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听的电话铃声》说课稿
《好听的电话铃声》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听的电话铃声》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目标:
1、在打电话的游戏情境中感受歌曲的旋律,愉快的学唱歌曲“谁找我呀”。
2、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话铃声产生好奇。
活动准备:
1、有主题“好听的铃声”经验背景。
2、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的各种有趣的手机。
3、多媒体课件:打电话flash动画。
活动过程:
一、演唱歌曲“打电话”
——多媒体播放美丽的森林背景图片
“森林真美呀!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打电话的游戏好吗?”
(播放音乐,歌表演打电话。用问答的形式赋予游戏情景“喂,喂,喂,请问你找谁?”“我要找xxx”“找我干吗呀?”“和我一起做游戏……”)
二、在给小动物打电话情景中感受、学唱歌曲“谁找我呀”
1、给小狗打电话
欣赏flash动画(多媒体出现手机图案和动物电话本,拨打电话。)
“你们想给谁打电话?”(给小狗打电话。)
“小狗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小朋友看媒体读电话号码,电话连接中,铃声响起,播放歌曲。)
“咦?小狗的电话铃声和我们的电话铃声有什么不同?”(音乐铃声,会唱歌的铃声……)
2、给小兔打电话
“你们听到小兔的电话在唱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相应的歌曲重复)
师扮演小兔接电话:“你好呀,我是小兔,找我干吗呀?”(小兔我想请你去公园玩……)
(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打电话的想法)
3、给小鸭打电话
“刚才你们打给了自己的好朋友,我也想打给我的动物朋友,猜猜我的电话打给谁?”(把谜语作为歌词演唱歌曲)
“我有圆脑袋,穿着黄黄衣,走路摇摇摆,猜猜我是谁?”
“唱歌呷呷呷,爱吃鱼和虾,我是小鸭子,你们猜对了!”
(师生共同拨打电话。教师范唱歌曲《谁找我》)
“小鸭子在忙什么?怎么还不接电话呢?”(在河里游泳。)(幼儿再唱歌曲)
4、给大象打电话
说说大象的电话铃声和小兔的铃声有什么不同?(辨别声音粗细快慢的不同)学唱大象的歌曲铃声。
三、变出歌曲铃声
“小动物们的电话铃声会唱歌,真好听,我们也来给自己的电话设计一个音乐铃声?”(师演唱一首幼儿学过的歌曲,作为自己的手机铃声,启发幼儿运用学过的歌曲为自己的手机设计铃声。
1、戴上自己制作的手机。
2、“让我们的电话也会唱歌。”说说、唱唱幼儿自己设计的歌曲铃声。(复习熟悉的歌曲)
四、活动的延伸:
在我们的身边除了好听的电话铃声,还有许多好听的'声音,我们一起再去找找好吗?
歌曲:谁找我你打我电话,找我有事吗,我正忙着呢,请你多等一下。马上就来了,马上就来了,你别挂!
说课:好听的电话铃声
听觉是幼儿感知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在主题活动“好听的声音”中,我创设了以声音为主题脉络的游戏情境,开展了“声音在哪里”“厨房里的声音”“铃儿响叮当”等活动,在听一听、找一找中,孩子们发觉自己的身体会发出奇妙的声音,发觉妈妈炒菜会发出“兹啦”声,发觉娃娃家里地小电话会发出叮铃铃的声音……由于小班孩子的依恋情结,我班的孩子十分喜欢在娃娃家中玩打电话的游戏,“喂,爸爸,早点来接我,带我出去玩……”,玩的不亦乐乎。因此,我就选择了“打电话”这个游戏情景,作为这次预设的集体活动内容,旨在让幼儿欣赏、学唱歌曲《谁找我》,同时进一步丰富幼儿对各种铃声的探索经验。
二期课改倡导: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目的不在于让幼儿学会唱多少歌曲,能够把乐器演奏的多么好,而在于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大胆地进行表达表现。喜欢音乐是幼儿的天性,音乐能使他们拥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快乐的心灵,创意表达、表现的头脑。当前,在主题活动背景下,音乐元素越来越多的作为一种手段和媒介整合在幼儿的集体活动中,然而,运用有效的教育机制,创设丰富有趣的音乐故事情境,激活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快乐地唱唱、跳跳,是我在实践中的追求。
每一位老师在开展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时,都会在关注了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幼儿喜闻乐见的音乐素材作为预设活动内容,但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集体活动中,怎样运用各种教学机制,让幼儿真正的运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激活他们表达、表现的欲望,是我们教师要面对的挑战,这时我们要关注的是:使幼儿习得音乐技能的过程变得整合、自然、快乐、有趣。本次活动中我着重体现的是激趣、提升、表达这三个过程。
(一)激趣
