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数学“主体性”
浅谈初中数学“主体性”
课堂教学
[摘 要] :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大问题。由于学科因素和中考改革,这一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对“主体性”课堂教学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建构初中数学学科“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原因,试图建构初中数学学科“主体性”课堂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主体性课堂教学初探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习惯于把学生当作知识传授的接收器,导致学生主体性的严重缺失,这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大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
二、概念的界定和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所谓主体性,就是指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独立自主性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是指主体自主行使和支配自己权利的意识和能力;自觉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基本的特征,人之所以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就在于人是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觉能动性。积极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它以探索和创新为基本特征。
“主体性”课堂教学,是指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积极创造性为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
(二)研究意义
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不适应课改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建构初中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旧教学教程中片面强调知识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
(2)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
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积极主动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学校学习仅仅是学习的一个短暂的阶段,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
不断加快,人类必须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发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三、初中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模式
(一)以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为出发点,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具体情境,找到情境、知识、学生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例如教学《完全平方公式》中,我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
1.(1)判断:①= a2+b2()②=a2-b2()
(2)我们利用下面的方法来验证一下: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
①、分别写出每块实验田的面积;
②、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情境的创设、再现和扩展,学生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仅在当中担任了设计与导演的角色。
(二)以合作学习为主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是把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差异作为资源开发,以多边互动、有效组织教学交往为主要特色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仍以上面为例:
1.算一算
你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理由吗?(引导学生说理)
2.能直接写出吗?(这样学生就一下子明白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出公式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三)以引导创新为宗旨,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度和参与度
创新能力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度和参与度。在创新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他们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表现出热情、活跃、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在上例中,讲授完了完全平方公式之后,并进行了相应练习,然后就是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3x+4y)2(2)(-2a-b)2(3)(a+b+c)2
(四)以教育公平化为立足点,实施分层教学
教育公平化是基础教育永恒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心中要充满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才能够真正渗透分层教学的思想,以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分层教学的思想,才
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四、实践主体性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任何一次教学改革,其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传统习惯以及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教师的发展不够专业化,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方法,不能够适应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需要,这将严重阻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怎样以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为导向,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实践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如何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是关键。在教学要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学生回答、板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冲动性、探索性、灵活性等。教师应全面研究学生的上述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的个性健康地发展,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
第二篇: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初探
