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通史上课课件
第八章 唐文化圈的形成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系统的讲授和讨论,令学生掌握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唐朝文化之西传和唐代的外来文明。
【内容提要】
一、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此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堀敏一
(一)日本
新罗遣大使奈末智洗尔,任那遣达率奈末智,并来朝。„„是时,大唐学问者僧惠斋、惠光及医惠日、福因等,并从智洗尔等来之。于是惠日等共奏闻曰: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推古卅一年(623)秋七月条
吉备真备(693-775)随第9次遣唐使于开元五年(717)至唐朝。空海(774-835)随第17次遣唐使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至唐。鉴真(688-763)天宝十二载(753)第六次东渡,搭第11次遣唐使船到达日本。“如一灯燃百千灯”——《唐大和上东征传》
645年,孝德天皇模仿中国,建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次年设教官,以留唐回国的学问僧僧旻、留学生高向玄理为博士,参与革新。
日本自大化改新以后,开始全面地吸取唐文化,吸收的重点在于学习和模仿唐的政治制度,完善各级统治机构。这种对唐朝的封建统治制的学习和模仿,到奈良时代(710-794),达到了顶点。
中央:
二官:神祇官、太政官
八省: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 省
一台:弹正台
五卫:卫门府、左右卫士府、左右兵卫府 地方:
国——郡——里
机构内部:长官、次官、判官、主典 位阶制:
法律: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大宝律令》养老二年(718)或略晚:《养老律令》
教育:中央置大学寮,设明经、纪传、明法、书道、算道、音道等六学,学习课程以《礼记》、《左传》、《周礼》、《尚书》等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经济:班田制
宦官制度:日本没有引进
(二)新罗
实际上,唐初积极介入半岛事务,除了高句丽“倔强边徼”之外,新罗力求消灭对手、实现统一而精心实施的战略拉动是一个重要原因。——王小甫
663年,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新罗完成统一。金春秋掌权时期,649年新罗导入唐朝的衣冠制,650年采用了唐朝的年号。654年,金春秋即位,马上制定了理方府格。朝鲜半岛从668年新罗灭高句丽起,到935年新罗敬顺王归降高丽王建止,称为新罗统一时代。与日本一样,新罗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向唐朝学习,并受到唐朝文化的强烈影响。
政治制度
中央:仿照唐中书门下设执事省,其下设六部。地方:州——郡 经济制度
仿照唐之均田制实行丁田制,仿照唐实行租庸调法和户籍制。
新罗国学:“教授之法,以《周易》、《春秋左氏传》、《文选》,分而为之业,博士若助教一人,或以《礼记》、《周易》、《论语》、《孝经》;或以《春秋左氏传》、《毛诗》、《论语》、《孝经》;或以《尚书》、《论语》、《孝经》、《文选》授之。诸 2 生读书以三品出身,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能兼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三国史记》卷三八
新罗用人论骨品,苟非其族,虽有鸿才杰功,不能逾越。我愿西游中华国,奋不世之略,立非常之功,自致荣路,备簪绅佩剑,出入天子之侧足矣。——《三国史记》卷四七
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为大唐学生,不亦可用耶?——《三国史记》卷一○
二、唐朝文化之西传
贞观四年(630),灭东突厥。贞观九年(635),击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于交河置安西都护府。贞观二十二年(648),设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显庆二年(657),灭西突厥。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以逻些(今西藏拉萨)为中心的吐蕃王朝。
弓剑不离身。重壮贱老,母拜于子,子倨于父,出入皆少者在前,老者居其后。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重兵死,恶病终。累代战没,以为甲门。临阵败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
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
高宗时期,“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巂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
中宗景云元年(710)四月辛巳,以嗣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
(一)唐、吐蕃对西域和陇右的争夺
《资治通鉴》卷二一二:开元十年(722),“吐蕃围小勃律王没谨忙,谨忙求救于北庭节度使张嵩曰: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
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而小勃律所以成唐之西门也。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3 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天宝六载(747),高仙芝破小勃律。天宝八载(749),哥舒翰克石堡城。唐在西域势力达到顶点。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资治通鉴》卷二一六
(二)天宝十载(751)唐、大食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西传
这次战役在东西文化传播的历史上意义重大,战争中,大批唐朝士兵包括工匠在内被俘往阿拉伯地区。据《珍闻谐趣之书》等阿拉伯文献记载,被俘的中国人中有造纸工匠,他们在撒马尔干建立了穆斯林世界第一座纸坊。造纸术在九世纪传入埃及,而后有长足的发展。十世纪以后,摩洛哥的首府非斯成了造纸业中心,造纸由此传入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国。
三、唐代的外来文明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张广达、王小甫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 汤用彤先生总结隋唐佛教之特性:统一性、国际性、自主(独立)性、系统性
唐代的雅乐和燕乐 隋唐燕乐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
唐代的软舞和健舞
