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诗学与初中诗歌教学的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1 20:5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诗学与初中诗歌教学的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诗学与初中诗歌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一篇:有关诗学与初中诗歌教学的心得体会

有关诗学与初中诗歌教学的心得体会

千年的文化史,中国更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历史积淀出无数的优秀古典诗歌,这是先人给我们留下巨大财富,更是文化的瑰宝。

古人说诗言志,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作品“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何其芳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氛围和积极的情感活动。

一、用联想和感悟把诗学活。

诗人往往运用寄物于情的写法,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上说:“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一个具有强烈生活意识,善于体验、感悟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他必然会建构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运用联想,感悟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是否含蕴涵着意义。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文章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在“断肠人”眼中,老树、昏鸦等都带上了悲凉的气氛。一番联想后,学生会觉得诗歌中别有情趣。在教学《次北固山下》(王湾)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使学生运用再造想象领会诗人的感情。又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家乡的春天,再联系诗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比较体验初春美不胜收的景象。或者,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诗人笔下的景象,这样诗歌就可以很好地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诗歌学“活”。

二、用合作探究质疑求真

古诗词作品中出现的词教材没有给出注释,这就留下了给学生下注的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注释的过程也正是研读领悟的过程。此过程也是一个抽丝剥茧,层层推理的过程,在学生给出注释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例如《破阵子》这首词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中的“梦回”一词教材并没有给出任何的注释,初读时有学生理解为“梦里回到”,也有学生理解为“梦中回来”即“梦醒”。教师随即组织学生分组研读讨论,学生依据自己的认识,查阅手头相关的资料,展开讨论,质疑求真。

另有一些古诗词中的某些词存在着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也有人给出过新解,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让印发相关资料让学生质疑求真。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他先发下把“乌啼”、“江枫”、“愁眠”解释为“乌啼桥”、“江村桥”、“愁眠山”的新解和对新解的质疑,然后围绕对这三个词的正确理解上出了一堂生动的古诗词鉴赏课。学生面对除课本注释之外的两种解释一下子感到天地宽阔了许多,思维开阔了许多,对古诗词的认识也有了一个提升和飞跃。通过对诗的理解、对资料的充分利用、与同学的充分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新解是牵强附会,如果那样理解,诗意将汤然无存。在古诗词学习中质疑求真,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还使学生从切身的体会认识到不尽信书本,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可贵意义。

三、以诗教诗

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另外投影展示柳宗元的《江雪》让学生进行两者的比照。笔者同时下发了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作为知识的铺垫,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讨论。学生比校顺利地辨出两者的相同之处:写的都是渔夫独钓,两个“渔夫”都对现实不满。但是学生一下子很难看出两者在主题或思想上的不同之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诗中景物和用词的理解分析,寻找两诗中的不同之处。最终学生能理解到这一程度:《渔歌子》是逃避现实,是向大自然寻求精神寄托;《江雪》则是以无言的愤怒,冷峻蔑视社会现实,孤高以倔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诗中难得一见的喜诗。学生仅以此诗是难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喜悦的强烈的,更难仅凭此诗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上课时可印发杜甫的其他一些诗作比照学习,如《石豪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家别》、《春望》等诗都能反映杜甫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极大悲愤。多年的愁苦,多年的悲愤,一旦得以释放,作者心中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想更好地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欲狂”的心态,对其他一些杜诗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四、以诗改文

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古诗词的创作讲究意境,讲究留白,而意境和留白都属于想象的产物。如果诗歌中没有留有想象空间,诗歌就显得直白而毫无生气;如果鉴赏诗歌没有主观再联想,就绝难进入诗歌的意境。诗歌鉴赏过程中,学生的想象由诗内到诗外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则是古诗词教学艺术中的重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发现诗中“不确定的点”,而且使“不确定的点”与“明确化”的想象相结合,触发学生想象的灵感。清人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因而教师讲解作品中时应有节制,语言要有分寸,不能绝对化,贵在有启发。教师一个重要和任务就是要诱发学生创造描绘出属于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就是说,每个人(包括学生)都是诗人,都拥有诗情、诗意、诗心、诗性。人们会以诗意之心体悟自然万物,产生了涌涌不断的情感。所以我始终认为:诗歌教学只要本着“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自己去“写”,是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是能够让学生逐步走进绚丽的诗歌审美殿堂的。

第二篇:理想国与诗学

理想国中的诗学一瞥(刘雯)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影响最深远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巨头,他对文学艺术的见解至今仍让我们想探究一二。

他主张理性主义,并试图通过理性主义的教育,达成自己理想国的愿望。为此他曾明确宣称要将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但柏拉图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曾多次表示自己非常羡慕诗人甚至诵诗人的工作,还称荷马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诗人”。说到底他在《理想国》里对诗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复杂心态。他越是在他的理想国里打压诗歌,越是证明诗歌对于他有着一种难言的魅力。

柏拉图时代的古希腊,诗早就在整个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妇孺皆知,影响很大;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甚至对哲学和苏格拉底进行嘲弄,使哲学家们很难堪。诗人们有时为了迎合观众的喜恶,不惜牺牲本来应该坚持的道德原则和艺术标准来换取廉价的掌声。所以,为了使哲学在与诗的抗争中获胜,哲学的“反击”必须以一种系统的理论为依据,必须以一个成熟的整体战略为指导,必须有一位懂诗而又“恨”诗的一流哲学家负责具体的筹划和协调。这个人就是柏拉图。另外,柏拉图的诗学被定位为一种带有“政治工具论”色彩的“道德理想主义诗学”:一个是“诗乐教育思想”,另一个则是往往被忽略了的“体育思想”。当身兼诗人哲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的柏拉图要求诗乐教育与体育相融合时,他的诗学思想连同他的神学观念、政治工具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息息相关起来,其当代意义由此也被彰显出来。因为他从政治角度对艺术提出了种种的要求,这使得他的艺术理论带有了浓厚的政治教化气息。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的诗学观念,基本上是围绕着 “内”与“外”两个主题展开:内在的目标,就是“人类心灵的培育”;外在的目的,则是“理想城邦的建构”。这可谓是《理想国》诗学的张力结构之“两极”。在这种阐发而出的张力结构里面,我们发现,《理想国》诗学观念走上了“以善为本”、“健身为用”的道德化和实用化轨道,其终极目的在于培养有利于维护城邦共同利益的理想人格,这便将内外两种形式融会贯通起来。