在经验准备阶段,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和认识了各种有趣的电话,开展了制作小手机的亲子活动,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孩子们学会了玩宝宝打电话的音乐游戏,因此,本次活动的开始就是在孩子们日前最喜欢的音乐游戏中进入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同时在游戏的对话中每一个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和机会。
(二)提升
借助给动物朋友打电话的媒体情境,幼儿由此进入了有趣的媒体互动环节,首先,我通过动物电话本让幼儿查找自己动物朋友的电话号码,由于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动物的电话号码都设置为5以内的数字,并且电话号码也只有4位数,这样更容易让幼儿辨认。其次,幼儿每拨通一个动物朋友的电话都有不同的感知重点,从而提升幼儿的经验循序渐进的学唱歌曲。拨打第一个动物朋友小狗的电话,铃声响起,重点是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谁找我》的甜美有趣的旋律;拨打第二个动物朋友小兔的电话,重点是让幼儿仔细倾听歌曲,说说听到的歌曲内容,并且能尝试看看、说说媒体画面;在幼儿充分感知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之后,我们又想拨打第三个动物朋友的电话,这时我是通过谜语编唱的形式,让幼儿听听,猜猜动物朋友,给游戏增加了小小的挑战,同时又让幼儿再次感受了歌曲的旋律,给接下来的跟唱打下了伏笔。给小鸭拨打电话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弹唱示范、媒体情境与幼儿的互动,鼓励幼儿跟着音乐的旋律唱歌曲《谁找我》。
第二篇:《好听的电话铃声》的培训心得
本次有幸听到了赵老师执教的小班歌曲《好听的电话铃声》,使我受益良多:
1.首先在选择的内容来看
本首歌曲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打电话”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他们非常熟悉。老师抓住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了“打电话”这一游戏情景。在活动中幼儿人手一个电话,老师让幼儿在打电话的游戏情景中,通过看看、听听、讲讲中愉快地学习演唱歌曲。幼儿的表演富有表情,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非常投入。
2.从教学活动的实施来看
教师能牢牢地牵住了“给小动物打电话”这一情节,层层相扣。环环递进,每一次打电话都赋予了不同的感知重点,第一次拨打的重点是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律:第二次拨打的重点是让幼儿仔细倾听歌曲;第三次是通过谜语编唱的形式给游戏增加挑战,同时让幼儿再次感受歌曲的旋律,为接下来的跟唱打下伏笔,帮助幼儿循序渐进地学唱歌曲。另外老师还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的帮助,呈现了一本动物电话本,让幼儿在学音乐的前提下,先学会看数字学会看电话号码,通过给小动物打电话,拨号码,自然而然地整合了一些数的知识。再通过反复的打电话游戏,让幼儿去聆听铃声并学唱,3.给予幼儿大胆表述的机会。
“我们也给自己设计好听的电话铃声”这一问题的设计,激活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能大胆地创编,较好地给了幼儿的表现的空间。幼儿都愿意我来编、我来唱,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有大胆表述的机会。
总之,人活到老,学到老,感谢幼儿园为我们提供的学习的机会。让我能拓展视野,更新观念,并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把学到的新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歌唱教学中,让每个孩子都讷讷感快乐的歌唱。
第三篇: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好听的电话铃声》教案
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好听的电话铃声》教案 如需配套音乐请加扣扣:3-1-2-5-6-0-0-4-6-6
活动目标
1.在打电话的游戏情境中感受歌曲的旋律,愉快地学唱歌曲《谁找我呀》。
2.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话铃声产生好奇。
活动准备
1.有“好听的电话铃声”的经验背景。
2.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的各种有趣的手机。
3.多媒体课件:Flash《打电话》。
活动过程
一、引入:“动物电话本”
让幼儿通过“动物电话本”查找自己的朋友的电话号码。
二、给小动物打电话,学唱歌曲《谁找我呀》
1.给小狗打电话,感受歌曲旋律。
师:小狗的电话铃声和我们的电话铃声有什么不同?
(说明:教师扮演小狗接电话:“你好呀,我是小狗,找我干吗呀?”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打电话的想法:“小狗,我想请你吃肉骨头。”„„)2.给小兔打电话,对歌词感兴趣。
3.给小鸭打电话,快乐哼唱歌曲。
谜语歌:我有圆脑袋,身穿黄黄衣。嘴儿扁又扁,走路摇又摆。
爱吃鱼和虾,爱在水里游。我是谁?
