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敕勒歌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教学要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教学资源:(主要注明网络资源、校本资源、教育技术资源等)板书设计:
敕勒歌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看图画导入课题。
1.出示插图投影片、挂图或光盘。使学生面对反映北方草原风光的图景,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写作时间离现在已有1500多年了。写得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听录音——放课文朗读录音
3.解题。自主探究:
一、读通诗句,认识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指导读课文,把诗句读流畅。
二、读懂诗句,了解字词。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尝试互相解疑,教师点拨讲解难懂的词语句子。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讲一讲诗句的大意,学生仿照口述。
三、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
2.学生自己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指名读,评议指导,反复练习。
3.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比赛。
四、看图有感情地朗诵。
1.再次出示图画,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2.2.小组选代表到台前看图吟诵,评议后齐背。归纳小结: 拓展练习: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教学反思:
第二篇:《敕勒歌》教案
◆周海生《敕勒歌》教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亲近敕勒大草原
1.听歌赏景,激情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学生边听边看,感受草原的壮美。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板书课题)
2.了解《乐府诗集》的相关知识。
教师:上课之前,同学们都积极地了解了有关《乐府诗集》的知识,下边请同学们把你收集的知识展示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学生1:《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
★学生2:《乐府诗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学生3:《乐府诗集》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学生4:“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二.诵读诗歌,感受敕勒歌的韵律之美
第一步:读准读顺
1.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老师引导学困生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字音提示: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野”读“yǎ”; “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停顿提示: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板书)
2.学生大声朗读诗歌,读准读通诗句。组内互助,小组长听读,保证每位同学都能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第二步: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指导:读准读顺了诗歌,这只是诗歌朗读的初步,朗读诗歌一定要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还要注意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那么,敕勒川这首民歌,应该怎样来读?
1.学生自由朗读品味,交流朗读所要注意的事项。
教师引导明确:敕勒歌,主要是对敕勒川这个大草原的歌颂,它是在辽远壮阔的大草原上纵情歌唱的歌,具有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粗犷、豪放,同时要读出敕勒人对家乡大草原的热爱与自豪的情感。(多媒体投示)
2.学生按照要求,揣摩着朗读。
3.教师放录音,学生听读、跟读,感受并把握诗歌的韵律。
4.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出韵律。(两分钟)
5.教师点读(学生3人,三个层次),教师引导学生点评,感受敕勒歌的音韵美。
第三步:汇报朗读,当堂背诵
1.学生自行背诵2分钟,然后组长指导组内学生的熟练地背诵,并能基本体现诗歌韵,并选出本组最佳朗诵者。
2.找3人单独背诵,及时指导评价。
3.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教师及各组长组成评委,选出班级最佳朗诵者!三.吟诵远眺,赏析敕勒川的景色之美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了敕勒歌高亢、粗犷、豪放音韵之美,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敕勒川为我们展现的景色之美。
第一步:吟诵明确,理解意象 问题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
1.学生抑扬顿挫自由吟诵诗歌,在文本上划出所写的景物;之后思考并在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写这些景物的作用,从而初步感受诗歌所展示的敕勒川的美景。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评价肯定。
学生1:我看到了:阴山、天空、草地、牛羊等。
学生2:我还能想象得到:有一座座蒙古包、骑马放牧的人们。问题2: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意象)?
学生思考简单交流,然后积极举手发言,教师评价肯定。
★学生1:一句“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说明人草原的壮阔雄伟。
★学生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极目远望,天野相接,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写天空是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敕勒川的辽阔的。
★学生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从俯视的角度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写出了水草丰茂、牛羊肥壮情境,表现了敕勒川的美丽富饶。
第二步:诵读想象,赏析美景
问题:这些景物各有怎样的的色彩?共同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笔写出来或者画出来。
教师指导: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多媒体出示)
1.学生闭目诵读,想象并赏析草原美景,之后讨论明确。教师参与讨论活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予以积极评价展示。
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
★学生1:青黛的阴山,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翠绿的牧草,五彩缤纷的花朵,苍茫的草原,白色蒙古包,黑白黄相间的奶牛,白色的羊群,穿着鲜艳的敕勒族小伙子。----画面色彩斑斓。
★学生2:敕勒川,坐落在雄伟的阴山脚下。站在这个大草原上,环顾四野,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蓝蓝的天空上漂浮白云朵朵,点点白色的蒙古包散落在翠青色的大草原上,极目远望,无边无际,一片茫茫。这时一阵清风吹过,茂盛的牧草随风轻伏,一群群牛羊闪现出来了。看,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伙,在悠闲自得吃着草。骑着马的敕勒族小伙子,一边抽着响鞭,一边纵情地唱着《敕勒歌》,那苍劲豪放歌声随风飘扬,引得一些牛羊也在侧耳倾听!