在理想国的最后,柏拉图第三次批判了诗歌,列举出诗歌不应该存在于城邦中的原因,前面第二卷和第三卷中柏拉图已经批判过诗歌,第十卷是总结性的批判。柏拉图直接指出要害:如果人们欣赏诗歌,时间一长,用不了多久内心就会偏向于非理性并建立其一个坏的制度。悲剧会使人变得无理取闹,喜剧会引人去做平时羞于去做的事,会将人变成小丑。最后柏拉图指出,人们如果想要生活在实在的幸福中,就应该杜绝欣赏诗歌,不要听信那种说“荷马教育了希腊,而且对人类事物的管理和教育方面树立了榜样”这样的话,应该只去欣赏对神的赞美诗,因为神是真实的善良,不用犹豫赞美神会有什么错误,在整个世界上,最真实的只有神,所以想赞美真实而不会出错,最保险的就是赞美神。他最希望的是能对摹仿的诗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理想国的诗,能为他的理想国服务。

总之诗歌是让柏拉图又爱又恨,他就在这样的矛盾挣扎中成了古希腊文化史上最富有诗意的哲学家。

参考文献:

《理想国的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王柯平著2005.8

《柏拉图与理想国》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英 Harry Eyres 著 毛羽 赵廷 译

第三篇:初中诗歌教学

让学生爱上诗歌

——我看人教版初中诗歌的教学

山东诸城龙源学校

于海波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以凝练优美的语言、丰富深沉的感情、富有韵律的节奏深深吸引着人们,而中学时代正是爱诗、学诗的黄金季节,加强初中诗歌教学会从语言、情感、思维、想象、审美等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标准规定了初中段诗歌教学的总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方面: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2、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4.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5.能初步理解、鉴赏诗歌;情感与价值观方面:

1、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过程与方法为诵读——理解——鉴赏。具体内容要求分为阅读和写作两方面:阅读方面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这种文学样式。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欣赏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5.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6、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写作方面: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们发现:新课标反复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要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些比较抽象的、不好操控的方面,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发展个性,真正实现诗歌教学的意义。

整个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完整的现代诗共五十六首,古代诗歌九十七首,在这五十八首现代诗歌中,格律诗一共有三首,自由体诗四十五首,散文诗十首,其中外国诗歌十八首。另外还有一些不完整的诗句,从来没有一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编排过这么多的诗歌。例如苏教版初中六册课本一共选了三十六首现代诗歌,七十一首古诗,远远地少于人教版教材,可见人教版教材空前重视诗歌教学。

作为课文出现的共有现代诗二十九首,古诗二十九首。那么其它诗歌都分布在哪里呢?分别分布在课文后面、综合学习、名著阅读和课本后面的附加内容里。

比如说七年级上册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后附加了臧克家的诗歌《三代》,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周密的《观潮》后附有潘阆的《酒泉子》,九年级下余光中的《乡愁》后附有席慕容的《乡愁》;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综合活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中涉及了很多诗句,完整的就有五首,大多综合活动都涉及到了诗歌,例如《马的世界》、《莲文化的魅力》等等;七年级上名著导读《繁星.春水》列出了八首小诗,九年级名著导读《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中举出了泰戈尔的两首散文诗;另外每一册课本后都附加了十首古诗背诵,六册课本就是六十首。可以这样说:诗歌遍布整个初中段语文课本的角角落落。

人教版教材选编的这些诗歌都是古今中外不同时期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非常适合学生学习。

这些诗歌是按照单元主题要求和学生接受能力来进行编排的。

七年级上下册选编的诗歌清新、浅显、直观、形象,以形象感受为主,便于学生理解体会,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诗两首》等,让学生积累诗歌的感性形象的同时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八年级上下册加大了古诗词的分量,现代诗歌量比较少,以散文诗为主,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诗歌的主题变得深沉委婉含蓄,引导学生学习诗歌象征的表现手法和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而无论是古诗词还是散文诗,在情感上都注重了抒发豪放慷慨的感情,给人以激情、力量和向上的勇气。

九年级上下册所选的诗歌着重于美的欣赏,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诗歌之美,意在熏陶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如现代诗中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余光中的《乡愁》,古诗中的《诗经》两首,课外读背中的《雁门太守行》、《醉花阴》、《破阵子》等等经典诗词,分别体现了语言之美、情感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风格之美、色彩之美等等。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还要学习诗歌中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九年级还明确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鉴赏诗歌,如课文《香菱学诗》课后有一个题是说说香菱第三首诗好在什么地方,就是考察学生是否具有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本后面还附录了《怎样读诗》这篇文章,在学生前面两年感性积累的基础上系统地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

统观整个初中诗歌教材的编写,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这是与课程标准要求相吻合的。

针对诗歌的特点,我的教学建议有以下七点:

1、重视朗读。多讲不如多读,对于学生来说,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初读诗歌时,可做配乐诵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节奏、按节拍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再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的感受,品味诗的意境。

2、融情于教。别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可见,情感是诗的生命。教师要首先要动情,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可以用教师的演讲、范读或者播放学生熟悉的有关歌曲、视频、图片来调动其情感。如在教《海燕》时,我先饱含感情,背诵了这首诗歌,学生们的激情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整节课都上得非常激动。

3、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或者作者的经历,或者是诗中涉及到的有关典故或事情的背景,这便于学生理解诗歌。

4、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诗歌是想象和幻想的结晶,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如我校语文老师毕金善老师在教何其芳的《秋天》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诗中的句子用“秋天是„„”的格式来造句,然后小组中选写得好的上黑板把造的句子写下来,学生们写了满满一黑板,毕老师老师又说:把黑板上你喜欢的句子按照你的想象组合一下,就是一首诗。后来学生们有了多种的组合,也就有了不同版本的关于秋天的诗。

5、建议开展主题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主题阅读,就是学习一首诗歌时,提供与这首诗歌风格、题材相同或相似的作品,或者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供学生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积累对诗歌的感性知识。例如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可以给学生提供她的另一首诗《母亲》来体味舒婷情感深沉、意境深远的特点。

6、鼓励学生创作诗歌。可以提倡仿写,仿一首诗或者一句诗。对于学生的创作,应给予指导和鼓励,可采用黑板报、手抄报或班级诗集的形式进行收集展览。那一年教初一,我鼓励学生写诗,并帮助他们修改好之后贴在板报栏里,对学生的鼓励很大,当年就有四名同学的诗歌在不同的刊物上发表。

