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一、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文中介绍的一些科学知识。
二、能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学习与生活中初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三、能指出文中运用主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议论和说明,并能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四、能写简单的说明文——简单地介绍一个小制作。
五、组成合作小组展开采访、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发明情况,举办一次口头新闻发布会。
六、查阅和搜集有关“狼”的资料,并进行小组合作,说说对“狼”的认识,进而学会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斜塔上的实验》2课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1课时
《梦溪笔谈》二则2课时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
《狼》专题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在学语文中学科学,在学科学中学语文。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创造宣言和奇思妙想,领略到别样的情味与风光。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单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斜塔上的实验》:这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叙事生动形象,文字比较浅显。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出疑问,也可以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就文中涉及的两个实验,可以设计“摆”的实验和斜塔上的实验的课件,使教学形象化,视听化。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一篇议论文。全文紧紧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本文论证结构的严密性,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思想、树立创新意识。要注意指导学生弄清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宇宙里有些什么》:这是一篇介绍宇宙的有关知识的科学小品。宇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广漠神奇的世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所想象的宇宙,同时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宇宙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引入课文的学习。
《梦溪笔谈》二则表现两篇古代科学成就的文言文,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学习步骤:
一、导入语:
在上一单元中,我们领略了四季的风光,品味了精致的语言。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学习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四、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阅读本单元的感受和最感兴趣的内容。
五、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通过采访、调查、网上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身边的科技发明情况。
2.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合作小组,展开一次科技新闻发布会。
第二课时:
《斜塔上的实验》(一)
学习目标:
1、学习伽利略不畏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
2.整体感知课文,演示实验过程。
课前学习:在家准备文中所提到的两个实验。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学生介绍伽利略的生平和在科学史上的贡献。教师可作补充,指出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是伽利略一生最自豪的实验。
二、创设情境:学生活动,做实验。
1、按文中所介绍的条件,学生上台模拟演示比萨斜塔上的实验过程。
2、教师可以变换文中所介绍的条件,要求学生再做一个实验。
(如利用学生现有的学习用具做实验:一张纸和一本书)
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结果。
三、学生讨论:
1、你认为伽利略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
2、就上述的第二个实验的结果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假如当时伽利略用“鸡毛和铁球”做这个实验,结果会如何?
四、教师展示实验过程:
1、可以设计斜塔上的实验的课件,使教学形象化、视听化。
2、和物理老师共同完成“毛钱管”实验。
五、学生说说观看实验后的体会。
六、文中还介绍了伽利略做的另一个实验——“摆”的实验,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
七、课后学习:
给伽利略写一段50字左右的评论。
第三课时:
《斜塔上的实验》(二)
学习目标:
1、能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2、能够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小组合作表演。
教学步骤:
一、学生交流对伽利略作的评语。
二、研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本文是一篇介绍伽利略的人物传记,而人物传记一般都按时间顺序写,而这篇课文为什么首先描写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
2、课文最后一部分写观者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3、文章作为一篇传记之作,内容涉及较多,你认为“斜塔上的实验”这个标题合适吗?假如用“追求真理的道路”、“学习‘大自然这本全书’”为题,可以吗?你还有无更好的标题?
4、课文所写的两个发现,实际上就是知识创新,你能不能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述出来。
(如:不轻易相信权威;要能大胆想象;勤于思考;不断实验等)
三、学生畅谈:在你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无大胆创新的例子?
四、学生活动:发挥想象力,小组合作表演。
表演内容:就文中第17、18小节,伽利略做实验前后观者的表现的迥然不同,学生展开想象,表现出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
五、在此基础上,学生选择实验前或实验后的一个场景,运用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章。
六、小组交流、评议、修改。
七、课后学习:
进一步修改课堂所写小作。
第四课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能够通过一些思维训练,初步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
学习步骤:
一、创设情境:学生上台画常州“新世纪商城”的标志图(也可以教师出示)。
师问:这幅标志图的含义是什么?答案越多越好。
二、学生讨论图标含义,由此导入新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思考:文章向我们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求呢?)
