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都可能会使用到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对个人的自我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你所见过的自我评价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材分析:
本课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效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学要求:
1、学习词牌及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人的生活背景。
2、抓住本词的关键“词眼”教学,多种方式方法悟词意。
3、由词感悟并想象,并写在稿纸上。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词文,体悟想象,并写下来。
2、了解词牌、词的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课前资料收集、词律、音乐课欣赏熟悉。
教学过程:
一、词律出示,激趣导入。
词曲旋律出示,了解词牌并板书课题。
二、了解生平,以情入文。
课前收集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资料,课堂交流,教师小结: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词人婉约派代表,被后人称为“千古第一才女”,流传至今的作品集有《漱玉词》、《易安居士文集》。
三、多点体悟,动笔写文。
1、抓关键词眼“醉”读词文,感情词意,配乐唱词。
2、说出想象,抓住一句词,一个场景,写在配图稿纸上,交流展示。
要求:真是一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用词写了下来,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吗?想象一下画面,然后写到配图稿纸上。
(音效,图片出示)
3、写文。
4、拓展体悟升华情感。
《琵琶语李清照词》多媒体出示,现代化手段的使用,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孩子们将会爱上古诗词,爱上古典文学。
5、小结。(师)
板书: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酒
醉 花 悦
情
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本课是诗歌阅读教学,为了能让孩子大体把握词意并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我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设计“赏词牌”、“醉词意”、“唱词律”、“写词文”等环节,让孩子们充分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当然,本课是一篇千古美文,很多名家都有精彩教学、案例,毕竟个人教学功底不到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此感谢市区级教研室及校领导的关心指导。请各位专家评委,在座的各位老师指点、批评。
第二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1: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2: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3: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讲解
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ōulù]”,鸥和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jiá]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
简评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这首词杨金本《65+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第三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作品原文
如梦令⑴
常记溪亭日暮⑵,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⑶,误入藕花深处⑷。争渡⑸,争渡,惊起一滩鸥鹭⑹。
作品注释
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常记:长久记忆。溪亭:临水的亭台。
⑶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⑷藕花:荷花。
⑸争:怎,怎么。
⑹鸥鹭:泛指水鸟。
作品译文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创作背景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作品鉴赏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以优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后惊起鸥鹭,全词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词人把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这是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它不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那样带着富贵之气,也不像《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样带着衰飒之气,而是表现了作者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名家点评
现代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别见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卷四,误作无名氏词,注“或作李易安。”(《词林万选》所注或作某某,殆为毛晋所加,非杨慎原文。)又见《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卷一、《唐词纪》卷五、《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二引《古今词话》,俱误作吕洞宾词。
现代唐圭璋《百家唐宋词新话》: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原为抄本。并非善本,其误抄“尝”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尝记”,可以纠正《乐府雅词》之误,由此亦可知《全芳备祖》之可贵。纵观当代选本,凡选清照此词者无不作“常记”,试思常为经常,尝为曾经,作“常”必误无疑,不知何以竟无人深思词意,沿误作“常”。以讹传讹,贻误来学,影响甚大。希望以后选清照此词者,务必以《全芳备祖》为据,改“常”作“尝”。
现代吴小如《诗词札丛》:我以为“争”应作另一种解释,即“怎”的同义字。这在宋词中是屡见不鲜的。“争渡”即“怎渡”,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从荷花丛中划出来,正如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么办”的口吻。不料左右盘旋,船却总是走不脱。这样一折腾,那些己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起而飞了。检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争”正作“怎”解,可谓先得我心。
词牌简介
如梦令,词牌名之一。原名《忆仙姿》,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作,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中的“如梦”得名。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有单双调。单调正体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双调六十六字,上下片各七句五仄韵一叠韵。
作品格律
⊙仄⊙平平▲(仄韵)
⊙仄⊙平⊙▲(叶仄韵)
⊙仄仄平平(句)
⊙仄⊙平平▲(叶仄韵)
平▲(叶仄韵)
平▲(迭句)
⊙仄仄平◎▲(叶仄韵)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第四篇:《如梦令.常记》教学设计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三、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
五、教学时数
试讲15分钟(第二课时)
六、教学用具
粉笔、黑板、多媒体
七、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早上好!我们开始上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板书:如梦令)首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上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板书:
一、复习)“如梦令”是词牌名,李清照是南宋婉约派词人,号易安居士,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这些内容大家一定要牢记。(板书:
一、复习)具体教学过程:
(一)、师范读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赏析一下这首词,首先老师给大家诵读一下。老师强调一个字的读音,“兴”应读四声,表兴致、兴趣。
(二)精读全词,古文今译
