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学小组心得体会(样本)

时间:2019-05-11 20:5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主体性教学小组心得体会(样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主体性教学小组心得体会(样本)》。

第一篇:主体性教学小组心得体会(样本)

“探讨式主体性教学”效果好

2010级地理科学1班 龙翠晓 小组

指导老师:欧日成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觉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对我们理科学生来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学校之所以安排这门课也不过是想让我们混个学分走走形式罢了。然而,老师以探讨的方式带领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我们对该课产生了兴趣。后来,老师引领我们进一步探讨“共产主义社会究竟能否建成”专题时,更是使我们对这门课产生了好感,让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认真学好这门课。

以前,看到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时,我们总是觉得共产党这不好,那不好。如腐败现象严重,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人不如溜须拍马走后门的混得好,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一个空想而已,根本不可能建成,甚至觉得学习再好也没用,自己也没有本事改变这个现状,所以刚来到大学的时候就打算把大学四年混过去算了。可是学习完这门课后,改变了我们看问题的偏激态度,帮助了我们辩证地科学地看问题。

第一,探讨式主体性教学,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觉得探讨式主体性教学很好,它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我们的“学习过程”,能增添我们的学习乐趣。上课前,老师先让我们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疑问,上课时,老师通过互问互答的方式,让我们自己思考与本节课相关内容的问题,然后进行提问,最后,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去探讨解决疑问,老师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或者与我们一同讨论。老师能让我们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又大大地激发了我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使我们在参与中增强了学习的责任感。

第二,探讨式主体性教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 1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学会了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提高了我们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思辨能力。

组长:龙翠晓

《原理》课主体性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2010级法学4班 姚梦诗 小组

指导老师:谢廷文

我们小组共四个人,小组成员有姚梦诗、郑奕珊、吕庆楠、蔡丽兴。在这次主体性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四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此次学习任务。

一、活动的开展

在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后,我们很快组成了小组。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1、工作分配:为完成此次学习任务,我们小组四人决定分工合作,第一步,先分配工作。第二步,小组成员根据自己负责的部分,按步骤进行。首先收集资料;其次,整理资料;第三,利用电脑编写教案和制作幻灯片;第四,对教案和幻灯片进行后期的整理和修改,务求做到最好,不出错;第五,在课堂上对课题进行详细的解说和描述,让同学们学习第五章第一二节的内容。

吕庆楠同学和郑奕珊同学负责找资料和做幻灯片,而蔡丽欣同学和姚梦诗同学则负责根据讲解的需要对教案和课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修改并讲解课件。这是我们初步的工作分配。

2、收集资料:我们小组要主讲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第一节和第二节。首先,我们认真阅读了教材。其次,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一是利用工具书查阅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当代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知识。二是利用社会科学书库查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这一方面的内容。再次,从互联网上查找所需要的资料。我们利用了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从互联网上下载文档、图片、数据及视频资料,这些资料为我们编写教案和制作幻灯片增色不少。最后,整理资料,在收集好各方面的资料后,我们对资料进行有序的整理,为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做好准备。

3、制作课件:在资料都准备好的情况下,我们开始制作课件,初步制作好 3 课件后,根据需要反复对课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修改。

4、课件的讲解

二、活动收获

本次活动,我们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一起讨论问题,期间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很好地发挥了团结协作精神,使我们小组成员的沟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进行资料收集和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用到各种方法收集和整理资料,这使得我们学习到了教材没有的知识,锻炼了我们的思考能力,同时也让我们在操作计算机软件、排版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讲台上进行讲解,锻炼了我们的讲课能力和应变能力。

总的来说这次教学活动让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老师为我们学生备课的辛苦劳动过程。

三、对主体教学活动的期许

主体性教学活动,让我们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做课件,做主讲人。在这过程中,我们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我们认为,主体教学活动对我们学生是有好处的。但由于我们基础知识的有限性,活动往往缺乏自信,讲解不透彻,缺乏深度,这些都需要老师加以帮助以解决。

组长:姚梦诗

小组成员:姚梦诗、郑奕珊、吕庆楠、蔡丽兴

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收获

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 黄泰旭 小组

指导老师:杨名刚

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组织我们开展了主体性教学。通过主体性教学,我们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但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老师组织的主体性教学又是特别的、不同的。

一、学习过程

1、明确责任分工

以讨论辩论课为例。我们老师会提早2周布置题目,接到题目后,我们组便着手进行分工,以便明确责任。以“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讨论课为例,我们是这样进行的:

如何使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呢?我们吸收了《国际经济学》中提出的“要素组合最优”观点,我决定把本组组员分为资料收集小组、资料整理小组、成果汇报小组,各小组人员分配情况依次是3人、5人、2人。在此次讨论中,我们首先进行了小组分工讨论,明确了每个组员的分工,组长关于协调本组成员应有的必要权力和应尽的必要义务,最为重要的是确定了课题讨论方向——“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虽然我们只是大二的学生,学术水平不高,但是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达到较好效果。在经过反复斟酌以及得到老师的指导之后,我们组决定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角度来分析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具体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个角度分别剖析。

2、展开讨论辩论

由于我们组成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住在北区,所以这些组员都无法上网,因此我们最终选择了会议制实地讨论的形式。作为小组组长,我不仅肩负起了普通组员必须完成的工作,还要肩负起合理安排、统筹协调、监督指导的职责。对于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我打了电话给教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杨老师,通过交谈,杨老师给了我很大启发,坚定了我的信心。于是我们最后的成果出炉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剖析08年金融危机 发生的原因”。在星期五下午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时候,我们组的发言没有让组员失望,拿到了第一,这是我们组每个同学努力的结果,是我们应得的荣耀。

二、主要见解与体会

通过主体性教学我们体会到,有些事看似很难,但是我们如果不去尝试,那我们永远不会有成功的一天,这就像孙中山先生说的“知难行易”一般。另外,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谨慎仔细、谦虚学习之心,不要随便拒绝他人的意见,不懂的就要及时请教他人。

总的来说,我们这学期的主体性教学还是很不错的,组员完成任务的情况也比较好。当然,就像上面提到的一样,我们组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小组人员的组成不尽合理。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组员是没有电脑的,这让我们没办法选择便捷的网络讨论形式,毕竟每个组员都分散在学校的各个区,集中实地讨论存在比较大的不便。个人建议就是以后在人员组成方面要合理,最好是每个组都能平均地分配到没有电脑的同学。

其次,小组组员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本小组组员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应该再增加相关知识,没有足够的知识存量就不可能有好的讨论结果。我建议我们组所有成员往后要多阅读经济类和政治类的书籍,多关注时事热点,多发表自己的看法。

再次,要进一步做好相关成果的复核工作。我建议每个组员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要及时对自己的完成结果进行复核,时刻牢记我们处于一个团队之下,每个人的失误都会给团队的工作造成重大的损失,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的客观体现。

总而言之,本学期的主体性教学,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为人处事方面,我们都学到了很多,现在的还是未来的,它都是特别的、不同的。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门课程的学习中参加主体性教学活动,我们都感到很幸运,这次学习将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组长:黄泰旭 10级国贸一班 联系电话: *** 组员:黄泰旭 欧阳旋 伍翠玲 杨子峰 郑元逢

张淑珍 邓辉静 车婉妮 魏青青 吴素琴 浅谈《原理》课主体性教学改革

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 钟丽韵 小组

指导老师:杨名刚

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老师积极组织实施了主体性教学。教学中,老师从学生学习主体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激发学生的主体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想方设法引导、扶持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开拓、主动发展。形式主要有讨论、辩论、学生主讲、即兴问题答疑和调查研究。即兴问题答疑由老师在上课开头的几分钟布置,老师讲到该理论问题时,分别请几位同学起来回答,然后老师再深入讲解,引导我们学习,带有较强的研究性特点。这里,我主要谈我们参与幅度较大的讨论、辩论、学生主讲等形式的主体性学习。具体汇报如下:

一、实施过程

1、实施前期:小组分工查询资料

我们老师会提早2周布置题目,接到题目后,我们小组会先确定主题和方向,然后进行分工,以便查询资料。以“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讨论课为例,我们是这样进行的:首先,由于老师布置的题目比较大、比较宽、比较广,所以,我们小组会通过初步讨论,确定好主题和方向。其次,小组分工查询资料。我们将人员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钟丽韵、张晓敏、王燕婷、黄燕娜,针对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影响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搜寻并做出相关报告;第二小组:纪晓雪、钟满宜、黄桃英,针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做出相关报告;第三小组,郑洁祥、林金凤、曹江珍、王淑君,针对教育方面进行资料搜寻与研究,并做出相应的详细报告。完成任务的时间为两天。

2、实施中期:展开讨论辩论

资料收齐后,我们三个小组聚集在一起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首先,通过上网搜搜、文献查询和跟老师沟通后,我们对08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知识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认识到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极其广泛,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接着我们小组进行了热烈的分析与讨论。其次,经过讨论,确定了主讲的路径。通过讨论,我们认为应该主次分明,对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危机对经济方面的影响是其他小组的一个主要分析方向,为了避免与其他小组的雷同,从一个更新颖的角度看待危机问题,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决定,我们的方向主要放在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上。在政治方面,我们主要针对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和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影响。在文化方面,我们则针对教育方面的影响。

3、实施后期:组长作报告

激烈讨论之后,由组长负责归纳整理汇总,并制作成报告,提交给课题指导老师并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与概述。

二、主要见解与体会

经过一系列的主体性学习之后,我们获益匪浅。首先,在知识获得上,我们经过一系列的资料搜寻与分析,对相关知识有了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其次,从思维方式上,我们得到了锻炼。通过确定方向,分析、讨论和辩论,我们掌握一套研究学习的方法,锻炼了思维能力。再次,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一个团队人数多,但是分工不合理,内部不协调就会成为工作的障碍。在学习中,我们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配合,对于课题的疑点大胆提出,对于方向的确定更是集思广益,大家提出了许多想法,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讨论高潮。在积极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之余,还积极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沟通与帮助,这样也进一步增强了组员间的默契,使整个工作事半功倍。

三、意见和建议

1、同学们在资料整理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资料搜集中,我们注意到,每位小组成员都交了资料,但他们的资料大都缺乏条理性,有的资料内容几乎相同的,但是他们却作为两个方面来整理;有的资料有从属关系,但是他们却把这些资料当作两个大方面来整理,所以,希望大家要多锻炼。

