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广角》说课稿
《数学广角》说课稿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广角》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广角》说课稿1一、对教材的认识:
1、在教材中的地位。组合与排列知识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在三年级上册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这一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突出教学的重点。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三上教材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组合和排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如学具操作、画简图、文字形式罗列、连线等)把排列组合的结果罗列出来(即有哪些组合或排列),使学生学会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来表达排列组合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以上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结果都呈现出来,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并发展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3、要把握好教学要求。本节课,教材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示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顺序思考,可用图示的方式把所有的组合情况罗列出来(即有哪些组合),不要求抽象地计算一共有多少种组合数。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1、根据教材的要求,第一次试教,整节课从新课到练习都研究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由于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接触了组合知识,一节课下来,只是解决了“由三选二到四选二”的拓展,知识的思考性不强,对学生学习的起点把握过低。
2、有了前面的问题,打算在把组合与排列知识,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同一节课中研究,把它们的的区别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尝试,事实证明,学生对于两个知识点不易接受,这样的要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太不切合实际。
3、以来前两次的思考与尝试,本节课的目标仍应定位在“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的规律,理解并掌握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而把排列知识作为拓展与延伸。”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活动等活动,理解并掌握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和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经历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发展的过程。
4.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是: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难点是:
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表示出组合数。
三、课堂设计的想法:
1、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过度的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认识到,纯粹的排列与组合知识,是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具体形象逐步过度到抽象概括,让学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是学生学习材料的提供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研究四个小朋友握手次数给学生提供的是形象的画面;研究乒乓球运动员进行循环比赛的场数要求学生用号码来代表运动员;研究火车票的种数为学生提供的是火车站的站名。
第二是表现在学习方式上。研究四个小朋友握手次数是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共同合作,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研究乒乓球运动员进行
环比赛的场数则要求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在研究火车票的种数时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在集体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体会组合数和排列数的不同。
第三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浅入深。研究四个小朋友握手次数时,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是为了优化方法,体现有顺序地思考。在研究乒乓球运动员进行循环比赛的场数时,要求学生在会连线的基础上发现规律,进行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化繁为简。而在在研究火车票的种数时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通过比较,体会组合数和排列数的不同。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管是运用小组共同合作学习、独立探究学习,还是让学生通过猜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都在向学生渗透一种数学思想——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由于组合与排列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使形式的思维有价值。因此,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不仅是学习排列与组合知识、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更是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特别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所必须的方法。
《数学广角》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整理图表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
1.关注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中通过摆、画、移动、整理等过程得出韦恩图,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又让学生经历现场的调查并以图形表示出来,最后运用语言、图表来表现,是对集合知识高度理解与综合应用的体现。整个认知过程是问题不断解决,认识不断清晰,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调查感知。
在课前通过合理有效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首先调查学生喜欢游泳和足球两项运动的情况,又引导学生用“喜欢”、“只喜欢”和“既喜欢……又喜欢”来介绍自己,提醒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为本课的难点突破埋下伏笔.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之后,水到渠成的引出课题。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出现森林运动会小动物参加篮球赛、足球赛的情况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质疑,让学生发现表格之混乱,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及时的提出修改表格的三点要求:怎样排才能一眼看出有几种动物?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整理,在合作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当学生整理出简洁明了的表格后,再巧妙地引出韦恩图,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每一部分的意义,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图意使本节课的难点悄然解决。
接着根据学生观察韦恩图得出的信息,引导学生从图的形式转化成算式的形式,从而解决了“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重点。
然后组织学生一步步创造出韦恩图即集合图,再比较图与表,突出韦恩图的价值,从而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整个环节完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创造韦恩图的过程,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主动地打开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同时,通过一道追加习题,强化新知。进一步感受交集的含义。
4、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改下很流行的话语。作为一节新授课的尾声部分——实践运用,应该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读图训练,强化新知。2、完成教材中设计的习题,加深对集合的认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当场调查爸爸吸烟喝酒的情况,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在内化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
习题的设计在有层次、有梯度、有价值的前提下,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又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神奇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四个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作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造,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数学广角》说课稿3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二、教材分析:
“渗透集合知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小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本节课教学的例1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在教学例1时,我注重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集合的理解。(2)有关计算。(3)巩固练习。基于以上的安排,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能够借助直观图及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突破方法: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突破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利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五、教法学法
集合问题属人教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的智力游戏,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集合问题有较简单的,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集合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由于集合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集合问题的基本结构,并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适时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通过学生熟悉的队列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设置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
以“参加两个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让学生想想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当学生解答过程中出现分歧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到集合图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导学卡、数字卡片。
1、创设情景(引出目标)2、自主探究(感知目标)3、巩固加深(巩固目标)4、课堂小结(再现目标)
(一)情境引入、小故事引出大学问(理解重复)
我是用了一道同学们儿时的问题,在站队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算一算这个队一共多少个同学?这个情景的设计,是让学生充分理解重复。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于小学生实际生活当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探索新知(体会集合)
1、在教学例1时,我大胆的将例题进行了改写,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先出示统计表告诉学生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名单,让他们通过观察统计表得出信息,参加语文小组的有5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7人,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是直接告诉了学生参加两个兴趣小组的人数,然后让他们算一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列出算式5+7=12(人),此时我不去及时评判,目的在于我要让学生猜想可能会发生的情况,然后等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后,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解正,为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有意设局的。
2、接下来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两个课外小组的人员组成情况。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对号入座的活动,请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到台前去贴号,再贴号的过程中当问到有什么好办法能一眼看出来两个组的人数时?很自然的就引出了集合圈,让学生理解了集合的意义,导出了课题《集合》。很快学生发现,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的两名学生,安排在中间的位置是最合适的,这样就组成三个部分,如中间部分表示既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另外两边一边是只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边是只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
3、经过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集合,再次的确定两个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计算时重复了,进而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得出在计算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总人数时,一定要减去重复的数据2,得出正确的算式5+7—2=12(人),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不是只有这一种列示方法。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巩固加深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还要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因此,练习的巩固我主要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一道题让学生把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一边是只会游泳的,一边是只会飞的,还要让学生说出中间部分表示的是什么?第二题是让学生算算文具商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这道题中两天进的货是以图画的形式出现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观察,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四)总结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只要学生在平时多观察,就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具有双重性,或者在数量上是重复的。我们可以运用画集合圈的方法来分析类别,再计算它们的数量;但是在计算总数时必须减去重复的数量;还可以将左中右圈里的数量相加。
《数学广角》说课稿4一、说教材
《等候时间》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之后再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新增内容。排队论是关于随机服务系统的理论,其中的一项研究是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排队等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演绎、例举、观察、分析、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候时间的总和”,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
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排队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以及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达成这几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4个板块的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教材的主题图是呈现三艘船在码头卸货的情境,但是这一情境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再加上“排队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我就创设了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经历的等候老师改作业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演绎改作业的过程,自己理解了什么是“等待时间总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打下基础。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学生再通过填表、观察、分析、优化,自己得出了按照用时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批改作业,能让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
2.发现规律,建立模型
虽然在解决该作业问题时,学生已经得出了寻找最少等候时间总和的方法,但有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可能还只浮于表面,理解得不是很透彻。这时,我就出示书上的主题图,通过不断改变数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寻找最少等候时间总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提供字母,让学生在条件不充分的条件下自己去思考,分析,自己发现条件不足,需要增加条件。通过这样一个提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巩固新知,并将新知符号化,这就是一个建模的过程。
3.巩固应用,拓展思维
课本中的练习是解决三位学生在医务室打针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在第二个环节已经将新知作了提升,所以在练习环节我就不再将学生的思维又重新降低一个层面去做机械重复的题目。由于学生已经对解决三个对象的等候时间总和进行提升,我就顺势提出解决四个对象的等候时间总和问题,就是最后一个大扫除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横向的拓展。
4.数学知识的介绍
由于这一个单元都是运用“运筹学”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对华罗庚爷爷已经比较熟悉了,所以我就把这部分的知识放到最后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数学广角》说课稿5数学广角DD简单推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
