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壤里有什么课件
土壤里有什么课件
篇一:土壤里有什么
土壤中有什么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预测土壤中有各种类型物质。
2.知道土壤的成份包括非生命的水分、空气、无机盐和有机物。3.知道土壤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3.能够到花圃里面挖土,在实际的环境里观察土壤; 4.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愿意亲近土壤;
2.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土壤对动植物的重要性。
?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土壤的主要组成
难
点:学习用科学观察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
教学准备:
泥土、杯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水稻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板书:土壤)思考:土壤是怎么形成的?
师:我们知道了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风化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最终会形成土壤,(出示农作物图片)这几幅图都反映了什么?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那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呢?这就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土壤里有什么》板书
二、探究新知
师:谁来说说,土壤中有哪些东西?
生:我看到土壤中有蚯蚓、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
师:看来土壤中既有动物又有植物。
教师板书:动物、植物
师:谁来说说土壤中还有哪些动物和植物?
生:动物还有蜗牛、蛇、蟋蟀等;许多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因此土壤中会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什么呢?
生:我看到过石块。板书:石块
生:空气和水。我认为土壤中的动物和人一样,也需要空气和水。板书:空气、水
生:塑料袋,废纸,塑料,铁皮等垃圾,因为人们总把垃圾埋在土壤中。
师:这些都是人类产生的一些杂物。板书:杂物
生:土壤中还有矿物质和化石。
师:土壤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师:我们来观察土壤的众剖面,土壤最表层叫枯枝落叶层,主要是动物的活动场所,土壤中层叫上土层,植物的根系大量分布在这里,也有土壤生物的分布,土壤最底层叫下土层,少量根系和微生物分布在此,它的下面是岩石。
师:刚同学说土壤中有水,我们看到第一个实验(课件出示)
师:土壤中除了含有水分还有其他什么成分吗?让我们进行第二个实验—把它放入水中观察。
师:让我们用小捧搅拌水中的泥块,然后让它慢慢沉降,仔细观察有什么想象发现?(细腻的是黏土,粗糙的是砂)
师: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的的原因除了水、空气等因素之外还与土壤的腐殖质有重要关系,我们看到这个实验(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味道,说明土壤中含有一些可燃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动植物体腐烂后变成的物质,叫腐殖质,师小结,土壤里有什么
三、土壤和生命
师:土壤中有动物和植物,说明土壤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土壤和生命”。
师:通过研读课本,你知道了什么?
生:土壤给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 来源;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中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师:阅读了这一部分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想跟大家说说的? 生:土壤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材料,因此我们要保护土地。生:生活中有许多人采用深埋的方法处理垃圾,这样会污染土壤,我们不能再这样做了。篇二:土壤里有什么
土壤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五年级学生对于有关地球的知识很感兴趣。学生对于土壤很熟悉,但是很少去关注和研究。大部分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大概知道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但对土无壤的成份及土壤与生命之间有关系知道得较少。因此,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合作探究等方式来开展本课的活动。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观察学校的花坛的土壤,带回一些土壤样品。
2、分组实验材料:土壤(干和湿土块)、烧杯、水、筷子、牙签、放大镜、镊子、记录单。
3、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课前观察
1、让学生观察学校花坛中的土壤中有什么?
2、按要求取土样。
3、教师课前观察,采集典型的土壤样品(砂、粘土比例适当,含腐殖质多等。)
活动2【导入】情景导入
1、用课件展示出“黄山石、蘑菇岩、象鼻山、张家界”的图片,让学生说出风景区的共同点及形成原因。
2、用课件展示出岩石风化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风化变沙,最后有可能变成了土壤。再让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从而引出今天探究的课题《土壤中里有什么》。(板书课题)
活动3【活动】猜测自疑
1、如何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出合理的论证方法:观察、实验、查资料 活动4【活动】自主探究
活动一:自主探究土壤中的水分
1、用课件出示:
用肉眼来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把看到的写在记录单上。
2、点名汇报:
(1)、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土壤中有水分)
(2)、你还有哪些方法来观察?(手摸、用纸等)
3、板书:水分
活动5【活动】同桌互学
活动二:同桌互学,了解土壤颗粒的分类。
1、用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用牙签把干燥的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并记录。
(2)、自学课本第52页下半部分内容,并与同桌交流地质学家对土壤微粒的分类。
2、发放放大镜,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干的土壤颗粒分开,并鼓励学生尝试描述。
3、点名汇报
活动6【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土壤中有空气、腐殖质、沙砾、沙、黏土等。
1、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实验器材:干燥的土壤、量杯、水、塑料盒、小木棍等。实验步骤:
(1)、在量杯中倒200ml的水。
(2)、把干燥的土壤放入水中,把你看到的现象做好记录。
(3)、用小棒搅拌水中的土壤,记录好你观察到的现象。
(4)、把量杯静置5分钟后,观察、记录并汇报。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干燥的土壤进入水中发生的现象。
3、小组交流后,再汇报:
(1)、干燥的土壤进入水中时有什么发生?证明土壤中有什么?
