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万能说课稿
高中历史万能说课稿(精选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万能说课稿(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万能说课稿1一、说教材
(一)地位及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近现代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总结,又是“一战后国际关系”的背景。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并为二十多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根据新课标我设置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述萨拉热窝事件,提高学生概述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交战双方、性质、结果及以及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3、通过评价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多角度地观察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构建本课知识树,探讨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过程、战争的性质、后果和深远的影响。
2、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以史为鉴的意识。
3、通过图片欣赏,观看影片,焦点关注,时事报道等活动对战争的灾难性进行情境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对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世界和平。
2、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性后果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大战的性质及大战结束的原因。
二、说学情
年龄特点:思维敏捷、积极性强、好奇心重,关心国内国际局势。
具备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和简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看待事物基本上能辨别是非,但不够全面;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通过6W法、阅读分析法、情境体验法、归纳构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法
通过学案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材料教学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
(一)图片导入、情境激趣
通过现代战争的图片展示,导出发生于1914—1918年燃遍全球战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用6W法(原因why、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经过what、性质结果影响how)自学“一战”的基本概况。
(三)互动交流、质难问疑
设置了“时事报道”环节:
小组合作后,学生派代表以记者身份对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进行报道,增强故事性,让学生明白萨拉热窝事件是大战的导火线,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此外,还设置了“合作探究”环节:
1、探究问题一:“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表材料得出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让学生对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感性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2、探究问题二: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从刺杀目的、手段性质、刺杀结果三方面来评价。指导学生在评论历史事件时,注意运用史实分析和说明问题,坚持“论从史出”、“一分为二”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通过这种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世界和平。
3、探究问题三:“一战”结束的原因有哪些?
指导学生从各个国家的角度归纳概括得出答案,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并从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4、探究问题四:“一战”的性质和影响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一战”爆发的原因,参战国的性质和目的以及战争后果等方面出发,分析得出它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战争的深远影响是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战争是一场罪恶的战争,同时它也改变了国际格局。
(四)以史为鉴,情感升华
通过观看《凡尔登战役》视频,让学生感悟战争的残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让学生树立和平的意识,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我通过以上途径来突破本课重难点。
(五)整理归纳、知识建构
让学生自己用知识树归纳本课知识点,建构本课的知识框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根据学科特点主动获取信息,提炼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规律性认识,掌握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用“一二三四”总结本课。
最后,本课的教学设计适应现代课程观要求,发挥历史的现实性功能,拉近历史与现实、与学生的距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
五、教学反思
1、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问题的时间不是太充足,必将影响到学生的思考效果。
2、讨论的重点还可更多地放在结合实际方面。如现在的美国对伊拉克、利比亚的战争,“斩首”行动等,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恐怖行为?个人所进行的和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活动性质一样吗?对现在美国的行为如何评价?
高中历史万能说课稿2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二)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高中历史万能说课稿3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美苏争霸》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有关二战后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国际格局的形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美苏争霸的概况,认识美苏争霸的原因及后果。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
首先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其次正确认识美苏争霸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在历史上落后的国家建成高度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另外对待今日的美国,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它的霸权政策,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它政治谋略的合理部分,这是一个合格的具有民族危机感的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理智的分析。
本节难度大:内容抽象概括,且概念多,观点多,理论敏感点多。
3、教学重点: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中苏联的战略意图与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因为这两点的掌握对于学生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帮助。
4、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美苏争霸中,既有紧张又有缓和的局面。因为教材对此只作概括性的列举,并未具体分析,难以理解。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此外,他们的信息来源较广泛,思想前卫活跃,对美苏争霸多少都有一点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因此要在课堂教学抓住学生思维热点,既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美苏争霸,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
三、教学策略
1、教法运用
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
2、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四、过程设计
1、导入。地图,显示美苏方位。
提问(1)战后初期,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主宰的国家是哪两个?
学生回答:美国、苏联。直接导入本课主题。
2、破题。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任何一节历史课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的是从破题入手,使学生形成本节教材最基本的历史概念。
提问(2)什么是美苏争霸?
指导学生阅读、概括教材有关内容,形成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形式(现象)和内容(实质)两方面对这个概念进行解析。
3、分析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问题(3)美苏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在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及教材挖掘和分析上,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其根本原因。在这里我让学生看一段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4、梳理过程。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旨在弄清美苏争霸的基本过程。
方法: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
问题(4)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起止时间、双方首脑、代表事例、基本态势?
这里涉及到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下大力气,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我主要是用表格的形式归纳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而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教材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如:
在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的学习中,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出现“古巴导弹危机”?这里通过古巴导弹危机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结论: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播放视频资料使学生的参与程度得到提高,再现历史情境,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第二阶段的学习中,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苏联为什么要入侵阿富汗?在这里展示世界地图,指出苏联和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通过设置如下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全球四大洋,苏联仅有一洋不临,请问是哪一洋?苏联要控制印度洋必经哪里?苏联控制印度洋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至于如何理解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这里关系到美国的两任总统及他们的对外政策,只要对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理解美国政策调整的本质了。
在第三阶段的学习中,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是“星球大战计划”?美国为什么推行这个计划?对于这个问题,我预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让有准备同学讲解“SDI”及“NMD”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对80年代美苏两国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美国推行这一计划的目的是企图在美国经济复苏而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之时,乘机击垮苏联,夺取世界霸权。
为什么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的时刻又有剑拔弩张之时?其实说紧张尚可理解,如何看待缓和呢?这是本节的难点,这里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掘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根本原因,得出这样的结论:双方的意图在于“以退为进”;根本原因是双方军事经济实力的消长。这样做可以深入浅出地解决了本节的难点问题。
问题(5)战后苏联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苏联在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战略意图,因为教材中已经有叙述,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表格将知识归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苏联在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会有这样的对外政策?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制作表格的时候,将苏联每一阶段政策制定的背景考虑进去了,并且还增加了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的有关内容,以便学生复习和将知识系统归类。
5、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设计一些具有思辩性的问题,分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辩论。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如:
问题(6)美苏争霸给美苏两国经济及世界局势带来怎样的影响?从美苏争霸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注意引导学生分别从对美,对苏及对世界局势等三方面分析其影响,学生根据课内外所掌握的知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实事求是地逐一列出美苏争霸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6、板书设计
7、总结与反馈
主要任务:巩固和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一)小结:
1、美苏争霸过程中,互有攻守,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双方的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
2、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利益
(二)从争霸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给学生命制4道左右选择题,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万能说课稿4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提炼教材信息:(本环节约8~10分钟)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炼本课的主要信息,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大部分知识点初中已学过,避免占用大量时间。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约1~2分钟)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约5~6分钟)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
(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高中历史万能说课稿5我今天说课的课例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中的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说课内容将围绕六个方面展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讲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是专题六的第一课,专题六是新高考增加的考试内容,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精华—民主与法制,是古典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第一课的内容是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赖以萌芽、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认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很大,从中对我们有所借鉴。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专题还是在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通过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的阐述,来认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基础。
2、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了解,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本课三个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活动氛围。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
突破策略: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并且与古代中国进行比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以突破重点。
2、教学难点:西方的民主政治兴起于古希腊的历史条件。
突破策略:结合教材三个子目,设计“古希腊考察团”,通过三个行程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在情景教学中,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福安二中的高一学生,他们思维较活跃,乐于表现,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而且知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直观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2、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上编写的较为详细的内容,对于重点、难点,我采用
(1)图片展示法:高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相对薄弱。通过展现古代希腊文明和地理环境组图,加深学生对城邦的印象,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城邦形成的原因。
(2)比较法:运用比较法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比较古希腊民主制度和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
(3)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既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又可培育同学间相互探讨的氛围。
(4)情景教学法:学生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氛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的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得到发展。
3、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我尽可能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为目的。因为只有通过个体独立思索、探究发现而建立的知识系统,才是最稳定的。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每堂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良好的导入语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1、本节课我是通过一组图片导入,图片展示古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设计导语:古希腊文明光辉灿烂,一直影响到现在。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如此伟大的文明,又是在怎样的政治制度下,古希腊文明会有如此灿烂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古希腊文明灿烂辉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铺垫。由此导入新课。
2、展示课题,解释何为民主
(二)讲授新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一次“古希腊考察活动”,通过三个行程的情景教学,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这样做的目的:学生作为考察团的成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知道考察的内容就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要点,达到提高45分钟的课堂学习效率。
第一步分析第一个子目——蔚蓝色的希腊(考察团的行程一:惊鸿一瞥鸟瞰古希腊)
本子目是教学重点,主要阐述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地理条件。
在这个教学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1)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个问题
①就地理环境而言,希腊有何特点?
②希腊的`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2)展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地图,对比分析:
希腊的地理环境适宜进行哪种经济活动?
中国的地理环境适宜哪一种经济活动?
思考: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政治各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运用比较的分析方法,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成果置于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理解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极其不同特点,能够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文明形成的关系,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第二步分析第二个子目——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考察团的行程二:身临其境考察古城邦)
这个环节采取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四个问题,去考察希腊古城邦的特点,认识希腊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环境
合作探究
第一组考察内容:城邦是什么?从城邦的概念中你能得出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吗?
第二组考察内容:古代希腊为什么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而是形成众多城邦呢?
第三组考察内容:城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分别是什么?
第四组考察内容:城邦制度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有何影响?
第三步分析第三个子目——希腊的公民(考察团的行程三入乡随俗接触古公民)
这个环节采取情景教学法,设置一个古公民的家庭情景,引导学生去考察这个古公民的家庭,探究五个疑问,弄清
(1)什么是公民?
(2)公民具备哪些权利?
(3)公民的基本素质?
(4)为什么公民的集体荣誉感特别强?
作为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各城邦的公民从小接受系统训练,具备了一定参政素质,成年后为城邦贡献自己的个人才智和力量,推进各城邦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繁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一个现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从而实现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四步巩固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强调重点和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梳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巩固知识
第五步课后探究
作业的布置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所以作业的布置一般是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计划,还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研讨的能力。
布置作业: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标古今中外历史相联系的整体史观。
第六步板书设计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三个行程、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与探究,使整节课的效果较好,双边活动也比较活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课堂教学时间不容易掌控,完成教学所需时间比预计要多些,导致后面总结提升部分以及练习时间不够。
总之,本课教学按照双主教学的模式,依据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主动生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高中历史万能说课稿6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宋史》等相关文献和表格资料,了解宋初专制主义集权加强的背景,客观地分析出加强集权的措施给当时北宋带来的作用,同时掌握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史料分析等方式,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放置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加以分析,客观地评价这些措施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到专制集权的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北宋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
【难点】
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谜语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与王安石有关的关键词:“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改革家、《梅花》”,在学生明确是王安石后,我将进行设问: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是怎样的状况?他进行的变法又为什么会失败?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出示谜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进入课堂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首先,我会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时间轴并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北宋采取集权措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确其原因是吸取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教训。其次我将展示《宋史》的史料节选,请学生根据史料总结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紧接着,我将展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此之后,我将用讲授法,讲解重文轻武的措施。最后,我将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明确这些措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另一方面影响了行政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增强史料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我会出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北宋周围有哪些民族政权?在学生明确辽、西夏后,我将出示《宋书》的史料节选,分别请学生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此之后,我将出示北宋军队人数和军费增长的表格,请学生从表格中归纳出当时北宋冗兵冗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图片分析能力。
(三)王安石变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会提问:面对统治危机,北宋统治者进行了哪些改革?学生结合教材明确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会通过介绍让学生明确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结果是失败的。之后,我将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王安石变法涉及到哪几个方面?变法的原则和目的又是什么?在学生明确富国强兵等答案后,我将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节选,请学生观看纪录片,总结出王安石在富国和强兵中采取的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最后,我将讲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用人不当,另一方面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四)南宋的偏安
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出南宋和金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学生归纳完毕后,我将出示岳飞的《满江红》,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和岳飞有关的故事,感悟岳飞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古诗,体现历史学科综合性,培训学生人文素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概况,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表格作业,能使学生系统地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第二篇: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xx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
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 ;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高中历史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古代非洲与美洲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5课,是古代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教材通过两个子目“古代非洲文明”“古代美洲文明”,介绍了古代非洲和美洲不同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的社会状况,感受世界文明多样性。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中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有所把握,对世界充满兴趣,但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比较陌生,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知道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区域范围,增强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史料和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和影响因素,提高史料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入感受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成果。
【难点】
影响文明产生的重要因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图片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胡夫金字塔图、阿兹特克太阳历石图,并引导设问: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呢?在学生明确答案之后,我会继续引导设问: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文明?除了这些成就之外,古代美洲和非洲还有哪些文明成果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古代非洲文明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纪录片《非洲文明之旅》的片段,请学生思考:非洲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可以结合视频明确农业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非洲文明的产生。紧接着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图片《古代非洲的国家》,请学生找出非洲有哪些重要的文明。帮助学生明确东北非、西非和南非出现的.多个国家和文明。
之后,为加深学生对这些文明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马里国王曼萨·穆萨》《阿克苏姆王国遗址》等图片和《全球通史》《非洲古代王国》等史料,并将学生以教室座次为单位分为东非和东北非组、西非组和南非组,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这些地区的国家发展概况。从而明确:东北非的阿克苏姆王国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在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而且对外贸易发达,与阿拉伯、波斯、印度甚至中国都有贸易往来;西非的加纳、马里、桑海三个国家都拥有丰富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贸易,极其富有。它们也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南非地区11世纪末由班图人建立津巴布韦,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在其统治之下。
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会进一步补充,帮助学生明确马里、廷巴克图和桑海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情境创设也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主体性,从而顺利突破本课重难点。
(三)古代美洲文明
首先,我会结合大屏幕上的农作物图片,为学生讲解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农业发展,进而帮助学生明确,这些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独属于美洲的农作物为美洲地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之后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在此基础上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其次,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图片和纪录片《失落的美洲文明》的片段,请学生结合图片和纪录片,以同桌两人为一组,归纳概括美洲文明的具体表现,并以历史放映室的讲解员的身份进行介绍。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呈现情况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加强对不同地区文明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境,烘托课堂氛围。
(三)条件
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非洲史》等史料,请学生结合对各文明的理解,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思考,古代非洲和美洲出现文明的共同条件有哪些。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炼铁技术的进步等。紧接着我会进行强调:在古代,文明想要得到发展是离不开农业生产的,非洲和美洲文明也不能例外。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为自己喜欢的文明写一篇宣传词。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高中历史说课稿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亚洲的振兴与崛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等历史知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与崩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2、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三、教学要点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2、印度经济的发展
3、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不仅有前几课我们了解的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而且也使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人民深受鼓舞,纷纷掀起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亚非拉不仅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而且使资本主义列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宣告瓦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新课讲授】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印度是如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曾经发生国哪些的反英斗争?
生: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的直接统治历史。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
师:众所周知,英属印度殖民地不单单包括现在的印度,还至少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那为什么英属印度殖民地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陷入分裂?