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 “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加之二年级的孩子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所以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了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我设计了让学生猜想环节,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游戏活动是学生的至爱,学生一做起游戏就不知疲倦,十分投入。这节课中,我设计猜轻重、猜图形以及价钱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述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设游戏、表演,是对推理知识的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五、德育渗透与运用新知相结合师:“下课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最后一个走,听课老师也不能第一个走。那应该谁先离开呢?真棒!跟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挥挥手说再见吧这一环节既巩固应用了所学新知,又渗透了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
《数学广角》说课稿6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DD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三)在“闯关”中内化
闯关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对课堂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德育渗透与运用新知相结合师: “下课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最后一个走,听课老师也不能第一个走。那应该谁先离开呢?真棒!跟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挥挥手说再见吧!这一环节既巩固应用了所学新知,又渗透了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数学广角》说课稿7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出示“小精灵”来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的场景
(课件配音)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小精灵,我想加入你们的数学广角,欢迎吗?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吗?第一个问题是谁能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出示:一边一边
板书:数学广角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条件。他们感兴趣的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则会不予理睬。本节课中,我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小精灵为主线,让同学们用“一边…一边…”说话,学生可能会说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等等。我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完成的,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构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因此,我设计了“生病问题”“沏茶问题”“做饭问题”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的活动,在一项项的活动中把合理安排时间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从多种方案中形成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1、生病问题,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
出示:找杯子倒水1分钟等水变温6分钟找感冒药1分钟量体温5分钟
让生安排时间,发现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2)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方法
先让生自由说说是怎样安排的。
(让生评价这些方法中有没有不太合理的。3引导学生用画箭头的方法把吃药的过程用流程图画出来。展示最合理的方案
我把教材的安排稍做改动,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小精灵的好朋友小红生病了,想吃完药赶快休息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忙设计吃药要多少时间.因为学生对生活中生病的情景是非常熟悉的,并且他们很愿意给小精灵提供帮助,也会很快找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向学生出示了吃药的有关程序让学生设计方案,再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评一评,画一画四个活动来得出最优策略,完成学习任务的。最后让学生在所有的设计方案指出其中不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在寻找最优化方案过程中,既掌握了解决问题最合理的时间安排,也对他们进行了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的教育,使得情感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沏茶问题,进一步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
(课件出示例2图)
(1)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情境图意,引出小精灵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出示教材中给出的图例。
(3)组内交流,设计方案,并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4)小组汇报结果
(5)让学生比较同学们设计的方案,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
《沏茶问题》也就是例2,我设计用小精灵讲故事《我当优秀的小主人》的形式引入情景图,让学生明白要当优秀的小主人,要懂礼貌,客人来了应该让客人尽快的喝上茶。于是我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讨论:沏茶需要做哪些事情?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做的?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分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展示,比较,评价找出最优化的方案。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三、层层深入,巩固新知,突破难点。
做饭问题
课件显示做饭工序:杀鱼洗鱼5分钟烧鱼10分钟淘米2分钟做米饭15分钟
(1)看图,学生独立思考
(2)算一算要多少时间才能开饭
(3)引发争议,交流思维过程
(4)出示方案,总结评价。
2、数学竞赛
《我是设计小行家》
(1)出示炒鸡蛋的工序
(2)学生独立思考
(3)用流程图表示出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我设计了“做饭问题”“数学竞赛”等巩固练习。做饭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17分钟或27分钟,为此引起学生争议.这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在交流的活动中使学生明白如果是用一个炉火做饭,就要27分钟如果有两个炉火做饭就只要17分钟。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最后我设计数学竞赛《我是设计小行家》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做好一盘味道鲜美的炒鸡蛋,将活动推向高潮。我利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把握时机,向学生提出要求:
(1)独立完成(2)必须画出流程图
(3)和同学们分享你的经验。这样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总结。进行自我评价
(1)让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提高效率?同学之间交流一下。(为达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一原则,进而深化知识,在课外作业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数学广角》说课稿8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初步学习组合数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数学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有序的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方法、过程和结果。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所以本节课,我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去主动发现和获取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建立起了自信。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了新知。
四、教学流程
依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握手问候
所以上课伊始,我和同学们亲切的握手问好。让学生在回答“怎样握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再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教学情境,从而揭示课题。这样不仅很快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第二环节:穿衣搭配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创设了游园的情境,并设计搭配服装的环节,学生通过拼摆学具、动笔连线等方法,能够自主设计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在后来的实践课中,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几种记录搭配过程的方法,并得出连线加序号的方法最简便,这样的设计既激起了学生对组合的兴趣,又给了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为下面每次有序搭配奠定了基础。
在穿衣搭配这个环节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选择早餐、解决门票、设计路线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体会到了“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全面的思考问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最后是第六环节:合影留念
在经历了热情高涨的游园活动后,会演杂技的小猴宝宝和贝贝出现了,全班同学要分别和它们合影,计算出照片数量后,顺势留了一道课后思考题“要是我和宝宝贝贝排成一排照一张像,我们三个的位置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突出重点,把体现本节课主要思想的“按一定顺序思考”板书在黑板的主要位置,并让学生用学具在黑板上操作搭配的方法,更加明确了学生思考的过程。
六、反思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游儿童乐园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例如当学生说出各种搭配方法时我不应该急于要归纳、提升方法,可以抓住学生有争议的地方让学生再次体验。如果师生、生生能够进行丰富交流、讨论,学生的识就会提高、思维就会越发活跃。
《数学广角》说课稿9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数学广角一》。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对本课时进行说明。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对自然数有了一定的认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他们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且他们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交流的方法,同时大部分学生家庭都有电脑和上网条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上网查找资料,基于这些的条件,我们科组在研讨时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自己讨论、探究、检测、评价,让他们更直观、形象的感受,更好的理解自然数在生活中应用及编排规律,并且能够运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还要加强他们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1)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归纳总结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利用生活实例,充分利用直观手段,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分析。
五、说教学流程
课前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我说1表示男生先起立接着坐下,2表示女生起立后坐下。换个规则再来,1表示全班学生起立后接着坐下,2仍然表示女生起立后坐下。数字“1”在生活中还可以表示什么呢?数字“1”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
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还能怎样区分班上的同学呢?
编号时要用到什么?
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2、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数字来编码的例子还有很多,谁能说一说?
课件展示几个例子。
3、看来这些数字编码的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号码虽然由简单的数字、字母等组成,但代表着各种有用的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数字编码中的秘密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解开它们其中的秘密。(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一)合作探究了解身份征的编码
1、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调查了一些身份证号码,谁愿意来说一说?
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身份证编码的知识。
3、老师也带来了两个身份证号,贴卡片。
请大家仔细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出示课件引导:
补充: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调查讨论和小组合作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信息。
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它非常的简明、科学,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
5、小马虎的难题。
“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课件出示:
***412 ***
*** ***161
同桌讨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谢谢大家帮小马虎解决了这个难题,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也为我们大家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的这种品质感动。我先代表小马虎谢谢大家!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二条之规定: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身份证是我们每个同学将来都会拥有和面对的实际问题,我们长大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1).你长大后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借助今天所学的知识给自己编制一个身份证号码。马上行动起来,把编好的身份证号码写在纸上。(编写后在组内交流)
(2).学生上台汇报,并介绍每个数字的含义。
其实在户口簿上就有我们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请大家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7、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那么身份证到底有什么用?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二)、自主设计学号
1、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身份证号码,常常见到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学号也是用数字进行编码的。17号这样的学号只适用于自己班内使用。如果放在整个学校中使用,比如校长说17号同学来一趟校长室,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所以,学校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每一位同学一进入小学,便会拥有一个学号,这个学号将伴随你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
请大家运用所学的数字编码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给全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看谁编写的学号既能尽可能多的反映出这个同学的信息,又科学合理!
教师巡视。
2、成果大展示。
《数学广角》说课稿10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内容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力求通过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生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首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模式二中本课的相关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创设了挑战数学广角的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其次,我关注师生合作,促进交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学习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四、说资源
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等
五、说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学法设计: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六、教学程序
1、通过课件出示数学广角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示密码信息: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让学生说一说(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如先放十位上的2,再放个位上的1组成21,接下来把原来个位上的1放在十位上,把原来十位上的2放到个位上,数位交换一下就变成另外一个数12等等。)
3、进一步探究排列方法
课件出示题目用数字卡片1、2、3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请同桌同学互相合作,一个小朋友摆卡片,每摆好一个另一个人就在答题纸上把摆的数记录下来。(同桌合作)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首先,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
问:哪组同学说一说你们写出的两位数跟他们的有什么不一样?(有学生说他可能漏了,也有学生说他重复了)再引导:要想做到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哪位有好的方法呢?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有学生说先位置调换,也会有学生说固定十位或个位。)
问:你们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吗?
师用学生说的方法摆给学生看
师一边小结一遍用课件展示:看来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质疑:那谁是密码呢?(点击课件验证)
4、感知“组合数”的方法
课件展示活动一:
握手游戏
(课件展示)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学生活动):现在请同学们以3人为一小组为单位,每两人握一次手,一遍握一边数,看3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5、进一步加深对组合的理解
师引导:我们班每个同学都很聪明,只要每个人都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没有难题可以难倒大家!刚才大家的表现太棒了,数学广角决定给大家颁奖。我们一起去领奖吧!(出示课件)两套衣服
你们喜欢哪套衣服呢?生自由回答
这些衣服一共有几种穿法?把这些衣服用序号代替,在作业本上连一连吧!