(2)、搅拌后有什么发生?
(3)、利用课本上的土壤微粒分类知识给杯中的沉积物进行分类,思考沉积物分层原因。
4、小组汇报
5、板书:空气、腐殖质、黏土、粉沙、沙、沙砾
活动7【活动】知识拓展(微课)
活动四:通过微课(视频)让学生了解土壤中有盐分
(教师课前录制好检验土壤中盐分的实验视频。本段视频穿插在活动三中的搅拌后播放,让沉淀有时间进行,以便进行后面的观察)
1、学生观看完微课视频后,学生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从视频中你知道土壤中有什么?(土壤中有盐分)
3、板书:盐分
活动8【活动】课堂小结
小结:综合认识到土壤是混合物
1、通过观察和实验可知土壤的成份有哪些?
2、学生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小结:土壤是一种混合物,而不是一种单一物质。
活动9【活动】生生互动
小组内交流
研读课本,自学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1、自学课本教材P.54页 “土壤和生命”。
2、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交流下面3个问题:
(1)、土壤分为哪几层?
(2)、这些生物是怎样生活的?
(3)、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说说你的看法。
4、教师用课件展示教材第54页的图,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生物与土壤之间的关系。
活动10【活动】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
1、用课件展示人类的一些活动(过度放牧、乱倒垃圾、水的污染、乱砍滥伐)给土壤带来破坏。
让学生认知到土壤受到破坏会威胁到地球上的生物的生存,从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存亡。
2、小组内讨论如何保护土壤?每个人应该怎样做?
活动11【讲授】板书
活动12【练习】评测练习
评测练习
一、填空。
1、土壤是由()、()、()、()、()和()等物质的混合物。
2、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从小到大是()、()、()和()。
二、选择。
1、颗粒直径大于2mm的是()。
A、砂砾
B、黏土 C、沙
2、燃烧土壤,会闻到焦臭的气味,是因为土壤中有()。
A、盐分
B、腐殖质C、水分
3、用来烧制砖块的是()。
A、沙 B、黏土
C、砂砾
三、判断。
1、把干燥的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2、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
3、不同的地方,土壤的颜色是一样的。()
四、小调查。
调查你身边的人关于“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有什么看法。篇三:土壤里有什么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土壤和生命》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组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土壤,使学生亲近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并学会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学生从讨论他们已经知道的土壤知识和他们想得到的知识开始进行学习。当学生学会了预测和观察后,就让他们预测一下土壤样品里可能包含什么;然后让他们观察、检查土样,了解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的,里面有一些空气、水、动植物的遗留物以及杂物,适时对学生进行土地保护教育。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教学难点是: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动脑设计探究方案。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愿意合作,交流,使学生树立从小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3、科学知识:知道土壤的构成。
三、设计思路
土壤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质,学生都认识它。但要真正知道土壤的构成,学生还是有难度的,而这一点正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探究手段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观察与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证明——交流共享”的全过程。要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对土壤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加强学生对土壤的亲近感。充分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四、课前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干土块、水、筷子、学生采集的不同地方的土壤、记录表、方形盘。
2、演示实验材料——土壤、酒精灯、三脚架、水槽、烧杯、滴管、蒸发皿、放大镜、玻璃片、滤纸、火柴、石棉网、镊子、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
3、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学生课前查阅的关于土壤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对土壤的认识情况,引入新课。
1、讲述:课前,安排学生分小组到几个地方去挖了土壤(板书:土壤),下面就请同学来说一说你挖到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汇报。
3、讲述:看来,大家对土壤了解得还真不少啊!老师这儿也有一位同学,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后,还写了一首小诗呢!展示同学的小诗!
4、学生欣赏小诗: 土壤是位伟大的母亲,她的孩子有的很小,很小,有的却很大,很大; 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 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 ?? 世界上亿万个生命,在他温暖的怀抱里长大!
5、教师讲解“土”字。“土”字是一个会意字,它这里有两横,这表示土壤是一层一层的,植物把根这样深深地扎进肥沃的表层土里,吸收着营养,显示着勃勃生机!(教师书“土”)
6、关于土壤,你还查到了那些资料呢?(学生发言)
7、谈话: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同学们对土壤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是啊,土壤妈妈养育了许许多多动物和植物,它是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今天我们也学着科学家的样子一起来研究:土壤里有什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动脑猜一下,土壤里可能有什么?(生回答,师板书:有石子、有树叶、还有小虫等)<二>观察土壤里有什么
1、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除此之外土壤到底还有哪些成分呢?下面请同学们把土壤打开观察,在观察之前老师先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认识物体的方法: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怎样?(生回答:闻、摸等)现在同学们用刚才所说的方法去观察:土壤里有什么? 刚才大家想到了用多种感官、用多种方法来观察土壤,为了使大家的研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这儿还有两条建议:
A、观察的时候要仔细,如发现有活的东西,请小心地放入昆虫盒内,因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其它东西可以放在方形盘里。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并作好记录!每一小组要把你们从土壤发现的属于同一类的物体名字写在同一个方框里。
2、生观察,师指导。
3、哪位同学说一下,你发现土壤里有什么?