★学生3:展示自己根据诗歌所画的敕勒川壮丽的美景!教师评价肯定。教师小结:(多媒体出示)
“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色彩斑斓的壮丽图景。四.揣摩理解,体会敕勒人的乡情之美
过渡语(引导思考探究):敕勒歌这首诗通过阴山、天空、草原、牛羊等简单意象,为我们展现了敕勒川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壮丽富饶的美丽景色,那么在这些意象和美丽的画面中,抒发着敕勒族人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品出来的?
教师指导:(多媒体出示)
从诗歌的意象下手,来揣摩蕴含的情感。即:这些“象”有何“意”? 1.学生研读诗歌,思考,交流讨论探究,最后展示。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活动,或引导或点拨。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
★学生1:“阴山下”,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显示了敕勒川的壮阔雄伟,体现了敕勒人对自己家园壮阔雄伟的赞美与自豪!
★学生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写天空之大,是为了表现敕勒川的辽阔的,体现了敕勒人对自己家园苍茫辽阔的赞美与自豪!
★学生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草地的丰茂、牛羊的肥壮,为的是表现敕勒川的美丽富饶,体现了敕勒人对自己家园美丽富饶的赞美与自豪!
教师小结:(多媒体出示)
这首诗歌,通过大山、天空、草原、牛羊的意象,敕勒人歌颂了家乡大草原的壮阔雄伟、苍茫辽阔、美丽富饶,歌颂了悠闲富足恬静的美好生活,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敕勒人对大草原感激和热爱、崇敬和膜拜之情!五.品读想象,感受敕勒诗的意境之美
过渡语:敕勒川壮丽富饶的草原美景,我们看完了;敕勒人对家乡炽烈的赞歌,我们听完了。那么,同学们,你还知道有关《敕勒歌》的哪些知识?展示出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如何?
学生展示发言,其余学生听,识记。老师补充肯定。★学生1: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铁勒、高车、丁零(丁灵、狄历)。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在冒顿单于时臣属于匈奴。
★学生2: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参加鲜卑人、汉人的战争,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国,后来成为回纥,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
★学生3:《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是牧人的歌唱。★学生4: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教师小结并引导思考:刚才几位同学的说的真好,我们从他们的展示中知道了敕勒族的演变,敕勒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那么,这首诗歌蕴含了怎样的意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感受一下。
教师指导:(多媒体出示)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艺术境界。
揣摩感受诗歌意境的思路一般是:意象+意象的特点+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主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1.播放腾格尔演唱的《敕勒川》。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敕勒川的独特的景物,之后品读诗歌,组内讨论探究,品味感受敕勒歌的意境。
教师巡视引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
★学生1展示: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壮阔雄伟、辽远苍茫。
★学生2展示:“风吹草低见牛羊”展示了草原的水草丰茂,牛羊成群,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特点,营造了敕勒人悠闲自得生活富足的意境。
★学生3展示:腾格尔的吼唱,让我感觉到了诗歌有一种慷慨激昂,粗犷雄放的意境!
教师小结:三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了诗歌的意境,很准!(多媒体出示)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描绘了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的青翠,无边无际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笼盖草原,微风吹拂,肥硕的牛羊从丰茂的草丛中显露出来,波澜壮阔的场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形成了阔大恢宏的意境!六.研读探究,品析敕勒歌的艺术之美
过渡语:仅仅用了27个字,这首诗就绘出了敕勒牧民悠闲富足、粗犷豪放的生活图景,抒发了敕勒人对家乡大草原的赞美,对大草原感激和热爱、崇敬和膜拜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阔大恢宏的意境!