生动手连一连,汇报结果
6、效果测评,反馈信息
练习一(课件展示)快看,喜羊羊亲自来给大家颁奖呢,他是羊村里最聪明,最爱动脑的羊哦,他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了呢?
(课件展示)一个练习本
出示问题(买一个练习本5角钱,有几种付法呢?)
出示1个5角,2个2角,5个1角的图片
每4人1个小组说一说吧!生汇报
课件展示4种付钱方法
练习二(课件出示)用数字卡片5、0、2、6可以摆出哪些两位数呢?动手写一写
提示:注意写的时候要按顺序写,才能不遗漏不重复!
师:能摆出几个呢?指生回答
课件出示结果,摆出12个数字让学生观察
学生发现05、02、06不是两位数。强调0不能放在最高位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有序排列方法的掌握,也帮助理解两位数的特征)
7、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游玩了哪里?对!数学广角。今天的数学广角有趣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收获)。
师小结: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数学知识,我们要仔细的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体验到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数学广角》说课稿11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衣服的搭配、路线、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彩票的中奖号码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
说教法学法: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注重生活与数学的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同时也注重动静结合,让学生经历:“猜想—独立思考—讨论—合作探究—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
说教学流程:
活动一:用1、2两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为下一环节做铺垫,让学生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12是把1摆在十位上,把2摆在个位上。
活动二:用1、2、3三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
这一环节我让同桌合作探究,一人负责摆数字卡片,一人负责做记录,要求学生思考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经历:“猜想—独立思考—讨论—合作探究—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从而提炼出学生中的有序思考,让学生自己说出有怎样的顺序,有序思考有什么好处等等。最后在有序思考的指引下修改自己的方案,力求做到人人有序。
活动三:用6、3、9、7四位数写两位数
这一环节难度再一次提升,并让学生化动为静,用有序思考的方式写一写两位数,要求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有顺序地写。然后把3改成0再做考虑。让学生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没有十位上是0的两位数。这里考虑用所学的乘法算式来计数,既为巩固旧知,又为学以致用。
活动四:握手游戏
这一环节,我先和一个学生握手,并用甲--乙表示我和刚才那个学生,中间用连线的方式数出我们握了一次手。随后,问题提升:假如有三个小朋友,每两人只握一次手,共握几次手?我先让学生猜想会有几次?然后请三个小朋友上台操作验证,并用数学符号代表三个小朋友,请一个小朋友用连线的方式数。最后提问:同样是3,为什么3个数字可以摆6个两位数,而三个人却只能握三次手?让小朋友通过感悟握手是两个人完成的行为,与位置无关,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活动五:搭配衣服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主连线搭配,然后请一生上台边连线边介绍,让学生用有序思考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六:买东西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仔细读题的基础上,通过同桌讨论,有序地总结出四种不同的付钱方式,可以从5角考虑起,也可以从1角考虑起。
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今天我们学了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做起事来,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反思:
一、本节课我没有用到多媒体,倒并不是闲麻烦,我有自己的理由。其实平常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每节课准备时间没有今天的展示课那么充裕,我常常喜欢做小偷,下载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PPT,然后进行适当地整合和修改,就那么上课去了。而我今天所执教的数学广角,它本身就是一个万花筒,由一系列的活动建构成,好比是语文教学中的散文类型,但是形散神聚,它有一个“魂”,那就是有序思考。所以本堂课我的重中之重就是抓“魂”,我要尽可能摒弃所有容易干扰我和学生的一切因素。
二、我在学生生成这一块,把握地还不够沉稳,课堂调控能力远远不够。当学生一再关注字体大小时,我心里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郁闷!
三、对这个数学广角中的有序,到底有序的思维方式有多少呢?这节课中我主要是抓住了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是否恰当?这是我所要继续思索的。
四、当五个方案出来时,我特别欣喜,可是我光顾着高兴了,没有细心地把握好这块最可贵的素材,处理地过于粗糙,这是特别遗憾的地方。
五、数握手次数时,“2+1+0=3(次)”这个式子出来的过于僵硬,对学生的难度过高。是否合适?该不该出?
六、数学公开课不上不知道,一上却是意犹未尽。我想,公开课绝对是教师成长的捷径。以后,我一有机会就要上,这样才可能赶上常年在教数学的老师。
本节课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能够向在座这么多的老师学习,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希望在座的老师能多给我提一些宝贵的意见,帮助我成长,谢谢!
《数学广角》说课稿12一、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集合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系统、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三、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创重组,以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为情境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构建方法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学情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活动,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重复部分。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我校正在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现场调查跳绳、踢毽子这两项活动学生的喜欢情况。请某一小组同学将带有自己名字的卡片贴到黑板相应的项目下面,如果两项都喜欢,那么就各贴一张。
【预设】若这一小组学生喜欢跳绳、踢毽子的情况,没有出现交集时,教师可继续调查第二组学生的喜欢情况,或教师自身也准备了两张名字一起参加这一组的调查。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处理上,我没有利用原有例题,而是进行教材重组。选择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题材——现场调查学生喜欢跳绳、踢毽子的情况,这样处理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自己的身边。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贴到黑板上应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此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设置问题,引发探究。
以“喜欢跳绳、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为线索,当学生计算的结果与实际人数进行比较,产生矛盾时,适机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有几名同学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子,计算时将它们重复计算了,应将重复的名字拿掉一张。
接着教师将重复的名字拿掉一张,将剩下的名字贴在黑板中间,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黑板上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只喜欢跳绳的、只喜欢踢毽子的、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子的)
【设计意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二步:认识集合图、明确各部分的意义。
请学生上黑板前指一指哪部分是喜欢跳绳的同学?哪部分是喜欢踢毽子的同学?并将它们用红、黄两种颜色的椭圆形圈起来。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集合图,充分交流感知集合图的作用和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再利用课件进一步明确、巩固集合图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感知,及多媒体演示,明确集合图的作用,各部分表示的意义,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第三步:列式计算。
请学生根据集合图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列式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预设学生会列出四种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在鼓励算法多样化、择优选择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集合图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加深对集合图重复部分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重视双基,又重视新知识的应用”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出示班级女生跳绳比赛统计表,在明确各部分意义后,请学生按统计表填写韦恩图,并计算总人数。
【反思】: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没有顺序,速度慢,反复修改。根据这一情况,我及时更改了教学设计,在学生填写后,请快速而准确的同学介绍填写方法,——先写中间重叠部分,再写两边。让其他学生根据此方法进行修改。课后反馈情况理想,只有一名学生填错。这样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使学生懂得学习方法的重要。
2、拓展练习
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跳绳比赛的奖品,两个奖箱里各放四种奖品,问两个奖箱里共放几种奖品?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这道题答案不唯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课后延伸
这里我设计了两道题
(1)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并与父母及好朋友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组同学家长抽烟喝酒情况,并利用集合图表示出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再次体验生活中的重叠现象,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写感受体现学科整合的理念,并渗透健康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本节课,我本着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一理念,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发现,使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学广角》说课稿13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推理的简单方法。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键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游戏带入了课堂,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盒子中的礼物,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提示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第二个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提示条件猜。从而引出推理的概念。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游戏活动是学生的至爱,学生一做起游戏就不知疲倦,十分投入。这节课中,我设计猜文具在哪儿、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年龄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有哪几个人,有哪几本书,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再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让学生上台边连边说理由,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更简单,清晰地表示出来。
(四)在“设计”中深化
先从生活中简单的,不是??就是??一句话的推理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用放松游戏进行巩固。从生活中的推理延伸到数学中的推理,进入数学乐园,数学乐园大门的密码也是一个简单的只有两种情况的推理。再过渡到例1.三种情况的推理。先根据信息确定一种情况,再根据提示判断另外两种情况。在讲解完例1以后,用儿歌小结推理的方法。
再开始设计练习。练习的层次有易到难,每一个练习的设计都有一定的针对性。第一关:文具在哪儿?是例1的同类型题。第二关:小狗叫什么名字,则有了一定的变化,加入了乐乐比欢欢重,而不再是简单的不是??就是??的推理。第三关:猜猜我几岁?则没有给出一个很直接的信息,而是要结合两句提示,综合运用排除和推理,先由美羊羊和沸羊羊都不是最小的,用排除的方法,确定懒羊羊是最小的,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推理。
最后第四关的推理,又加大了难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又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在这一关的过程中我还是采取了先集体收集信息,有哪几个人,他们是干什么的,再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以后再独立连线,然后梳理清自己的想法,最后请学生汇报,集体反馈交流。然后教师小结。
《数学广角》说课稿14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集合》是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知识,涉及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或交集的元素个数。(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本节课教材例1在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了解直观图(集合圈)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复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例如在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而且在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用到了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学生不一定从集合的角度来思考并解决问题。
三、说目标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结合,通过预学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知识的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预学观察图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集合的意义,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2、使学生通过理解用直观图(维恩图)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学会借助直观图(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四、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分的理解。
五、说设计
1、把自主探究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学生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是有经验的,因此在充分尊重学生经验认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配合学生汇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维恩图,运用讲授法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维恩图,并通过直观演示将两个集合圈合并的过程,引导学生讨论发现“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复出现的”,体会集合元素的互异性;“集合元素的顺序可以不同”,体会集合元素的无序性。并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图中每一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尤其是“两项都参加的和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体会交集和并集的含义。
2、放手学生,让学生体会与交、并有关的计算。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根据连线或维恩图,会列出多种方法。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方法,同时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结合维恩图体会各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体会求“两个集合并集的元素个数”就是要将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相加后减去其交集的元素个数。突出基本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与交、并有关计算的体会和对集合知识的理解。
3、关注“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后,学生的不同答案有可能引发“冲突”。抓住这一“冲突”,追问“你能确定有17人吗?”、“你能证明为什么不是17人吗?”,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用个性化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他们自主构建知识的意义提供保障。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课堂上通过学生生活实际介绍了用维恩图表示集合及其交、并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在过程中感悟重复,并顿悟重复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获得数学学习体验。
5、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
数学的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贯穿整个数学体系的始终。所以,从小就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的培养。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教学过程,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如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大圈是表示“参加跳绳人数”和“参加踢毽人数”,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参加跳绳人数”和“只参加踢毽人数”,多了一个字“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还有“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让学生明白这是两种活动都参加的。
6、锻炼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课堂最后设计的课后思考题目对学生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既是锻炼又是提高。
(四)巩固练习
通过三个练习,分层次的练习达到巩固。
1、基本练习:完成105页的1、2题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完成105页的1题
﹙2﹚你从图上能很快地看出哪些信息?再算出语数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先分析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收获,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总结全课。
六、课堂上运用课件着重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
1、课件出示小动物回家,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生动、活泼。使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高效的自学,使儿童在小组合作中体验与情感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结论才具有的,而在结论形成过程中,必然以大量的具体内容为基础。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课堂上我们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在过程中感悟重叠,并领悟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获得数学?学习体验。
3、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
数学的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贯穿整个数学体系的始终。所以,从小就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的培养。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如课件出示韦恩图,引导学生填写、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课堂上时时注重学生严密的思维。
另外一个体现就是:教学中要注意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长此以往,由质疑进而求异,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
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谢谢大家!