2、多关注时事。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同学对于一些时事热点不了解,甚至缺乏基本常识,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所以,希望大家要多关心时事。

组长:钟丽韵

组员:钟丽韵 王燕婷 张晓敏 黄燕娜 王淑君 纪晓雪 黄挑英

钟满宜 曹江珍 林金凤 郭晓标 陈俊城 郑洁祥

《原理》课主体性教学改革大家谈

2010级汉语言文学2班 陈玉婷 小组

指导老师:张娣英

一、组长总结

这个学期,我们班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体性教学活动。这次活动,我们组的主题是“用历史观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统文化”。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收获了很多。

首先,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为我们国家有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而感到骄傲、自豪。但是,对于目前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项目面临后继无人、即将失传的状况,我们感到束手无策。所以,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们广泛的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课,向班上的同学宣传这方面的知识,让大家了解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齐心协力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让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

其次,这次的活动,锻炼了作为一个组长的组织能力。例如如何合理分配任务,如何组织组员有序的进行课件制作,如何组织好材料,使课件显得有序、生动、明了等等。

二、组员总结

主讲:陈翟余

通过这次的自主学习,我学习到了一些新的东西。首先,在上课前要对这节课所要讲的东西进行了解,有个思路,知道自己要讲什么,顺序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通过组织好语言很好的表达出来。如果没有整理好语言,思路,就算自己明白了知识点,可是无法表达出来,那这节课还是失败的,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个知识点。其次,也让我学会了勇敢。在上课前我曾经想要放弃作为主讲人进行上课的。我始终有点怯场,但是最终还是勇敢的站在了讲台上。这次讲课机会,对我而言,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凡事总要勇敢的面对,勇敢的跨出了第一步,到后来就会发现其实也没什么 10 难的了。感谢这节课给予我的机会,真心的学习到了勇敢的重要性。

组员:高菊

在这一次的讲课活动中,我们小组的人都积极地参与了活动。大家合理分工,搭配默契。虽然在活动中,我们会有分歧,但是经过我们的一起商量,最终解决了问题。经过这一次的活动,大家都在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高,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更加明白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组员:马睿

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便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时代的挑战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目前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依旧存在着制约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弊端,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主体性严重缺失,没有给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准确定位,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也导致高校教学工作缺乏活力和内驱力,所以高等学校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一步确立和发挥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性是今后若干年我国高教改革的出发点、基本内容和追求目标。此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体性教学学习活动使我们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取得了良好效果。

组员:刘婷婷

现代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应试教育把书本知识当作僵化的教条,把学生培养成会参加考试的机器,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不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主体性教学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这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体性教学学习活动,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主体性教学的好处,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组员:杨虹

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在自主性学习中不断收获、得到锻炼、提升自我。这是我对本次自主性学习的真实体会。

下面,我谈一谈具体的心得体会。

第一,准备充分,目标明确。在自主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慢慢的找到方法后,于是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终于,我们组的任务完成了,期间遇到的困难不少,使人望而生畏!但我们依然挺了过来!

第二,合作至上。自主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自主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最后,组长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通过我们的合理分工,通力合作,我们的课件最终做出来了。

组员:杨晓

这次的主体性教学活动,我们的组题是关于非物质文化保护。通过这次的活动,我了解到: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那一片片宁静的村落,正在被高楼大厦所替代,难道这就是发展吗?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在我看来,社会的发展不应该拿这些来做代价,新事物替代旧事物,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珍惜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份“文化”。

组员:谢晓雯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让我深刻领会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在做课件的过程中,我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道了这些遗产的特色所在,也知道了这些遗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美的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

组员:陈俞羽

我觉得这门课程非常有意思,虽然并不是课程本身让我很感兴趣,主要是因 12 为老师在课堂上的讲义让人觉得意味深长,而且这门课程对我们也有很多的帮助。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让我们知道了马克思的伟大,他牺牲了自己一家人的幸福让全世界的人得到了益处,我觉得光是这点就让我对他佩服万分,更何况他总结出来的结论是如此的正确。我们都应该学习前人的经验,像马克思一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样我们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我们的老师,他用生动、幽默、深刻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华,让我们受益匪浅,而且他还教会我们人的很多缺陷。虽然马克思伟大,但是我也觉得我们的老师强大,因为他自己特有的教学方式,让我能够轻松、快乐的学习这门课程,而且让我们掌握了知识所以我觉得我很喜欢这门课程。希望老师可以一如既往的用他特有的教学方式吸引我们,教导我们。从这门课程中我知道了要吸取前人的经验,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强大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成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虽然我的感受不是很多,但是我是将我心中的感受全部用语言描述了出来。这些就是我的听课感受。

组员:王思齐

上了一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其时代性上,而且表现在其人民 13 性上。马克思指出:“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组长:陈玉婷

组员:陈玉婷 10105012050、陈翟余 10105012080、高菊 10105012010、马睿 10105012022、刘婷婷 10105012047、杨 虹 10105012009、杨晓 10105012003、谢晓文 10105012075、陈俞羽 10105012029、王思齐 10105012011 谈谈对主体性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2010级化学1班 罗南祥 小组

指导老师:谢廷文

一、对主体性教学的理解

主体性教学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对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的要求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教师的教要落在学生的学上,要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而我们小组成员也有自己的见解,苏文洪认为:“主体性教学是尊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估等环节中,都包含着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罗南祥则认为:“主体性教学是尊重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体竞争的精神,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这对于培养学生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其他成员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谢少文、黄翊柠、李裕旺、林永龙都认为:“主体性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和思考,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受益者时,他们在合作活动中的主体性才能收到较好的发挥。”

二、主体性教学的目标

1、了解主体性教学的内涵、方式以及优缺点。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学习,探求学法。

3、根据学生的主体特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识特点,引导学生在研究、讨论情景下合作学习。

4、理性认识主体性教学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价值。

三、主体性教学的准备与开展

1、准备

(1)思想动员

①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

首先,要求小组各个成员必须服从组长的安排,认真完成任务,不允许推卸责任;其次,对于整个小组来讲,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讲的是小组的整体成绩,小组整体的荣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要个人逞强蛮干。个人的任务完成了,还要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对个人来讲.古语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小组成员应该学会相互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②培养小组成员的竞争精神

小组成员在相互帮助的前提下自主学习时,检测我们学习效果的方式是竞争,所以,小组成员必须努力学习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只有这样,小组才更有竞争力。

(2)预习

各个成员必须认真对课本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才能对我们讲课的主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历史地位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探讨。

(3)分工

确定小组研究主题后,我们要做好分工,让小组成员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我们做了如下分工:罗南祥讲第二节内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文洪讲第三节内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以及发展趋势》,李裕旺负责ppt的制作,谢少文、黄翊柠负责收集资料,林永龙负责检查错误、更正以及回答问题。

2.开展

在我们小组讲课过程中,由两个主讲人上台讲ppt,讲课过程适当提问以使同学们集中精神,并借此调动其积极性,讲课结束之前还作了一个总结,加深同学们对本章知识的印象,明确本章知识的重点、难点。同时,小组其他成员负责回答问题和补充。通过合作交流学习,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听课的同学对新知识理解的更透彻。

四、反思与总结 1.收获

(1)共同完成任务,增强凝聚力

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探索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能让我们自主地、合作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巩固知识,促进我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增强凝聚力。

(2)个性得到尊重

在主体性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我们的个性得到尊重,因为我们小组各个成员对我们讲课的主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历史地位以及发展趋势》都有不同的看法,通过自主学习就不会受到太多限制,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讨论时间、地点,学习氛围比较轻松,使每一个组员都获得成功感。

(3)培养实践和探索能力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很多问题都要我们小组自己去探索,去解决,去实践。在这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提高实践和探索能力。比如:讲课,做ppt,查阅文献等等,这些都是以后工作、学习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2.不足之处与改进方法:

(1)上次小组活动,我们还是和传统的授课模式一样,通过上台讲课展示我们小组的讨论成果,若能以辩论赛、模拟访谈等创新形式展开,效果会更好。(2)在讲课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同学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还需加强授课能力的培养,并选择时机,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比如: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同学自由发言,活跃氛围,最后,小组交流心得,提高和完善自己。

五、注意事项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分组合不合理直接影响合作学习效果。

2.加强培训,提高合作技能 小组成员合作技能的高低,也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高效的重要原因。比如:(1)收集资料的能力(2)倾听的能力(3)表达的能力(4)质疑和反思的能力。3.合理选题

条件允许时,最好选择小组成员感兴趣的主题,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其积极性。

六、主体性教学的意义

主体性教学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从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实践的主体出发,把学生看着活生生的现实的发展主体,从而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正是这种让学生主动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步入信息化社会以后,教育的方式更多的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主体性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和开发其创造思维能力,最终达到使其能力全面和谐发展和个人素质整体提高。

组长:罗南祥

组员:谢少文、黄翊柠、林永龙、苏文洪、李裕旺、罗南祥《原理》课主体性教学改革心得

2010级会计1班 陈宝玲 小组

指导老师:傅钢

一、主题: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形成过程

我们的选题是通过大家讨论决定的。先由组长确定了几个题目,再由组员投票决定。确定选题后,我们就讨论问题应该包括那几个方面。经过一轮讨论后,我们确定了四个小主题,包括有:第一科学技术是什么,第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第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消极作用(这是重点),第四科学技术的运用。还包括与哲学相关的部分。同时我们确定了各位组员的分工,在大组下又分了四个小组,每个人小组长带领着两到三个组员负责完成一个小主题。小组长负责做PPT,其他负责收集资料。时间期限为两个星期。最后统一发给组长与主讲负责整合与修改。就这样我们就完成我们的分工。