(生可能回答:有发现草根的,有发现砂和土混合的,有发现土壤有干有湿的,有发现有软有硬的??)
<三>设计实验方案
1、土壤里到底有没有这些东西?除了这些,土壤里还有没有其他东西?同学们能设计实验来探究吗?
2、各小组交流设计实验的情况。<四>实验证明土壤里有什么
1、教师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这么难的问题都被你们解决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土壤里有什么,好不好?
2、谁能给大家一个友情提示: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生回答,应尽量引导学生想得全面些,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分工合作、观察、记录)
3、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一小组用放大镜观察??)
(一小组用酒精灯、石棉网给土壤加热??)(一小组把土壤放在杯子里,用玻璃棒搅拌??)(一小组用纱布包起来,做洗沙游戏??)
(一小组用透明塑料袋把一堆湿土罩得严严实实的??)?? <五>交流共享
1、现在请每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让大家一起分享。其他同学都要认真听并做好记录,有不同意见可以来补充。
(在学生开始交流前,提醒学生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尊重别人。对于第一个上来交流的同学要及时表扬。)
(我们组把干土块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我们组把土块搅拌,沉淀后土壤分了两层,下层是砂,上层是粘土)(我们组用酒精灯、石棉网给土壤加热,有烧焦的气味,说明有腐殖质)
(我们组把土块搅拌均匀沉淀后,用滴管取上层清液滴在玻璃片上,将有水滴的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有“脏“的 ??
2、通过试验,现在你认为土壤中有哪些物质?(完成板书
水 空气
无机盐粘土 砂腐殖质)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这是这节课同学们在探究土壤里有什么时使用的方法。
3、关于土壤的知识,还有很多,老师查到了这样一些资料,请大家阅读一下。(出示准备的资料)
(六)、总结评价
大家观察得非常投入,从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东西,哪些是土壤里本来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来就是小动物们和植物们的。在土壤里,有原来就居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和植物,还有一些外来的东西,是哪些东西呢?它们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也把杂物叫做垃圾。我们抛给土壤的杂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如果我们给土壤的杂物太多了,会怎样呢?(生回答)是呀,如果我们乱抛弃废物的话,土壤还会生病的呢?为了使土壤的身体能够健康,我们应该为她做些什么呢?现在怎样处理桌上的土壤呢?(送回原处)大家说得多好啊,土壤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一定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越来越美丽的,这样,我们就能和小动物们、植物们一起在土壤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健康快乐地生活了。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土壤以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你对自己在这节课里的表现满意吗?你认为哪些同学的表现最出色?(生互评)
(七)、拓展延伸
老师对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非常满意,同学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探究,关于土壤,你们是否还想知道其它一些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现在大家的头脑里又产生了许多小问号,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而且对我们周围的土壤世界非常关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带着问题去研究事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课外,大家可以去自由研究其中的一两个小问题; 老师建议同学们课后用这种方法继续探究菜地、花坛、树林里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摘记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做成资料卡。板书设计:土壤里有什么
水
空气
无机盐 粘土
砂
腐殖质
关于土壤: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很多,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也很多,1千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个。1亩地耕层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几百到上千公斤。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石桥子镇小学 王瑛
赵秀明设计)
第二篇:《土壤里有什么》教案
《土壤里有什么》
李庄乡裴武庄小学 裴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悟有顺序的科学认知程序,同时强化记录,这一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知道土壤里的成分构成。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愿意走进大自然和亲近土壤,同时渗透自主和合作意识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教学难点: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综合认识土壤的成分。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托盘一个、餐巾纸、透明塑料杯一个(内装水)、小棒、抹布;
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铁环、不锈钢盘子、火柴。学生准备:各自从家中采集到的土壤标本,放在塑料袋中封好袋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师生谈话:玉米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呢?
生:种土壤里。(板书:土壤)
2、提问:那什么是土壤呢?
第 1 页 生:回答。
3、课件出示:4幅农作物的图片,这些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
4、猜想假设: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一下,你认为土壤里可能有什么呢?
生:土壤中可能有(水、空气、沙、粘土、腐殖质)等。
师: 那土壤里是否真的有这些物质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
生:做实验。
二.实验验证,认识土壤的成分
在做实验前,我们先看实验要求:(课件展示)
1、土壤中含有水分:
生:用餐巾纸包住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在纸上看到了什么?