《数学广角》说课稿15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重复》。
一、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系统、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节课我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创重组,以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努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以学为主,当堂达标。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份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遵循多学少教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感受新知
创设“理发师的困惑”的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两对父子的身份关系入手,在解决为什么只有三个人的困惑中,理解两对父子中的重复身份,引导学生用四个手指表示重复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重复”的数学模型。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活动体验,揭示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抢椅子和猜拳两个游戏,这两个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我会巧妙的抓住“抢椅子”3人和“猜拳”4人,一共是7人,为什么只有6人站起来?进行质疑,让学生自主对教师的质疑作出合理的解释,最后引出请呼啦圈作裁判,进而引导学生继续主动学习。
(三)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利用呼拉圈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集合思想。参加两个游戏的学生分别站到两个呼啦圈里,并引导学生自主把两个呼拉圈相交,让重复参加游戏的学生站在相交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创造出学生心中集合圈,这时老师帮助学生把呼拉圈学问提升到数学的集合圈,利用呼拉圈画出数学的集合圈,并用贴名条的方法,把参加游戏同学的信息补充完整,来进一步理解集合圈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我想通过这样的自主发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解决问题,运用新知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是我设计练习的宗旨。因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给动物分分类。再次巩固对集合图的理解。
2、根据直观图画,计算商店一共进货多少种,让学生利用集合知识解决问题。
3、根据统计表解决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解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所学知识对解决问题的价值。
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又让学生在应用知识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五)回归生活,拓展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最后一环节,我将组织同学们统计班级内爸爸吸烟和喝酒情况,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让学生找出既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爸爸的位置,从而拓展渗透全集概念。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多学少教,以学定教,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体验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和指正。
第二篇:《数学广角》说课稿
《数学广角》说课稿
《数学广角》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内容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力求通过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生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首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模式二中本课的相关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创设了挑战数学广角的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其次,我关注师生合作,促进交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学习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四、说资源
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等
五、说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学法设计: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六、教学程序
1、通过课件出示数学广角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示密码信息: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让学生说一说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如先放十位上的2,再放个位上的1组成21,接下来把原来个位上的1放在十位上,把原来十位上的2放到个位上,数位交换一下就变成另外一个数12等等。)
3、进一步探究排列方法
课件出示题目用数字卡片1、2、3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请同桌同学互相合作,一个小朋友摆卡片,每摆好一个另一个人就在答题纸上把摆的数记录下来。(同桌合作)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首先,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
问:哪组同学说一说你们写出的两位数跟他们的有什么不一样?(有学生说他可能漏了,也有学生说他重复了)再引导:要想做到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哪位有好的方法呢?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有学生说先位置调换,也会有学生说固定十位或个位。)
问:你们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吗?
师用学生说的方法摆给学生看
师一边小结一遍用课件展示:看来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质疑:那谁是密码呢?(点击课件验证)
4、感知“组合数”的方法
课件展示活动一:
握手游戏
(课件展示)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学生活动):现在请同学们以3人为一小组为单位,每两人握一次手,一遍握一边数,看3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5、进一步加深对组合的理解
师引导:我们班每个同学都很聪明,只要每个人都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没有难题可以难倒大家!刚才大家的表现太棒了,数学广角决定给大家颁奖。我们一起去领奖吧!(出示课件)两套衣服
你们喜欢哪套衣服呢?生自由回答
这些衣服一共有几种穿法?把这些衣服用序号代替,在作业本上连一连吧!
生动手连一连,汇报结果
6、效果测评,反馈信息
练习一(课件展示)快看,喜羊羊亲自来给大家颁奖呢,他是羊村里最聪明,最爱动脑的羊哦,他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了呢?
(课件展示)一个练习本
出示问题(买一个练习本5角钱,有几种付法呢?)
出示1个5角,2个2角,5个1角的图片
每4人1个小组说一说吧!生汇报
课件展示4种付钱方法
练习二(课件出示)用数字卡片5、0、2、6可以摆出哪些两位数呢?动手写一写
提示:注意写的时候要按顺序写,才能不遗漏不重复!
师:能摆出几个呢?指生回答
课件出示结果,摆出12个数字让学生观察
学生发现05、02、06不是两位数。强调0不能放在最高位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有序排列方法的掌握,也帮助理解两位数的特征)
7、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游玩了哪里?对!数学广角。今天的数学广角有趣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收获)。
师小结: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数学知识,我们要仔细的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体验到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数学广角》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数学广角》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推理的简单方法。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键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游戏带入了课堂,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盒子中的礼物,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提示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第二个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提示条件猜。从而引出推理的概念。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游戏活动是学生的至爱,学生一做起游戏就不知疲倦,十分投入。这节课中,我设计猜文具在哪儿、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年龄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有哪几个人,有哪几本书,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再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让学生上台边连边说理由,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更简单,清晰地表示出来。
(四)在“设计”中深化
先从生活中简单的,不是??就是??一句话的推理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用放松游戏进行巩固。从生活中的推理延伸到数学中的推理,进入数学乐园,数学乐园大门的密码也是一个简单的只有两种情况的推理。再过渡到例1.三种情况的推理。先根据信息确定一种情况,再根据提示判断另外两种情况。在讲解完例1以后,用儿歌小结推理的方法。
再开始设计练习。练习的层次有易到难,每一个练习的设计都有一定的针对性。第一关:文具在哪儿?是例1的同类型题。第二关:小狗叫什么名字,则有了一定的变化,加入了乐乐比欢欢重,而不再是简单的不是??就是??的推理。第三关:猜猜我几岁?则没有给出一个很直接的信息,而是要结合两句提示,综合运用排除和推理,先由美羊羊和沸羊羊都不是最小的,用排除的方法,确定懒羊羊是最小的,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推理。
最后第四关的推理,又加大了难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又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在这一关的过程中我还是采取了先集体收集信息,有哪几个人,他们是干什么的,再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以后再独立连线,然后梳理清自己的想法,最后请学生汇报,集体反馈交流。然后教师小结。
《数学广角》说课稿4
我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99页例1排列组合。
一、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我在设计本课时,我把排列1、2两个数组成不同的两位数,改成了学生喜欢的拼图游戏。游戏后直接进行三个数组成两位数的排列,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从而找到排数的方法。为巩固排数的方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抽奖,握手,搭配衣服,比赛场次、路线等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衣服的搭配、路线、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彩票的中奖号码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创设了“拼图”一个游戏情境,做为新课的引入,接着在抽奖,握手,搭配衣服,比赛场次,回家路线等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说学法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六、教学流程:
学习简单的的排列就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本节课我力求体现数学的“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从学习喜欢的拼图游戏入手,通过拼图,让学生惊喜的发现三张图摆放位置不同,拼出的效果就不一样,竟然能拼出三毛和一休他们喜欢的图片。
我进行小结:“看,用了不同的图,拼出了不一样的效果,如果老师给你数字卡片,你能拼出什么呢?”