三、讲课心得

我们小组讲的是科学技术的作用,由于科学技术有正面及负面作用,而对于正面作用我们同学已经知晓得很多,所以我们主要讲的是其负面作用。

在开始讲课前播放了一段和主题有关的视频,用于引出我们的题目。在讲课过程中,就科学技术的利弊问题也有提问过同学,他们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有利于促进主讲人和同学的互动,吸引住同学的注意力。先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了科学技术积极作用,然后就对其负面作用进行了具体的讲解,并让同学举例说明。对于主讲人的讲课的表现有满意的也有不满意的,一些原来打算讲述的内容,讲课时候忘记讲了。在整个讲课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微笑地面对大家真的很重要。讲课时不能只看着课件,还要用自己话把内容解释给大家听,和同学们有眼神的交流,必要时用不一样的声调,可以吸引到同学们的注意,也可以加上动作,更好表达自己的意思,使讲课更加生动形象。作为主讲人,对于要讲的内容应该有更深的理解,也有自己的看法,讲的时候就会有自信,让人有 种信服的感觉。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在确定主题后,发现资料比较难找,尤其是难找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方面的资料。要找一些有鲜明特色的视频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很难;这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些组员比较拖拉,不到最后都不愿做,希望每一位组员都要注意时间问题,要有时间观念;主讲人讲课的时候要多注意与同学的交流,不能只看着ppt,要设法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组长:陈宝玲 主讲:胡海燕

组员:李忆凡 郑博举 蓝苑珊 蒙莲清 陈诗浇 苏玉洁 谢莹 黎燕珊 谭振民

何宝仪 熊瑞莲 龚嘉欣 鲍玟璁 何楚均 孙国清《原理》课主体性教学感想感悟

2010级旅游管理02班 谢伯凤 小组

指导老师:张娣英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感觉收获很多。

一、实施过程

1、确定组员和组长。

2、到图书馆翻阅资料,开讨论会,每个人都把自己认为好的主题写出来。

3、在约定的时间我们公开讨论,轮流展示自己的演讲课题,投票决定初步的课题。

4、经过老师的审核和建议,我们确定课题为“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

5、由组长分配工作,进行资料搜索,通过网络搜索,图书馆找资料,咨询老师建议,我们确定了演讲的主题和内容。

6、根据演讲内容以及找寻的资料,整合成论文提交给老师。

二、感受与体会

我们认为,通过探讨学习,在“资料搜集”、“有效合作学习”和“反思总结”等方面,我们小组积累了不少经验。

大家认识到,合作学习时,应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使主持、记录、把握主题、汇报、记时等工作责权到位,人人有“事”可干,以便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长处和作用;要及时反思,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通过探究性学习,加深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了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了组员间的友谊,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集思广益,气氛十分热烈,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当然,我们小组中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

1、我们小组忽略了一些资料里的小细节,资料需要继续完善。

2、分工不够明确,导致大伙一窝蜂的扎堆找资料。

3、小组成员合作欠默契,欠沟通,有些组员的积极性不高。

4、基本理论知识欠缺,在找资料的过程中导致效率不高。

三、意见和建议

1、希望借此机会加强我们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了解。

2、加强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4、多向老师咨询学习。组长: 谢伯凤

组员: 朱少霞 杨卓红 萧瑞华 唐洁莹 李史丹 张振

叶丽儿 温倩华22

《原理》课主体性教学之我见

2010级人力资源管理01班 蔡泳珊 小组

指导老师:郭潜深

主体性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觉能动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通过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主体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表现形态和实践方式。下面是我们组参加主体性教学实践的体会。

在郭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和引导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同学们分组并以自己感兴趣的选题为中心制成PPT开展小组讲课,充分发挥了我们的自主能动性去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并与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中,哲学方面的内容比较难懂,而主体性教学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搜集资料时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开阔,让我们的逻辑变得更严谨,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透,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对哲学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理解。在团队合作中,通过合理的分工合作,同学可以加深团队合作意识,加强责任感的养成,更好地完成课题的研究。还有在讨论情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我们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学会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成为终身学习者,也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

同时主体性教学给了我们学生们一个展现自我、发现自我的舞台,弘扬个性,尊重学生。我们在这个舞台上可以展现自己的知识,还可以亲身体验做老师的角色,促进语言领会技能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各小组在所选的课题上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在生动的课件上还穿插视频的播放,图片的展示等,使课堂更生动,学生更易接受理解。每个小组的课题通过讲课将自己理解的加以复述,并通过恰当的提问,大家各自抒发对哲学的理解,让课堂成为一个思想交流会,创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做到了教与学统一。在授课前老师会事先让同学把PPT给他看,并给出意见后进行修改,这样就能使同学们做的PPT更接近专业,听的同学更容易听懂。但毕竟是学生,能力始终有点欠缺,所以很多时候会做得不太好而导致听课的学生也听不太懂。每小组讲完课后老师和同学们给予自己小组或者其他小组的主体性教学的点评,让我们更加了解到学习上欠缺的环节或者部分并能加以改进,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体竞争的精神。但是,我们觉得老师在点评不足的时候,应该给予一点举例性的改正方法,而不是仅仅是大概的。另外,我们认为老师不应该在同学们打分之前对每一小组做评价,这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同学们的评分,有缺公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主体性教学改变了原来的单向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模式,使学生在备课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以新的角度、新的视野看待问题,并在时间允许下,学生可以把他们对于课程的理解或是知识点的理解说出来,这样既能促进学生们主动思考,也能对授课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契机。总的来说,主体性教学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组长:蔡泳珊

组员:谭静俞 海北 曾文辉 方美娟 石琼淋 伍丽浈 侯志群 武凤娇

“1+1>2”

——记一次难忘的教学经历

2010级食品工程01班 麦仕航 小组

指导老师:张娣英

进入大学以来,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学习模式,但这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体性教学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让我真正学会了自主性学习,改变了以往那种传统的合作性自主学习“吃大锅饭”的习惯,也让我们小组成员切身感受到了“1+1>2”的好处。下面我从合作自主学习的三个阶段来谈谈我们小组的体会。

一、准备过程

我们组抽到的题目是“如何破解教育体制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我们经过讨论,觉得当前的教育体制是一种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以考试为手段,以升学为目的,以分数高低优胜淘汰的片面知识教育。应试教育最大弊端就是把手段当作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切为考试服务。它面向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着眼于学生智育发展,削弱德育、体育、美育等,限制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无法为教育现代化培养更多更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己任,以促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目的。我们以此作为切入点来准备我们这次的自主学习专题。

通过探讨,我们认识到了主讲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如PPT课件目录要清晰;要注意枯燥的理论知识和有趣的图片例子的结合;PPT显示出来的内容要有概括性且字数尽量要少;演讲者要充分带动大部分的同学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二、合作、探究过程

虽然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但自主学习的过程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毕竟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 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在学习完课本的具体内容后,初步确定了我们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究学习:

1、认识当前教育体制与素质教育

2、认识教育体制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

3、如何破解教育体制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

然后麦仕航根据每个人的意愿来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我们先是按宿舍分布去找不同方面的资料,有视频,有图片,有案例等等,然后再集中起来,由我和曾碧霞来负责整理资料,最后由李杏华和黄来弟、游定辉来做PPT。在找资料的过程中,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地帮助别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我们每个成员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三、反馈过程

在我们经历了一番艰苦奋斗的自主学习后,当然是要把我们的成果反馈给师生们,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劳动成果。

虽说我们制作的PPT不精美,但言简意赅,表达了我们组每个成员的思想。虽说我们的主讲人游定辉没有什么上课的经验,但他也尽自己所能去把这节课上好,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互动性较强,相信大家对当今教育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反思。我们的讲课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特别是老师的表扬,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成功了。

主体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就我们小组而言,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 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我们组的每一个人不仅发挥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把自己的想法共享,得到了很多不同的想法,我们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我想这就是自主学习的好处吧,我们以后也会好好抓住每次这样学习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

组长:麦仕航

组员:邓茜文 曾碧霞黄秋景 张俊彦

黄来弟

游定辉

伍嘉欣卢俊芳李杏华27

带给我们紧张的那份喜悦

2010级体育教育03班 刘贵德 小组

指导教师:黄一映

我们组主讲的主题是“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我们组将题目确定后,展开了分工合作,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把大家查阅到的资料汇总在一起,由陈威熊、李广志两位同学分别整理制作了两份PPT,然后再汇总到我这里,我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了修改。

到了讲课前一晚,我又打开PPT检查看了一遍,想了一遍怎么把这二十几张PPT串起来讲好。哪些地方设置一些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一下;哪些地方应该讲详细一些才能扣住主题;哪些地方稍微引入一些课外知识,引起同学们的参与与兴趣等。把这些问题在心里过了一遍之后,我才安安稳稳的爬上床睡觉。

到了讲课那天,站在讲台上面对那么多人还真有点紧张,但我反复提醒自己,准备好了PPT,付出了那么多精力,应该没问题的!整个讲解过程,我估计大概用了17分钟。噢,这17分钟面对那么多人讲课,感觉还挺漫长的。虽然前一晚在心里过了一遍要怎样把PPT讲下去,但由于某些自己没有考虑到的原因,结果还是没有完全按自己之前设计好的思路讲下去。讲完后回到座位,从组员的眼神和微笑中,从之后老师的点评和我自己的自我感觉,这次上去讲课还算过的去的。

从收集资料到整理,再到上讲台这个过程,我感触良多。首先,8个人一个小组,要把每个人调动起来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涉及到怎样把大家的心聚在一起,分工合作好,把事情做好,因为有不少同学有偷懒的心理,想搭便车。其次,讲课前一晚,我备课忙到一点多钟才睡,让我体验到老师为了给我们把课讲好,备课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在此,请让我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在讲台讲课的那十几分钟,让我感受到在众人面前讲话原来会那么紧张的,就算之前充分准备好了,中途出现一些小插曲,也未必就能按之前规划好的走。在这种情况下,你得学会怎样灵活把这些问题处理好,怎样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不那么紧张,怎 28 样才能让人认真听你讲不捣乱等。这种感觉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才能表达出来,我想只有亲身经历过,这种感觉才能真正的体会得到吧。

这次讲课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配合,进一步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自己做PPT的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得到了一次锻炼与提高。这一切的一切,只有去做过才能真正感受得到的。感谢组员推选我做主讲人,同时也感谢老师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来锻炼我们的能力。

收获源于付出!这句话讲得真的很有理。

组长:刘贵德

组员:廖宇亮 李广志 梁伟杰 薛石昌 方福志 陈威熊 吴勇鹏

对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几点感受

2010级新闻学01班 黄嘉仪 小组

指导老师:郭潜深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主体性教学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教改活动,通过积极参与,我们感觉受益匪浅。

