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移动》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移动》评课稿3篇
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移动》评课稿1今天听了两位老师讲的这节同课异构课,他们都注重让学生经历现实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体现了新课标的相关理念。纵观这两节课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一节武老师是从复习旧知开始,从而观察几个数字的不同,由宇航员的事例引入新课,自然真实。李老师在课一开始,就利用卡通人物—“山羊”开餐馆的情境,呈现了“山羊快餐店”通过价格变化吸引顾客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将知识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着让学生讨论前后三次价格中小数点在什么位置,以及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使学生体验到小数点位置不同会引起小数点大小的变化。
这样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任务去解决,把教材的数学问题变成一个具有挑战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做到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便“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二、对重难点的解决到位。
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学习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数,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由于向右移动是扩大,让学生思考向左移动会什么样呢?举一反三,让学生来说明向左移动是缩小,向左移动一位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向左移动两位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他们说明为什么会缩小,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这些知识是本节课讲的重点、难点,通过一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准确的举例说明。可见两位老师的课堂效率很高。
三、两位老师在设计时也有一些不同的侧重点。
武老师从这节课的时间分配来看,比较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小数点搬家时,占用了很大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先学会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引入书中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不会觉得很突兀,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课堂很扎实,而且板书简洁有效。
李老师从观察小数入手,导入很简洁,为后面的教学节省了时间。她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件演示,理解小数点的变化,而且练习量也很大,对训练学生的掌握程度上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下面对这节课提几点个人的看法与大家交流:
1、我自己思考:有这么便宜的矿泉水吗?从4元——0.40元——0.04元,现在去买一瓶矿泉水花4分钱,是没有的事啊,应该把数字变的大些,贴合现实生活,不能与现实生活不符合。
2、在语言上,扩大了和扩大到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是不是该强调一下,而且也该强调一下原数这个词,有时是与原数比,有时是与前一个数比较,需要学生注意区别。
3、李老师在板书的设计上可以再补充一些,课件演示很好,要是在写一写就更好了。武老师在引入时花了很长时间,我觉得可以把宇航员事件省略掉或者放到后面,由第二个练习题直接引入会更好。
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移动》评课稿2《小数点的移动》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点的移动“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对小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处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课的一开始兰淑珍老师先创设看《西游记》的教学大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看例5中的四幅图说一说图中的内容,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小数点移动的过程,从0.009米——0.09米——0.9米——9米,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观察板书,按从上往下再从下往上的不同顺序发现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学生能够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的规律。
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还是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教师的板书再设计得简洁明了一点让学生从板书中真正法体会到小数变化的规律就更好了。
《小数点搬家》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读法、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现实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体现了新课标的相关理念。纵观全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卡通人物—“山羊”开餐馆的情境,呈现了“山羊快餐店”通过价格变化吸引顾客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将知识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着让学生讨论前后三次价格中小数点在什么位置,以及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使学生体验到小数点位置不同会引起小数点大小的变化。
这样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任务去解决,把教材的数学问题变成一个具有挑战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做到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便“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二、以活动的视角处理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课堂是流动的生命,而教材是静态的,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处理教材。这节课教师把静态的情境变成了可操作的场景,把抽象的结论演变成了发生发展的过程。如:教师把磁铁当作小数点进行移动和让学生用数字卡片进行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通过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习气氛,体现了“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理念。
三、以问题的形成和培养为抓手。
这节课在教学中提出了如:“你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没有顾客?”“你认为怎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小数?”“你发现了从4·00元到0·04元的变化规律了吗?”等具有方向性、探究性的问题,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以情感激励为导向,关注个性发展。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们看不到对学生的否定,更没有批评,教师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和平共处。激励性的语言随处可见。如:“真厉害!真聪明!不着急!掌声送给他!”等。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下面对这节课提几点个人的看法与大家交流:
1、对新知识的处理缺乏探究性。
2、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3、板书不够简洁、明快。