(说明:教师即兴用歌曲旋律编唱谜语,帮助幼儿进一步熟悉旋律,为学唱歌曲打 基础)
4.给大象打电话,试着变化着声音歌唱。
三、我的电话铃声
1.老师的电话铃声。
(说明:教师说出自己的四位数电话号码,幼儿记忆后用手机拨号,教师将幼儿熟悉的歌曲作为自己的电话铃声即兴歌唱)
2.宝宝的电话铃声。
幼儿说一说、唱一唱自己设计的电话铃声。
教师反思及活动点评
教师反思
二期课改倡导,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目的不在于让幼儿学会唱多少歌曲以及把乐器演奏 得多么好,而在于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大胆地进行表达、表现。喜欢音乐是幼儿的天性,音乐能使他们拥有灵敏的耳朵,快乐的心灵,创意表达、表现的头脑。当前,在主题活动背景下,音乐元素越来越多地作为一种手段和媒介整合在幼儿的集体活动中。运用有效的教育机制,创设丰富有趣的音乐故事情境,激活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快乐地唱唱、跳跳,是我在实践中的追求。
每一位教师在开展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时,都会在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的基础
上,选择幼儿喜闻乐见的音乐素材作为预设活动内容。但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集体活动中,怎样运用各种教学条件,让幼儿真正地运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激活他们表达、表现的欲望,是我们教师要面对的挑战。这时我们要关注的是:使幼儿习得音乐技能的过程 变得整合、自然、快乐、有趣。本次活动中我着重体现的是激趣、提升、表达这三个过程。
1.激趣
在经验准备阶段,我和幼儿一起探索和认识了各种有趣的电话,开展了制作小手机的亲
子活动,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幼儿学会了玩“宝宝打电话”的音乐游戏,因此,本次活动是在幼儿目前最喜欢的音乐游戏中开始的,这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游戏的对话中每一个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2.提升
借助给动物朋友打电话的情境,幼儿进入了有趣的多媒体互动环节。首先,我通过“动 物电话本”让幼儿查找自己的动物朋友的电话号码。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动物 的电话号码都设置为5以内的数字,并且电话号码也只有4位数,这样更容易让幼儿辨认。其次,对于幼儿每拨通一个动物朋友的电话,都设置不同的感知重点,从而提升幼儿的经验,使其循序渐进地学唱歌曲。拨打第一个动物朋友小狗的电话,铃声响起,重点是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谁找我呀》的甜美有趣的旋律;拨打第二个动物朋友小兔的电话,重点是让幼儿仔细倾听歌曲,说说听到的歌曲内容,并且能尝试说一说媒体画面;在幼儿充分感知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之后,我们又想拨打第三个动物朋友的电话,这时我通过谜语编唱的形式,让幼儿听一听、猜一猜动物朋友,给游戏增加了点小小的挑战,同时又让幼儿再次感受了歌曲的旋律,为接下来的跟唱埋下了伏笔。在给小鸭拨打电话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弹唱示范、多媒体情境与幼儿的互动,鼓励幼儿跟着音乐的旋律演唱歌曲《谁找我呀》。
3.表达
《指南》中强调:激发幼儿用各种感官探索周围事物和环境中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和体验。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迁移的方法引导幼儿运用已经学会的、自己喜欢的歌曲,为自己的手机设置一个自己喜欢的音乐铃声,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表现。
活动点评
“好听的电话铃声”这个活动名称,让我们联想到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无时无刻不
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
教师从电话铃声的改变、发展中找到灵感,截取这样的一个教学内容并创设了一个学习
情境,赋予了人们司空见惯的电话铃声艺术性,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本次活动的教学 形式和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是生活的艺术化,使幼儿在生活化情境活动中欣赏了歌曲,同时又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幼儿乐于感受、关注这一生活现象,并能从事物的联系当中得到启示,这层意义要远远大过于学会唱一首歌曲。
从教学活动的实施来看,教师牢牢地抓住了“给小动物打电话”这一情节,层层相扣,环环递进,赋予每一次打电话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各个环节的重点分别是:第一次打电话,使幼儿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徉;第二次打电话,让幼儿仔细倾听、理解歌词内容;第三次打电话,使幼儿进一步熟悉、哼唱旋律,进行初步的学唱;最后一次打电话,拓展了幼儿的新的经验,即可以用不同的音色来演唱。
整个教学过程随着情境的推进一气呵成,环节过渡自然顺畅,师幼之间、幼儿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也非常融洽,浑然一体,教学过程摆脱了“为唱而唱”的狭隘教学观。尤其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请幼儿为自己的手机配歌曲,给予了幼儿充分想象、大胆表达的机会,也使不同能力的幼儿拥有自主建构的空间,使“好听的电话铃声”这一主题得到更好的诠释,使“师生是教学过程的共同创造者”这一理念真正得以落实。活动目标
1.在打电话的游戏情境中感受歌曲的旋律,愉快地学唱歌曲《谁找我呀》。
2.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话铃声产生好奇。
活动准备
1.有“好听的电话铃声”的经验背景。
2.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的各种有趣的手机。
3.多媒体课件:Flash《打电话》。
活动过程
一、引入:“动物电话本”
让幼儿通过“动物电话本”查找自己的朋友的电话号码。
二、给小动物打电话,学唱歌曲《谁找我呀》
1.给小狗打电话,感受歌曲旋律。
师:小狗的电话铃声和我们的电话铃声有什么不同?