生: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的提出。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殖民地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英国无力应付,只好打算让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驻印度的新总督蒙巴顿上任。在6月3日向英国议会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史称《蒙巴顿方案》)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出任第一任总理。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宣告成立。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印度与巴基斯坦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但是,1971年12月3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干预下,12月7日双方停火,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现在的孟加拉共和国。
2、印度经济的发展
印度充分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印度的科学技术人才十分丰富,每百万人口中有科技人员3329人,科技人员数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1991年以后,印度推行经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印度GDP连续保持年均6%的增长速度,特别是1994~间,更是平均达到了7%。据统计,到20xx年,印度的外汇储备也达到了450亿美元。
3、亚洲其他地区的独立与发展
师:新加坡、韩国抓住机遇,大力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师:就在亚洲国家纷纷独立,并走上发展道路的同时,非洲地区也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师: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的情况。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战结束至50年代前期,一些北非国家先后取得独立。其中重要的包括埃及独立和收回苏伊士运河斗争、阿尔及利亚的独立等。
1952年爆发了“自由军官组织”领导的“七月革命”。埃及独立,纳赛尔当选为总统。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
又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为重占苏伊士运河,联合以色列发动的侵埃战争。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国际通航运河,扼亚、欧、非三洲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在埃及人民反抗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英法被迫于11月7日宣布停火,22日从埃及撤军。次年3月以军也从埃及撤出。
师: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0多个独立国家。其中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第三阶段,70年代主要是葡属非洲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时期。1975年,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等国人民经过长期武装斗争,赢得独立,结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长达500年的殖民统治。
第四阶段,90年代初。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时期,其标志是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1994年,在南非举行了第一次各个种族都参加的全国大选,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曼德拉成为南非历第一个黑人总统,标志着南非种族隔离制的消除,这揭开了南非历史新的一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1959年古巴革命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师: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及运河区主权进行了长期斗争。巴拿马逐步收回运河区主权。至年底,巴拿马已完全收回运河区的主权。
【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阶段特点
生:四五十年代,独立运动兴起;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高涨;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深入;90年代,殖民体系崩溃。
【布置作业】
思考:印度与中国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请问印度与中国获得民族独立的方式一样吗?为什么?
【板书】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2、印度经济的发展
3、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高中历史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习: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习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1)总论: 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 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 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 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 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3.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 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撰写历史论文
首先布置论文范围、主题;其次进行举例;最后提供相关查阅资料的网址。
此题设置的目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概括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并深化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高中历史说课稿5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上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下接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在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说教学
(1)知识方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概况和特点;在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实业家;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2)能力方面:通过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原因和结果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统治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其深刻的原因。一、辛亥革命的推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封建障碍。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三、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提倡国货。这些是内因。四、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主要原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难点: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特征。由于此部分知识比较分散,学生对这一特点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较低层次上。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华民族主义工业这一阶段发展的概括等多角度、多层次、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的特征,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对新时代到来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说教法
提问启发,通过提问,能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从而引出本节所讲内容。
讲解法,针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讲述解释,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讨论法、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民主,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与学的活动。
说学法和学生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加深。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引用材料、形势示意图、设计表格,帮助学生概括、归纳、比较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原因与结果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教学反馈、板书设计、布置作业等六部分。
说教学反馈及自我评价
本课教学重难点集中,为巩固教学成果,设计基础训练和能力提升的练习,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散思维。
说总体设计构想
立足教材实际,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既体现学科综合思想,又渗透新课程意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管理。
高中历史说课稿6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希腊文明的摇篮、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和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三个子目构成。这三部分内容是紧密联系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古代希腊文明得到充分发展,为希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揭示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对理解世界政治文明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一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历史的学习趣味较强。初中时期已经学习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简单历史史实,但是对于专业的政治术语,如“民主制”“贵族制”等概念,感觉深奥难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出发,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将形象思维上升至概念与结论的理想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分析雅典的自然自理环境,增强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树立历史的时空观念。
2.通过搜集古希腊政治制度的.信息和资料,养成初步的归纳和分析能力。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及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增强辩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古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留下来的重要遗产,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雅典的三次民主改革。
【难点】
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五、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讲解概念,使得学生由形象思维变成理论思维。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生活实例导入法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会提问:同学们,现在我们班级是通过怎样的方式选举班委成员啊?国家又是通过什么方式选举领导人呢?在学生回答出民主选举的基础上,我会继续设问:这种民主选举的方式最早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雅典,雅典为什么会产生民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是如何一步步确立的?具体的操作过程又是怎样的?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同时,我设置的思考问题又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我会先出示古代希腊地图和欧洲地图,请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希腊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希腊的地形有是怎样的特点?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学生通过读图能够得出结论:雅典位于地中海沿岸,海岸线曲折,便于从事海上航行,海路交通发达。境内多山,适合商业活动。
接着,我会呈现中国地貌图,引导学生比较希腊和中国地貌图的差别,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
随后,我会展示城邦和公民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古希腊城邦的特征和城邦公民的权利:古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的公民可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有对民主权利的渴望。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我会强调:城邦制度是希腊民主的摇篮。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能够增强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二)雅典的三次重要改革
接下来是对雅典三次重要改革的学习,也是我教学的重点。
首先,我会多媒体展示梭伦与贵族们争论的图片,让学生们大胆设想如果你是梭伦,你会和贵族们在争论什么?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可以认识到梭伦改革的背景是由于当时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激化。
接着,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以历史小组为单位,通过表格的形式归纳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学生通过归纳可以认识到: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制度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最后,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中关于陶片放逐法的介绍,探讨其利弊。然后,我还会向学生讲解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等概念。
【设计意图】采用这种情景扮演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身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激发学生们的思维。表格法的使用,一方面能方便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简单而实用。通过教师讲解专业的政治术语的概念,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雅典的繁荣景象、雅典人的一天、苏格拉底之死等史料,让学生阅读教材结合上述史料,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下问题: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全体雅典人都可以参与的吗?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和评价。
学生讨论回答后,我会引导学生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在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在于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而且容易造成民主的滥觞。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史料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史学思维。通过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加强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正确认识,更好的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我会进行总结,升华情感,实现智育和德育的相互统一。
2.作业:请大家课下查阅有关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资料,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谈谈你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感想。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讲授,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
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进行讨论,探究问题,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个问题是学生迷惑且必须要分析掌握的。
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依据: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个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难点问题。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依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年。第一次战争是在1842年就已结束,由于时间相隔外远的原因,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继续关系,所以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法:增加课堂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启发式提问法:通过设置争议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比较法:学生通过比较来更深一步认识理解历史题。
(5)观察学习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并与所学内容联系,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在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其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通过出示一张与中英相关的《世界地图》,引发学生观察、思索,为什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之间会发生战争?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两国形势,导入新课。
2、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点难点,在教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让学生注意观察,结合对教材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虎门销烟。
(2)评、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图片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学生思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感:而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让学生结合教材后的材料以及补充的图片资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鸦片战争的经过,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详细讲叙,只是通过演示《鸦片战争的形势示意图》一带而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主要通过教材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条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其危害性,再通过表格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
过渡: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取得了诸多的权益,法、美也借机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捞取权益。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进入下一个问题“战火再燃”,即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可通过出示英国在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学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战争的经过及影响,可以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以及一张相关的表格,从战争的根本目的、性质、过程及影响等方面来比较两次战争的异同,从而让学生理解掌握“战火再燃”其实就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并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如何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并突出英法两国殖民者在占领北京期间所犯的滔天罪行。
3、结:结合板书设计,让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于讲相结合,来巩固本课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本课线索及主要知识点进行简要的梳理。并试着证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4、课题延伸
:▲重修圆明园成了大众话题,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说明理由。(不赞成的原因有下: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现在的遗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价值。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第四、修复圆明园无论在建筑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无法达到原有的水平,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高中历史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是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代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一节学好了,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为本节课抽象名词概念较多,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这主要是依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情况确定的。因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无论是从其历史地位,还是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上来看,都需要学生掌握。这是由于“五四”运动在历的重要性决定了的,而“五四”运动的重要性在历史意义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诠释。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教育的题材,而“五四”运动正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典型教材。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因为“五四”运动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过程上,而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上。所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教材中显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为重点。
难点是“五四”运动为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这一个问题具有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它既同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历史知识结构相联系,又同新民主义革命的知识相关联;还由于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的其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成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而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我所授课班级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历史概念,估计他们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千种教学方法:
1、归纳法:因为本节课需要理解的抽象名词概念较多,而采用归纳法符合心理学上知识的接受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
2、情景教学法:其理论依据和操作过程在讲述“五四”运动过程时有具体阐述。
3、对比法:对于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性,又能满足他们脱离儿童期后其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要注意启发对比。
4、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及我校实际情况,配合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使的教具有:
1、“五四”运动历史教学地图
2、小黑板
3、摸拟“五四”使运动中使用的宣传旗和宣传单
三、说教学过程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
1展示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的切入点,易于新知识的接受)
2、、理解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基础,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从而组合成更新的知识体系)
3、保持(新知识体系的形成,还需要进一步的简化、修正、排列、组合,以便更好地储存在大脑中)
4、运用(即利用新的知识去获得更新知识的过程,表现为解决问题,创造发明等。)
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程序:
第一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一步只需2分钟。
“同学们从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国人民没有低头,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在学生们列举出后,教师总结),指出“这一系列抗争都失败了,但到了本世纪初,中国人民最后选择了共产党,最终把中国人民的抗争引向了胜利,而这一切都开始于‘五四’运动。”这样,在学生学过的抗争史这一系列旧知识找到了切入本节新知识的切入点,而且形成了对比效果,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
第二步:展示并让学生理解新知识,这一步需要25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引导学生去回顾袁世凯复辟和北洋军阀复古的史实,运用归纳法说明一切反动势力都是利用思想专制来达到其统治目的的。指出,要*反动势力,就要向封建传统思想展开猛烈进攻,由此展开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比较前后两个时期的差异。得出: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书上没有集中分析,在学生找出“五四”导火线后,我巧妙设问:“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遭受那么多侵略,为什么这一次反响那么大?”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去总结“五四”爆发的大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
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我采取了情景教学法。选一名学生扮演学生的领袖,四名扮演参加“五四”游打的学生,学生的领袖期发传单、旗帜,并领导群众大呼“五四”爱国口号。*完毕后,又扮演罢工领袖,率领工人罢工,体现“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通过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创设一定的历史环境,再现了“五四”运动的一个场景,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历史。由于在扮演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必定会在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们愿意上历史课,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质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联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五四”运动中的口号来分析,学生就比较好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比“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而不同点就是“五四”运动的“新”,“新”在广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指出,“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为下一节课的进行埋下的伏笔。
第三步,巩固练习阶段,大概需要10分钟。
首先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则是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爆发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学生**为主,到了6月3日以后中心转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运动为主。“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两年后,中国诞生了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此小结使学生把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弄清楚了,并再次强调了重难点。
然后是基础知识题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加强新知识体系的构建,为随时提取所学知识作好运用上的准备。
第四步:运用阶段,需要8分钟。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本节课正是一个好时机。在本节课最后时间里,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们的讨论必然要涉及到他们现实生活和理想,老师再加以正确引导。这就使“五四”爱国品质迁移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中去,引导他们的人生。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世界观。
四、说板书
“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分析大背景
2、过程 ① 5.4 —— 学生为主力——北京
② 6.3后——工人为主力——上海
3、历史意义(重点):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难点)
依据:
① 采用了板书实用性的原则。
② 揭示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高中历史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2课。主要介绍了在古今中外各国水路交通的代表性成就和交通对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对交通变迁有全面的认识,还可以了解我国交通的突出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而且已经学习过不同时期中外水陆交通的突出代表,但是缺乏系统梳理,也不清楚交通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解决学生的知识短板,提升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围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研读《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了解交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观念。
2、通过归纳不同历史时期中外各国水陆交通代表性成就,加深时空观念。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我国古代水陆交通的突出成就,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感悟家国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古今中外水陆交通的代表性成就。
难点:交通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就进入了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多媒体导入的方式。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约公元前35两河流域的双轮车示意图,并请学生一起来猜一猜,它作何用途?在学生回答后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从古至今水陆交通是如何发展的,这些发展又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导入的方式能够为课堂制造悬念,烘托氛围。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
首先,我会展示古罗马道路示意图和秦直道示意图并提问:古代的中外各国有何代表性的道路,是什么促使人们修建道路的。学生结合课本回答后,我会继续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古代中外各国开凿了哪些著名的运河?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强调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重要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课本内容的方式,提升学生归纳、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
对于这一部分,我会首先展示纪录片《新航路开辟》片段并提问:古代中外各国人民对海运的探索有哪些。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一步展示《世界主要海港和航线示意图》,引导生观察图片并提问:世界海运航线中最为繁忙的运河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之后,我会强调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在国际航运中的重要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纪录片和图片,直观呈现历史信息,加深知识印象的同时也能锻炼提取、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引导学生回忆工业革命中交通部分的内容,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我会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交通工具上的突破,这一时期中外各国的水陆交通有何发展。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所学知识的方式,形成知识间的联系,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这一部分内容是我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所以我会采用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破。我会呈现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的史料,请学生结合史料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展开五分钟讨论,讨论内容为:交通给社会变迁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历史的能力。史料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能力,深入理解交通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保证我本课的教学质量,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课下观看纪录片《超级货运》并思考现代的交通有何发展?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10
【知识概要】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 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权力的萌芽。夏朝时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务,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周王利用分封与宗法制的结合,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制度败坏,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皇帝具有无上权威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国家分裂、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说明了它的坎坷。直到宋代,这种斗争才尘埃落定,却不幸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勋益颇大,明朝废除丞相,清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学习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有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知识。
(2)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影响,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同时还应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与西方古代制度进行对比。
(3)以史为鉴。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总结
学习指导
目前 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模块进行,大部分课程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 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学习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但也没有表示明显的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当然,对历史理论的学习,更是必须重视的,其目的正在于帮助学生“会”学。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一学生毕竟不是高三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 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
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
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
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
导入新课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韧和源头。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 最终瓦解。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探讨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一下夏、商两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夏:约公元前20xx年。商:约公元前1600年)然后让学生归纳夏、商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如下:夏朝,公共权力 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权力
补充:“公共权力”的理解
国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它与旧的氏族组织的不同在于:第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样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权力是为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服务的。恩格斯曾谈到过这种权力的来源。他指出:“在每个这样的公社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由个别成员来担当,如:解决争端;制止个别越权;监督用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状态下执行宗教职能。这样的职位,在任何时候的原始公社中,…还可以看到的。这些职位被赋予了某种全权,这就是国家权力的萌芽。”所以夏朝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让学生看书理解“方国联盟”的定义然后选择性补充:受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上古时代的国家想象并构拟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司马迁作《史记》,夏、商、周三个王国的兴衰便被描绘成大一统王朝的更迭。其实,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所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为方国联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国征取贡物、巡狩盟国境地、仲裁方国间争端和惩罚方国的权力。
为了处理商人本族及方国之间的关系,并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实行“内服、外服制度”
(2)内服、外服制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理解什么是内服制度?什么是外服制度?内服官员有哪些?外服官员权力有哪些?外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有选择性补充: 成汤建国后,为了奖励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战的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
所谓的内服官就是在当时商都郑州任职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个诸侯国当驻地大使的官员。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商都郑州是商王自己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亲自委派官吏对辖区内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一样,是“内服” 官吏。内服官中职务最高的 政务官,是为商王出谋划策的“相”,又称“阿”、“保”、“尹”,如成汤时期的伊尹、武丁时期 的傅说等,他们都是商王重要的辅佐人物,常常为商王决定国家大事。王朝中所有仅次于相的高级官吏统称为卿士,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而是对高级官吏的泛称。
另外,商朝还有“三公”这样的官职,但在成汤时期还没有设立,因为它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所以并不常设,是属于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还有很多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 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等等。
在成汤灭夏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诸侯国跟随他并肩作战。建国后,成汤在商都郑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国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诸子和其他贵族封为诸侯,他们就属于“外服”官。这些外服的诸侯都要接受成汤的封号, 成为商王朝的臣子。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记载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规定了诸侯和贵族的等级和地位,是奴隶制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诸侯也是有可能成为商朝政权中的高级官吏,即成为内服官。
各地的诸侯接受成汤的封号,也是要尽自己的义务的:诸侯必须对成汤表示臣服,并每年定期进贡大量的食物、珍宝;还要应成汤之召参加或者统领征伐、狩猎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维持封区内的安定和发展。
(3)垄断神权
目的: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 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国
在讲述“分封制”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概括来说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2.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封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 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教师在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利用本目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的概况。另外,应让学生明确通行亲族与异性封国的差异。
1、宗法制度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 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定义: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
(3)原则:西周的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周天子相对于其他一切封国领地来说是大宗,其他诸侯相对而言皆为小宗。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为小宗。在各个相对关系中,小宗应服从大宗,有义务纳贡、帮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其三,各级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最高宗子——周天子负责。这种宗法统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统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在这种双重统治之下,官吏与各级行政机构的选择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完全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
(4)实质:宗法制度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得政权的家族对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专制统治。
(5)工具:礼乐制度
注:此项让学生自主看书,合作讨论,进行归纳。
高中历史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美国内战》一课在继《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介绍了独立后的美国领土的扩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内战爆发概况及其结果。其中领土扩张和内战是重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问题是难点。基于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考虑采用以下教学程序及方式处理本课教材。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通过屏幕展示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在提问回忆的基础上,老师再继续追问,设置探究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这样通过旧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探究
①读、探、议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导入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即:独立后的美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还存在着什么内部障碍?然后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发言,交流讨论结果。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全文,找障碍,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书上没有明确的指出障碍是什么?这是要靠通过读全文,分析全文内容后才能得出结论的.,这时安排小组讨论,既可以打破读书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更能加强学生的合件能力,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老师可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出独立的美国还存在着领土狭小,南北矛盾等障碍,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的能力。
②看 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美国独立后领土扩张的方式和方向,教材上只有静面的图,我通过屏幕动画显示领土扩张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扩张的方式和方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③评 关于“西进运动”的影响书上是通过小字和“血泪之路”的图出现的,但这个问题不能省略,我通过设计巧妙的过渡问题:“大批移民带着家产到荒漠的西部去干什么?是去旅游吗?”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去谈西进运动的影响,学生的答案是多种的,只要说得有理老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多思考,积极发言,最后通过图片、屏幕显示,老师小结,引导学生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升华学生痛恨侵略的情感,为后面“升华”中的“对比”作铺垫。
④析、练 南北矛盾及内战爆发是全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细读本目、讨论分析南北存在着哪些矛盾问题─→学生发言,找出矛盾问题─→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原因。屏幕显示分析过程,再展示有趣的漫画,让学生通过分析漫画内容,加深对领土扩张,南北矛盾及内战爆发的关系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语言表达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于内战过程及意义比较简单,通过设问,让学生在问题中了解内战过程,与课前导入问题相呼应。
3、升华(逐步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①学 教材中对林肯的评价有正楷字部分、小字部分,课后有练习,再引导学生分析完内战的意文后,提出过渡问题(略),让学生通过对林肯的评价,认识到林肯一生的贡献及可贵的品质,不仅会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优良品质。屏幕显示林肯像及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使学生在伟人的评价中使情感得到升华。
②结 屏幕显示押韵的本节课内容的小结,让学生在乐趣中巩固已学知识,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如时间足够,可让学生分析小结所包含的内容)。
③比、评 屏幕显示美国“西进运动”及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图片,播放优美的反映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录相片断及xxx关于西部大开发讲话的内容要点,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资料、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将美国的“西进运动”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畅谈中体验教材与生活、课外与课内、自己与社会是紧密相联的,提高学生演泽知识、以使鉴
今的能力,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学科中的内涵,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并上升为学好历史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只启发不评价,以免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不等结果如何学生能讨论、能思考、能发言就是收获。最后鼓励学生要关注与参与生活,为祖国的建设而努力学习,在学生畅谈、课堂气氛的高潮中结束本节课,让学生有一种学有余味,恋恋不舍的感觉。
三、教学意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以上各环节,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情景以及巧妙的过渡,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做到“读、看、听、想、议、说、记”。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学能致用、学能创新。重视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享受。
高中历史说课稿12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套教材将孔子、老子列为第一课,突出了孔子和老子在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地位。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课程标准】
一、知识目标: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
二、能力目标:通过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要自觉传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
【教法与学法】
高二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根据本课的特点,学生可能对单纯的思想史不感兴趣,所以教学 中我采取“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感受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己走进历史,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历史问题,建构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图片反映了什么状况?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孔子被后人神化尊为圣人,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孔子与老子孔子的学说安排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出示孔子故乡曲阜的照片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来山东曲埠的孔庙参观,假如派你去帮助他了解孔子,你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很容易想到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主张,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显示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的内容表格(教师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讲解)安排学生填写表格有关内容学生回忆和阅读教材,思考、归纳学生能基本回答孔子的思想主张,大致理解“仁”“礼”的思想内涵,记忆孔子的一些名言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孔子与老子孔子思想的影响(课件展示图片)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什么他的主张却不被统治者采纳呢?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在老师的帮助下,能理解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培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指导学生看书阅读教材第5页“阅读与思考”,分析为什么孔子学说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学生看书,找出相关内容;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老子的思想及影响(课件播放视频资料)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老子的”道”是指什么?
