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1 21:2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心得体会》。

第一篇:读《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心得体会

读《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心得体会

原文:[摘要]课堂教学的过程改革研究,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构成。传统教学论、现代教学论、后现代教学理论流派等是今日我们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的思想资源。“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新课堂教学,重建 [作者简介]叶澜,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62)

课堂教学的过程改革研究,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构成。如果说,课堂教学价值观的重建,是为了弄清什么是当今中国学校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有价值和最为根本的目标;那么,课堂教学过程观的重建,则要回答在价值观认定以后,教师需要怎样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并如何以新的过程观为指导,去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实现新的价值观由理想向现实的转化。课堂教学过程观的重建,也是我国当今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必“遇”之题。我们在教育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提出这一任务,所以,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重建”是相对于长期形成的、在传统教学论中被确立稳固地位的观念,在学校课堂教学实践中至今还相当普遍、甚至相当顽固的现实存在;“重建”不只满足于理论的批判、观念的更新,还力图在改革中探讨和创建新的实践形态;“重建”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追求和任务,也是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和交互作用的产物。

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主义教学观,开了现代教学论的先河。他的学说和实践曾像台风一样在解放前20年代的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刮过,带来过兴奋和行动,但并未持久。解放初又很快被带上了资产阶级反动教育理论的帽子,受大张旗鼓的批判,在实践界没有地位,即使在当时的理论界,真懂杜威的恐怕也不多。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逐渐重新认识杜威,重新认识这一理论的历史价值和对我们冲出传统教学理论樊笼的价值,同时也促使我们深思杜威的理论为何在实践中常不得其真髓,并常与社会发展提升教育的知识含量的需要相冲突的原因。但不管怎样重新认识,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不可能原样地再现。杜威现代教学理论中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研究与关注,以及其后诸多新的教育哲学与心理学理论的诞生,使现代教学论没有停留在杜威,而是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中国教育界较熟悉的有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与最佳教学阶段的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等。但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教学实践界影响最大的是目标分类理论,其原因恐怕也在可操作性强以及效果的可测量性,符合盛极一时的教育研究科学化的潮流。尽管教育理论界还介绍、翻译了不少关于教学理论和教育模式的著作,然而其影响大多还停留在书本上或讲座中。

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随着国内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国内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又掀起了一次翻译、介绍和研究国外相关理论的高潮,其关注点集中到可以后现代主义为总称的诸多教学理论流派。后现代主义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进行了批判和解构。他们否定科学知识的绝对权威性和客观真理性,揭示其意识形态的隐蕴和不可规避的主观性;他们反对以记忆、强化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关注认知、智力因素的学习理论,主张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向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他们反对严格控制式的师生关系和模式化的教学过程观,提倡师生平等式的对话,并主张在具体情景中通过实践与对话动态推进教学过程。就其具体批判的对象来看,后现代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在指向传统教学观上是一致的,只是更为坚决、彻底和深入;就其哲学和心理学基础来看,后现代教学论对现代教学论的超越主要是依赖在方法论和元认知的层面上的超越。他们批判简单还原、二元对立、基于分析思维和逻辑建构的方法论;批判以追求终极真理为目标的认识过程论;他们猛烈地、并从多侧面、多层次攻击了现代教学论作为前提性认识基石的知识观,从而使整个“大厦”出现倾倒之势。但是,后现代观所普遍存有的过度批判、怀疑、解构以及对不确定性、偶然性等方面的过度推崇,不仅在给人巨大震动和兴奋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其偏激和否定性的问题;而且还使其自身也缺失了存在的根基,削弱了对现实教育世界变革的作用力度和可能性。就我国目前状态看,一些课程改革的先行学校,相当多的是把这些观点体现在新创设的“研究性”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而学科课程的教学还是采取较稳妥的传统方法,以确保改革背景下的升学率的“万无一失”。

以上十分概括且个人化的述评,大致勾勒并表达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对已有多种教学观所提供的理论资源、他们对中国学校教育实践(历史的、现实的)主要影响的认识和评价。这对明晰我们研究的立场和追求目标是必不可少的。还需要再作提炼的是:透过不同的观点与答案,寻找出共同的、反复讨论的问题。正是这类问题构成了教学过程研究的框架,是我们也必须探究和作答的问题。经过初步的探究和对教学实践的长期研究、观察,我们认为,主要问题有三:

第一,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不可取代的基本任务?

第二,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基本元素及其内在关系结构? 第三,如何认识教学过程展开、进行的独特内在逻辑?

