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之初》教学反思
《人之初》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之初》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之初》教学反思1本课虽然是识字课,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本课内容节选自《三字经》这一经典的儿童启蒙读本,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多介绍了一些有关《三字经》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对传统国学的兴趣。比如,上课伊始,出示《三字经》的书籍图片,通过生动有趣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三字经》的学习兴趣。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课文学习结束时又出示《三字经》中关于“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句子,通过拓展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三字经》丰富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自然激发了学生阅读《三字经》的兴趣。本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扎实地识字学词、训练朗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传统国学的兴趣,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这对学生来说,甚至是比学会字词更重要的收获。
《人之初》教学反思2《人之初》这一课精选了《三字经》的两个片断,第一个片断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第二个片断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正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所以本课的学习更应该激发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正因为本课的特殊性,教学时比较有特点的是新课导入环节,引导“周处自新”的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在故事中理解课文前两句的含义。另一方面就是在课堂结尾的拓展延伸环节,借用有趣的视频动画讲了“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小故事,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三字经》除了含有丰富的知识还有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并且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学生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从而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
《人之初》教学反思3人之初,本性都是善良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影响,忽视了教育,就可能会变坏。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是教师给予得较多,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人之初》教学反思4《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爱读,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他不懂意思,但是他可以读得津津有味,因而读是没有问题的。对意思的理解却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借助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含义。
在教“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时,我就讲了两个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是《三害周处》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故事大意是:古时候有个叫周处的人,因为到处打人,乡亲们把他和南山的猛虎、北海的蛟龙并称为三害。后来,他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凭着自己的武功除掉了猛虎和蛟龙,成了一个好人。通过这个故事的叙述,学生理解了这两句《三字经》的含义,读起来也就更有味道了。这堂课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人之初》教学反思5本文内容选自国学经典《三字经》,字数整齐,上下两节,每节四句。朗朗上口的诵读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课设计以学生自主交流、小组互动为主体,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因为这篇《人之初》对于我们的孩子都很熟悉,平时背的滚瓜烂熟,所以读起来都很很流利,这节课只要以识字和朗读为主。
开课时,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先播放录音激发兴趣,再播放视频了解内容,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识字和朗读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汉字,多种方法读准字音,先是拼音读,卡片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让后进生和一些平时不喜欢举手的孩子当小老师,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下一环节的集中识字奠定了基础。再次朗读时,注意提示学生三字一停顿,也是把握文本特点,为体会和理解文本韵律做好准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识字方法得到互补。在此基础上,我通过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的认识。低年级教学中,理解文本大意虽然不是重点,但是适当理解文本,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本节课的内容,要让我们的孩子字传统文化上感悟。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轻松理解文本大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解文意有点难度,我是先让成绩好的同学先讲,通过字面意思去理解,然后我稍作点拨,刚开始对三字经只会背不会理解的基础上很难去理解。我们只有吃透文本,才能真正的理解文本。
学本课堂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张校也常说,向40分钟要质量才是搞好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要习惯问问自己“我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在短短的一节课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才是高效课堂,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我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去跟进。
《人之初》教学反思6《人之初》选自《三字经》,是学生们在幼儿园时就已经熟读成诵的内容,如何让他们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有更多的收获,是我备课时思考的重点。比较有效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的拓展。教学导入时,我加入了一些《三字经》的介绍,让学生们对传统国学多一些了解。课堂结尾处,我出示了关于“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相关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字经》除了含有丰富的知识,还有有趣的故事,激发他们课后阅读的兴趣。
第二是文本的理解,我想,逐字逐句地讲解肯定会让学生感觉乏味,所以,课堂上,我鼓励孩子们先说,其他孩子补充修正,最后我再说。课堂上,孩子们的碰撞还是蛮有趣的。比如“苟不教,性乃迁”,真有孩子以为是小狗不叫,然后看到字又觉得纳闷,是轻松的氛围,让他有勇气提出了心中的想法。还有“幼不学,老何为?”班里古诗大王郝尚悦脱口而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他孩子理解这句也容易多了。