2、老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什么?(课件展示:表格填空)
3、现实生活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结合影片和课本的内容,回答问题从哲学和政治两个方面把握老子的思想核心。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都能在现实生活找到影子
小结课件显示本节课的知识架构学习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你更喜欢谁的思想呢?学生积极发言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比较。
【巩固练习】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D)(1)“仁”(2)“礼”(3)“为政以德”(4)“有教无类”
A、(1)(2)(3)(4)
B、(2)(3)(4)
C、(1)(3)(4)
D、(1)(2)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B)
A、“仁”和“礼”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B)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本课特色】
营造情景激发兴趣优化导学注重探究。
高中历史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宋史》等相关文献和表格资料,了解宋初专制主义集权加强的背景,客观地分析出加强集权的措施给当时北宋带来的作用,同时掌握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史料分析等方式,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放置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加以分析,客观地评价这些措施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到专制集权的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北宋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
【难点】
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谜语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与王安石有关的关键词:“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改革家、《梅花》”,在学生明确是王安石后,我将进行设问: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是怎样的状况?他进行的变法又为什么会失败?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出示谜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进入课堂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首先,我会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时间轴并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北宋采取集权措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确其原因是吸取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教训。其次我将展示《宋史》的史料节选,请学生根据史料总结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紧接着,我将展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此之后,我将用讲授法,讲解重文轻武的措施。最后,我将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明确这些措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另一方面影响了行政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增强史料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我会出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北宋周围有哪些民族政权?在学生明确辽、西夏后,我将出示《宋书》的史料节选,分别请学生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此之后,我将出示北宋军队人数和军费增长的表格,请学生从表格中归纳出当时北宋冗兵冗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图片分析能力。
(三)王安石变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会提问:面对统治危机,北宋统治者进行了哪些改革?学生结合教材明确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会通过介绍让学生明确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结果是失败的。之后,我将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王安石变法涉及到哪几个方面?变法的原则和目的又是什么?在学生明确富国强兵等答案后,我将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节选,请学生观看纪录片,总结出王安石在富国和强兵中采取的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最后,我将讲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用人不当,另一方面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四)南宋的偏安
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出南宋和金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学生归纳完毕后,我将出示岳飞的《满江红》,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和岳飞有关的故事,感悟岳飞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古诗,体现历史学科综合性,培训学生人文素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概况,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表格作业,能使学生系统地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高中历史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首先我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9课,主要介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早期经济组织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上承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下启西方对中国殖民扩张所带来的经济变动,是本单元的重点。而要系统的学习本节课,不仅需要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更要深入理解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本课知识容量和复杂度比较大,所以在授课时更需要循序渐进,因此对于本次说课,我采取了分课时的方法,侧重在前两子目——蒸汽时代的到来、进入电气时代。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接下来谈一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我所面对的高一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思维方式也不够成熟。因此,在授课当中我会运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讲授。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掌握和区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深入理解工业革命对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相关史料的分析,提升概括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难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图片辅助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在对教材、学情有整体把握之后,为了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接下来就谈一谈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谈话导入法。
我会通过精炼的语言进行介绍:恩格斯曾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提问学生: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平静下又隐藏着怎样的巨大进步?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介绍和提问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增加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面的授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背景
我会在多媒体课件上播放视频《历史纪录片——第一次工业革命》,并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够在英国轰轰烈烈的开展?由于这一问题涉及角度较多,我会引导学生从劳动力、技术、市场和资本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经验(为技术改革、机器发明提供可能);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市场扩大。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2.成就
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飞梭和珍妮纺纱机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进一步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直接结合教材得出,在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并总结。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蒸汽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思考: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又有什么影响?学生根据史料可以明确:“万能蒸汽机”消耗煤和水而产生动力,可以被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二)进入电气时代
1.背景
这部分是学生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因此我将采取史料分析和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展示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情况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相关史料,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什么西方国家会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呢?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及科技层面上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史料,配合教师的讲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概括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2.成果
我将创设情境,通过大屏幕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跟我一起走进世界博览会观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展。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会提前把学生按照电力、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分成三大组,请学生在观看后以历史导游的身份,分组派代表进行成果汇报。
在三组代表介绍完毕后我进行总结:内燃机的发明经历了煤气、汽油到柴油的发展历程,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变革;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台汽车。19,美国的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内燃机的发明还带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化学工业的成果有诺贝尔发明的炸药等:新材料有塑料、人造纤维等。
结合这部分内容我会适当补充讲解诺贝尔文学奖,加深学生对诺贝尔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更加全面的.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复杂,涉及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因此我会先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关史料,并引导学生思考:两次工业革命都对整个人类社会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具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之后组织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用8分钟时间结合教材进行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回答之后我会进行总结: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资本主义加紧对外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另外,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多集中于重工业部门,因此加速了生产的集中,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形成,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吸收知识点。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我会利用板书进行师生共同总结。
2.作业:请学生课后查阅更多关于两次工业革命成就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在本专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专题五世界逐步变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上一专题知识内涵,下启罗斯福在什么背景下实行新政,从而突现美国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特殊地位。本节课在旧教材和新教材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年高考都会在这里出题,尤其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史实学习对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可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2、本节课课标内容: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背景。
3、在本节课的施教中,我紧依课标、紧扣新课程改革要领,注重高一学生实际,充分把握人民版专题史教学的特点,想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①知识与技能:主要让学生了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认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深刻影响;了解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分析其“自由放任”政策失败的必然性。
②过程与方法:注重创设情境,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阅读教材和阅读课件中情境材料,归纳原因、特点、影响等史实,培养学生概括观察、表达能力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资产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及造成的无法克服危机的认识;通过对美国20世纪20年代高度“繁荣”和1929年迅猛的经济危机的学习,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从学生中以史鉴今,逐渐梳理出科技、环境、政策等因素对经济运行保障作用,为我们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启示。
4、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隐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②难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根源和影响。
二、说教法
1、本课的总体结构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重点分析原因,然后归纳特点,认识危机的严重害;第二部分对比方式让学生感知胡佛自由放任不适应形势,从而推出自由放任政策必然失败;第三部分通过阅读概括危机对美国的严重危害,涉及经济、政治和全面社会危机,营造一种严峻的形势,引出美国人渴望“救星”出现,学生感悟“时势造英雄”。
2、本节课我从高一学生特点的实际出发,主要围绕提高学习兴趣、有效进行知识储备,培养一定的阅读概括、表达能力,学会运用历史思维解决一些问题。教学中主要采用:①情境教学法---提供背景材料,创造历史氛围,让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学习。②阅读法---主要是阅读教材和课件中的图文资料。③探究式教学法---涉及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还有自主探究,锻炼学生做自主钻研能力。④归纳法---积极总结,并在理清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本节课主要运用多媒体手段,对课本知识进行细化、整合,外加一些影像资料渲染氛围。既可以拓展视野,又可以为高考知识点积累奠基。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高,易调动其主动性;但高一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缺乏系统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是什么”,对于“为什么”、“怎么样”、“实质”,“根源”等历史问题深入分析上欠缺。
2、学法指导:学生应有初步的预习,基本知道是什么;在老师的学案指导下,应进一步梳理线索,建立体系;再者学会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探究,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火花,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观看一些经济危机方面的影片加深印象;最后及时做一些习题,查漏补缺。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1928年,胡佛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自信的告诉美国人民“如果我当选,我会让每个家庭的锅里有一只鸡”。然而不久他竟然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美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929年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
师:这场危机虽然是突如其来,但它是历史的偶然吗?
生:不是,历史的必然。
师:为什么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有何特点,又会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什么影响,下面请大家与我一起来感受这场大危机吧!
2、教学步骤
本部分主要通过初步感知,创设情境和深刻领悟,合作探究,课堂延伸,学以致用,学生自主评价等六大部分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
①初步感知:通过3分钟左右的视频材料让学生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起因及当时的混乱状况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从心理上拉近学生与这场危机的距离。
②创设情境,深刻领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文字、图片材料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由被动转变到主动。然后在每个情境材料的后而设置针对性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最后在交流中归纳,在点评中求精,在总结中梳理,在练习中运用,从而得出一些学史感悟,明白一些道理。
情境创设一:美国小女孩艾迪与妈妈的一段对话,主要信息是无煤生火——爸爸失业——工厂煤太多——妈妈捡菜叶生活等,最后一句,艾迪又冷又饿,回想起几年前的幸福生活时,显得无比的……
情境创设二:老板是百万富翁,就是不愿给爸爸涨工资,妈妈说到了房子、汽车先卖掉应急生活,因为这些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而获得的,还提到许多美国人都在股票市场投机赚了不少钱。
合作探究问题: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
学生交流后,回答: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渡,过渡信贷消费,资本家盲目生产等。
师:这会引发什么矛盾。(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或者市场供需矛盾)
师:生产的相对过剩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但为什么资本主义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呢?
师:分析原因内在联系和资本家为何盲目生产,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
生: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情境创设三:万恶的股票灾难,黑色的星期四。
问题设计:经济危机发生的标志及主要表现是什么?从中能观察出什么特点:
生:阅读P110第一、二、三自然段。
生:标志——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股票狂跌
表现:银行倒闭,金融混乱,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农产品价格下跌。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师:展示一些危机方面的图片并解说和点评。
问题设计:为什么这场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联系专题五第四节走向整体世界)
情境创设四:流浪者更多,领救济粮;工人农民示的威游行;“法西斯万岁”;政府血腥镇压。
合作探究二:这场危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阅读课件中的图文资料和P111最后一自然段。
师:板书影响并点评。
情境创设五:一天爸爸说政府要给我们工作和救济,一家人充满希望和期待,但几个月过后仍无变化,于是,许多人对“胡佛政府”产生厌恶。
问题设计:胡佛政府反危机的举措是什么,这些政策有何效果?