首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同学们必须展开广泛交流与合作,这样极大地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就我所在的组而言,我们小组的主题是科技的利与弊,我们在接到任务后,就进行了广泛讨论。在讨论中虽然发生了争执,但争执过后,组员们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更强了。我们认识到,要完成一项任务,必须要有合作,凡事不能以自我为核心,不能固执己见,需要懂得去欣赏队员的观点。

其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通过查找资料,组织教案,我们对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如果只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可能只会一听而过。根据遗忘规则,印象深刻的,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再次,有助于锻炼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众所周知,在中国,上大学之前实施的主要是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主体性教学给了我们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极大地锻炼了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我们觉得,主体性教学提升了同学们的演讲能力。大家知道,即使有好的ppt课件,若你不会演讲,不擅长表达你们小组的观点,效果也不理想。因此,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锻炼了我们的胆量,训练了我们的口才,提升了我们的演讲能力。

当然,世界上的任何事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利也有弊。

我们注意到,分组完成任务,也容易造成班级里形成小集体,情况严重者还可能会造成分班分派的现象。另外,同学们对知识缺乏系统学习,容易造成知识的片面化。总而言之,凡事有利也有弊,不能做到十全十美。总体上来说,主体性教学模式还是利大于弊的,是值得推崇的,不过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尽量减小其消极的影响。

组长:黄嘉仪

组员:蔡丽诗

陈梓健

何斐

陈梅兰

罗小曼

汤家利

杨启莹

刘茂品

第二篇:实施主体性教学心得

实施主体性教学心得

教学一年多来,我的教学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有了很大地提高。教育是发展的,每一次发展都使教育更趋近科学化、人性化,从而使教育的效果更理想。我很高兴能进行主体性教学实践,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体性间交往互动,以学为主,实现自主探究,力求发展,使学习的主体收获之大,学习的能力具有可持续性,尽量做到高中教育为人生奠基。

主体性是指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及相关的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活泼地学习,主动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体性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开发自己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对作为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教师的要求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教师的教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上,要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实施主体性教学的空间比较大,利用好了,教学就是快乐的、和谐的、互动双赢的、高效的;利用不好就成了快乐、互动低效的,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在实施主体性教学过程中的心得。

一、教学感受

1、教师的角色变了

我认为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只下命令、指挥、挑剔、主控一切的导演,而是直接参与演出并允许演员有适当的、合理的个性发挥的导演。教师即要有高于学生的思想境界、知识水平、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还要有感受教学进程中生生、师生之间的情感进程的意识和引发主体与主体间的思维共振和思维碰撞的能力。教师教的情感和思维不能总高于学生,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的指令去动,而是在教学中,大部分思维和行动应和学生保持同步,体现出学生和教师共为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应是和学生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伙伴(尽管教师从思想上、方法上和知识上都提前作好准备),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平等、和谐、愉快。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

2.教师的任务重了

主体性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促动学生的交往互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养成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满足人的自身生活、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活动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减少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在备课时对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都要有充分的、多策略的准备。要尽量的多预测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障碍,并想出多种快速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也要做好接受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思想准备。也就是说,教师要丰厚自己的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和把握学生对教学任务可能具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任务完成程度以及学生情感、思维、态度等。在主体性教学中,学生不再是个体的听众、观众和读者,而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种互动的探求者与教师直接沟通者,是当面对话的过程。每一堂课教师都面临着挑战,主体性教学实施得越好,教师面临的挑战越大,所以做不好充分准备的人会面临的问题会很多。

3、教学是快乐的

因为改变了下达任务,传授知识,单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的教学方式,所以学生不再是学习机器而是学习的主人,是主动和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情感、有思想、有学习欲望、想有成就感的人。在实施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学生对教师的欣赏、渴望和信任,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进步。学生喜欢老师,教学有成效是教师最大的快乐。在讲《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文时,我给学生留了课外自主探究题-----利用文中每段文字独自或小组设计1-2道阅读理解题。因为这个话题是学生熟悉的,对文字的理解不会有问题,关键是深入思考和对细节信息准确的获取。在高考阅读理解题中,学生难以把握的就是这样的文章。因为平常不深究,不联想,不敏锐,导致考试失分。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我给学生留了这个探究题,看谁捕捉信息准确,谁联想丰富,谁思维缜密。本文共有五段,我准备了九道题。让我惊喜的是学生设计的题中有一道题是我没有想到的阅读计算题,而设计题的学生是平常不爱质疑的学生,这当然使我非常惊喜,对此我及时给予鼓励。现在这个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非常浓,用他的话说“现在我知道答案了也想知道为什么。”学生的进步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也使我坚信主体性教学的实效性。每一堂课师生都能快乐、和谐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前些日子,因为我去做评委有两节课没上,回来后学生说想我了,我对他们说我更想他们,这是我的心里话。我想那种课堂气氛,因为那里有师生的快乐。我喜欢学生,喜欢教学,乐此不疲。

二、主体性教学的反思

1、关注差异,突出主体

学生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不能忽略他们的主体表现。如果他们总得不到表现的机会,首先他们会失去争取机会的信心,其次他们的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逐渐地他们会对教师及所教学科会失去兴趣,最终导致教学失败。所以教师授课时,要在激烈的讨论中,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快速发现情绪不高,满脸困惑,或急于想表达而有没有足够信心的学生,找恰当的机会和理由关注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树立信心。我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教师主体作用在教学中的体现。

2、不能深化学生的主体性

因为在小学、初中没有全面实施主体性教学,所以在高中实施主体性教学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即使教师有了主体性教学的能力,学生也未必完全有主体学习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教师逐渐地培养和开发,千万不可认为学生有足够的自学能力而放手不管。自主探究时,忽略指导;学生学习陷入困境时,缺乏点拨;学生曲解教材时,不及时纠正„„学生表面上是获得了绝对“自由”,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主体发展。

3、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

我这里说的因材施教是指因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大教学方法,不能什么教学内容都实施主体性教学,搞一刀切。我相信每一科都有学生自主探究不了的知识和规律,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的教学,保留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是有益处。如英语的语法教学,英语语法是研究英语的英国人、美国人总结出语言规律,是我们学习、记忆的而不是我们去探究的,更不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内容。对英语语法的教学,我认为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效果会更好。

我对主体性教学认识还不够深刻,理论学习也还不足,以上只是我在尝试主体性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反思,但是我确实认为主体性教学是我使用过的教学形式中效果最佳。我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体会、总结、反思,找出解决教学疑难的方法,使这种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发挥它的优势,使我的教学真的实现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第三篇: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初探

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初探

互联网

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1],它的写作主体是驾驭整个写作活动的角色,从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到材料的谋篇布局、立意成篇,到修改推敲,无一不突现写作主体的机智与创造。综观近年的中考、高考作文试题或试题范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等,试题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灵活,它要求写作主体摒弃陈规陋习,条条框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展露自己的人格世界。可见,重视写作主体的主体意识不仅是重要的,符合潮流,而且是及时的。要想切实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在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上进行培养。

一.唤醒“主体”意识激发写作兴趣

在一中学曾作过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作文心理调查,让人吃惊的是,对写作感兴趣的只有15%,如何将学生从写作的惧怕心理中解放出来,笔者认为首先应先解除强加给学生的“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着活泼的个性。缘于“情”而作,为自己的真情,为自己的个性,基于这一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即“向生活靠拢”。日本语文界“生活作文”,美国的“作文题目不受拘束”正是作出的这种努力。学生崇尚真实,敞开心扉的袒露正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历程。

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指出:人的青春期是第二次诞生,而这第二次诞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我发现。即把探索的视线对

着自己的内部,发现作为脱离其它一切事物的一个世界--主观意识[2]。“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笔者曾多年致力于写作实践“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探索,在实验班级中,改变以前一学期写几篇作文的任务,代之以一本自己命名的“随笔本”。随笔本上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自己命题,字数在500字左右,以每天自己最想写的东西为内容,持之以恒的练习最终都让他们达成共识。学生唐雯波认为:用真心去写,很畅快,是倾诉后的一种快感,生活中还不能少了它。自由式作文实际上在学生不经意间保持了一定的作文量,即满足了文章的数量,又在对文章的提炼、揣摩中提高了质量。他们觉得自由式作文是他们倾吐心声的绝妙形式,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们的习作中,不仅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生活,而且向社会生活延伸。“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战争风云”俯拾之间几乎都成了写作的素材来源。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

将他们汪洋恣意写就的“放胆文”(宋*谢枋语)与实验前的习作相比,他们习作中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他们不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欢,也在忧虑国家的命运前途。他们学会突出自己的位置和情绪,把握写作的机遇,表现浓厚的写作兴趣。喜欢写作的人数从实验前的15%上升到58%,对写作兴趣一般的人数从45%降至29%,对写作持冷淡态度的人数从40%降至13%。

二.规范“主体”行为提高写作技巧

宋朝谢枋在《文章规范》里提到的“小心文”正是作文改革中第二步要求。它对字词篇章有更精当的要求,须再三斟酌,以求更好的效果。主体意识的觉醒,更新了写作主体的观念,开拓了写作新视野。但“放开写,让学生自由抒写。”并非只纵不收,教师在学生的“放笔”中,仍要悉心指导,担当好主导角色,引导学生在自由抒写之后,有进一步提高。如何指导学生作“小心文”呢?笔者认为可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专题讨论方面十四、五岁的学生正值青少年心理的迅速发展时期,正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上的断乳”[3],教师可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将作文的文法指导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作文指导专题。这些专题材料来源于教师的指导规范,学生的示范作文,媒体中传播的最新出现的资料,它们来自生活,来自学生,也来自书本,有其取材的新颖独特性,思维的严密性,“圣诞节前火鸡的遐想--评想象力”,“曹冲称象--说思维的独特性”,“成语故事新编--论据与论点”,“辩论会--论言之有理”。教师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引导,对症下药,为其步入写作道路奠定了基础。写作指导贴近他们,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对写作再深入的激情,成功地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二)个别交流方面

教师和学生对习作常产生评判差异,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的评判差异在于第一:二者的评判标准不一;第二:二者之间缺乏平等交流,作为教师要消除这种差异,不必拘泥于自己品评文章的条例,索性放下架子,写下水文,体验学生的情感、兴趣。“与学生侃写作”也是加强师生交流的有效途径。交流分面谈和笔谈。面谈的形式常常是三、五人为一小组,选择一话题作谈话中心,指定一人为中心发言人,教师作总体指导。话题选自同学们感兴趣或共同存在的问题。同学各执己见,不同观点汇聚到谈话中,每人都多少领悟到一些,效果很好。笔谈形式多样,可以是师生对一阶段作文的审视定位,可以是教师写的“写作心语”。更重要的是,此种不拘一格的交流拓宽他们的思路,提高对自己文章和其他文章的判断能力。“我能写好作文”,他们写作的自信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挖掘“主体”潜能开拓作文视野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儿童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叫做“最近发展区”[4]。当他不依赖老师独自完成任务时,第二个发展水平就转变为第一个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成了教学的重点目标。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当学生从“我想写”的发展水平进入“我会写”的第二个发展水平时,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就进入“我还能写什么?”