7、提倡教师“下水”。教师亲自动笔写一首,或许比空口说十首能激发、带动学生的创作欲望。我曾经写了一首学生跑早操的小诗,形容学生“是一株株顶着露水的植物”读给学生听了之后,我很快发现在学生的作文中模拟了其中的句子,在学生的日记中,也发现了写早操早自习的小诗出现。

总之,诗歌教学要 “三多”和“三少”: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对于诗歌教学,我的评价建议是: 首先评价学生对诗歌的读背情况,现代诗歌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要求背诵。其次,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第三,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水平,此时不可采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这些可以以书面试卷的方式,或者以口头交流的方式来进行,采用硬评与软评相结合的方法。近几年,中考中诗歌内容和题型都有了一些变化,改变了以前单一的默写,加强了对诗歌的形象、情感、语言的考察。这些都是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的。

诗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诗歌资源非常丰富,课本只是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课外资源要丰富得多,如图书、报刊、广播、网络,图书馆、纪念馆、旅游名胜等等都蕴含了大量的诗歌,可以让学生随时记下自己喜欢的诗歌,定期举行朗诵会交流,或者出以诗歌为主题的手抄报进行交流。教师要努力挖掘这些资源,灵活运用到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生动、优秀富有特色的诗歌。还可以利用这些园地来发表学生的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诗歌资源。比如我们山东诸城是诗人臧克家的故乡,臧克家诗歌研究会就在我们学校成立,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了解臧克家的同时了解他的诗歌。

在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我们不期望能培养出几个诗人,我们只希望能引领学生发现诗歌之美,让学生爱上诗歌,从而能热爱生活,将来能够富有诗意地生活着。

第四篇:初中诗歌教学

初中诗歌教学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但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它集中反映社会生活,蕴含丰富的情感,想像驰骋,语言高度凝练,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诗歌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诗歌想象的思维方式以及诗歌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它的“暗示性”原则,对比艺术,通感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激发学生心灵,迸发出他们审美创造的火花,可以说诗歌是文学之母,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中国是诗的国度,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哺育了一代代士子学人。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一份浪漫,一份执着,一份诗意,一份追求。诗歌的每一个字都是丰富的宝藏。我认为诗歌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教材。如何用好这一教材?我就自己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则就要求我们,在现在诗歌教学中要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汉诗,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诗歌。如教学流沙河的《理想》时,如果只是一味的一节诗、一节诗地枯燥讲解,必然使学生感到厌烦,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多诵读优美的诗句,诗句中生动形象的比喻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说词”。

教师要从情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细腻的诵读指导和训练。诵读诗歌首先要指导学生方法,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体味诗的音乐美。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还要通过语调和轻重音的变化去表现丰富的情感,必须读得抑扬顿挫。第三,诵读时,也并不是单纯反复的无目的读,要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让学生想象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样子?街市上的人儿有什么活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想象空间,也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当然,读的时候也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采用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含英咀华,让学生渐渐从诗歌文字的奇妙组合里熟悉诗歌的内容,初步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音韵美。并帮助学生寻找一种重要的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直觉,更多的是使学生有自主的独特体验和发现,通过颂读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提高学生的阅读整体观,获得对诗歌情感深层次的理解。(结合《星星变奏曲》来分析)

(二)感受意象,品味语言——诗歌学习的关键环节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性文体不同,它蕴涵着文字之外的深意,文字的符号下附载着意象,暗含着哲理,流动着音韵,跃动着情趣。诗歌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是用形象来思维,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这一创作规律决定了学习和欣赏诗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诗道贵在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以读促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翻译是多余的,鉴赏诗歌更重要的是达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达到美的极致。)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诗歌的情感,而情感是靠诗歌的意象来体现的。意象就诗歌中是饱含诗人感情,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席慕容的《乡愁》中,“笛”、“月亮”、“挥手”等意象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之情。又譬如《星星变奏曲》,其中最主要的的意象就是“星星”,一般来讲“星星”象征了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而在这首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亮的微弱光明,借此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的追求的理想。另外用“夜、冰雪”等意象用来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整首诗诗意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如果学生能捕捉到意象,自然也就领会了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探讨“星星”的意义,也就是探讨了诗歌的主题,教学难点会迎刃而解。另外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只有细心揣摩,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意蕴和情味。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要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语言之美,能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情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多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体验课文情境,感受作品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趣。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好地体味诗意,进一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分析比较,领悟诗意——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些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新旧的迁移,通过比较分析来提高诗歌学习的效果呢。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是不是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然后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再比较本首诗和前边的诗的不同之处,《乡愁》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这样是不是收到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效果呢。又如教学《雨说》是不是可以联系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写春雨的语句,通过分析比较来增强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广度和深度。

比较分析,领悟诗意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教诗歌和学生学诗歌,并非是就诗论诗,这样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诗歌后,在师生的共同协作下,要对不同的诗歌及其作者意图作对比分析,得出不同。比如说从结构上作比较、从作者的写作风格上作比较、体会出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感情寄托。这样,才能使学生脱离现有的诗歌,去体会赏析另外的诗歌。通过比较分析,能使学生增进认识,使他们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学写诗歌,读写结合——诗歌教学的提升环节

现代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口头欣赏、书面评论、变体改写、描述画面、等来提高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如其中的“模拟仿作”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的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雨说》一课时,让学生仿造句:“小溪见了我,笑出了声;种子见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同的仿写句子,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有细心的学生把同学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也可以把以前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新诗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通过一系列活动,学写诗歌,让学生在充分的语言使用中进行语文学习。我还经常让学生进行散文诗的改写,把散文诗提炼改写成诗歌,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也很喜欢。

要指导学生善于在诗歌的总结提炼中得出一些写作技巧、意境表达方法、写作规则等。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茫,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要逐步贯穿始终,最终或许能培养出很多写诗能手,学生的诗歌也许稚嫩,但用心所写,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一定要放手让他们写。

(五)课外拓展,实践提高——诗歌教学的延伸环节

课堂上所学的诗歌毕竟是有限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课外要多加学习积累。如举行诗歌朗诵会,在赛诗会上,除了朗诵学生自己喜欢的名作外,还要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如:《夜》、《萤火虫》,外国不少诗人也写到同样的诗题,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他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又如让学生在阅读课欣赏新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以及当代著名诗人叶延滨、陈云其等诗人的诗歌,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来欣赏、点评,并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

