮士十年归”。简写木兰的十年征战生涯。这里通过渲染征战之苦、万里关山之遥、朔气铁衣之寒,确实体现了木兰的刚毅、勇敢的性格特征。但也正是因为写出了征战之苦,才更能衬托出木兰孝心之深。木兰之所以能“壮士十年归”,其“替爷征”的孝心是能够战胜千难万险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这里仍没有只言片语涉及木兰的爱国思想,只是反复表现征战之苦、回归不易。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品将这一段具体的征战过程这一最能体现爱国思想与主人公性格特征的部分只作了简略的描写,而没有过多地渲染其“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金戈铁马的英雄”的一面以及“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注意到这一点,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作品的思想倾向也是大有裨益的。第三部分:自“归来见天子”至“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是全诗的高潮。在这段中木兰以一个女英雄的面目出现,而且还是一位只有英雄之身而无英雄之名的英雄。因为木兰是“替爷征”,军功簿上的名字自然是父亲的。木兰用自己的血汗为其父创建了功勋,以自己的刚毅勇敢为乃父赢得了英雄之名,这难道不会使她的父亲乃至天下父母感到欣慰与自豪?作品对木兰孝心的渲染至此而达到高潮。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木兰归家后的一段描写,作者只写出了爷娘、阿姊、小弟闻听木兰回家来的欣喜之情,却没有去写木兰与家人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之况,而是拓开一笔,着意刻画木兰归家后出人意料的动作行为:开东阁,坐西床,脱战袍,著旧衣,理云鬓,帖花黄。这一连串急不可耐的动作表现了木兰此时的心理:远离(告别)英雄,还我女儿本来面目。这既表现了木兰特想重新以女儿的身分侍奉父母的迫切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了她当初不愿以后也不愿永远做一个英雄的一面。换言之,木兰当初替父从军的直接目的,只是为了替父分忧而不是去立志做个英雄,而今既然替父分忧的目的已然实现,那么再继续做一个女扮男装的英雄,又有何意义?所以还木兰以本来面目就成了木兰此时的迫切愿望。那么木兰是英雄?还是孝女呢?
第四部分:自“雄兔脚扑朔”至篇末。这是一段附文,也是诗人对木兰的赞词。其主旨仍是在肯定木兰的孝心,即代父从军,驰骋疆场孝敬父母,不仅男儿能做到,女儿也一样能做到。在这一点上是“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这既是对木兰孝心的深化,又暗含了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倾向。
综上所述,《木兰诗》的情节设计完全是为了塑造木兰这位孝女的形象而构建的。只有木兰以一个孝女的形象出现的时候,换言之,只有把木兰理解成一个孝女形象,作品中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尾才会有依附、有凭借、有着落,对本诗的理解也才能做到“顺理成章”。如果我们认定木兰是一位“爱国英雄”,不仅在作品中找不到可靠的依据,而且也不符合实事求是的评点原则,这一点不应忽视。
(选自《名作欣赏》2001、2,有删节,作者:王永)2、关于作品的主题: 《木兰诗》不是保家卫国反侵略主题的作品,它是认同征讨扩张或者说是肯定国家统一的作品。
在中国的历史上,“爱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春秋战国时代,扩张征讨、统一中国的行为,得到了历史的肯定,如秦。而与此相反,反对统一、抵抗扩张、固守分裂的行为,又被歌颂为爱国,如赵,如廉颇和蔺相如。
我们姑且不作这方面的探讨,只是对《木兰诗》作一些破解。
根据《木兰诗》演绎的一些文艺作品,都是把它作为抵抗外侮的爱国主义主题来发展的。豫剧《花木兰》就有“保国到边关”之类的唱词。教授们讲授《木兰诗》也是这个基调。实际上,原始的《木兰诗》真正内容与此正好相反,它描述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发动的征讨扩张战争。这有以下几点为证:
⑴诗中从来没有交代过木兰所在的国家是因为受到了别的国家的侵略甚至威胁才起来应战、迎战。木兰所参加的这场战争,纯粹的是一场主动发动的对他战争。
⑵《木兰诗》在开头部分就已经交代:木兰所在的国家,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军事化国家,而不是一个软弱受侮的国家。“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的国家,“军书”浩繁,征兵众多,甚至连一个已经失去作战能力的老人(木兰之父)也绝不放过!这不是清楚地表示了这个国家的性质了么?