(一)总体发展目标区

每一年级,实验班除了应完成的作文训练计划以外,还制订“总体发展目标区”。

初一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让学生学会“一事一议”,剪报的素材来自四面八方,学生饶有兴趣。通过“诗词我来读写”5分钟训练,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意境。

初二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要求学生品评作品,在结构、语言等诸多环节欣赏其长处,设置“名人名言我来读写”5分钟,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其思维的敏捷、缜密。

初三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要求学生觅得优秀作品进行鉴赏,诗歌、杂文,甚至是摄影,漫画都可入选。初三年级“我说热点”,让学生与时代同步,以敏锐的观察力参与世界的新浪潮。

(二)个人发展目标区

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与他们制定了“个人发展目标区”。这个目标区通过“课题小组”的途径实现。学生在学期初自由组合小组成员,由所有成员共同策划感兴趣的课题,成立小组,如“现代诗歌小组”、“科幻小说小组”、“鲁迅杂文小组”、“外国文学欣赏小组”、“演讲艺术小组”等等。整个课题完成是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搜索资料,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到一学期结束,每一小组列出研究过程中阅读的书目,并交出课题组的论文或经验总结或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开拓、创造的自主精神也是有益的尝试。学生主动向课外拓展,自己的个性得以自由、和谐地发展。

经过几年的作文教改尝试,试验班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在市多项征文、作文比赛中,实验班级十几位同学获一、二、三等奖。在“跨世纪杯”全国作文比赛中,有二人获优秀作文奖。在省、市级各类报刊中,有二十多人发表习作。在中考中,学生以超出市平均水平十三分的语文成绩顺利进入高中,语文成绩在普通中学中位居第一。笔者多次获得作文比赛指导奖。注释:

[1] 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金华)1997.6《在激扬文字中重塑人格》

[2] 《青年心理学》(日)依田新主编知识出版社

[3] 《青年心理学》(日)依田新主编知识出版社

[4] 《赞可夫新教学体系及其讨论》(俞翔辉等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四篇: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初探

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初探

无锡市东林中学 陈庆丽

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1],它的写作主体是驾驭整个写作活动的角色,从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到材料的谋篇布局、立意成篇,到修改推敲,无一不突现写作主体的机智与创造。综观近年的中考、高考作文试题或试题范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等,试题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灵活,它要求写作主体摒弃陈规陋习,条条框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展露自己的人格世界。可见,重视写作主体的主体意识不仅是重要的,符合潮流,而且是及时的。要想切实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在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上进行培养。

一. 唤醒“主体”意识 激发写作兴趣

在一中学曾作过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作文心理调查,让人吃惊的是,对写作感兴趣的只有15%,如何将学生从写作的惧怕心理中解放出来,笔者认为首先应先解除强加给学生的“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着活泼的个性。缘于“情”而作,为自己的真情,为自己的个性,基于这一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即“向生活靠拢”。日本语文界“生活作文”,美国的“作文题目不受拘束”正是作出的这种努力。学生崇尚真实,敞开心扉的袒露正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历程。

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指出:人的青春期是第二次诞生,而这第二次诞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我发现。即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的内部,发现作为脱离其它一切事物的一个世界--主观意识[2]。“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笔者曾多年致力于写作实践“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探索,在实验班级中,改变以前一学期写几篇作文的任务,代之以一本自己命名的“随笔本”。随笔本上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自己命题,字数在500字左右,以每天自己最想写的东西为内容,持之以恒的练习最终都让他们达成共识。学生唐雯波认为:用真心去写,很畅快,是倾诉后的一种快感,生活中还不能少了它。自由式作文实际上在学生不经意间保持了一定的作文量,即满足了文章的数量,又在对文章的提炼、揣摩中提高了质量。他们觉得自由式作文是他们倾吐心声的绝妙形式,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们的习作中,不仅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生活,而且向社会生活延伸。“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战争风云”俯拾之间几乎都成了写作的素材来源。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

将他们汪洋恣意写就的“放胆文”(宋*谢枋语)与实验前的习作相比,他们习作中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他们不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欢,也在忧虑国家的命运前途。他们学会突出自己的位置和情绪,把握写作的机遇,表现浓厚的写作兴趣。喜欢写作的人数从实验前的15%上升到58%,对写作兴趣一般的人数从45%降至29%,对写作持冷淡态度的人数从40%降至13%。

二. 规范“主体”行为 提高写作技巧

宋朝谢枋在《文章规范》里提到的“小心文”正是作文改革中第二步要求。它对字词篇章有更精当的要求,须再三斟酌,以求更好的效果。主体意识的觉醒,更新了写作主体的观念,开拓了写作新视野。但“放开写,让学生自由抒写。”并非只纵不收,教师在学生的“放笔”中,仍要悉心指导,担当好主导角色,引导学生在自由抒写之后,有进一步提高。

如何指导学生作“小心文”呢?笔者认为可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专题讨论方面 十四、五岁的学生正值青少年心理的迅速发展时期,正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上的断乳”[3],教师可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将作文的文法指导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作文指导专题。这些专题材料来源于教师的指导规范,学生的示范作文,媒体中传播的最新出现的资料,它们来自生活,来自学生,也来自书本,有其取材的新颖独特性,思维的严密性,“圣诞节前火鸡的遐想--评想象力”,“曹冲称象--说思维的独特性”,“成语故事新编--论据与论点”,“辩论会--论言之有理”。教师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引导,对症下药,为其步入写作道路奠定了基础。写作指导贴近他们,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对写作再深入的激情,成功地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二)个别交流方面

教师和学生对习作常产生评判差异,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的评判差异在于第一:二者的评判标准不一;第二:二者之间缺乏平等交流,作为教师要消除这种差异,不必拘泥于自己品评文章的条例,索性放下架子,写下水文,体验学生的情感、兴趣。“与学生侃写作”也是加强师生交流的有效途径。交流分面谈和笔谈。面谈的形式常常是三、五人为一小组,选择一话题作谈话中心,指定一人为中心发言人,教师作总体指导。话题选自同学们感兴趣或共同存在的问题。同学各执己见,不同观点汇聚到谈话中,每人都多少领悟到一些,效果很好。笔谈形式多样,可以是师生对一阶段作文的审视定位,可以是教师写的“写作心语”。更重要的是,此种不拘一格的交流拓宽他们的思路,提高对自己文章和其他文章的判断能力。“我能写好作文”,他们写作的自信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 挖掘“主体”潜能 开拓作文视野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儿童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叫做“最近发展区”[4]。当他不依赖老师独自完成任务时,第二个发展水平就转变为第一个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成了教学的重点目标。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当学生从“我想写”的发展水平进入“我会写”的第二个发展水平时,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就进入“我还能写什么?”

(一)总体发展目标区

每一年级,实验班除了应完成的作文训练计划以外,还制订“总体发展目标区”。

初一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让学生学会“一事一议”,剪报的素材来自四面八方,学生饶有兴趣。通过“诗词我来读写”5分钟训练,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意境。

初二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要求学生品评作品,在结构、语言等诸多环节欣赏其长处,设置 “名人名言我来读写”5分钟,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其思维的敏捷、缜密。

初三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要求学生觅得优秀作品进行鉴赏,诗歌、杂文,甚至是摄影,漫画都可入选。初三年级“我说热点”,让学生与时代同步,以敏锐的观察力参与世界的新浪潮。

(二)个人发展目标区

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与他们制定了“个人发展目标区”。这个目标区通过“课题小组”的途径实现。学生在学期初自由组合小组成员,由所有成员共同策划感兴趣的课题,成立小组,如“现代诗歌小组”、“科幻小说小组”、“鲁迅杂文小组”、“外国文学欣赏小组”、“演讲艺术小组”等等。整个课题完成是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搜索资料,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到一学期结束,每一小组列出研究过程中阅读的书目,并交出课题组的论文或经验总结或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开拓、创造的自主精神也是有益的尝试。学生主动向课外拓展,自己的个性得以自由、和谐地发展。

经过几年的作文教改尝试,试验班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在市多项征文、作文比赛中,实验班级十几位同学获一、二、三等奖。在“跨世纪杯”全国作文比赛中,有二人获优秀作文奖。在省、市级各类报刊中,有二十多人发表习作。在中考中,学生以超出市平均水平十三分的语文成绩顺利进入高中,语文成绩在普通中学中位居第一。笔者多次获得作文比赛指导奖。

注释:

[1] 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金华)1997.6《在激扬文字中重塑人格》

[2] 《青年心理学》(日)依田新主编 知识出版社

[3] 《青年心理学》(日)依田新主编 知识出版社

[4] 《赞可夫新教学体系及其讨论》(俞翔辉等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正确处理习作教学中自由表达与语文基础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 吴立岗教授2004年12月01日

一、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文教学与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

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习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这些要求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 在习作命题上,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写简单的研究性文章。

2. 在习作来源上,除了要求纪实作文外,还要求将想象作文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3. 在习作体裁上,要求不拘形式,淡化文体,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方法。

4. 在习作指导上,无论是立意、构思、用词、造句都要求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5. 在作文评价上,要求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并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合作和相互了解,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现在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努力学习和贯彻这些要求,注重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表达真情实感,注重让学生写想象作文。“新概念作文”的出现就是这一教学思想和实践的代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开创了习作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二、关于作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为什么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此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创造力的培育?这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课程的必然要求;其次也是语文课程理念拓展更新的需要。创造力最本质最重要的含义就是“”新”,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新”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前所未有的,通常将这一层次的创造力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力;第二层次的“新”是对社会某一个特定的群体而言的,而对整个社会来说,可能并没有新意,通常称之为群体比较的创造力;第三层次的“新”是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通常称之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在一定条件下,这三个层次的创造力可以相互转化。小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指第三个层次。一个小学生只要能摆脱常规、经验和现成观察答案的影响,独立思考,以自己或同龄人前所未有的方式解决问题和表情达意,就可以认为他具有创造力。