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移动》评课稿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一课时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小数的又一性质,它主要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它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陶老师组织学生通过闯关答题、故事导出0.009米金箍棒的长短变化过程、启发学生积极观察思考,采用分类呈现与讲练结合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1.《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离不开具体生动地问题情境。陶老师的这节课充分借助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一个个挑战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中逐渐学会探索、学会表达、学会质疑。
2.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变金箍棒打小妖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孕伏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效的利用了镜中素材组织学生探究活动,逐渐丰富学生认知,使学生队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规律越来越明晰。将小数点的移动这个抽象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掌握较好,这一点在课堂练习中就已得到证实,学生都能很快报出答案。
3.讲练结合、步步为营。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对比、概括与讲练结合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并在积极的状态下去建构知识。
4.呈现了小数点的悲剧材料和小数点的顺口溜,生动、有趣,深深地刺激着学生们的感官,引人入胜,使学生认识到小数点的重要性和学好本课知识的必要性。
第二篇:小数点移动练习课 评课稿
《小数点位置变化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练习》评课稿
马屿镇曹村小学
孙东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非常荣幸听到了四节精彩的数学课,感受颇深。下面我就来讲讲第一节黄蓓蕾老师的《小数点位置变化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练习课。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上公开课,你会选择什么课型?我想,大多数的老师,可能会把练习课放在最后一位吧。练习课一直以来总是给人以单调、形式单
一、枯燥、乏味之感而不受学生和老师们的欢迎。而今天黄老师选择一堂练习课作为公开课,对此我非常钦佩她的勇气。
黄老师的课,语言亲切又有激情,教态自然亲和,整节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有针对性,练习有层次。黄老师犹如这小数点的跳动一般,在各环节的引领调控之下,整节课都牵动着所有学生的心、听课老师的心,使学生的学习劲头高涨,非常活跃。
纵观全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
黄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小数点的移动这个抽象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目了然,非常清晰。黄老师先是在课件中出示计数器中拨了一颗珠子,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几,紧接着出现小数点,再让学生说说它是几。我们都知道,小数的大小变化与小数点位置息息相关,小数点的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教学重点,黄老师并没有用抽象的数字进行讲解,而是在课件中用非常生动形象地演示出小数点向左跳动,向右跳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演示之后,黄老师适时提问与追问:“现在是多少?现在这个1在什么位上,表示多少?移动了几位?它是怎么变化的,你能用算式表示吗”,进而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出小数的扩大和缩小。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生动又有趣,易于学生接受数学,感受数学,黄老师紧紧地抓住了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对知识进行了回顾复习,提高了不少。
2、时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练习课并不像新授课那么有“新鲜感”,又不像复习课那么有“成就感”,若是让学生一味地埋头苦作,气氛沉闷,这样的练习课老师也上得如同嚼蜡。从课始的计数器引入,到练习环节,黄老师时刻调动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促进上课的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黄老师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甚至可以把学生请到讲台前,让他以“小老师”的身份,谈谈1.23÷1000小数点的移动方法。在这样师生相互平等、学生相互亲近的氛围中,激发学生渴求参与的热情和对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轻松地掌握基本技能和技巧。
同时,黄老师在对比练习一之后,没有继续进行对比练习二,而是穿插了两则趣闻,这两则趣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思维再次跳跃起来,又让小数点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读了趣闻,学生们纷纷发出感叹,引来一片笑声,随后黄老师让学生分析其中原因,再次对小数点的知识进行回顾复习。“你有什么办法能让21.4和214,10.70和1070这两组数画上等号吗” 又比如在对比练习三中,黄老师身体力行,用走路来演示小数点左右移动的抵消法,生动活泼有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思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主体意识,从而自主地进行学习,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黄老师在练习的设计方面下足了功夫,事先收集了学生错例,不断引导学生在错误和对比中反思,“可能错在哪里?”“为什么出错?”“这题为什么第2个错的比较多”。“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在学生进行反思之后,紧接着黄老师提出“怎样保证不移错小数点,你有什么小窍门吗?”“逆运算怎么做?”“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及时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再进行梳理总结:“这么多的错误给了我们思考的平台。如果我们在学习中能不断的反思自己的错误,相信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将少走很多的弯路”通过有效地反思,课堂教学鲜活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了。黄老师的课精彩纷呈,令人回味,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不过在两则趣闻之后名数之间的转化出现了一个错误,其中一位学生回答说1070平方米=10.70平方分米。我想教师是不是对学生的回答可以进行一下板书,这样看得清楚明了,就不那么容易犯错。另外,个人感觉,此课已经是新知学习之后的练习课,对学生的要求应高于新授课,注重基础练习的同时,还应照顾到中等及以上学生,可以设计一两道稍微有难度的更具开放性的综合练习,从而让优等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消化好。
以上就是本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今天,我在名师实录里听了《平均数》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看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掌握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情境。新课导入时,让学生根据踢毽子比赛中两个组的成绩,比一比哪组同学的成绩好,再讨论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引出平均数;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平均数的应用,了解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这些内容都是来自学生身边,与学生生活有紧密联系,学生很感兴趣,同时也结合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渗透了抽样调查的方法。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探究新知。
