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可能性》评课稿
五年级《可能性》评课稿
五年级《可能性》评课稿 篇1可能性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简单的随机现象,理解时间的发生可能的大小离不开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随机试验。宋双双老师的这节可能性有几点亮点:
第一,导入新颖。课堂开始用狐尼克,兔朱迪用摸球游戏决定去什么地方玩,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观察三个口袋中球颜色的不同,认识到事情发生的三种情况,介绍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第二部分用两个实验让学生感受随机现象,首先通过有序的摸球游戏试验,认识到每次摸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到的是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这是两种可能的情况,但不能确定是哪一种,学生通过试验切实感受到了随机现象。
其次,第二个摸牌试验将红桃换成黑桃后,进行的摸牌验证了事件中的数量的多少对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有影响,通过实验结果比较归纳出红桃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大,黑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小。宋老师在实验后还巧妙地提问,怎样让摸到的可能性相等,当数量相等时,可能性相等。当然,这次的试验时间上较久,摸牌次数较多,我认为在课前可以训练学生摸牌,排除有人故意摸某一张牌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的情况。
最后的练习也是本节课最有亮点的地方,设计十分有趣,再次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安排了顾客和商人摸奖的练习,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怎么样让自身获利最大,与可能性的知识密切结合,也加深了对本节课学习知识的理解。第二个练习,随着幸运星一颗颗被敲出,学生感受到下次敲出幸运星的可能性再渐渐变小,也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学得有兴趣,知识也掌握的很牢固。
总的来说,宋老师的可能性这节课很成功。
五年级《可能性》评课稿 篇2《可能性》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重点在于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确定与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和同伴交换想法。“可能性”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张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张老师的课就如她的为人一样,温文尔雅,娓娓道来的课中让我有以下几点较深的感触:
1、创设有趣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的伊始,张老师从小朋友熟悉的抽签进行导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紧接着是摸球游戏,在猜测、表达、交流中归纳,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不同结果,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概念。
2、重视数学思想,渗透数学方法。
我们可以看到,张老师比较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3、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张老师设计思路较清晰,能层层深入地进行教学,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特别是最后的猜一猜,很有新意。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充分的体验之后,通过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从而引出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让学生能辨别游戏是否公平等等,这是对可能性知识的应用,教材呈现的内容不多,罗老师能灵活处理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罗教师就由情境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进入理性阶段的特点,采用开门见山,抛出问题“你觉得罗老师成为免单达人的可能性大么?”来引入新课,简洁明了,直奔主题。
2.教师比较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本课教学,教师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老师同样采用同桌为单位,抛硬币,记录次数和抛的结果。然后将其中10组学生的数据进行汇总、比较,从而发现一些规律。又通过给出科学家做此实验的数据结果,更有利地来说明结论:随着抛的次数的增多,抛到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正、反面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教师十分注重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
另外,教师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3.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教师语言简练,设计思路清晰,能层层深入地进行教学,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教师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老师最后设计了商场搞抽奖活动,分别从消费者的角度和商场经理的角度去设计奖品的设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理由说明都很充分,可见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不错。
第三篇:可能性评课稿
《可能性》评课稿
执教老师:徐金玲评课老师:张伟博
“可能性”是教材中出现的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摸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徐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徐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徐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摸不同颜色的球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徐老师先让作出猜测和推理,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摸球,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猜测——体验——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摸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徐老师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还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3、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徐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少,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如:“同学们真了不起”、“你的发言太精彩了”等。即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对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徐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徐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第四篇:可能性评课稿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评苏鹏老师的《可能性》
《可能性》这篇教材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现实生活中严格来说确定性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的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就是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生活中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要让学生理解它,有一定的难度,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但苏鹏老师创造性地整合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的优势,让学生历经猜测 体验 推想 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习中发现,发现中感悟,感悟中发展。使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精彩之处表现如下:
第一、游戏 引入,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一堂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苏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把数学学习融入到趣味盎然的游戏之中:《猜猜耳罩的颜色》的游戏使孩子们的情绪立马被调动,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本课所学知识,兴趣的大门就这样悄然打开。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是这节课的特色。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本课中,杨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在创设了《猜耳罩》的游戏后,又用抽签表演节目的法让学生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又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玩投骰子,并做好记录,使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的体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这些新的教学理念。
2、根据实际,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例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前面的主题图放在这里,并将静态的内容动态化,使数学问题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的事情。并根据实际自设自主学习卡在第一问的最后一个填空,追问了不可能抽到的节目,启发学生跳出思维定势的框架思考出第五个表演节目,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也注重对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学以致用,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3、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让学生到生活当中寻找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在各种游戏中感悟数学知识,领悟数学魅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全部发现都是由学生在思考与交流的情况下得出来的。如:“你们认为呢”、“你说呢”等。话虽不多,但每一句都很精炼,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走”到课堂上来。与学生进行交流时,也能俯下身,蹲下来进行沟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实际距离,更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如在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规则时,教师不时地俯下身来与学生轻声的交流,较好地诠释了新课程
5、注重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通过师生的总结,突出重点,让学生明白到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作出判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知道一堂好课不是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会有缺憾,也会给教者和学生留下美中不足,本节课也不例外。如:教学时间安排不够紧凑。有些游戏的设计不是很合理,如:抽签表演节目的游戏有些偏离本课内容,学生的节目表演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教学无关,浪费了时间。
一堂好课的标准众说纷纭,但有一点不可动摇,就是学生是否有收获,是否得到发展。苏老师在教学中,用有价值的的问题,精心设计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索,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明白: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着许多机会与选择,常常要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做出合理的选择。可能性就是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与建议。总之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加精彩,更加丰富多彩。
第五篇:可能性评课
【听评记录】
孔老师参加“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录制,我校老师集体参与观课,通过观课,感受到一节优质课离不开 老师平时的业务积淀,细心的打造,这次课让我们受益匪浅,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本节课孔莉老师从课的开始到课的结束始终有一根“游戏线”在舞动,这根“线”将学生的身心和数学新知牢牢地维系串连起来,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让教学变得自然流畅有滋有味,让深奥的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亲近好玩。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精神 ,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显现出以下特点:
一、游戏贯穿整节课,大大激发探究可能性的兴趣。数学游戏是 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催化剂,数学猜想是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宝 库的金钥匙。本课从摸球游戏引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二、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
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守株待兔”动画故事引入,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并设计了游戏、小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 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 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 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 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 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 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 “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时,我安排了 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摸球”,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放球”,“动手实验”,根据PPT提示先让学生讨论,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 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真切 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 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进行实验、比较、分析、猜想,使学生亲 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到探索成功的乐趣。再让学生判断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说一说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全过程无处不是“可能性”的学习和判断,可以说活动贯穿全课,“可能性”也融贯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