师:板书 二、标水车薪
生:自由放任,陷入困境。
师:引导阅读P112页第一自然段认识“繁荣背后”的隐患和自由放任的内涵。
师:引导学生阅读P113页第一自然段。“胡佛袋”、“胡佛车”、“饥饿总统”。
师: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在30年代收效甚微,致使危机更加严重。
师:板书 三、病入膏肓的经济
生:阅读P113最后一段概括危害的表现。
(本环节共解决三大问题的时间分配:危机——25分钟;胡佛政策—6分钟;危害——4分钟)
本环节达到梳理线条,理解概念,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增强感悟的教学目的。
③课堂延伸
为什么自由放任政策在20世纪20年代促进经济发展,而到30年代却加剧危机发生?从这场危机我们应该学会如何面对危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④课堂小结(略)
⑤学以致用
主要是通过六道典型选择题和一道课后作业题,检测对知识点掌握和知识运用情况,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反思思路。
⑥信息反馈,学生自主评价
(学生填写老师制好的表格)
3、板书设计
“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爆发原因
2、表现(金融;工业;农业;其他)
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4、影响
二、杯水车薪
1、20世纪20年代“繁荣”的原因,背后隐患
2、胡佛政策①自由放任②局部干预
3、结果:失败
三、病入膏肓的经济:(六点表现)
第三篇: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一: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版高中历史必修 第 单元第 课的内容《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是第一部分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
学重难点的设置。
1、教材地位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
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
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
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
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
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主动接受历
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 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
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材和学生是组成一堂课的两个基本要素,备好一堂课
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了解我们面对的学生,下面我就说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
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内容()也有一
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高一的学生与初中时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智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历
史的眼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适合高一学生)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
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
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
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世界史的眼光来看待所学知识。(适合高二)
第三部分:说教法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来说,什么样的教法
就决定什么样的学法,结合前面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 取以教材为基础,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与学的过程,注重
情境创设、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结合史料分
析法、比较法、表格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等来实现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好的理论是实践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成功的实践又会证明理论的合理性与可
行性,接下来我就说一下第四部分教学过程,来践行前面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
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
首先是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史料或影视片断)并提出几
个小问题,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拉近历史与
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设置的问题又增加了悬念,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预习提纲,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让学生通过知识抢答的方式将提纲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本课的知识框架。这样做既可以为课堂
教学节约时间,又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求知,为深入学习本课奠定基础。(适合知识点比较多的课节)
本课主要讲述了 目内容,分别是一:二: 三:
其中第 目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在学生知识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的情况
下,下面我就主要说一下我是如何实现重难点突破的。适合知识点比较多的课节))下面我就说一下每一目是如何讲述的。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一:启发式谈话法
第 目难度适中,并且课本提供了大量的文字篇幅,史料和图片,因此针对这一部分,我主要采取了启发式谈话法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本内容,我设计
了这样几个问题:1.2.3.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从书中和史料中汲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出准确的答案。以第 个问题为例,先让学生思考及,进而提出
循序渐进的引出问题的答案。(可以加问题答案)这样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二:合作探究法
第 目是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对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掌握 本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又是考试考查重点,因此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史料分析
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或史料)然后和学生一起对史料或图片进行解读,然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2.3.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组织答案,每个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整理,最后派代
表发言,教师根据情况作适当的总结点拨。让学生明白(答案)这样,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三:角色扮演法
第 目是本课的另一个重难点知识,主要掌握 问题。
这一问题的特点是知识点条目较多,有点锁碎,学生容易发生混淆,针对这一特
点,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解决。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对本目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再选取学生分别扮
演、、、。然后给每个角色设定任务。让他们进行
情境模拟,让历史再现。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拉近了历
史与现实的距离,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面实现对重难点的突
破。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四:表格、图表、提纲法
第 目主要讲述了 问题,这一问题线索(条理)
清晰,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了提纲法(表格法,图表法)让学生按照(时
间顺序、政经文不同领域)来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
一方面方便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总结出
历史长河中规律性的知识。简单而实用。比如在对这一知识点总结之后,在表格
中(图表,提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历史规律即:,从而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
又或者
表格法:
是本课的第个重点知识,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表格法来进行讲解,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对 知识点从、、、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讲解,得出:(此处可以讲一下答案)并提出几个新的问题加深对本知识的理解。比如:。再由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从而实现对本知识点的掌握。表格法的运用能简单有效地概括主要知识,一方面方便记忆,另一方面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联系与区别。同进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理解分析能力。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以巩固所学新知为目的,辅助提高课堂效果。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板书以框架层次的形式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从宏观上明确重难点。
篇二:高中历史说课模板 高中历史说课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位、作用和特点:
《 》是高中历史必修 第 单元的内容。
地位:
作用:开篇点题(承上启下、总结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下面说一下学情,只有了解了学情方可实现“以学定教”、有的放矢。初中对 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叙述而非理性的分析,再加上高一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历史思维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好,有助于老师运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课三维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了解、理解、评价
(2)过程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启发为先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近现代史: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感悟先进中国人以振兴民族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学生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
认识到因各国国情不同,其政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而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人民的
选择,逐步培养开放和平等的世界意识。
3、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
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难点确定为:
四、教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同时综合运用图片法、视频法、史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力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五、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流程共分为:新课导入、合作探究、当堂练习、点拨升华四大环节。其具体设计如下: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图片导入
导入目的:
1、图片导入: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
2、问题导入,设置悬念,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实现对本课基本知识的梳理,和重难点问题的突破,可以说该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
教什么——怎么教——达到的效果
1、图片、视频展示;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
2、史料分析法:
提高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素养。
3、对比分析法
让学生领略不同史实间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习惯。
4、表格、图表、提纲法
提纲:让琐碎的知识系统化、明了化,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表格、图表:让繁琐的知识简明化,让不同史实间的对比更具针对性。
5、编写历史小故事:
当今高中生是新世纪的新新人类,传统的说教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将拉蒙这个小人物的个人命运与新航路开辟这一宏大历史事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有助于将枯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一历史概念。
6、角色扮演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同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史实。但在设计过程中,老师要加以正确引导,切不可把深沉的历史娱乐化、庸俗化。
7、小组合作探究 先组内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展示交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在评价时,老师要坚持开放性、包容性的原则,对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解答。
8、启发式谈话法,老师由浅入深的设置几个问题,层层推进,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
(三)当堂演练
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可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设计几道选择题,用ppt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竞赛抢答的方式完成。
(四)点拨升华
此环节主要利用ppt展示本课脉络图,同时老师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
篇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套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套说课稿
课题:《开辟新航路》
一、说教材
《开辟新航路》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的内容。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经过以及影响。前4课内容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第5课开始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本课内容相当重要,上承古代中国,下启近代世界。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随后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发展。
二、说目标
1、课程标准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影响。
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b、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
3、重点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雏形形成的重大意义
三、说教法
情境 —— 启发 —— 探究 —— 点拔
(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开展教学)(点拔提高)
四、说学法
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大致了解,在好奇与探究的基础上,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有利于新课的展开。
2、学法指导:情景再现、归纳分析、探究发散。
五、说过程
1、导入(选取新颖的角度)
【设计理念】:还历史本原 至于郑和与哥伦布到底谁先发现了美洲,留给同学们以后来探究。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开辟新航路》。
2、过程(梳理清晰的主线)
【设计理念】:重现实结合情境①:多媒体展示三幅地图:《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18世纪中国人绘制的天下全舆总图》
探究①: 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与现在的世界地图有什么区别?什么是旧航路?什么是新航路?欧洲人为什么舍近求远开辟新航路?
点拔①:15世纪的世界地图七大洲中只有欧、亚、非三洲,四大洋中也没有太平洋,16、18世纪的世界地图基本轮廓与现在的世界地图相似。
“新航路”是相对旧航路而言的,是指欧洲开辟的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必要性: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 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
商业危机:东西方商道受阻
宗教需要:传播天主教
主观: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设计理念】:梳理出第一条主线“东方的诱惑”(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境②:电影《哥伦布》片断
点拔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设计理念】:梳理出第二条主线“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就决定了其终止的悲惨结局。造成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具体原因为:
其一,“厚往薄来”的政策最后导致国库空虚。产出必须大于投入才能持续发展。而郑和船队将士众多,耗资巨大,每次出航馈赠要花大笔开销,支持郑和船队的明政府国库空虚。“厚往薄来”的方针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蚀本”的买卖是无法持续的。
其五,郑和下西洋所需物品大多出于官手工业,供给日益困难。从事官手工业的工匠约30万人,属于封建徭役制度下的强制性无偿劳动,工匠的劳动积极性很低,经常以怠工、逃跑来进行反抗。由于逃民情况严重,无法完成下西洋所需物品的任务。下西洋已失去雄厚的物质基础,当然难以再继续进行下去了。
情境④:1982年,曾有三十六个国家的代表联名向联合国提议,要求于1992年10月12日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五百周年举行世界性的纪念典礼。但是199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法律系对哥伦布举行了一次审判。身着15世纪服装的12人陪审团进行了三个小时的审理后一致裁定:被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现年541岁,意大利人,在500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期间犯下了谋杀、剥削奴隶、专职、灭绝种族的屠杀、给未成年者定罪、强奸及搞国际恐怖主义等7大罪行,判哥伦布350年“监禁”。
探究④: 模仿陪审团进行辩论
点拔④:理解概念“世界市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表现是: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
【设计理念】:梳理出第三条主线“走向会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小结(挖掘教育的价值)
【设计理念】:升教学主题
本课概述了开辟新航路的史实,核心在于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主要有以下观点:
②从对美洲影响看:双重性,多方位。既有革命的,也有灾难的。
③从文明交汇角度看:地理大发现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欧、非三大文明的汇合和交往。
六、说评价
设计相关练习题,测评课堂教学效果。
七、说反思
情景设置注重生动性,问题设置注重有效性,教学开展注重互动性,预设生成注重统一性。2009年10月26日晚19:00-22:00 于安徽省无为县金塔宾馆一楼会议室
篇四:高中历史说课标准模板 高中历史说课标准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例是岳麓版必修 第 单元第 课
《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六个大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精神指导下,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贯彻以下教学理念: ◆学生本位的学生观 ◆探究式的学习观 ◆多角色的教师观 ◆发展性的评价观
二、说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简述,认识。了解,认识”。2.教材地位与作用: 3.学情分析:只有了解了学情方可实现“以学定教”、有的放矢。初中生对 这一----有一定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叙述而非理性的分析,再加上高一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历史思维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好,有助于老师动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4.教学目标:以课标为依据,结合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了解--。培养历史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课前学生预习,搜集信息,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2、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文史资料,借助形象思维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3、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近现代史: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感悟先进中国人以振兴民族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学生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认识到因各国国情不同,其政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而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人
民的选择,逐步培养开放和平等的世界意识。5.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突破策略:设置有梯度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互相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难点确定为:---突破策略:化整为零,先分别对----和---进行分析,最后再进行归纳提炼,生成学生的理解
6.说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
三、说教法
本课教学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史料分析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等得到同步提高。
确定依据:本课内容较抽象且学生知识储备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
四、说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我非常重视学法指导。课前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和分组合作;课堂上通过学生讲述,研读材料,合作探究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探究贯穿本课的始终。
确定依据:根据新课改精神,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五、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共分为: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五大环节。其具体设计如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图片导入(2分钟)
导入目的:
1、营造情景播放视频,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图片导入: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
2、问题导入,设置悬念,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40分钟)
我将教材整合为---个部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对本课基本知识的梳理,和重难点问题的突破,可以说该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
教什么——怎么教——达到的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显示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
设计意图:打破时空限制,划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 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三.--------有争议的史实运用多方辩论的方法教学。这样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很多,如殖民主义、新航路开辟、洋务运动、拿破仑战争等;史学界有明显分歧的历史问题也很多,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彻底性问题、中法战争中的李鸿章的态度问题等。辩论:正方:--------------反方:--------设计意图:同学们要公开的面对面的“交锋”,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机制”作用,使同学们特别主动、认真,特别善于动脑筋,合作得也非常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图片、视频展示;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
2、史料分析法:
提高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素养。
3、对比分析法
让学生领略不同史实间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习惯。
4、表格、图表、提纲法
提纲:让琐碎的知识系统化、明了化,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表格、图表:让繁琐的知识简明化,让不同史实间的对比更具针对性。
5、编写历史小故事:
当今高中生是新世纪的新新人类,传统的说教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将拉蒙这个小人物的个人命运与新航路开辟这一宏大历史事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有助于将枯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一历史概念。
6、角色扮演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同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史实。但在设计过程中,老师要加以正确引导,切不可把深沉的历史娱乐化、庸俗化。
7、小组合作探究
先组内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展示交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在评价时,老师要坚持开放性、包容性的原则,对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要及时予 以肯定和解答。
8、启发式谈话法,老师由浅入深的设置几个问题,层层推进,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
(三)课堂小结(2分钟)由学生整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一方面,进一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赞可夫曾说过,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通过教师提出更深层次问题,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和深入研究的动力。
(四)作业布置(1分钟)
布置课后练习题第一,二,三题,计划用时一分钟。作业分层布置,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
(五)板书设计 中间标题,左边写—右边写---注重线索的整理和重点的突出,重点难点用不同彩色粉笔钩出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的板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轻松掌握本课知识。
六 教学评价
以上就是我对《 》的说课设计,在充分理解课标和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问题设计,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情感。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因而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篇五:高中历史说课稿:《两极世界的形成》说课稿范文 高中历史说课稿:《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 好学教育:
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11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09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好学教育: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 ;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冷战的表现
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冷战的表现,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
设计意图: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了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把学生分成五组人,分别扮演民主德国人、朝鲜人、古巴人、中国人、和越南人,一名学生扮演小记者,分别采访五国人,让他们分别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发表言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四、两极格局的影响
辩论:正方: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反方:两极格局不利于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正确认识,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最后——分层训练、巩固提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讨论学案上的高考真题和课时训练题,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间互相讲解,教师适时对易错题或难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设计意图:高考真题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把握高考方向;分层训练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愉悦,更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四、板书设计
简洁明了的板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轻松掌握本课知识。(略)
篇六:高中历史说课模板 高中历史说课标准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首先,我说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xxx》是人教版必修xx第xx单元第xx课。本课的知识、理论、方法是学好以后内容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开篇点题(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于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主要史实,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老师启发为先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大量史实、图片等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在小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讲授??,培养或激发学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只有理解和掌握??,才能形成关于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基于本课的特点,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图表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基于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以此,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答”向“学会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1、合作学习: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然后由各组派出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通过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教学的目标。)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四大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2~3分钟)学生尚未进入状态,可以通过讲故事、谚语、歇后语、笑话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由上节课讲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性提问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从整体把握教材,从背景、过程、结果三方面入手,着重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首先,(1)通过展示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以及教材提供的资源,总结?? 其次,(2)通过设置问题,??,讲明??,使学生理解?? 再次,(3)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 最后,(4)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资料,小组讨论?? 3.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在新课讲完后,简单扼要地总结本课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4.布置作业。
最后,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我进行分层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篇七:高中历史说课稿个性化、经典、标准模板 高中历史说课个性化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位、作用和特点:
《 》是高中历史必修 第 单元的内容。
地位:
作用:开篇点题(承上启下、总结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下面说一下学情,只有了解了学情方可实现“以学定教”、有的放矢。初中对 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叙述而非理性的分析,再加上高一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历史思维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好,有助于老师运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课三维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了解、理解、评价(2)过程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启发为先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近现代史: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感悟先进中国人以振兴民族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学生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
认识到因各国国情不同,其政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而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人民的选择,逐步培养开放和平等的世界意识。
3、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
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难点确定为:
四、教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同时综合运用图片法、视频法、史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力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五、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流程共分为:新课导入、合作探究、当堂练习、点拨升华四大环节。其具体设计如下: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图片导入
导入目的:
1、图片导入: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
2、问题导入,设置悬念,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实现对本课基本知识的梳理,和重难点问题的突破,可以说该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
教什么——怎么教——达到的效果
1、图片、视频展示;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
2、史料分析法:
提高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素养。
3、对比分析法
让学生领略不同史实间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习惯。
4、表格、图表、提纲法
提纲:让琐碎的知识系统化、明了化,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表格、图表:让繁琐的知识简明化,让不同史实间的对比更具针对性。
5、编写历史小故事:
当今高中生是新世纪的新新人类,传统的说教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将拉蒙这个小人物的个人命运与新航路开辟这一宏大历史事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有助于将枯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一历史概念。
6、角色扮演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同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史实。但在设计过程中,老师要加以正确引导,切不可把深沉的历史娱乐化、庸俗化。
7、小组合作探究
先组内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展示交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在评价时,老师要坚持开放性、包容性的原则,对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解答。
8、启发式谈话法,老师由浅入深的设置几个问题,层层推进,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
(三)当堂演练
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可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设计几道选择题,用ppt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竞赛抢答的方式完成。
(四)点拨升华
此环节主要利用ppt展示本课脉络图,同时老师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
篇八:高中历史说课稿:《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说课稿范文 高中历史说课稿:《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本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包容世界格局、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经济大危机、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等四个方面。本节教材为第二节,涉及英法意美日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20年代政治、经济、外交,由此反映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的具体表现,并体现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并未消失,发展中潜伏着危机,稳定中隐藏着矛盾,预示着将出现新的经济危机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因此是本章教材的中心环节部分。
2、教学目的: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的基本表现。
②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把握各国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运用辩证观点分析经济实力与政治变动、对外关系的联系。
③认识民族独立斗争的正义性、进步性和历史必然性;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罪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感。总之,让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
3、教学的重难点:
①重点: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的特征、美与日等国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 ②难点:英国自治领的分离运动、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二、教学方法:教科书采取分述形式,对英、法、意、美、日逐国叙述,以此来反映资本主义世界20年代的历史状况。教学过程中既要了解各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特点,又要整体把握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时代特征。因而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阶段特征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得出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把握1924至1929年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独特之处。二是采取比较法,启发学生运用异同律去比较各国历史发展的共性和个性。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阅读理解方法去感知教材。运用分析比较方法去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运用整体认知方法去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设计:
1、简要提示,导入新课:课前先作两点提示:
①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动荡和相对稳定交替出现。
②大战后新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出现新的变化。点明了理解本节教材内容的基本点和主要方向,又作为教材的过度和衔接。好学教育:
2、把握特征,整体认识:对本节教材的三个子目作了新的调整,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相对稳定时期的出现”,二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基于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原则,对相对稳定时期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补充内容进行分析说明。特征:①政局相对稳定,②经济持续发展,③国际关系暂时缓和 原因:①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被镇压,走向低潮,②各国调整经济政策和美资本输入,③“凡——华体系”形成。旨在让学生把握此阶段的历史特征,整体认识,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历史发展的进程。
3、设计问题,深化认识:讲解“英国盛转衰”及“法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政策”时,在讲清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两个小问题:英国政党政治变化和调整殖民政策的原因中有何相似因素(经济实力的下降)法国在经济困难时能暂时维持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因素是什么?前者主要认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后者主要通过逆向思维,把握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与法国的关系。
4、深入分析,突破难点:同为战胜国的意大利,为何会建立法西斯专政,法西斯专政的实质是什么?学生疑问较多。深入分析其背景是解决疑难的关键:意大利原是帝列强中实力最弱的(基础最薄弱),战后又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是战胜国中政治最动荡的国家? 加之,在主要的战胜国中意大利分赃最少,垄断资产阶级需要扭转在国际上的被动局面。
通过几个“最”字,表明意大利法西斯上台,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深刻原因。
墨索里尼法西斯组织乘机发展势力并掌握政权。法西斯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它表明了意大利资产阶级在稳定统治秩序时选择了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同的道路。
5、学生阅读、归纳比较:重视讲与读相结合,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归纳日本侵华活动的表现;比较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的异同。提高学生归纳比较能力,加深理解资本主义国家在20年代经济都得到发展,政权都得到巩固,但条件不同,采取的措施不同,政治道路和对外政策有别,这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表现,这种不平衡性将导致新的矛盾和斗争。
6、承上启下,埋下伏笔:本节教材反映的是资本主义战胜国,而作为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战败国的德国又是怎样的呢?德国在十一月革命后进入魏玛共和国时期,在20年代通过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又步入了经济政治大国的行列,德国的崛起具体情况,将是下节教
讲述的内容。这样既保持了内容的完整性又为下节课作了简单的铺垫。篇九:高中历史说课稿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说课稿)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势力衰落,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诸侯争霸。中国历史进入到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秦帝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秦王嬴政改称皇帝、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设三公九卿,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一整套由中央到地方的中央集权体制,而这套体制经过后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我国两千多年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中国的历史有深远的影响。为巩固统一所推行的经济措施相对本课主题属次要内容。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和官僚系统的建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基本保证。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秦始皇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以后历朝历代都是围绕着这一制度来组织自己的政府,来管理国家的。尽管这其中有许多的变化,但是加强皇帝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就成为历朝历代皇帝的思想核心了。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只有讲清楚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才能使学生对后面的内容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学生只有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才能够理解为什么秦始皇会采取三公九卿制度,为什么会废分封设郡县,学生才能够更好更深地理解后面学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
学情分析:始皇帝的由来初中历史课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必设为重点。但秦的三公九卿制学生知之不多,通过设问和知识拓展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等,在课堂上让他们来介绍,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
教具准备:精心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从网络上搜集与教材相关的图片等。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让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2)阅读法、讨论法、绘制示意图法
(3)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①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空间,抓住有关的内在联系; ②注意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
③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解决问题,联系史实,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深远影响,渗透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教学过程:
1.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相结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2.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3.采用情景创设、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导入:通过幻灯片打出秦始皇的图像和秦皇陵园图导入本课教学
引导学生复习分封制、宗法制的有关内容导入第一框题的学习
一、从群雄争霸到大一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概括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崩溃的表现。1.周王室势力的衰微和分封宗法制遭破坏 2.春秋大国争霸 3.战国各国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结合秦朝疆域图,让学生体会秦朝疆域的辽阔和由此产生的对统治秩序的新挑战,并由此导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皇帝制度
提问:1)皇帝制度的特征有哪些?2)赢政自称始皇帝反映了他的哪些政治意图?