另外也可以通过学习歌词来学习诗歌,方文山的歌词写的特别好,学生很喜欢。“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歌词欣赏中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也可以模仿着写。还可以采取诗歌研讨活动:如冰心的《纸船》,船──舟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搜集有关写船(舟)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舟的文化意义。这样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欣赏新诗,从中积累、感悟和体验,必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现代诗歌的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力于诵读、背诵,少做无为的分析,指导学生重在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人云:“教无定法”,现代诗歌的教学也一样,以上这些只是个人的见解。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一代综合素质人才,让学生拥有一颗诗心,现在诗歌教学无疑是一个突破口,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开创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益。除了在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上要有新的追求与突破外,还应努力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

第五篇:严羽的诗歌艺术及其诗学理想实践

——严羽的诗歌艺术及其诗学理想实践

[提 要] 严羽是诗学理论大家。严羽诗歌是其诗学理想的实践,具有相当的艺术成就,在唐宋两大诗歌创作高峰之末,实具有整合唐风宋调、纠偏补失复归于“正途”的诗史意义;虽然其创作成就实不足以当之,但此种统合诗史的理性的自觉意识和创作实践之努力实属难能可贵。严羽的诗歌是其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的结晶。

[关键词] 严羽;沧浪诗话;诗学理想;实践;诗歌艺术

严羽称“仆于作诗,不敢自负”(《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其实严沧浪的诗歌,就其内容来看,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是诗人心灵的载体;就其艺术的探求来看,严羽自负于“至识则自谓有一日之长,于古今体制,若辨苍素,甚者望而知之”(同上),因而其诗歌也有着独特之处。如果置于诗歌发展史上,则更可以明了其艺术探索的价值。李坚在《书正德胡刊本沧浪先生吟卷后》中指出:“夫文章与时高下,宋自北鼎南迁,国势不竞,甚矣。迨于乾、淳之间,积久道洽,日趣强盛。一时尤、杨、范、陆诸君子,家筑骚坛,人标赤帜,鸣盛之作,駸駸乎几还东京之旧;开禧而后,境土日蹙,政庞日滋,于是声诗之变亦与时俱极:扬沙走石以为奇,叫骂叱咤以为豪,而宇宙间几无诗矣。先生生当其时,乃能独自奋迅,力蕲凌驾盛唐,以闯步汉魏境上,视元和以还诸公,殆有不轻折辈行之意。自余贾岛、姚合而下,固其所不屑也。”张扬严羽诗论的理论价值及诗学史意义,也肯定其诗歌创作实践的成就和现实影响。要而言之,严羽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大抵“格律精深,词调清远。盖真有透彻之悟,而其词足以达之”(郑絅《嘉靖重刻沧浪严先生吟卷序》),“其《吟卷》百余章,如镜中花影,林外莺声,言有尽而意无穷”(毛晋《沧浪诗话跋》),不可等闲视之,在唐宋两大诗歌创作高峰之末,实具有整合唐风宋调、纠偏补失复归于“正途”的诗史意义;虽然其创作成就实不足以当之,但此种统合诗史的理性的自觉意识和创作实践之努力实属难能可贵。可以说,严羽的诗歌是其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的结晶。

作为一位有个性、有鲜明而强烈的理论主张的诗人,严羽的诗歌能够初步摆脱宋人普遍重视锤炼字句的藩篱,比较注重诗歌的艺术构思,以巧妙的构思来突现所要表达的意象。严沧浪把诗篇看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追求一种浑然的美,而不在诗歌的局部作太多的雕琢,以至本末倒置。严羽以为盛唐之诗,“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因此也指出了对诗歌创作本质要素的认识:“诗有词理意兴。”并且就诗史上各个时期对“词理意兴”的不同处理,作出分析,借以表达其诗学理论思想:“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法》)诗人总是在诗的整体构思上,在如何把自己的感受转化为诗的意境、以及妥帖处置奔腾的诗情上着力,力求处理好“词理意兴”的关系。因而,严羽颇为重视诗歌的构思经营,所谓“诗难处在结裹”,经营步骤,以期妥贴处置奔腾的诗情,达到艺术的浑成美,而不逗露雕饰经营之痕迹,意即人工夺天工之巧,亦即“须是本色,须是当行”,“譬如番刀,须用北人结裹;若南人,便非本色。”(《沧浪诗话·诗法》)他的诗不是那种有佳句而无佳篇者,而是注重创造浑然的美的境界,并通过这境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也是他诗学理论的最为直接的、比较好的实践。这一艺术特征,在严 羽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梦中作》是严羽精心构思的一篇诗章,小序云:“予客庐陵日,梦至一大府。主人自称刘荆州,与予觞燕,各赋诗为乐。觉而仿佛其一二,因续成之。”小序则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情感氛围,打下了基调,并因此而使得该诗具备了深广的包蕴性。诗先从自己的志向叙起,“少小尚奇节,无意缚圭组。远游江海间,登高屡怀古”,志向远大,受前朝英雄事迹时时激励,刘备那种“将军策单马,谈笑有荆楚。高视蔑袁曹,气已盖寰宇”的气慨才略,更让其倾倒,以致受到了刘备的极高礼遇,且“高论极兴亡,历览穷川渚”,并对这种知遇之恩感念不已。而《刘荆州答》则以刘备的口吻指出时局的严重性,“四海横雕戈。惊尘暗九有,豺虎临长河。流人满川谷,积尸乱如麻。关洛既荡析,楚襄空嵯峨”,并批评那些官僚“谬当牧守寄,无以救时讹。竟贻百代诮,家世随蹉跎”。无奈之下,也只能借歌、酒以解忧销愁了。这二首联章组诗,如此一安排,将诗人对时局的认识、担忧,以及对尸位素餐者的愤慨和自己处于晚宋风云际会之时却不能报效国家的抑郁愤闷,全部揭示出来。这种浑然一体,完全得益于诗人的巧妙构思、小序与诗之相得益彰的配合。

诗歌的“经营步骤”,可以使诗歌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形成浑融之美。皎然《诗式·明势》曰:

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文体开阖之势)。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奇势在工);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奇势互发)。古今逸格,皆造其极妙矣。

