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生活化?还是生活数学化?
《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生活化?还是生活数学化?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12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数学生活化?还是生活数学化?”,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案例分析。
在数学课堂上,许多教师都注意到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好的联系在一起,更有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搬到了操场。
案例:操场上的数学课。
1、课前准备。
在教室里,老师问:孩子们,你们想参加赛跑比赛吗?喜欢的孩子和老师一起到操场上去好吗?
提出具体要求。
2、操场上的数学课。
a、第一组学生赛跑,其余学生观察“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的前面有谁?”“谁的后面有谁?”
b、三组一起跑,其余学生继续观察。
C、教师问:你能说说哪时前面吗?帮助学生明确,要看运动员脸的方向来定前后。
3、巩固所学。
a、学生排队,提问:谁能告诉老师的前后有什么? b、同学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前后是谁。
4、总结:教师问,通过操场上得活动,你明白了什么? 射线就是射出去的线吗?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像这样的射线吗? 生1:手电筒射出的光时射线。
师:(肯定地)手电筒射出的光可以看做射线。生2:汽车车灯射出的光是射线。生3:太阳射出的光是射线。生4:喷水枪射出的水也是射线。师(犹豫地):喷水枪射出的水是射线吗? 生齐答:是的。„„
3、分析讨论
看了这两个案例,想说什么?
二、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
1、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上来看,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2、数学教学应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是学生形成背景性的经验,特别市一些具体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
3、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十分的广泛,因此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合的数学内容来联系生活实际,而并不要求所有的内容都要联系生活,数学并不等于生活经验的积累。
今天的抽象是明天的具体,只有将生活经验和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生活数学化。
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
生活仅仅是为数学化提供了一个背景和情境,数学是常识的系统化,但是,数学不是生活,特别市我们注意到许多数学的概念在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而仅仅存在于人的理性的头脑中。
数学化的基本方式是学会数学抽象方法,也就是保留具体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排除其他非本质属性。
再创造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重要的是体会到数学知识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学会探究发现的方法,体会到创造的快乐,进而激发继续学习的愿望。
三、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
1、日常数学是指在日常生活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学校数学是指在学校课本中所涉及到的数学。
2、学生在抽象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上具有两个特点:直观形象性、不一致性。
3、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与沟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不能仅仅是学生已有经验的再现,而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上使学生有进步和提高,教师要及时将“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过度,将生活数学化,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注意将“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必要的回归,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案例:两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5、展示自己在课堂中做得出色的案例。(老师们畅所欲言)。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
通过平时的接触、谈话、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巧妙地应用到教学中来。
数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经验上,教师要积极地为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创设条件。
2、注重教学模型的建立。
“教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的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应用意识强调的事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的侧重点在于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属于观念、意识的范畴。也就是说他是“隐性”状态的数学。
学生在课堂上所提出、解决问题的数量与质量,是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有无形成的最重要的参考指标。
总之,教学要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学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
摘要:小学作为一个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起步阶段,如何有效地运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们学科素养的同时培养其各种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学科,其教学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更是值得社会的关注和探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基础数学知识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在这过程中积极融入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内容,以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对这个社会的感知能力。本文首先详细地阐述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可行性策略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和社会对21世纪人才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因此作为初级阶段的小学教育而言,当代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投注更多的心血和热情以达到现代教育的目标。数学作为这其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类别,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之下,大多数数学教师还是以一贯的教材为主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灌输,教学中既缺乏对学生主体性认识,更缺乏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低下,束缚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使其大多数成了只会应对各种考试的“机器”。这种问题亟待纠正。
二、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虽然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不大,也拥有较多的课后时间,小学教师在课后之余还会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以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带来一些生活经验的传授和相关知识的教导,这表现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上具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意义。但是,对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而言,来自家长“望儿成龙、望女成凤”殷切期盼的压力以及各个学校教学质量的相互攀比进而落实到教师头上,对他们教学工作检查越来越严格的压力下,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只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指导,以教材为主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数学知识的灌输以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应对各种考试,但是对于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内容设置十分有限,许多教师都会以为了节约课堂上课的时间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借口而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内容形同虚设,即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融入生活化教学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必要的理论指导,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总是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数学教学生活的内容因其较为开放民主的课程内容特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存在许多学生“缺席”的问题,亦即存在一部分不爱学习、不想学习的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以课上做其他的小动作或是与周围同学闲聊或是玩其他小游戏等方式而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浑水摸鱼。所有的这些停留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可行性策略