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初探
互联网
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1],它的写作主体是驾驭整个写作活动的角色,从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到材料的谋篇布局、立意成篇,到修改推敲,无一不突现写作主体的机智与创造。综观近年的中考、高考作文试题或试题范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等,试题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灵活,它要求写作主体摒弃陈规陋习,条条框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展露自己的人格世界。可见,重视写作主体的主体意识不仅是重要的,符合潮流,而且是及时的。要想切实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在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上进行培养。
一.唤醒“主体”意识激发写作兴趣
在一中学曾作过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作文心理调查,让人吃惊的是,对写作感兴趣的只有15%,如何将学生从写作的惧怕心理中解放出来,笔者认为首先应先解除强加给学生的“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着活泼的个性。缘于“情”而作,为自己的真情,为自己的个性,基于这一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即“向生活靠拢”。日本语文界“生活作文”,美国的“作文题目不受拘束”正是作出的这种努力。学生崇尚真实,敞开心扉的袒露正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历程。
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指出:人的青春期是第二次诞生,而这第二次诞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我发现。即把探索的视线对
着自己的内部,发现作为脱离其它一切事物的一个世界--主观意识[2]。“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笔者曾多年致力于写作实践“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探索,在实验班级中,改变以前一学期写几篇作文的任务,代之以一本自己命名的“随笔本”。随笔本上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自己命题,字数在500字左右,以每天自己最想写的东西为内容,持之以恒的练习最终都让他们达成共识。学生唐雯波认为:用真心去写,很畅快,是倾诉后的一种快感,生活中还不能少了它。自由式作文实际上在学生不经意间保持了一定的作文量,即满足了文章的数量,又在对文章的提炼、揣摩中提高了质量。他们觉得自由式作文是他们倾吐心声的绝妙形式,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们的习作中,不仅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生活,而且向社会生活延伸。“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战争风云”俯拾之间几乎都成了写作的素材来源。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
将他们汪洋恣意写就的“放胆文”(宋*谢枋语)与实验前的习作相比,他们习作中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他们不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欢,也在忧虑国家的命运前途。他们学会突出自己的位置和情绪,把握写作的机遇,表现浓厚的写作兴趣。喜欢写作的人数从实验前的15%上升到58%,对写作兴趣一般的人数从45%降至29%,对写作持冷淡态度的人数从40%降至13%。
二.规范“主体”行为提高写作技巧
宋朝谢枋在《文章规范》里提到的“小心文”正是作文改革中第二步要求。它对字词篇章有更精当的要求,须再三斟酌,以求更好的效果。主体意识的觉醒,更新了写作主体的观念,开拓了写作新视野。但“放开写,让学生自由抒写。”并非只纵不收,教师在学生的“放笔”中,仍要悉心指导,担当好主导角色,引导学生在自由抒写之后,有进一步提高。如何指导学生作“小心文”呢?笔者认为可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专题讨论方面十四、五岁的学生正值青少年心理的迅速发展时期,正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上的断乳”[3],教师可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将作文的文法指导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作文指导专题。这些专题材料来源于教师的指导规范,学生的示范作文,媒体中传播的最新出现的资料,它们来自生活,来自学生,也来自书本,有其取材的新颖独特性,思维的严密性,“圣诞节前火鸡的遐想--评想象力”,“曹冲称象--说思维的独特性”,“成语故事新编--论据与论点”,“辩论会--论言之有理”。教师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引导,对症下药,为其步入写作道路奠定了基础。写作指导贴近他们,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对写作再深入的激情,成功地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二)个别交流方面
教师和学生对习作常产生评判差异,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的评判差异在于第一:二者的评判标准不一;第二:二者之间缺乏平等交流,作为教师要消除这种差异,不必拘泥于自己品评文章的条例,索性放下架子,写下水文,体验学生的情感、兴趣。“与学生侃写作”也是加强师生交流的有效途径。交流分面谈和笔谈。面谈的形式常常是三、五人为一小组,选择一话题作谈话中心,指定一人为中心发言人,教师作总体指导。话题选自同学们感兴趣或共同存在的问题。同学各执己见,不同观点汇聚到谈话中,每人都多少领悟到一些,效果很好。笔谈形式多样,可以是师生对一阶段作文的审视定位,可以是教师写的“写作心语”。更重要的是,此种不拘一格的交流拓宽他们的思路,提高对自己文章和其他文章的判断能力。“我能写好作文”,他们写作的自信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挖掘“主体”潜能开拓作文视野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儿童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叫做“最近发展区”[4]。当他不依赖老师独自完成任务时,第二个发展水平就转变为第一个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成了教学的重点目标。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当学生从“我想写”的发展水平进入“我会写”的第二个发展水平时,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就进入“我还能写什么?”
(一)总体发展目标区
每一年级,实验班除了应完成的作文训练计划以外,还制订“总体发展目标区”。
初一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让学生学会“一事一议”,剪报的素材来自四面八方,学生饶有兴趣。通过“诗词我来读写”5分钟训练,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意境。
初二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要求学生品评作品,在结构、语言等诸多环节欣赏其长处,设置“名人名言我来读写”5分钟,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其思维的敏捷、缜密。
初三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要求学生觅得优秀作品进行鉴赏,诗歌、杂文,甚至是摄影,漫画都可入选。初三年级“我说热点”,让学生与时代同步,以敏锐的观察力参与世界的新浪潮。
(二)个人发展目标区
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与他们制定了“个人发展目标区”。这个目标区通过“课题小组”的途径实现。学生在学期初自由组合小组成员,由所有成员共同策划感兴趣的课题,成立小组,如“现代诗歌小组”、“科幻小说小组”、“鲁迅杂文小组”、“外国文学欣赏小组”、“演讲艺术小组”等等。整个课题完成是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搜索资料,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到一学期结束,每一小组列出研究过程中阅读的书目,并交出课题组的论文或经验总结或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开拓、创造的自主精神也是有益的尝试。学生主动向课外拓展,自己的个性得以自由、和谐地发展。