指出诗歌创作中文势气脉之流动,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使笔意自由流转、姿态横生,极尽自然之趣。其大要则分“极天高峙”之奇险之美、“修江耿耿”之流畅之美。但无论何种,皆要求构思、写作中意脉联绵,一以贯之,所谓“作者措意,虽有声律,不妨作用,如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时时抛针掷线,似断而复续,此为诗中之仙。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诗式·明作用》)因为如此,方可形成诗之整体浑融美,即“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礴,由深于作用”(《诗式·诗有四深》),从而避免“有佳句无佳篇”不良现象之出现。这一“经营步骤”理论,深得诗歌创作方法要旨,严羽所谓“结裹”,其义当亦与此相通。

宋末元初之方回亦颇重视诗之“经营步骤”,有“小结裹”、“大判断”之说。《瀛奎律髓》卷十评姚合《游春》曰:“予谓诗家有大判断,有小结裹。姚之诗,专在小结裹,故四灵学之,五言八句皆得其趣,七言律及古体则衰落不振,又所用料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酒,于此几物一步不可离,而气象小矣,是故学诗者必以老杜为祖乃无偏僻之病云。”纪昀批曰:“武功诗欲求诡僻,故多琐屑之景以避前人蹊径,佳处虽有,而小样处太多。如此诗三、四自好,五、六尚不伤雅。次首中四句则下劣甚矣,学者不可不知。‘迎风’句太纤琐。卑于(贾)岛,武功定评。谓细巧过之,则不然,过处正是不及处。”又卷十五评陈子昂《晚次乐乡县》曰:“盛唐律,诗体浑大,格高语壮,晚唐下细工夫作小结裹,所以异也。”纪昀进一步申解曰:“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看,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可见,方回之“小结裹”是指句法、句眼,而“大判断”则谓诗歌之整体“经营步骤”及由此而得之浑融意境,故尔纪昀评述虚谷曰:“此评极有见解,何以他处乃惟讲句眼?”严羽讲求诗之词理意兴,“诗难处在结裹”,要求本色当行,可知,沧浪之所谓“结裹”,意同于虚谷之“大判断”,要求处理好词理意兴之关系,“尚意兴而理在其中”。重视诗歌的“经营步骤”之“结裹”(严羽)、“大判断”(方回),是宋诗艺术发展的必然,是唐宋诗两大高峰后的理论总结之自觉。这种重视“结裹”和“词理意兴”妥贴处置以求达到浑成之诗美的思想,在严羽传世诗歌中,表现比较突出。《登豫章城感怀》是沧浪的咏怀名作。作此诗时,沧浪已经过了长期的漫游干谒求进,但处境仍旧不如意,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其胸中的抑郁不平,在登上这古老的豫章城池眺望时,喷薄而出。且诗因构思的巧妙而一波三折,恰与诗人的抑郁不平的情感同步。诗首先写忧愁满腹而登城眺望,“忧来不自得,登城望高天”。本拟登高排遣忧愁,却忧愁更甚。极目所见,“寒云四面起,朔气下长川。脱剑且却座,君知心惘然。奈何平生志,郁抑江湖间?凛凛秋风来,茫茫落日晚。长忧生白发,沉想忘朝饭”,营造出一个凝重、寒冷、压抑的氛围,为其壮志不酬的愤慨作铺垫,因而也深深感染了读者。故尔下文则直抒胸怀,“向来经济士,本自碌碌人。萧曹刀笔吏,樊灌市井臣。徒步取勋业,汉道为光新”,以历史上建立不朽功业的人物发迹前的平凡经历,来证明英雄本是平凡人,一旦得机遇,自会乘时而起,匡世济民,表现出对机遇的渴求和对自己才能的深信不疑,渴望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人。“名当以德载,事耻因人成”,诗人有着自己的特立独行的个性,不希望依附于人而成名,而这一点正是理学家思想的体现。虽然如此,诗人并未失去自信,“独酌还独酌,哀歌还哀歌。安得凌风翰,为君拂寥邈”,呼唤成就功业机遇的降临。诗因构思的巧妙,将诗人愤懑不平、喷薄的诗情,与豫章城上的日暮荒凉、寒云朔气凝成为一体,苍凉阔大,真有万古苍茫,英雄、知音难求之慨。这清冷的氛围与诗人的沉郁愤慨的感情,一起构成了浑然的境界,并以此来感染读者。其感人之处,就在于创造出了一种情感和景象浑融无间的境界,引导读者融入其所描绘的境界而进入其开阔的心扉,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而不是以一两句名言隽句而取胜的。如《登滕王阁》诗:

高阁凭空浩荡开,当时遗迹几荒苔?烟含晚市悠悠见,沙带澄潭渺渺回。此日登临分壮气,百年沦落忆雄材。可怜万古神交意,日暮荒凉一叹哀。在苍茫阔大且深邃的背景下,将其情感喷薄而出,创造出情景浑融无间的境界,感染读者并引起共鸣。

这类构思巧妙的诗歌在沧浪集中还有很多,如《庐陵客馆雨霁登楼言怀寄友》,前人称“观此诗曲折步骤,足见其平生立言非妄”(贺裳《载酒园诗话·严羽》)。所谓“曲折步骤”,乃是指诗歌巧于构思,善于创造浑融无间的意境,亦即严羽所说之“结裹”。沧浪之“平生立言”,大概主要是指《沧浪诗话·诗辨》所说: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也就是说,要以巧妙的构思,使得诗情和所描写的景象浑融无间,达到那种“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境界,以盎然的兴趣引导读者进入其所描绘的境界之中,产生感情的共鸣。贺裳认为,严羽此诗达到了他自己所提出的艺术标准。并且还说:“读严沧浪诗,真如于诸绣裾中独见司隶将校,且喜其言行相顾,不为鹦鹉之效人语也。”(贺裳《载酒园诗话·严羽》)认为严羽的诗歌在南宋比较杰特,没有那种堆垛的脂粉气,且能够自铸伟词,不作学舌之语,其诗歌创作颇符合自己的理论主张,所谓言行一致者也。这种评价是很高的了,也比较符合严羽诗歌创作的实际,亦颇能体现作为诗论家的贺裳对严羽诗论及诗歌创作之别有会心处。

