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液体的热胀冷缩评课稿
液体的热胀冷缩评课稿
听了梁老师执教的《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感受颇多。《液体的热胀冷缩》是三年级下册的一节科学课,主要通过观察水及其他液体受热和遇冷时的体积变化情况的研究,引导学生总结出研究中的共性特点,帮助学生构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引领学生亲历探究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并通过与生活现象的联系,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于研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最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这节课,梁老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梁老师积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听完这节课,我感到比较成功的是整堂课教师始终以“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新理念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都是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在玩中学习科学真理。他们时而观察发现,时而探究领悟,时而又笑容满面,我想这就是科学课的乐趣。在做实验过程中烧杯和试管包皮配合使得实验的现象较为明显,之后让学生换成不同的液体来做。加深对这种现象的理解,因为整个实验教师只是指导,而真正的.探究者是学生,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大家对于各自的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共同探究原因。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对于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但是有些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往往漠视这种现象的存在,既看不出特别,也不想去探究特别现象背后的为什么,而这节课的实验最大困难是怎样让学生清晰明了看到液体热胀冷缩的明显变化。我觉得作为一个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
第二篇:《液体的热胀冷缩》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三节
元坝区实验小学
金
瑜
【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物质科学领域中“物质的特征”重要内容。在“热”单元中,教材以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为切入点,探究发生热胀冷缩现象背后本质原因是热量变化引起的,热量变化是有规律的,热量变化引起了物质微粒的变化,即体积、状态的变化。所以这单元也是对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深化,引导学生以“温度变化”向“热量变化”方向发展,由低到高从不同层面帮助学生建构起热量是一种能量形式这一核心概念。
本课是在学习了《热起来了》、《给冷水加热》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前两课分别从热量变化可以通过温度变化被观察到,而本课作为热胀冷缩现象的第一课,又为后面学习空气、固体的热胀冷缩作为知识和方法上铺垫。
本课主要活动有两个,一是观察水的体积的变化;二是其它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第一个活动中,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要对实验进行一定的改进。其它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材的第二个大活动,观察可乐、牛奶、绿茶、酱油、食用油、醋等液体热胀冷缩现象,教学时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前,已经对水的特征有所了解,在三年级学过了水和空气单元,对“体积”一词有所涉及。本单元的第一课已经开始从“热量”的角度渗透关于热量知识,也为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作了知识上铺垫。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说,也积累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他们对热胀冷缩现象还不会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它的内涵,更不会从能量的角度来解释它。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从完善结构,还是学得科学方法与技能,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具有积极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液体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铁架台,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水槽,冷水,酒精灯,记号笔,温度计。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水槽2个,冷水,热水,记录表,记号笔。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2)
1、师:孩子们帮妈妈烧过开水吗?请回忆一下烧开水的过程中有哪些现象? 生答。
2、师:(表扬善于观察的同学。)也有没烧过开水的同学,没关系,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套模拟装置,可以让同学们进一步观察到烧开水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二、体验学习(30)
活动一: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15)
1、师:老师介绍实验材料(一一出示):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组装成的装置相当于烧开水的壶,酒精灯相当于烧开水的火炉。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我在水中加入了红墨水。现在我们开始烧开水,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大胆的推测一下,有可能发生哪些现象?
