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敕勒歌教学反思
【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教学理念】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似乎已成为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但很多教师反映很难把握古诗教学的尺度,不是教的浅显,就是教的深奥。虽然古诗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但从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的储备考虑,应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
我认为小学低段的古诗教学目标应定位侧重“感受”,就是感知古诗的含义和意境,不追求深度理解,采取模糊教学法,学生能体会到啥程度就啥程度。注重要求学生识字学词,朗读成诵,背诵积累。对于个别深度的词语,可利用画面、多媒体课件达到心领神会,多利用想像、猜测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学时,不要逐句逐词的分析,可以“以点带面”,适度点拨,追求神领,不必过于透彻解析,拓展要适度,把重点放在朗读的指导和背诵积累上。基于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其中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和家乡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重点:目标
1、2。
难点:理解诗句,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法学法
(一)课前准备
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自制的课件,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和《美丽巴音郭楞》。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学生已有的记字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利用课件、教师示范演示生字的笔顺及部首,学生边观察边练习。
(三)词句教学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再结合图片、课件演示加以体会,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四)朗读、背诵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听音乐、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要适时示范,领读难句,采取各种形式的读和评价,促进学生熟读成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听歌看图说话)导入:
1、播放歌曲《美丽的巴音郭楞》。
2、揭示课题,认识课题中“诗”和“首”字,练写。
3、请学生说说见到的大草原美景 。
4、板书:敕勒歌,解诗题(演示草原画面,教师配乐简介敕勒歌的背景)
5、认识生字“川”,并练写。
二、学习诗歌
(一)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的字、句要反复多读几遍。思考全诗有几行几句 ?
2、大组开火车分行读诗,指名评价(相机点拨“见”字的理解,借助动画演示)。
3、活动:学生手势并配以音符回答几行几句。
4、过渡: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再读读,一会让大家一听你的读书就能觉得敕勒川很大很美,好吗?
(二)再读,体会诗情画意
1、指名学生读第一句。
2、学生点评,指导朗读。
3、课件演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理解句意,识记 “似”、“笼”、“盖” 三个生字。
4、教师指导写“似”。
5、出示两幅草原的画面,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到的景色(课件演示)。
6、活动:男生、女生比赛背诵第一句诗。
(三)品读,感悟诗歌韵律美
1、教师范读第二句,学生标出读重音的字及停顿地方。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3、自由朗读此句: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此句读通、读懂。
4、感悟诗歌的韵律。(课件出示第二句,识记“苍、茫”两个生字,通过学生朗读、观察发现“苍”、“茫”、“羊”这三个字的韵母是相同的,以此知道诗歌“压韵”的特点。)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三、拓展总结
1、多种形式背诵全诗。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活动:同桌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呢?(放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4、总结板书:
篇2:敕勒歌教学反思
(一)看图画导入课题。
1?出示插图投影片、挂图或光盘。使学生面对反映北方草原风光的图景,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写作时间离现在已有1500多年了。写得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听录音——放课文朗读录音。
3?解题。
(二)读通诗句,认识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指导读课文,把诗句读流畅。
(三)读懂诗句,了解字词。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尝试互相解疑,教师点拨讲解难懂的词语句子。
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讲一讲诗句的大意,学生仿照口述。
(四)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
2?学生自己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指名读,评议指导,反复练习。
3?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比赛。
(五)看图有感情地朗诵。
1?再次出示图画,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2?小组选代表到台前看图吟诵,评议后齐背。
(六)指导写字。
(七)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篇3:敕勒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并试着去吟唱诗歌。
2、展开想象,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诗歌吟唱来了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文本,学习诗歌
1、歌曲导入新课
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是我家》导入新课。
一首优美的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入北方美丽的大草原,仿佛让我们看到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洁白的云,还有成群的牛羊。那么在古代同样有一首歌,它写尽了北方草原的富饶壮丽,写尽了草原人对家乡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敕勒歌》。
2、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诗之韵味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诗,根据注释把字音读准,还有拿不准的字互相交流一下。
⑴读准字音。
特别纠正“野”和“见”的读音。
⑵集体读,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读出节奏和韵味。
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
⑵“下”“野”
“苍”“茫”“羊”
3、交流体会,品味诗意
二、吟唱诗歌,升华情感
1、马背上的歌谣 (1)简介背景
首领斛律金,能征善战,一位常胜将军,但这次打了败仗,战士们士气低落,斛律金便高歌一曲,为战士们鼓舞气势,重振威风!
(2)身临其境,放声吟唱
如果你是一位远征的大将军,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骑着雄壮的战马,身后是十万铁骑,北风吹过,战旗猎猎,你不由得高歌一曲:“敕勒川,阴山下……”
(3)升华情感,用心吟唱
请同学们策马扬鞭,驰骋草原,唱出《敕勒歌》。
2、谈谈你心中的感受!
三、走出文本,延伸拓展
1、试着吟唱另一首诗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通过学习课文《敕勒歌》,延伸到了一系列马背上的歌谣,还有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三首诗都与骑马有关,三个骑马是不一样的。草原上骑马,战场上骑马,西湖边骑马,背景和节奏各不相同,让学生在快乐中体会诗歌的韵味,何乐而不为呢?