生:分组进行观察,填写实验报告,汇报观察结果:
小结:土壤中含有水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干湿程度不同。(板书:水)
2、认识土壤中含有空气:
师:土壤中除了含有水分之外还有什么其它成分吗?让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实验——— 把它放在水中进行观察。
生:分组活动,填写实验报告,汇报观察结果:
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生:有气泡产生。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第 2 页 小结:土壤中含有空气.(板书:空气)
3、认识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
师:让我们用小棒搅拌杯中的土块,然后让它慢慢地沉降,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分组实验,观测并填写实验报告,汇报观察结果。
师生共同讨论:细腻的是粘土,粗糙的是砂。
小结: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不同土壤中含有的砂和粘土的多少是不同的。(展示两组同学的实验结果,对比要明显.)
4、认识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师: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的原因,除了与土壤中的水分、空气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土壤中(腐殖质)有着重要关系。请看老师的实验。请你们认真观察,一会儿把你们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大家听。
生;观察后和同桌谈感受。
师:讲解实验用具及操作步骤,进行酒精灯加热土壤的实验演示。你看到了什么?怎么有的同学在捏着鼻子?你有什么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进行反馈,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小结: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土壤中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体腐烂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它是黑色的,土壤颜色越黑,说明含有腐殖质越多,也就越肥沃。
第 3 页
三、综合认识土壤的成分
师: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下面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播放动画“土壤的成分”)
小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由水、空气、砂、黏土、腐殖质 等成分构成,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适,土壤才能肥沃。
四、巩固应用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自己又增长了哪些知识?
生:答。板书设计:
土壤 :是有水、空气、砂、黏土、腐殖质 等成分组成。课后练习:
观察实验:
课后观察自己家旁边的土壤里有哪些成分构成的,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第 4 页
第三篇:土壤里有什么 科学教案
师:同学们,今天有一位可爱的小朋友来到我们这里,我们来认识一下他(课件)。带着小土壤的问题,我们一起学习《土壤里有什么》。
一、根据自己平时对土壤的了解,谁来预测一下土壤里有什么?生回答。请将自己的预测写在实验记录表1。
师:大家的预测是否准确呢?我们就用自己准备的新鲜土壤进行观察,将观察记录下来。生观察、记录,师巡视。哪个小组上来展示、说明一下他们的发现。生上台说明(投影)师板书。还有哪个小组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或要进行补充?
二、师:为了进一步了解土壤,老师准备了干燥的土壤颗粒,你要用什么方法或借助什么器材观察这些颗粒呢?生:手摸,放大镜、手指揉搓。请小组选一种方法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记录在实验记录表2。生观察,师巡视。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发现。生汇报,师板书。
三、这些大小不同的颗粒,地质专家给他们起了专用名字。请阅读P52。土壤的颗粒这么细小,我们用肉眼根本分不清,有什么简单方法对它们进行区分呢?生:用水来沉淀。用水来沉淀我们称为沉积实验。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操作的要领(课件)。在操作中观察到的现象,请记录在实验记录表3。小组操作,师巡视。
我们的沉积实验还需要等待一点时间,先来看看四(1)同学们已经做好的成果。师:通过观察你发现土壤颗粒有了什么变化?生:分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层?生:颗粒越重沉积的位置越下。这是四(1)班的实验成果,等一下会再和我们自己的进行比较。
师指板书:除了以上这些,土壤中还有什么物质是我们看不到的?请阅读P54。结合今天的实验记录,我们可以回答小土壤的问题了吗?生回答。
四、土壤中物质这么丰富,动植物都非常喜欢土壤。请看P54插图,说说土壤为动植物提供了什么?动植物又为土壤做了什么?生回答。我们来朗读高士其的《土壤妈妈》。
五、土壤和动植物们相互依存,那土壤与人的关系呢?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同意吗?我们应该为土壤做些什么呢?生回答。播放公益广告。进行沉积比较,如果还没沉积好,留待下课后比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结束。
第四篇:《土壤里有什么》教学反思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反思
黑山寺寄宿制小学 孙雅彬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又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及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感受科学实验过程,逐步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土壤里有什么》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的第四课,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先进行推测、提出问题,再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来了解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下面是我对我们这节课一些教学反思。
首先是在教学设计阶段,由于准备的土壤原因,进行土壤沉积分层试验中效果不是很明显,由于时间原因,土壤中含有盐分和腐殖质的试验没有进行,而是直接引出的书中结论,这是值得我们改进的。
在课堂中,我们确实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是在发放实验器材的时候应该注意交代清楚学生保管好实验器材,在老师说要求之前不要随便玩弄器材;二是在你每一次实验当中有些小组做得实验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这个时候助教应该及时引导,在做完每一个试验之后我们的主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总结实验结果,这样有个强化的效果;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纪律和教学组织这方面我们缺乏经验应该多多学习总结。这节课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的实验课,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精力和时间,但实质上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讲台上的传授转入了多功能的巡视、课堂启发、提问、辅导、评估和参加学生讨论等工作。他们的责任并没有减轻而是加重了。在活动前,把实验的要求方向,包括一些安全措施明确的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要求不仅要在口头上解释,还要写在实验报告上,对一些关键的较为复杂的步骤要用演示法。老师在活动中不断的巡视各小组的进展情况,教师可以提一些启发性问题,但对学生的讨论不要轻易干涉,即使学生犯一些错误只要他们大方向是对的也不要急于纠正,教师要注意维护好课堂纪律,同时在巡视时积极鼓励学生间的交往、合作。
