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主要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最后课内容。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统计的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平均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进而根据具体问题选择这三种不同的统计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学数学有用并激发出学生想去学想去用的一种迫切的情感态度。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理解掌握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会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用平均数来比较数据水平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了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经验和合作交流学习的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1)平均数虽然求的很好但对于意义的理解却不深刻。
(2)对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等总结性的发言,有可能出现表述不清楚的情况。
(3)如何合理选用三种统计量来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学生即将遇到的问题。
(4)学生容易出现争论究竟用哪种统计量才对,而忽略了其实只是应用哪种统计量更合理的错误。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本节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较容易调动。引导学生用观察、猜测、比较、讨论等学习方式来发现掌握知识,采用“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方法来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课始终贯穿为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而学的一种教学理念。
三、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常用“平均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我将教学的起点定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直接出现与学生原有认知冲突的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有极端数据出现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这种旧知识经验与新问题的冲突,使学生强烈的感受到必须用用另一种统计量来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求新知的过程。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真实的感觉到所学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迫切的想去学,想去思考,想去研究,想去应用,进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为可持续学习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坚实、完整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观察、比较、讨论,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方法,感受引入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必要性,体验应用三种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让学生以一种迫切需要自主学习探究的心态去学习,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学有所用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发冲突
1、教师课件出示阿冲到华联超市应聘的情境图,并边解说信息:
一个职员说我每月650元,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另一个职员说我每月600元,经理说超市员工的月平均工资在1000元。听完之后,你觉得有什么好奇的吗?
2、同时出示华联超市月工资表图,学生交流,你觉得阿冲月工资应该是多少?
3、教师抛出问题,那么这三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经理的每月1000元是否欺骗?
4、生练习求华联超市员工工资的平均数。并交流讨论得出:当一组数据相差过大时,平均数不能发映出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那么,我们前面同学说的每月650元,每月600元又是怎么回事呢?
评析:教师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借助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反映出平均数所存在的缺陷,唤醒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期待。温故知新,实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二)分析探究,建构概念
1、师问,为什么说阿冲每月的工资是650元呢?生自主讨论,思考并分析原因。
2、反馈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并强调,从大到小的顺序或从小到达的顺序排列,取这组数据的中间那个数。
3、小结并出示中位数的概念。
4、650元每月的工资是通过中位数反映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有同学说阿冲每月600员工资呢?你们是怎么想的?生自主讨论。
5、学生交流,指导分析一组数据中的同一个数出现的次数。强调那个数出现的次数最多。
6、小结并出示众数的概念。
7、同桌练习说概念,教师巡视并指导概念中关键词的表述。
评析:立足学生的认知冲突,给与学生充分的时空思考、讨论、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明白一组数据特征的可以用不同的统计量来表示。自主合作,适度引导,积极强调概念的关键词,明确概念。
(三)迁移练习,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自主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学生板演。
2、师生合作验证,进一步巩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3、出示一组数据,7,36,7,20,18,16请同学找出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同时引导学生,当一组数据为偶个数是,中位数怎么求?
4、小结,当一组数据为奇个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取最中间的那个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一组数据为偶个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5、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师巡视指导并个别辅导。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解。
评析:学练结合,及时的巩固和练习有益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并设置不同的练习类型,生成教学资源,进一步巩固取中位数的方法。在练习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质疑、验证获得新的知识。
(四)交流收获,小结课堂
1、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师提示,比如说怎么取中位数?你知道了什么?或者学会了什么方法。
2、生交流反馈,关注学生对概念的叙述的精准和规范。
3、立足学生的疑问,有些数据里找不到众数。师生合作探讨众数的不性。
小结,同学们不仅在这节课学会了这么多,而且还发现了问题,很不错。今后的学习就是这样边学边思考,才是会学习。
评析: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绝对不能缺少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梳理分析数据,寻找统计量的方法。进一步规范精准的表述数学概念,并且对学生的不懂问题进行了探讨。既是课堂小结,又是教学内容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篇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初中数学说课稿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初中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自学辅导:(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巩固整理:(20分钟)
篇三: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 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索创新的良好品质。
重点:会求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这两个统计量的意义。
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骗人的平均数
教学活动一:师[课件演示]考考你: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1个2分和1个10分。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问题:婷婷的说法合理吗?为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合理。
师:请想一想,为什么合理?
生:因为婷婷的成绩78分高于全班的平均分77分。
师:引导:在班上30名学生中,少于78分的有多少?
生:有两个,1个2分和1个10分。
⑴ 将学生成绩按从高到底的顺序排列,30名学生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位置?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考试分数是多少分?假如要你要给他的考试分数(数据)命名,你会如何命名?并给它下定义?
⑵ 30名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哪一个分数出现的次数最多。假如要你给这个出现次数最多的分数命名,你又如何命名?并给它下定义?
生:情绪非常兴奋,思维非常活跃。按老师要求进行排序、探究、讨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之中,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并指导部分学生的学习。
师:通过将30名学生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序,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位置? 生:处于中间位置的是15、16。
师:位置在15、16的学生的考试分数是多少?
生:都是80分。
师: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你如何命名?
生:可命名为:中位数。
师:怎样定义中位数?
生: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为什么要补充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生:因为数据个数可能是偶数
师: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哪一个分数出现的次数最多?你又如何给这个分数命名?
生:80分出现的次数最多,可命名为众数。
师:怎样定义众数?
生: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2.理性解读──认识本质特征
教学活动三:(分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反思活动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课本中对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并将定义中的关键词找出来,指出定义的本质特征。解决下面问题[课件演示]:
⑴理解中位数概念:
①中位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定义中为什么要分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和偶数?
③求中位数:首先应该做什么工作?然后做什么?特殊情况如何处理? ⑵解读众数概念:
①众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求众数要注意观察什么?
生:细读、思考、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并与同组同学讨论交流。
师:抽查活动结果,并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选代表汇报本组学习结果。
组1:我们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是:
生1:①中位数的意义是: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后中间位置上的数值。
生2:补充:强调顺序、位置关系。
生3:任何一组数据的个数有奇数个和偶数个两种可能。
生4:求中位数,首先是将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序,然后确定数据个数的奇偶性;当数据个数是奇数个时,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个时,求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组2:众数概念的理解是:
生1:众数的意义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生2:补充:众数只和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与位置无关。
三、巩固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新知──树立学习信心
练习[课件演示]: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⑴ 1 2 2 2 3
⑵ 5 3 2 3 2
⑶ 3 -2 5 9 -1 4
生:独立练习。
师:提问、讲评。
生:回答
师:观察上面的解题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篇四:众数和中位数的教学反思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把两个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完,创设了一个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月收入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觉得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如何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三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运用,通过生活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运用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记分法则的题,让学生了解到,三种统计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灵活选择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能联系生活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效果比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自己也能感觉得到,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一个练习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没有去挖掘这个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花两分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不选用平均数?为什么不选用众数或者中位数?而要选用这种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求其他评委的平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呢?那么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