3、把你学到的诗歌吟唱给家人听,分享你的快乐! 板书设计:
马背上的歌谣
吟唱诗歌
敕勒歌 破阵子 钱塘江春行
教学反思:
这首《敕勒歌》是模仿戴建荣老师的吟唱诗歌,当时听完课后,我内心非常震撼,竞不知诗歌有如此之魅力,吟唱起来也这么朗朗上口,所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是尝试着来,没想到孩子们兴趣浓厚,整节课大家都沉醉在诗歌魅力中……
篇4:敕勒歌的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多层次朗读,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朗读全文,背诵全文,识记注释,读为主线,多形式。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所以,对于这样的文章要多朗读。
此外,目标简明,扎实有效。首先主题明确: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北方草原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风光,抒发了敕勒族人对养育他的.的水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其次,描绘景物,动静结合。诗中写平川、大山、天空、都是总体的静态勾画,末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草原景物的动态描绘,展现了辽阔大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风在“吹”,草在“低”,牛羊在悠闲地吃草。另外,我在上课时讲到侧面描写。此诗写草、风、牛羊,都是写人的侧面,其实人是多么的幸福与知足,快乐与恬静。毕竟,安居乐业是人们的普遍愿望。
篇5:敕勒歌的教学反思
说课标:
针对这首诗歌,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次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够在课堂上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内容: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人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说教材处理:
本节课从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学生在赏析诗歌的基础上,拓展到欣赏描写自己家乡的诗歌,通过练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目标的确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规律,确定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解析诗意,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说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难点: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确定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的确定重难点,即由诵读到理解赏析,其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说如何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情景法、诵读法、探究法、读写法来指导学生学习。
教法、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授课在讨论、合作的氛围之下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说学法学生采用“诵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浅入深,共同合作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手段:
篇6:敕勒歌的教学反思
结课时,看到学生脸上那一缕庄严肃穆的神情,我知道,这堂课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有三:
首先,这堂课充分考虑了我班学生的学情。课中某些教学环节,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古典文化基础,否则就很难上出好的效果来。我班学生已有了一年诵读经典文化的积累,《论语》《大学》《中庸》《三字经》等经典著作,纳兰性德、司马光、李白,《乌衣巷》《长相思》《望天门山》等名家名篇,孩子们都已不再陌生。所以,课堂才有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其次,这堂课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充分地挖掘与合理利用。课中,我适时引进了老舍先生描写草原的相关段落,让学生在感受草原美景的基础上,认识到要用非常少的文字描绘出草原的美丽更不容易,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还有相关人物、典籍及诗歌背景资料的适时呈现,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意,图片的展示、音乐的渲染,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体会诗境起到了好的促进作用。
再次,各个教学环节严谨、扎实、有效。导入部分意在感受草原的美丽,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结课环节意在激发学生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两个教学环节细针密线,扎实高效。另两个环节一“读”一“悟”,“悟”为教学重点,以提出问题开始,以问题解决结束,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本堂课安排的合作学习内容是每个同学在小组内读一遍《敕勒歌》,同步安排了五位教师对小组活动情况予以记录。经过观察发现,很多组组长很负责任,安排好读的'顺序后,各自读诗,然后组长进行正音,可惜的是给的时间不够,组长正音后没来得及让出错的同学再读就叫“停”了。之后的展示环节每个组都有代表主动上台,两人一组进行展示,我给其中表现好的画上红旗。本次合作学习的要求是明确的,合作过程有序,但是评价环节薄弱,基本由老师包办。合作检查后正音的力度也弱了一点,发现有好几个同学将“低”读成了“地”,此处应该还要多叫学生读、听,而不应急着进行下面的教学。
篇7:敕勒歌的教学反思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歌,本节教案我精心组织,认真搜集资料,经过多次思考,最后制定了教学设计及配套课件。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一、成功的地方
1、导入设计较好,我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入新课,学生从画面上先感受草原的辽阔壮丽,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走进课文。
2、问题设计合理。关于诗歌中为什么选穹庐比喻天空,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设计介绍敕勒族的特点,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很好的理解了这个问题。
3、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朗读方式多样,层次分明。首先是读准读顺诗歌。先由学生自由初读诗歌,借助拼音把文中生字读准,再同桌合作读,相互纠正不准的读音,接着指名读诗歌,检查读音。最后全班齐读。其次,读通读懂诗歌。由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图画和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最后,想象读、品读课文。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画面,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拓展较好。由敕勒人热爱自己的家园,激起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在此,我设计“家乡园”图片展,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家乡的风景。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二、不足之处
1、初读课文时,对难读的字强化不够。诗歌中有许多难读的字,如“敕”、“勒”、“穹”等。这些字要在学生初读课文时,重点指出来,加以训练,读准认对。
2、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要引导学生准确、具体地进行评价。教学中,学生相互对各自的朗读进行了评价,但过于笼统。教师与学生的评价都要准确、具体。
3、知识把握还不全面,很多预设的知识没有及时展示出来,而且语言组织不到位。
篇8:敕勒歌的教学反思