(特征:赢政自称始皇帝,皇权至高无上,大权总揽一人之手;皇位世袭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情境营造: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问题2: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
3.地方政权机构——郡县制
讨论:如果你是秦朝的一位大臣,你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种方式治理地方?为什么? 4.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5.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周王室势力的衰微和分封宗法制遭破坏 2.春秋大国争霸 3.战国各国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3.地方政权机构——郡县制 4.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5.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维护,也就是秦朝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学习时应该注意归纳和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各朝代的中央集权提供了范本。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联系。高中历史(岳麓版)说课稿
高一历史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发表日期:2004年12月26日作者:唐金花 【编辑录入:qiuyu】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i)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
西周实行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政治制度?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不足?
引导学生复习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重要回忆两种制度的不足。
【新课内容】
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法制,因时间流逝、血缘关系的疏远而失去原有的巩固统治的作用,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不听周王命令,宗法制趋于崩溃。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就是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崩溃,新的社会制度如郡县制建立的历史。
提问: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的表现。
1、宗法制、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与诸侯的关系不再是大宗与小宗的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诸侯不尊重周王,周王的地位比不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强大的诸侯拥有了以前专属于周王的权力。
2、强大的诸侯国进行争霸战争。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停的进行战争。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增强经济、军事实力,各国纷纷进行了改革,废除一些不合时宜的旧的制度,实行新的社会制度,如郡县制。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使地处偏僻的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增强,在战国末期成为“战国
七雄”中力量最强大的一个国家,为秦最终统一中国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秦的强大是秦统一六国的重要条件。
一、秦统一
1、统一的条件及原因
(1)秦国的强大
提问学生:除了秦国的强大,秦统一还有哪些重要条件?
(2)各地联系密切
战争也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手段。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不停的进行兼并战争,大国吞并小国,加强了各个地方的联系。
(3)当时各族人民渴望统一
但是战争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痛苦。长期的战争使当时多少无辜的人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人民强烈渴望结束战争,恢复统一,恢复和平。
(4)六国不团结,让秦各个击破
经过长期大国吞并小国的战争,至战国末期,中国版图只剩下了七个国家,史称“战国七雄”。秦国力量居七国之首,但其他六国的力量加起来,是远远超过秦国的。提问学生:但是为什么秦国能以一敌六,灭了六国?引导学生思考:六国不能团结,被秦国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逐一攻破。
2、统一的意义 提问学生:秦朝在我们岭南地区设了那三个郡?
在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并没有真正纳入七国统治范围。秦朝设置三郡,把岭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加强了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政治与经济的联系,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传人岭南,促进岭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连接】
为了管理好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二、中央集权制度
1、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最大特点是权力的高度集中,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到皇帝身上。权力集中的首要标志是皇权至上,国家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等一切权力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
提问学生:以前的中国君主都称为“王”或“公”,嬴政没有统一六国前也称秦王,为什么嬴政统一六国后要改称为“皇帝”呢?
为了严格区分皇帝与其他人的不同,秦始皇自称“朕”,又特意规定了一些皇帝专用的服饰和专用名词。引导学生欣赏课本“秦始皇”插图,注意服饰的特点。
提问学生:嬴政自称皇帝,为何要在前面加个开始的“始”字呢?
秦始皇希望自己皇帝的位置传给子孙后代,源源不绝。“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也就是皇位世袭制是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的另一个表现。
2、措施
为了保证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到皇帝身上,保证皇帝的命令得到切实执行,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a、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由三公九卿组成。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任用的标准是“贤”“能”。只要一个人有杰出的才能,无论他出生于那一个国家,出身有多么卑微,他在秦朝和秦国人一样受到重用。如秦的两位丞相,吕不韦是赵国的商人,李斯是韩国的贫寒的读书人,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得到君主的赏识,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三公的出现是对西周“世卿世禄”制度的彻底否定,有利于人才的发展。三公之下有九卿,负责具体的事务。
提问学生:三公的关系是?
丞相是百官之首,权力比御史大夫大,地位也比御史大夫高,但是当丞相有失职和做错的情况发生,御史大夫就可以向皇帝报告,纠正丞相;同样,管军事的太尉有什么不对,御史大夫也可以向皇帝报告。三公互相监督,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而皇帝的权力是不受任何人监督和限制的,可以说是绝对权力。秦始皇滥用手中的绝对权力,导致暴政,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秦朝灭亡。由此看出,为了保证权力不被滥用,最好的方法是分权,让权力与权力彼此之间进行监督与牵制。b、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由三公九卿组成,那地方政府是如何设置的呢?
秦统一之初,丞相王绾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的建议。嬴政坚决否定了这一建议。提问学生:为什么嬴政会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呢?
分封制在实行之初,的确起到扩大周人势力范围,加强统治效果的积极作用。但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拥有很大的独立性诸侯国,不受周王管制,造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局面。秦始皇汲取教训,削弱地方权力,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削弱地方权力,削弱地方独立性,体现在: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直接向中央负责,并且定期进行考核;官员的俸禄由中央拨给,增加他们对中央的依赖。郡县制的实行,打破六国原有的界限,削弱地方的权力,避免了因地方权力大而出现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郡县制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我们现在还在使用,正是看到了郡县制有利于管理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的优点。
(2)、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秦朝制定了一系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有利于保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有利于皇帝政令的实施。
(3)、制定严苛的法律
为了从法律上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秦始皇的统治,在商鞅以来律令的基础上,秦朝颁布了大量的法律。“轻罪重刑”为秦朝立法指导思想。如:秦朝每年命令农民定期到制定的地点做戊卒,无论碰上什么不可抗拒的原因,到期不到就被判处死刑。严苛的法律使从普通百姓到达官贵族都不敢触犯法律,有利于巩固秦始皇的封建统治;但另一方面,严苛的法律用来维护暴政,就会激化社会矛盾,逼农民造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农民在赶去做戊卒的路上,碰上大洪水冲毁道路,延误了时间不能按时赶到,在明知去也
是死的情况下,陈胜吴广掀杆而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摧毁了秦朝的统治。
3、作用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与经济产生厘重要影响。
【小结】
中国历史上有句古话“和久必分,分久必和”。中国历经两百多年的分裂与战争,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统一中国,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建立了以权力高度集中为特点的中央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附设的解析与探究,请两位同学回答问题。不设标准答案,主要让学生理解,任何一项制度在实行之初,都有其合理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性质或形势的改变,制度的弊端逐渐突出,最终被一项适应社会性质或形势变化的新制度所取代。
篇十: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版高中历史必修 第 单元第 课的内容《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是第一部分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
学重难点的设置。
1、教材地位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
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
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
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
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
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主动接受历
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 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
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材和学生是组成一堂课的两个基本要素,备好一堂课
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了解我们面对的学生,下面我就说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
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内容()也有一
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高一的学生与初中时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智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历
史的眼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适合高一学生)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
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
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
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世界史的眼光来看待所学知识。(适合高二)
第三部分:说教法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来说,什么样的教法
就决定什么样的学法,结合前面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
取以教材为基础,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与学的过程,注重
情境创设、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结合史料分
析法、比较法、表格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等来实现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好的理论是实践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成功的实践又会证明理论的合理性与可
行性,接下来我就说一下第四部分教学过程,来践行前面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
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
首先是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史料或影视片断)并提出几
个小问题,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拉近历史与
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设置的问题又增加了悬念,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预习提纲,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让学生通过知识抢答的方式将提纲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本课的知识框架。这样做既可以为课堂
教学节约时间,又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求知,为深入学习本课奠定基础。(适合知识点比较多的课节)
本课主要讲述了 目内容,分别是一:二: 三:
其中第 目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在学生知识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的情况
下,下面我就主要说一下我是如何实现重难点突破的。适合知识点比较多的课节))下面我就说一下每一目是如何讲述的。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一:启发式谈话法
第 目难度适中,并且课本提供了大量的文字篇幅,史料和图片,因此针对这一部分,我主要采取了启发式谈话法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本内容,我设计
了这样几个问题:1.2.3.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从书中和史料中汲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出准确的答案。以第 个问题为例,先让学生思考及,进而提出
循序渐进的引出问题的答案。(可以加问题答案)这样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二:合作探究法
第 目是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对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掌握 本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又是考试考查重点,因此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史料分析
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或史料)然后和学生一起对史料或图片进行解读,然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2.3.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组织答案,每个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整理,最后派代
表发言,教师根据情况作适当的总结点拨。让学生明白(答案)这样,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三:角色扮演法
第 目是本课的另一个重难点知识,主要掌握 问题。
这一问题的特点是知识点条目较多,有点锁碎,学生容易发生混淆,针对这一特
点,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解决。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对本目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再选取学生分别扮
演、、、。然后给每个角色设定任务。让他们进行
情境模拟,让历史再现。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拉近了历
史与现实的距离,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面实现对重难点的突
破。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四:表格、图表、提纲法
第 目主要讲述了 问题,这一问题线索(条理)
清晰,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了提纲法(表格法,图表法)让学生按照(时
间顺序、政经文不同领域)来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
一方面方便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总结出
历史长河中规律性的知识。简单而实用。比如在对这一知识点总结之后,在表格
中(图表,提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历史规律即:,从而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
又或者 表格法:
是本课的第个重点知识,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表格法来进行讲解,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对 知识点从、、、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讲解,得出:(此处可以讲一下答案)并提出几个新的问题加深对本知识的理解。比如:。再由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从而实现对本知识点的掌握。表格法的运用能简单有效地概括主要知识,一方面方便记忆,另一方面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联系与区别。同进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理解分析能力。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以巩固所学新知为目的,辅助提高课堂效果。
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板书以框架层次的形式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从宏观上明确重难点。
高中历史说课标准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首先,我说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xxx》是xx版必修xx第xx单元第xx课。本课的知识、理论、方法是学好以后内容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开篇点题(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于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主要史实,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老师启发为先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大量史实、图片等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在小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讲授??,培养或激发学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只有理解和掌握??,才能形成关于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基于本课的特点,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 果。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图表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我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基于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以此,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答”向“学会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1、合作学习: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然后由各组派出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通过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教学的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四大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2~3分钟)学生尚未进入状态,可以通过讲故事、谚语、歇后语、笑话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由上节课讲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性提问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从整体把握教材,从背景、过程、结果三方面入手,着重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首先,(1)通过展示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以及教材提供的资源,总结?? 其次,(2)通过设置问题,??,讲明??,使学生理解?? 再次,(3)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 最后,(4)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资料,小组讨论?? 3.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在新课讲完后,简单扼要地总结本课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4.布置作业。
最后,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我进行分层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六、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首先,我说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XXX》是人教版必修XX第XX单元第XX课。本课的知识、理论、方法是学好以后内容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开篇点题(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于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主要史实,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老师启发为先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大量史实、图片等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在小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讲授……,培养或激发学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是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只有理解和掌握……,才能形成关于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
……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基于本课的特点,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图表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基于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以此,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答”向“学会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1、合作学习: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然后由各组派出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通过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教学的目标。)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四大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1. 导入新课:(2~3分钟)学生尚未进入状态,可以通过讲故事、谚语、歇后语、笑话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由上节课讲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性提问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从整体把握教材,从背景、过程、结果三方面入手,着重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首先,(1)通过展示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以及教材提供的资源,总结……
其次,(2)通过设置问题,……,讲明……,使学生理解……
再次,(3)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
最后,(4)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资料,小组讨论……
3. 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在新课讲完后,简单扼要地总结本课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 布置作业。
最后,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我进行分层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2
一、说教材
1、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在本专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专题五世界逐步变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上一专题知识内涵,下启罗斯福在什么背景下实行新政,从而突现美国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特殊地位。本节课在旧教材和新教材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年高考都会在这里出题,尤其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史实学习对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可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2、本节课课标内容: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背景。
3、在本节课的施教中,我紧依课标、紧扣新课程改革要领,注重高一学生实际,充分把握人民版专题史教学的特点,想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①知识与技能:主要让学生了解20世纪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认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深刻影响;了解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分析其“自由放任”政策失败的必然性。
②过程与方法:注重创设情境,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阅读教材和阅读课件中情境材料,归纳原因、特点、影响等史实,培养学生概括观察、表达能力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资产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及造成的无法克服危机的认识;通过对美国20世纪20年代高度“繁荣”和1929年迅猛的经济危机的学习,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从学生中以史鉴今,逐渐梳理出科技、环境、政策等因素对经济运行保障作用,为我们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启示。
4、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隐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②难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根源和影响。
二、说教法
1、本课的总体结构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重点分析原因,然后归纳特点,认识危机的严重害;第二部分对比方式让学生感知胡佛自由放任不适应形势,从而推出自由放任政策必然失败;第三部分通过阅读概括危机对美国的严重危害,涉及经济、政治和全面社会危机,营造一种严峻的形势,引出美国人渴望“救星”出现,学生感悟“时势造英雄”。
2、本节课我从高一学生特点的实际出发,主要围绕提高学习兴趣、有效进行知识储备,培养一定的阅读概括、表达能力,学会运用历史思维解决一些问题。教学中主要采用:
①情境教学法———提供背景材料,创造历史氛围,让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学习。
②阅读法———主要是阅读教材和课件中的`图文资料。
③探究式教学法———涉及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还有自主探究,锻炼学生做自主钻研能力。
④归纳法———积极总结,并在理清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本节课主要运用多媒体手段,对课本知识进行细化、整合,外加一些影像资料渲染氛围。既可以拓展视野,又可以为高考知识点积累奠基。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高,易调动其主动性;但高一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缺乏系统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是什么”,对于“为什么”、“怎么样”、“实质”,“根源”等历史问题深入分析上欠缺。
2、学法指导:学生应有初步的预习,基本知道是什么;在老师的学案指导下,应进一步梳理线索,建立体系;再者学会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探究,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火花,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观看一些经济危机方面的影片加深印象;最后及时做一些习题,查漏补缺。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1928年,胡佛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自信的告诉美国人民“如果我当选,我会让每个家庭的锅里有一只鸡”。然而不久他竟然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美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929年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
师:这场危机虽然是突如其来,但它是历史的偶然吗?