我通过创设拼图游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抓住了“童心”,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同时为新课的进行作好了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活动一:摆一摆。(学生用数字卡片1、2、5排数)
学生用屏幕出示的1、2、5三个数字,从中任选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小组合作摆一摆,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边摆边记录,组长把结果记录在答题卡上,比比看,哪个组找的最多,学生开始活动。小组汇报记录的结果,这时学生写出来的两位是无序的,而且会有遗漏,重复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会有。通过汇报,使学生注意到这一点。
接着我进一步质疑:怎样才能使摆出来的两位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小组合作,用你的方法再摆一摆,边摆边记录。小组汇报,这次的汇报主要是汇报你用什么方法摆的,组成了哪些两位数。这时我使用课件,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再找和这个组方法同样的组说说是怎么想的。对他们的方法进行表扬和肯定。“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可能还会不同的方法。这时我在课件中预先设计了些方法,在汇报时我出示这种方法的排列过程。再让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这样既鼓励方法的多样性,又给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机会。
最后师生小结:我们在排数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固定最前面一个数,再用这个数与其他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这一教学环节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在操作、交流中研究出了排列的方法,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合作的快乐和操作中的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并进行应用。
活动二、抽奖
抽奖活动是对前面排列方法的应用与巩固,同时也对排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三个数的排列到四个数的排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把这个知识点放到了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排列的方法。
我抓住学生好玩的特性,请他们来参加一个抽奖的活动。我出示四张数字卡片:2、5、7、8。提出要求,中奖号码就在这四张卡片中任意两张组成的两位数中,让学生猜中奖号码。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把所有可能中奖的号码写出来。汇报写了几个两位数,都是哪些?选择其中一组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把写有所有号码的题卡扣在桌上,推选一名同学到前面抽奖。先抽出一张,做为第一个数,让学生猜中奖号码可能是什么?再抽出第二张,学生宣布中奖号码。把题卡翻过来,把抽到的号码在题卡上圈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对中奖的同学表示祝贺。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由3个数过渡到4个数的排列,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探索交流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的习惯。
活动三、握一握。
承接上一活动,同学们你们真是勤于思考的孩子,我要向中奖的同学握手表示祝贺。提出疑问:我和他,我们两个人握了几次手?学生会说一次?接着我问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握几次手呢?猜猜看?猜测过后,小组同学合作,组长做裁判,握一握。学生汇报3次。课件演示,三个小朋友握手的过程,显示次数。
接着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三个数字能排成六个两位数,而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却只握了三次呢?小组同学讨论讨论。通过讨论交流,再汇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变成了两个数,而握手时两个人即使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所以就是一次。
这一活动通过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体现课堂的发展要按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这一理念。
三、拓展应用
1.小喜鹊超市
承接上一活动,同学们的解释使我豁然开朗,为了表示感谢,老师带大家到小喜鹊超市去选一套衣服。课件出示四件衣服。
你有几种搭配方法?学生商量后汇报。并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套。
2.快乐狗活动室
让我们穿着自己搭配好的衣服到快乐狗活动室去转转。今天活动室有新项目。是什么呢?谁来读一读?指生读题:课件出示二年级三个班和三年级四个班进行踢毽子比赛。每两个班进行一场比赛,要进行多少场呢?出示排列图,学生在本上画一画连一连。
3.有多少条路?
出示课件。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多少条路?课件显示的信息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要经过一条小河,从家到小河有两条路,从小河到学校有3条路。学生独立找到回家的路。
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识,三个层次的情境安排,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数学广角》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DD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三)在“闯关”中内化
闯关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对课堂的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德育渗透与运用新知相结合
师: “下课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最后一个走,听课老师也不能第一个走。那应该谁先离开呢?真棒!跟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挥挥手说再见吧!这一环节既巩固应用了所学新知,又渗透了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数学广角》说课稿6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学习,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内容。本节课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以及解决生活中类似搭配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有关搭配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有序的搭配。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为问题情境,以贝贝一天的生活贯穿整节课的始终,将选择衣服—吃早餐—帮贝贝组数—文字游戏等素材巧妙的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搭配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更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活力,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现了搭配的全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更直观地理解新知,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谈话交流、拉近距离
新课一开始,我先向大家介绍了一个新朋友—贝贝,通过谈话的形式,拉近了小主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借助活动,体验搭配
这一环节,围绕服装搭配这一主题,我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同桌二人为一小组,通过讨论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在汇报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找不全或是重复的情况,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那种答案对,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找出搭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正确答案。为了让学生能归纳出搭配的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先用T恤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再用夹克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让学生看出来搭配时有先有后,适时引导,让学生归纳出搭配的方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序搭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三部分:运用知识,拓展搭配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后,我又出示了早餐搭配的图片,学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就不难说出早餐搭配的方法,但是我并没有停留在模仿的知识层面,而是进行了拓展、提升,通过不断增加饮料的数量,让学生找出规律,即:多一种饮料就会多三种搭配方法,饮料的数量乘以点心的数量就是搭配方法的数量。
第四部分:通过活动,激发兴趣
通过贝贝的抽奖活动,让学生帮助她解决数字搭配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记录这些数字的过程中可能有遗漏或重复的时候,或者是数字写全了但没有规律。这时,可以用大屏幕展示几种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比较找出记录的最清楚明了答案,最后得出数字搭配的方法:也是按一定的顺序记录,才能既清楚明了又不重复遗漏。最后一个环节是文字搭配,我选择了“读、好、书”三个文字,让学生进行有趣的搭配,因为在前面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会了数字搭配的方法,所以,为了考验学生的反应速度,在进行这个游戏时我要求学生口头说出这三个字能组成的六个不同的词语,然后通过有趣的填词活动,将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广角》说课稿7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植树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以及环形情况,方阵问题等,这节课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1.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能力目标] 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归纳推理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中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能把从植树问题中总结出的规律准确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法,应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操作,实际验证。然后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以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
怎么解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
①假如路长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
路全长(米) 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 间隔(个) 棵树(棵) 图示
A 15 5 3 4
B 20 5 4 5
C 25 5 5 6
D 30 5 6 7
发现了:
a.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4段 5棵)
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4段 5棵)
d.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棵树比段数多1,这是我引导学生段数就是间隔数)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间隔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5=20 这里的20指什么?(20个间隔)
20 +1=21 为什么还要+1? (棵树=段数+1)
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在做题时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要求的是需要多少棵树苗,必须要知道有多少个间隔,间隔数加一才是需要的棵数,间隔数是用全程长除以间隔距离,让学生将刚才掌握的规律说清楚,通过例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并且说清算理,同时让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出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再利用教材第118页上面的做一做进行强化练习,要求学生在列式之前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养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猜测法、分析法以及直观演示法掌握两端要种的植树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运用了大量的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习题)
1.学校到5路车站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
小结: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呢?小组同学说说,然后汇报情况。如手指与间隔,栏杆与间隔,站队列,插彩旗,种白菜,围墙柱子,作业本的横线与间隔……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规律以后我设计了一道巩固反馈练习题,这道题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逆运算,应运用“全程长=间隔距离*间隔数;间隔数=棵树-1”。)
2.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卓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引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等问题,这些题目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这二题是典型的两端都种植树的问题,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解决问题中去,努力体现学习本课的价值和作用。)
拓展: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4—1=3(次)
问 :为什么要—1?这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以后我们会更深入的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强化练习题,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自主分析题意,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今后更好的学习植树问题。我做了这样的安排,相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再去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棵树=间隔数+1
100÷5=20(段)
100÷5+1=21(棵)
(在板书设计方面,将本节课的重点,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植树棵数=间隔数+1呈现在学生面前。)
《数学广角》说课稿8
一、说教材
《等候时间》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之后再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新增内容。排队论是关于随机服务系统的理论,其中的一项研究是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排队等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演绎、例举、观察、分析、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候时间的总和”,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
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排队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以及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达成这几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4个板块的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教材的主题图是呈现三艘船在码头卸货的情境,但是这一情境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再加上“排队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我就创设了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经历的等候老师改作业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演绎改作业的过程,自己理解了什么是“等待时间总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打下基础。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学生再通过填表、观察、分析、优化,自己得出了按照用时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批改作业,能让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
2.发现规律,建立模型