三、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理念拓展的需要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有情感陶冶、品德修养、开阔文化视野、发展智力和创造能力等任务。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对语文工具的掌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形成的人文素养统称为“语文素养”,创新精神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文学习具有个体差异性。语文课程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就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应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尊重。第三,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一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第四,语文课程体系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正在进一步拓展,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就作文教学而言,应拓宽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知识领域,使学生能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获取信息,初步会写具有独立见解的研究性文章。

四、近年来作文教学的状况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培育学生创造力的要求也切中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时弊。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抑制学生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文教学定位不准,要求过高。不少教师把小学生的作文当成“文艺创作”,常常用报刊文章、成人作品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内容要“新、奇、巧”,结构要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文字要生动、优美。然而学生的作文则往往显得稚拙、浅显,不那么合乎标准和要求。对此,教师常常恨铁不成钢,把它们批得“体无完肤”,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了作文“高不可攀”的畏惧感,继而谈文色变,渐渐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学生借助于语言文字表达心声的动机受到严重抑制,作文教学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功能也由此大打折扣。

2.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受应试教育的左右,有些教师为了让平时的作文训练契合升学考试作文的要求,就反复进行相关训练。例如,作文的升学考题常常是写“一件事”,教师就反复让学生写《我做了一件好事》。不少学生写不出来,只好凭空编造所谓“五子登科”故事来应付了事(即帮助邻居带孩子、帮助奶奶拎篮子、帮助路人推车子、上交捡来的皮夹子、清洁卫生抹桌子),而且每次都写同样的内容。其实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事不多,做坏事更少,做错事倒有很多。教师不顾及这些,就会间接地“逼使”学生以成人腔说假话、套话、空话。学生不能“我口说我心”,吐露真情实感,他们的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就不能很好地发展,作文缺乏儿童应有的情趣和创见也在情理之中了。

3.作文指导方法机械。现在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习惯用两种方法:一是机械地模仿范文。例如,教过课文《松鼠》后,就要学生按照描写松鼠身体各个部位的顺序来描写小白兔。二是根据现成提纲作文,即教师根据作文题自己先列出提纲,或者经过集体讨论列出提纲,然后让学生据此写文章。这样,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有了“模式”和“框框”,更有甚者,教师把作文要用的词语全都抄给学生。用这两种方法写出的作文也许看起来“严谨”、“有条理”,但这是教师预先安排好的,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严重压抑了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

4.文体训练的形式单一。不少教师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只让学生写记叙文,把学写记叙文的“为主”变成了“唯一”。应用文和其他各类实用文体(如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启蒙教学都被当作了额外的任务,少教或不教。我们说记叙文自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只教学生写简单的记叙文就不足以反映或表达他们生动、活泼的思想了。他们需要学会运用多种表达形式来反映自身独特的感受,进行简单的状物言志、说事论理。这样做其实对记叙文的教学也是大有益处的。

五、怎样才能有效地在习作教学中培育起学生的创造意识

要在习作中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除了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动机外,还要让学生练就两个基本功,即搜集习作内容的基本功和表达习作内容的基本功。现在有人对自由作文用了个形象的比喻,叫做“你放手,他就飞”。的确,教师不放手,学生的作文是“飞”不起来的。然而是不是教师一放手,学生的作文就一定能“飞”起来?我看并不见得。要能真正“飞起来”,不仅要有“飞”的强烈愿望,还要具备“飞”起来的切实本领。教师的放手只是“飞”的必要条件,而不是“飞”的充分条件。因此,我认为当前的习作教学应该两手抓,一是抓自主拟题、自由作文,二是根据培养基本功的计划,抓好作文训练。在作文训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必须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年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以逐步培养学生智力活动的基本功。具体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不是复述,也不是看图作文和观察作文,而是创造型的想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教师可着重安排系统的童话体作文训练,以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确定表象之间的联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的结构,即培养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教师可着重安排对静物、小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人物的动作、对话、外貌以及事情发生变化的素描训练,以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包括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即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和典型性。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其习作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作文。教师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家庭中人际交往的需要确定各种有趣的主题,让学生写目的明确的记叙文、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第二,必须根据“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切实抓好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功要不要落实?当然要落实,因为它们是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作文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反对的是机械的、枯燥无味的训练,例如,低年级单纯进行句子训练,中年级单纯进行段落训练。这种训练从心理学来说,”是从目的走向动机“的做法,即教师先提出学生必须达到的目的,再通过说教或惩罚手段让学生形成达到训练目的的低层次动机。我们认为语言的本质特性在于它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只有亲身体验语言的各种交际功能以及它的社会效益,儿童才能自觉地去学习语文和掌握语文。虽然字、词、句、段、篇都是语文表达的单位,但是能够完整地体现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的不是字、词、句、段,而是成篇的文章。因此,我们主张从篇章着手进行语言表达训练,鼓励低、中年级学生写“放胆文”、“观察文”,让他们把文章写开,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产生强烈的作文兴趣,而到作文语言讲评时又以句子和段落作为一个重点,学生就会感到这种语言文字训练能提高表达效果,十分必要。而且联系作文实际,有血有肉,易于理解,收效很快。这种做法就是“从动机走向目的”,符合心理学的规律。对习作训练中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我们一是要敢抓,要理直气壮地抓;二是要会抓,即训练策略上要“从动机走向目的”,在训练项目上要科学,要少而精。我认为我们对句、段、篇基本功的研究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例如,低年级要加强句子训练。句子训练的要求是:1.通顺。即句子成分的指代明确、句子结构完整、句子中词语搭配得当;2.语气连贯。为了达到这两个要求,学生最低限度应该掌握多少种单句的句型,掌握多少种句群的结构,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现在有同志认为必须掌握9种句群结构,即:连续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转折结构、并列结构、主从结构、点面结构、总分结构、概括与具体结构,这对句子训练有很大启发。中年级要进行构段训练。所谓“段”,是介于“句群”和“篇”之间的表现形式。它既不是指退格形式表示的自然段(俗称小节),也不是指结构完整的篇章,而是指能反映某一层独立意思的句群联合体。在形式上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几个自然段,相当于日常讲的“层次”或者“片断”。那么,构段训练应包括哪些内容呢?对此我们也缺乏深入研究。现在有同志把“段”的基本结构归纳成7种形式,即:补充式、连贯式、衬托式、呼应式、交叉式、概括式、比较式。这样的分类是否科学可以讨论,但这种探索对中年级构段训练无疑有重要帮助。高年级要进行初步的谋篇训练。什么叫做“谋篇”呢?“谋篇”就要掌握简单的文体结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主张淡化文体,这是对的。但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小学生还是要以学写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包括写人、记事和状物,而“谋篇”的基本功在于完整地记好一件事。因此,高年级应着重进行简短记叙文(即记“一件事”)的篇章训练。一件事情就其发展过程来说,不外乎“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个阶段。写起文章来往往还要在“起因”前作一些必要的交待,或者追溯既往,或者说明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这可以称作是文章的“开头”或者“引子”。这些,实际上就是简短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四个要素、四个环节),必须让学生掌握。当然,以上这些句群、片断和篇章的结构术语,只要在适当的场合让学生知道,而不必让学生背出。相关技能的训练应采用归纳法,而不用“演绎法”,即要“从动机走向目的”,而不要“从目的走向动机”。

六、原苏联作文教改的经验和教训

从原苏联的作文教学经验看,有许多观点和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提法和思路也是吻合的。例如:

第一,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认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写,谁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要给学生设置框框,要让学生“自由创作”,要让他们有充分的空间和余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赞科夫说,这些作文虽然幼稚,但真正是学生自己的“创作”。批改这样的作文,老师常常很感兴趣。他会碰到自己想象不到的情况:有的学生观察得细致入微,写了别人没有发觉的东西;有的学生发表了很有独到性的见解;有的学生用了自己“发明”的比喻。真是琳琅满目,引人入胜,每一篇作文后面都体现了一个独特的个性。固然,这些作文是幼稚的,有的甚至是杂乱无章、词不达意的,但这一切都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思想和实际写作水平,这对教师有很大参考价值,使他们知道在教学中今后应当在哪些地方下功夫。

第二,学生的一般性发展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保证。赞科夫说,按照传统方法写作文,也许看起来是“严谨”而“有条理”的,但是这种“严谨”和“有条理”是教师预先安排的,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而要学生真正写好作文,对实验班教师来说却要下更大的功夫,要抓根本的东西,这就是要尽量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例如,要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要培养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些都是基本功。不从根本上下功夫,就作文谈作文是不会有多大收效的。赞科夫说:“写作文的本领不是靠教出来的”。如果承认作文应当是学生个人思想感情的书面表现,那就必须反对用“统一的纲领”和“背熟的套话”写空话。赞科夫认为,任何一种现成的篇章结构,都无法容纳学生生动的思想,相反会限制这些思想的自然表达。他认为,只有在深刻地、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使学生头脑里形成的不是支离破碎的片断,而是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使学生能把所感知的现象的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有认识与感受的系统性,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有条理。赞科夫深刻地指出:“意识的系统性——即认识与感受的统一,乃是思维逻辑性的源泉。”

第三,作文教学要接近学生生活实际。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拉德任斯卡雅认为,作文题目要来源于学生生活,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学生只有身历其境,体会才会真切,才会有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有了写作欲望写作时才会去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要使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教师不能迫使他们写自己不了解的内容,也不能要求他们去做那些暂时没有学会的事情。拉德任斯卡雅说:“选择题目的第一个主要标准(暂且不谈题目的思想教育意义),自然应该是适合学生的能力和可能性,适合学生原先已掌握的技巧”。她认为教师在指导写作时,不要设下各种框框去束缚学生思维。对同一个作文题目,学生愿意写什么、怎样写,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不能强求一律。教师的责任在于同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写作要求,研究不同的写作方案,鼓励学生运用初步形成的某种写作能力去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对照搬照抄、机械模仿。