其实,严羽诗歌的“曲折步骤”乃学习杜甫的结果,更是直接渊源于江西诗论。范温《潜溪诗眼》云:“山谷言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黄氏及门弟子范温则“以此概考古人法度”,以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为例作了具体的逐层分析: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此一篇立意也。故使人静听而具陈之耳。自“甫昔少年日”,至“再使风俗淳”,皆儒冠事业也。自“此意竞萧条”,至“蹭蹬无纵鳞”,言误身如此也,则意举而文备。故已有是诗矣,然必言所以见韦者,于是有厚愧真知之句。所以真知者,谓传诵其诗也。然宰相职在进贤,不当徒爱人而已。士故不能无望,故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果不能荐贤则去之可也。故曰:“焉能心怏怏,祗是走踆踆。”又将入海而去秦也,其于去也,必有迟迟不忍之意,故曰:“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所知不可以不别,故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夫如此则相忘江湖之外,虽见素亦不可以得而见矣。故曰:“白鸥波浩荡,万里谁能驯”,终焉。范温并且接着总结曰:“此诗前贤录为压卷,盖布置最得正体,如官府甲第,厅堂房室,各有定处,不可乱也。韩文公《原道》与《书》之《尧典》,盖如此,其佗虽谓之变体可也。盖变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出于精微,夺乎天造,不可以形器求矣。然要之以正体为本,自然法度行乎其间。譬如用兵,奇正相生,初若不知正而径出于奇,则纷然无复纲纪,终于败乱而已矣。”范温此说当得自师说。“法度”“纲纪”,正是黄山谷论诗之要。南宋吕本中在讲“活法”的同时,也颇注意诗歌构思布局的问题,《童蒙诗训》称引黄山谷之语曰:“凡始学诗须要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能成章。”可见,严羽的“曲折步骤”,其理论上的渊源正在于江西诗论。这也是严羽出入于江西、热切关注宋诗发展而疗救其弊病、自树立而不因循的一个明证。

严沧浪的酬赠之什,亦非泛泛而作,每每在惜别念远之际,将此时此地的情境乃至深层的思想、性格浑然托出。其实采用的依然是以巧妙构思营造氛围,创造意境的方法。如《客中别表叔吴季高》诗,“悠悠远别半生悲,白日相逢又语离”,半生分别,已是悲伤之极,而乍相逢却又要匆匆离去,将离别的情感突兀地置于眼前,首先将读者牵入这浓得化不开的离愁别恨中,在怅惘的氛围中再展开叙述。个人的离别悲伤如此沉重,而“海内风尘惊不定,天边消息到何时?洞庭旅雁春归尽,瓜步寒潮夜落迟”,战乱频仍、社稷倾危,个人的离别与家国黍离之悲交织在一起,比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得更为沉痛。因而末联之“惆怅孤舟从此去,江湖未敢定前期”,在烽烟四起、中原板荡的时节的离别,又哪知归期、何时相逢?而家国又何日得安宁?人生离别之恨、家国黍离之悲在这离别之中和着血泪相流,将这人世的无奈和伤感表达出来,且曲折含蓄,意犹未尽。此外,《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却能够创造出朦胧的意境美,正如诗论所言的“水中之月,镜中之象”那样的境界: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晴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诗人将平芜、古堞、寒烟、暮鸦、秋色、孤雁交织在一起,又把近景、远景、诗人的怅惘失意融合其间,构成了神完意足的意境,以颇强的艺术感染力来感发人意。前人论此诗云:“严沧浪‘空林木落长疑雨,别浦风多欲上潮’,真唐句也。”(《怀麓堂诗话》)“严沧浪论诗,至欲如那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及其自运,仅具声响,全乏才情,何也?七言律得一联云:‘晴江木落时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然是许浑境界,又‘晴’‘暗’二字太巧穉,不如别本作‘空江’‘别浦’差稳。”(《艺苑巵言》卷四)“沧浪有《诗话》,论诗甚高,以禅为喻,而所造不过如此。专宗王、孟者,囿于思想,短于才力也。即如此首三、四,‘鸦外’‘雁边’,意分一近一远,终嫌两鸟无大界限。”(《宋诗精华录》卷四)所论亦各有是处,然亦仅仅胶着于寻觅名言隽句,实乖戾沧浪论诗宗旨。不过,诸家皆认识到严羽之诗具有唐诗意味,而唐诗特色正在于“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乃“结裹”之佳善者。论者仅于胸中横梗一“宗唐”“宗宋”之理念,未能关注于诗之“词理意兴”之辩证关系,因而曲解了严羽“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之命意所在,恰恰乖离了“学诗者,以识为主”(《沧浪诗话·诗辨》)的宗旨。沧浪论诗主于创造浑融无间的意境,而不仅仅用力于字句的日锻月炼,追求的是“词理意兴”之妥帖处置、“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一唱三叹之致,而非有佳句而无佳篇者。从严羽诗学来考察其诗歌创作,焉得谓“仅具声响,全乏才情”?

最能体现沧浪这种朦胧意境美的追求的,是其《梦游庐山谣示同志》。诗歌着力描写梦境中的庐山:

庐山深处在何许,五老仙人邀我语。眉如秀雪颜桃花,酌酒相酣坐箕踞。明河九派倒西来,石梁巉绝古道开。五公握手向我笑,下见劫火扬尘灰。独骑一鹿穷萦回,窅然醉蹋青锦苔。松风号嘈何清哀,湍飞瀑卷万壑雷。

将梦境中的庐山,写得迷离恍惚,美妙绝伦。超凡脱俗的仙人世界,亦真亦幻,反衬出尘世的纷乱和无奈。而在仙人导引下俯视苍茫人世,唯见“独骑一鹿穷萦回,窅然醉蹋青锦苔”——自己在尘世苦苦探索、追求人生价值、实现济世理想的孤单身影。反观尘世,则发出了“乱世茫茫飞蠓蠛”的概叹,而向往赴神仙世界,“须君之行当何时,共向丹崖卧松雪”了。幻化的仙人,梦境中的游历,反观尘世的描写,均构成了水月镜象般的艺术世界,这朦胧的意境美的世界,确乎能够感发人。这首诗在意境的创造和艺术构思上,均有着明显的模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古风·西上莲花山》的痕迹,而缺少太白诗的雄浑豪放,不过在晚宋诗坛上,以其抒写情性的独特、意境的朦胧美,还是颇引人注目的。《游仙六首》也基本上遵循了这一创作方法,在创造出朦胧意境的同时,而反观尘世,两相对照,表达诗人不能忘怀世事的情怀。