第二篇:《人之初》教学反思
《人之初》教学反思11篇
《人之初》教学反思1
《人之初》选自《三字经》,是学生们在幼儿园时就已经熟读成诵的内容,如何让他们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有更多的收获,是我备课时思考的.重点。比较有效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的拓展。教学导入时,我加入了一些《三字经》的介绍,让学生们对传统国学多一些了解。课堂结尾处,我出示了关于“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相关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字经》除了含有丰富的知识,还有有趣的故事,激发他们课后阅读的兴趣。
第二是文本的理解,我想,逐字逐句地讲解肯定会让学生感觉乏味,所以,课堂上,我鼓励孩子们先说,其他孩子补充修正,最后我再说。课堂上,孩子们的碰撞还是蛮有趣的。比如“苟不教,性乃迁”,真有孩子以为是小狗不叫,然后看到字又觉得纳闷,是轻松的氛围,让他有勇气提出了心中的想法。还有“幼不学,老何为?”班里古诗大王郝尚悦脱口而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他孩子理解这句也容易多了。
《人之初》教学反思2
镇优质课我教学的是二年级校本课程《三字经》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部分。之所以选择这几句经文是因为它对孩子而言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基础上,受到教育,提高自身的学习意识。
教学以展示学生喜欢的《三字经》小故事开始。这是对前面学过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接下来要学习的新课的导入。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设计教学以读为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同桌互相读等多种新式,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不断阅读中领悟经文所要传达的一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生理解出现歧义时出示了动画视频,既可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状态,又能够通过更直观的影响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经文的意思。
学生在多读多思考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孙敬,苏秦,车胤,孙康四位古人所共有的精神,并能够说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勤学小故事,可以看出学生确实准备充分。对于没有自主学习的同学,我又设计了推荐书目,让学生的自学有所可依。推荐作业也二选一,既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这节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是因为我自身而言。比如灵活性差,一旦学生的思路脱离预设,作为教师没能尽快的设计应对办法。教学效果还有待于提高,部分学生还不能得到背诵的水平。
《人之初》教学反思3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练、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本文节选了其中的四句,第一句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第二句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第三句是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年轻时学习不努力,待白了少年头就会一事无成;第四句是说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得到了以下效果:
1、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堂上,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
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采用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二、成功之处
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课伊始,我播放了生动活泼的舞蹈视频和朗读视频。通过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很快就进人了学习的氛围中。
2、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有趣的活动中,“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个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三、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刚接触这类型文章,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有很大困难。我对于这些词语进行了讲解。但为了让学生对于疏通文意有帮助,机械的让学生背诵词语意思。其实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字的意思讲解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切记让学生记忆,更不能当作考察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环节比较草率。其中“性本善”前一字是后鼻音,后两个字是前鼻音“性相近”前两字是后鼻音,后一字是前鼻音。
《人之初》教学反思4
人之初,本性都是善良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影响,忽视了教育,就可能会变坏。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是教师给予得较多,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人之初》教学反思5
《人之初》这一课精选了《三字经》的两个片断,第一个片断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第二个片断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正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所以本课的学习更应该激发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正因为本课的特殊性,教学时比较有特点的是新课导入环节,引导“周处自新”的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在故事中理解课文前两句的含义。另一方面就是在课堂结尾的拓展延伸环节,借用有趣的视频动画讲了“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小故事,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三字经》除了含有丰富的`知识还有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并且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学生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从而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
《人之初》教学反思6
本课虽然是识字课,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本课内容节选自《三字经》这一经典的儿童启蒙读本,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多介绍了一些有关《三字经》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对传统国学的兴趣。比如,上课伊始,出示《三字经》的书籍图片,通过生动有趣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三字经》的学习兴趣。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课文学习结束时又出示《三字经》中关于“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句子,通过拓展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三字经》丰富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自然激发了学生阅读《三字经》的兴趣。本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扎实地识字学词、训练朗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传统国学的兴趣,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这对学生来说,甚至是比学会字词更重要的收获。
