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读准读顺文本。
2、把握内容,理解情感
教学重点:
1、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
1、品味作者在矛盾之处要表达的情感。
2、品悟作者在特定时期内的内心世界。
一、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读准读顺。
要求:读准读顺
二、指导诵读,把握节奏。
思考:怎样读才有节奏感?自己先用斜线标记,交流。
三、理解诵读,初略情感。(因何伤?)
1、文本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文本哪句话的哪个词语点出了文本的主题?
四、想象诵读,把握内容。(词中景?词中事?词中人?)
1、围绕这个词语,作者用怎样的手法描写了哪些景?
(1)、重点探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拓展:学生补充出写酒、柳得诗词
(2)、实景和虚景的作用
2、围绕这个词语,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刻画抒情主人公做的事情?
重点探究时、空两个角度
五、品味诵读,体会情感。(伤在何处:词中情?)
文本将叙事用于长词慢调中,先写离别之景,再设想别后情景,让人有“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之感。全文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愁绪,不仅源于其高超的手法,更是由于其内容中隐含着的三重矛盾。试从文本中找出句子进行赏析。
第一重矛盾:意愿与现实-----“不想别”却“不得不别”
不想别表现在四个方面:
(1)时间上
(2)感情上难舍难分
(3)路途遥远,前途黯淡
(4)离别时间长
不得不别重点探究“摧”字
第二重矛盾:情感与语言-----千言万语却“无语凝噎”
重点探究“竟”字
第三重矛盾:意思与无意思:难舍难分却“更与何人说”
剖析出“谁与同欢”“谁与共话”的寂寞、苦痛
六、品悟诵读,领悟内涵。(到底伤什么?)
正是因为文本包含的三重矛盾,文本不仅情真意切,同时又有超出情感的因素,结合文本和作者生平,思考:作者还会有什么感慨?
剖析出“悲生活的无常”、“慨生命的不自由”
七、升华诵读,同悲同慨
最后,让我们用饱含情绪的声音,再一次走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的痛苦、孤独、无力、悲慨等情绪。
八、作业设计。
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文本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高二《雨霖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中高二语文雨霖铃教学设计
2.课文《雨霖铃》教学设计
3.课文雨霖铃教学设计
4.雨霖铃的教学设计
5.《雨霖铃》的教学设计范文
6.《雨霖铃》语文教学设计
7.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8.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9.《雨霖铃》教案
第二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赣州三中 刘丽霞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朗读flash ;MTV欣赏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淹《别赋》中说“黯然销毁者,唯别而已矣”,屈原在《九歌》中也说:“悲莫悲兮生别离”。离别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话题。王勃的离别凝结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宽慰中,王摩诘的离别漫散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苦里,那么,柳永这个多情词人的离别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雨霖铃》,去感受和探寻多情柳郎的内心世界吧!
(二)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 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词牌名介绍:
也写作《雨淋铃》,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初步感知(美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1.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在名家的朗诵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同学们听了名家的朗诵,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缠绵哀怨 伤感低沉
2.美读(整体把握之后让我们用心诵读这首婉约派的代表词作。)(1)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2)教师指导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3)再请学生试读(4)轻声跟读
(五)整体感知(美品:鉴赏技法——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方法)(步骤:读文字→找意象→析情感→品意境)
1、读懂文意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实:离别难)•下阕主要是写想象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虚:思念苦)
2、作者主要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通过写哪些景来传情达意的?
——作者所写的景,有眼前的景,比如:寒蝉、长亭、骤雨,也有想象的景,比如: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赏析: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
——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元 卢挚《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唐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柳”与“留”谐音。杨柳和离别是联系在一起的。古人离别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唐•张九龄《折杨柳》说: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杨柳岸一词”在词中,则浸透着一种伤离别的凄清冷落之情。
②、关于风: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③、关于月:“月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这一“残”字,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残月”更是使人感到不圆满。
④、“酒”是中国传统文化,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成消忧解愁的最好办法,“酒醒”即“愁醒”,曾经被麻醉的“愁”一经复苏,更是无以排解。
(酒、杨柳、晓风、残月,这四件最能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 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又让这副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清凄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真可谓是愁上加愁。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
(小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景为情设、情景交融,营造了凄凉清丽、哀婉缠绵的意境。)
4、除了间接抒情的方式之外,还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请划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细细体味。
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赏析: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 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赏析: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六)深入感知(美唱:感悟意境,深化词的韵律美。)
(播放MTV,欣赏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
(七)拓展延伸:要求学生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的不同特点。
(1)生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寒蝉凄切》(课件展示)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括:(课件展示)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八)总结(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
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板书设计:
景——寒蝉 长亭 骤雨 别时(实写)
情——执手相看泪眼 无语凝噎
情景交融
景——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 杨柳岸晓风残月 别后(虚写)
虚实相济
情——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第三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体味本词浓烈真挚的情感。2.用还原法描绘诗歌营造的离别场景。
3.分析情景关系,即本词是怎样表达离别之情的。4.学习虚实手法在本词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分析情景关系。
【教学难点】
1.名句赏读。2.学习虚实手法。
【教学方法】
还原法,课眼法,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0-3)
依次展示春景、日暮、黄河、落叶意境不同的四幅图画,依次提问感受。师:欣赏这几幅图画时,你是什么心情?(集体回答)生:春景——高兴,兴奋,舒服、生机 日暮——孤独,寂寞,冷清 黄河——豪迈,壮怀激烈 落叶——伤心,落寞
师:如果你要表达悲伤的情感,你会选择哪一幅图画?(个别回答)生:(任一幅图画)
师:为什么?