第一,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朗读方式多样,层次分明。首先是读准读顺课文。先由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文中生字读准,再同桌合作读,相互纠正不准的读音,接着指名读诗歌,检查读音。最后全班齐读,读顺课文。其次,读通读懂课文。由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图画和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最后,想象读、品读课文。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画面,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理解诗歌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理解诗歌的一般方法,放手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看注释,结合图画等方法,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之后,学生相互质疑,合作探究,相互解答。在朗读课文时,我同样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后升华感情,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中不仅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注重了学习方法的积累与培养。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过的理解诗歌的一般方法,再去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诗歌。在学生讨论与交流自己的理解时,表扬好的学习方法。如有的同学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了预习画,有的同学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还有的同学通过合理想象,合理推理去理解关键词句。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表扬,让学生学习、掌握更多好的学习方法。
另外,这节课还有许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改进。
第一,导入部分可设计新颖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热情。导入时,板书“草原”,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想到了些什么,为学生自主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本节课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较常用的介绍导入的方法,相比较而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积累。
第二,初读课文时,对难读的字强化不够。诗歌中有许多难读的字,如“敕”、“勒”、“穹”等。这些字要在学生初读课文时,重点指出来,加以训练,读准认对。
第三,要引导学生准确、具体地进行评价。教学中,学生相互对各自的朗读进行了评价,但过于笼统。教师与学生的评价都要准确、具体。认为读得好,要说出好在什么地方。
篇9:敕勒歌的教学反思
结课时,看到学生脸上那一缕庄严肃穆的神情,我知道,这堂课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有三:
首先,这堂课充分考虑了我班学生的学情。课中某些教学环节,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古典文化基础,否则就很难上出好的效果来。我班学生有了一年诵读古诗的经验积累,对于诗歌孩子们都已不再陌生。所以,课堂才有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其次,这堂课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挖掘与合理利用。课中,我适时引进了老舍先生描写草原的相关段落,让学生在感受草原美景的.基础上,认识到要用非常少的文字描绘出草原的美丽更不容易,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还有相关人物、典籍及诗歌背景资料的适时呈现,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意,图片的展示、音乐的渲染,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体会诗境起到了好的促进作用。
再次,各个教学环节严谨、扎实、有效。导入部分意在感受草原的美丽,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结课环节意在激发学生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两个教学环节细针密线,扎实高效。另两个环节一“读”一“悟”,“悟”为教学重点,以提出问题开始,以问题解决结束,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本堂课安排的合作学习内容是每个同学在小组内读一遍《敕勒歌》,同步安排了五位教师对小组活动情况予以记录。经过观察发现,很多组组长很负责任,安排好读的顺序后,各自读诗,然后有组长进行正音,可惜的是给的时间不够,组长正音后没来得及让出错的同学再读就叫“停”了。之后的展示环节每个组都有代表主动上台,两人一组进行展示,我给其中表现好的画上红旗。本次合作学习的要求是明确的,合作过程有序,但是评价环节薄弱,基本由老师包办。合作检查后正音的力度也弱了一点,发现有好几个同学将“低”读成了“地”,此处应该还要多叫学生读、听,而不应急着进行下面的教学。
篇10:《敕勒歌》教学反思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歌,本节教案我精心组织,认真搜集资料,经过多次思考,最后制定了本教学设计及配套课件。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既有成功,也有不足。
成功的地方
1、导入设计较好,我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入新课,学生从画面上先感受草原的辽阔壮丽,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走进课文。
2、拓展较好。由敕勒人热爱自己的家园,激起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在此,我设计“家乡园”图片展,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家乡的风景。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3、问题设计合理。关于诗歌中为什么选穹庐比喻天空,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设计介绍敕勒族的特点,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很好的理解了这个问题。
失败的地方
1、朗读环节,学生读的太少,虽然进行了指导,但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大部分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之后,我应再设计一个环节,让男女生朗读比赛。
2、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
3、知识把握还不全面,很多预设的知识没有及时展示出来,而且语言组织不到位。
篇11:《敕勒歌》教学反思
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理解、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
初读诗句重点放在读通读顺上,教师可通过范读及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如“见”在课诗句中读“xian”不读“jian”。
另外,古诗的题目不象记叙文那样明了,一看就懂。所以理解题目的意思应该作为理解古诗的重要开始。古诗解题意的方法很多,本课的两首古诗可以采用看注释和抓重点的方法。如《敕勒歌》看注释先了解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这是我国南北朝时敕勒族的牧歌。
在教学中还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学习《敕勒歌》时可让学生想想,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写了那些景物?“天苍苍,野茫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的图圈。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的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全诗寥寥二十字,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朗读的练习和指导。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朗读。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老师可以找些相关意境的古典乐曲,配乐后,再入情入境的练习朗读,从而达到熟读成诵。这两首古诗,虽然描写的景物季节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诗人已喜悦的心情赞美诗中的美好景物,表达的情感都是积极向上,开朗豁达的。同时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朗读中,要知指导诗人读出明朗向上的情感基调。在熟读的`基础上,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练习背诵。可采取多种方法练习:如个人自背、小组内练习、师生合作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小组间竞赛等。以激发背诵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