(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四、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讨论上述问题。
五、创设情境:进行思维训练。
1、说一说:
请学生看两个图形:圆形和三角形。
要求;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示例:“看到圆,我就想到了太阳;看到三角形,我就想到了冰淇淋;圆与三角形的结合,使我想到了如果太阳一出来,冰淇淋就化了。”
2、想一想:
10—1=?
(要求说出理由)
3、做一做: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纸,可以做什么?
六、集体朗读最后一小节。总结:怎样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七、课后学习:完成练习册。
第五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
学习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能说出宇宙的物质组成及特征,培养探索宇宙奥秘、热爱
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能理清课文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的说明顺序。
3、能了解说明文中多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并能在写作中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课前学习:让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有关宇宙的资料。
学习步骤:
一、根据搜集的资料,学生课上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所想象的宇宙。
二、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宇宙的音像资料。教师总结:宇宙深邃而又辽阔,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在闪烁的星星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
起来解读宇宙的秘密吧!
三、整体感知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宇宙里有些什么?
2、无数颗恒星怎样分布在辽阔的宇宙空间,这说明了什么?
3、恒星在宇宙中都处于什么状态呢?
三、创新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文由近及远介绍了宇宙里有些什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按由远及近的顺
序对课文进行简要地说明。
四、品读本文的语言。可联系探究练习三。
五、品味阅读,在美的熏陶中升华感情。
回忆巴金的《繁星》,朗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说说学习本文,你感受
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六、拓展延伸,培养创造性思维。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宇宙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今天
人们已经在关心地球以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请你模仿课文的某些写法,以“其他
星球中有生命存在吗”为题,写一段话阐述这一观点。
七、课后学习:阅读卞毓麟等著的《不知道的世界》。
第六课时:
《梦溪笔谈》二则(一)
学习目标:1、能熟练朗读课文。
2.能对照页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两篇文章。
课前学习:读准字音,初步疏通文意。
学习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伟人光辉的身影,其中就有北宋时期著
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他撰写了一本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
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其中的两篇代表作品。
二.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三.在此基础上,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评选朗读优胜小组。
评选标准:1、能读准字音
2.朗读熟练
3.停顿自然
四.学生活动:利用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录。
五.小小组合作,解决在疏通文章时遇到的困惑,如小小组不能解决,可由师生
共同讨论解答。
六.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八、课后学习:
a)能正确解释文中重要的字词。
b)熟练背诵全文。
c)积累有关我国古代科学、艺术等成就的材料,准备课上交流。
第七课时:
《梦溪笔谈》二则(二)
学习目标:1、能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小组表演,丰富课文内容。
2.课上交流收集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艺术成就的材料。
学习步骤:
一.检查上堂课学习效果。
二.《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
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
学生讨论: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它例子吗?
三.揣摩人物心理,展开丰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
表演情节:匠师密派其妻问塔动之因。
四.小组表演,师生共同点评。
四.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卓越,在世界史都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学生交流收集的展现我国古代科学、艺术等方面成就的材料。(可以不拘形式)
九、课后学习:
整理交流的资料。出一期以此为专题的黑板报。
第八课时: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
学习目标:
1、能熟练背诵全文。
2.会理解文章大意。
3.掌握文中介绍的学习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实
践中去。
课前学习:
1、了解孔子生平。
2.读准字音。
学习步骤:
一.学生利用收集的信息,介绍孔子其人及《论语》其书。
二.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自然。
三.学生自己利用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懂之处作好记号,小组合作解疑。
四.《论语》八则主要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请学生任选一条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能谈谈除此之外古人谈学习的成语和名言警句。
六.课后学习:
积累文中的成语和名言警句。
第九、十、十一课时:
写作
学习目标:能写简单的说明文
写作(一)
一.任选一个熟悉的事物进行口头说明。
如:校园、教室、自己的卧室或书房、动物等。
二.师生共同点评(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点评)。
1.说明的顺序是否清晰
2.说明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
3.说明的对象其特征是否明显
二.教师出示两篇说明同一事物的例文(一优一劣)。
学生根据上述条件再展开评论。从而理清说明文写作要领。
写作(二)
一.教师出示写作题目和写作要求。
1.简单说明一件小制作:尽量用比喻说出这个小制作的结构和特点。
2.简单说明一件小工艺品。
二.学生写作。
三.学生自己修改文章。
写作(三)
一.教师出示评分标准。