经过几年的作文教改尝试,试验班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在市多项征文、作文比赛中,实验班级十几位同学获一、二、三等奖。在“跨世纪杯”全国作文比赛中,有二人获优秀作文奖。在省、市级各类报刊中,有二十多人发表习作。在中考中,学生以超出市平均水平十三分的语文成绩顺利进入高中,语文成绩在普通中学中位居第一。笔者多次获得作文比赛指导奖。注释:
[1] 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金华)1997.6《在激扬文字中重塑人格》
[2] 《青年心理学》(日)依田新主编知识出版社
[3] 《青年心理学》(日)依田新主编知识出版社
[4] 《赞可夫新教学体系及其讨论》(俞翔辉等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三篇: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初探
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初探
无锡市东林中学 陈庆丽
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1],它的写作主体是驾驭整个写作活动的角色,从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到材料的谋篇布局、立意成篇,到修改推敲,无一不突现写作主体的机智与创造。综观近年的中考、高考作文试题或试题范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等,试题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灵活,它要求写作主体摒弃陈规陋习,条条框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展露自己的人格世界。可见,重视写作主体的主体意识不仅是重要的,符合潮流,而且是及时的。要想切实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在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上进行培养。
一. 唤醒“主体”意识 激发写作兴趣
在一中学曾作过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作文心理调查,让人吃惊的是,对写作感兴趣的只有15%,如何将学生从写作的惧怕心理中解放出来,笔者认为首先应先解除强加给学生的“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着活泼的个性。缘于“情”而作,为自己的真情,为自己的个性,基于这一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即“向生活靠拢”。日本语文界“生活作文”,美国的“作文题目不受拘束”正是作出的这种努力。学生崇尚真实,敞开心扉的袒露正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历程。
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指出:人的青春期是第二次诞生,而这第二次诞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我发现。即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的内部,发现作为脱离其它一切事物的一个世界--主观意识[2]。“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笔者曾多年致力于写作实践“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探索,在实验班级中,改变以前一学期写几篇作文的任务,代之以一本自己命名的“随笔本”。随笔本上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自己命题,字数在500字左右,以每天自己最想写的东西为内容,持之以恒的练习最终都让他们达成共识。学生唐雯波认为:用真心去写,很畅快,是倾诉后的一种快感,生活中还不能少了它。自由式作文实际上在学生不经意间保持了一定的作文量,即满足了文章的数量,又在对文章的提炼、揣摩中提高了质量。他们觉得自由式作文是他们倾吐心声的绝妙形式,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们的习作中,不仅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生活,而且向社会生活延伸。“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战争风云”俯拾之间几乎都成了写作的素材来源。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
将他们汪洋恣意写就的“放胆文”(宋*谢枋语)与实验前的习作相比,他们习作中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他们不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欢,也在忧虑国家的命运前途。他们学会突出自己的位置和情绪,把握写作的机遇,表现浓厚的写作兴趣。喜欢写作的人数从实验前的15%上升到58%,对写作兴趣一般的人数从45%降至29%,对写作持冷淡态度的人数从40%降至13%。
二. 规范“主体”行为 提高写作技巧
宋朝谢枋在《文章规范》里提到的“小心文”正是作文改革中第二步要求。它对字词篇章有更精当的要求,须再三斟酌,以求更好的效果。主体意识的觉醒,更新了写作主体的观念,开拓了写作新视野。但“放开写,让学生自由抒写。”并非只纵不收,教师在学生的“放笔”中,仍要悉心指导,担当好主导角色,引导学生在自由抒写之后,有进一步提高。
如何指导学生作“小心文”呢?笔者认为可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专题讨论方面 十四、五岁的学生正值青少年心理的迅速发展时期,正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上的断乳”[3],教师可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将作文的文法指导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作文指导专题。这些专题材料来源于教师的指导规范,学生的示范作文,媒体中传播的最新出现的资料,它们来自生活,来自学生,也来自书本,有其取材的新颖独特性,思维的严密性,“圣诞节前火鸡的遐想--评想象力”,“曹冲称象--说思维的独特性”,“成语故事新编--论据与论点”,“辩论会--论言之有理”。教师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引导,对症下药,为其步入写作道路奠定了基础。写作指导贴近他们,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对写作再深入的激情,成功地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二)个别交流方面
教师和学生对习作常产生评判差异,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的评判差异在于第一:二者的评判标准不一;第二:二者之间缺乏平等交流,作为教师要消除这种差异,不必拘泥于自己品评文章的条例,索性放下架子,写下水文,体验学生的情感、兴趣。“与学生侃写作”也是加强师生交流的有效途径。交流分面谈和笔谈。面谈的形式常常是三、五人为一小组,选择一话题作谈话中心,指定一人为中心发言人,教师作总体指导。话题选自同学们感兴趣或共同存在的问题。同学各执己见,不同观点汇聚到谈话中,每人都多少领悟到一些,效果很好。笔谈形式多样,可以是师生对一阶段作文的审视定位,可以是教师写的“写作心语”。更重要的是,此种不拘一格的交流拓宽他们的思路,提高对自己文章和其他文章的判断能力。“我能写好作文”,他们写作的自信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 挖掘“主体”潜能 开拓作文视野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儿童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叫做“最近发展区”[4]。当他不依赖老师独自完成任务时,第二个发展水平就转变为第一个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成了教学的重点目标。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当学生从“我想写”的发展水平进入“我会写”的第二个发展水平时,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就进入“我还能写什么?”