生:春意图——以乐景写哀情(假设学生选择这画面)生:日暮图——萧瑟、凄清 生:秋雨落叶图——凄凉、冷寂。
师:那就是说,这些画面与悲伤的心情是呼应的。人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去选择对应的景物来表达情感,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
生:以情选景,融情入景,寓情于景(在此处还可引入王国维的那句话“以我观我,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不是恰到好处吗?)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词,看看词人在词中写了什么样的景,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雨霖铃(那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写景与情关系的词,来看一看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备注:寓情于景可让学生在读完之后说出来)
过渡:好,首先,同学们利用手中字典,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这首词,力争把整首词意思贯通,好,大家现在开始自读,两分钟时间。
二、诵读 1.自读(3-5)
2.指导停顿、节奏(5-7)
3.齐读一遍,想象还原场景。(7-8)4.指读(学生推荐)。(8-9)
5.播放示范朗读,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9-11)
过渡: 刚才在读的过程中,大家感受到这首词的情感是怎样的?
三、鉴赏景句,情句,体验情感(11-12)生:悲伤,凄凉的 师:是做什么事的悲伤 生:离别
师:这种离别的悲伤,(从哪些句子可以直接看到)情句:(12-20)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鉴赏: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鉴赏:
过渡师:如果我们把这些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叫做“情句”,与之相对的叫做“景句”,那么词中写景的句子有哪些? 景句:(20-30)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难点讨论)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难点讨论)
小结:“情句”是直接表达情感的,那么“景句”呢——间接表达,好,也就是说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所以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虚实关系(31-35)
过渡:师:除了写景的句子和抒情的句子外,词中还有一些句子,比如“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是什么句子? 生:叙事的句子
师补充:叙事使得词的内容扩大,其实,在柳永之前,词人们写的大多是小令,就是字数比较少的词,词到柳永手中后,他改变了词的体式和内容,大量使用铺叙的表现手法,创作了大量的慢词,这是柳永对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师:本词叙述的是离别的事,按时间顺序看先写了? 生:离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师:再写了? 生: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 师:最后写了?
生:离别后——今宵酒醒何处?(学生会回答哪个句子呢?)(此处可引导学生让学生看诗中有关表示时间的词,一看就会一目了然)师:离别时的景物是眼前看到的景象吗? 生:是
师:那离别后的景物呢?
生:不是眼前的,是想象的 师:想象的景物叫做?
生:虚景 师:那眼前景呢 生:实景
师:整首词的写法叫做? 生:虚实结合过渡:其实这种虚实结合是由眼前想象到未来的写法,是巧妙的进行了时空转换,由对长亭的傍晚想到凌晨的晓风是时间上的转换,由离别长亭渡口想到别后的杨柳岸是空间上的转换,这种时空转换在其它名作中也是可以看到的,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虚实结合,时空转换的?
五、拓展(35-37)《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六、小结及听范读朗诵(38-40)
七、作业
第四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海口一中 徐曼娜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悲凉凄苦的离别之情; 3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重点:吟诵成韵,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意境,体会情感。教学难点:通过细读品鉴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 点拨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语
“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在诗词中是一种经久不衰的主题。大家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描写离情别绪的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学生回答)“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情愫蔓延,怦然心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首词,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二、试读,准确流利。
朗读是鉴赏诗歌的不二法门,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沉醉,在朗读中光芒显现,今天我们就通过试读、评读、齐读、品读、范读、泛读六个环节走进诗人的记忆,首先是试读,请同学们尝试着将诗歌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次,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学生自由读)
三、个读,入情入境。
”诗歌有“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高低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
四、齐读,吟诵成韵。
(词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
边读边思考最能表现诗歌内容主旨的是哪一句? 板书【伤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多有“悲秋”的传统,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五、品读,潜心涵咏。
每一个词的背后都有一份意味深长。要想更细腻准确地朗诵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下面让我们循着诗人哀婉悲凉的情绪一起走入到《雨霖铃》的更深处。请同学们来说
该词是如何表现“伤别离”这一主题的,诗人是借助一些什么景物、什么手法来表达这种离情别绪?