⑶木兰是“替爷征”。仅一个“征”字,形象地说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是征服别处的战争,或者是扩张统一的战争,而不是守卫战或反击战。
⑷诗中写到“可汗大点兵”。汗,可汗,是北方少数民族国家中的首脑,这种称谓很稳定,一直到元朝,还有成吉思“汗”。木兰是在可汗的管辖下,是少数民族。
⑸木兰的名字,不是汉族的名字,它是北方少数民族人的名字。至今,蒙古族中木兰这个名字还很普遍。前面加个“花”姓,叫“花木兰”,纯系后人附会。⑹木兰参战的行军路线,是由大西北向中原挺进的路线,即爷娘处──黄河边──黑山头(燕山山脉)──燕山。这条线路,正是北方诸朝向中原进发的路线。
不管怎么样,有一点必须肯定,木兰参与的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内战,而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对此不多述了。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说及:既然《木兰诗》不是一部爱国主义之作,既然木兰参加的不是保家卫国的战争,那么,木兰这个艺术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呢?应当这样认为:中国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前进的方向。木兰,正是这样一个代表了各族人民的统一愿望的、代父从军为统一而英勇征战的并荣立战功的艺术形象。这是本质和主流。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五、布置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2、预习《最后一课》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木兰诗》课堂实录3 人教新课标版
《木兰诗》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
⑴通过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
⑵品味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2、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见“教学实录”)。
二、把握情节
1、学生散读、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2、学生再读,理清情节结构。
(明确: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
三、赏析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揣摩教师用了哪四种不同的感情朗读全诗。
(明确: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沙场征战─—凄婉又坚定;沙场征战──悲壮豪迈;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2、学生揣摩体会,并阐述教师这样朗读的原因。
3、学生模仿、试读,互评。
四、选点品析
木兰荣归故里部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揣摩如何读出欢快之情。
(明确:语速稍快,音调稍高,表情宜喜)
3、学生试读。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欢快的气氛和情感?
(明确:动词的连续使用和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一气呵成,一泻千里的语势)
4、师生共读。
五、创造性思维训练
1、诗歌讲究文字的简练,讲究读者的再创造,因而留下了空白处。
①请想象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神态变化。
②请想象伙伴们面对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模样,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
2、学生想象,回答。
教学实录
师: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但她毕竟生活在千百年前,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实在太遥远了一些。我们还是先来观看一段木兰的影片。
(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师: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木兰形象。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
用心
爱心
专心
歌《木兰诗》。
(板书)
(播放木兰英姿的幻灯片)
师: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民间叙事诗“双壁”的美誉,一首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另一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木兰诗》,它们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现在带着对木兰诗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倾注的感情,放声的、自由地读这首诗,然后争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书)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木兰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诗讲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
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诗中何处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板书)现在请同学再思考一个问题:围绕中心内容,这首诗叙述了哪些情节?也就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哪些经历?
(生速读,思考,纷纷举手)
生:木兰先是离开家,然后„„
师:木兰是怎样离开家的?
生:木兰是叹息着„„
师:很聪明。木兰是怀着复杂的、矛盾的心情,最后下定决心从军的。
生:然后,木兰勇敢地在战场打仗,胜利以后不愿做官,最后回到她的家里。
师:这位同学说得相当简洁,语言组织也好。木兰先是决定从军,然后登上征程,在沙场多年征战,最后荣归故里。(边讲边板书)同学们现在看黑板上我写的这四段情节,有没有漏掉诗中的内容?
生:漏掉了最后一段。
师:请你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朗读)“雄兔„„雌雄。”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一段叫作什么?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要写一段表示赞美的话,叫赞词。它是民歌的特点之一。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把握像《木兰诗》这样的叙事诗的情节,领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蕴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边讲边板书)下面,我来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边听边想,仔细地揣摩老师在朗读这四个部分的时候分别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感情?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师:(读毕,停顿片刻)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发言说说你刚才听出来老师运用的感情。
生:老师读木兰决定从军的时候用了一种很忧愁的感情。
师:你觉得用很忧愁的感情读木兰决定从军这一部分合适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木兰很想帮助她的父亲,可她又是一个女孩子,所以她很为难。
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准确。木兰在想啊,我到底替不替父亲去打仗呢?她左思右想,用心
爱心
专心
所以很犹豫,很发愁。那么木兰最后去了没有呢?
生:去了。
师:所以木兰下定决心的这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该读得坚决一些。你试着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读)
师:读得有味道。请大家像刚才一样继续发言。
生①:我觉得第二部分“登程”老师读得很悲伤。
师:怎么会悲伤呢?
生1:因为木兰想念亲人。师:想念亲人就悲伤吗?这个词用得准不准确?
生2:我觉得这一段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为木兰要走上战场,但又舍不得与亲人分开。
师:说得很细腻。木兰是英雄,但又是位年轻的姑娘,她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有豪情万丈,也有柔情万点。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木兰心中悬挂着家人,同学们一块儿朗读出来。
生齐:“不闻„„鸣啾啾。”
师:这些诗句写得情感多么丰富啊!我们要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出来。这首诗还有两个部分,同学们刚才听老师是用什么感情读的?