《人之初》教学反思7
优点:
本课精选《三字经》的两个片段进行识字教学,共八行,四句。
第1个片段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第2个片段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两个片段意思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大体了解意思,并熟读成诵,为今后更好地理解、领悟、印证打下基础。
不足之处:
课堂气氛的调动做的不好,应该设计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之初》教学反思8
《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爱读,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他不懂意思,但是他可以读得津津有味,因而读是没有问题的。对意思的理解却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借助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含义。
在教“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时,我就讲了两个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是《三害周处》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故事大意是:古时候有个叫周处的人,因为到处打人,乡亲们把他和南山的猛虎、北海的蛟龙并称为三害。后来,他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凭着自己的.武功除掉了猛虎和蛟龙,成了一个好人。通过这个故事的叙述,学生理解了这两句《三字经》的含义,读起来也就更有味道了。这堂课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人之初》教学反思9
本文内容选自国学经典《三字经》,字数整齐,上下两节,每节四句。朗朗上口的诵读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课设计以学生自主交流、小组互动为主体,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因为这篇《人之初》对于我们的孩子都很熟悉,平时背的滚瓜烂熟,所以读起来都很很流利,这节课只要以识字和朗读为主。开课时,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先播放录音激发兴趣,再播放视频了解内容,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识字和朗读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汉字,多种方法读准字音,先是拼音读,卡片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让后进生和一些平时不喜欢举手的 孩子当小老师,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下一环节的集中识字奠定了基础。再次朗读时,注意提示学生三字一停顿,也是把握文本特点,为体会和理解文本韵律做好准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识字方法得到互补。在此基础上,我通过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的认识。低年级教学中,理解文本大意虽然不是重点,但是适当理解文本,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本节课的内容,要让我们的孩子字传统文化上感悟。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轻松理解文本大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解文意有点难度,我是先让成绩好的同学先讲,通过字面意思去理解,然后我稍作点拨,刚开始对三字经只会背不会理解的基础上很难去理解。我们只有吃透文本,才能真正的理解文本。
学本课堂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张校也常说,向40分钟要质量才是搞好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要习惯问问自己“我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在短短的一节课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 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才是高效课堂,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我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去跟进。
《人之初》教学反思10
反思教学,觉得自己做的不错的地方:
1. 本课虽然是识字课,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本课内容节选自《三字经》这一经典的儿童启蒙读本,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多介绍了一些有关《三字经》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对传统国学的兴趣。比如,上课伊始,出示《三字经》的书籍图片,通过生动有趣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三字经》的学习兴趣。
2.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的意思。在课文学习结束时又出示《三字经》中关于“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句子,通过拓展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三字经》丰富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自然激发了学生阅读《三字经》的兴趣。
3. 本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扎实地识字学词、训练朗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传统国学的兴趣,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这对学生来说,甚至是比学会字词更重要的收获。
还有一些不足:
1. 关注面没有完全面向全体,有很多孩子只是听明白了句子的含义,但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来说就说不出来了。
2. 时间分配上还有待严谨一些,分析文本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可是字词学习上疏忽了。对于一年级来说,字词的学习还是很重要的。
《人之初》教学反思11
本课所学内容是《三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从教育和学习两个方面来讲的。
本文内容虽然读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理解起来较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课伊始,我播放了生动活泼的`舞蹈视频和朗读视频,通过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
不足之处:
讲解的过程中还是没有避免讲解过细,孩子不理解的'情况。
改进措施:
要在讲解课文时,有取舍。
第三篇:《人之初》教学反思
《人之初》教学反思
《人之初》教学反思1
本课所学内容是《三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从教育和学习两个方面来讲的。
本文内容虽然读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理解起来较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课伊始,我播放了生动活泼的舞蹈视频和朗读视频,通过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
不足之处:
讲解的过程中还是没有避免讲解过细,孩子不理解的'情况。
改进措施:
要在讲解课文时,有取舍。
《人之初》教学反思2
优点:
本课精选《三字经》的两个片段进行识字教学,共八行,四句。