1、老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大家根据课文注释翻译一下,呆回儿老师找个同学来试着说一下。(略顿)
好,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略顿)不错,大致意思都对了,看来同学们已经对这首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么同学们大声告诉老师,这首词都描写了哪几个意象?溪亭、舟、藕花、鸥鹭(板书:溪亭、舟、藕花、鸥鹭)这首词也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来展开的。
2、师释疑
①“常记溪亭日暮”。“溪亭“就是溪边的亭子。这句中交代了游玩的时间、地点,时间为曾经的一个日暮时分,地点为溪亭。在时间地点之前又加了一个词“常记”。为什么会“常记”?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在这里词人也是这样的。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那么在那里是怎样一种情形让她如此难忘呢?第二句告诉我们了: ② “沉醉不知归路”。“醉”字,为什么会醉呢?因为这里的风景很美,再加上喝了些酒,所以作者就醉了。说到这儿,老师要补充一下: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在“醉”字前面,词人又加了一个“沉”字,“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而且还可能不知她一人,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幅生活画面:一群少女在夕阳西斜的傍晚,相约于小湖边的一个亭子里,畅所欲言,或吟诗作赋,或打闹嬉玩,或推酒行令,不知不觉中一个个都满脸红霞飞舞,醉眼朦胧。仅一个“醉”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少女们畅饮的图画。“沉醉”二字则从侧面表现出少女时期那种童心未泯的情趣,有点任性,但任性得可爱,任性得活泼。因为“沉醉”,她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其实从“沉醉“词可看出词人当时是敞开胸怀尽情的游玩的。在这种情况下,她也许一时根本没想到要回家。
③“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来时所乘的那条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误入藕花深处”,“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此时肯定开始心慌意乱起来了。④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的“争”,是通假字,通“怎”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在词人焦急万分之时,忽然“惊起一滩鸥鹭”,“鸥鹭[ōulù]”,鸥和鹭都是水鸟,沙鸥和白鹭。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jiá]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三)、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想象画面
老师刚才带领大家把这首词分析了一下,大家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了,那么,老师有个问题问大家。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就是一幅画。那么,读完这首词,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呢?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嗯,好,从同学的描述中,老师了解了同学们眼中李清照以及她郊游时的图景。
2、教师深情描述,加强理解
老师也来描述一下,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独有年少的词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是刚饮过美酒,酒意未消?还是景色宜人,惹人陶醉?兼或有之吧!直到她游玩兴尽才准备乘船归去。此时,湖上娇艳的荷花朝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她的船儿。她情不自禁地驾起双桨,向前划去,划呀,划呀,竟不知不觉误入荷花深处,进也不能,退也不能,怎么办?她用足力气。谁知蓦然间想起一阵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白鹭被她惊飞了。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是不是很美?(美!)
(3)有感情朗读。
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词,我想有好多同学会读得更美,谁来试读一下。(学生朗读,教师适时点评。)
嗯,很好,果然读出了词的味道。
(四)感悟主题
如果用词中一个字来概括一下词的主题,大家想想会是什么?(板书:醉)对,整首词正是围绕着一个“醉”字展开。词人坐在溪亭,与友人推杯换盏、吟诗作对,此情此景以足以让人沉醉。而接下来的“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都因“醉”起。而这首词的构思也非常巧妙,作者没有写这次郊游的全过程,而只是剪取了它的尾声,写归途中迷路时“争渡”的情景。但是,通过这片刻间生活情状,却可以使人想象出这一整天的郊游是何等的欢快,令人难忘。这是李清照年轻时的作品,此时她生活优越,这一段时间也是她一生之中最美好也最幸福自由的时光。正是有着这样美好的心境,词人才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在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
(五)、指导背诵
好了,同学们对这首词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了,下面大家跟着老师一块来试背一下这首词,并再一次体会一下词人的感情。
背的还不够熟练,课下努力!
(六)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结合作品内容和情景,以作者的口吻写一段散文化的片段。
第五篇:观舞记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观舞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文本介绍
《观舞记》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后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主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尽可能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想像空间。使读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形体美,以获得语言和舞蹈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二、学情介绍
笔者所带班级语文素养相对较高,喜欢语文,学生思维较活跃,语文课堂相对于别的班级要活跃得多,学生喜欢模仿写作,平时,班级学生轮流写每日随笔,已经坚持了近一学年,有多篇佳作产生。基于学生有这样的积累,笔者斟酌考虑,最后决定把这篇选文当作用件来处理。
三、学习目标
1.赏析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片断练习。
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片断练习。
2.教学难点:赏析文章精妙的语言。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1.师:我们的同学喜爱音乐,有的还有舞蹈方面的特长,肯定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印度舞蹈
2.师(播放印度舞蹈补充):请大家用心欣赏舞蹈,看后用简洁的语言评价一下,可以从服饰装扮、舞姿等方面。
3:(指名学生回答后师适时小结):优美的旋律,婀娜的舞姿,妩媚的打扮,让人如醉如痴。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冰心一同学习《观舞记》,看她是如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迷人的舞蹈。(板书课题)
(二)投影出示介绍舞蹈
引导学生关注:提到印度舞蹈,就会想到舞之神“湿婆天”:在印度教的佛经中,湿婆头戴“火焰冠”,是主宰破坏和生殖两种权能的神,生有三只眼和四只手臂。他终年在喜马拉雅山苦修行,学会跳舞,成为刚柔两种舞蹈的创造者,后被尊为“舞王”。当他翩翩起舞时,三只眼睛睁开,分别洞察过去、现在和将来;四只手臂轻轻舒展,前两臂作印度教典型的姿势,后两只手分别持小鼓和火焰。)
婆罗多舞是最具代表的印度古典舞,服饰非常精致讲究,常被视作是用金子制成的服饰,非常华丽婆罗多舞是最具代表的印度古典舞,发源于印度南部的泰米尔那都省邦。婆罗多代表情绪、音乐、节拍、动作,清楚表明婆罗多舞蹈是由情绪、音乐、节拍组合的舞蹈艺术。舞者要在不同的情景里十分熟练而优雅的交替转换动作、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情绪和各种手语,彰显婆罗多舞蹈的精致和难度。观众完全可以通过舞者的手势、眼睛睛、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音乐节拍的快慢来读懂舞者所要叙述和表达的思想、情绪和故事事
文中卡拉玛姐妹跳的就是婆罗多舞。以卡拉玛为主角,妹妹在旁边伴舞。
(三)用心阅读初步感知
师问:这篇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作为欣赏者,冰心努力说出她心中的感受,那么总体带给她什么感受?(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进行概括吗?)(投影出示)
引导归纳:是飞动的“美”(板书)
(四)悦读语段具体研讨
1.作者如何表现飞动的美呢?下面我们来欣赏具体描绘舞蹈的句段(16——17节)
(指名读,思考:怎样来进行具体描绘的?)