教学中教师以“移多补少”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并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计算的方法。如,你们还有其他方法来求出第五组的平均数吗?激发了学生的思促使学生探讨出多种方法。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丰富,数学的生活味浓,教学效果较好。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评课稿1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材料
听了李老师《平均数》一课,现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意识”谈自己几点体会:
1、选材丰富多样
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生活中平均数的广泛应用,掌握平均数的含义。教师课前搜集了很多资料:本班学生考试成绩、平均身高、平均气温、平均年龄等等,选取了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更能体会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2、方法引导准确
出示了表格后,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从中知道哪些信息?通过学生发言,知道了可以比出谁收集的水瓶最多、谁最少。教师还鼓励学生说:用比较的方法获得了新信息。学生的表达得到了赞许,思考更加积极了。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提一个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将学生引导了本节课的知识上,学生通过自学,独立解决。在交流汇报中,从而引出什么叫平均数,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除以份数或移多补少,并且以动画的形式,让学生从感官上真正接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3、练习完善知识 练习中又将生活与平均数联系了起来,又一次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第一题明确了平均数的范围,第二题小结出了平均数的意义,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第三题平均数还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等等,练习内容丰富,对教学重点内容是一步步升华,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
4、注重习惯养成
教师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建议:教师提的问题可以精炼些,更好的体现提问的有效性。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
四年级下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案
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43——P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旧知
(1)比较下面各组小数的大小。
0.26和0.260
1.500和1.5
1.42和14.2
50.2和5.02。(2)学生独立完成,请同学回答,并说明理由。(3)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知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导致小数的大小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学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 9mm)(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板书:0.09m= 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板书:0.9m= 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向右移动三位,原来又变成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板书:9m= 90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师:小数点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可以,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
三、教
1、根据例题1,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发生怎样的变化? 你能总结出规律来吗?
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
3、继续讨论:如果从下往上观察这一组式子,你又有什么发现? 师生交流后,明确: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00倍,……
4、引导学生完整地概括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说一说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当小数点发生移动后,小数的大小发生了什么改变。
教学例2
(一)把0.07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1、讨论:把0.07扩大到原来的10倍,得数是多少?怎样列式? 师生交流后得出:
可以把0.07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即:0.07×10=0.7
2、那把0.07扩大到原来的100倍、1000倍,得数又是多少?怎样列式? 师生交流后小结:
如果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我们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
(二)把3.2分别缩小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1、讨论:把3.2缩小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能不能根据我们学过的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呢?
2、师生交流后明确:
如果把一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 ……我们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时,整数位数不够,要在数的左边用“0”占位。如果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O”要去掉。
教学例3
1、阅读与理解(出示教材第45页情境图)师:说一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师生交流后反馈:
已知1元人民币可以换0.1563元美元,要求1万元人民币可以换多少美元。
2、分析与解答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思考与交流。讨论交流后进行反馈:1万元人民币相当于1元人民币×10000,所以能换的美元也就是0.15 63×10000,可以根据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来计算,乘10000就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0.15 63×10000 =1563(元)
3、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是怎么解决刚才这个问题的呢?你有什么好方法能验算一下结果是否正确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我们是利用小数点移动来解决问题的,验算也可以根据小数点移动的规律:1563÷10000=0.1563(元)
四、练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4页“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填空
把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就()了()倍。把1.05扩大10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
把0.56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就缩小到原来的10倍。
2、下面的数如果去掉小数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5
0.02
3.012
50.9
五、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分别说说小数点移动后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的规律。
小数点向右:
小数点向左: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