健舞:胡旋、柘枝、胡腾,均来自中亚舞蹈 白居易:《胡旋舞》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余里。„„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2、难点是唐朝文化之西传和唐代的外来文明。【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
1、试论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检查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和要求】通过课后讨论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难点和要点。
第二篇:6.20日上课课件
如何写好对照检查材料
一、对照检查材料的基本结构与要求
(一)对照检查材料的结构(5个部分)1.思想认识和主要收获(融入导语)
2.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八项规定精神情况(重点在问题和不足)
3.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 4.原因分析
5.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二)对照检查材料基本要求 1.要写得实、画像准 2.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3.突出主题、内容实在 4.剖析深刻、触及灵魂
5.四个不放过:“检查不实不放过” “问题不准不放过” “剖析不深不放过” “整改不力不放过” 掌握基本结构、做到不漏不偏。
(三)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何写
1.要认真对照中央实践办梳理的37个共性问题进行查摆。切忌查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多,查摆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少。“四风”问题也不要相互混淆,张冠李戴。
2.中央督导组已明确学风、会风、文风、调查研究不够等共性 问题不作为个人问题查摆,其他如简单列举“关心下属不够”、“迎来送往、送收土特产”、“公务接待标准执行、把关不严”等一般化问题也不作为要点查摆。
3.查摆问题不能表面化、一般化。每一风存在问题都应有具体表现,但不要堆砌罗列事例,而是重在列举典型事例,进行深入反思。
4.列举的典型事例,主要是自身的问题,不能大而化之或者仅仅从领导责任角度找问题,不能以班子问题代替个人问题,不能以工作问题代替作风问题,不能以下级的问题代替本级问题,即使有涉及班子、下级问题的,也要写明与自己作风的直接关联性和责任等。
5.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在对照完中央和自治区梳理出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行查摆剖析。
6.书记的对照检查,要对个人履行抓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认领。7.班子成员对班子的问题、群众反映、督导组反馈的问题,也要进行认领、整改,进行深入查摆。
8.查摆问题要个性化、具体化,画像要准,不能用“不够”、“不强”、“不同程度存在”等模糊性语言表述,要用“……作怪”、“……抬头”、“……欠缺”、“滋生了……”之类的准确语言表述。
(四)存在问题剖析如何写 1.分析原因要有高度、深度。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政绩观等方面深挖思想根源,对照“三严三实”要求,找出症结所在。
2.分析“四风”原因,要一一对照,如:“…”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自己对于如何出政绩、如何用权方面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有时候为了引起上级的关注、急于出成绩,只注重干好当前的工作……。“…”、“…”等问题的产生,则在于自身权力观存在偏差,将岗位等同于地位,官本位意识有所抬头,将平等的党内同志关系转变成简单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滋生了特权思想…… 3.就事论理,针对存在问题,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和个人成长进步经历进行剖析,切忌千人一面,似是而非。4.不能把问题的表现作为问题的原因,如:一些同志到乡镇只到村委会或镇直部门的办公室坐一坐,听一听,然后吃个饭,根本没有进到户,没有和群众接触……
(五)整改措施部分怎么写
1.要有针对性。整改要呼应问题和原因,不能搞“空对空”。2.要务实管用。整改不能停留在整改“方向”上,要具体到制定“措施”,写清楚具体怎么做,实实在在,具有可操作性。
二、对照检查材料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 1.导语部分:(材料由来及简要认识和收获)a.不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b.表述失准(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 群众期盼、加强三型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c.内容缺失(少讲作风建设)。
2.遵守政治纪律和八项规定情况(是否认真贯彻、是否存在消极应付情况)
a.只谈遵守贯彻得怎么样,不谈存在问题;
b.用个人代替班子或用班子代替个人(用“有的”、“个别班子成员”代替班子); c.流于表面化。
3.四风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
a.不自觉查摆文风、会风、调研、收受土特产等问题(中央已明确不作为个人问题进行查摆); b.将思想根源与问题混为一谈; c.不敢下手,程度过浅; d.共性问题多、千人一面;
e.有观点没例子,用论述代替具体表现; f.讲究铺垫,老讲客观; g.评功摆好;
h.观点与例子不相统率; i.相互混淆,张冠李戴。4.剖析原因(思想根源)a.没有紧密联系存在问题; b.没有联系个人成长与思想历程;
c.没有进行情景重现,没有点出错在哪里、误在何处; d.程度过浅,没有触及思想与灵魂。5.努力方向与整改措施 a.没有与问题相呼应; b.没有与原因相呼应;
c.整改措施不具体、没细化、没量化标准、流于口号、可操作性差;
d.没有体现出方法和步骤; e.针对性不强。
对照检查材料模板
导语(重点谈认识收获,认识要上升到对加强作风建设的认识)。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情况: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二是…….(二)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二是…….二、“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
(一)形式主义方面 1.2.3.(二)官僚主久 1.2.3.……..(三)享乐主义 1.2.3.……..(四)奢靡之风 1.2.3.……..(五)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单位班子、书记要加上此项内容)1.2.3.三、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
(一)(二)
(三)………
四、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一)(二)
(三)………