请同学选取一到两句感受最深的词句谈谈你的体会感悟。(学生自由谈完后教师补充)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板书【寒蝉、长亭】
寒蝉:蝉夏生秋死,叫声时断时续,短促,听上去像是临死前哀鸣,给人凄凉之感,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长亭: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供行人休息和饯别,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十里说明什么?”雨后黄昏的长亭更给人凄迷之感。
骤雨:急(速)雨刚刚停,分手在即。天在下雨,人在流泪。⑵开头三句: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学生个读】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次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板书【兰舟】 兰舟:兰舟,船的美称,往往比喻孤舟,表示漂泊之意。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 请学生描述此情景并赏析:
特写镜头: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学生个读】请你带着这样一种情绪将该句再读一次
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语音激越,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山水迢迢路遥遥,风雨潇潇愁多少。
⑴词人此时是从哪里出发去到哪里?从汴京到很远的楚地去(2)词人不想走不愿走为何又偏偏要走?
【插入背景】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才情卓著,仕途失意,坎坷不济,放荡不羁,穷困潦倒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
(3)词人这里描写哪些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这些景物是如何表现他的心情的? 明确:描写了烟波、暮霭、楚天等景物。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
⑵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学生个读】请你带着这样一种情绪将该句再读一次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雨霖铃》中的千古名句,人皆知其“名”而不知其所以“名”,你能说说理由吗?
“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如愁肠化做相思泪”酒醒之后愁上心头,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杨柳:柳的姿态,招手挽留,“柳”—“留”谐音,有挽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代表依依惜别(相思与惆怅)之情。
晓风: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拂晓时的风更加凄冷。凄冷的风,冰冷的心。残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象征人的离合,残月说明人已分别。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月光更加清冷,而秋天拂晓时的残月就显得凄凉至极,该句无一字写情,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情。
参考: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凄风,天边残月!
六、范读,以声传情。【学生教师分别范读】
(音乐与诗文创设情境,相得益彰,配乐诗朗诵更能激发学生朗诵诗的积极性。)
(在诗词分析后范读很重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与自己的阅读、朗读进行对比的参照,表现出教师对诗词的另一种理解,不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而且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小结:
骤雨初歇寒蝉切,兰舟频催长亭别。烟波渺渺泪潋滟,暮霭沉沉语凝噎。惟恐独醒杨柳岸,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美景尽虚设,晓风残月锁眉睫。
《雨霖铃》就像一曲长亭送别的独幕剧,事中有人,情由事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深情宛然可绘,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至性。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紧紧抓住“寒蝉” “长亭”“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等主要意象,营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离别之境。全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全班齐读】诗歌不仅需要细致深入的精读,也需要泛读各种题材、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诗词,开阔视野。
七、泛读,拓展诗境。(作业)
梳理《雨霖铃》一词和其他送别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比如:月、水、舟等,展开比较。体悟这些“景语”对于表达“情”的作用。
第五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感悟《雨霖铃》中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离别的句子,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其实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如江淹所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二、词人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少年时去汴京应试,为人放荡不羁,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一生仕途坎坷,终生穷困潦倒。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柳永平生专力写词,题材以都市风光、歌妓生涯以及羁旅行役为主,擅长白描手法,铺叙景物大都层次分明。音律谐婉,词意真切,喜用口语,一扫唐末五代词人雕琢习气。又大量创制慢词,对词体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雨霖铃》被称作“宋金十大曲之一”,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这首词。
三、初读文本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由地放声朗读两遍。
2、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注意朗诵者的语气与语顿,并用笔在词的字句下面用不同的符号作语顿或轻重音记号。(学生听录音)
3、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再自由放声朗读4分钟。注意:①要注意节奏与音步的停顿;②初步感受这首词的内容与婉约风格;③注意层次,尽量识记,争取背出来。
4、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放声读一遍。不要求齐读,但要读出自己的处理来。
四、赏析全词
(一)整体感知:
1、提示:《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感伤的情味。《雨霖铃》这首词,可以说是柳永婉约风格的集中体现。
2、这首词中哪三个字点明了词作的主旨,奠定情感基调?明确:伤离别。
3、从整体上看,全词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全词用了三个时间段来描摹抒情,我们可以概括为:离别前、离别时和离别后。
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摹和场面的描写来表达的。词在写恋人分别时按时段来分一共写了三个场景,这三个场景各有侧重,分别是怎样的?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 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