探究:那么,这首诗是通过怎样的手法做到的呢? 教师指导:(多媒体出示)
从修辞、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语句,进行研读思考。
1.学生研读诗歌,独立思考;之后组内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点拨。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
★学生1:烘托体现了敕勒川的壮阔雄伟。“敕勒川,阴山下”,用连绵雄伟的阴山,烘托了敕勒大草原的壮阔雄伟。
★学生2:比喻、间接和直接描写、仰视俯视相结合,展现了敕勒川的辽远苍茫。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极目远望,天野相接,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写天空的硕大是从仰视的角度侧面写出了敕勒川的辽阔的。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从俯视的角度直接写敕勒川的辽阔和富饶的景象。
★学生3:虚实结合展现了敕勒川壮丽的画面。阴山、天空、草地、牛羊等,这是意象的实写,全诗没有写人,但“见牛羊”句暗示了悠闲自得,纵情歌唱牧民的存在,还有那草原上一座座的白色的居住帐篷。这是虚写。
虚实结合,为我们描绘了悠闲富足、宏伟壮丽的牧民生活画面。★学生4:动(点)静(面)结合。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草原,是诗人从宏观着眼作总体(面)的静态的勾画;“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是动(点)态的描写。这风一吹,草一低,现出了悠闲地吃着草的牛羊,骑着马缓缓移动的牧民,草原,顿时充满生机与活力。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
★学生5:这首民歌的语言直白如画,音调雄壮,艺术概括力极强。用最具民族特色的“穹庐”设喻,描写天空的辽远苍茫,朴素新奇。它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教师小结:(多媒体出示)
烘托和比喻的手法的使用,间接(仰视)和直接(俯视)相结合的写法,使草原更加的雄伟壮阔,苍茫辽远;虚和实结合、动(点)与静(面)的有机结合,使得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弥漫着活力,彰显了敕勒歌的艺术之美。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反复吟诵、想象揣摩、合作探究,我们欣赏了《敕勒歌》所描绘的悠闲富足、辽远壮丽的美景,体会到了敕勒人对家乡大草原炽热的情怀,感受了诗歌阔大恢宏的意境和艺术美!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蒙古大草原去亲身体感受一下大草原的苍茫辽远,牧民生活闲适,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丽。八.布置作业
赏析名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参考示例:(多媒体出示)
句中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第三篇: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教学设计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识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请看~ 2.师:看!裁员的填空,蓝的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茂盛!
师:看着一碧千里的草原,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再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而快乐啊!
3.师: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谁能说说美丽的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看来啊你们已经被草原的风光深深地迷住了。)
4.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做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吧!(出示课件,朗诵)
5.师:同学们,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南北朝时期,有人仅用了27个汉字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对,就是《敕勒歌》(师板书题目)
二、趣味连线识字
三、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1.师:大家诗歌朗读的真好,你们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
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他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一千多年仍然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找找答案吧!
2.同学们,你们知道川是什么意思吗?川在课文中指的是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呢跟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自西向东绵延数百里呢。读者这句诗,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师:一句“敕勒川,阴山下”不仅交代了敕勒族人民生活的地点,而且描绘除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给人以无限辽阔、无比雄伟的印象。请你读出这种辽阔雄伟的气势来。4.请人读第二句。
5.要读懂这句诗,就要先了解“穹庐”是什么。看,穹庐就是这些白色的、供敕勒人生活的毡帐,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蒙古包。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像什么?到底像不像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跟老师一起感受一下:
现在,你来到了辽阔无边的草原中央,抬头往上看,湛蓝的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远。再往前看,一直努力往前看的更远些,远处的草原与天空仿佛连在了一起。然后你向左看,向右看,转过身向身后看,天空和草原的界线全都看不清了。这时,你感觉天空真像——(一顶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给——(罩住了,盖住了)。
6.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吗?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
7.家永远是最温馨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了敕勒人对草原的喜爱之情。请大家跟我一起来读出这种喜爱之情吧!
8.让我们怀着这种喜爱之情,空旷是个最后一句,看草原上更加令人喜爱的是什么呢? 9.(出示课件)齐读——风吹草低见出了什么?(牛羊)出现的仅仅是牛羊吗?天苍苍,苍是什么颜色?(湛蓝的颜色),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是说草原和天空界线看不清楚。我们看,天空,一片湛蓝。草原,一碧千里。单仅仅蓝绿两色,是不是有些单调呢?然而,风吹过,草低伏下去,现出了成群的牛羊。黄的牛,白的羊,这一群,那一群。有牛羊的地方就会有什么人啊?是啊,还有穿着各色服装的牧民。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丰富的色彩。
10.草原理只看到一片绿色时,画面是静止的,而这风一吹,草一低,现出了有限吃草的牛羊,骑着马换换移动的牧民。草原顿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显出了草原的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
11.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么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这就表现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这一现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12.学到这里,相信草原的辽阔,富饶,美丽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敕勒族人民为什么把他们生活的草原描写的这么美呢?他们赞美草原是要表达怎样的请呢?(热爱家乡)
13.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可以说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了27个字,变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正式这首诗流传了1000多年仍然具有强生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超过他呢。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去草原,心中涌起的也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的读读这首诗吧!
14.听着你们清脆、响亮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那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之后,2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师生齐读)
又是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和宋朝的孩子们一起,用响亮的声音读着——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600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朗诵着——
15.像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作品就叫做——经典,像《敕勒歌》《静夜思》《红楼梦》这样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要将中华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这就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所以今天我们要读——(敕勒川)我们的子子孙孙也要读——(敕勒川),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
第四篇:《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会认“勒”、“笼”、“苍”“茫”“见”5个字。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生立刻翻书93页)
二、初读古诗
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 笼盖 苍茫 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读)
5、师:谁来评一评?