(一)积极开展以数学应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回归生活,尤其是对小学数学理论性的要求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教师更应当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直观性认知和了解。例如在讲解到学校数学专题――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解每一种类型数学题的基本解法以及各种数学公式等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数学应用题的书面解答上具备一定的基础,还可以以各种?笛?题目为基础开展一些相关的数学应用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对于小学数学应用题:已知6箱苹果重90千克,一箱梨比一箱苹果多5千克,5箱梨重多少千克?教师在已经进行过此种类型题目的介绍与讲解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组织学生到一个大型超市进行相关物品的采购,要求学生们自己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自己算账买单并且做好相关的资金流出记录;还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给予每组学生群体一定的资金,让他们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沟通技巧等方法要求其进行最经济实惠的采购方式,节约资金;最后还可以通过评出对此完成得最好的优胜组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数学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在此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了解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进行数学情景化教学
由于数学课程时间安排有限,教师也不可能时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数学生活化的体验,但是即使是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也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生活化教学。首先,可以以所授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一些文具进行对数学概念和公式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探讨。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第四单元“认识图形”的讲解中,教师如果只是对学生们进行书本上所列图形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立体图形的简单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显得讲解内容空洞和难以理解,更加吸引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时,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些基本理论知识介绍的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工具例如铅笔、白纸和剪刀等工具对这些立体图形进行自己的裁剪和制作,最后以作品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由教师评出优劣,这在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促使所有的学生都融入数学的学习中,一举多得。另外,教师应当十分重视数学教材中有关实践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既将教学回归课本又不乏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教材中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拼一拼,搭一搭”中,教师就
应当以次为基础要求学生根据教材要求准备了一系列拼搭工具之后进行课堂上的展示,并把此当作一项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下积极开发自己的思维,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和询问家长、同学和教师的方式尽可能拼搭出标新立异的作品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理性判断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长期工程,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加要求来自国家、社会、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等多方主体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尤其是对数学教学实施主体教师而言,更需要在时代背景的要求下更新教学观念,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基本指导思想,在数学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以期为国家在培养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的道路上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金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7(04):164-165.[2]金晓霞.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J].新课程(中),2017(01):63.作者简介:黄秀尾,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秀篆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摘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生活化 策略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提到的学生实际生活并非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必须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精心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迫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地去开展。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空洞乏味的状态。和许多教学同行观点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 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我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一重组更加贴近了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死知识”与“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 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例 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我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调查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划算?这样的作业很特别,自然引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和反复比较,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了。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 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出师生的生命力。数学教学生活化能极大地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恰恰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势必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处处充满着数学的世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是我们每个人正确的选择。
第四篇:《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是什么?
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是什么?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6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数学是什么?”,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第一,了解了数学是多元的复合体。
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可是,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不得不对此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否则,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数学观的影响,而且我们的教学也会因此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学生对此问题的看法。但要仔细、深入地去研究这个问题,还确实有些难度。有人说,数学是一种工具;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工具,而数学作为一种人们思维的特殊工具在社会中“隐式”地存在着,虽然它不像有形工具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它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远远超过那些有形工具,因此说它是一种“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种工具,就可能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数据处理、数据运算甚至推理与证明。例如,各种报刊、电视、广告上的数据可以使人们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可以帮助人们的生活达到最优化等。这些“隐式”的工具,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着。也有人说,数学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有效工具,而数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因此也就有它自成体系的一套语言(符号),而这种特殊的语言又是大家公认的,人们就可以利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和方法交流,达到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例如,生活中的“+”与“-”,商品说明书中的各种数和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等,这些都是生活化的思想语言。还有人说,数学是一种文化„„文化的传播推进了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而数学自身的发展也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等。那么古今中外的数学家们也是各执一词。