(一)总体发展目标区
每一年级,实验班除了应完成的作文训练计划以外,还制订“总体发展目标区”。
初一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让学生学会“一事一议”,剪报的素材来自四面八方,学生饶有兴趣。通过“诗词我来读写”5分钟训练,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意境。
初二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要求学生品评作品,在结构、语言等诸多环节欣赏其长处,设置 “名人名言我来读写”5分钟,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其思维的敏捷、缜密。
初三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要求学生觅得优秀作品进行鉴赏,诗歌、杂文,甚至是摄影,漫画都可入选。初三年级“我说热点”,让学生与时代同步,以敏锐的观察力参与世界的新浪潮。
(二)个人发展目标区
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与他们制定了“个人发展目标区”。这个目标区通过“课题小组”的途径实现。学生在学期初自由组合小组成员,由所有成员共同策划感兴趣的课题,成立小组,如“现代诗歌小组”、“科幻小说小组”、“鲁迅杂文小组”、“外国文学欣赏小组”、“演讲艺术小组”等等。整个课题完成是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搜索资料,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到一学期结束,每一小组列出研究过程中阅读的书目,并交出课题组的论文或经验总结或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开拓、创造的自主精神也是有益的尝试。学生主动向课外拓展,自己的个性得以自由、和谐地发展。
经过几年的作文教改尝试,试验班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在市多项征文、作文比赛中,实验班级十几位同学获一、二、三等奖。在“跨世纪杯”全国作文比赛中,有二人获优秀作文奖。在省、市级各类报刊中,有二十多人发表习作。在中考中,学生以超出市平均水平十三分的语文成绩顺利进入高中,语文成绩在普通中学中位居第一。笔者多次获得作文比赛指导奖。
注释:
[1] 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金华)1997.6《在激扬文字中重塑人格》
[2] 《青年心理学》(日)依田新主编 知识出版社
[3] 《青年心理学》(日)依田新主编 知识出版社
[4] 《赞可夫新教学体系及其讨论》(俞翔辉等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正确处理习作教学中自由表达与语文基础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 吴立岗教授2004年12月01日
一、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文教学与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
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习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这些要求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 在习作命题上,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写简单的研究性文章。
2. 在习作来源上,除了要求纪实作文外,还要求将想象作文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3. 在习作体裁上,要求不拘形式,淡化文体,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方法。
4. 在习作指导上,无论是立意、构思、用词、造句都要求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5. 在作文评价上,要求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并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合作和相互了解,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现在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努力学习和贯彻这些要求,注重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表达真情实感,注重让学生写想象作文。“新概念作文”的出现就是这一教学思想和实践的代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开创了习作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二、关于作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为什么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此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创造力的培育?这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课程的必然要求;其次也是语文课程理念拓展更新的需要。创造力最本质最重要的含义就是“”新”,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新”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前所未有的,通常将这一层次的创造力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力;第二层次的“新”是对社会某一个特定的群体而言的,而对整个社会来说,可能并没有新意,通常称之为群体比较的创造力;第三层次的“新”是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通常称之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在一定条件下,这三个层次的创造力可以相互转化。小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指第三个层次。一个小学生只要能摆脱常规、经验和现成观察答案的影响,独立思考,以自己或同龄人前所未有的方式解决问题和表情达意,就可以认为他具有创造力。
三、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理念拓展的需要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有情感陶冶、品德修养、开阔文化视野、发展智力和创造能力等任务。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对语文工具的掌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形成的人文素养统称为“语文素养”,创新精神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文学习具有个体差异性。语文课程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就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应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尊重。第三,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一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第四,语文课程体系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正在进一步拓展,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就作文教学而言,应拓宽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知识领域,使学生能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获取信息,初步会写具有独立见解的研究性文章。