对照检查材料格式
• 页边距:上3.5cm,下2.5cm,左2.8cm,右2.8cm • 标题:方正小标宋简体,22磅 • 副标题:楷体_GB2312,17磅 • 正文:仿宋_GB2312,17磅 • 正文一级标题:黑体 • 正文二级标题:楷体_GB2312 • 正文三级标题:仿宋_GB2312,加粗 • 字间距:加宽0.4磅 • 行间距:29磅 • 页脚:2.8cm • 页眉:1.5cm • 页码:外侧(样式:— 1 —)大小:四号字
如何审核对照检查材料
一、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一)县纪委、县委常委所在部门、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领导班子,县委其他各部门、各人民团体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县委书记、副书记
(二)县政府各部门、自治区和梧州市驻藤有关单位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或主要负责人——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县长、常务副县长
(三)县人大、县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办事机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其他科级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各专门委员会和办事机构主要负责人——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送县人大、县政协主要领导
(四)县纪委、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委各部门和县政府各部门、各人民团体、自治区和梧州市驻藤有关单位班子成员副职和其他科级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或主要负责人——县督导组——县委教 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
(五)乡镇党委领导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县委书记
(六)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县委书记——市督导组——市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负责人
(七)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其他科级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乡镇党委书记——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市督导组抽检
(八)乡镇人大、政府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和其他科级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乡镇党委书记——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应报送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主要领导
(九)县领导联系的县直部门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和其他科级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或主要负责人——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和联系部门教育实践活动的县领导
(十)县领导联系的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对照检查材 料审核流程
乡镇党委书记——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和联系乡镇教育实践活动的县领导
二、对照检查材料审核要点
(1)是否包括导语、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2)导语部分是否过长,是否开门见山;是否上升到对加强作风建设的认识上,而不单单停留在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3)是否查找了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是否聚焦反对“四风”,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进行了逐一检查,列举了具体表现和典型事例。
(5)是否深挖问题根源,重点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财经纪律以及“三严三实”要求等方面分析了原因。
(6)领导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是否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行了查摆剖析。
(7)整改措施是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只停留在喊口 号,作表态层面;是否对前面的问题进行了响应;是否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务实管用的整改措施。
村(社区)对照检查材料
• 村(社区)重点围绕党员意识强不强、服务群众好不好、为民办事公不公、自我要求严不严、查找软弱无力,服务群众意识和能力不强,不诚心为群众办实事、优亲厚友等问题进行查找。
• 村(社区)党组织及其书记形成简要对照检查材料,条目式列出对照检查的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
• 其它基层党组织及其班子成员是否对照检查材料,可结合实际、区别情况提出要求。
第三篇:《离骚-》上课用课件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生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引导学生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教学方法
1.讲读法、2.讨论法 3.探究阅读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听教学录音,疏通生字词,朗读全文。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屈原及《离骚》
2、简介“楚辞”
3、《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2、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
3、学生按照朗读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4、集体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学)
2、请概括课文节选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议——展——评)