生:老师读“征战”这一部分是很豪迈的感情,木兰荣归则很高兴。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准确。战争的场面我们从电影电视上见过一些,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这一部分最适合集体朗读,请同学一齐朗读一遍。
(生读)
师:我为大家描绘一个画面,大家闭着眼睛想象:木兰骑着战马驰骋边关,浴血奋战。北方的寒夜里传来更鼓声声,军营中将士们披挂着冰冷的铠甲,枕戈待旦,木兰又经历一个不眠之夜。同学们想想这组画面,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将它们传递出来。
(生读)
师:很有进步。同学们,刚才大家各展其能。现在,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到木兰荣归这一部分,刚才有个同学说他听出了高兴的感情,我再读一遍。
(师配乐配幻灯朗读)
师:这一部分的确是欢快的。同学们,老师是用什么节奏和语调表达欢快之情呢?
生:节奏较快,语调很尖。
(众笑)
师:说得对。节奏明快,音调稍高,表情呢,也应该带着喜悦。同学们也这样试着读读。
(生配乐朗读)
师:的确,我能够听出欢快之情。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这种喜悦欢快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先看看用词。
生:有很多动词。
师:是啊,“开”、“坐”、“脱”、“著”、“理”、“帖”,一连串的动词,(板书),一气呵成,干脆利落。还有修辞手法„„
生:对偶、排比„„
师:对。对偶、“排比(板书)的修辞手法,都很整齐,有气势,所以我们读起来仿佛就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觉,所以呢,木兰荣归故里的喜悦欢快就表达出来了。我们一齐读一次。(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体会了“木兰荣归”这一部分的感情,我们可以很明显听出有两句诗在朗读时,语调有些不一样,这两句诗是„„
生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对。木兰是以一名壮士的身份回来的,当进屋换妆后,一个女郎却款款走到了同行多年的战友面前。这时,伙伴们自然又是惊奇,又是迷惑,他们想,同行这么多年,居然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他们再一思索,当然还有不少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诗歌在这时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伙伴们的表情自然取决于木兰换妆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谈举止、神情。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设想木兰进屋前与出来后判若两人的样子,然后争取表演一下。
(生讨论,气氛活跃)
(男、女生分别表演)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是丰富的,但《木兰诗》还有很大的魅力等待大家去品味,希望我们进一步努力,提高我们的素养,丰富我们的知识,然后将从这首诗和无数首和《木兰诗》一样优美的诗篇中采撷更多的美。
(下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五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10)
《木兰诗》教学设计
呼市第二十中学
郭智华 2017、3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教学方法:
1.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2.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4.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 “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 1.辨析字音
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 燕山:yān
辔头Pèi(缰绳)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
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2.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1)著我旧时裳:——著—着,zhuó,穿。(2)对镜帖花黄 “帖”同“贴”粘贴(3)出门看火伴“火”同“伙”伙伴 3.结合语文书下的注释讲解单个字的解释。4.讲析课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
① 愿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② 市 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市场)
③ 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旦辞爷娘去(告辞)
5.讲析古今差异的词语
①爷娘闻女来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②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③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④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与弱相对)6.词类活用
①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解释(记下)②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买)
四、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2.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①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②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思考、3.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决心(替父从军)从军(准备)奔赴(战场)十年(征战)拒赏(高官厚禄)与亲人(团聚)。4.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五、字斟句酌,品评木兰
1.细读课文分析第一部分(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品析木兰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教
六、教师根据讲授内容小结课文并作以下板书: 木兰形象——勤劳孝顺、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思亲情怀、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并查找资料什么是互文 2完成三题并查找什么是复踏、顶针的修辞手法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一)再细读课文第4段分析第二部分(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品析木兰形象、修辞手法)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教师小结板书:矫健雄姿 勇敢坚强 英勇善战,(二)女生朗读5、6两段分析第三部分
1、第5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全班朗读第6段,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教师小结板书:不慕荣华富贵 谨慎和机警
(三)全班朗读第七段、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四)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教师可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五)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教师板书:
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详写
热爱和平征前准备、征战沙场——略写 否定战争
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概
(六)主题归纳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辞官还乡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 品质。
(七)请同学们找出课文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让同学讲一下我们
预习的三种新的修辞手法
排比: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顶真:“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复沓: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夸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对比: “不闻——,但闻——。”
(八)互文、顶针、复踏的讲解
1.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几个使用了“互文”修辞的诗句?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复沓,又叫复唱,语出:《庄子〃田子方》,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你能找出几个使用了“复沓”修辞的诗句(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3顶针,又称顶真,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你能找出几个使用了“顶针”修辞的诗句(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九)写 作 特 色
1.叙述详略得当。如文章只是概括 写十年征战生活;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情景写得比较详细
2.具有传奇色彩的情节塑造人物。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本诗运用了对偶、排比、互文、反问、夸张、顶针等修辞手法
(十)深读课文,走进木兰内心世界
1.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十一)拓展延伸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平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习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木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兰 “奇”
诗 巾帼英雄 孝父爱国、渴望和平
“ 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