四、近年来作文教学的状况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培育学生创造力的要求也切中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时弊。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抑制学生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文教学定位不准,要求过高。不少教师把小学生的作文当成“文艺创作”,常常用报刊文章、成人作品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内容要“新、奇、巧”,结构要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文字要生动、优美。然而学生的作文则往往显得稚拙、浅显,不那么合乎标准和要求。对此,教师常常恨铁不成钢,把它们批得“体无完肤”,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了作文“高不可攀”的畏惧感,继而谈文色变,渐渐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学生借助于语言文字表达心声的动机受到严重抑制,作文教学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功能也由此大打折扣。
2.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受应试教育的左右,有些教师为了让平时的作文训练契合升学考试作文的要求,就反复进行相关训练。例如,作文的升学考题常常是写“一件事”,教师就反复让学生写《我做了一件好事》。不少学生写不出来,只好凭空编造所谓“五子登科”故事来应付了事(即帮助邻居带孩子、帮助奶奶拎篮子、帮助路人推车子、上交捡来的皮夹子、清洁卫生抹桌子),而且每次都写同样的内容。其实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事不多,做坏事更少,做错事倒有很多。教师不顾及这些,就会间接地“逼使”学生以成人腔说假话、套话、空话。学生不能“我口说我心”,吐露真情实感,他们的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就不能很好地发展,作文缺乏儿童应有的情趣和创见也在情理之中了。
3.作文指导方法机械。现在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习惯用两种方法:一是机械地模仿范文。例如,教过课文《松鼠》后,就要学生按照描写松鼠身体各个部位的顺序来描写小白兔。二是根据现成提纲作文,即教师根据作文题自己先列出提纲,或者经过集体讨论列出提纲,然后让学生据此写文章。这样,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有了“模式”和“框框”,更有甚者,教师把作文要用的词语全都抄给学生。用这两种方法写出的作文也许看起来“严谨”、“有条理”,但这是教师预先安排好的,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严重压抑了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
4.文体训练的形式单一。不少教师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只让学生写记叙文,把学写记叙文的“为主”变成了“唯一”。应用文和其他各类实用文体(如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启蒙教学都被当作了额外的任务,少教或不教。我们说记叙文自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只教学生写简单的记叙文就不足以反映或表达他们生动、活泼的思想了。他们需要学会运用多种表达形式来反映自身独特的感受,进行简单的状物言志、说事论理。这样做其实对记叙文的教学也是大有益处的。
五、怎样才能有效地在习作教学中培育起学生的创造意识
要在习作中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除了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动机外,还要让学生练就两个基本功,即搜集习作内容的基本功和表达习作内容的基本功。现在有人对自由作文用了个形象的比喻,叫做“你放手,他就飞”。的确,教师不放手,学生的作文是“飞”不起来的。然而是不是教师一放手,学生的作文就一定能“飞”起来?我看并不见得。要能真正“飞起来”,不仅要有“飞”的强烈愿望,还要具备“飞”起来的切实本领。教师的放手只是“飞”的必要条件,而不是“飞”的充分条件。因此,我认为当前的习作教学应该两手抓,一是抓自主拟题、自由作文,二是根据培养基本功的计划,抓好作文训练。在作文训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必须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年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以逐步培养学生智力活动的基本功。具体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不是复述,也不是看图作文和观察作文,而是创造型的想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教师可着重安排系统的童话体作文训练,以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确定表象之间的联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的结构,即培养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教师可着重安排对静物、小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人物的动作、对话、外貌以及事情发生变化的素描训练,以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包括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即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和典型性。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其习作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作文。教师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家庭中人际交往的需要确定各种有趣的主题,让学生写目的明确的记叙文、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第二,必须根据“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切实抓好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功要不要落实?当然要落实,因为它们是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作文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反对的是机械的、枯燥无味的训练,例如,低年级单纯进行句子训练,中年级单纯进行段落训练。这种训练从心理学来说,”是从目的走向动机“的做法,即教师先提出学生必须达到的目的,再通过说教或惩罚手段让学生形成达到训练目的的低层次动机。我们认为语言的本质特性在于它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只有亲身体验语言的各种交际功能以及它的社会效益,儿童才能自觉地去学习语文和掌握语文。虽然字、词、句、段、篇都是语文表达的单位,但是能够完整地体现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的不是字、词、句、段,而是成篇的文章。因此,我们主张从篇章着手进行语言表达训练,鼓励低、中年级学生写“放胆文”、“观察文”,让他们把文章写开,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产生强烈的作文兴趣,而到作文语言讲评时又以句子和段落作为一个重点,学生就会感到这种语言文字训练能提高表达效果,十分必要。而且联系作文实际,有血有肉,易于理解,收效很快。这种做法就是“从动机走向目的”,符合心理学的规律。对习作训练中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我们一是要敢抓,要理直气壮地抓;二是要会抓,即训练策略上要“从动机走向目的”,在训练项目上要科学,要少而精。我认为我们对句、段、篇基本功的研究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例如,低年级要加强句子训练。句子训练的要求是:1.通顺。即句子成分的指代明确、句子结构完整、句子中词语搭配得当;2.语气连贯。为了达到这两个要求,学生最低限度应该掌握多少种单句的句型,掌握多少种句群的结构,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现在有同志认为必须掌握9种句群结构,即:连续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转折结构、并列结构、主从结构、点面结构、总分结构、概括与具体结构,这对句子训练有很大启发。中年级要进行构段训练。所谓“段”,是介于“句群”和“篇”之间的表现形式。它既不是指退格形式表示的自然段(俗称小节),也不是指结构完整的篇章,而是指能反映某一层独立意思的句群联合体。在形式上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几个自然段,相当于日常讲的“层次”或者“片断”。那么,构段训练应包括哪些内容呢?