虽然在解决该作业问题时,学生已经得出了寻找最少等候时间总和的方法,但有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可能还只浮于表面,理解得不是很透彻。这时,我就出示书上的主题图,通过不断改变数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寻找最少等候时间总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提供字母,让学生在条件不充分的条件下自己去思考,分析,自己发现条件不足,需要增加条件。通过这样一个提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巩固新知,并将新知符号化,这就是一个建模的过程。
3.巩固应用,拓展思维
课本中的练习是解决三位学生在医务室打针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在第二个环节已经将新知作了提升,所以在练习环节我就不再将学生的思维又重新降低一个层面去做机械重复的题目。由于学生已经对解决三个对象的等候时间总和进行提升,我就顺势提出解决四个对象的等候时间总和问题,就是最后一个大扫除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横向的拓展。
4.数学知识的介绍
由于这一个单元都是运用“运筹学”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对华罗庚爷爷已经比较熟悉了,所以我就把这部分的知识放到最后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数学广角》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整理图表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
1.关注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中通过摆、画、移动、整理等过程得出韦恩图,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又让学生经历现场的调查并以图形表示出来,最后运用语言、图表来表现,是对集合知识高度理解与综合应用的体现。整个认知过程是问题不断解决,认识不断清晰,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调查感知。
在课前通过合理有效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首先调查学生喜欢游泳和足球两项运动的情况,又引导学生用“喜欢”、“只喜欢”和“既喜欢……又喜欢”来介绍自己,提醒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为本课的难点突破埋下伏笔.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之后,水到渠成的引出课题。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出现森林运动会小动物参加篮球赛、足球赛的情况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质疑,让学生发现表格之混乱,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及时的提出修改表格的三点要求:怎样排才能一眼看出有几种动物?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整理,在合作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当学生整理出简洁明了的表格后,再巧妙地引出韦恩图,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每一部分的意义,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图意使本节课的难点悄然解决。
接着根据学生观察韦恩图得出的信息,引导学生从图的形式转化成算式的形式,从而解决了“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重点。
然后组织学生一步步创造出韦恩图即集合图,再比较图与表,突出韦恩图的价值,从而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整个环节完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创造韦恩图的过程,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主动地打开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同时,通过一道追加习题,强化新知。进一步感受交集的含义。
4、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改下很流行的话语。作为一节新授课的尾声部分——实践运用,应该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读图训练,强化新知。2、完成教材中设计的习题,加深对集合的认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当场调查爸爸吸烟喝酒的情况,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在内化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
习题的设计在有层次、有梯度、有价值的前提下,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又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神奇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四个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作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造,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数学广角》说课稿10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点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也是新编实验教材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做出新的尝试。
本次《数学广角》其目的在于试图让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组合数学思想及其方法。本课主要对例1进行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第二点学情分析:
本教材处于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已有不同层次的接触,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有顺序地、深入地全面思考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提高数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
第三点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体验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其中教学重点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因为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对多个事物的排列与组合,常常出现遗漏、重复。所以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感受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索中突破难点。(因为二年级学生积累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将排列和组合混淆,因此我将感受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作为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准备是:师生共同准备数字卡片0、1、2、3,学具。
第四点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准备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利用学生到数学广角做客作为新课的引入,运用直观情境教学例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从中发现要想摆得快又摆得准确,就必须有序地排列。(理念是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是尝试开启智慧的钥匙,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法、讨论法、谈话法多种方法的组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点说学法:
我通过合理地安排小组学习、共同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使每名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便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点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老师利用谈话创设情境:在数学王国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哪里有许多的挑战,你们敢去吗,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看一看吧。在此揭示课题并板书:数学广角。(这样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抓住了“童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第二步学习排列知识
第1环节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
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变化,我设计了比较生活化的“客人来访”,把数字“1”和数字“2”当作两位小客人来到数学广角做客,把数字1和2配上音乐、图画、鲜艳颜色进行多媒体演示。告诉今天学生小客人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由1、2这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让生先猜一猜,同伴之间再摆一摆,并进行交流(利用客人来访再提出问题,通过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不悱不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21。如果学生说出11、22这样的两位数,这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对吗?让学生说出理由:只有一个数字1和2,不能摆出。接着抛出问题:12、21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2个数字交换位置,顺序改变,数也发生改变。这就是交换法并板书)
第2环节探索排列的方法。
首先提出问题,让生思考。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3人摆,一人记录,由1、2、3三个数字可以摆出哪些两位数?摆完后,小组交流,你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在操作中获得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比一比,哪组摆得最多?哪组写得更全面呢?(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有序地全面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胜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接着追问:还有不同的数吗?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摆出这些数的?而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这时整理学生的汇报,找出相似的地方板书,例如12、13,十位上都是1,也就是先确定最高位上的数,再确定个位。还有21、23,31、32这些两位数,都是这样摆的。这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还有学生会考虑先确定个位和运用交换法都可以摆出这些两位数。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学生。之所以只板书确定十位这种方法,因为这是最优的方法,利于学生今后进行多数字的排列。(这个过程这样设计是因为:在学生的不断探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纠错,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用板书方便学生观察,归纳总结。)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用课件演示。接着用鼠标指着交换法,向学生提问:这3组两位数是用哪些数字摆出的?引导学生说出这3组两位数是从1、2、3这三个数字先选出2个数字,再交换位置。(说明这点是为了让生感受这种方法既运用了组合知识,又运用了排列知识,为今后解决更难的数学题奠定基础。课件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形成整体的认识,加强对排列过程的理解,同时加深印象,初步形成有序地全面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3个环节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让全班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再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亲身体验这个过程。(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说得再多,都没有学生亲身体验好,通过再次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排列知识的正确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机会,)。
第4个环节灵活变式,拓展运用。
接下来进行变式练习:把数字1改为0,用0、2、3任选2个数字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目的为了让学生感受0不能作为一个数的最高位,告诉学生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不能照搬照套,要认真读题分析。)
第三步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第1环节情景演示,感知组合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真是勤于思考的孩子,我要向中奖的同学握手表示祝贺,进行实际演示。提出疑问:我和他,我们两个人握了几次手?学生会说一次?接着我问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握几次手呢?猜猜看?猜测过后,4人小组合作学习,组长做裁判,握一握。学生汇报3次(目的让每个人都亲身体验,感知组合与顺序无关)。
接着课件演示,三个小朋友握手的过程,显示次数。(加深学生对组合的理解)。
第2环节探索追问,理解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追问:为什么三个数字能排成六个两位数,而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却只握了三次呢?接着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再汇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变成了两个数,而握手时两个人即使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所以就是一次。(在这里用课件显示,让学生观察对比,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同时使学生明白像握手这类似的组合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这样也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第3环节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首先运用激励语言对学生今天的学习进行评价:今天你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决定给你们每人买一份特别的奖品。这份奖品要5元钱,现在有一张5元,2张2元、五张1元,可以有几种拿法?(这个环节运用语言自然过渡,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学习。)
通过学生摆学具,多人上台汇报书写,教师整理板书并问学生是怎样拿的?学生很容易想到先拿一张5元的,拿一次。拿5张一元的学生也容易想到。接下来就该拿2元的了,确定拿一张2元的,就要拿3张一元,确定拿2张2元的,就要拿一张元的。(让学生做到有序地解决问题,不重复不遗漏)
第四步当堂检测,加深理解。
师告诉学生接下来咱们去逛逛服装店,这里有2件衣服和2条裤子,小朋友们你们想怎样搭配买一套衣服呢?有几种搭配方法。(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学生可能会说先选一件衣服再搭配裤子(课件演示),有的学生会说出先选裤子再搭配衣服,对于学生出现的情况合理都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告诉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第五步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广角有趣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收获),老师再和生一起总结,并向学生强调要有序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再次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师说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数学广角了,小精灵让我们进行课后调查。(让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六步课外拓展。
今天老师想和表现好的3个小朋友中的其中一位站成一排照相,帮老师设想一下,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照法?(通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让生理解题意。这当中既有排列知识,又有组合知识。而学生往往会弄成组合问题。首先选出其中1人和老师照相,属于组合。在照相的过程中可以左右交换位置,顺序就会发生改变,也就是不同的照法。使学生明白不能表象看待问题,而要全方位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数学广角
排列的方法:付钱的方法:
①交换法:12、21
②确定十位:12、13,21、23,31、32
《数学广角》说课稿1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教案
数学广角
第一时《抽屉原理》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的例
1、例2
教学目标:、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若干根小棒,4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老师组织学生做“抢椅子”游戏(请3位同学上来,摆开2条椅子),并宣布游戏规则。
师: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一)出示例1:4枝铅笔,3个文具盒。
观察猜测
猜猜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会存在什么样的结果?