应该说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忽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倾向也是比较明显的。因此,俄罗斯联邦教育部以拉德任斯卡雅为代表的语文教育专家,对传统教学和赞科夫的实验教学体系都采取了科学的、一分为二的态度,对两者的优点他们采取兼容并包,而对两者的缺点都能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评。经过三年由点到面的反复实验,1967年这些专家制定了“俄语课上作文教学的体系(4—8年级)”,十分谨慎地处理了培养基本写作能力和文体训练,传授写作知识和培养写作能力,阅读、口述和写作三种能力,激发情感和培养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单项训练等辨证关系。纠正赞科夫在作文教学中某种忽视“双基”的倾向是制定这个体系的目的之一。拉德任斯卡雅在有关专著中不指名地批评有些教师“指导得太少”。这些教师怕讲得太多会束缚学生思维,就要求学生完全独立地去写。对于文章究竟应该怎样写法,他们连最起码的讲解也没有。有的对学生也提出一些要求,但教师的指导十分笼统。例如说:“你们去观察一下大自然”,“你们去写一点有趣的东西”,“你们想一想如何把自己的话说清楚”等等。至于如何观察自然,如何把文章写得引人入胜,这些都不加说明。拉德任斯卡雅认为,放任自流不可能培养写作能力,“中小学生很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不仅应该提出合适的、符合学生兴趣的题目,而且应该教会他们完成这个写作任务”。我认为俄罗斯联邦作文教改走过的道路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双基”扎实,而缺点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够。在新一轮教改中我们应该“博采众长,融于一炉,结合实际,为我所用”。要“扬长补短”,不能“避长补短”。

第五篇:小组合作教学心得体会

小组合作教学心得体会

小组合作教学心得体会1

自从县局开展“千人百班”活动教学改革以来,我校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一年来,我积极尝试着,摸索着,学习着,努力改进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始终在思考:怎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三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一、关于教学中的困惑:

初三学生面临中考,时间紧,压力大,课堂容量大,难点知识学生学起来很困难,许多问题探究了,也总结了规律,但学生做题仍感觉无从下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运用了数学归纳法教学,并总结了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还强调了关键是要找等量关系,怕比较抽象,学生不理解,我讲的很多。而学生做题以后,出错率仍然比较高,许多学生找不准等量关系,列不了方程,甚至有的学生在设未知数时都不准确,以至于应用题的解答是一塌糊涂。就这样,我越讲学生越觉得难,难点真成了难点。

我认为,既然是难点知识,必然是学生不好理解掌握,老师的心急不但无济于事,可能还会起反作用。在学生合作解决不到位的时候,老师何时进行点拔及点拨到什么程度,我一直在思索着,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由于刚进行尝试,心急的我不免越疱代俎,看学生讲不到重点,就直接给学生讲了,这样的结果其实只是我讲了、心安了,学生真正的掌握效果还是不好。反思自己:我不敢放手,始终怕学生做不好;其实是自己不愿意放手,不相信学生,认为学生自己讲,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我在想,与其我一节课讲许多个知识点,学生稀里糊涂的掌握,还不如放手,相信学生,让他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怕少掌握几个知识点。

今后改进的方法是:

1、采取难点分散,分层掌握

多数学生都不会的问题,由教师去培训各小组的组长,由组长再去教给组内的学生。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允许他们利用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甚至暂时放弃个别难点。

2、要从长计议,循序渐进

小组合作培养的是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但是他们的能力和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要给学生留足成长的时间,循序渐进。处理问题不追求面面俱到,当学生的能力培养起来的时候,我们没有去刻意解决的难点问题,可能也会迎刃而解。

二、关于学困生的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上课时间紧,学困生往往照顾不过来,组长看到学困生给自己小组抹黑还一味的埋怨,而不去理会学困生,以致他们越来越差。

既然是学困生,必然不会很容易就完成学习任务,我们首先要承认这个事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学困生在学习方面有困难,是短处,我们不能只盯住他的短处,相反,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以后上课展示时,对学困生单独检查最基本的知识,多把尺子的衡量,多种措施的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促使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今后改进的方法是:

1、改进评价方案

对小组的“捆绑式”评价方案调整分值所占比重。比如:组内优秀学生的精彩表现加分若为1分的话,学困生若回答的好则可加2分。这样学困生就不再是组长眼里的累赘了,而成了为小组挣分的“摇钱树”。当然这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说明的问题是评价方案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前提还是要征得同学们同意认可。

2、打造班级文化

评价方案也许是眼前利益,要形成长久的机制,就需要尽力营造和谐上进、竞争合作的班级文化氛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优生不自骄,差生不自卑,团队协作,一个不能少。我校大力开展得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真是“及时雨”“救命草”,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软实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多一份实践,少一些空谈,多一份思索,少一些抱怨,勤反思,多创新,真正落实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教学心得体会2

在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常常发现,很多活动的组织流于形式,小组活动停留在肤浅的你说我说的层面上,没有实现学习伙伴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互动、碰撞,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我有如下体会:

一、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师要通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须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帮助、提携、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意味着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努力,也意味着大家共同的荣誉。

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教师的引导语经常关注到群体的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就会慢慢产生;当教育评价也经常关注到小组的发展时,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如:

“第三小组的成员讨论时都在积极地发言,认真地倾听,他们合作得多好啊!”

“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好吗?”(提示学生汇报反馈的结果是代表小组群体的意见,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补充)

“老师发现,第五小组的张瑜同学在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时遇到了困难,小组的其他同学都来帮她,使他们小组的全体同学都顺利完成任务,我们让第五小组的红旗向前攀登一步!”

“谁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来表演一下?”

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培植才能逐步形成,要使学生在小组的成长中逐步感受到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的愉悦,会客观地看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产生集体的荣誉感。

二、要对合作学习的方法予以必要的指导

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安排了很多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学生除了在小组中很无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外,并没有产生较深入的合作成效。教师在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中,要转变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交往,可以把自己当作小组长或小组成员,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给学生示范,给学生切实的感悟和体验。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小组的合作学习需要得力的组织,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能很快把握合作学习的内容,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选择合作学习的策略,会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组织大家有序活动,鼓励全体成员积极参与,能对合作学习的成果作简要的总结和评价。教师还要通过示范、引导,使小组成员逐步体会到,在参与小组活动时,除了主动发言、积极协作之外,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也是参与的重要形式。使学生意识到,在别人的启发下,自己思维的灵感得以暴发,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得更好,想得更深入,这样的合作意义才大。

我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自己读一读题目,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能提出什么问题供大家思考。

第二步,在小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在小组内谈自己学到了什么,并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要注意倾听和思考别人的意见。

第三步,选出小代表,在全班汇报学习结果。

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断深入各个小组,帮助小组长组织、协调,鼓励小组成员参与、互动。

这个案例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对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调空,使学生明白,在本次合作学习中,自己承担的角色是什么,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表现自己、关注他人。

学生只有明白了什么是合作学习,怎样合作学习,才能在小组活动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

三、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他们常常是被综合运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教学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在提出探究问题后,一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二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就急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要么是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参与,要么是乱哄哄一片,不着边际,不抓要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安排与没有安排一个样,活动后的效果不理想,教师还得回到原来提出问题时的环节重心引导,白白浪费了教学时间。

四、抓住契机,恰当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看到了比较频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安排,但学生的交往共处、合作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很有效的培养,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认真思考什么内容、哪个环节适合合作学习,以什么形式(二人小组、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师生合作等)合作学习,怎样指导和调控学生的合作学习。我们认为,抓住以下契机,适时组织合作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学生人人都想参与的时候,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有时候,教师安排一项学习活动,如给汉字组词、练读美文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都有表现的欲望,但教学中又不可能给每个学生在全班表现的机会,这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既给了大多数学生实践的机会,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表现欲得到满足,还有利于教师得到全面的教学反馈,适时调整课堂教学。

当急需要与人沟通的时候,安排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如果真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的心灵互动,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与人交流沟通的强烈愿望,他既想让同学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想了解同学的所感所悟。这时如果及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必然能营造出探究的氛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当须要协作完成的时候,及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很强的合作学习的要求,如语文学科的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自然学科的实验、操作等,这时,抓住契机,适当安排小组活动,必然能取得好的效果。还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一个人操作,单调重复,费时低效,也可以小组活动协作完成。学生在协作完成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体验,也使合作、交往、共处的能力得到培养。

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帮助时,安排小组活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教学班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慢,产生的困难多,如果这些困难都要老师帮助解决的话,一是课堂上不可能有如此多的时间,二是其效果也不如学习伙伴的提醒和帮助更感性和易于被学生接受。在解决问题时,小组同学之间的启发、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挖掘其学习潜力。

五、要通过适时的评价促进小组发展

对小组的成长来说,及时恰当的评价非常必要。在小组的使用中,教师要注意给各个小组相对均等的参与机会,对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面向各个小组的评价,即建立“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评价机制。对小组合作成效的反馈,要立足于发展的原则,使学生明白,自己小组的活动,好在哪儿,应继续发扬,还有那些不足,要努力克服和改进,要使评价成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学习的动力。要通过运用一些活泼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形式,展示评价的结果。

“激励板”是及时评价小组发展的一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载体。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个显示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栏目,如登山比赛、夺红旗比赛等,哪个小组活动得好,就可以夺得一面红旗,或攀登一座山峰,这种非常形象的手段,既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小组在班级的中

发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又把学生喜欢的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产生了一定的对抗性,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中我们发现,用“激励板”评价小组活动的即时情况,效果比较好。

对于小组的发展来说,除了建立评价小组即时发展的机制,在教室内设置评价小组长远发展的栏目也很必要。在对小组的评价中我发现,“激励板”只能显示小组活动短时间的情况,不能展示小组在一段时间内长期的发展情况,学生由评价而产生的热情和动力会慢慢减弱,是老师们在教室内建立了评价小组长远发展的栏目,把每次对“激励板”评价的总结显示在长远评价的栏目中,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合作、交往、共享、共处,是21世纪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学会合作交流是新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

小组合作教学心得体会3

最新整理《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有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为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合作学习,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见解。

一、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和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从而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可采取以下处理方式。

首先,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到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再次,要求他们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最后,教师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二、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友善互助。

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多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多发言,保证他们容入小组讨论中,同时,既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机会发挥潜能,也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合作技能培养。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善于接受异质的组员,能够接受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组员在一起合作;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并积极思考;能对别人的观点提出疑问或建议,能围绕发表意见同学的思路积极思考;乐于帮助其他,共同进步等。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合作伙伴要友善。学会赞美别人,对同学的精彩发要学会给予鼓励,在互相赞美和鼓励中激发自信心。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不歧视,要以朋友式的关爱去帮助他们。要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相的关系。互助、互帮、团结、协作,共同提高,这也正是合作学习的本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加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互动,有效的合作学习能挖掘学生合作的潜能。