(说明:教师扮演小狗接电话:“你好呀,我是小狗,找我干吗呀?”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打电话的想法:“小狗,我想请你吃肉骨头。”„„)2.给小兔打电话,对歌词感兴趣。
3.给小鸭打电话,快乐哼唱歌曲。
谜语歌:我有圆脑袋,身穿黄黄衣。嘴儿扁又扁,走路摇又摆。
爱吃鱼和虾,爱在水里游。我是谁?
(说明:教师即兴用歌曲旋律编唱谜语,帮助幼儿进一步熟悉旋律,为学唱歌曲打 基础)
4.给大象打电话,试着变化着声音歌唱。
三、我的电话铃声
1.老师的电话铃声。
(说明:教师说出自己的四位数电话号码,幼儿记忆后用手机拨号,教师将幼儿熟悉的歌曲作为自己的电话铃声即兴歌唱)
2.宝宝的电话铃声。
幼儿说一说、唱一唱自己设计的电话铃声。
教师反思及活动点评
教师反思
二期课改倡导,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目的不在于让幼儿学会唱多少歌曲以及把乐器演奏 得多么好,而在于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大胆地进行表达、表现。喜欢音乐是幼儿的天性,音乐能使他们拥有灵敏的耳朵,快乐的心灵,创意表达、表现的头脑。当前,在主题活动背景下,音乐元素越来越多地作为一种手段和媒介整合在幼儿的集体活动中。运用有效的教育机制,创设丰富有趣的音乐故事情境,激活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快乐地唱唱、跳跳,是我在实践中的追求。
每一位教师在开展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时,都会在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的基础
上,选择幼儿喜闻乐见的音乐素材作为预设活动内容。但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集体活动中,怎样运用各种教学条件,让幼儿真正地运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激活他们表达、表现的欲望,是我们教师要面对的挑战。这时我们要关注的是:使幼儿习得音乐技能的过程 变得整合、自然、快乐、有趣。本次活动中我着重体现的是激趣、提升、表达这三个过程。
1.激趣
在经验准备阶段,我和幼儿一起探索和认识了各种有趣的电话,开展了制作小手机的亲
子活动,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幼儿学会了玩“宝宝打电话”的音乐游戏,因此,本次活动是在幼儿目前最喜欢的音乐游戏中开始的,这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游戏的对话中每一个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2.提升
借助给动物朋友打电话的情境,幼儿进入了有趣的多媒体互动环节。首先,我通过“动 物电话本”让幼儿查找自己的动物朋友的电话号码。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动物 的电话号码都设置为5以内的数字,并且电话号码也只有4位数,这样更容易让幼儿辨认。其次,对于幼儿每拨通一个动物朋友的电话,都设置不同的感知重点,从而提升幼儿的经验,使其循序渐进地学唱歌曲。拨打第一个动物朋友小狗的电话,铃声响起,重点是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谁找我呀》的甜美有趣的旋律;拨打第二个动物朋友小兔的电话,重点是让幼儿仔细倾听歌曲,说说听到的歌曲内容,并且能尝试说一说媒体画面;在幼儿充分感知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之后,我们又想拨打第三个动物朋友的电话,这时我通过谜语编唱的形式,让幼儿听一听、猜一猜动物朋友,给游戏增加了点小小的挑战,同时又让幼儿再次感受了歌曲的旋律,为接下来的跟唱埋下了伏笔。在给小鸭拨打电话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弹唱示范、多媒体情境与幼儿的互动,鼓励幼儿跟着音乐的旋律演唱歌曲《谁找我呀》。
3.表达
《指南》中强调:激发幼儿用各种感官探索周围事物和环境中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和体验。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迁移的方法引导幼儿运用已经学会的、自己喜欢的歌曲,为自己的手机设置一个自己喜欢的音乐铃声,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表现。
活动点评
“好听的电话铃声”这个活动名称,让我们联想到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无时无刻不
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
教师从电话铃声的改变、发展中找到灵感,截取这样的一个教学内容并创设了一个学习
情境,赋予了人们司空见惯的电话铃声艺术性,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本次活动的教学 形式和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是生活的艺术化,使幼儿在生活化情境活动中欣赏了歌曲,同时又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幼儿乐于感受、关注这一生活现象,并能从事物的联系当中得到启示,这层意义要远远大过于学会唱一首歌曲。
从教学活动的实施来看,教师牢牢地抓住了“给小动物打电话”这一情节,层层相扣,环环递进,赋予每一次打电话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各个环节的重点分别是:第一次打电话,使幼儿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徉;第二次打电话,让幼儿仔细倾听、理解歌词内容;第三次打电话,使幼儿进一步熟悉、哼唱旋律,进行初步的学唱;最后一次打电话,拓展了幼儿的新的经验,即可以用不同的音色来演唱。
整个教学过程随着情境的推进一气呵成,环节过渡自然顺畅,师幼之间、幼儿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也非常融洽,浑然一体,教学过程摆脱了“为唱而唱”的狭隘教学观。尤其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请幼儿为自己的手机配歌曲,给予了幼儿充分想象、大胆表达的机会,也使不同能力的幼儿拥有自主建构的空间,使“好听的电话铃声”这一主题得到更好的诠释,使“师生是教学过程的共同创造者”这一理念真正得以落实。
第四篇:校园铃声的说课稿
《校园铃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里的内容,以学校铃声为背景,让学生从学校铃声中体会到学校生活不是无拘无束随意进行,而是以铃声就是命令来有序进行的,以课堂、课间的纪律和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懂得课堂、课间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和休息等。为此,我从教学理念、教材、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理念:
品德与生活教材非常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小学低年级的起始阶段又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学生有无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能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上好《校园铃声》这一课,让学生懂得上课要有纪律,这是学习的保证,下课玩有趣的游戏,也是为上好课打基础。
二、说教材:
《校园铃声》是以学校铃声为背景,提示并指导学生体验并懂得上课纪律有约束个人行为的作用,听课时要做到眼看、耳听、勤思考、不分心、大胆发言,才是聪明的孩子,下课时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课间休息适宜开展哪些活动,不宜开展哪些活动,哪些活动会有危险等。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适合低年级学生特点,能够调动学生的情趣。