对此我们也缺乏深入研究。现在有同志把“段”的基本结构归纳成7种形式,即:补充式、连贯式、衬托式、呼应式、交叉式、概括式、比较式。这样的分类是否科学可以讨论,但这种探索对中年级构段训练无疑有重要帮助。高年级要进行初步的谋篇训练。什么叫做“谋篇”呢?“谋篇”就要掌握简单的文体结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主张淡化文体,这是对的。但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小学生还是要以学写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包括写人、记事和状物,而“谋篇”的基本功在于完整地记好一件事。因此,高年级应着重进行简短记叙文(即记“一件事”)的篇章训练。一件事情就其发展过程来说,不外乎“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个阶段。写起文章来往往还要在“起因”前作一些必要的交待,或者追溯既往,或者说明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这可以称作是文章的“开头”或者“引子”。这些,实际上就是简短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四个要素、四个环节),必须让学生掌握。当然,以上这些句群、片断和篇章的结构术语,只要在适当的场合让学生知道,而不必让学生背出。相关技能的训练应采用归纳法,而不用“演绎法”,即要“从动机走向目的”,而不要“从目的走向动机”。
六、原苏联作文教改的经验和教训
从原苏联的作文教学经验看,有许多观点和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提法和思路也是吻合的。例如:
第一,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认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写,谁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要给学生设置框框,要让学生“自由创作”,要让他们有充分的空间和余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赞科夫说,这些作文虽然幼稚,但真正是学生自己的“创作”。批改这样的作文,老师常常很感兴趣。他会碰到自己想象不到的情况:有的学生观察得细致入微,写了别人没有发觉的东西;有的学生发表了很有独到性的见解;有的学生用了自己“发明”的比喻。真是琳琅满目,引人入胜,每一篇作文后面都体现了一个独特的个性。固然,这些作文是幼稚的,有的甚至是杂乱无章、词不达意的,但这一切都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思想和实际写作水平,这对教师有很大参考价值,使他们知道在教学中今后应当在哪些地方下功夫。
第二,学生的一般性发展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保证。赞科夫说,按照传统方法写作文,也许看起来是“严谨”而“有条理”的,但是这种“严谨”和“有条理”是教师预先安排的,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而要学生真正写好作文,对实验班教师来说却要下更大的功夫,要抓根本的东西,这就是要尽量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例如,要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要培养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些都是基本功。不从根本上下功夫,就作文谈作文是不会有多大收效的。赞科夫说:“写作文的本领不是靠教出来的”。如果承认作文应当是学生个人思想感情的书面表现,那就必须反对用“统一的纲领”和“背熟的套话”写空话。赞科夫认为,任何一种现成的篇章结构,都无法容纳学生生动的思想,相反会限制这些思想的自然表达。他认为,只有在深刻地、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使学生头脑里形成的不是支离破碎的片断,而是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使学生能把所感知的现象的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有认识与感受的系统性,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有条理。赞科夫深刻地指出:“意识的系统性——即认识与感受的统一,乃是思维逻辑性的源泉。”
第三,作文教学要接近学生生活实际。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拉德任斯卡雅认为,作文题目要来源于学生生活,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学生只有身历其境,体会才会真切,才会有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有了写作欲望写作时才会去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要使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教师不能迫使他们写自己不了解的内容,也不能要求他们去做那些暂时没有学会的事情。拉德任斯卡雅说:“选择题目的第一个主要标准(暂且不谈题目的思想教育意义),自然应该是适合学生的能力和可能性,适合学生原先已掌握的技巧”。她认为教师在指导写作时,不要设下各种框框去束缚学生思维。对同一个作文题目,学生愿意写什么、怎样写,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不能强求一律。教师的责任在于同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写作要求,研究不同的写作方案,鼓励学生运用初步形成的某种写作能力去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对照搬照抄、机械模仿。
应该说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忽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倾向也是比较明显的。因此,俄罗斯联邦教育部以拉德任斯卡雅为代表的语文教育专家,对传统教学和赞科夫的实验教学体系都采取了科学的、一分为二的态度,对两者的优点他们采取兼容并包,而对两者的缺点都能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评。经过三年由点到面的反复实验,1967年这些专家制定了“俄语课上作文教学的体系(4—8年级)”,十分谨慎地处理了培养基本写作能力和文体训练,传授写作知识和培养写作能力,阅读、口述和写作三种能力,激发情感和培养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单项训练等辨证关系。纠正赞科夫在作文教学中某种忽视“双基”的倾向是制定这个体系的目的之一。拉德任斯卡雅在有关专著中不指名地批评有些教师“指导得太少”。这些教师怕讲得太多会束缚学生思维,就要求学生完全独立地去写。对于文章究竟应该怎样写法,他们连最起码的讲解也没有。有的对学生也提出一些要求,但教师的指导十分笼统。例如说:“你们去观察一下大自然”,“你们去写一点有趣的东西”,“你们想一想如何把自己的话说清楚”等等。至于如何观察自然,如何把文章写得引人入胜,这些都不加说明。拉德任斯卡雅认为,放任自流不可能培养写作能力,“中小学生很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不仅应该提出合适的、符合学生兴趣的题目,而且应该教会他们完成这个写作任务”。我认为俄罗斯联邦作文教改走过的道路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双基”扎实,而缺点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够。在新一轮教改中我们应该“博采众长,融于一炉,结合实际,为我所用”。要“扬长补短”,不能“避长补短”。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我在教学中始终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数学老师十分的不易,特别是经历了上海的学习和考察之后,更是觉得教师的观念应与时俱进,不能只用经验教学,要常教常新,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践,谈谈在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激发兴趣,增强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能否学好某一学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喜欢这一门学科,因此,作为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又离不开教师的影响,一个教师的理念,学识,工作态度等对学生都有强烈的示范性。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1.