第1个片段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第2个片段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两个片段意思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大体了解意思,并熟读成诵,为今后更好地理解、领悟、印证打下基础。
不足之处:
课堂气氛的调动做的不好,应该设计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之初》教学反思3
本文内容选自国学经典《三字经》,字数整齐,上下两节,每节四句。朗朗上口的诵读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课设计以学生自主交流、小组互动为主体,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因为这篇《人之初》对于我们的.孩子都很熟悉,平时背的滚瓜烂熟,所以读起来都很很流利,这节课只要以识字和朗读为主。开课时,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先播放录音激发兴趣,再播放视频了解内容,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识字和朗读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汉字,多种方法读准字音,先是拼音读,卡片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让后进生和一些平时不喜欢举手的 孩子当小老师,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下一环节的集中识字奠定了基础。再次朗读时,注意提示学生三字一停顿,也是把握文本特点,为体会和理解文本韵律做好准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识字方法得到互补。在此基础上,我通过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的认识。低年级教学中,理解文本大意虽然不是重点,但是适当理解文本,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本节课的内容,要让我们的孩子字传统文化上感悟。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轻松理解文本大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解文意有点难度,我是先让成绩好的同学先讲,通过字面意思去理解,然后我稍作点拨,刚开始对三字经只会背不会理解的基础上很难去理解。我们只有吃透文本,才能真正的理解文本。
学本课堂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张校也常说,向40分钟要质量才是搞好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要习惯问问自己“我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在短短的一节课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 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才是高效课堂,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我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去跟进。
《人之初》教学反思4
《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爱读,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他不懂意思,但是他可以读得津津有味,因而读是没有问题的。对意思的理解却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借助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含义。在教“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时,我就讲了两个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是《三害周处》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故事大意是:古时候有个叫周处的人,因为到处打人,乡亲们把他和南山的猛虎、北海的'蛟龙并称为三害。后来,他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凭着自己的武功除掉了猛虎和蛟龙,成了一个好人。通过这个故事的叙述,学生理解了这两句《三字经》的含义,读起来也就更有味道了。这堂课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人之初》教学反思5
反思教学,觉得自己做的不错的地方:
1. 本课虽然是识字课,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本课内容节选自《三字经》这一经典的儿童启蒙读本,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多介绍了一些有关《三字经》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对传统国学的兴趣。比如,上课伊始,出示《三字经》的书籍图片,通过生动有趣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三字经》的学习兴趣。
2.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的意思。在课文学习结束时又出示《三字经》中关于“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句子,通过拓展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三字经》丰富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自然激发了学生阅读《三字经》的兴趣。
3. 本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扎实地识字学词、训练朗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传统国学的.兴趣,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这对学生来说,甚至是比学会字词更重要的收获。
还有一些不足:
1. 关注面没有完全面向全体,有很多孩子只是听明白了句子的含义,但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来说就说不出来了。
2. 时间分配上还有待严谨一些,分析文本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可是字词学习上疏忽了。对于一年级来说,字词的学习还是很重要的。
《人之初》教学反思6
《人之初》选自《三字经》,是学生们在幼儿园时就已经熟读成诵的内容,如何让他们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有更多的收获,是我备课时思考的重点。比较有效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的拓展。教学导入时,我加入了一些《三字经》的介绍,让学生们对传统国学多一些了解。课堂结尾处,我出示了关于“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相关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字经》除了含有丰富的知识,还有有趣的故事,激发他们课后阅读的兴趣。
第二是文本的理解,我想,逐字逐句地讲解肯定会让学生感觉乏味,所以,课堂上,我鼓励孩子们先说,其他孩子补充修正,最后我再说。课堂上,孩子们的`碰撞还是蛮有趣的。比如“苟不教,性乃迁”,真有孩子以为是小狗不叫,然后看到字又觉得纳闷,是轻松的氛围,让他有勇气提出了心中的想法。还有“幼不学,老何为?”班里古诗大王郝尚悦脱口而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他孩子理解这句也容易多了。
《人之初》教学反思7
《人之初》一文是《三字经》的选段,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人生的道理。本文的`一个特点是言简意赅,内容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学会朗读,在反复的诵读中自读自悟。为了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还可以教学生吟唱,从而不断地品读深意。
人之初,本性都是善良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影响,忽视了教育,就可能会变坏。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是教师给予得较多,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人之初》教学反思8