三、说学生:
为了能加强这节课的实效性,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在课上课下都是怎么做的。因为一年级的孩子们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力还不够,他们的随意性比较强,长此发展下去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以,教学中采用各种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四、说目标:
在以上基础上,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学生能自主根据铃声的指示进行学校生活,感受到有序安全的课间活动的快乐。
2、行为与习惯:学会根据铃声进行学校生活,初步形成规则意思。
3、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体验中掌握课堂及课间该怎样做和如何玩的基本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强调附教育于活动中。为此,我选择了谈话法、设问法、分析法、游戏法等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亲身体验中去感悟,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愉快轻松的活动氛围,为学生直观全面地再现课间十分钟活动的情景。使学生既能直观地了解到课间丰富的游戏活动,又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六、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在问答中进入主题
大家已经知道有序的校园生活靠得是校园铃声,那么你们知道上课多长时间、下课休息多长时间吗?继续上课应该怎么做,下 课又应该做些什么吗?
我的设计意图是:运用谈话进行导入直入主题,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氛围,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效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实际、运用资源,在交流中感受
大家先自由地说一说,上课时应该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更聪明?课间十分钟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我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引导,使学生从中悟出正确的做法和注意事项。既突出重点,教学目标也得到落实。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联系学生校园中的课间真实生活,激发学生的情趣,初步感受课间活动的重要性。
(三)创设氛围:在游戏中体验
每组找出二名同学到前面做“火车钻山洞”游戏,然后问他们玩完这个游戏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课间活动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自己悟出遵守游戏规则和学校纪律是安全愉快游戏的保证。更是活动好的保证。
设计意图是:在游戏中体验怎样在课间十分钟里玩得开心,愉快懂得玩游戏也要 遵守规则,要玩得安全有序,这样才能达到 活动好、休息好的目的。上课时才能有饱满的精神状态。
七、说板书:
校园铃声
准备好 活动好
安全快乐
第五篇:《好听的声音》说课稿
《好听的声音》说课稿
《好听的声音》说课稿1
(一)生活中的声音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二)让小瓶发出声音,为大鼓小鼓伴奏1、让空瓶子发出声音宝宝来到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啦。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幼儿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种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这里有许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块能发出声音吗?
3、(放录音)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4、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三)幼儿通过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四)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配乐曲边唱歌。
(五)、活动延伸
出示装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2、观察、比较两种物体下落现象的不同,用记录方式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第二次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的两种物体下落现象的不同,用记录的`方式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首先进行老师示范,让幼儿初步感知“同一高度”及“同时落下”。《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多种多样不同的物体,让幼儿通过操作认识到“同一高度,同时落下”,为之后的环节奠定基础。
这一环节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有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在操作完成后,我们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符号来记录,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从幼儿的记录表中,我们总结出一些关于记录“速度”的一些好的记录方法,并且通过记录表也发现原来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轻重等因素有关。
3、第三次操作,探索同样的纸出现不同的下落速度。
第二次操作,我们是让孩子发现不同物体下落的不同现象,第三次操作则是更进一步,主要是让幼儿去探究让相同物体下落速度有明显区别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让幼儿去猜测是否会同时落地,制造悬念,再次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在老师示范后,幼儿发现原来两张相同的纸也并不是同时落到地上的,从中引出,风力与物体下落的关系。在探索改变纸下落速度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寻找方法,让他们去折、去团、去撕……从幼儿自己的操作中,我们总结出原来物体下落和形状也是有关的。
科学活动重在让孩子探索,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我充分以幼儿为主体,和幼儿在探索中解决问题。每一次的操作都是一个挑战,挑战的难度逐渐加大,在一次次的挑战中,一次次的成功中,我们让幼儿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及自豪感,同时让幼儿对科学探索更加有了兴趣及信心。