生:不是,历史的必然。
师:为什么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有何特点,又会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什么影响,下面请大家与我一起来感受这场大危机吧!
2、教学步骤
本部分主要通过初步感知,创设情境和深刻领悟,合作探究,课堂延伸,学以致用,学生自主评价等六大部分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
①初步感知:通过3分钟左右的视频材料让学生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起因及当时的混乱状况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从心理上拉近学生与这场危机的距离。
②创设情境,深刻领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文字、图片材料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由被动转变到主动。然后在每个情境材料的后而设置针对性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最后在交流中归纳,在点评中求精,在总结中梳理,在练习中运用,从而得出一些学史感悟,明白一些道理。
情境创设一:美国小女孩艾迪与妈妈的一段对话,主要信息是无煤生火——爸爸失业——工厂煤太多——妈妈捡菜叶生活等,最后一句,艾迪又冷又饿,回想起几年前的幸福生活时,显得无比的……
情境创设二:老板是百万富翁,就是不愿给爸爸涨工资,妈妈说到了房子、汽车先卖掉应急生活,因为这些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而获得的,还提到许多美国人都在股票市场投机赚了不少钱。
合作探究问题: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
学生交流后,回答: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渡,过渡信贷消费,资本家盲目生产等。
师:这会引发什么矛盾。(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或者市场供需矛盾)
师:生产的相对过剩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但为什么资本主义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呢?
师:分析原因内在联系和资本家为何盲目生产,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
生: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情境创设三:万恶的股票灾难,黑色的星期四。
问题设计:经济危机发生的标志及主要表现是什么?从中能观察出什么特点:
生:阅读P110第一、二、三自然段。
生:标志——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股票狂跌
表现:银行倒闭,金融混乱,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农产品价格下跌。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师:展示一些危机方面的图片并解说和点评。
问题设计:为什么这场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联系专题五第四节走向整体世界)
情境创设四:流浪者更多,领救济粮;工人农民示的威游行;“法西斯万岁”;政府血腥镇压。
合作探究二:这场危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阅读课件中的图文资料和P111最后一自然段。
师:板书影响并点评。
情境创设五:一天爸爸说政府要给我们工作和救济,一家人充满希望和期待,但几个月过后仍无变化,于是,许多人对“胡佛政府”产生厌恶。
问题设计:胡佛政府反危机的举措是什么,这些政策有何效果?
师:板书二、标水车薪
生:自由放任,陷入困境。
师:引导阅读P112页第一自然段认识“繁荣背后”的隐患和自由放任的内涵。
师:引导学生阅读P113页第一自然段。“胡佛袋”、“胡佛车”、“饥饿总统”。
师: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在30年代收效甚微,致使危机更加严重。
师:板书三、病入膏肓的经济
生:阅读P113最后一段概括危害的表现。
(本环节共解决三大问题的时间分配:危机——25分钟;胡佛政策—6分钟;危害——4分钟)
本环节达到梳理线条,理解概念,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增强感悟的教学目的。
③课堂延伸
为什么自由放任政策在20世纪20年代促进经济发展,而到30年代却加剧危机发生?从这场危机我们应该学会如何面对危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④课堂小结(略)
⑤学以致用
主要是通过六道典型选择题和一道课后作业题,检测对知识点掌握和知识运用情况,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反思思路。
⑥信息反馈,学生自主评价
(学生填写老师制好的表格)
3、板书设计(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3
我今天说课的课例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中的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说课内容将围绕六个方面展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讲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是专题六的第一课,专题六是新高考增加的考试内容,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精华—民主与法制,是古典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第一课的内容是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赖以萌芽、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认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很大,从中对我们有所借鉴。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专题还是在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通过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的阐述,来认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基础。
2、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了解,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本课三个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活动氛围。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
突破策略: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并且与古代中国进行比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以突破重点。
2 、教学难点:西方的民主政治兴起于古希腊的历史条件。
突破策略:结合教材三个子目,设计“古希腊考察团”,通过三个行程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在情景教学中,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福安二中的高一学生,他们思维较活跃,乐于表现,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而且知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直观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2、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上编写的较为详细的内容,对于重点、难点,我采用
(1)图片展示法:高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相对薄弱。通过展现古代希腊文明和地理环境组图,加深学生对城邦的印象,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城邦形成的原因。
(2)比较法:运用比较法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比较古希腊民主制度和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
(3)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既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又可培育同学间相互探讨的氛围。
(4)情景教学法:学生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氛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的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得到发展。
3、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我尽可能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为目的。因为只有通过个体独立思索、探究发现而建立的知识系统,才是最稳定的。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每堂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良好的导入语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1。本节课我是通过一组图片导入,图片展示古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设计导语:古希腊文明光辉灿烂,一直影响到现在。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如此伟大的文明,又是在怎样的政治制度下,古希腊文明会有如此灿烂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古希腊文明灿烂辉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铺垫。由此导入新课。
2。展示课题,解释何为民主
(二)讲授新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一次“古希腊考察活动”,通过三个行程的情景教学,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这样做的目的:学生作为考察团的成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知道考察的内容就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要点,达到提高45分钟的课堂学习效率。
第一步分析第一个子目——蔚蓝色的希腊(考察团的行程一:惊鸿一瞥鸟瞰古希腊)
本子目是教学重点,主要阐述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地理条件。
在这个教学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1)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个问题
①就地理环境而言,希腊有何特点?
②希腊的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2)展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地图,对比分析:
希腊的地理环境适宜进行哪种经济活动?
中国的地理环境适宜哪一种经济活动?
思考: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政治各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运用比较的分析方法,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成果置于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理解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极其不同特点,能够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文明形成的关系,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第二步分析第二个子目——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考察团的行程二:身临其境考察古城邦)
这个环节采取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四个问题,去考察希腊古城邦的特点,认识希腊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环境
合作探究
第一组考察内容:城邦是什么?从城邦的概念中你能得出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吗?
第二组考察内容:古代希腊为什么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而是形成众多城邦呢?
第三组考察内容:城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分别是什么?
第四组考察内容:城邦制度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有何影响?
第三步分析第三个子目——希腊的公民(考察团的行程三入乡随俗接触古公民)
这个环节采取情景教学法,设置一个古公民的家庭情景,引导学生去考察这个古公民的家庭,探究五个疑问,弄清(1)什么是公民?(2)公民具备哪些权利?(3)公民的基本素质?(4)为什么公民的集体荣誉感特别强?作为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各城邦的公民从小接受系统训练,具备了一定参政素质,成年后为城邦贡献自己的个人才智和力量,推进各城邦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繁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一个现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从而实现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四步巩固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强调重点和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梳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巩固知识
第五步课后探究
作业的布置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所以作业的布置一般是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计划,还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研讨的能力。
布置作业: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标古今中外历史相联系的整体史观。
第六步板书设计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一、希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
二、希腊城邦制度——社会环境
三、古希腊公民的素质——重要保障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三个行程、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与探究,使整节课的效果较好,双边活动也比较活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课堂教学时间不容易掌控,完成教学所需时间比预计要多些,导致后面总结提升部分以及练习时间不够。
总之,本课教学按照双主教学的模式,依据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主动生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4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我主要从一说教材(包括教材地位、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方法、四教具准备、五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它上承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内容与本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内容,同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重要内容,学习本课不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及规律,而且还有利于认识这一制度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国情、关注民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另外,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民主。
因此,学习本课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基础知识:清朝的军机处
(2)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依据史实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形成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设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形成学科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
(2)通过学习本课,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本课的一部分内容,看过少明清时期的历史剧,对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说教法
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提问式,谈话法、阅读指导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教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清朝的设立军机处史实。
四、说学法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师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说教具准备:
自制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历史图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2、思考课后的知识链接。
(二)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和展示图片,最后引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立(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展示课标及本课具体教学目标(见上)
(三)新课的学习
(2)清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的中枢权力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原因、职能特点、作用
总结: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师补充)
(四)课堂总结
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达标测试,巩固练习
例题2、清朝初期,对皇权构成重大威胁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B、内阁
C、六部D、南书房
(六)布置作业:P18
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削弱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七、板书设计
军机处的设立
1、军机处设立的过程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2、原因:
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影响了皇权集中。
3、职能:
4、意义: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5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宋史》等相关文献和表格资料,了解宋初专制主义集权加强的背景,客观地分析出加强集权的措施给当时北宋带来的作用,同时掌握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史料分析等方式,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放置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加以分析,客观地评价这些措施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到专制集权的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北宋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
【难点】
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谜语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与王安石有关的关键词:“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改革家、《梅花》”,在学生明确是王安石后,我将进行设问: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是怎样的状况?他进行的变法又为什么会失败?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出示谜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进入课堂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首先,我会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时间轴并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北宋采取集权措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确其原因是吸取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教训。其次我将展示《宋史》的史料节选,请学生根据史料总结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紧接着,我将展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此之后,我将用讲授法,讲解重文轻武的措施。最后,我将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明确这些措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另一方面影响了行政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增强史料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我会出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北宋周围有哪些民族政权?在学生明确辽、西夏后,我将出示《宋书》的史料节选,分别请学生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此之后,我将出示北宋军队人数和军费增长的表格,请学生从表格中归纳出当时北宋冗兵冗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图片分析能力。
(三)王安石变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会提问:面对统治危机,北宋统治者进行了哪些改革?学生结合教材明确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会通过介绍让学生明确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结果是失败的。之后,我将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王安石变法涉及到哪几个方面?变法的原则和目的又是什么?在学生明确富国强兵等答案后,我将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节选,请学生观看纪录片,总结出王安石在富国和强兵中采取的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最后,我将讲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用人不当,另一方面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四)南宋的偏安
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出南宋和金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学生归纳完毕后,我将出示岳飞的《满江红》,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和岳飞有关的故事,感悟岳飞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古诗,体现历史学科综合性,培训学生人文素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概况,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表格作业,能使学生系统地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6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①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②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7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提炼教材信息:(本环节约8~10分钟)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炼本课的主要信息,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大部分知识点初中已学过,避免占用大量时间。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约1~2分钟)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第五篇: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我将按教学理念、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思路来说课。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
(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按设计的程序,辅以多媒体教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搜集、整理和运用相关资料,参与探究、讨论等活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运用各种材料论证问题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激发爱国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情我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一)重点:
1、知识:结合教材和相关史料了解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难点:探讨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和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的确定: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决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情境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积极创新等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二)学法指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运用阅读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去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说教学过程设计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分析课标、学情、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做到有的放矢。
我的教学设计包括下列环节:(大屏幕展示)
教学环节一:我行我“究”———学生课前探究
教学环节二:引生入境———一句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学环节三:我行我“秀”———探究展示、课堂小结、板书
教学环节四:我行我“思”———提高、升华
教学环节五:我行我“练”———巩固、训练
教学环节六:我行我“论”———课后作业,撰写小论文
具体设计如下:
(一)教学环节一:我行我“究”———学生课前探究
◆具体做法:将学生分组,印发课前探究学案(详见说课稿附件),让学生以教材为依托,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进行整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并把搜集的有效图片、文字等资料和探究成果整理成ppt,以备在课堂上做展示交流。
探究学案设计的问题如大屏幕所示:
第一组:1、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理解“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第二组:1、我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其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列举近代中国几部著名的电影,并指出其主要题材是什么?
3、近代报刊和电影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三组:近代中国日常礼仪、婚姻风俗和丧葬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设计依据和意图: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应当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使学生能像一名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课前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认识历史,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环节二:引生入境———一句话导入,直奔主题
◆具体做法:教师直接一句话导入:“进入19世纪中期,随着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接踵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设计依据和意图:因为学生已经进行了课前探究,直接一句话导入,简单明了,引导学生的'思维直奔本课的主题。
(三)教学环节三:我行我“秀”———探究展示、课堂小结、板书
预计20分钟左右
◆具体做法:
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自课前探究的情况,包括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探究过程和探究成果。
第二步:教师加以点评,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的关系。同时,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生成板书。
◆设计依据和意图: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点拨,使学生对自己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又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
(四)教学环节四:我行我“思”———提高、升华
预计10分钟左右
◆具体做法:
第一步:教师大屏幕展示相关材料和问题(如大屏幕所示);
材料一: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与中国传统消费方式和文化有很大差异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也开始在当时中上阶层出现。如留声机、自鸣钟、电影、霓虹灯、火车、电报、机动车等新技术产品的出现,商业与娱乐方式的变化;广告和时尚杂志的出现,从时间、空间、感官、概念上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中产人群开始以看电影、喝咖啡、品西餐、穿西装、举行西式婚礼、开舞会等形式展开社交活动,形成不同群体的社交场域。
——郁方《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他们的消费文化》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上流社会活跃这样一些人,他们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却手持文明棍,西装革履,吃着西餐,满嘴洋文,恨不得自己生成蓝眼珠、黄头发、高鼻梁,对中国的传统文明嗤之以鼻,这是一种很尴尬的现象。
材料三: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问题:
1、材料一中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出现了“西化”的趋势?你认为材料中的“中产阶级”接受西方消费文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很尴尬的现象”指的是什么?材料三中的吴老爷为什么会昏死过去?