另外我们以后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应该注意下面这些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教师应该注意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教师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于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能越俎代疱,包办代替。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科学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
第五篇:《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曾宝俊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土壤和生命》单元的第一课。本课通过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了解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土壤里面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由此建立土壤是一个混合物的概念;并且初步学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使学生愿意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目标。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班级:有的学生在家种植过植物;有的学生知道蚂蚁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还有的可能对土壤的外部特征具有一些经验,但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分享他们的关于土壤的知识,预测在土壤样本中会发现什么,讨论预测的和观察之间的不同,用各种方法观察土壤,比较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将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在科学知识目标上,由原来的是否研究“土壤里有什么”这个问题转变为明确地研究“怎样判别几种不同的土壤”这一类的问题,即在用各种方法认识土壤,研究土壤,由于学生之前并没有专门学过土壤的有关知识,所以课题也相应地改为“土壤里有什么”.以前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的知识点讲完,教材中的实验做完,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教材观、教学观过分强调了教材的绝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教材的联系,开放教学内容就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得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智力凭借。教材应该是激发学生创新的起点,而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紧箍咒”,这一点我们争取在这一堂课有所突破。
在材料设计方面,遵循兰本达关于结构化材料设计的思想,选取三种典型的土壤:适合于种花的腐土,花圃里的水稻土,筑路翻上来的生土。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土可以变成腐土)。出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的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提供材料外,其它不做任何指导,并对学生渗透一个观念,“学科学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老师只不过是给你们帮帮忙而已”.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一把挖土壤的铲子、一叠报纸(让学生铺在桌上)、抹布每四人一块、一小桶水,一个放大镜、三根木棒。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的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实验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课后延伸的探究。结构化的材料为这一探究活动过程提供了保障。本课从科学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的。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探究技能的问题,这是本课的重点,是实现“科学探究”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重要的活动部分。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到花圃里面挖土,在实际的环境里观察土壤;
●能够在鉴别三种不同的土壤过程中了解土壤的常见成分;
●能够用自己可能的方式认识更多的土壤里的各种颗粒。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道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知道土壤和动植物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亲近土壤;
●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土壤对动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在黑板上写“土壤”.(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解读“土”字。
①“土”字为什么这么写?
②学生解释。
③老师解释:人们挖开土层,就会发现,土总是一层一层的,在上面一层长着许多植物,这一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壤。(教师边说边作简笔画)
【评析】用说文解字的方式导入课题非常巧妙,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就学过土壤的“土”,但是可能谁都没有好好地想过“土”的写法。让学生研究土壤的“土”为什么这样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土壤的兴趣。
3、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土壤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问题?
4、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对土壤的了解。
5、首先让学生描述自己在泥土上、沙上和菜园里玩的情景,让他们描述那里的地面或土壤看起来像什么?摸它们感觉如何?有什么东西生长于其上?他们能想起有多少种不同土壤的地方?
