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体性学习
<<主体性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将主题性学习纳入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旨在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主题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主题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学期,我目睹了一些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语文主题性学习的全过程,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此,围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和开展谈以下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多学科的跨越和沟通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主题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课程相互沟通的主题性学习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主题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侯华丽老师执教的语文主题性学习《人和动物那些事》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简笔画、书法等沟通起来,学生们在研究自己的课题时,必需了解并练习这些内容等。这种跨领域的交叉和沟通仍然是以语文学习为主的,在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书本学习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又一特征,一切人和动物的那些事都是以日常生活为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开展《人和动物那些事》这一主题性学习活动,又和学生一起讨论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答案不能在现成的材料中来找答案,但只要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就一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一主题性学习活动,完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一展风采,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综合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果。
三、教学策略灵活多样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主题性学习活动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丰富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这位老师在充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热情的基础上,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能力、条件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让学生自由寻找合作伙伴,自主分工,自主策划活动过程和方法,自主填写活动计划书,根据实际确定搜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筛选和整理信息,确定汇报方式,准备汇报材料。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多样:查阅图书、网上浏览、采访专家、实地考察,条条道路显神通,成果汇报的形式有课件、绘画、板报、朗读、表演、故事、歌唱、调查报告等,可谓百花齐放、各放异彩。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事物、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既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保证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获得整体发展。向老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特别关注那些学习较困难的同学,通过协调、引导,让每个学生都顺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去,充分关注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及时进行点拨、引导,多层面地综合评价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这位老师还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和老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同时,增强了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得到肯定和鼓励,学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新型的学习方式,无老路可依循,它需要我
小学班主任特别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一个复合性角色。当孩子们需要关心爱护时,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慈母,给予他们细心的体贴和温暖;当孩子们有了缺点,班主任又该是一位严师,严肃地指出他的不足,并帮助他限期改正。于是,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既艰巨而又辛苦的工作。说其艰巨,是指学生的成长,发展以至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班主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说其辛苦,是指每天除了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以外,还要关心他们的身体、纪律、卫生、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情况。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常规习惯,常抓不懈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一两天说说就行的,它必须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由于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比较差,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过急。于是,我经常利用班会、课前、课下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及时教育,给他们讲明道理及危害性,从而使学生做到自觉遵守纪律。
二、细处关爱,亲近学生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我深信,爱是一种传递,当教师真诚的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感受孩子们的心灵之语,便是我最快乐的一件事!”我常想,一个低年级的班主任要带好这些孩子,首先要当个好妈妈,要像他们的妈妈一样爱他们,要拿出自己的爱心去“哄”他们,“骗”他们。我还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励孩子们的积极性,每天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我会口头表扬,给评比栏里上红旗,有时会摸摸孩子们的头等。虽然这些举动在成人眼里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是在孩子的心中却产生了巨大的涟漪。经常有家
长和我说,自己的孩子回家以后是那么激动、兴奋,还说下次还想得到这种奖励。
三、具体要求,指导到位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能熟知轮廓,但不注重细节。我在任一年级班主任开始,就常听一些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听不懂大人说的话。”我在工作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师没讲清或学生没听明白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去完成某项任务,学生们只能是瞪着眼睛看着你,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或者其行为往往事与愿违。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而且不利于他们掌握做事情的技能。为此,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听懂老师的要求并根据要求去出色地完成任务呢?
我认为,首先要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和他们交流。其次,要注重细节教育,把该做的事指导到位。比如洗抹布,我通过观察发现,小孩子洗抹布的方法是,把抹布扔到水里,涮一下,一捏就行了,抹布根本没洗干净,因此,用这样的抹布擦过的地方还是那么脏。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吗?是孩子有意糊弄吗?我认为都不是。这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使然。因为他们很想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很想把事情做好,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专门找一个时间,教他们洗抹布。我先打来一盆水,然后教他们怎样搓,怎么拧,告诉他们只有拧出的水清了才算干净。这样的身教非常成功。现在再看看他们洗抹布,一个个可认真了,都洗得特别干净。同样的道理,打扫卫生、物品摆放等工作,只要把要求的细节说到位,小孩子就能听得懂、做得到。再来说说我怎样使学生学会收作业吧,我让他们同桌的作业摞到一起,从后往前传,自己的作业放在下面。每组的传上来后,教他们怎样摆
放,一组正,一组反,组组分明,便于批改,便于发放。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很快就领悟了要领,这样,哪一个孩子还能做错呢?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管理和约束,使学生的观察力、生活技能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给大家留下了反应迅速、能力超常的印象。现在,班级日常管理的各项工作如晨读、自习课的纪律,中午的古诗词诵读等,都有学生组织,管理效果特别好。2
第二篇:主体性教学模式学习总结
主体性教学模式学习总结
高一物理组
在主体性教学模式这一思路下,我们高一物理组开设了物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主体性教学的实验,上试验课、示范课,所有的物理教师都积极参与到这项教学改革中。我物理组举行教研活动,基本上围绕主体性教学示范课进行,一位为教师上课,其他教师听课,最后组织评课。通过全组教师的认真学习、研讨,教师们对主题性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主体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同特点:
(1)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知识信息的“容器”、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变传统教学的教师授课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书本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为现在的更广泛的学习来源和多渠道的知识信息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学习和知识来源更具有无限扩展性。
(3)变传统教学的问题只有唯一答案、学生的任务是再现和模仿为现在的学生以开放的、多元的、主动的思维去搜集信息探索“丰富多彩的答案”。
(4)变传统教学的“师道尊严”,教师的观点“毋庸置疑”为现在的师生平等,学生有“质疑的权利”和“争论的自由”。
(5)变传统教学的“授之以鱼”为现在的“供之以池,授之以渔”。总之,主体性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三篇: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领头羊”,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过去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抽象、模糊而缺乏区别对待。如果学生不明确教学目标,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必然是盲目的、被动的。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与评价的功能。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体育教学目标,一是要明确,具体;二是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二、给学生自由提问的主动权