《人之初》这一课精选了《三字经》的两个片断,第一个片断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第二个片断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正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所以本课的学习更应该激发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正因为本课的特殊性,教学时比较有特点的是新课导入环节,引导“周处自新”的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在故事中理解课文前两句的含义。另一方面就是在课堂结尾的拓展延伸环节,借用有趣的视频动画讲了“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小故事,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三字经》除了含有丰富的知识还有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并且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学生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从而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
《人之初》教学反思9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练、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本文节选了其中的四句,第一句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第二句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第三句是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年轻时学习不努力,待白了少年头就会一事无成;第四句是说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得到了以下效果:
1、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堂上,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
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采用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二、成功之处
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课伊始,我播放了生动活泼的舞蹈视频和朗读视频。通过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很快就进人了学习的氛围中。
2、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有趣的活动中,“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个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三、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刚接触这类型文章,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有很大困难。我对于这些词语进行了讲解。但为了让学生对于疏通文意有帮助,机械的让学生背诵词语意思。其实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字的意思讲解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切记让学生记忆,更不能当作考察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环节比较草率。其中“性本善”前一字是后鼻音,后两个字是前鼻音“性相近”前两字是后鼻音,后一字是前鼻音。
《人之初》教学反思10
本课虽然是识字课,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本课内容节选自《三字经》这一经典的儿童启蒙读本,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多介绍了一些有关《三字经》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对传统国学的兴趣。比如,上课伊始,出示《三字经》的书籍图片,通过生动有趣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三字经》的学习兴趣。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课文学习结束时又出示《三字经》中关于“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句子,通过拓展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三字经》丰富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自然激发了学生阅读《三字经》的兴趣。本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扎实地识字学词、训练朗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传统国学的兴趣,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这对学生来说,甚至是比学会字词更重要的收获。
第四篇:《人之初》优秀教案(含反思)
人之初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内容选自《三字经》,字数整齐,上下两节,每节四句。朗朗上口的诵读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堪称识字小文典范。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课设计以学生自主交流、小组互动为主体,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有关《三字经》的图片和视频。(教师)3.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频,激趣导入
1.教师引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播放《三字经》的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2.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3.播放《三字经》的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字幕,跟着声音诵读。4.教师引言: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发现《三字经》开头一句怎么背了吗?(学生齐背)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更是充满兴趣,开课伊始,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先播放录音激发兴趣,再播放视频了解内容,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儿歌,先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读几遍。
2.找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后齐声朗读。
3.再自由读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汉字,多种方法读准字音,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下一环节的集中识字奠定了基础。再次朗读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三字一停顿,也是把握文本特点,为体会和理解文本韵律做好准备。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字卡,同桌交流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2.学生汇报: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预设:
(1)“之”: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
(2)“初”: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此处结合字理演变图)。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始了,也叫人之初。左衣右刀就是“初”。(3)“性”:左右结构。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4)“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善良”。(5)“习”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习”。