恩格思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数学是数量的科学:它从数量这个概念出发。”
法国布尔巴基学派和我国数学家徐利治教授认为:“数学是研究模式的科学”。即数学是从业已模式化的个体出发,在进一步的抽象过程中对可能产生的模式进行研究的科学。因此,数学是一个主观建构的过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要想研究自然界中的某种现象和规律,就要建构出一种抽象的模型,从理性的角度去研究其规律。在这种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数学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利用数学来把生活中的现实构造成一个个的数学模型,再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研究,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例如,数学中的每一道应用题都是生活原型的再现。
美国数学家M.克莱因认为:“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种艺术或一种语言,数学更重要的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 还有人认为:“数学是结构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的发明。”
“数学首先是一种探讨研究的方法。” “数学是一门艺术。” “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
我国古代一直认为数学就是“术”,是用来解决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数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数学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也是不一致的。这就如怀尔德所指出的:“试图给数学下定义所遇到的困难看来主要来自这样的假设,即认为数学就其本质而言是绝对的、不随时间和地点而改变的事物。„„既然数学不是上述这种事物,任何刻画它的企图肯定只能是失败。”因此,“数学应被看成一个由理论、方法、问题和符号语言等多种成分所组成的复合体。”也就是说,数学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我们应该全面地去认识数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数学是什么”的叙述有:“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可见,《课标》中也是将数学看成一个多元的复合体,不能简单地将数学等同于命题和公式汇集成的逻辑体系。数学通过模式的建构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现代技术渗透于数学之中,成为数学的实质性内涵。但抽象的数学思维仍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数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方式,还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必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认同这种看法:“数学应被看成一个由理论、方法、问题和符号语言等多种成分所组成的复合体。”也就是说,数学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我们应该全面的认识数学。
第二,正确认识数学中的规定。
作为小学教师,虽然我们不可能对数学作全面的了解,但是,我们可以从数学的基本特征讨论起,进而来看教师应该怎样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数学有三个基本特点: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
数学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规定,将会对学生学习数学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学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之一。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数学中的规定,明确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还是生动活泼、有趣有用的,这样有利于使学生正确地看待数学,了解数学,从而热爱数学,钻研数学,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数学中的规定是合理而且必要的,和生活中的规定一样。例如,十字路口中的红绿灯,规定红灯停、绿灯行。如果没有这个规定的话,那么交通事故就会肯定了不得,社会就会不得安宁。数学中运算顺序的规定就像生活中的红绿灯,它保证了数学中的“秩 序”。又如,在除法算式中规定“除数不能为零”,否则0÷0=1,0÷0=2,„„可以得到所有的数都是相等的,那岂不是“天下打乱了”。
当然数学中的规定必须是合理的,科学的。例如,对自然数的约数个数进行分类,一类是约数个数大于2的,称为合数;一类是约数个数等于2的,称为质数;而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这样的分类行不行?好不好?如果把1也作为质数,可以吗?让我们继续看吧,如果对任意一个自然数进行分解质因数,则会出现:6=1×2×3=1×1×2×3=1×1×2×1×3=„,每一个自然数分解质因数的表达方式就不唯一了,也为后面用分解质因数法“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又如,在讲到数零的写法时,可以结合书中示意图,这样不仅合理,而且很形象。
数学中的规定还必须是经过优选的。数学中的规定都是源于实际,有利于数学的研究、传播与使用的,正确认识数学中的规定有助于学生联系实际,认识数学。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清数学名词和符号的形成、意义和运用。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数学中的名词和符号的变化。
第三,了解数学史。
让学生了解数学史,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提高思维品质。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进而逐步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从而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1、了解数学的来源,增强学习的信心。
通过数学史的渗透,可以让学生看到数学的本来面目,克服学习中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一般数学教学给学生一种幻觉,似乎数学是没有变化和成长过程的,是生来就天衣无缝的完整体系,是看似令人生畏的概念、公式、定理组合。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穿插数学史,将数学产生、发展、变化的科学演化过程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懂得数学是一个动的成长的科学,数学概念和理论是通过克服一系列矛盾、挫折而形成的,从而理解数学这个工具是怎样造成的,并且可以修理。这样才能使学生克服绝对化、简单化和神秘感,正确地看待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例如“×”号的来源是这样的:由于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是一种特殊加法的简便写法,因此数学家把“+”旋转45度,便成了“×”。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数学史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其作用或是辅助或是加深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使学生对数学哲学、数学方法有所了解会看到并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每一个理论和发展决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巧的堆砌、单纯的逻辑推导,而是和科学哲学、认识论的突破相伴随的。
3、提高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暴露思维过程的教学可以通过数学史实来实现,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将按逻辑演绎顺序编写的教材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创造活动,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知道了结论,也知道知识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你,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等品质。
第四,领会数学中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点,并且在后续的研究中被反复证实是正确的,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和一般意义。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规律的理性认识。学校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统计思想、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等。
数学学习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因为数学中最本质、最精彩、最有价值的就是数学思想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比数学知识更为重要,更加有用,对人的成长更有影响。但它们往往寓于过程之中或被掩盖着,学生也不容易注意到。因此教师善于挖掘和领会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并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只要教师留心、有意,定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更理解了数学是什么?数学是多元的复合体。
第五篇:《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接受”?还是“发现”?