《好听的声音》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选择: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表现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他们更加喜欢直接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他们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的结果。小班的教学活动应注意游戏化、情景化。《纲要》中对教材的选择有这样的一段话:教材的内容应源于幼儿现实生活,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所以,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选择了《好听的声音》这一题材作为本次活动内容。
2.目标定位: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幼儿快乐情绪的激发、倾听感受、操作体验为主要目的,在活动中渗透多种知识经验与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本次活动目标定为:
(1)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2)在玩玩、摇摇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轻响。
(3)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重点:探索用各种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
难点: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根据以上三条目标定向作如下活动准备: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PPT。
(2)音乐《大鼓和小鼓》。
(3)每人一个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软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图片)。
二、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操作法: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物品进行操作,探索。本次活动在引起兴趣后,采取了操作,让幼儿在动一动,装一装,听一听中获得感知,探索用各种办法让瓶子发出声音。
2. 提问法:设计提问,引导幼儿听声音,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教育性。在品尝游戏的环节中,让幼儿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来猜测软硬糖果分别能发出大鼓还是小鼓的声音。
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敲敲,打打,拍拍,听听,猜猜等多种方式的参与,对探索用不同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产生兴趣。
2.师幼合作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我采用自编的小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让手中的瓶子发出有节奏的声音。
3.游戏法:让幼儿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在吃吃玩玩中感受到硬糖果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软糖果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采取的以上种种教学方法,极大的体现 “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教学活动,活动步骤为:
激发兴趣——动手探索——听音伴奏——延伸活动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一开始,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声音,让幼儿用耳朵听一听、猜一猜,激发着孩子辨听来自幼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动手探索
根据小班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我为幼儿安排了动手探索,提供了塑料小瓶,小盆,黄豆若干供幼儿动手操作。在这个活动环节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自由宽松的活动气氛中,引导幼儿敲敲,打打,拍拍,听听,摇摇,用各种办法让物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3)听音伴奏
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播放音乐,请幼儿为大小鼓伴奏。
(4)延伸活动
出示装软糖和硬糖的瓶子,提问:硬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好听的声音》说课稿3
目标
●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最动听的声音。
●能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关注、感受周围好听的声音。
准备
●挂图第7号。
●画笔和纸。
过程
●欣赏故事。
――教师结合挂图,完整地讲述一遍故事。
――鸟妈妈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长毛狗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小老鼠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
――再次完整地欣赏一遍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说说自己的看法。
――你觉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
――为什么鸟妈妈、长毛狗、小老鼠的想法跟我们小朋友的想法不同?
――为什么我们每个小朋友喜欢的声音也不同?
●制作声音大书。
――教师将每个幼儿对关于最好听的声音的表述记录在纸上,并画上简笔画,便于幼儿理解。如幼儿说世界上最好听的是妈妈的笑声,教师便在记录旁画上妈妈的头像,如幼儿说最好听地声音是爸爸打呼噜的声音,教师便在记录旁画上爸爸的头像。
――幼儿在属于自己的那张记录纸上简单装饰。
――订成一本“最好听声音大书”。
建议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爱的声音,也有喜爱的原因,应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真切感进行富有个性的表达。让幼儿表达对声音的喜爱之情将有助于幼儿用“喜爱之心”去关注声音,关注周围的一切。
●幼儿平时可翻阅“声音大书”,看看同伴喜爱的是什么样的声音。
●活动后,可引导幼儿阅读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1―13页。
附
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呢?
正在孵蛋的鸟妈妈说:“来,把耳朵轻轻地贴在蛋壳上,你会听到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蛋壳里有一种“笃笃笃”的声音。又小又细又清脆。是小鸟啄蛋壳的声音!鸟妈妈快活地说:“鸟宝宝啄蛋壳的声音是最好听的声音。”
“长毛狗,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
“最好听的'声音?”长毛狗妈妈自豪地摇摇耳朵:,“那肯定是我儿子的歌声。”
“汪汪汪!汪汪汪!肉骨头,喷喷香!”小小长毛狗高兴地唱着。
“小老鼠,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
小老鼠四处看了一下,悄悄地说:“最好听的声音,当然是猫打呼噜的声音!要是晚上所有的猫都打起呼噜,那就是我们老鼠最喜欢听的声音啦!”
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到底是什么?