3、结合材料和课前探究,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外来文明的冲击。
第二步: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指导和规范;
第三步:学生代表发表讨论结果,教师点拨,并适当进行学法指导。
第四步:展示相关图片,播放歌曲《中国人》,创设情境,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设计依据和意图: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通过历史学习,要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再一次为学生创造了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当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以实现教学目标。
(五)教学环节五:我行我“练”———巩固、训练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做五道有一定思维含量、涉及本课重点知识的选择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完成,弥补学生对某些知识点认识的不足,进行必要的教师进行必要解题指导,使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课堂训练:
1、“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以下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样婚礼的原因不包括
A、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C、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D.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3、上海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上海
A、经济发达B、交通便利
C、开放早,受外国影响大D、人才集中
4、(江苏高考试题)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5、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近代中西文明、新旧文化冲突激烈
B、西方先进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冲击程度受到中国社会条件的制约
C、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既有进步性,也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D、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比政治制度变革更加复杂和滞后
(六)教学环节六:我行我“论”———课后作业,撰写小论文
题目如大屏幕所示:
撰写论文:
结合你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认识,谈谈你对当前“哈韩”、“哈日”现象的看法。
(要求:字数不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作业设计说明: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课程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题的设计,旨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历史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用学到的历史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
最后,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英国学者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应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或方法的重要方面),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由此可见,历史认识比知识重要,学习过程比结果重要,探究体验比结论重要。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教师课程理念的更新,利用了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合理的课程资源,力图引导学生从接受性、知识性、封闭性的学习走向探究性、方法性、开放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谢谢大家!
高中历史说课稿2
各位领导和同行:
大家好!很荣幸有这个机会,通过上公开课的方式与大家交流,希望大家开诚布公,多多指出我这节课堂教学的不足,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下,我将从三个大的方面先抛砖引玉。
课前准备
一、教材地位:《“蒸汽”的力量》在专题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讲述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条件、成就和影响。工业革命是英国崛起的重要途径,也是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重要阶段,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原因及条件。本节内容一直在高考中占据重要位置,学好本节对于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发展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仔细梳理教材知识,并结合课标要求“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确定以下作为本节的重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的条件和主要成就;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结合班级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但分析归纳能力相对较差的学情,确定了课堂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和主要成就;分析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特别是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1840年英国工厂主威廉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看图说话,总结和概括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条件;阅读“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了解各个行业新技术和机器的重大成就,
学生讨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概括、归纳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讨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和自然观,确立以人为本,关心生活质量的.意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导致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关注科技发展的方向,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
探究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本课整体贯穿宜川中学倡导的“预习——互动——检测”的教学模式,鉴于本课内容较多,知识体系不是很明晰,采用课前预习的方法。
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情景再现法、总结概括法和小组讨论法等,以问题为载体,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起引导作用。
学法——本课主要指导学生采取自主阅读法、图表阅读法、提炼概括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学习,并了解一般的历史思维角度和解题方法。
课堂实践
五、教学过程和策略
导入:
授新:
本课分三大步骤和四个环节展开,贯穿一个理念。
1、预习的检查和巩固阶段:主要通过“过关斩将”和“思维地带”两个环节来体现。
“‘大工业’的狂飙时代”一框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所了解,如果单纯重复史实的话,比较枯燥。所以授课时换了个角度,采用故事的形式(“工厂主威廉的一天”),将英 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穿插在故事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看图说话的方式归纳出工业革命的知识点,这样子比较生动、有趣。
“打造‘世界工厂’”一框主要讲了工业革命 对英国的影响,鉴于课标只要求探讨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结合新课标理念,我的处理是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不做具体知识的要求,只作为训练学生提炼概括能力的学材。
“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主要讲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此处课标的要求是探究,但考虑到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相对匮乏,加上教材内容简单明了,我的处理是把本框题作为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学材,同时通过概括也达到了对课标要求的主线知识的明确,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对尚有讨论空间的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进行了重新处理。
2、知识的小结和拓展阶段:主要通过“各抒己见”环节来体现。
本课课题是“蒸汽”的力量,也就是重点讨论工业革命的影响,那么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影响体现在什么地方?鉴于这些疑问,设置了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讨论,既是教材内容的小结和拓展,又是训练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整体、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可谓一举四得,这就是虽然课时紧张,但我仍然作这样处理的用意所在。
3、知识的检测和升华阶段:主要通过“课堂练兵”环节来体现。
习题主要注重基础性,紧扣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效地巩固课堂知识,并体验到课堂学习的成就感。其中课后探究性问题“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启示?”的设置主要希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4、一个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预习——互动——检测”的模式是体现这个理念,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分析讨论也是体现,教学过程中注意一般原理和思维方法、做题方法的传授,也是基于这个理念。
课后反思
上完本课后,虽然还没有时间去了解学生的反馈,但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觉得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如:预习检查仍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加强;检测习题可以再有梯度一些;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还不够充分,学生积极性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掘,以后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可多让学生活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自己还有很多,今后会更加努力,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历史说课稿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
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
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
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
导入新课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韧和源头。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最终瓦解。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探讨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一下夏、商两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夏:约公元前20xx年。商:约公元前16)然后让学生归纳夏、商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如下:夏朝,公共权力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权力
补充:“公共权力”的理解
国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它与旧的氏族组织的不同在于:第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样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权力是为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服务的。恩格斯曾谈到过这种权力的来源。他指出:“在每个这样的公社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由个别成员来担当,如:解决争端;制止个别越权;监督用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状态下执行宗教职能。这样的职位,在任何时候的原始公社中,…还可以看到的。这些职位被赋予了某种全权,这就是国家权力的萌芽。”所以夏朝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让学生看书理解“方国联盟”的定义然后选择性补充:受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上古时代的国家想象并构拟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司马迁作《史记》,夏、商、周三个王国的兴衰便被描绘成大一统王朝的更迭。其实,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所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为方国联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国征取贡物、巡狩盟国境地、仲裁方国间争端和惩罚方国的权力。
为了处理商人本族及方国之间的关系,并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实行“内服、外服制度”
(2)内服、外服制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理解什么是内服制度?什么是外服制度?内服官员有哪些?外服官员权力有哪些?外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有选择性补充:成汤建国后,为了奖励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战的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
所谓的内服官就是在当时商都郑州任职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个诸侯国当驻地大使的官员。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商都郑州是商王自己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亲自委派官吏对辖区内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一样,是“内服”官吏。内服官中职务最高的政务官,是为商王出谋划策的“相”,又称“阿”、“保”、“尹”,如成汤时期的伊尹、武丁时期的傅说等,他们都是商王重要的辅佐人物,常常为商王决定国家大事。王朝中所有仅次于相的高级官吏统称为卿士,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而是对高级官吏的泛称。
另外,商朝还有“三公”这样的官职,但在成汤时期还没有设立,因为它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所以并不常设,是属于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还有很多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等等。
在成汤灭夏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诸侯国跟随他并肩作战。建国后,成汤在商都郑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国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诸子和其他贵族封为诸侯,他们就属于“外服”官。这些外服的诸侯都要接受成汤的封号,成为商王朝的臣子。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记载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规定了诸侯和贵族的等级和地位,是奴隶制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诸侯也是有可能成为商朝政权中的高级官吏,即成为内服官。
各地的诸侯接受成汤的封号,也是要尽自己的义务的:诸侯必须对成汤表示臣服,并每年定期进贡大量的食物、珍宝;还要应成汤之召参加或者统领征伐、狩猎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维持封区内的安定和发展。
(3)垄断神权
目的: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国
在讲述“分封制”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概括来说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
2、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封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教师在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利用本目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的概况。另外,应让学生明确通行亲族与异性封国的差异。
1、宗法制度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定义: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
(3)原则:西周的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周天子相对于其他一切封国领地来说是大宗,其他诸侯相对而言皆为小宗。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为小宗。在各个相对关系中,小宗应服从大宗,有义务纳贡、帮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其三,各级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最高宗子——周天子负责。这种宗法统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统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在这种双重统治之下,官吏与各级行政机构的选择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完全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
(4)实质:宗法制度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得政权的家族对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专制统治。
(5)工具:礼乐制度
注:此项让学生自主看书,合作讨论,进行归纳。
高中历史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习: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习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1)总论: 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 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 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 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 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3.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 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撰写历史论文
首先布置论文范围、主题;其次进行举例;最后提供相关查阅资料的网址。
此题设置的目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概括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并深化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高中历史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地位及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近现代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总结,又是“一战后国际关系”的背景。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并为二十多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根据新课标我设置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述萨拉热窝事件,提高学生概述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交战双方、性质、结果及以及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3、通过评价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多角度地观察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构建本课知识树,探讨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过程、战争的性质、后果和深远的影响。
2、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以史为鉴的意识。
3、通过图片欣赏,观看影片,焦点关注,时事报道等活动对战争的灾难性进行情境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对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世界和平。
2、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性后果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大战的性质及大战结束的原因。
二、说学情
年龄特点:思维敏捷、积极性强、好奇心重,关心国内国际局势。
具备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和简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看待事物基本上能辨别是非,但不够全面 ;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通过6W法、阅读分析法、情境体验法、归纳构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法
通过学案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材料教学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
(一)图片导入、情境激趣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三)互动交流、质难问疑 (四)以史为鉴、情感升华
(五)整理归纳、知识建构
(一)图片导入 、情境激趣
通过现代战争的图片展示,导出发生于1914-19燃遍全球战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用6W法(原因why 、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经过what、性质结果影响how)自学“一战”的基本概况。
(三)互动交流、质难问疑
设置了“时事报道”环节:
小组合作后,学生派代表以记者身份对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进行报道,增强故事性,让学生明白萨拉热窝事件是大战的导火线,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此外,还设置了“合作探究”环节 :
1、探究问题一:“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表材料得出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让学生对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感性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2、探究问题二: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从刺杀目的、手段性质、刺杀结果三方面来评价。指导学生在评论历史事件时,注意运用史实分析和说明问题,坚持“论从史出”、“ 一分为二”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通过这种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世界和平。
3. 探究问题三:“一战”结束的原因有哪些?
指导学生从各个国家的角度归纳概括得出答案,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并从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4. 探究问题四:“一战”的性质和影响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一战”爆发的原因,参战国的性质和目的以及战争后果等方面出发,分析得出它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战争的深远影响是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战争是一场罪恶的战争,同时它也改变了国际格局。
(四)以史为鉴,情感升华
通过观看《凡尔登战役》 视频,让学生感悟战争的残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让学生树立和平的意识,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我通过以上途径来突破本课重难点。
(五)整理归纳、知识建构
让学生自己用知识树归纳本课知识点,建构本课的知识框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根据学科特点主动获取信息,提炼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规律性认识,掌握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用“一二三四”总结本课。
最后,本课的教学设计适应现代课程观要求,发挥历史的现实性功能,拉近历史与现实、与学生的距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
五、教学反思
1、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问题的时间不是太充足,必将影响到学生的思考效果。
2、讨论的重点还可更多地放在结合实际方面。如现在的美国对伊拉克、利比亚的战争,“斩首”行动等,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恐怖行为?个人所进行的和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活动性质一样吗?对现在美国的行为如何评价?
高中历史说课稿6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 单元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我主要从一说教材(包括教材地位、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方法、四教具准备、五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它上承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内容与本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内容,同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重要内容,学习本课不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及规律,而且还有利于认识这一制度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国情、关注民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另外,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民主。
因此,学习本课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基础知识: 清朝的军机处
(2)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依据史实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形成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设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形成学科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
(2)通过学习本课,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本课的一部分内容,看过少明清时期的历史剧,对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说教法
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提问式,谈话法、阅读指导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教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清朝的设立军机处史实。
四、说学法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师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说教具准备:
自制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历史图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2、思考课后的知识链接。
(二)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和展示图片,最后引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立(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展示课标及本课具体教学目标(见上)
(三)新课的学习
(2)清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的中枢权力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原因、职能特点、作用
总结: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师补充)
(四)课堂总结
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达标测试,巩固练习
例题2、清朝初期,对皇权构成重大威胁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内阁
C、六部 D、南书房
(六)布置作业: P18
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削弱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七、板书设计
军机处的设立
1、军机处设立的过程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2、原因:
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影响了皇权集中。
3、职能:
4、意义:
高中历史说课稿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亚洲的振兴与崛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等历史知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与崩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2、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三、教学要点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2、印度经济的发展
3、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不仅有前几课我们了解的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而且也使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人民深受鼓舞,纷纷掀起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亚非拉不仅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而且使资本主义列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宣告瓦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新课讲授】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印度是如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曾经发生国哪些的反英斗争?
生: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的直接统治历史。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
师:众所周知,英属印度殖民地不单单包括现在的印度,还至少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那为什么英属印度殖民地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陷入分裂?
生: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的提出。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殖民地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英国无力应付,只好打算让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驻印度的新总督蒙巴顿上任。在6月3日向英国议会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史称《蒙巴顿方案》)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出任第一任总理。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宣告成立。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印度与巴基斯坦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但是,1971年12月3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干预下,12月7日双方停火,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现在的孟加拉共和国。
2、印度经济的发展
印度充分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印度的科学技术人才十分丰富,每百万人口中有科技人员3329人,科技人员数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1991年以后,印度推行经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印度GDP连续保持年均6%的增长速度,特别是1994~间,更是平均达到了7%。据统计,到20xx年,印度的外汇储备也达到了450亿美元。
3、亚洲其他地区的独立与发展
师:新加坡、韩国抓住机遇,大力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师:就在亚洲国家纷纷独立,并走上发展道路的同时,非洲地区也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师: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的情况。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战结束至50年代前期,一些北非国家先后取得独立。其中重要的包括埃及独立和收回苏伊士运河斗争、阿尔及利亚的独立等。
1952年爆发了“自由军官组织”领导的“七月革命”。埃及独立,纳赛尔当选为总统。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
又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为重占苏伊士运河,联合以色列发动的侵埃战争。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国际通航运河,扼亚、欧、非三洲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在埃及人民反抗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英法被迫于11月7日宣布停火,22日从埃及撤军。次年3月以军也从埃及撤出。
师: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0多个独立国家。其中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第三阶段,70年代主要是葡属非洲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时期。1975年,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等国人民经过长期武装斗争,赢得独立,结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长达500年的殖民统治。
第四阶段,90年代初。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时期,其标志是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1994年,在南非举行了第一次各个种族都参加的全国大选,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曼德拉成为南非历第一个黑人总统,标志着南非种族隔离制的消除,这揭开了南非历史新的一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1959年古巴革命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师: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及运河区主权进行了长期斗争。巴拿马逐步收回运河区主权。至年底,巴拿马已完全收回运河区的主权。
【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阶段特点
生:四五十年代,独立运动兴起;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高涨;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深入;90年代,殖民体系崩溃。
【布置作业】
思考:印度与中国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请问印度与中国获得民族独立的方式一样吗?为什么?