第一段 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段 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五、布置作业
“一线精炼”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第一段。
一、学习并掌握文章第一段的文言基础知识
1、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自主学习第一段,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成现代汉语(学)
(见《导学案》)
3、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试讲第一段重点字词并翻译,教师点评。(展——评)
二、合作探究,理解第一段的思想内容。(议——展——评)
1、第一段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2、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学习并掌握文章第二段的文言基础知识
1、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自主学习第二段,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成现代汉语(学)
(见《导学案》)
3、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试讲第二段重点字词并翻译,教师点评。(展——评)
二、合作探究,理解第二段的思想内容。(议——展——评)
1.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段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 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作者打算全身而退,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作者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说明,他可以放弃仕途,但不能放弃操守,不能放弃他所崇尚的美德。
分析:
①、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②、这部分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一段述怀明志是“进”,后一段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进”,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2、第二段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3、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
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三、合作探究,课堂总结(议——展——评)
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
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①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②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
四、课文小结 :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 格的写作手法,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水平,令无数文人学者倾倒。同时,它让我们了解了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第四篇: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课程号:02132750 新课号:无
课程名称:中国通史(古代部分)/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ese History 开课学期:秋、春
周学时: 32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一、基本目的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作为全校通选课,授课对象是非历史系本科生。本课以中国古代政治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同时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在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共32学时)
导论(2学时)
一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
二 中国的史学传统与史料
三 中国历史的童年
第一讲 夏·商·西周(2学时)
一 夏(前21世纪~前17世纪)
二 商(前17世纪~前11世纪)
三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第二讲 春秋·战国(2学时)
一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二 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过渡
三 经济的发展
四 诸子百家
第三讲 秦·西汉(2学时)
一 秦帝国的兴亡
二 西汉政治演变
三 西汉经济与文化
第四讲 东汉·三国(2学时)
一 王莽改制
二 东汉兴衰
三 三国鼎立
第五讲 两晋·十六国(2学时)
一 西晋
二 东晋
三 玄学与魏晋风度
四 十六国
第六讲 南北朝(2学时)
一 北朝一:北魏
二 南朝:宋齐梁陈
三 北朝二:北齐与北周 第七讲 隋·唐前期(2学时)
一 隋朝的兴亡
二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 隋唐制度
第八讲 唐后期·五代十国·辽(2学时)
一 唐朝后期政治
二 五代十国
三 辽
第九讲 北宋(2学时)
一 北宋统一及其与辽、夏的和战
二 北宋的内政
三 宋代经济与社会
第十讲 南宋·金(2学时)
一 南宋
二 金
三 宋学与理学
第十一讲 元(2学时)
一 大蒙古国
二 元王朝
第十二讲 明(2学时)
一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二 明朝中后期政治
三 明朝边防与对外关系
四 满族崛起与明朝的灭亡 第十三讲 清(2学时)
一 康乾盛世
二 盛世的危机
三 明清经济与文化 复习(2学时)考试(2学时)
三、教学方式
讲授为主,助教辅导。
四、推荐教材
《中国古代简史》 张帆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五、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成绩评定分为两部分:
a)平时成绩(作业)占40﹪,要求从“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卷阅读,写读后感一篇。b)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