生:认真观察现象,进行大胆推测。生1推测:可能会把塞子掀起来。
生2推测:玻璃管中的液面可能会上升,也有可能会从玻璃管中溢出来。
2、师:这些同学真棒!烧开水有一个过程,我们做实验也要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耐心等待,这样实验才能成功。
3、师:同学们观察到现象了吗? 生:观察现象并描述。
4、师:对,玻璃管中液面上升了,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描述。
师:对,水受热,体积膨胀。(板书:水
受热
体积
膨胀)
5、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大家仔细观察。
师:演示实验。生:观察现象并描述。
6、师:对,玻璃管中液面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呢? 生:描述。
师:对,水受冷,体积缩小。(板书:水
受冷
体积
缩小)
7、归纳小结: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请大家翻开课本31页,读两遍)(板书: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经历详细的实验过程,为下面学生的自主实验奠定基础。)
8、师:介绍温度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5)
1、师:水是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请同学们推测一下: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
生1推测:“油”可能没有这种性质。
生2推测:“绿茶”可能没有这种性质。
2、师: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用实验进行验证。
3、师:在做实验前,老师要给大家提一些要求: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液面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④注意安全,小心烫伤。
4、师: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可乐、牛奶、酱油、绿茶、食用油、醋(出示),每个小组都有相关的实验器材。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液体来实验。老师马上来给大家倒热水。生:分小组选择液体进行实验。(老师倒热水、巡视、指导)。(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师:通过刚才的巡视,大多数小组已经完成了实验。下面请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时要求说明:你们组用的是什么液体?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
7、师:通过实验,大家看到的现象是:液体受热时,液面上升;液体受冷时,液面下降。它们具有共同的性质:热胀冷缩。
8、归纳小结:像水、可乐、牛奶、酱油、绿茶、食用油、醋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
9、师:请同学们整理好实验器材,我们只给你20秒钟哟。(设计意图:通过汇报、归纳小结,让学生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联系生活实际(5)
1、师:孩子们知道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能不能具体运用呢?请看:出示水、饮料等。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这些瓶装液体不装满呢?
生:
2、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液体的热胀冷缩呢?怎么避免呢?
生:做饭、煲汤、烧开水等,要少放些水。
3、师说明: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课后请同学们进一步的探索。
四、师小结:(3)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
孩子们知道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也知道了生活中怎样避免热胀冷缩的现象;还知道了光推测不行,还要用实验验证,让事实7 说话。孩子们真棒!
3、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4、寄语:
孩子们,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细细想来,还真的有许多科学道理。只要你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你将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老师相信,在你们中间一定会有未来的科学家!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可乐
牛奶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水
绿茶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食用油......液体
热胀冷缩
第三篇:液体压强评课稿
液体压强评课稿
(一)徐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线索清晰,教法学法选择合理有效,课堂结构首尾呼应,在学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容量的新知。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1、教学模式选择合理恰当。
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徐老师选择了过去的“设疑、探究、发展”和我教研组现在的科研课题“自主、探究、展示”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中的优点集结,使用到本堂教学中。
2、处处体现出预习的有效性。
学生利用提纲进行自主预习后,学习目的明确,活而不乱;展示环节学生利用预习提纲解说到位,尤其是一个男生在展示液体压强公示的推导过程时,思维严谨,提问恰当,如果没有课前的有效预习,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3、难点突破时,教师点拨及时,拓展到位。
在学生讲解液体压强公示的推导过程前,教师进行了适当的铺垫,降低了讲解的难度,进行思维的引领,是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展示;得出公示后,及时进行“高度、深度”的易混点拓展,抓住了教学的最佳时机。
听完这节课后,有几点值得我以后教学时注意:
1、学生分组展示实验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把器材拿的高一些,以防止后面的学生看不见。
2、建议把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的实验放手由学生完成。
液体压强评课稿
(二)舒迎
柯云峰老师的《液体压强》一节课,有着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展开教学。教学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度自然,科学知识用学生实验或是演示实验进行体验,能恰当地运动用了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