二、预测我们可能在土壤里面发现什么
教师谈话:要研究土壤,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首先应该亲自去观察。要观察就要到外面去挖土,根据同学们的经验,大家来猜猜看:大家能在土壤里发现些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
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讨论:我们可能发现什么?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根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评析】在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土壤之前,让学生进行预测——他们能在土壤里看到什么?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的土壤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同伴共享信息。同时,也通过预测活动,增强学生观察时的目的性,使学生的观察行为显得有意义。同样,由于预测的结果来自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所以,当学生观察到真实土壤的时候,就产生一种寻找的欲望。正是由于这种欲望的产生,学生往往能够发现平时没有发现的东西,观察的收获会更大。
三、到实地去挖土壤并且观察土壤
由学生亲自参加的挖土活动,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劳动中体会一种快乐,这样也使学生能够亲近自然,体会到一种真切的泥土的芳香,体会到大自然的真实的味道。而且,学生从挖土活动中获得的信息,来自于他们真实的生活,学生将确信不疑。在挖土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观察土壤并发现它包含什么,放大镜可以让他们观察菜园土中更多的东西通过观察它们可以了解到:
△土壤颗粒的不同大小
△土壤中有各种东西——有些有光泽、有些比较昏暗、有的有明显的颜色
△土壤有湿度,取决于收集样土之前的天气
△土壤里有活的昆虫和其他小的有机物
△土壤里有腐烂的动植物的尸体
〖说明〗菜园土是许多动物(如蚯蚓、昆虫和其他小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和有机物的家。所有这些有机物通过两种途径对土壤的肥沃做出贡献:在它们生命期间,它们帮助分解死的物质,把它们转化成腐殖质;在它们自己死后和腐烂后,它们也变成腐殖质的一部分。
教学活动过程:
1、告诉学生我们将去干什么,然后将学生每两人一组分好。在出发之前,交代好安全注意事项。
2、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泥地里去挖土壤。
3、让学生在泥土现场讨论,他们在泥地里看到了什么?现场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土地的真实存在,可以培养学生对土地的亲切感。
4、让学生清理好现场,注意要尽量恢复泥地原来的样子。
5、再回到教室之后,让学生记录自己在挖土的过程中所看到的。
6、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收获。和同伴交流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交流内容,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惊讶和感慨,也能从别人的感想中了解到同伴的思想,并能从中学到别人的好的思维方式。
四、观察土壤的样品
回到教室以后:观察土壤,做好观察土壤的记录(土壤观察记录表格)说说土壤里有什么?把土壤里的东西分分类。
1、在学生观察土壤之前,给学生一个任务: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三种土壤:一种土壤是从花房里取来的,是向花房的老师傅借的,这个土是种花用的,很有营养;一种是从路边的土沟里取来的,是修路的工人师傅们从最深的地底下翻上来的;还有一种是刚才学生从学校的花圃里取来的。大家研究之后辨别:哪一种土壤来自花房,哪一种土壤来自水沟,哪一种土壤来自花圃。要通过在土壤中发现什么来说明土壤的来源。
2、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的,课桌用报纸盖好后,让每组的材料员到班级的材料角上取土壤样本。
3、每组学生都观察三种土,将它的一半倒在白纸上。鼓励学生用搅拌器将土壤摊开,并用放大镜观察,然后两人合作,一个人观察,一个人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在记录的过程中,发给学生观察提示卡:
土壤观察指示卡
1、将从土壤里找出来的各种东西,按自己的标准分类摆放。
2、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可以一类一类地记录,也可以画一张示意图。
3、在自己的记录纸上写上小组成员的姓名。
4、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后,让学生将土壤、放大镜和碟子交还到材料角。将土壤倒回到容器中,用水清洗塑料杯子。将报纸中的所有东西卷起来,并扔到垃圾中,并用抹布擦干净桌子。
5、组织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小组商量一下: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个同学把本组的发现告诉大家。
提出如下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
①你在土壤里发现了什么?
②你最感到惊奇的是什么?
③你能否辨别出土壤来自于什么地方?
④你的理由是什么?
6、让学生比较在他们的记录单上的预测和他们的观察结果是否吻合?鼓励学生不要因为它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而改变预测,让他们感觉到做出深思后的猜想是快乐的——这也是一种解决未知事物的方法。
〖说明〗在没有泥土的城市里,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好土壤的样品,供学生观察。但教师在自己为学生准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留心自己周围的土壤,尽量让学生能亲自去接触土壤。在教师准备的土壤应该真实,不能人为地往土壤里添加物品。观察过程应该留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要求学生一边看,一边完成观察记录。在记录单上注明他们在土壤里发现的东西。
五、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想研究的土壤问题
1、教师提问:现在你们已经观察过土壤,你们想研究关于土壤的什么新的问题吗?
2、将学生的回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标到班级土壤资源角的“关于土壤的问题”的白纸上。
〖注意〗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学生提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最少对这个孩子是有价值的,而且教师写上孩子的问题会让孩子感觉到对他的问题的尊重。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
3、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先给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然后讨论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可以回家作为一项长期观察的任务进行,哪些问题可以当场完成研究任务。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范围,打通了课内和课外的联系。
4、让学生将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5、让学生讨论自己的研究方法,并且写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6、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搜集有关土壤方面的资料,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应该作为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方面。提醒学生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摘录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评析】这是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在学生观察了土壤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土壤问题。因为,学生在观察了土壤之后,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土壤知识,尤其是学生亲历了挖土壤的过程之后,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许多惊讶和感慨使他们的心灵产生一种探究的需要。因此,让学生讨论他们想研究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想研究什么,一边决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在这样的研讨过程重要充分满足学生的表达愿望,对学生的突发奇想要表示认可,并给予鼓励,因为这些奇思妙想中隐藏着学生创新的因子,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异想天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片断赏析
交流研究过程中的发现的教学环节:
师:商量好之后就可以发表看法了。后边的女同学先举手了,先说吧!