注重课堂导入的巧妙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注意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老师如果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一种吸引人的导入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每名学生带入学习中来.比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有理数按符号是怎样分类的?。。如果两个有理数相加,会有几种情况?。。你能画示意图解释算式的实际意义吗?”问题一出,学生回答非常踊跃,课堂推进非常顺利,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2.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火把理论,既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讲课语言幽默和说话简练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因为好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我在进行合并同类项这节课的教学时,根据学生经常出现合并不完全和漏项的问题,编了这样的顺口溜:“看同类,并同类,最后检查漏同类.”又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有的学生对系数化1和移项变号不能正确区分,我就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乘积倍数除化1,遇到加减变号移。” 学生听完后,非常高兴,并能自觉地去使用,学习兴趣激增,效果显著。除了教学语言外,还注意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语音,语调及眼神等肢体语言对学生产生的微妙的影响。
3.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新课改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成为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动画的课件,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爱你这个老师,进而就爱你的教的这一门课,因而老师要教好一门课,首先是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同学们和谐相处,同学们亲你、敬你的时候,学生对你的教学也就十分的感兴趣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师生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友好相待,用赏识、赞许、鼓励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包括荒唐、可笑的问题,使学生愿意提出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
总之,教师精心地进行情境设计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加强数学知识的生活性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因此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中挖掘数学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现对学生的人为关怀,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上下工夫,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如在讲到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应用题时,有一个例题的未知数不明显,在对课堂预设时,觉得直接讲,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于是根据学生熟悉的情境,自编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感觉如何设未知数合适,这个问题是:“我们班3名男生和2名女生一天中午吃饭共花34元钱;2名男生和3名女生一天中午吃饭共花31元钱;假设每名男孩和每名女孩的花钱分别相同。求5名男孩和3名女孩一天中午能花多少钱?”问题一出,学生很兴奋,有试数的,有计算的,经过交流,学生自己找到设未知数的方法,并能解决同类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放手实践,自主合作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了在实践中落实这一理念,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培养小讲师,代替老师给全班同学上课。通过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老师备课的辛苦,同时,也发现了看似简单的知识技能里面的许多疑问,从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质疑。做小师傅,“好”带“差”,让成绩好的帮助成绩差的学生,结成学习小伙伴,实行阶段性评比,看哪个小组的帮助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哪个接受帮助的学生成绩进步最快,可以作为小老师去帮助下一名学生,这样对学习差的学生也是一个最好的激励,这种做法使我们老师减轻了压力,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的友谊和责任心.另外,在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举出浅显的例子,或用身体语言现身说法,或动手操作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培养实践意识,加强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持久。
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育是一种满足学生需要的服务,这种需要的满足,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这种满足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如,在讲到一元一次方程时,先讲解法,后讲应用。还有些课时,一节课的内容学生消化不了,就应调为两课时。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需要是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志,在教学中,也只有找准了“学生需要”这根弦,教育教学才会产生魔力,把学生深深地吸引。真可谓“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总之,新课改以来,师生角色的转换,淡化了教师的权威角色,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以不懈地自我提高以获得学生的尊重和拥护,要用研究的思维去理解教学,用研究的方法去改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五篇:农村初中数学主体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1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
郭庙中心校 刘加飞
2015年3月3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郭庙中心校 刘加飞