本节课通过海绵能形变,因为受到了压力,压力越大,形变程度也越明显进行类比引入液体对其它物体或是本身也有压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实验、老师演示实验开展教学。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教学中,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法。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亲身体给获得知识。小组分工明确、合作默契,一齐动手,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很高,实验的效果也不错,各组的实验都非常成功。在凉讨论的过程中,柯老师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的实验情况、记录进行凉、查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这会更加比较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能正确的运用各种科学学习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类比法,转换法。其实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科学地进行科学方法探究。
三、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学会倾听的重要,可能还有的实验并不能也亲身体验其过程,所以在交流学习时如果不认真倾听,怎能谈得上是学习,课堂效率又如何能提高,在交流时,因为学生没认真倾听,显得有点乱需进一步完善。
课堂永远是一门缺限的艺术,本节课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完善,如何在探究液体深度对压强的影响,向容器中不断加入水,柯老师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说液体压强与浓度有关,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理解成液体压强与液体质量有关,因为加水时液体深度是增加了但液体质量也增加了,如何把这个难点突破,可以用两根粗细不同的玻璃管,两端都开口其中一端用橡皮膜封住,向两根管中加入等质量的水,这时学生会发现,细的那根管橡皮膜形变明显,其实深度也大一些,而粗的那根玻璃管橡皮膜形变不明显,这样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对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而不是与质量有关。
总之,这节课让我学习的地方很多,给我的感触也颇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吸收、借鉴,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液体压强评课稿
(三)时间是四月八号,科目是物理,班级初二一班,教学内容是液体的压强,任课老师张英献。
今天听的课是压强的第二节内容——液体的压强。我现在已经作为实习老师一个月了,但是对于上课我还是一个经验不足的老师。物理的课堂需要很多的脱离课本的知识,需要创造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在课堂上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方法,积极以学生为主要的方向,做足引导过程,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在合作学习中,在探究学习中,取得成功。但是要想取到这样的课堂效果,我必须得时时去听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课,也就是今天我要做的听评课。
首先第一步,因为我现在带着两个班级的物理课,所以我必须得好好的学习如何在一节物理课上统筹时间讲课和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第四节课开始听课,我前三节课就在办公室里面,先自己看书备课,先自己在脑海当中想象,如果自己上课该怎样讲,写怎样的板书,设计怎样的环节,让学生们参加进去,自己动手写了不少,了解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到了第四节课,我拿着书进入张老师的教室。
第二步,张老师上课,我要保持着我全堂课的认真。老师在上课前,给学生们发了一张卷子,也给我一份卷子。卷子上分为几大类:课前热身,随堂演练和课后作业。当时我看到这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自己准备每次上课的工作做的是微不足道,我没有准备那么多,顶多会去准备一个ppt,我觉得老师讲课那么胸有成竹是有原因的,课前准备很充分。好了,老师开始上课:
张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了几幅图片,然后,提问学生上节课的知识点的记忆情况,在开始提同学上黑板去操作,去画图。接着,就是引入新课,用的是一个潜水员为什么要穿那么厚的潜水衣才敢进入深海当中工作呢?接着就引入了新课课题——液体的压强。张老师思路非常明确,通过四个实验,在学生面前展示,以及中间夹杂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得到了液体压强的四个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一点处对个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相等;3.当液体一定的时候,水越深压强越大;4.当深度一定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中间的过程当中,张老师一直在让学生们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得到的答案与结论,课堂效果非常的活泼和快速。
第三步,我的自我反思与总结。我听完老师课之后,自己开始做笔记,写下了老师的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老师的课前准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前热身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随堂测试是一直进行训练为主线,课后作业适当又恰当难度又让学生在课后还可以巩固和复习,这个值得我学习;
2、老师上课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完全是通过与学生的提问的方式出来的,一直在引导着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很难人可贵,因为我上课现在还停留着较为缓慢的师生之间的哑巴交流;
3、老师上课时间的把握度上,堪称完美,什么时候开始将知识点,精讲还是快速过去,什么时候开始做习题等等,都是正好的时间,而我有的时候讲课留下很多时间,有的时候时间不够得拖堂,所以我得好好学习张老师的经验。
以上就是我的听评课内容。
第四篇: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潼南区2018年科学优质课大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案
执 教:
02号选手
六年阳光教育
开启多彩人生
潼南区2018年科学优质课大赛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热胀冷缩性质;