《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接受”?还是“发现”?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8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接受”?还是“发现”?”,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案例分析。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众多的变化,特别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被教师们认为是改革中特别重要的方面。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着眼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格外地强调和倡导自主探究学习,甚至出现了什么都要自主探究一番,而一提到“接受”就似乎有“谈虎色变”的感觉。
案例 有这样一个教学反思的片断,来自某一教学研讨会上的公开课《数字与编码》的环节。在教学身份证编排规律时,某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小组自己想办法研究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当学生遇到困难请教老师的时候,老师一味地说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结果学生有的冥思苦想,有的无所事事,有的一脸的无奈。那么另一位教师,当学生向他请教时,他一步步启发学生,从身份证的用途、男女区分、地区、出生年月等方面加以区分编排,学生们兴奋满足地倾听着,情不自禁的讨论便排起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来。两位教师对待自己的做法各有理由,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水的更适合我们的学生。
第一位教师说:“我有一个习惯,当学生问我的时候,我从来不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去经理、体验、去探究。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教育不要告诉!”
第二个教师说:“我声明一下,我不反对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让学生看着这些数字编码去思考编排规律难度比较大,浪费时间,收效很差,我刚好知道这些知识,所以我就告诉学生了,干吗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探究,这不是为难我们的学生吗?事实上那些探究的学生最终也没有探究出个所以然来。”
这个教学反思的片断可以带给我们好多的思考:什么时候、什么内容适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将探究和接受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研究,有赖于对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正确地认识。
二、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对于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由来已久,而新课程中也多次提到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根据学习方式又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发现,只要他们将所学的内容内化就可以了。例如,学习“三角形”这个概念时,通过实物抽象出三角形之后,就可以给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所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而发现学习的基本内容不是以现成的定论呈现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探索等活动主动去发现这些知识,然后再进行内化。例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通过观察一组能被3整除的数,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归纳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一般特点,这个学习过程就是发现学习。而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因此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提倡的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基本相同。而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有意义学习。
要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话,要尽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反复强调,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机械的,也都可能是有意义的。有意义学习要依靠理解。“理解”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非人为地联系。要使得学习有意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学生能够表现出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和愿望。
2、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是具有潜在意义的,即能够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且必须是实质性的,而非字面上的联系。
小学数学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在学生的实际数学中,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需要的,他们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我们要寻找他们的中间地带。发现学习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愉快”,既能使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产生“兴奋感”,二是“迁移”能力得到提高。但根据研究,探究发现学习有利于基础好、智力好的学生进行教学,而不利于基础差、智力差的学生进行教学,他会是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因此在教学中是让学生去“接受”还是“发现”,必须考虑教学目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好地把接受式与发现式结合起来。在当前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无论什么内容都要让学生探究一番,如:“1米为什么等于10分米?”“1小时为什么等于60分?”等等数学中的规定,也要让学生探究一番,实在是没有必要。
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可能导致机械学习,要是的学习有意义,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参与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而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也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小学数学知识主要有一些概念、规则和数学问题组成,其中概念一般是前人给出的规定性的名词术语,比较 适合于接受学习,如“质数”、“合数”、“奇数”、“偶数”、“梯形”、“长方形”、“加法”、“乘法”等等名词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发现,只要接受记住就可以了。而一些数学规则,如计算规律、性质,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简单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由于其内容的多样性和不唯一性,是可以让学生去尝试发现学习的。但是不论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教师都要以启发式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
1、启发式教学。
2、鼓励学生再创造。
3、让学生学会观察。
4、给学生机会质疑。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开导的,不到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的。”可见我们要在关键的地方对学生进行启发,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求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要鼓励学生再创造,让学生学会观察,例如,在进行《分数基本
124性质》的教学时,要求学生对==进行观察,这时就要求观察要有序,先从左到右
248122414观察,在观察前一个等式 =,然后在观察后一个等式 =,进而再观察 =,244828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地观察,才能最终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观察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是基本的方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更理解了不论选择何种方式学习,教师要积极给学生机会质疑,这是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