三个问题的内在关联和指向,又可以合成一个问题,即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进行的人为活动,是由被策划者认识了的人类需要所造就的,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就是对有效实现这些需要的活动构建的合理性的认识。因此,“如何认识”就成为我们对教学过程提问的基本方式。

心得体会:

叶谰教授的《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引发了我的思考。让我对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做法有了重新认识。我经常问自己,“这样做,费心费力,我们要让孩子们学会什么?”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指出:“使学生努力学会不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努力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主体性教育思想正日益深入人心。我们已经开始重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按照事先预设的教学环节完成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何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的几段文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不能以“人”与“物”在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模式来认识,否则,就会陷入把“一方”当作“物”来操作的危险,而是应该以“人”与“人”之间在实践中的交往、即主体间性的模式来认识。”

“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关系,就要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各作一方来处理。”

课堂教学,人的先天素质是不能够改变的,但人的第二天性或第二素质却是可塑的。作为教师必须懂得如何对人进行施教,懂得如何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在课堂上获得落实,以完成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从三方面要求和帮助教师实现改革的目标,一是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新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

第二,在上课时,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

三是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来进行。

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觉得能够促进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更好地去探究,开拓新的课堂教学过程,所以推荐给大家。与这篇文章同一层面的还有《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建议大家不防一起看一看。

第二篇:《重建课堂教学新秩序》读后感

读悟

今天,我读了杨老师推荐的《重建课堂教学新秩序》这篇文章,再来看看我的课堂,我的很多要求与做法都值得再思考。

首先是坐姿。我觉得要求孩子坐端正听课是天经地仪的,孩子从头到尾都要坐端正,我看不惯做姿不好的孩子。如果谁坐不端正,我会马上要求他坐端正。一节课40分钟,孩子是不可能一直都坐得那么端正的。我上课随时都在提醒学生坐端正。尤其是一年级小朋友更不行,课堂上总有一部分时间是在纠正学生的坐姿习惯。记得蒋开键老师在给我们上示范课时,她上10分钟左右会叫孩子们静息

一、两分钟或是站起来活动一下,这样的做法是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课堂效率会更高。

二、回答问题。我有时上课会打断学生的回答,因为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我自己的预想,我总是会去寻找与我预设的基本一致的答案。读了文章后我终于明白,打断孩子的回答是不恰当的,是不尊重孩子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应该去慢慢地认真聆听每个孩子的回答,尊重他们的不成熟或是天真的想法与回答。

三、上课发言。我要求“发言先举手”,我一直以为这样要求是好习惯。读了文章后,明白这样做是是束缚了孩子活泼的天性。任景业老师的新规则是发言无需要举手,不需教师批准,想说就说,这一点要做到很难哦。因为,一旦让孩子们随便说,老师怎样来把孩子们又引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来,也就是说怎样来“收回”。这一门很高的艺术,需要老师要有较强课堂组织能力。文章里说“一般不要打断孩子的回答,尤其是低学段的孩子,让我们看到孩子在课堂中争先恐后的投入状态,这样做也好,至

少让敢说的孩子有机会说出来了,胆子小的孩子也有机会说出来了,还可以听到别人的发言。对孩子的回答无论好与不好,我们老师多一点宽容,多理解,多认可,多欣赏。”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去思考。面带微笑,鼓励孩子们敢说敢做,让他们信心百倍。我们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严一些,认真聆听孩子的回答,引导他们轻松学到知识。

四、换位思考。在教学中,难免有一些不听话,上课不认真的孩子,我们老师可能会生气。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们对这样的孩子可以“雷声大一点,雨点一定要小。”只要你能换位思考,考虑学生的心灵感受,把学生当成你自己的孩子,就能原谅学生的种种表现。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感受,哪怕孩子的一点点进步。俗话说,“五根手指有长短”。我们老师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与闪光点就知足了。

任老师的文章讲的有道理,我们都能理解、明白,但要做起来确实很难。难就难在我们老师始终受传统教育理念束缚,一些新的理念与做法需要慢慢去改变。其实,只要我们老师的教育思想跟上了教育观念转变了,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我们的孩子会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快乐成长。

第三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生命状态

2007年8月9日 来源:网友供稿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我从切实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探讨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导入、教学情境、小组合作学习、思维过程、课堂心理环境、反馈评价过程、学生的学习素质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优化 课堂教学过程 主体地位 学生生命状态

主动发展的教育。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其全面、与主要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柳斌同志在1997年就曾经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而且要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进入新世纪,验稿)》又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灌”、“搬”、“乱”的现象还很严重,“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为扭转上述局面,积极推行新课改,贯彻新课标,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状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因为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获得优异教学效果的基础。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斯普朗格语)“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苏霍姆林斯基)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二、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在《春》、《驿路梨花》、《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鼓励几个“电脑小高手”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总之,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契诃夫指出:“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学生性别、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师生、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可使学生在相互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容融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亲切交往、真诚合作等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并焕发生命活力。

四、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斯腾博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

三、优化小组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阐明、表达所学知识来观察;也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来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当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为学困生设计达到基本要求的辅助问题,提供思考“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打破原有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不断为学生创造不同层次的新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思维。

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充分利用各种可用因素,向学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五、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竞争的教育景象。

只有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感受成长的喜悦,释放个性与潜能,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状态。如神情呆滞,则说明听课走神:若眉头锁紧,则表明疑窦丛生;如点头微笑,则表明理解认同;若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已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