【板书】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2、印度经济的发展
3、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高中历史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宋史》等相关文献和表格资料,了解宋初专制主义集权加强的背景,客观地分析出加强集权的措施给当时北宋带来的作用,同时掌握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史料分析等方式,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放置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加以分析,客观地评价这些措施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到专制集权的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北宋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
【难点】
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谜语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与王安石有关的关键词:“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改革家、《梅花》”,在学生明确是王安石后,我将进行设问: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是怎样的状况?他进行的变法又为什么会失败?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出示谜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进入课堂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首先,我会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时间轴并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北宋采取集权措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确其原因是吸取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教训。其次我将展示《宋史》的史料节选,请学生根据史料总结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紧接着,我将展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此之后,我将用讲授法,讲解重文轻武的措施。最后,我将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明确这些措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另一方面影响了行政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增强史料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我会出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北宋周围有哪些民族政权?在学生明确辽、西夏后,我将出示《宋书》的史料节选,分别请学生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此之后,我将出示北宋军队人数和军费增长的表格,请学生从表格中归纳出当时北宋冗兵冗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图片分析能力。
(三)王安石变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会提问:面对统治危机,北宋统治者进行了哪些改革?学生结合教材明确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会通过介绍让学生明确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结果是失败的。之后,我将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王安石变法涉及到哪几个方面?变法的原则和目的又是什么?在学生明确富国强兵等答案后,我将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节选,请学生观看纪录片,总结出王安石在富国和强兵中采取的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最后,我将讲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用人不当,另一方面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四)南宋的偏安
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出南宋和金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学生归纳完毕后,我将出示岳飞的《满江红》,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和岳飞有关的故事,感悟岳飞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古诗,体现历史学科综合性,培训学生人文素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概况,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表格作业,能使学生系统地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高中历史说课稿9
(一)知识构建功能
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1、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2、重要的国际关系
(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
3、民族解放斗争
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
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从中我们受到的启发是:一要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否则将被历史淘汰;二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知耻而后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肩上的重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教科书的课程价值达成度】
(一)从内容选取上看课程价值达成度
本书内容包含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集中叙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
本册书按时间顺序、以章节体的体例叙述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变迁。本书的主要线索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与之相关的线索还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主干知识与支干知识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筑成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从内容的选取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广阔画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再掌握历史发展的各时期的特点,从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内容。
(二)从内容组织上看课程达成度
本册书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编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以前的历史往往以政治史为主线索,学生从书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较僵化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书从内容选取上,增加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学生又可以从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掌握那个时代,迎合了高中学生知识的个性多样性和知识的.综合化需要。
(三)形式特征看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册书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新教材课型多样,除了讲读课外,还有阅读课、活动课。上好这些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
(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片、画像、资料,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3)每章开始设引言。引言介绍了本章的内容背景和线索。便于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
(4)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增设了《阅读与思考》专栏,由学生选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本册书总体编排设计精当合理,符合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
(一)加工改造的视角
1、根据历史知识特点。历史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散,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一些历史线索难免显得支离破碎。
2、根据高二文科班学生的特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基本能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有的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练的学科语言概括表达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阐述自己的见解。
3、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胆取舍,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1、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增补了一些内容。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向学生介绍了富尔顿和他的汽船,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介绍了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
3、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对比法、联系法、讨论法和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4、将世界史和中国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一种观念: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学习工业革命时,请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在学习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时,分析“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纪末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有无关系”等,增加学生横向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5、加强各学科的综合。历史展示的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全貌,包罗万象,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分析历史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历史说课稿10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上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下接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在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说教学
(1)知识方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概况和特点;在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实业家;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2)能力方面:通过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原因和结果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统治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其深刻的原因。一、辛亥革命的推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封建障碍。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三、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提倡国货。这些是内因。四、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主要原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难点: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特征。由于此部分知识比较分散,学生对这一特点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较低层次上。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华民族主义工业这一阶段发展的概括等多角度、多层次、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的特征,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对新时代到来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说教法
提问启发,通过提问,能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从而引出本节所讲内容。
讲解法,针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讲述解释,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讨论法、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民主,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与学的活动。
说学法和学生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加深。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引用材料、形势示意图、设计表格,帮助学生概括、归纳、比较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原因与结果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教学反馈、板书设计、布置作业等六部分。
说教学反馈及自我评价
本课教学重难点集中,为巩固教学成果,设计基础训练和能力提升的练习,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散思维。
说总体设计构想
立足教材实际,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既体现学科综合思想,又渗透新课程意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管理。
高中历史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儒家思想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宋明时期成为官方哲学,明清出现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历年高考也多有涉及,因此本科十分重要。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A.通过复习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B.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及归纳、概括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C.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教学重难点:
①儒家思想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②通过问题探究,政史结合得出结论。
三.说学生:
高三学生已经对必修一、二、三及选修都已学过,还有一些电视剧的演播,学生还是比较了解的。
四.说教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I.导入:先通过二个题来回顾知识;
II.全程分析儒家思想(3.4.5.6.7),得出结论;
III.儒家思想的综合评价(8.9.10),得出结论;
IV.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11.12),得出结论。
V.预示高考,布置作业(问答题)
高中历史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在本专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专题五世界逐步变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上一专题知识内涵,下启罗斯福在什么背景下实行新政,从而突现美国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特殊地位。本节课在旧教材和新教材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年高考都会在这里出题,尤其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史实学习对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可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2、本节课课标内容: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背景。
3、在本节课的施教中,我紧依课标、紧扣新课程改革要领,注重高一学生实际,充分把握人民版专题史教学的特点,想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①知识与技能:主要让学生了解20世纪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认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深刻影响;了解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分析其“自由放任”政策失败的必然性。
②过程与方法:注重创设情境,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阅读教材和阅读课件中情境材料,归纳原因、特点、影响等史实,培养学生概括观察、表达能力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资产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及造成的无法克服危机的认识;通过对美国20世纪20年代高度“繁荣”和1929年迅猛的经济危机的学习,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从学生中以史鉴今,逐渐梳理出科技、环境、政策等因素对经济运行保障作用,为我们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启示。
4、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隐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②难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根源和影响。
二、说教法
1、本课的总体结构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重点分析原因,然后归纳特点,认识危机的严重害;第二部分对比方式让学生感知胡佛自由放任不适应形势,从而推出自由放任政策必然失败;第三部分通过阅读概括危机对美国的严重危害,涉及经济、政治和全面社会危机,营造一种严峻的形势,引出美国人渴望“救星”出现,学生感悟“时势造英雄”。
2、本节课我从高一学生特点的实际出发,主要围绕提高学习兴趣、有效进行知识储备,培养一定的阅读概括、表达能力,学会运用历史思维解决一些问题。教学中主要采用:①情境教学法---提供背景材料,创造历史氛围,让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学习知识。②阅读法---主要是阅读教材和课件中的图文资料。③探究式教学法---涉及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还有自主探究,锻炼学生做自主钻研能力。④归纳法---积极总结,并在理清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本节课主要运用多媒体手段,对课本知识进行细化、整合,外加一些影像资料渲染氛围。既可以拓展视野,又可以为高考知识点积累奠基。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高,易调动其主动性;但高一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缺乏系统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是什么”,对于“为什么”、“怎么样”、“实质”,“根源”等历史问题深入分析上欠缺。
2、学法指导:学生应有初步的预习,基本知道是什么;在老师的学案指导下,应进一步梳理线索,建立体系;再者学会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探究,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火花,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观看一些经济危机方面的影片加深印象;最后及时做一些习题,查漏补缺。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1928年,胡佛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自信的告诉美国人民“如果我当选,我会让每个家庭的锅里有一只鸡”。然而不久他竟然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美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929年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
师:这场危机虽然是突如其来,但它是历史的偶然吗?
生:不是,历史的必然。
师:为什么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有何特点,又会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什么影响,下面请大家与我一起来感受这场大危机吧!
2、教学步骤
本部分主要通过初步感知,创设情境和深刻领悟,合作探究,课堂延伸,学以致用,学生自主评价等六大部分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
①初步感知:通过3分钟左右的视频材料让学生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起因及当时的混乱状况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从心理上拉近学生与这场危机的距离。
②创设情境,深刻领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文字、图片材料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由被动转变到主动。然后在每个情境材料的后而设置针对性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最后在交流中归纳,在点评中求精,在总结中梳理,在练习中运用,从而得出一些学史感悟,明白一些道理。
情境创设一:美国小女孩艾迪与妈妈的一段对话,主要信息是无煤生火——爸爸失业——工厂煤太多——妈妈捡菜叶生活等,最后一句,艾迪又冷又饿,回想起几年前的幸福生活时,显得无比的……
情境创设二:老板是百万富翁,就是不愿给爸爸涨工资,妈妈说到了房子、汽车先卖掉应急生活,因为这些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而获得的,还提到许多美国人都在股票市场投机赚了不少钱。
合作探究问题: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
学生交流后,回答: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渡,过渡信贷消费,资本家盲目生产等。
师:这会引发什么矛盾。(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或者市场供需矛盾)
师:生产的相对过剩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但为什么资本主义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呢?
师:分析原因内在联系和资本家为何盲目生产,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
生: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情境创设三:万恶的股票灾难,黑色的星期四。
问题设计:经济危机发生的标志及主要表现是什么?从中能观察出什么特点:
生:阅读P110第一、二、三自然段。
生:标志——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股票狂跌
表现:银行倒闭,金融混乱,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农产品价格下跌。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师:展示一些危机方面的'图片并解说和点评。
问题设计:为什么这场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联系专题五第四节走向整体世界)
情境创设四:流浪者更多,领救济粮;工人农民示的威游行;“法西斯万岁”;政府血腥镇压。
合作探究二:这场危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阅读课件中的图文资料和P111最后一自然段。
师:板书影响并点评。
情境创设五:一天爸爸说政府要给我们工作和救济,一家人充满希望和期待,但几个月过后仍无变化,于是,许多人对“胡佛政府”产生厌恶。
问题设计:胡佛政府反危机的举措是什么,这些政策有何效果?
师:板书二、标水车薪
生:自由放任,陷入困境。
师:引导阅读P112页第一自然段认识“繁荣背后”的隐患和自由放任的内涵。
师:引导学生阅读P113页第一自然段。“胡佛袋”、“胡佛车”、“饥饿总统”。
师: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在30年代收效甚微,致使危机更加严重。
师:板书三、病入膏肓的经济
生:阅读P113最后一段概括危害的表现。
(本环节共解决三大问题的时间分配:危机——25分钟;胡佛政策—6分钟;危害——4分钟)
本环节达到梳理线条,理解概念,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增强感悟的教学目的。
③课堂延伸
为什么自由放任政策在20世纪20年代促进经济发展,而到30年代却加剧危机发生?从这场危机我们应该学会如何面对危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④课堂小结(略)
⑤学以致用
主要是通过六道典型选择题和一道课后作业题,检测对知识点掌握和知识运用情况,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反思思路。
⑥信息反馈,学生自主评价
(学生填写老师制好的表格)
3、板书设计
“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爆发原因
2、表现(金融;工业;农业;其他)
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4、影响
二、杯水车薪
1、20世纪20年代“繁荣”的原因,背后隐患
2、胡佛政策①自由放任②局部干预
3、结果:失败
三、病入膏肓的经济:(六点表现)
高中历史说课稿13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套教材将孔子、老子列为第一课,突出了孔子和老子在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地位。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课程标准】
一、知识目标: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
二、能力目标:通过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要自觉传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
【教法与学法】
高二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根据本课的特点,学生可能对单纯的思想史不感兴趣,所以教学中我采取“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感受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己走进历史,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历史问题,建构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图片反映了什么状况?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孔子被后人神化尊为圣人,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孔子与老子孔子的学说安排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出示孔子故乡曲阜的照片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来山东曲埠的孔庙参观,假如派你去帮助他了解孔子,你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很容易想到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主张,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显示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的.内容表格(教师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讲解)安排学生填写表格有关内容学生回忆和阅读教材,思考、归纳学生能基本回答孔子的思想主张,大致理解“仁”“礼”的思想内涵,记忆孔子的一些名言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孔子与老子孔子思想的影响(课件展示图片)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什么他的主张却不被统治者采纳呢?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在老师的帮助下,能理解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培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指导学生看书阅读教材第5页“阅读与思考”,分析为什么孔子学说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学生看书,找出相关内容;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老子的思想及影响(课件播放视频资料)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老子的”道”是指什么?
2、老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什么?(课件展示:表格填空)
3、现实生活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结合影片和课本的内容,回答问题从哲学和政治两个方面把握老子的思想核心。
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都能在现实生活找到影子小结课件显示本节课的知识架构学习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你更喜欢谁的思想呢?学生积极发言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比较。
【巩固练习】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D)(1)“仁”(2)“礼”(3)“为政以德”(4)“有教无类”A、(1)(2)(3)(4)B、(2)(3)(4)C、(1)(3)(4)D、(1)(2)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B)A、“仁”和“礼”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A、万物的本原B、抽象的概念C、具体的物质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B)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
【本课特色】
营造情景激发兴趣优化导学注重探究。
高中历史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是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代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一节学好了,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为本节课抽象名词概念较多,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这主要是依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情况确定的。因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无论是从其历史地位,还是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上来看,都需要学生掌握。这是由于“五四”运动在历的重要性决定了的,而“五四”运动的重要性在历史意义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诠释。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教育的题材,而“五四”运动正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典型教材。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因为“五四”运动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过程上,而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上。所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教材中显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为重点。
难点是“五四”运动为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这一个问题具有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它既同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历史知识结构相联系,又同新民主义革命的知识相关联;还由于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的其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成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而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我所授课班级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历史概念,估计他们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千种教学方法:
1、归纳法:因为本节课需要理解的抽象名词概念较多,而采用归纳法符合心理学上知识的接受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
2、情景教学法:其理论依据和操作过程在讲述“五四”运动过程时有具体阐述。
3、对比法:对于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性,又能满足他们脱离儿童期后其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要注意启发对比。
4、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及我校实际情况,配合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使的教具有:
1、“五四”运动历史教学地图
2、小黑板
3、摸拟“五四”使运动中使用的宣传旗和宣传单
三、说教学过程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
1展示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的切入点,易于新知识的接受)
2、、理解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基础,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从而组合成更新的知识体系)
3、保持(新知识体系的形成,还需要进一步的简化、修正、排列、组合,以便更好地储存在大脑中)
4、运用(即利用新的知识去获得更新知识的过程,表现为解决问题,创造发明等。)
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程序:
第一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一步只需2分钟。
“同学们从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国人民没有低头,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在学生们列举出后,教师总结),指出“这一系列抗争都失败了,但到了本世纪初,中国人民最后选择了共产党,最终把中国人民的抗争引向了胜利,而这一切都开始于‘五四’运动。”这样,在学生学过的抗争史这一系列旧知识找到了切入本节新知识的切入点,而且形成了对比效果,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
第二步:展示并让学生理解新知识,这一步需要25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引导学生去回顾袁世凯复辟和北洋军阀复古的史实,运用归纳法说明一切反动势力都是利用思想专制来达到其统治目的的。指出,要*反动势力,就要向封建传统思想展开猛烈进攻,由此展开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比较前后两个时期的差异。得出: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书上没有集中分析,在学生找出“五四”导火线后,我巧妙设问:“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遭受那么多侵略,为什么这一次反响那么大?”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去总结“五四”爆发的大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
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我采取了情景教学法。选一名学生扮演学生的领袖,四名扮演参加“五四”游打的学生,学生的领袖期发传单、旗帜,并领导群众大呼“五四”爱国口号。*完毕后,又扮演罢工领袖,率领工人罢工,体现“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通过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创设一定的历史环境,再现了“五四”运动的一个场景,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历史。由于在扮演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必定会在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们愿意上历史课,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质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联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五四”运动中的口号来分析,学生就比较好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比“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而不同点就是“五四”运动的“新”,“新”在广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指出,“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为下一节课的进行埋下的伏笔。
第三步,巩固练习阶段,大概需要10分钟。
首先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则是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爆发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学生**为主,到了6月3日以后中心转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运动为主。“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两年后,中国诞生了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此小结使学生把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弄清楚了,并再次强调了重难点。
然后是基础知识题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加强新知识体系的构建,为随时提取所学知识作好运用上的准备。
第四步:运用阶段,需要8分钟。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本节课正是一个好时机。在本节课最后时间里,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们的讨论必然要涉及到他们现实生活和理想,老师再加以正确引导。这就使“五四”爱国品质迁移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中去,引导他们的人生。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世界观。
四、说板书
“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分析大背景
2、过程 ① 5.4 —— 学生为主力——北京
② 6.3后——工人为主力——上海
3、历史意义(重点):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难点)
依据:
① 采用了板书实用性的原则。
② 揭示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高中历史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 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对中国历史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 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 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 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 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 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 在 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 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元朝的行省制度 (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然 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 为淫luan,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 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 ──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 偃说上曰: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 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唐朝藩镇割据与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时搜集的一 些资料掌握, 将此内容仅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的一个背景。 要求学生通过对 这段背景的理解来分析讨论北宋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难题, 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背景分析解决重大历史 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 :
设置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 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 其中 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 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的不断加强。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 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 、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 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 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 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 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在中央政权中,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 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 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 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6.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没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 学生容易弄混淆, 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 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 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 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