六、作业要求
从“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卷阅读,写读后感一篇。可自拟题目。满分40分。注意事项:
1.阅读范围为一卷(如是列传,通常包含数人传记)。选题时希望尽量避免知名度高的历史人物(如项羽、诸葛亮之类)。选题是否有独到性,将是评分的一条重要标准。
2.史料与论述结合,避免空论。
3.引述其他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要注明出处。严禁抄袭!一旦发现将以作弊论处。
4.字数要求在2 500字以上。用A4纸打印,正文用五号宋体,1.5倍行距。于作业开端写明姓名、学号、院系。凡不符合上述规格者,将酌情扣分。5.交作业的截止日期为课程期末考试当天,过时不候。
七、参考书/参考资料: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91年。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中华书局,1988年。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三联书店,1994年。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童书业:《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
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田余庆:《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年。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三联书店,2003年。曾小萍:《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岳麓书社,2002年。
第五篇:《中国通史》读后感
财务管理1403班 陆定超 1408030318 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读后感
本人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从小就喜欢读关于历史的著作、小说,如《史记》、《三国志》、《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中华史》、《卑鄙的圣人曹操》、《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始皇》、《明朝那些事儿》、《全球通史》等。本学期选了中国通史概要课堂,才知道了现代中国史学四大家是吕思勉、陈寅恪、陈垣、钱穆四位先生。于是迫不及待买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拜读这位史学大家的经典。
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讲文化现象,下编则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在前面的出版序和绪论中,我了解到吕思勉先生的生平,了解到先生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抗日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先生为了满足大学教学需要,呕心沥血编写此书,用简单易懂、精练上口的语言,写下这本堪称经典的通史。
绪论。
历史到底是什么?是前车之鉴?什么是前车之鉴?答曰:昔人所谓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实测,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吕思勉先生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真正相同的事,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所之探求则为理而非事。要应付一件事,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指数,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
我所理解的历史,记录往世之事,传播前人的智慧。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后人读史、学史,总会从各种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学到点什么。万事万物总存在一条“理”,这个理就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化而改变。就拿政治上来说吧,实行变法改革总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实施改革的人会遇到种种阻力,非常艰难,这就需要改革家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完成,并且要有很大的决心以及漫长的过程。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商鞅遇到过,一千多年前的王安石遇到过,五百年前的张居正经历过,一百多年前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如是,当代的改革开放、现任领导人的深化改革、大力反腐更是如此。虽然背景不一,形势不定,所变法的内容更是千差万别,但内部的那个“理”财务管理1403班 陆定超 1408030318 是永恒不变的。学历史就是为了找到某件事的“理”,从中学习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以用于后世。李斯在大秦官场后来居上、游刃有余的智慧,现在的公务员不也可从中学得一二吗?
绪论就不多说了,来说说正文上编里面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吧。
上编主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管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十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
第一章婚姻,我了解到并不是古代社会一开始就是一夫多妻或者现在的一夫一妻。“人类的婚姻,是以全无禁例始,逐渐发生加繁其禁例,即缩小通婚的范围,而成为今日的形态的。”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由于家庭分工,男子地位逐渐变高,地位也就高于女子。进人谈到古代婚姻总会为女子鸣不平,说妇女地位太低,男女婚姻不自由。但其实是从宋代理学兴起,对人的束缚加紧,妇女的地位变低,婚姻也愈来愈不自由。婚姻在古代是两个家族的事情,个人价值时常被埋没,儿子长大娶妻父母就近于凋谢,反有悲伤之意,不同于今日婚姻看做个人的事,是结婚者的幸福,多有欢乐的意思。我又了解到女子的离婚在后世较古代难,古代的财产带家族共有的意思更多,女子离婚后不怕穷无所归,后世的财产多为个人所有,所以女子离婚后家族多不愿抚养,理学以后,离婚女子又被贱视,所以后世离婚女子很凄惨。