二.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互改、评议、打分。并推荐小组内优秀作品。
三.优秀作品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议打分。
三.课后继续修改。
第十二课时:综合实践活动-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新闻知识。
2.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途径获取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活动前的准备:
1.教师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新闻发布会的有关情况。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2.学生收集国内最新的科技成果。
3.做一次小实验。
4.如有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可以整理成文。
5.分工模拟会议主持人、专家、发布人、记者和听众。
三.活动过程:
1.小组筛选
在各自分头准备后,各小组先作交流,而后推选出两人到发布会展示。
要求发布人写好新闻稿。
2.发布新闻
各发布人介绍科技信息,或发明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间,记
者、其他听众可提问,发布人简要作答。
3.“专家”评价
请与会“专家”就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价值、意义作出评价,或者就其中某些成果的开发利用前景作出预测。
第十三课时:
《狼》(一)
学习目标:能引导学生辨正地看待事物。
课前学习:收集一些关于狼的词语、成语、谚语,谈谈有关狼的故事。
学习步骤:
一.学生交流讨论有关狼的词语、成语、谚语。
二.由此总结: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狼的形象代表了什么?
(贪婪、凶残、狡猾)
三.阅读蒲松龄的《狼》。看到狼贪婪、凶残、狡猾的一面。
四.讨论:狼的形象是否仅限于此?
五.阅读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狼善良、智慧的一面。
六.学生讲述有关狼的故事。客观的评价狼,深入的认识狼。同时教师也可讲
述几则有关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第十四课时:
《狼》(二)
一、收集有关狼的资料,在课堂上展开一次辩论会。
辩题:是猎杀还是保护?
二、课后作业: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狼”的小论文。
题目示例:
1.从成语等材料看对狼的认识的差异
2.谈谈狼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关系
第二篇:苏教七年级上 《夏》教学设计(王宏兴)
苏教七年级上 《夏》教学设计(王宏兴)
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 王宏兴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文章的思路。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
3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古诗配美景,真美!演示多媒体画面(春、秋、冬)。在每一幅画面后,让学生背属于那个季节的诗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少了哪个季节。
生:没有夏季。
师:很好。让我们先背诵一下有关夏的诗吧!(生齐背)。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四)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1. 扫清字词障碍。对不识、不懂的字词句,自由发问。
2.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板书:景美 人勤} 赞美
紧张 热烈 急促 } 赞美
(五)精读课文:
1. 齐读第一段:
①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概括了夏的特点?
②它起什么作用?
2. 指名一生读第二段。学生概括段意。哪些画面突出了夏的特点?
3. 男生读文章第三段:
①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②哪个句子呼应第二段。4. 女生读文章第四段:
①农民的辛勤体现在哪里?
②请用一句话概括第四段。
5. 全体学生齐读第五段:
①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②请同学说说寓于此段中的感情。
6. 作者为什么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六)学生总结全文。(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
(七)文章的写作特点:
1. 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对比手法,起什么作用?
2. 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试举例分析。
(八)师生归纳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九)布置作业:
你心中的夏是怎样的?
①学生口述心中的夏。
②写成习作《我心中的夏》。
③课本136页练习一、二
《夏》教案
苏州市浒墅关中学 于桂言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3. 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
3(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由古诗《山亭夏日》 [唐 ]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导入。
2. 这首诗描绘了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夏》一文,表达的却是一种紧张、急促的旋律,表现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2. 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热烈的?(第2、3段)
① 第二节中哪一个词语紧扣住了第一节中的“热烈”一词?
“沸腾”一词。
②通过写春天与夏天景物(比较),突出夏天的特点:“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夏天到了。”
③在作者看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的?
“……——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春天的色彩与夏天的色彩相比较(对比)
④怎样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
(2)哪些语段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⑤侧面描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⑥两方面来写夏:白天到夜里/整个夏天里
(3)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采用对比手法,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四)总结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五)品味语言:
1.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2. 课本136页练习一、二
教学后记:
教学《夏》这两个教案,试图从两种不同的风格去传授知识给学生,目的归一:让学生从把握夏的特点出发,牢牢把握住作者寓于文中的感情。用这种感情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切地去体味这份感情。
两个教案,都从重难点出发,在教学中,都结合了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既有课内知识的解剖,又向课外作了延伸。
在撰写教案时,参阅了不少成功教案的部分内容,这里一并致以谢忱!