生:我发现把黑色的泥土用水蘸一下之后,放在火上烧一会儿,泥土的颜色就变了。
师:变成什么颜色了?
生:变成灰色的了。
师:黑色的土一烧就变成灰色的了。同组的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请补充!
生:黑色的土烧过以后也变硬了。
师:其他组和他们的看法一样吗?
生:一样。
生:不一样。
师:有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请你们那一组来说一说。
生:三种土蘸过水之后放在火上烧都变硬了。
师:其他组的看法呢?
其他组的学生:他们把三种土混在一起了。
师:可能是刚才的研究不够严密,下课把这三种土分开,分别再研究一下。其他还有其他的研究方法吗?
【评析】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操作,不同的知识水平各自发现,彼此的发现能互相补充、完善,实现了课堂信息的共享。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在本节课上的体现,课堂上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和五花八门的记录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生:刚才我拿了一种土,在水里浸泡了一下,用手捏一下,放在旁边;然后,又拿一种土,在水里浸泡了一下,用手捏一下。发现第一次弄的土比第二种粘一点。
师:说得不够清楚,能告诉大家你研究的哪一种土吗?
生(举起刚才研究的土):我先研究的是这一种土。
师:这是一种什么土?
众生:沙土。
师:你在研究这种土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生:这种土被烧的时候,水分会很快蒸发。
师:三种土当中哪一种蒸发得比较快?
生:是这一种黑色的土!
师:以你的判断,哪一种土来自什么地方?
生:这一种土是借来的。因为是借的,所以里面装的很少。
同一组另一生:这一种土我用放大镜看了以后,发现里面有东西。
师:有什么东西?
生:里面有一种黄色的草。
师:根据这种草,以你的判断,你认为……
生:是野草,还有这种草用鼻子闻一闻,还有臭味。
师:于是你判断……
生:这是水沟里的草,这种土来自水沟。
师:说得很好,说话有根据,很棒!
生:要是烧过了以后,味道就全没有了。
师:嗯,你这个发现很特别,刚才我们大家走进教室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什么味道,可是现在大家闻到了什么?
生(众人):焦味
师:这就是烧出来的味道,土壤被烧过以后就会产生这种味道。
生:我发现这种黑色的土壤,在水里泡的时候,放进一个小块,小块到最后就没有了,并产生一个一个小泡泡。
师:以你的判断这种土壤是从哪里取来的?
生:我觉得是从花房里的取来的,因为花房里取来的土壤有营养成分,这种小泡泡就是被泡出来的营养成分。
师:是这么回事!你说的也有道理,可是就和刚才的那个同学说的有矛盾了,他说这种黑土是来自水沟旁边,而你说是来自花房里面,究竟是谁的对呢?
生举起另一种土:这一种土是从水沟旁边取来的。
师:举给大家看一看,我给大家的土的数量不一样,但是都是三种。(老师走到学生身边,看了看他的土。)这种土里有许多草根,大家看一看,你们的桌上的哪一种土里有许多草根?
生(众人): 这一种!
师:你们的判断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这是花坛里面的,这是花房里的……
师:你们判断不一样,可能理由也不一样,各自说说你们的理由吧!
生:因为这种土里面有许多杂草和小花的叶子,所以我判断是来自花房!
师:很好,有根据的发言!
生:因为这种土里面有小虫子,所以我认为它是从花房里面取来的!
师:为什么由小虫子就可以判断是从花房里取来的?
生:因为有花,花上面就会有虫子。
师:你的说话有推理性,非常棒!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生:我们在这一种土里面发现了石头和鹅毛
师:你认为这种土来自什么地方?
生:花房里。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种土壤里的虫子也很多。
师:根据虫子判断是来自花房里的。
生:我认为有一种理由可以说明这一种黑色的土是来自花房里的。就是这种土里有蚯蚓。蚯蚓可以给花松土。
师:土壤里有蚯蚓,你们发现了吗?
生(众人):发现了!
师:发现的同学举举手。多大的蚯蚓?
生:我们这里有一条一半的蚯蚓,已经死掉了。
师:哎呀!那是我在挖的时候不小心发生的悲剧,我以后挖的时候,一定小心,不能把活蚯蚓给挖死了!
生:我们刚才观察那一种灰色的土,发现它在水里面泡的时候,也有许多小泡泡。
师:这种小泡泡是什么?
生(抢着说):营养成分!
师:你们认为是营养成分,这种小泡泡可能是一种什么气体,藏在土壤里面的。
生:我用火烧,黑色的这种土,我发现他的水分很多,所以我判断这种土是来自水沟里的。
师:说话有根据,很棒的!