虚实结合,实写的那个时空是分别的场面,虚写的那个时空是词作者在分别时对茫茫前途的虚幻想像;
4、下面我们来学习词的上阕,重点学习离别时的场景,体悟诗人含蓄的情感时怎样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来表达的。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
示例
1、“寒蝉。。歇”这句词写了蝉声切、日已晚、雨乍停、人将别、。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选取典型意象:“寒蝉”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加重凄凉感受。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长亭外,古道边。。);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而“骤雨初歇”写出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词人浓浓的悲哀凄凉烦恼无奈伤感的情绪。此句奠定了全诗悲切低沉压抑的感情基调。示例2:“都门。。催发”
提问:现在大家都发挥自己的想象,我们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时的情景。
——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雨也停了,不得不走了,尖锐的矛盾。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郁闷、无奈。
示例3:“执手„凝噎.”(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此句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这里引导学生想象分别时人们会说些什么—互相保重可离人要远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所以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还有个人的担忧。)“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情到极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极言依依惜别和缠绵悱恻之情。真是 “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悲伤、难舍、痛苦到了极致。这种白描手法,通过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了。(这两处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描绘或者表演出来。)
示例
4、“念去去。。。阔。”——一个“念”,想到,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让学生读,一字一顿,显示出低沉的声情,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烟波”,曰“千里” “暮霭”,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作者在含泪执手难舍难分之际就想象自己接下来的路途景色:苍茫空阔的楚天下的是沉沉的暮霭,沉沉的暮霭笼罩在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是一叶扁舟,一叶扁舟上是渐行渐远的离人。行舟与游子都是那么渺小孤独,可背景却是远而又远高而又高,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和漂泊之感。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
6、请大家思考一下,从写法、内容、情感表达三方面归纳词的上阙。
总结:词的上阕用白描手法,通过三个场景的描写,刻划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含蓄地表达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难舍情感
(二)、下面我们来学习词的下阙,重点品读名句,体悟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含蓄地表达情感的。请同学们读下阕,选出最喜欢的句子赏析品味。示例
1、“多情。。节。”——直接抒情。“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意义翻新。“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因为是在冷落的清秋之节,极写离别之痛。
示例2:“今宵酒。。。残月。”——千古佳句。
1、提问:“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表达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2、有三个意象,即杨柳、风、月,谁能再进一步地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的意境吗?
离别之际想酒醒后身在何处?是虚写之景。“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酒醒无异于愁醒,更加惆怅。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顿时怅然若失、落寞凄凉。而且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就会想起离别之前的柔情蜜意,可眼前自己孤身一人,(遥忆手双携,顾影又自怜)佳人不在,家乡已遥,心中就会涌起难言的愁怅失落和孤独。再加上眼前看到的是几株秋天叶落衰败的残柳在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中无助地飘摇,就会联想自己在江湖上漂泊的种种凄苦辛酸;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肌肤之寒立即引发离人的凄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偏遭凉风生,凉上加凉,心更凉。天上是一弯残月立即勾起词人想和佳人团圆却难圆之意。
3、“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是实写吗? 这一切都是执手分别时想象中的虚拟的,但因这样的离别情景和情感柳永体验了无数次,所以想象才会如此逼真。这正是:“杨柳留人不可留,晓风扑面寒心头,残月照人影孤单,酒醒之后愁更愁。”
示例5:末两句。——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这里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短井残垣。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似与情人直接对话,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一年之后痛楚依然不减反而与日俱增,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在词尾将离情推向高潮。
问:“良辰美景虚设,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以乐景衬悲情。哀伤、惆怅、凄苦、悲凉。
这首词的感情脉络是:难舍——凄切——哀伤
教师小结语:
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2、告别了杨柳岸的晓风残月,你踏上兰舟向着暮霭沉沉的楚天驶去。依稀可望见的孤舟遥影在茫茫水天之际若隐若现。岸上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拭不去的泪水迷茫了整个江岸,连同这个令人伤感的秋。
3、忘不掉那一双泪眼中凝聚的爱意,拂不去被晓风吹在脸上的发丝。滔滔江水,清秋千里,你孤独漂泊的影子如惊鸿一般短暂,转瞬即逝般消失在梦中人的眼里。
4、犹记得当年意气风发十年寒窗夏雨冬雪,无奈你却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从此你便因为一时的少年豪气而踏上了一生的颠簸流离。你选择了词,词也选择了你,于是凡有井水处便得歌柳词。
背诵全词:下面我给大家4分钟时间,熟读这首词,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把它背出来。4分钟以后,我要以小组为单位,检验大家背诵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比较一下,哪个小组中的成员强记的本领最强。大家现在可以开始背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