(6)“教”:左右结构。多音字:jiāo(教书);jiào(教师)。(7)“迁”:半包围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9)“专”: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10)“幼”:组词:幼儿、幼虫、幼苗。
(11)“玉”: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字歌:大王怀中一宝石。
(12)“器”:用具的总称。组词:器皿、器物、武器。巧妙记忆:一只犬四张口。(13)“义”:组词:正义、情义、见义勇为、兄弟相拥,义薄云天。3.出示字卡,多种方式认读:学生领读、自由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识字方法得到互补。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的认识。
四、师生互动,感知韵文
1.先学后教,理解第一节韵文大意。(1)多媒体出示第一节内容,朗读理解。
①同桌配合,一人一句对读。要求注意字音,读得流利标准。②同桌交流第一节意思,有困难的请教老师。③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汇报自己的理解。
(2)多媒体出示本课相关画面,教师口述韵文大意。(预设: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专心。)
(3)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说出第一节韵文大意。2.先教后学,理解第二节韵文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节。(师生对读,拍手读,齐读。)(2)导学:多媒体出示第一句,抓关键词,引导理解意思。①在这一句中,请你找出一组反义词。(幼和老)
②教师导学:“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小朋友们能结合老师的解释把这一句完整地解释一下吗?(预设: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老了就会不懂道理,也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3)多媒体出示第二句,结合图片理解意思。
①教师出示玉石和玉器的图片,解释:玉不经过打磨雕琢,是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的。
②引学:人也和玉一样,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一句的完整意思。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理解文本大意不是重点,但是适当理解文本,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先学后教和先教后学两种教学思路相结合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轻松理解文本大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强调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课件出示所有要写的生字宝宝:之、近、远、义、相、习、玉。(喜欢哪个生字宝宝就学写哪个字。)3.师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描红,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再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 辶”的写法。4.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小朋友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背诵这篇课文吧!比一比谁背诵的《三字经》最多。
设计意图:采用明确姿势——出示生字——找出喜欢的生字——学习书写的过程,将写字教学扎扎实实落到实处。教学反思
本文作为《三字经》国学经典的选文,教学中真正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采用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第五篇:《人之初》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8 人之初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内容选自《三字经》,字数整齐,上下两节,每节四句。朗朗上口的诵读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堪称识字小文典范。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课设计以学生自主交流、小组互动为主体,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有关《三字经》的图片和视频。(教师)3.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频,激趣导入
1.教师引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播放《三字经》的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2.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3.播放《三字经》的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字幕,跟着声音诵读。4.教师引言: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发现《三字经》开头一句怎么背了吗?(学生齐背)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更是充满兴趣,开课伊始,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先播放录音激发兴趣,再播放视频了解内容,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儿歌,先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读几遍。
2.找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后齐声朗读。
3.再自由读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汉字,多种方法读准字音,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下一环节的集中识字奠定了基础。再次朗读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三字一停顿,也是把握文本特点,为体会和理解文本韵律做好准备。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字卡,同桌交流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2.学生汇报: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预设:
(1)“之”: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
(2)“初”: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此处结合字理演变图)。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始了,也叫人之初。左衣右刀就是“初”。(3)“性”:左右结构。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4)“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善良”。(5)“习”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习”。(6)“教”:左右结构。多音字:jiāo(教书);jiào(教师)。(7)“迁”:半包围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9)“专”: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10)“幼”:组词:幼儿、幼虫、幼苗。
(11)“玉”: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字歌:大王怀中一宝石。
(12)“器”:用具的总称。组词:器皿、器物、武器。巧妙记忆:一只犬四张口。(13)“义”:组词:正义、情义、见义勇为、兄弟相拥,义薄云天。3.出示字卡,多种方式认读:学生领读、自由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识字方法得到互补。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的认识。