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四、品读诗文
结合文中注释,同桌间自己理解诗中含义。看你读懂了多少?(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一)、前四句
1、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2、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生说含义:(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想读?
5、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6、师: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7、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二)、后三句
1、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2、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3、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4、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5、„„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千古名句,特别为人称道,请你分析这句诗的意境?
6、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诗中只写了景色,没有提到敕勒人,你猜那些人在哪里?(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7、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家园,看着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那心情老好了!还有谁来读读?读出生机感、喜悦感;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指名读)
(三)写法指导:
看全诗,看板书:景物描写中有动态和静态描写,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风吹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四、诵读古诗
1、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2、听范读录音
3、看节奏,朗读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天地旷远宏大的气势。
5、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请3—4名学生配乐读)
4、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5、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如果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学生配乐齐背。)
五、画中展示:
1、师:“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3、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我们有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我们以后要多关注古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真实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
敕勒歌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第五篇:敕勒歌说课稿 文档
《敕勒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的中《敕勒歌》一课。我的说课共分八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原野放歌”为主题,第一课《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民歌,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为此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本诗。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古诗教学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概括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抒发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语言美和诗意境的美。
教学难点是: 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五、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设计思路,教法上我采取了激趣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同时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主,对收集的有效教学资源进行重构,与学科教学完美整合。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
我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教学过程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
首先我与学生谈话,谁去过大草原啊?那里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或去或没去过,描述的一定不够丰满。我顺势接着说: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导游,让她带领我们去欣赏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吧。
卡通形象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了大草原美丽壮阔的景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这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我顺势接着说: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敕勒歌》。同时板书课题。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这部分我采取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媒体演示——解诗题,知诗人;
《敕勒歌》是从少数民族语言译过的,“敕勒”一词对学生来说极为生涩,教师用语言描述很难解释清楚,因此我影音并用解诗题(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本诗题目。图文并茂知诗人(课件)接着看图面,听老师讲故事,了解关于作者的传说。
【第二步】反复读文——明诗意,品诗味;(首先)趣味讲解明诗意(课件)
我放手让学生以自主学习,自由读文,结合注释学认本课生字,初步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接着我用课件出示全诗,让学生提出疑问,对重点词语进行简要讲解。学生理解了生字生词,自己对本诗会有一定的理解,我及时的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为让学生对本诗的诗意有准确的理解,我又请出小导游,为学生讲诗意。这时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辅导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研。(接着)朗读指导品诗味(课件)
为让学生更准备的感受到本诗的“味道”,我从网上下载了朗读示范录音,反复播放几次,让学生通过跟读、自由练读、齐读的方式,力争读出本诗特有的“诗味”,读出感情。教师及时鼓励学生,为学生播放古诗新唱《敕勒歌》,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
【第三步】赏析诗文——入诗境,感诗情;
《新课标》指出:“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首诗有着平仄相对的音律美、质朴豪迈的语言美、开阔恢弘的意境美,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良好素材。但运用多媒体把诗句表现的意境过早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我觉得那是剥夺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的潜力。为此,我在这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为主,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诗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语文素养。
对话文本入诗境(课件)
让学生一边看着本诗的文本,一边听配乐朗诵,一边展开想象,然后把脑海中大草原的美景讲给大家。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展开讨论感诗情(课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中表达的情感,我让学生展开这样的讨论:(1、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
2、“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通过以上讨论并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创造了美,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
为使学生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得到巩固和升华,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敕勒歌》赏析短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第四步】重读诗文——背诗句,学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对本诗的理解更加深入,朗读也会更有情感,因此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再诵读这首古诗,并力争背诵,同时思考:这首诗中,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讨论后,教师总结提炼本诗写作方法和特色。(课件)第三环节:拓展延伸,抒发情感(课件)
这一环节共有两部分:一是分享交流收集的描写草原的诗句;二是欣赏现代诗歌,然后将《敕勒歌》改成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小作文,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同时训练写作能力,学习写作方法,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统一。
第四环节:畅谈感受,交流收获
学生畅谈本课学习后的感受,交流收获。最后教师总结:我们虽然不是当年的战士,不是敕勒族人,但我们今天也深深被敕勒川的美好所打动。老师相信如果你有机会去草原,不用别人提起,站在草原上,草原的辽阔一定会让你想起这首诗的!让们来聆听一下,现代人作曲的《敕勒歌》吧!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要既简洁,又美观。我撷取教学古诗中的“点睛”之笔进行板书。既有知识的概括,又有方法的提示。
八、教学效果预测
诗歌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携手进行的一次审美之旅。我喜欢“洗开春色无多润,染尽花光不见痕”的唯美意境。我希望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经由这样的引导而得以不断前行。相信现代教育手段合理的运用,会在课堂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使本课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