小组合作教学心得体会4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积极地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一年级教师也不例外。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殊性,使得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我们面临的最大课题。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小组合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分组,一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分组呢?分为6人组吗?我的想法是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关系,自制力比较差,容易交头接耳的说话、打闹,课堂纪律不容易控制,所以在一年级的上半年我把学生们每2人分为一组,组长与组员对面而坐,既能互帮互助,也是竞争对手,组长不定期更换,由表现更优秀的人担任。这样分组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师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准备选择4人组的组长。

第二学期开学后,我就把2人组改为了4人组,有了第一学期的基础,再加上我对学生的了解也更进了一步,4人组的出现似乎是理所应当的,分好组后,我在小组中选出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又有一定责任感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并把组员按不同的层次编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握全班学生的情况。

接下来我开始训练小组长,教给他们一些工作的方法。一开始,有个别小组长做得一塌糊涂,我真是又急又气,但仔细想想,他们还小,还得慢慢来。于是每天下午的第四节课是组长们的交流汇报时间。我与小组长一起探讨,听他们反应工作中的困难,如哪些学生难管理,哪些事情不会解决,我会一一帮他们分析,并出谋划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小组长们比以前做得更好了,他们学会了检查作业,组织小组成员学习,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带领本组成员打扫清洁等,真正成了老师的小帮手。

然而这只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课堂上。这更是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去引导的。

首先,我想说的是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并不适合每节课。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进行,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一些简单的学习内容,根本不用合作,学生独立学习,就可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性内容,如语文当中的古诗,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合作根本解决不了,一定要教师的精讲。再如一年级下册数学中的进位退位加减法,是全新的知识性内容,学生合作讨论不仅不能解决反而耽误时间,效果也不好。所以合作内容的选择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慎重考虑。

其二、我想说的是一年级小组合作的形式问题。听过高年级的课后,感觉他们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可以集体解决某个问题,甚至分析一篇文章,而这种形式并不适合我们。因为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的匮乏,讨论、分析、解决这样的字眼对于他们来说,过于沉重了,并不是他们可以承受的。那怎样的合作形式才是属于我们的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终于总结出了适合我们的合作模式,那就是操作、交流、游戏。如在上册教学《9加几》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导入之后每个小组选一道9加几的习题,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答案,并填空。动手操作可以是摆小棒,摆磁扣等,操作时要边做边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接下来是小组依次交流展示,因为已经有了操作经验所以在交流时不会无话可说。在全部小组都展示以后是练习时间,我把枯燥的练习变为了有趣的摘苹果游戏,学生在玩的同时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了运用。

适时的动手操作,适度的`经验交流,适合的学习游戏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也不会让你的课堂成为流于形式的无效课堂。

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以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做事也更有条理,但负面影响也接踵而来,就拿这次期中考试来说九个组长有八个都在年级前十名,差生依旧沉默。好学生经过锻炼可以更好,学困生因为锻炼的机会减少而进步缓慢。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钥匙,不是只要我们改革就会有成效,是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地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才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小组合作教学心得体会5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小组合作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在我国班级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理论指导之一。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巩固练习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下面仅就特殊性方面谈几点看法:

1.分配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它的意义是很大的。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如“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关系不协调”等;相应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有“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等。

就学生的参与度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教师上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大多数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整体的评价而忽视个体的发展!

教师应该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大家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小组合作教学心得体会6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对合作需求的比重越来越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策略,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1、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2、合作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开放性练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生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习,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开展合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讨论的合作意识可能不强,这时教师可以加强指导,并安排特定的时间,有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练习的意识,实施新课程以后,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习的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3、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在合作评价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概括别人发言的要点,经过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操作

1、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三、合作学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的疑点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4、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5、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与交流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要达到上述目标,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要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数学课堂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

(二)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2、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3、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例如: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运用“手势”发挥管理作用,同时使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评价他人等等。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对同学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当好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议。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推导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合作建议:

(1)想与三角形有关的那些图形。

(2)用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3)思考公式推导过程对我们的启发。

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指导思路和方法,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抓花生米”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合作交流要求:

1、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

2、抓花生米时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

3、再小组内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

4、再由一人数一数有多少粒;

5、讨论:抓一把花生米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这样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提出合作交流建设或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启发,提示合作的流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平等的,建设性地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特别对那些平时不善言谈、不合群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五)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是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取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合作交流学习,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交往能力。在数学合作交流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合作与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六)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

教师要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在指导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境等。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也是最能让自己感觉到已经尽了责任的办法,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的效果。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就是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的预测。信任,体会,摸索,尊重。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教师还应该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七)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学习的结果必然会五彩缤纷。因此我们的评价应注重将他们的学习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更应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应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如:五年级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新课开始,让学生猜一猜怎样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有的说:“转化成三角形。”有的说:“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各有见解,这时,老师又追问:“你们是怎样想到的?”学生回答:“我们想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就是先把他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所以我们想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也许也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当即给予肯定:“真棒,你们会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大胆的假设,这是学会数学不可缺少的方法!”为使评价落到实处,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原则正面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2、评价内容重点化,使学生反思学习的得失

3、评价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全方面了解自己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这种传统的机械划一的评价方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不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要改变这样的评价方法,就要实现评价方法多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关注结果 更关注过程

(2)关注共性 更关注个性

五、数学课堂“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探索后的思考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关系

在合作交流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合作交流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总之,“小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小组合作教学心得体会7

6月6日,我们里庄中学一行16人到孙祖中学观摩学习他们的课改经验——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成果。听了他们安排的四节公开课,和授课教师及课改成型的教师进行了座谈,最后听了曹明华校长的经验介绍,感受颇深。结合自己对课改的认识以及学校实际浅谈几点思考:

从学校层面上,要转变思想,高度重视,认识到课改的必要性、必须性、紧迫性。从曹校长对孙祖中学课改之路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学校领导认识到了学校发展的困境,产生了“穷则变”的思想,进而认识到“课改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是领导班子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成立课改小组,学习课改理论,在思想上对课改形成初步的认识;接着,走出去观摩学习,请专家、课改成熟的老师到学校作指导;特别是带领学校全体教学一线教师两次赴平邑街道三中的观摩学习,震撼了教师的心灵,催生了课改的动力,坚定了课改的信心;从模仿开始,逐步走上了校本特色的课改之路。

从教师层面上,要坚定信心,勇于探索,认识到课改的可行性、长期性、实效性。对于课改,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制约,老师们往往缺乏主动性,甚至持怀疑态度,再者也不知道从何入手。从孙祖中学的课堂结构和课改经验来看,他们的课改就从平邑街道三中“1251”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模仿开始,很快便探索出了自己的成熟路子。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从“模仿”入手,逐步探索自己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着课改的持续动力,杜绝浅尝辄止、一蹴而就的做法和思想,认识到课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另外,教师尝试课改一定要认识到课改的出发点和归宿:解放教师、发展学生、提高质量。因此,我们在课改中,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的扎扎实实。我们是在课改,而不是在“作秀”。尽管最初的“模仿”似乎有些作秀的成分,但是这种模仿是为了探索形成我们自己的课改模式,所以不论最初的模仿,还是今后自己的模式,都要以课堂的实效为前提。我们既要课改,更要质量,课改是提升质量的前提,质量是推行课改的成果。

从学生层面上,要加强培养,树立信心,细致管理,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首先,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划分好小组后,要培养好小组长(组内学科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有能力完成管理的职责;还要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使其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到本小组中每一名学生,不让本组内任何一名成员掉队。进而实现“弱者优先”“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的课改理念。其次,要加强对小组成员的培训。受传统的影响,学生到讲台上去展示,要面对全体学生还有老师,紧张、害怕、不知所措,在所难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通过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展示时要落落大方、要面向同学,不要让身体挡住了要展示的知识点或任务项;重点知识要做上标记等心态和方法上的指导,既要让学生动起来,更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学习与展示。最后还要建立起切实可行、易于操作、对学生富有激励作用的评价管理机制,用制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最初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要靠规则的强制,等时间长了,就会内化成他们自己自觉的习惯,合作、互助、交流、展示变成了一种强烈的需要,课改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以上就是本人观摩学习的几点体会和心得,见识浅陋、文笔粗疏,只期抛砖引玉,引出各位专家同仁的真知灼见,对初试课改的同仁有所帮助。

小组合作教学心得体会8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然后在课标思想指导下,在课改的口号声中,许多教师在课堂中很自然地用起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的教师很自象地说:“我每节课都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许多教师在评课时把课堂上有没有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是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否体现自主学习的标准。所以教学公开课、教学观摩课上总少不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主要环节。而许多教师流于形式的做法实在令人长叹不已。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我悟出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下载主体性教学小组心得体会(样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主体性教学小组心得体会(样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主体性学习

    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将主题性学习纳入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旨在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主题......

    主体性教学模式学习总结

    主体性教学模式学习总结 高一物理组 在主体性教学模式这一思路下,我们高一物理组开设了物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主体性教学的实验,上试验课、示范课,所有的物理教师都积极参与到......

    学生主体性地理教学论文

    一、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提高学生主体性地位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组织作用。一方面,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与学生进行沟......

    心得体会小组

    、通过合理分组,在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把合作学习小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根据固定座位来分根据学生的常规固......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领头羊”,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过去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抽象、模糊而缺乏区别对......

    践行“小组合作教学”的心得体会

    践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体会 宁晋六中------- 王勉枝 对于我,一个70后,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20年有余的老师,老旧的传统教学是入教以来最早接触的,一贯的“先入为主”在我这......

    第七小组心得体会

    业务校长教导主任培训班 第七学习小组听课心得体会 5月7日,培训的第二天,我们有幸聆听了来自市教科院原研究室主任段晓宏和县教育局综治科科长黄为民的两堂讲座,感受颇深。经小......

    第七小组心得体会

    业务校长教导主任培训班 第七学习小组听课心得体会 5月7日,培训的第二天,我们有幸聆听了来自市教科院原研究室主任段晓宏和县教育局综治科科长黄为民的两堂讲座,感受颇深。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