2、自主探究
(1)提出猜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2)小组合作操作验证:请拿出铅笔和文具盒小组合作摆一摆、放一放。
(3)交流讨论,汇报。可能如下:
第一种:枚举法。
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
第二种:假设法。
如果每个文具盒中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枝同一个文具盒。
第三种:数的分解。
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
(4)、比较优化。
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把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盒子里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师:为什么不采用枚举法来验证呢?
数据较小时可以采用枚举法,也可用假设法直接思考,而当数据较大时,用假设法思考比较简单。
3、引导发现
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的数量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二)出示例2:把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学生尝试自已探究。
2、交流探究的结果,可能如下:)枚举法。
共有3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2)假设法。
把本书“平均分成2份”,÷2=2…1,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书,还剩下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由此可见,把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同样,7÷2=3…1把7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9÷2=4…1把9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本书。
3、观察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4、介绍原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一发现,在数学里被称之为“抽屉原理”,也叫做“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狄利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它来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呢。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第1题
四、全总结,回归生活、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二时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抽屉原理,掌握抽屉原理的反向求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2找到抽屉原理问题中被分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
师: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女孩正要从抽屉里拿袜子。抽屉里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袜子各10双。突然停电了。小女孩至少摸出多少只袜子,才能保证拿出相同颜色的袜子?
学生思考、发言。
师:学习了这节我们就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二、活动探究、深入了解:
(一)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学生提出猜想。
2、用预先准备的学具,小组合作交流。
4、小组反馈,师相机板书:
3、得出结论:把颜色看作抽屉。
有两种颜色,只要摸出的球比他们的颜色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研究规律
师:如果盒子里有蓝、红、黄球各6个,从盒子里摸出两个同色的球,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再出示做一做第2题,汇报后得出:问题结论只与球的颜色种数也就是抽屉数有关。
小结:确定什么是抽屉什么是物体是解决抽屉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训练,促进内化
、做一做
2、解决前有趣的问题
3、有红色、白色、黑色的筷子各10根混放在一起,让你闭上眼睛去摸,(1)你至少要摸出几根才敢保证有两根筷子是同色的?
(2)至少拿几根,才能保证有两双同色的筷子?为什么?
四、全总结,畅谈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三时
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交流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师: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分钟
小时
24小时
年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
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数学广角》说课稿12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二、教材分析:
“渗透集合知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小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本节课教学的例1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在教学例1时,我注重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集合的理解。(2)有关计算。(3)巩固练习。基于以上的安排,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能够借助直观图及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突破方法: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突破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利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五、教法学法
集合问题属人教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的智力游戏,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集合问题有较简单的,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集合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由于集合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集合问题的基本结构,并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适时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通过学生熟悉的队列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设置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
以“参加两个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让学生想想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当学生解答过程中出现分歧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到集合图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导学卡、数字卡片。
七、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出目标)2、自主探究(感知目标)3、巩固加深(巩固目标)4、课堂小结(再现目标)
(一)情境引入、小故事引出大学问(理解重复)
我是用了一道同学们儿时的问题,在站队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算一算这个队一共多少个同学?这个情景的设计,是让学生充分理解重复。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于小学生实际生活当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探索新知(体会集合)
1、在教学例1时,我大胆的将例题进行了改写,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先出示统计表告诉学生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名单,让他们通过观察统计表得出信息,参加语文小组的有5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7人,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是直接告诉了学生参加两个兴趣小组的人数,然后让他们算一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列出算式5+7=12(人),此时我不去及时评判,目的在于我要让学生猜想可能会发生的情况,然后等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后,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解正,为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有意设局的。
2、接下来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两个课外小组的人员组成情况。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对号入座的活动,请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到台前去贴号,再贴号的过程中当问到有什么好办法能一眼看出来两个组的人数时?很自然的就引出了集合圈,让学生理解了集合的意义,导出了课题《集合》。很快学生发现,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的两名学生,安排在中间的位置是最合适的,这样就组成三个部分,如中间部分表示既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另外两边一边是只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边是只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
3、经过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集合,再次的确定两个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计算时重复了,进而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得出在计算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总人数时,一定要减去重复的数据2,得出正确的算式5+7—2=12(人),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不是只有这一种列示方法。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巩固加深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还要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因此,练习的巩固我主要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一道题让学生把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一边是只会游泳的,一边是只会飞的,还要让学生说出中间部分表示的是什么?第二题是让学生算算文具商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这道题中两天进的货是以图画的形式出现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观察,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四)总结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只要学生在平时多观察,就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具有双重性,或者在数量上是重复的。我们可以运用画集合圈的方法来分析类别,再计算它们的数量;但是在计算总数时必须减去重复的数量;还可以将左中右圈里的数量相加。
《数学广角》说课稿13
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为便于学生理解,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使学生对排列的有序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依据一定规律来处理排列问题,做到不重不漏,为以后探索其他有关的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说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用排列的知识来解决,如数字组成数、照相时的位置安排等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有时也可能运用到排列知识解决问题,但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排列”的数学思想只需感知,而不需教给他们“排列”的有关概念术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自主尝试学习解决问题,经历简单的`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逐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渗透“排列”的数学思想。
说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说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课件、作业纸。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构建知识坡度。
1、都说咱们二(2)(或1)班特别喜欢学数学,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数学广角闯一闯,有没有信心?(课件出示:数学广角)可是,大门被一把密码锁锁住了。小朋友们有信心解开吗?(有)
2、(课件出示)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位数。(请学生齐读)
数字1、2摆在一起,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呢? (12或21)(板书)
3、那么12和21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引导: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交换了位置)
4、你觉得可能是哪个数?
5、那12和21你能确定哪个是密码吗?(不能)
6、提示: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位数中的较小数。(请学生齐读)(12)
点击“12”,课件演示锁打开。
(设计意图:教材中直接呈现了给出3个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对于部分学生还是有难度的。因此,我先出示1和2两个数,利用开门密码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排列是有顺序的,也为后面三个数的排列提供了活动经验和思维方向。)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一)尝试学习
过渡语:欢迎顺利进入数学乐园!让我们用我们的智慧开启“数学城堡”之门吧!还有没有信心?
第二道门出现。
1、狮子大王来提示!这道门的密码也是两位数,但它是由1、2、3当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
(课件出示:密码是用1、2、3组成的两位数,这个两位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不一样。)
2、指名读提示,问:这个提示告诉我们什么?
3、追问:有可能是11吗?为什么?
4、谁先猜猜可能是几?(12、23等)
这么回答很乱,容易遗漏和重复。怎么把组成的两位数的情况不重不漏地全部找出来呢?请你们小组合作,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师介绍3张数字卡片)
5、(课件出示)要求:同桌两人分工合作,先商量怎么样摆出的数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并确定一人摆数,一人把摆出来的数写在练习纸的背面,最后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两位数。
学生活动,师巡视
(二)展示交流
师指名3组上台交流。
汇报交流结果并介绍方法:一个组到前边来汇报,要求2个人一起来。一个人摆卡片,一个人把
摆出的数在黑板上写出来。
预设:
1、12、21、13、31、23、32 共6个
师:哪些同学跟他们一样?谁来猜一猜他们是怎么摆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交换一下。(师板:交换位置法)
2、12、13、21、23、31、32 共6个 (固定十位数)
3、21、31、12、32、13、23 共6个 (固定个位数)
请学生多说几遍:谁听懂了他们的想法?你再来说一说?
老师发现我们的小朋友真有办法,排数的时候能按一定的顺序来排,这样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了。
(板书: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展示课件(3种方法)并追问: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密码提示:第二把密码锁的密码是其中最大的两位数 。你们说是几呢?
点击“32”,媒体演示锁打开。
(设计意图:教师点拨提升,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为承上启下,又让学生找出密码数:32,再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师:恭喜你们,闯关成功,门打开了。我们到智慧屋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吧。(课件出示任务)
1、你能用数字9、3、7组成( )个不同的两位数。
请写出来:
其中最大的是( ),
最小的是( )。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适当指导。
(2)全班交流。
2、9 3 0
这三个数字能组成( )个不同的两位数,
请写出来:
小结:0不能排在高位!
3、任务二:帮照相。(练习二十四第1题)
数学城堡为了奖励你们刚才破解两道门,想给你们照个合影,你们乐意吗?
(1)学生先写一写。
(2)指名3位学生演示拍照位置展示。
(3)展示课前的拍照。
(设计意图:以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通过不同内容的活动练习,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特别是课外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完成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没有十位上是0的两位数,这需要灵活地学以致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你们在数学广角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你们能到做吗?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丽!
