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共五则范文)

时间:2022-08-05 05:2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第一篇: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今天听了3节《加法运算律》的课,感受颇深。三位老师教学风格各具特色。

顾老师的课环环相扣,扎实有效。先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通过提问列出算式,观察分析算式特点,从而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接着通过研学单,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得出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在整个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顾老师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让学生用不同的算式表示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为了清楚的`展示加法结合律的特点,老师希望得出(28+17)+23和28+(17+23),可是,后面一个算式很少有学生会在17+23上加括号,只会把17+23放到前面去加,顾老师机智地说:“如果改变它们的位置,可以怎样写?”这样,一下就得到了28+(17+23)。整堂课,环环相扣,深入浅出,扎实有效。

马老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列出的算式,找出算式的特点,从而推出猜想:无论怎样交换三个数的位置,和不变。进而通过举例验证算式的特点,从而得出结论:三个数相加,无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为了让学生记住算式的这一规律,马老师还和学生做起了手指游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记住加法结合律,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到知识。整堂课,马老师关注学法的渗透:观察分析—推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换律,也就水到渠成了。

袁老师的课,风趣,幽默,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具体表现在:

(1)上课起立,学生的凳子噼啪响,袁老师幽默地说:“没事,就当凳子在为我们鼓掌。”

(2)一位学生再举加法结合律的例子时,出现了小数7.65,可是这个孩子在读小数时,读成了七点六点五,其他孩子都在笑,孩子表现出了尴尬,但袁老师却幽默地说:“没事,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数字有用呢!”这样的一句话,不仅为这个孩子化解了尴尬,同时还鼓励了那些有想法但不太敢发言的同学,让他们明白,有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就算说错也没有关系,老师会补充的。从而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孩子们是相当喜欢的。

其次,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得很到位,(1)在举加法交换律的例子进行验证时,前两个孩子都举了整数的例子,袁老师想要让孩子举出分数、小数的例子,引导说:“这两个同学都和袁老师一样,举的是整数的例子,还有不一样的吗?”简单精炼的反问,让学生一下子想到了举分数或小数的例子。

(2)在讲到加法结合律时,让学生通过算一算,看圆圈里能否填上等号时,袁老师说:“怎么?不高兴算了?为什么?”一句反问,一下引导孩子找到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而发现加法结合律的特点。

总之,三堂课各具特色,值得我去学习。

第二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5页例1及56页练一练,处理练习九第1题和第3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3.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

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1+2+3+„„+9=?)

提问:这道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算得可真快!他的算法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武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这是我们班同学们体育活动的情况,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预设1.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1)如果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这两个算式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同上)

(3)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可刚才你们只是通过对两个例子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猜想。

(4)这个猜想正确吗?我们必须通过一些例子来验证才知道。你们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吗?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通过这么多例子的验证,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怎么样?那会不会出现两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呢?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这就从正反两方面,更加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5)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了?(板书:结论)

同学们的发现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6)刚才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了加法交换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吗?

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如何表示呢?板书(a+b=b+a)(7)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应用过了加法交换律,你们还记得吗?瞧:

刚才我们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先通过一个例子对算式进行观察思考,初步得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又举出大量的例子来验证它,最后才得出结论,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下面我们要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加法的另一个运算规律。

2.探索加法结合律,亲历研究过程。

(1)再看同学们提出的另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求出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两个算式的结果怎么样?也可以用“=”连接!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等号吗?

(3)下面请同桌两人按照活动要求在作业纸是说一说,做一做,看:(课件)

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如果我也想用字母a、b、c来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该如何用字母表示?

(a+b)+c=a+(b+c)(板书)3.定律比较: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规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交流。生汇报,师小结。

三、拓展运用 1.做第56页练一练 2.练习九第1.3题

3.师:回到我们刚上课时见过的这道题,它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它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十数或整百数的两个加数先相加,使计算更简便了。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加观察思考,这样,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

第三篇:《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评课稿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评课稿

评课人

代建菊

听了张老师的《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的这节数学课,我又有了心的收获,张老师那清晰的教学思路,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亲切和蔼的娇态,简洁的语言,对我启发很大。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也是一个难点。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正确合理的计算,还要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张老师这节课正是在学生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

张老师这节课很成功,我觉得这节课有三大特点:一是实,二是放,三是活。“实”体现在:

1、课前复习扎实有效。因为数学课的课前复习很重要,它可以为新课做充分的铺垫与衔接,吧前面零散的认知集中一点,便于学生在新课中类比活应用。

2、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信息创设情境,充分利用上节课王叔叔骑自行车这一故事的延续,引出新课,生成一个连贯的情境,让学生在感知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3、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具有时效性,在合作中充分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倾听,互相补足,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目的。“放”体现在:

1、教师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选择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交流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合理化。比如例题中学生们一共想出了6种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到简便的计算方法,也达到了这节课运用定律的教学目的。在这节课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张老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时能细致观察,耐心倾听,洞察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讲清算理,也让其他学生听的明白。

本节可通过放手,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也互相学习了各自的思维方法。

开放性的练习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活”体现在:

1、这节课虽然是计算教学,可是学生都动起来了,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一系列活动,把知识进行了理解和升华,知道了如何运用定律使计算更简便更快捷。

通过普通计算方法和运用定律方法的对比,学生会眼前一亮,使枯燥的数学活起来,孩子会发现,数字交换位置合并起来会如此的简便快捷,都想想出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算法,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学的很开心。

2、习题设计活性化。比如,第一题是基础练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第2、3题选择和找朋友,具有多样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整节课教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建议:课堂中完成的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应该有代表性,层次性。

第四篇: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七册p56~58页。

教材分析:加法运算定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发展学生灵活选择简便方法策略,同时是为后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有关简便计算做铺垫。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数量关系,能正确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 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加法中的一些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4、5、6、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运算律。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前谈话)

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些图片中你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师:哦,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问题吗?