第三篇:苏教牌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设计
苏教牌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4.学习并领悟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记叙顺序。重点、难点:
试从写法角度指导阅读,走近人物精神世界。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1.读这段文字,猜“他”是谁? 2.“钱学森”(板书)。3.生谈谈对他了解,师小结。4.齐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新词。1.听写含生字的词语。额头赴美留学富裕诚恳贡献 重点指导“裕”(巧记字形、字意)2.对照屏幕同桌互相批改听写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出你最想读的一段或最有把握的一节。2.简要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探究语言,体会情感。
1.回顾写人文章的共同点(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写人的经历等)。
2.画出文中钱学森的语言,在最打动你的地方写下批注。3.交流。
预想:(出示):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①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补充)想想现在钱学森他在哪?生活怎么样?他想回到那儿?
②齐读这一节,最让你心头一颤的字眼是什么?(出示:第4节)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创造。”
①比较两段话,扣住“我”“我们”细小差别言外深意。②假如你也是一名留学生,听了钱学森诚恳的话,你会怎么想? ③男女生分别读这两节。4.小结读书法。
5.找出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有何用意?(对比呈现,衬托写法)。
五、记叙顺序──例叙又妙用。
1.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再读第1节,想想时间的顺序,课文的第1自然段应放在哪里?为什么要放在文章的开头?
(倒叙又可以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再读第1节,(出示第1节)“想到前方……而是火箭的舱壁!”
六、回读颁奖词。
七、学后谈谈你对钱学森这个人怎么看?
八、作业。
借鉴本文写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教学设想
金秋九月,我有幸来到淠河之滨,大别山下,目睹新秀风采,聆听名家点评。小语专家高林生老师回望当前阅读教育误区,细说阅读教学目标体系。南湖一小潘校长执教精品课例《钱学森》则是对我在震惊之余,重新认识阅读教学,并在实践操作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夯实基础,扎实阅读。
小语专家崔峦说过:小学语文姓小,干什么事?读好书,写好字,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通顺,这叫“基础”。我组织学生当堂听写,反馈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设计不同形式朗读,能根据语境写一段话。听、说、读、写,每一环节落在实处,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这是语文的必修课,也是形成语文素养重要途径。这在秀“新”出“奇”年代里永不过时的旧招,虽老套但实在有效。
其次要明确阅读的年段目标,从写法角度读文章。
《钱学森》一文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抓结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注意不同文体的写法,更要有篇章意识。”我在设计《钱学森》一文时,这篇写人的文章有它的独特性。它在叙述中采用倒叙手法,让人印象深刻,文中主要采用语言描写人物形象,使用衬托表现手法,我没有从零点开始,试以习作角度,根据以往写作经验进行阅读,让习作指导阅读,而在阅读后巩固习作方法,让阅读与习作进行长线结合。
以上两点是我在参加华东三省六市小语协作交流活动中最大的感触。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实际操作中漏洞百出,但我希望传递给大家的是对阅读课一个新认识,一个新的阅读视角,让阅读手段化更清晰,每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有的放矢。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分享了七年级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欢迎来参考!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学生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
八、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第五篇:苏教语文二年级下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朗读、背诵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 “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l”。“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o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⑥齐读这两句诗。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4)学生自练。(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7.描红指导。(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春晓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Oo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部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画面上是个什么人?她左手在拉起什么?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2)指名读四句诗。’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d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e。上下结构,上部是““”,不是“„”,下部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山6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②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③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想一想: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5)齐读这两句诗。
(6)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8)齐读这两句诗。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2)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1)放录音。
(2)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4)各人轩声默念背诵。(5)齐背。(6)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1.“找朋友”(连词)。春(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时(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春天—— 春雨—— 3.说话练习。(1)话题:春天来了
(2)提出要求: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3)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4)同桌两人交互说听、补充。
(5)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