日常活动
●美工活动:扩音喇叭。提供扇形白纸,幼儿尝试将纸卷拢,并用胶水固定纸边,制成“喇叭”。对着喇叭说自己想说的话,引导幼儿比较喇叭里传出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游戏:不开口的小丑。准备一顶用报纸制成的小丑帽子(有简单的装饰),一幼儿戴上帽子,扮演不能说话,只能做动作的小丑由小丑表演动作,其他幼儿根据动作猜测小丑在干什么。
●音乐游戏:我是声音。学唱歌曲《声音》(附后),在熟悉曲调后,幼儿把自己想像成歌曲中的角色,如大船、水龙头、汽车等,随着音乐表演动作。
●稀奇古怪的声音。如捂着嘴、捏着鼻子唱歌;吐出舌头或嘴巴贴在纸上唱歌;吹鼓塑料袋,再拍破的声音等。感受制造奇怪声音的乐趣。
●美术活动:会唱歌的大嘴(见《美术》第6页)。
●美工活动:手风琴(见《纸工》第6页)。
●语言游戏:你是录音机。
――两名幼儿面对面,其中一人扮演“录音机”,“录制”对方的话或歌,一个人说一句话,“录音机”在按下“按钮”后,重复这句话。
●数学活动:撕纸条。
――目标:感知物体的长短,能说出“××长”“××短”。
――玩法:请幼儿从长方形纸上撕下两条不同长短的纸条,引导幼儿先比较自己撕的两条纸条哪条长哪条短,再与同伴的纸条比较长短。
●提供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5页《影子配对》。
●学念儿歌《小雨点》(附后),感受雨天里的不同声音。
附
小雨点
小雨点,
下呀下,
敲打雨伞,
啪啪啪!
拍拍树叶,
嚓嚓嚓!
滚到屋顶,
嗒嗒嗒!
落到水里,
哗哗哗!
小小雨点呀,
了不起的音乐家!
《好听的声音》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选择: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表现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
情绪性。
他们更加喜欢直接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他们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的结果。小班的教学活动应注意游戏化、情景化。《纲要》中对教材的选择有这样的一段话:教材的内容应源于幼儿现实生活,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所以,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选择了《好听的声音》这一题材作为本次活动内容。
2.目标定位: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幼儿快乐情绪的
激发、倾听感受、操作体验为主要目的,在活动中渗透多种知识经验与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本次活动目标定为:
1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2()在玩玩、摇摇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轻响。
3()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重点:探索用各种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
难点: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
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根据以上三条目标定向作如下活动准备:
1PPT()宝宝生活中声音的。
2()音乐《大鼓和小鼓》 。
34 ()每人一个小瓶,小盆个,黄豆若干,软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图片)。
二、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操作法: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物品进行操作,探索。本次活动在引起兴趣后,采取了操作,让幼儿在动一动,装一装,听一听中获得感知,探索用各种办法让瓶子发出声音。
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把生活中的声音放给幼儿听,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认识,多媒体的运用,引导幼儿去听去猜去模仿,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幼儿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统一。
4.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品尝游戏的环节中,让幼儿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来猜测软硬糖果分别能发出大鼓还是小鼓的声音。
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敲敲,打打,拍拍,听听,猜猜等多种方式的参与,对探索用不同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产生兴趣。
2.师幼合作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我采用自编的小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让手中的瓶子发出有节奏的声音。
3.游戏法:让幼儿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在吃吃玩玩中感受到硬糖果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软糖果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四、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教学活动,活动步骤为:
激发兴趣——动手探索——听音伴奏——延伸活动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一开始,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声音,让幼儿用耳朵听一听、猜一猜,激发着孩子辨听来自幼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动手探索
根据小班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我为幼儿安排了动手探索,提供了塑料小瓶,小盆,黄豆若干供幼儿动手操作。在这个活动环节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自由宽松的活动气氛中,引导幼儿敲敲,打打,拍拍,听听,摇摇,用各种办法让物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3()听音伴奏
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播放音乐,请幼儿为大小鼓伴奏。
4()延伸活动
出示装软糖和硬糖的瓶子,提问:硬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希望在座
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的和孩子一起各位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一起成长
《好听的声音》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选择: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表现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他们更加喜欢直接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他们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的结果。小班的教学活动应注意游戏化、情景化。《纲要》中对教材的选择有这样的一段话:教材的内容应源于幼儿现实生活,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而应彩云老师也曾说过:“ 真正的教育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教育要回归生活。”鉴于以上种种原由及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选择了《好听的声音》这一题材作为本次活动内容。
2、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幼儿快乐情绪的激发、倾听感受、操作体验为主要目的,在活动中渗透多种知识经验与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本次活动目标定为:
(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3)在为乐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轻响。
重点:探索用各种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
难点: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根据以上三条目标定向作如下活动准备: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PPT。
(2)录音带:大鼓和小鼓音乐
(3)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三瓶软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个(图片)。
二、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操作法: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物品进行操作,探索。本次活动在引起兴趣后,采取了操作,让幼儿在动一动,装一装,听一听中获得感知,探索用各种办法让瓶子发出声音。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品尝游戏的环节中,让幼儿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来猜测软硬糖果分别能发出大鼓还是小鼓的声音。
3、提问法:设计提问,引导幼儿听声音,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把生活中的声音放给幼儿听,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认识,多媒体的运用,引导幼儿去听去猜去模仿,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幼儿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统一。
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敲敲,打打,拍拍,听听,猜猜等多种方式的参与,对探索用不同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产生兴趣。
2、师幼合作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我采用自编的小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让手中的瓶子发出有节奏的声音。