第二章族制主要讲家族、宗族的行横和发展。“人类愈进步,则其分化愈甚,而其组织的方法亦愈多。”从女系氏族,到后来的父系社会,都是血缘为基础,宗族制度越来越严,族制越来越复杂。姓氏的变迁也与族制有关、与婚姻有关。到后来选举制度重门阀、重家室,宗族观念更加强了。中国古代往往一个家族都在一个地方,故看到三国里面有“弘农杨氏”、“颍川荀氏、陈氏”等这样的郡望。而到如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多以小家庭为主,族制在现代不被看重。第三章政体国家、社会的形成。从古代的氏族部落,到夏朝开始的奴隶社会,再到春秋战国的封建社会,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完善。中国古代政体的君主制色彩强烈,君主的前身是氏族的族长,所以继承法即氏族族长的继承法,母系社会兄终弟及,父系社会父死子继。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封建社会的概念。今人所说的封建社会不同于古人之财务管理1403班 陆定超 1408030318 说。古人所说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源于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今人所说的封建制是指徒弟私有制、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本质不同,需多加注意。再说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也好,中央集权也罢,大体上都是愈来愈集中、愈来愈强烈,当然个别的分裂时代是有所下降,但大体是趋于上升。一直到清朝的行省、军机处的设立,君主制和中央集权都达到高峰。这些也就是近代中国改变政体的阻力如此之大的原因。
第十一章实业、十二章货币连在一起说,也就是关于经济民生方面的。说起实业,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农业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农工商三者以农为要,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农抑商,重本抑抹。农业很重要,现有农而后人类得以生存,进而有工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科技、文化也大多与农有关。但农业的进化也是有很大阻力:讲究农学的人太少;土地公有,个人利益和公益冲突,;土地私有,兼并盛行,耕者无其田,大地主官僚则纵横阡陌。而工商业的发展则在春秋战国时期、两宋时期比较繁荣,宋朝商品经济发达,甚至有一种说法,若没有王安石变法的干预,中国在宋朝就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说不定就出现资本主义社会。到明清,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但由于中国的经济受政治的影响太过强烈,萌芽一直都是萌芽。至于货币,跟大多数国家一样,最开始的交易是以物易物,后来是贝壳、盐、羊等充当一般等价物,再后来经济发展产生货币。古代最普遍的货币大约是贝,后来多为铜钱。铜钱的样式也多有改变,比如秦朝半两钱,汉朝时汉武帝五铢钱,到后来王莽改币制,光武复五铢钱、董卓废五铢铸小钱。货币制度发展比较复杂,宋朝的时期产生交子,纸币出现,而后明朝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改金本位为银本位。晚清、民国时期的货币多样,不提。
上编主要是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分版块记录。让我们真正认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了解中国身后的文化底蕴。下编是按时间顺序介绍,从中华民族的由来谈到清朝覆灭后革命途中的中国。接下来我想说说比较感兴趣的几件事。
首先是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的统一。春秋时期是有很多国家的,大国如晋、楚、齐,以及后来的秦,小的有吴、越、鲁、宋、郑等国家,春秋时期最开始周王室还有王权,但随着周王室东迁,逐渐衰弱,诸侯势力越来越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越来越频繁,正所谓春秋无义战。春秋总体来说系于几个强国之手,小国财务管理1403班 陆定超 1408030318 要么依附大国,要么被大国压迫,生存困难。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进入战国,诸侯愈发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互相征伐,甚至有一国的臣子取代其君主的现象(齐田氏夺位)。春秋诸侯鲜有称王,多争霸,而战国诸侯就多称王,周礼不存。到最后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七国之中,秦经过商鞅变法,又经过与胡人的战争,兵强马壮,国力最盛,通过战争、恐吓等手段不断开疆扩土。六国也知秦国野心,曾一度合纵,但却被秦的离间计所破,秦人的连横颇有成效,使得六国不得团结一致,最终陆续为秦所灭。秦人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局面,开启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嬴政成为始皇我认为一点不为过。但后来秦因暴政二世而亡,令人叹息。
再说说清朝的兴衰。清朝最开始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努尔哈赤一生戎马统一各部,又跟明朝作战打掉大半个东北,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不过山海关。继承者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到后来多尔衮在吴三桂配合下带领清军入关,大清逐渐统一全国。到康熙八岁继位,十六岁灭权臣鳌拜,后来又平定吴三桂,平定准噶尔,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并且促进满汉融合,修编康熙字典,文治武功了不起。雍正设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经济繁荣,史称康乾盛世。当然,其实在这盛世背后,是官僚阶级的腐败,是严重的土地兼并,是饿殍遍野,是文字狱,也是统治者的盲目自大,是天朝上国的美梦,是闭关锁国。达到所谓兴盛的顶峰后,大清帝国也就日益衰落,江河日下,在政治体制、科技、思想方面逐渐落后于不断进步,迈入近代工业社会的西方列强。直到1840年以后,被列强欺侮长达一百多年,这些我们都熟知。
谈了那么多书中记录的历史,最后简单谈谈读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后的感受吧。第一,先生是在抗战时期为适应大学教育需要编写的此书,所以对于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尤为重视。比如讲兵制、讲朝代更替、讲汉族对外斗争,都有一点侧重。第二,先生不仅是用简单的语言讲历史,更是带着读者找到每件历史事件中的那个“理”,也就是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就是历史的真正形态。第三,感叹于先生对治学的严谨,对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十分深厚,学问渊博,此吾辈所远远不及也。虽然以前我也读了些史书,但终归太少,学得也很浅。先生此书实在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读一遍不够,留到以后再次拜读,定能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