生:我把黑色的土放在火上烧了一下,然后又把它放在水里,发现他有许多小杂物已经漂上来了。
师:于是你判断……
生:它是从水沟里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话越来越有根据了。
【评析】《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新颁布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都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科学尊重证据。科学主张的正确性迟早要通过现场观察来判定,因而,科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搜集准确的数据上。这种证据只有通过观察和测绘才能获得。科学家们可以自由地控制条件,进而获得准确的证据。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不断提醒学生,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生:我拿沙土放在火上烧,烧了一会儿,沙土就变白了。
师:你觉得这沙土是从哪儿取来?
生:是借来的(判断错了)。
生:我发现这一种土很硬,怎么捏也捏不下来,我想肯定是水沟旁边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花圃和花房里的土不应该这么硬。
师:你的意思是这么硬的土不适合植物的生长,是吗?
生:是的。
生:我看这种沙土里虽然有许多的根,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花房里的,因为种花的人怎么会把根留在土里呢?而花圃里种过许多的花,会留下许多的根。你在挖土的时候,就会把那些原来的根挖上来了。
师:他说得很完整,很有推理性,他告诉我们,我们花圃里面种过许多植物,肯定就有许多的根,这一点大家统一不统一呀?
生(全体):同意。
师:除了有根,还可能有什么?
生:还有水分。我把土壤在纸上挤了一下,发现土壤里有水分。
师:你的根据是挤过以后土壤……
生:粘在了纸上和手上。
生:我在研究把几种土放在水里的时候,我发现黑色的沙土很快就散了,而这两种土在水里一直是凝固在一起。所以我断定这种黑色的沙土是向花房里的师傅借的。
师:他的看法是这一种黑土透气透水,很松,适合于种植物,可以用来种花。
生:我发现土里有水分,我想这个水是别人浇花的时候留下的。
师:是这样的。
生:我研究的是这一种硬土,我把他烧过以后,判断这一种土是路边的水沟旁的,因为他里面有许多硬的石块和土块,而且怎么摁都不散开,硬梆梆的。
【评析】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和研究的收获是探究教教学重要的内容。和同伴交流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交流内容,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惊讶和感慨,也能从别人的感想中了解到同伴的思想,并能从中学到别人的好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回答和叙述及时表示肯定,更使学生放心大胆,敢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课堂上,这才是真实的课,这才有了学生在课堂上发自肺腑的精彩发言!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总结学习的收获:
师:今天上的这一堂课中,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研究了土壤被泡过和被烧过以后的颜色和味道。
生:我会判断土壤的种类了。
生:我知道土壤被烧过以后他的水分就被蒸发掉了,就会变硬了
生:土里有许多营养,这些营养是由烂叶子和烂草根变的,这需要仔细观察!
生:我知道土壤被烧过以后会变颜色。
生:我知道说话要有一定的根据,不能乱说。
生:我知道可以用一种方法来验证土是从哪里来的!
师:通过一种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以后我们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就可以像今天这样,用各种方法来验证。今天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片断评析】教学思想主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终将回到学生的身上。“土壤交流环节”这一段的教学就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1、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本质的特点是淡化知识目标,突出发展目标。以往,我们制定上课的教学目标时,往往会搞“一刀切”,即规定好几条必须学习的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都学会、知道、了解,并且这也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依据。而在这节课上老师并没有强调:所有的学生必须知道土壤的主要成份是什么;并没有要求学生一定得记住“土壤的主要成份”这一“经典的”科学结论。只要求所有的学生能在这节课上能有所收获,能“经历一次典型意义的探究经历”(特级教师章鼎儿语),这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让学生了解“土壤里有几种主要成份”不是本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淡化这一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却又凭借这一知识的载体作用,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只是在获取这一知识目标的方式上作了一种新的尝试、一种新的探索:以往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来自老师或同学的现成的结论,他们的发现和结论必须符合教科书上直接指向的知识目标。而在本节课上学生由接受知识转变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完全主动地建构着知识的意义,这就是充分利用知识的载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家可以看到,学生课堂上在操作的过程中,潜心于自己的研究,积极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土壤”的知识。教师的角色和任务也不是传授者和传授,而是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提供一套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去感受、理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的外在体现。在交流环节中老师轻松、随意、巧妙的讲解、点拨和引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激励性的话语消融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这一堂课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课堂上我们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心中想的应该是学生的发展状态,眼中观察的应该是学生的反应,自己所做的应该是怎样让学生的眼睛里显出那种出自内心的满足和微笑。而不是如何让学生记住自己设定的那几条知识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处理方式、还是教学过程的运作等方面不能搞“齐步走”,要承认孩子的差异和区别,要多一些弹性、多一些灵动,使我们的教学“放得下”、“收得拢”,从而拓宽教学进程的人本空间,达到教学活动开放搞活、学生素质发展提高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