严羽的诗歌重在艺术构思,并因此而重视意境创造,力图以其内涵的丰富与深厚而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和一唱三叹之致,比较好地实践了其“诗者,吟咏情性”的主张和水月镜象意境的审美追求。而这一切乃是以其“兴趣”说为基础的,并且偏重于“兴”(而较为轻视“趣”,乃是对宋诗重“理趣”的反动),较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的丰富与深厚,因其内容的丰富和深厚而更显得意味深长。在晚宋“扬沙走石以为奇,叫骂叱咤以为豪”(李坚《书正德胡刊本沧浪先生吟卷后》)的诗坛上,较完美意境的创造,确乎能够独树一帜,以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为宋代诗歌起了纠偏和转换风气的作用。

诗歌的巧妙构思、创造意境,不但依赖于“曲折步骤”,而且还要注重物象的组织和意象的创造性运用。即所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用沧浪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尽驱灵异入篇什,物象往往愁笞鞭”(《送主簿兄之德化任》)。严沧浪比较自觉地注重捕捉足以表达其内心情感思想的物象,并将其巧妙地组织,使之进入其诗歌的“曲折步骤”中,又因其物象的内涵丰富和灵动多姿,而使得其诗歌形成较为完美的意境。

物象因其为诗歌文章表情达意的基础媒介,故尔前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至魏晋以后,物象的范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不再囿于现实现象,而要求高于现实,这样,物象的艺术性内涵便日益丰富起来,涵有了颇多的“意”的内涵,物象与“意”浑融一体,或径称为“意象”。挚虞《文章流别论》云:“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此四过者,所以背大体而害政教。”对物象的内涵作出了规定性。而刘勰则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文心雕龙·神思》)实际所讲的就是如何通过物象而进行艺术构思的问题。而物象受玄学思潮的影响,内涵更为丰富,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云: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这样,物象在实质上就含有了象、意、言三方面的内涵,后世“物象”这一范畴,在本质上就是象、意、言三位一体的。鉴于物象的这种内涵的复杂性,盛唐殷璠则在诗歌理论中明确运用了“兴象”的范畴,以突出物象的丰富内涵。在后世诗论的发展中,物象往往兼有了象、意、言和兴象等多方面的含义。如皎然《诗式·诗有四深》则曰:“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所谓“义类”意在突出物象的外部形状特征和内在意蕴。《用事》条说:“时人皆以征古为用事,不必尽然也。今且于六义之中略论比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可见,皎然所谓“用事”,乃指“事”所涵有的丰富多彩的基本意蕴,是与“意象”相通的。因为,“夫诗道幽远,理入玄微,凡俗罔知,以为浅近。真诗之人,心合造化,言含万象。且天地日月草木烟云,皆随我用,合我晦明。此则诗人之言,应于物象,岂可易哉。”(唐代虚中《诗学指南·流类手鉴》)而欧阳修则从鉴赏论的角度,指出了物象内涵的丰富性:“余尝爱唐人诗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天寒岁暮,风凄木落,羁旅之愁,如身履之。至其曰‘野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风酣日煦,万物骀荡,天人之意,相与融怡,读之便觉欣然感发。谓此四句可以坐变寒暑。诗之为巧,犹画工小笔尔,以此知文章与造化争巧可也。”(《欧阳文忠公文集·温庭筠严维诗》)

严羽诗歌中所用的物象,往往是有着这种复杂内涵的。诗人则尽可能地捕捉具有新意的物象,来表达其郁勃的情感思想,即使运用旧有的物象,也尽可能地扩大其内涵,而使之有较大的容量,表达丰富的意思。使用新的物象,网罗殆尽,用沧浪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尽驱灵异入篇什”。“灵异”乃指物象的新奇多样,且空灵飞动而不沉滞,能够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样,根据诗歌内容情感的需要,诗人常常用一些不常用的物象,来表达其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如诗人经过逍遥山,对传说中的仙人神往之情溢于言表:“来过许仙宅,复窥洪崖井。地逐灵胜高,兴接烟霞永。伊余坐昏垫,久欲还林岭。明发囊丹砂,归欤炼颓景。”(《过逍遥山》)此处的洪崖井,根据美妙的传说而赋予了神异的色彩,则是神仙世界的象征,“地逐灵胜高,兴接烟霞永”;又因这神异而发出了“明发囊丹砂,归欤炼颓景”的归隐之志。同一个洪崖井,在另一首诗中,则只是以一个普通的物象出现,“西山缥缈翠屏开,复忆滕王倒玉杯。经过始识洪崖井,调笑重登孺子台。台前呼酒折荷花,水净烟明散落霞。”(《孺子台吟》)只是作为西山的一个普通名胜而出现,并未含有特别的喻义,在诗歌构成的意象中,并未有引导人、启发人产生多方面联想的作用。可见,严羽对物象的选择运用,完全取决于诗歌表情达意的需要而赋予不同的意义、突出其不同的特点。

严羽诗歌有着慷慨悲歌和优游不迫两种风格,这也与其“温粹中有奇气”的性格有关。严羽“少小尚奇节”,并能够把物象鞭笞、驱赶,建构全新的诗歌意象,来表达其不为世所拘羁的豪迈气慨和高尚意志。诗人常常在所选择的物象上,注入了自己的意志和生命情感的体验,因而这些物象则具有了生气,往往外化为诗人的生命形式。如面对一把普通的斧子,诗人因现实的艰危和内心的抑郁不平,便对斧子这一普通的物象,产生了联想,赋予其神奇的经历和不凡的身世,“神光夜半光烛天”,“峰头巨石似开辟,鬼物散走如飙旋”,“匣中往往出云气,窗外时时起风雨”,乃至直接认为此斧“乃是比干之心朱云之舌,一片忠愤气,蟠郁天地间,千载长不灭,造化为炉巧熔结”(《雷斧歌》)。“斧子”这一物象,便成了诗人忠愤之心、郁勃之气的化身,甚至是真理的代表了。故尔诗人上诉天帝,要用它来铲平人世间的不平。另外如《古剑行》:

我有三尺剑,悬瞻光陆离。刜钟不铮,切玉如泥,水断蛟龙陆刳犀。三军白首才一挥,惜哉挂壁无所施,使之补履不如锥。吾将抱愤诉玉帝,手持此剑上天飞。

也给无生命的剑,注入了精神意志和情感,并使之活跃起来,具有了生气。剑这一物象,成为诗人性格、精神、情感的外化表现,成为诗人对象化了的“自我”。诗人一生的怀才不遇,历尽坎坷,正如同这锋利无比却被弃置不用的古剑一样,而无法发挥其安邦定国的作用。而“还将百年意,泣向宝刀环”(《有怀阆风山人》),剑(宝刀)则成为能够通灵性的知己,让诗人诉说着各自的不幸。剑这一物象,在严羽诗歌中多次出现,他舞剑、弹剑、鸣剑、赠剑。此外,如马、酒等物象,严羽均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成为其生命中的有机构成。这些物象,使得严羽不同于一般的文人儒士,“丁年剑气欲凌云”(《送吴仪甫之合淝谒杜帅》);“忆君怅不乐,立马大江边”(《江上有怀上官良史》),“匹马孤帆落照边”(《送崔九过丹阳却上荆门省亲》);“世事酒相关”(《三衢邂逅周月船论心数日临分赋此二首》),“忽然失意向杯酒”、“把酒高吟意寥廓”(《寄赠张南卿兼答文篇之贶时南卿在鄱阳》)。可以说,剑是其豪侠精神气质外化的表现,是其“奇气”的外化形式,酒则成为诗人浩茫心事的寄托,马则是其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杰特个性的体现。严沧浪在其所选择的诗歌意象中,寄予了其全部的理想抱负乃至生命情态。

严羽常常选取一特殊的物象来统驭全诗,如《闻雁》:“远客惊秋雁,高楼复异乡。声兼边哨苦,影落楚云长。此夜头堪白,他山叶更黄。年年洞庭浪,飘泊更无行。”以“雁”这一特殊物象来统驭全诗,咏“雁”实乃咏人,既写尽诗人自身“十年心事两蹉跎,南北东西别恨多”(《赖成之还自江西感旧有赠》)的飘泊无依、壮志难酬,也写出了人民流离失所之窘迫困顿,物我两化,浑融一体。此诗与杜牧之《早雁》(《樊川诗集注》卷三)有异曲同工之妙。《江上泊舟》:“天际长愁客,沙边旧驿亭。风低江浦雁,雪暗夜船灯。穷老嗟身拙,狂歌畏酒醒。此生何定着?江汉一浮萍。”“浮萍”虽属用典,却能绾结全诗,强化了泊舟江上的飘泊之感,实际上起到了统驭全诗的作用。又如《将之浔阳途中寄诸从昆弟》之“猿叫匡庐寒暮色,雁过彭蠡带秋声”,以暮色秋声中的“猿”“雁”物象,表达了那种“一身避乱辞乡国”、“肠断风尘远别情”的离别伤痛之情,并使之带有了浓浓的悲凉意蕴。

又如,同是离别,选用的物象则是不一样的。《送上官伟长》云:“岁晚长愁绪,嗟君更远行。兵戈今日泪,江海故人情。此别几时见,寒猿一夜鸣。致君相许在,白首壮心惊。”送别友人,正值中原板荡之时,而此时分别,不知何时能相逢,更让人伤情。彻夜鸣叫的“寒猿”,似乎也知道离别的悲伤,似乎也在为兵戈未息而洒泪、为时不我待壮志难酬而伤痛,由这“寒猿”自然引出了“致君相许在,白首壮心惊”的慨叹。上官伟长和严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故尔在离别之际互相慰勉、激励。“寒猿”虽属通常用典,却能够强化诗意,增强诗的感染力。另一首诗《将往豫章留别张少尹父子》:“江西飞鸟外,极目渺离愁。同侣时催发,征人不可留。江湖双泪眼,天地一孤舟。挥棹从兹去,空伤旅鬓秋。”在沉沉雾霭、广袤之楚地,充满了浓浓的离愁,而以“天地一孤舟”来统驭全诗,表达离别之情义。因只是普通友朋,严羽只是抒发单纯的离别情义而已,故只赋予“孤舟”以单纯的意义。

严羽这种选取特殊物象来统御全诗的作法,与江西诗派领袖黄山谷的讲求“句中有眼”的句法理论有着明显的学习借鉴关系。范温《潜溪诗眼·学诗贵识》记载:

山谷言学者若不见古人用意处,但得其皮毛,所以去之更远。如“风吹柳花满店香”,若人复能为此句,亦未是太白。至于“吴姬压酒劝客尝”,“压酒”字他人亦难及。“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益不同。“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至此乃真太白处,当潜心焉。故学者要先以识为主,如禅家所谓正法眼者。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

惠洪《冷斋夜话》卷五则作了更具体明白的说明,云:“造语之工,至于荆公、东坡、山谷,尽古今之变,荆公曰:‘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又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东坡《海棠》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又曰:‘我携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山谷曰:‘此皆谓之句中眼。’学者不知此妙,语韵终不胜。”与黄山谷注重在句中锤炼“句眼”不同,严羽将这一理论主张扩大至整首诗的物象选择运用上,使“句眼”扩大为“诗眼”,为整首诗的曲折步骤和意境创造服务,这是沧浪学习而知通变的结果,是对江西诗派理论的发展。《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叔》说:“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正道出其出入江西,深知江西利病而予以扬弃并作出重大理论发展之秘诀。而这一发展途径,也与南宋以来诸大家之诗学历程合若符契。

下载有关诗学与初中诗歌教学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诗学与初中诗歌教学的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塘尾万里学校 余泽薇 【摘要】古典诗歌鉴赏对学生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教学中存在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依赖教参而少个性解读、缺少诗意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心得体会 濂水中学杜华 本人多年来从事农村初中政治教学工作,从起初的照本宣读到新课程改革,再到推行的导学式教学,我有颇多的感受。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

    初中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教学心得体会1 地理学科在初中的受重视程度远不及大三科,被认为是“副科”。大部分学生知识生疏,对地理感觉“无趣、畏惧”,另外许多学生对于一些地理方......

    初中校园生活诗歌

    初中的校园生活还是懵懂期当中,有单纯的美好时光,初中校园生活诗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初中校园生活诗歌【一】啊,小时候,挂在高高的蓝天上看见她,听到她就......

    初中诗歌抒情

    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有关抒情诗歌,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秋夜感怀四首箭乡秋色赋(其一)天高云淡风清......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中诗歌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初中诗歌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诗歌教学的目标有这样一些表述:阅读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教学心得 学校:撮镇中学学科:语 教师:张文虎诗歌教学的心得体会 撮镇中学张虎分析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高二阶段。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

    初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14篇初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 篇1初中物理学科几乎所有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