提示:16节:整体描绘舞蹈实写
17节:独舞——“6个忽而”——排比(实写)
(实写是指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
18节:合舞——“蛇舞”——比喻、引用(虚写)
(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3.教师归纳: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
4.补充交代背景:《观舞记》是冰心写于五十年代后期的一篇散文。当时中印关系正处于蜜月时期,两国的来往比较频繁,在国际上有着许多的共同的立场和观点,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印关系的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冰心以一场异国风情表演——印度舞蹈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散文。也正因为这一大的背景,这篇散文同时也有着应景之作之嫌。文中所产生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冰心的散文《观舞记》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来北京的表演实况,浓妆艳抹地描绘了舞台上姐妹的服饰、身段、神态和舞姿,作者倾尽全力调动了文学技艺,写得珠光宝气,光彩照人。可是华丽的外表下掩藏着真情的不足,一是作者与卡拉玛姐妹缺乏心灵的交流,二是作者对印度舞和卡拉玛姐妹的表演缺少真实的感动。散文本来就是主内的,即依托于心灵体验、心灵感悟。冰心早年的散文和耄耋之年的散文深得公众称许,因为这些散文篇篇都有一个真实的作者活脱地展示出来;惟独她在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写的散文主外不主内,技艺甚好而感情空疏,个性流失,这篇写于1957年的《观舞记》就是例证。
(五)学以致用尝试练笔
1.过渡语: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美,冰心的生动描写也很美,有的同学一定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也想用自己的妙笔去描绘这惊人的舞蹈艺术吧。
播放杨丽萍的《雀之灵》片断,学生仿照文中精彩的描写语段进行仿写训练。
投影出示要求:1.对观赏到的舞蹈描绘进行描绘(可选择描绘整体的感受,也可描绘局部打动你的片段)
2.能够说出心中的感受
(给两个示例,开启学生思维)
(1)灵动的手指,纤长的白臂,柔和的音乐,舒展的变换中透出淡淡的孔雀般的高贵,淡雅的裙子,铺开在台上犹如一只戏水的孔雀,愉快地享受自然的馈赠,黑色的布景中她是一道绚烂的光芒!
(2)身着洁白孔雀衣的她半卧在地上,双眉轻柔,平展成波状,时而快,时而缓缓曼,时而刚时而柔,如同一个孔雀展开翅膀欲飞向蓝天,又似展现雄姿,忽表现无边的喜悦。
2.指名进行交流,教师适时进行评价,以赏识鼓励为主。
(六)课堂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聪敏的双耳去倾听,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用灵巧的双手去描绘,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述,艺术——就在你我身边!
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观舞记》这篇散文就内容而言,学生大都能理解,因而笔者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成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具体描绘舞蹈的语段,并根据相应的视频舞蹈来尝试进行模仿练笔,把视觉形象转化为文字形象。就整个教学流程来看,非常顺畅,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是有不足之处,发现投影出示了冰心的写作背景材料后,学生突然有些模糊,不知道教师到底要告诉他们什么,这是本课的败笔。根据这节课的授课历程,笔者发现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我们教师不妨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根据书中选文的类型,适当的文章可以当作用件来授课。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教材选文的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用件类的内容特点是普通文章;属教材内容;易替代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习读写知识,技能、方法;策略主要关注形式;应“偏于一隅”。教学特点是“非学文,利用文中的东西引导学生从事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而《观舞记》这篇散文符合用件的特点。本文浅显易懂,主要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所以笔者选择新的切入口,引导学生欣赏作者如何去描绘舞姿,侧重理解实写和虚写的技巧,然后进行适当模仿练笔,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素质教育的当下,语文教师当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始终以文本为根本,尽管辅助教学材料有很多,网络资源也丰富多彩,但是语文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要独具慧眼,要具备自己理解文本的能力,要学会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文本进行解读,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