2.能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尝试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探究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实验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准备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带气球皮和橡皮塞的试管各1个、带橡皮塞的烧瓶1个、透明塑料吸管1根、记号笔一支、胶头滴管1个、有颜色的水、其他液体、抹布、记录表。老师材料:水槽一个,热水杯一个,带气球皮和橡皮塞的试管各1个、带橡皮塞的烧瓶1个、透明塑料吸管1根、橡皮筋2个、胶头滴管1个、有颜色的水抹布、课件、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出示两支装满水的试管,提问:“同学们,我们给这样两只都装满了水的试管加热,会有什么不同?” 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学生分组实验,初探热胀
六年阳光教育
开启多彩人生
潼南区2018年科学优质课大赛
(1)质疑(两只试管哪一只现象更加明显?);(2)引导学生探究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生:我发现了„„)。
2.演示实验,得出热胀(1)展示烧瓶实验装置;
(2)师生配合,演示实验,请一名学生上讲台配合教师做演示实验;(3)总结实验,提出“热胀”。3.制定方案,探究“冷缩”(1)猜想放入冷水中的现象;(2)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3)实验探究,解决“冷缩”。4.总结热胀冷缩性质,并板书 三.继续探究,拓展延伸 1.分组实验,探究其他液体
(1)置疑(其他液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小组制定实验步骤;
(3)分组实验;
(4)实验小结,得出结论。四.学以致用,走进生活
1.利用生活中的物件,自制实验器材 ;
2.根据今天所学内容,解释生活现象;
3.根据热胀冷缩性质认识温度计。
六年阳光教育
开启多彩人生
潼南区2018年科学优质课大赛
四.课堂小结,分享收获
五.走在当下,思考明天
喷泉实验演示,为下一节气体压强做铺垫。
六.板书设计
水液体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变大
受冷 体积缩小
六年阳光教育
开启多彩人生
第五篇: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2.3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装有红水的实验装置每组一个,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装有其他液体的杯子一个,记录表一张。
老师材料:牛奶一盒、上节课的实验装置一套、学生材料一套、喷泉装置一个。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热牛奶
1.天气冷的时候喝牛奶,我们会把牛奶连盒子一块在热水里热一热,你有没有试过?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发现?
2.有时候,我们忘记了,先把管子插好了,一喝是冷的再去热。在热的过程中,牛奶会怎样?思考过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前一节课的“试管气球皮实验”,如果把一个放在热水里,另一个放在冷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师也可以再次演示。
2.问:水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这种变化吗?
二、改进“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的实验装置
1.师:这个实验装置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能不能把这个实验装置改进一下?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水的体积确实变大了。2.小组里讨论一下。(师下去了解学生情况)
改进方案一: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水。
改进方案二:口子太大,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就会上升一大截。
改进方案三:水温差明显一点。
……
3.当提到改进方案二时,出示锥形瓶,套上塞子和管子。灌满水,滴上红墨水。
三、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1.过渡:这个实验装置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还缺少什么?(热水)热水老师来给大家倒。
2.师述实验步骤:
① 拿到热水后,先把装置放在热水中加热,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
② 然后再把它放回冷水中冷却,观察水在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③ 注意重复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记录纸在抽屉里)
清楚了吗?准备好了吗?请材料员依次上来领取这个实验装置。(师同时开始倒热水)
3.实验交流: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结合学生交流结果师板书。(表扬深入观察、思考的小组)
4.小结:师: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水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同时板书课题“热胀冷缩”。5.师出示两杯冷、热水,把两个装置分别放入,问:你能从这个装置上判断出哪杯水更热吗?为什么?
四、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现象吗
1.过渡: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2.逐一出示:醋、酱油、油、老酒、茶、橙汁、牛奶。逐一追问:它会热胀冷缩吗? 3.师单独拿出一种如:醋。问:要知道醋到底会不会热胀冷缩,怎么研究?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师述:这个装置还可以用,但在装的时候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灌满、密封、小心倒出…)请材料员用红水的装置来交换材料。生在装的时候,师添加热水。
4.小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5.交流反馈实验结果,师小结板书。6.小结:这些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延伸探究
1.师演示喷泉实验。刚才大家做过这个红水的热胀冷缩实验,老师也来做一次。(老师的装置,装半瓶红水,这样会因为空气的作用干扰实验)
问:你有疑问吗?
2.留下疑问:为什么老师的这个装置热胀的现象会这么明显呢?我的红水怎么会喷的这么高呢?(因为里面有很多空气,空气也会热胀冷缩,而且更加厉害,就把红水挤出来了!)【板书设计】
2.3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受热 上升 体积膨胀
水-------受冷 下降 体积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