在体育教学中,通常是教师不断地提问、解析,学生极少有机会、也不太愿意向教师提问。教师的提问固然能透出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是比较被动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在体育教学中,我尝试着通过教会学生不断地提问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仅只是听着、答着,而是自主学习的学习者,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如果学生能主动提出有创见的问题,那说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另外,当学生提出疑难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主动讨论,组织学生认真剖析,去伪存真,抓住本质,把握重点,攻克难关。
三、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归纳
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进行学法指导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和保证,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掌握以至运用一定的方法,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必须学会自己归纳方法。其中,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模仿等学习过程,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如合作法、发现法、分析法、自练法、组手法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四、成绩考核,学生参评。
每次我都让学生参与成绩考核,使考核成为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首先,让学生自评与互评。要求学生通过它,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达到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发展“小教师”。培养学生都积极充当此职任,让他们组织同学练习、辅导和考核。
五、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给他们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如让学生参与课的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准备活动指导学生去“带”,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去“选”,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去“创”。这些都十分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体育课堂的深化改革。
第四篇: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阶段
性总结
实验小学:郭小云
在学校开展的学生主体性学习中,研究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这种手段和方式在学习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以便获得各时期社会所需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主体性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去观察、思考、分析,从中揭示某些规律,并再用以指导实践生活,体验研究的价值,逐步形成主动地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统计”后,让学生去调查某文具商店笔的销售情况,出示下列研究性材料,亲自去发解一家文具商店每一种笔一个月的销售数量,并用表格式做好记录,将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笔的销售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整理好的数据,并指出哪种笔销售得最多?哪种笔销售得最少?相差多少?假如你是这家文具店的经理,你将怎样进货?请设计一份下个月笔的进货清单。通过社会性的研究性实践活动,学生能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收集能力、分析能力,能深刻体验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从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和小组、个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采用加强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的方式。
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研讨的形式进行教学,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三是: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过程,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例如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设计
(一)猜一猜;
(二)提供素材,从0——9中任意选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再用计算器检验哪些数能被3整除,并记录下来。
(三)展示交流;
(四)小组合作学习
(五)汇报交流
(六)学生举例
(七)归纳小结。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让学生自由组数、检验,自然地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第五篇:谈心理学教学如何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谈心理学教学如何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心理学教学不应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授受活动,不应是教师的单向灌输过程,而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沟通与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不单纯是理性的认识活动,而是情感交流的活动,包括着生动、丰富的生命意义。要想真正提高高师心理学教学的实效,教师就必须从有效学习的三个必要条件来审视教师教学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一、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激活学生相关的原有知识
教师必须根据高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心理学教学内容作合理的取舍与有效加工,使教学内容与高师生的学习特点、已有的相关知识基础保持适度的“落差”。没有新旧知识之间的“落差”,高师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不能被调动起来;但如果这种“落差”太大,易使高师生由于寻找不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消极被动地应付学习。
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前,要注重同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充分借助原有知识,应用比较的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引导学生得出新知。心理学理论的内在联系很明显,结合这一点,首先,教师要采用“设计先行组织者”来激活学生相关的原有知识,使新的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沟通,增强新旧知识的互相关联,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也为以后有关知识的学习作了准备。其次,引导和训练学生注重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把众多的知识点串成线,结成网,叠成块,构建科学有序的知识网络结构。由于过去在心理学教学中未充分考虑原有知识在新的学习中的关键作用,没有对教学内容做合理的取舍和有效加工,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是没有确立高师生学习主体性的表现。我们应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到自己是一位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启迪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比较、联想、假设等手段推导和掌握新知识。这种考虑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他们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但外部环境同样不可忽视,强调高师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并不意味着贬低外部因素的作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没有受到外界刺激时是处于平衡和静止状态的。只有受到外部的信息刺激,它才会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的活跃状态。任何有效学习都蕴含着必不可少的外部学习条件,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等教学策略。教学情境当然也属于外部条件之列,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可以优化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师的作用要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就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首先,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教师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文化素质提高的中心任务。这样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更加有效,教师要注重课堂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是针对学习需求,从分析学生的前置经验和潜力发展入手,制定教学方案的系统决策过程。教学设计既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去进行教学,促进与指导学生的学习。因此,心理学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教师应培养学生适当的学习取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了适当的外部教学条件和原有知识基础,如果缺乏学习者的主动加工,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仍然不能发生。学习者的主动加工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结合构成学习取向。
实践证明,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引起学生心理学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及掌握学习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就会引起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对那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学生最感兴趣。可提出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他们带着实际问题主动思考。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急切地等待教师的解答时,就会激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此时讲授新课内容,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提高。高师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适当的学习取向,应从这三个方面来审视教学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