四、师生互动,感知韵文
1.先学后教,理解第一节韵文大意。(1)多媒体出示第一节内容,朗读理解。
①同桌配合,一人一句对读。要求注意字音,读得流利标准。②同桌交流第一节意思,有困难的请教老师。③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汇报自己的理解。
(2)多媒体出示本课相关画面,教师口述韵文大意。(预设: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专心。)
(3)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说出第一节韵文大意。2.先教后学,理解第二节韵文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节。(师生对读,拍手读,齐读。)(2)导学:多媒体出示第一句,抓关键词,引导理解意思。①在这一句中,请你找出一组反义词。(幼和老)
②教师导学:“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小朋友们能结合老师的解释把这一句完整地解释一下吗?(预设: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老了就会不懂道理,也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3)多媒体出示第二句,结合图片理解意思。
①教师出示玉石和玉器的图片,解释:玉不经过打磨雕琢,是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的。
②引学:人也和玉一样,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一句的完整意思。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理解文本大意不是重点,但是适当理解文本,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先学后教和先教后学两种教学思路相结合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轻松理解文本大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强调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课件出示所有要写的生字宝宝:之、近、远、义、相、习、玉。(喜欢哪个生字宝宝就学写哪个字。)3.师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描红,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再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 辶”的写法。4.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小朋友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背诵这篇课文吧!比一比谁背诵的《三字经》最多。
设计意图:采用明确姿势——出示生字——找出喜欢的生字——学习书写的过程,将写字教学扎扎实实落到实处。教学反思
本文作为《三字经》国学经典的选文,教学中真正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采用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打电话”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活动是围绕“打电话”这一主题展开的。教材通过一组打电话场景展示了打电话时应注意的一般要领,明确打电话应做到先问好,再报名,并把事情说清楚等打电话的方法。接着,结合几组生活中常见的打电话场景,借助不同话题,组织学生学习拨打邀请电话、请假电话及其他电话,意在使学生将所学的打电话技巧通过具体场景演示,运用于生活,并学会拨打各类电话。教学时,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快快乐乐互动交际,轻轻松松实践语言,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目标
1.在打电话的过程中,根据通话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礼貌用语。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要表达的内容。(重点)
2.使学生知道打电话这种交际手段的一般常识和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在交际中良好的听话、说话习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难点)课前准备
1.图片、录音、视频等多媒体课件。(教师)2.了解打电话的一般方法。(学生)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师: 今天老师特地给同学们带来了谜语,你们想听吗? 一个东西生得巧,十个数字身上装,有耳朵,有尾巴,没鼻子,没眼睛。(打生活常见物)生:手机、电话机……
师:到底谁猜得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确实是电话机,小朋友真厉害。)师:电话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电话,即使我们相隔很远很远,也可以通过电话来相互了解对方的信息。但要学会正确使用电话,学问可多着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怎样打电话。(出示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采用谜语引入课文题目,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自然引出本课的主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情景再现,学打电话
师:同学们你们听,“铃铃铃……”,小明家的电话铃响了,他赶紧去接电话。噢!原来是好朋友芳芳,约他出去玩……(多媒体演示小明接到芳芳电话的情景。)师:你们觉得芳芳的这通电话打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芳芳在打电话时没有礼貌,她没说“你好”。
师:是的,我们在打电话的时候一定要有礼貌,电话接通要主动说你好!电话结束时要说再见,尽可能地使用礼貌用语。生:芳芳在电话里没说让小明什么时候去哪儿去玩儿。小明怎么去呀? 师:你听得真认真。芳芳没把时间、地点说清楚。打电话除了要有礼貌,还要说清你是谁,你找谁,什么事。
师:那请你再看看课文插图,有位叫李中的同学给张阳打电话,(出示课文情境图。)结果是张阳妈妈接的电话。(播放电话录音。)(通过电话录音的示范,明确打电话的方法。)
师:录音里的电话内容怎么样?
生:电话接通时李中问好了,还说了谢谢。很有礼貌。生:李中说了找谁,还报上了自己的名字,表达得很清楚。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我们再来听一次。(再次播放。)
师:打电话的方法,我们可以总结成一首儿歌,方便我们掌握。(多媒体出示:打电话,先拨号;问声好,把名报;说事情,要简要;说再见,有礼貌。)设计意图:一样的通话内容,不一样的通话对象,尝试着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既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又总结出了打电话的方法。在朗朗上口的儿歌诵读中,掌握打电话的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三、设置场景,学打各类电话 1.生生互动,学习拨打邀请电话。场景一
师:在刚才的场景中,李中想给张阳打电话约他一起出去踢足球。现在请同桌两人合作试着来打打这个电话。
师:哪一对合作伙伴愿意来试一试?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对好朋友电话打得怎么样? 生1:喂,你好!我是李中。生2:李中你好!我是张阳。
生1:明天是星期天,我们一起去踢球,怎么样? 生2:好啊!
生1:那我们就明天上午8点在胜利公园的足球场见。生2:好的,不见不散!生1:一言为定,再见!
师:对照我们刚才学的打电话方法,说说他们这通电话打得怎么样。生:李中在打电话时先问好,又报上了自己的名字。符合要求。生:他们在电话里把事情说清楚了,还约好了时间和见面的地点。
师:看来小朋友们听得很仔细。如果张阳有别的事想拒绝李中的邀请,该怎么说呢?(两名学生上前表演。)生3:喂,你好!我是李中。生4:你好,我是张阳。
生3:星期天你有时间吗?我想约你一起去踢足球。
生4:真是不好意思,周末我要随爸爸妈妈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奶奶。生3:哦,那好吧,祝你奶奶早日康复!我再约别的同学。生4:谢谢,再见!
师:虽然张阳拒绝了李中的邀请,但李中很满意。因为张阳非常有礼貌。2.师生互动,学生拨打请假电话。场景二
(课件演示丽丽生病的情境。)师:同学们,丽丽因为发烧不能上学,要向老师请假。可丽丽不会打电话,你们能帮帮她吗? 生1:能。
师:现在丽丽就是咱们班同学,她该怎样给班主任打电话,电话里该说什么呢? 生1:说自己得病了。生2:说要请多长时间的假。生3:问问老师同不同意给假。
师:现在我就是你们的老师,谁来打这个请假电话?(师生表演通话。)师:喂,你好!