摘要: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提供了素材更加丰富、探索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课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下我从注重小组建设,构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学案----“导学案”,探索“幸福课堂”高效教学模式,多元评价,健全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小组合作 教学模式 学案 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提供了素材更加丰富、探索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课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深思的课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现结合本人自接触高效课堂教学以来,对农村初中数学主体性高效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小组建设,构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建设高效的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职能,体现合作学习的精髓,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成为我们每位老师必须关注的重点。可以说,高效课堂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建设、培训好了每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独学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子间的对学的运用,注重小组合作机制的建设,激发学生课堂教学的展示欲。例如:在教学“全等
三角形的判定”中,学生已明确目标:“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就可以判定其全等?”这样的疑问后,每位学生根据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的动手尝试,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的三角形全等。对子之间交流哪种方法画出的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为什么?学生积极动手操作、比较、合作、探究,在探索中很顺利地发现:三条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小组总结展示,得到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以及“角角边”。
由此可见,衡量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兴趣点及思维发展点,加强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在观察和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合作交流、综合。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在这种动态的认知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学案----“导学案”
高效课堂要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前备课,认真研讨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围绕目标去研读学生,换位于学生,确定适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每节课都用“幸福课堂导学六环节导学案”,每个导学案上都向学生呈
现学习目标,学生在课堂上带着目标去学习,有的放矢。导学案主要分为五个环节:快乐独学,愉悦合作,幸福展示,开心提升,达标测评。
三、探索“幸福课堂”高效教学模式
所谓“幸福课堂”高效教学模式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舒畅导学明确目标、快乐独学、愉悦合作、幸福展示、开心提升、达标测评六个环节的学习过程,具体如下:
1、舒畅导学明确目标:是指教师在课前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时间为不超过3分钟为宜.2、快乐独学:是指学生以学习目标为核心的自主独学,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及课程内容的多少给出自学策略。在自学策略的引领下,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学,自学时间一般5到7分钟为宜.3、愉悦合作: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几个的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在独学的基础上展开相互学习、合作探究,在这一环节重点体现合作、探究上。时间大约需要7分钟.4、幸福展示:这一环节是学生在独学、对学、群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把学习成果、学习体会汇报展示给全班同学,而教师要在重难点内容上要做适当的诠释点拨,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5、开心提升: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梳理和归纳,特别是一些知识知识点,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个人的学习体验和收获等学生可能说不具体或理解得不透彻,这里要靠教师点拨,帮扶,本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6、达标测评: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要对这节课的知识点及主要学习内容编成练习,分层次进行练习,做到一题多解,一点多练,目的是为了夯实本节课所学内容,也可以进行提升练习,进行知识的拓展训练,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四、多元评价,健全评价体系
“评价是一盏灯,为学生指明学习前进的方向”。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采用多元评价,正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教师个人的教学成功与不足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并形成评价体系:一是评价内容全面。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看知识和技能是否达到要求,或者是否有所提高,而且也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不是所有学生学习成绩都很好,虽然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他的思想道德,为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可能会有很好的表现,在评价中也要给予认可,这样,也许对他其它表现不好的方面也会有所改进。二是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即对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表现等进行恰当评价,并组织小组内的互评和学生的自评,以此肯定成绩、发现不足、指明方向;也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结果的合理部分,不苛求完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合作水平。针对学生好胜心,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强化两种理念入手,及时引进竞争机制,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实效、高效。三是评价方式多元化。以前,我们只是通过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这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也是对学生及其不负责任的。除了考试以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技能大赛、兴趣活动、演讲比赛、书法大赛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总之,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教师角色必须重新定位: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并非知识的传授者”的观点,而应该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一个优秀的“学习团体”,从而正确地体现教师在教育媒介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才能生根发芽,当然,我在运用这种模式刚刚起步,还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去思考、去探索。努力寻找一个更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的高效教学模式,让学生去独学善思,勇于探索,积极践行,敢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