生:有多少人跳绳?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问题意识

二、新授知识。

1.加法交换律

(1)列式解决有多少人跳绳?女生有多少人?解决有多少人跳绳?生回答后,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能说说原因吗? 预设:他们都是解决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连接得出:28+17=17+28 解决女生有多少人? 同样得出17+23=23+17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解释两个算式相等,充分利用情境图(2)观察发现

师:观察这两组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不变:加数相同,和不变 变化:两个加数交换位置(3)猜想

师: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满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呢?(4)举例验证

师:你能根据不同的情境举例验证吗?在学生举例时,启发学生举出不同类型的例子。师:老师用线段图也来验证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播放微课视频)

(5)得出结论: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一猜想,现在你能得出结论了吗?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图形,文字和符号等)(6)介绍字母表示,并让学生自己命名。

a+b=b+a这里的a和b分别表示什么?a+b和b+a又表示什么?a+b=b+a表示什么?

师:这里的两个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我们可以叫做加法什么律? 预设:加法交换律

(7)应用回忆以前在哪里用过加法运算律?课件展示以前用过的加法交换律的地方?(加法验算,比大小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结论应用这个过程,渗 透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2.加法结合律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最后得出规律,现在我们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解决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打算怎样列式?不同方法得出等式(28+17)+23=28+(17+23)像这样的三个数相加,又有什么规律呢?小组合作探究(出示作业单)(1)我来算一算,填上合适的符号

(28+17)+23○28+(17+23)(45+25)+16 ○45+(25+16)(39+18)+22○39+(18+22)

(2)我的观察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了

(3)我的猜想(组内交流)

(4)我的举例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我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汇报后,总结出不变的有三点:加数不变,加数位置不变,和不变,变化的只有一点运算顺序变了。

字母表示(a+b)+c=a+(b+c)这里的a、b、c表示的含义是什么?(a+b)+c=a+(b+c)表示的含义是什么?像这样的先把前两个数结合或把后两个数结合我们可以叫做加法什么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语言与符号相配合加深理解。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律

2.比较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异同 相同:加数不变,和不变

不同:加法交换律是数的位置变化,加法结合律是运算顺序的变化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种运算律,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

三、练习巩固。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两种规律,但你们会不会运用它们呢? 1.做“练一练下面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律。82+8=8+82

(84+68)+32=84+(68+32)75+(47+25)=(75+25)+47

师指名回答,重点介绍第三题并说出理由这里是先用加法交换律,再用加法结合律。

师:你觉得这里的加法运算律有什么优势? 预设:可以使计算简便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28+17=17+28 a+b=b+a 加法结合律(28+17)+23=28+(17+23)(a+b)+c=a+(b+c)

第五篇:《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自主探索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有大课间活动吗?有什么项目?有没有小朋友喜欢跳绳和踢毽子的?(学生自由发言)

2、自主提问。

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生回答:(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师: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律)

二、探究新知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或17+28=45(人)(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师板书:28+17=17+28(4)照样子写一写。

师: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算式吗?(学生写写)(5)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投影展示并交流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6)教学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2)汇报交流。

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17+23)= 45+23 =28+40 = 68(人)=68(人)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3)探索规律。

①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等号吗?(45+25)+16○45+(25+16)(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比较上面的三组算式,和同学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得出: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加数相同。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师重点强调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 “练习九”第1题。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完成“练习九”第2题。

这种验算方法在以前学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明确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4、完成“练习九”第3题。

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明确可以利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材简析与说明】:

《加法运算律》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看似简单,却是后面的运算律的铺垫,因此学好这个内容至关重要。在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中,教材首先创设操场上跳绳和踢毽子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探究新知的欲望。其次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比较归纳得出加法的运算律。在探索规律时,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特点。在初步发现加法交换律时,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再统一用字母表示,既尊重了学生,又能很好地让学生接受字母表示的方法。最后教材出示了一些练习,突出重难点,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及时巩固了所学的加法运算律。

下载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6~ 48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参与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学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教科书第7册第56—58页。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对熟悉的实......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且孩子们刚学完四则运算,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本节课我是以孩子们最熟悉的体育大课堂中的体育活动为情境......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今天,我在名师实录里听了《平均数》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1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材料 听了李老师《平均数》一课,现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意识”谈自己几点体会: 1、选材丰富多样平均数......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法评课稿》评课稿

    《有理数的加法评课稿》 双峰寺镇中学王慧敏我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我评一下范玉荣老师的课,范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设计了符合学生的认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