生:你好!我是丽丽,是李老师吗?
师:丽丽,你好,我就是李老师。你找我有事吗?
生:李老师,我发烧了,想跟你请半天假,下午再去上课,行吗? 师:当然可以!那谁在家陪你啊? 生:我的妈妈在家陪我。
师:那你在家要注意多休息,别忘了按时吃药啊!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师:再见!
师:这个丽丽电话打得不错,很有礼貌,把跟老师请假的原因及请多长时间的假说得很清楚。老师提醒大家,当和长辈或老师打电话时最好用“您”。这样更能表示对老师或长辈的尊敬。
师:接下来,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当丽丽,谁再来打打这个请假的电话?(师生表演通话。)
师:我们帮丽丽把电话打得很好,老师相信同学们在生病或有事情时也能把电话打得清楚明白。请同学们都记住你们老师的电话号码。当你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时候,可以随时给老师打电话。3.创设火灾情境,拨打急救电话。场景三
师:刚才我们试着打了邀请电话、请假电话,我们都能够做到说话有礼貌,把事情讲清楚。但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的电话,打起来就显得不那么简单了。(出示:110、119、120。)
师:你们知道这3个电话号码吗?什么时候打这些电话呢? 生:119是救火的电话,110是抓坏人的,120是救人的。师:119是消防队,110是报警服务台,120是急救中心。
师:这3个号码不能随便拨打。只有发生了紧急情况时,我们才能拨打。而且拨打这样的电话是要有方法的。
师:看,出什么事了?(播放动画课件。)生:着火了。师:拨哪个电话? 生:快打119。
设计意图:学生从虚拟的世界走进了现实生活。“丽丽打电话请假”这个“情境”来自生活。将生活与课堂融为一体,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模拟如何打常用的请假电话。尤其是师生互动,一起表演,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通过创设各种不同场景,引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打电话,将口语交际与生活紧密结合。
四、联系实际,在游戏中交际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打电话,而且喜欢上了打电话。别急,我们接下来就选择你喜欢的题目来和同桌练习打电话。多媒体出示:1.忘了作业,打电话给好朋友询问。2.爸爸出差了,打电话给爸爸。3.奶奶身体不好,打电话问候奶奶。4.有位叔叔打电话给爸爸,但是爸爸不在家。
师: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进行表演。(学生练习表演,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评价。)师:下面请两位同学来表演,其他同学边看边填写手中的评价表格。
生1:我们要表演第四个场景,我来当打电话的叔叔,我的同桌来接我的电话。生2:喂,你好!请问你找谁?
生1:你好,小朋友,请问这是王主任家吗?能帮我叫你爸爸来听电话吗? 生2:叔叔,不好意思,我爸爸不在家。请您留下您的姓名和电话号码,等爸爸回来我转告他给您回电话。
生1:好的,我姓李,我的电话是……谢谢你,小朋友。再见!生2:叔叔再见!
师:两位同学的电话打完了,你能说说他们表演得怎么样吗?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选取感兴趣的交际话题,进行打电话表演,将所学的打电话方法运用于实际的交际活动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进而内化所学的交际方法。
五、总结延伸,走进生活
师:打电话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让我们用热情的语言,给亲人、朋友打个电话,送去一句真挚的问候,一份春天般的温暖。你们愿意吗? 生齐:愿意!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总结,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打电话,延伸口语交际的空间,并且激发学生将所学的技巧运用到打电话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内化知识。教学反思
1.巧设情境,激发交际兴趣
本课教学设计精心设计了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不时地将学生引领进特定的情境中,激起学生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小学生的表演欲都很强,角色的表演能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为了演好角色,学生都努力地使自己的口语表达更清楚、更完整、更符合角色的特点,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表演中得到了锻练,得到了发展。
2.多边互动,培养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它是一个听与说双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所以,课堂上安排大量时间,注重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全班学生都能参与的形式,让学生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增强交际能力。这节课就给了学生充足的语言实践的时间与空间,保证学生有充分地“说”的时间和自由地“说”的空间。整节课上,教师就是这样创设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快快乐乐互动交际,轻轻松松实践语言,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