3、游戏法:让幼儿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在吃吃玩玩中感受到硬糖果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软糖果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采取的以上种种教学方法,极大的体现 “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教学活动,活动步骤为:
激发兴趣——动手探索——听音伴奏——品尝区分——延伸活动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一开始,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声音,让幼儿用耳朵听一听、猜一猜,激发着孩子辨听来自幼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动手探索
根据小班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我为幼儿安排了动手探索,提供了塑料小瓶,小盆,黄豆若干供幼儿动手操作。在这个活动环节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自由宽松的活动气氛中,引导幼儿敲敲,打打,拍拍,听听,摇摇,用各种办法让物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3)、听音伴奏
在自由探索过后,我就采取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4)、品尝区分
小班幼儿注意时间短,兴趣稳定性差,新异、强烈以及活动的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我就请幼儿尝一尝,咬一咬,再次吸引幼儿注意,激发活动的兴趣。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5)、延伸活动
出示装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好听的声音》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选择: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表现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他们更加喜欢直接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他们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的结果。小班的教学活动应注意游戏化、情景化。《纲要》中对教材的选择有这样的一段话:教材的内容应源于幼儿现实生活,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而应彩云老师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教育要回归生活。”鉴于以上种种原由及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选择了《好听的声音》这一题材作为本次活动内容。
2、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幼儿快乐情绪的激发、倾听感受、操作体验为主要目的,在活动中渗透多种知识经验与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本次活动目标定为:
(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3)在为乐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轻响。
重点:探索用各种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
难点: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根据以上三条目标定向作如下活动准备: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PPT。
(2)录音带:大鼓和小鼓音乐
(3)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三瓶软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个(图片)。
二、说教法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操作法: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物品进行操作,探索。本次活动在引起兴趣后,采取了操作,让幼儿在动一动,装一装,听一听中获得感知,探索用各种办法让瓶子发出声音。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品尝游戏的环节中,让幼儿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来猜测软硬糖果分别能发出大鼓还是小鼓的声音。
3、提问法:设计提问,引导幼儿听声音,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把生活中的声音放给幼儿听,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认识,多媒体的运用,引导幼儿去听去猜去模仿,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幼儿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统一。
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敲敲,打打,拍拍,听听,猜猜等多种方式的参与,对探索用不同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产生兴趣。
2、师幼合作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我采用自编的小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让手中的瓶子发出有节奏的声音。
3、游戏法:让幼儿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在吃吃玩玩中感受到硬糖果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软糖果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采取的以上种种教学方法,极大的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教学活动,活动步骤为:
激发兴趣——动手探索——听音伴奏——品尝区分——延伸活动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一开始,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声音,让幼儿用耳朵听一听、猜一猜,激发着孩子辨听来自幼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动手探索根据小班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我为幼儿安排了动手探索,提供了塑料小瓶,小盆,黄豆若干供幼儿动手操作。在这个活动环节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自由宽松的活动气氛中,引导幼儿敲敲,打打,拍拍,听听,摇摇,用各种办法让物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3)、听音伴奏在自由探索过后,我就采取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4)、品尝区分小班幼儿注意时间短,兴趣稳定性差,新异、强烈以及活动的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我就请幼儿尝一尝,咬一咬,再次吸引幼儿注意,激发活动的兴趣。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5)、延伸活动出示装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附: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
(一)、生活中的声音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二)、让小瓶发出声音,为大鼓小鼓伴奏1、让空瓶子发出声音宝宝来到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啦。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幼儿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种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这里有许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块能发出声音吗?
3、(放录音)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4、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三)、幼儿通过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四)、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配乐曲边唱歌。
五、活动延伸出示装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历年的熏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生活背景入手,让幼儿听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从而引发对声音的兴趣。小班幼儿不善于集中注意力“听讲”,本活动采取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探索,了解了声音轻重,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声音的轻重与装豆子多少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做一做,将艺术领域“节奏强弱”的内容自然地渗透到科学活动中,使科学探索和音乐活动巧妙的结合,达到动静交替。充分突出幼儿为主体,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注重多观察、少干预,让幼儿在游戏、体验、操作中获取新的知识,充分表现自己,从而达成活动目标。
而对于科学活动,幼儿操作是很关键的一环节,如何收放自如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幼儿的操作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势必会产生幼儿操作的时间差(第一个完成的幼儿和最后完成的幼儿)那么对于动作快的幼儿教师在操作前一定要提清楚要求,让他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
今后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也要围绕着以下两点进行(1)活动的材料准备是否充足,是否有效?(2)幼儿操作活动前教师的要求是否明确?科学是严谨的,而幼儿的科学活动既充满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同于成人所理解的科学。作为教师,作为组织者,在每一次的科学活动中都先问问自己:如何在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科学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