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学生的生成状态

生成状态是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也是衡量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因为它或是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闪现的一瞬,思维火花迸溅的刹那,抑或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的结果。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评价生成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出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教师作为反馈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评价方式上,将口头与笔头、知识与技能、操作与实验、竞赛与活动、问题情境与社会实践灵活地运用到评价中,创造性地“寓考于乐”,淡化考试竞争、淡化分数意识;评价方法上可使用档案袋和活动法,充分发挥考评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对教学的改革功能,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要有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且有学生人格形成、能力与水平、六、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身心发展、品德养成等方面的评价。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发展的需求,更是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存在的价值的体现。

七、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实体因素,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正如巴班斯基所说“如果学生不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组织的话,则教学过程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把握听、说、读、写的规律,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我认为,初中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如下几种语文学习习惯:聚精会神的听课习惯;拟写作提纲的习惯;边读边思、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认真独立的作业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工整规范美观的书写习惯;不懂就问善于质疑的习惯;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积累格言警句等素材的习惯;看报纸听新闻的习惯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与凸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才能真正凸显生命关怀。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因此,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好教学设计与课堂学生状况的互动关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况,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努力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我们将会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感受到学生生命的存在与力量,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我们才能形成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尊崇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格、个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

第四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圈,仍然没有越过重结果轻过程的障碍。“知识与能力、思维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所提出的三维目标,而要真正去实现这个三维目标,还要落实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上。“知识与能力”是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构建的,“思维的品质”是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提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浸染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优化教学过程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用预设打造精彩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要给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关注生本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注重动态的预设、弹性的预设、有留白的预设,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到处充满精彩。在预设时,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现状和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所有经验投入到情境中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2、巧设课堂提问。高明的教师提问往往是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最后水到渠成,让人恍然大悟。或者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现在普遍存在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教者为了体现启发式的原则,达到一种双边活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有的问题比较深,或范围比较大,学生答不出来,于是教者更多的时候在提那种不是问题的问题,如“对不对” “是不是” “好不好”等问题,更有甚者还迎合、附和学生,使语文课成了学生“最轻松、最快乐”的课,成了校园里的“聊天室”。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语文课既是语言训练课,更是思维训练课,亚里斯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设问便成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但在现实生活之中,老师的提问常常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问得太多,易获“满堂问”之名,追得太紧更有“严刑逼供”之罪,不问便陷入永不超生的填鸭式。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提问的质 1 量,教师不能沿着自己心中的答案去设计问题,而应是转换一下角色,想想自己拿到这个问题可能会怎么回答,根据自己答问过程中的“障碍”来调整问法,几番调整后再把问题拿给学生。我们应该在意教学中每一个设问的细节,在意每一个设问的用词,在意学生每一次答问的表现,做到精心设问,让学生由“默哀”走向思考,走向表达。问题应问在意外处,让学生在惊疑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应问在关键处;应问在延伸处,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另外,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不悱不启,不愤不发,课堂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

3、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思维是精神思想的火把,而精神思想要靠思维去点燃,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用思维去垂钓思想精神。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把眼光盯在学生的智慧生命上,而忽略学生的情感生命,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通过渗透在文本中的情感精神来浸润学生,使学生能真诚地去热爱人类,拥抱自然,善待他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

4、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课堂教学生成越精彩灵动,就越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就越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有用知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需要教师的深厚学养,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领悟,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洞悉观察,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情景的审视判断,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多积累,多反思,多总结,要求我们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第五篇:精细课堂教学过程

精细课堂教学过程

“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细化、规范、科学、严谨。

1、消化——是教师吃透文本的过程,备课、理解,有深度。

2、展化——是教师博览群书,拓展视野的过程。

3、内化——是教师将教材文本知识深化成自己的人本知识的过程。

4、转化——是教师实施教学,贯彻教学计划的具体过程

5、教化——是教师将教材文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6、同化——是教化目的实现的结果

7、异化——是师生对人类知识的反思和创新

8、升华——是通过异化和创新将原有知识上升到新的理论层次的过程

下载读《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过程[范文大全]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过程 摘要 教学价值观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的过程, 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

    读《课堂教学艺术》心得体会

    读《课堂教学艺术》心得体会 读了《现代课堂教育艺术》,获益匪浅,使我对课堂教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

    读《课堂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学习《课堂教学设计》体会 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这是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所发出的呼吁。但是怎样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要怎么样的效率?这是我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以来一直......

    重建“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

    重建“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 林卫民 近年来,笔者几次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义务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督查工作,与教师、学生进行访谈,进入课堂听课,同时结合自己的学校管理工作,明显感觉......

    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进步教学效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进步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进步课堂教学效力,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就应努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

    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精选五篇)

    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创设学生满意课堂 滁州市××中学 陈 勇 【摘要】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因其高效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也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意识。整体而有序地考虑教......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用语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用语 一、开始课堂教学(Beginning the lesson) Now, who can remember what we did last lesson? Well, can any of you tell me what we practised 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