五、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说课稿14
数学广角DD简单推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
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 “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加之二年级的孩子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所以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了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我设计了让学生猜想环节,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游戏活动是学生的至爱,学生一做起游戏就不知疲倦,十分投入。这节课中,我设计猜轻重、猜图形以及价钱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述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设游戏、表演,是对推理知识的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五、德育渗透与运用新知相结合
师:“下课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最后一个走,听课老师也不能第一个走。那应该谁先离开呢?真棒!跟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挥挥手说再见吧这一环节既巩固应用了所学新知, 又渗透了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
《数学广角》说课稿15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换一换”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的一节课,本课是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这个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等量代换有广泛的应用,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它又是一个非常抽象、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关经验但比较浅显。本课设计理念上,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活动,突显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创新性、科学性、思考性、互动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的思考问题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的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以“体验等量关系”、“建构模型、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三大版块为教学主线,体现了教师的“引”到“放”直至“创”的过程。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思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初步认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猜想、分析等过程,从中认识到“换”是按一定规则进行的,并能找出规则解决生活中和简单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初步体验代换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现实价值,并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六、说媒体运用
理解、接受并运用等量代换思想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等量代换的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并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从而解决了有些孩子仅凭直觉作出判断,脱离实物或直观图就完全失去了方向的问题。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我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画形式引入,(动画1)播放《曹冲秤象》的课件。在学生看完这个动画后谈话,曹冲解决称象的的问题实际是应用了数学中的一种思想方法,是什么思想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曹冲称象应用的是什么数学思想?”这一问题将学生带入到了有意义的、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构建模型,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主题图(图片1)并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小红分别在水果摊里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先弄明白第1个和第2个天平的含义:通过天平你知道了什么?能否解答小红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这样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更细致地去认识、观察天平,感知、体验等量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等量,只有先了解“等”才能学习后面的“换”。为解决例2这个问题作铺垫。〕通过以下三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
(1)牛刀小试----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构建模型。(视频1、2)
〔设计意图:正是在这样的摆一摆、换一换、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感悟到“等”是“换”的必要条件。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初步构建了模型,感悟到等量是如何进行代换的〕(2)曲径通幽----观看课件演示过程,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动画2)〔设计意图:随着学生对“等量代换”问题的直观感知,隐藏在直观感知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会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样一个“朦朦胧胧”、“似有所悟”的关键时刻,作为教师就应抓住知识的发展点,进行及时地启发与引导,直至产生顿悟。〕
(3)拂尘见金----提炼等式,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视频3)〔设计意图:学生对“等量代换”这一问题的建模需要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积累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加强者和引导者,去“敲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积累、感悟、直到学会应用。〕
(三)巩固内化,拓展提升
适当的教学高度和教学深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扩充,将书中一个例题和几个孤零零的习题进行了巧妙重组,设置了三个练习情境,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1)我能行。(图片2)
肯德基店为了庆祝六一,进行了促销活动,一个汉堡换2对鸡翅,一对鸡翅换3个圣代,两个汉堡可以换几个圣代?(学生直接抢答)让学生重点说出换的过程(动画3),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2)挑战自我。(图片3)
用天平可以准确的称出物体的重量,那么,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比较出物体间的重量。出示:两只鸭和一只鹅在玩翘翘板左边两只鸭右边一只鹅(平衡)左边四只鸡右边两只鹅(重些)
1只鸡和1只鸭,谁重些?
〔这是等量代换思想的一种变式练习。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比较困难,引导学生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比较。〕
(3)题目大变脸。(图片4)○+□=91△+□=63○+△=46○=?△=?□=?
〔这道题属于课后题,有一定的难度,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很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X(○+□+△)=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小结回顾,突出重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们对自己今天的收获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在古代,人们不是用钱来买物品的,而是用物品来换物品,你能帮帮这个老爷爷吗?(图片5)用4个番薯可以换2棵大白菜。用8棵大白菜可以换2斤米。用2只鸡可以换10斤米。
老爷爷:我今天带了一只鸡,可以换些什么呢?(图片6)
八、说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形象直观的演示来帮助学生构建模型,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数学教学灌输了新的动力,在本课教学中,电化媒体为学生们提供了形象的直观演示,在学生形成表象的过程中起到了使学生顿悟的作用。学生不仅轻松地的学会了数学知识,还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第三篇: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执教:陈明琴
一、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集合》是新课标三年级上“数学广角”例1。集合的知识体系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例如在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所以集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般。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本节课教材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说说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本节课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数学知识和生活有机结合,通过自主探究、操作实践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知识的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整理图表活动,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获得数学学习体验。
2、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韦恩图)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分的理解。
三、课堂上着重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结论才具有的,而在结论形成过程中,必然以大量的具体内容为基础。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课堂上我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在过程中感悟重叠,并顿悟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获得数学学习体验
2、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学的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贯穿整个数学体系的始终。所以,从小就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的培养。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反思今天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我们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如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大圈是表示“喜欢跳绳”和“喜欢踢毽”,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喜欢跳绳人数”,“只喜欢踢毽人数”,多了一个字“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还有“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让学生明白这是两种活动都喜欢的,课堂上时时注重学生严密的思维。
3、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情境具体分析.最后的题目对这一句话有了很好的诠释。重复的现象,这就需要用到今天学的重复知识来解决。
第四篇:《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数学广角-----推理》说课稿(第1课时)
说课教师:杨方英
《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教学重点是: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教学难点是: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下面我主要从教学设计及依据、教学反思这两大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第一方面:说教学设计
我们的教学设计总框架可以分为六大部分,一是创设情境;二是自主学习;三是小组合作学习;四是探究学习;五是教师讲导;六是精练强化。
[设计意图是:贯彻“学导练”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先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独立解决自己能够的问题,再由老师重点讲解知识要点,并将知识要点总结归纳为学习方法、操作要领;然后紧扣所学知识和思维训练点去“练”,落实双基,开拓学生思维。] 第一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解数学乐园密码
闯关判断
1、小红左右手拿什么球。
2、小雨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3、公园玩的是哪种游乐设施。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同时让学生体验合情推理的思维过程,借助“不是„„就是„„”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用准确、完整的语言表达推理的思维过程,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 进入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复活课本例题”,也就是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课本例题,并要求学生认真看,接着出示三个思考问题:(1)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3)你打算怎么解
答?当学生急着说答案时,让学生再次思考,在学案“自学导航”中独立完成这三个思考问题,让中差生在学案的帮助下也能找到方法。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了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既样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三个环节:合作学习
通过前面的自学,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交流学习收获,遇到不懂的问题,组内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之一“合作学习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第四个环节:探究学习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班上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阐述自己推理过程的数学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分享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第五个环节:教师讲导。
教师椐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方法的指导和总结。
1、结合板书,讲解连线法:
2、结合板书,讲解列表法:
3、说明什么叫做推理:
4、出示一首总结推理解题方法的儿歌让学生读一读。巩固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符合了我们镇提出的“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老师适当引导,导思维,导方法”的教学理念。
第六个环节:精练强化 这个环节我们设计了三道题:
第1题,让学生使用直观的推理方法“连一连”解决问题。第2题,让学生使用较抽象推理方法“排除法”解决问题。第3题,让学生灵活使用不同的推理方法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从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这样设计既可以让优等生吃得好,也可以让学困生吃得饱。]
第五篇: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集体备课稿
沙镇中心校 主备人:德胜
一、单元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单元内容由原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移来,例3调整为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本单元共有三个例题,例1是直线植树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例2是直线植树中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例3是封闭曲线上植树问题。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本部分知识时重点就是借助图画方法和“一一对应”“化繁为简”等方法解决问题。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树的棵树与间隔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图画方法和“一一对应” “化繁为简”的思想解方法决问题。
四、教学措施
1.例1: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
植树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解决点和间隔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模型。但是当数据比较大时,不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所以教材编排上体现了化繁为简和建模的思想。
例1是关于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1)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话“100 m太长了,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试”渗透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的编排渗透了“猜测—探索—归纳—应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2)重点培养学生借助线段图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材呈现学生用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思考,通过观察两端都栽树的示意图或线段图,把分割点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在30 m、35 m上加以验证,从而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例2: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例2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即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况。教材继续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找出一般规律来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
有了例1的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教材呈现学生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发现当两端都不栽树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然后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例题的问题。
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放在“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画线段图,可以与例
1、例2的对比来获得对这一基本模型的理解,同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要求的问题。
3.例3:封闭曲线上植树(1)突出画图的策略
例3是在一条首尾封闭的曲线上植树的问题。编排思路和例1相同,继续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和画图的策略。借助图示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2)注重模型的对比与沟通
通过小精灵的问题“如果把圆拉直成线段,你能发现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找出这种植树问题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树正好等于间隔数,也就相当于一条线段上植树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建议
1.经历建模的过程,感悟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具体到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比如例1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归纳、推理的过程,渗透简单的化归、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模型、推理等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突出画图(线段图)的策略
几何直观是课标的核心概念之一,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本单元通过画示意图或线段图来解决植树问题,可以更直观理解、更好地发现规律,建立模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将两端都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三种情况弄混。事实上,学生不用记每种模型的结论,遇到问题,只要画个线段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而体会到画图策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