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弯曲课件(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1 20:5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材料力学弯曲课件(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材料力学弯曲课件(范文模版)》。

第一篇:材料力学弯曲课件(范文模版)

生活中非常多的地方都用到力,那么材料力学弯曲课件怎么做?材料力学弯曲课件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材料力学弯曲课件:

第二篇:大学课件:矿山岩体力学试卷及答案-2008级

《矿山岩体力学》考试题(120分钟)(A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_____

_______

题号

总计

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0题,共40分)

1.圣维南原理

2.逆解法

3.岩石孔隙率

4.延性破坏

5.蠕变

6.结构面线连续性系数

7.围岩应力

8.支承压力

9.构造应力

10.地应力的间接测量法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题,共24分)

1.写出二维直角坐标下的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2.作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示意图,并简述各个阶段特点?

3.简述具有单结构面的岩体强度如何确定?

三、计算题(每小题12分,共3题,共36分)

1.已知一点的六个应力分量为,,,试求出该点的三个主应力大小和最大主应力的方向?

2.将某一岩石试件进行单轴压缩实验,其压应力达到28MPa时发生破坏,破坏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设该岩石满足摩尔-库仑破坏准则,(1)试求该岩石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C,写出摩尔-库仑方程式?

(2)画出此受力状态时的摩尔-库仑破坏准则示意图。

3.在地下400m深处,掘进一个圆形巷道,断面半径为5m,覆盖岩层的容重,侧压力系数为1,试求:

(1)求离巷道壁面2m处围岩的径向应力和环向应力大小?

(2)绘出巷道顶板中线和侧壁中线处的和曲线图。

《矿山岩体力学》考试题(A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0题,共40分)

1.圣维南原理:如果把物体的一小部分边界上的面力,变换为分布不同但静力等效的面力(主矢量相同,对于同一点的主矩也相同),那么,近处的应力分布将有显著的改变,但远处所受的影响可以不计。

2.逆解法:先设定各种形式的、满足相容方程的应力函数,并求出应力分量;然后再根据应力边界条件和弹性体的边界形状,看这些应力分量对应于边界上什么样的面力,从而得知所选取的应力函数可以解决的问题。

3.岩石的孔隙率:岩石中各种孔洞、裂隙体积的总和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4.延性破坏:岩石破坏之前的变形很大,且没有明显的破坏载荷,表现出显著的塑性变形、流动或挤出,这种破坏称为延性破坏。

5.蠕变:固体材料在不变载荷的长期作用下,其变形随时间的增长而缓慢增加的现象。

6.结构面线连续性系数:沿结构面延伸方向上,结构面各段长度之和与测线长度的比值。

7.围岩应力:在岩体内开挖地下硐室,围岩将在径向、环向分别发生引张及压缩变形,使得原来的径向压应力降低,而环向压应力升高,通常,将这种应力重分布所波及的岩石称之为围岩,重分布后的应力状态叫围岩应力。

8.支承压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支承压力。

9.构造应力:由地质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地应力。

10.地应力的间接测量法:借助某些传感元件或某些媒介,测量和记录岩体中某些与应力有关的间接物理量的变化,如岩体中的变形或应变,岩体的密度、渗透性、吸水性、电磁、电阻、电容的变化,弹性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等,然后由测得的间接物理量的变化,通过已知的公式计算出岩体中的应力值。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题,共24分)

1.写出二维直角坐标下的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1)平衡微分方程

(2)几何方程

(3)物理方程

2.作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示意图,并简述各个阶段特点?

四个区段:①在区段内,该曲线稍微向上弯曲;②在区段内,很接近于直线;③区段内,曲线向下弯曲,直至点的最大值;④下降段。第一区段属于压密阶段,这是由于细微裂隙受压闭合造成的;第二区段相应于弹性工作阶段,应力与应变关系曲线为直线;第三阶段为材料的塑性性状阶段,主要是由于平行于荷载轴的方向内开始强烈地形成新的细微裂隙,点是岩石从弹性转变为塑性的转折点,也就是所谓屈服点,相应于该点的应力称为屈服应力;最后区段为材料的破坏阶段,点的纵坐标就是单轴抗压强度。

3.简述具有单结构面的岩体强度如何确定?

可根据莫尔强度包络线和应力莫尔圆的关系进行判断,设图中为节理面的强度包络线;为岩石(岩块)的强度包络线;根据试件受力状态()可给出应力莫尔圆。应力莫尔圆的某一点代表试件上某一方向的一个截面上的受力状态。

首先,根据莫尔强度理论,若应力莫尔圆上的点落在结构面强度包络线之下,则试件不会沿此截面破坏。另外,当结构面与的夹角满足或时,试件也不会沿结构面破坏。但若应力莫尔圆已和岩石强度包络线相切,因此试件将沿的一个岩石截面破坏。若应力莫尔圆并不和岩石强度包络线相切,而是落在其间那么此时试件将不发生破坏,即既不沿结构面破坏,也不沿岩石面破坏。

此外,当为定值时,岩体的承载强度与的关系。水平线与结构面破坏曲线相交于两点,此两点相对于与,此两点之间的曲线表示沿结构面破坏时值,在此两点之外,即<或>时,岩体不会沿结构面破坏,此时岩体强度取决于岩石强度,而与结构面的存在无关。

三、计算题(每小题12分,共3题,共36分)

1.已知一点的六个应力分量为,,,试求出该点的三个主应力大小和最大主应力的方向?

解:(1)由,,,求得:

并且由主应力求解方程得:,求解该方程得三个主应力大小分别为:。

(2)当最大主应力为,其方向可由以下公式计算得:

其中,=3

=0

=0

求解,即得最大主应力在(x,y,z)坐标系下的夹角余弦为(1,0,0)。

2.将某一岩石试件进行单轴压缩实验,其压应力达到28MPa时发生破坏,破坏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设该岩石满足摩尔-库仑破坏准则,(1)试求该岩石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C,写出摩尔-库仑方程式?

(2)画出此受力状态时的摩尔-库仑破坏准则示意图。

解:(1)根据摩尔-库仑破坏准则知岩石破坏时的破坏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并由题意知,所以得岩石的内摩擦角。

再由摩尔-库仑破坏准则知岩石破坏时主应力符合,由题意知岩石单轴压缩实验时,继而求得。

即得摩尔-库仑方程式为。

(2)

3.在地下400m深处,掘进一个圆形巷道,断面半径为5m,覆盖岩层的容重,侧压力系数为1,试求:

(1)求离巷道壁面2m处围岩的径向应力和环向应力大小?

(2)绘出巷道顶板中线和侧壁中线处的和曲线图。

解:(1)由题意知该巷道处的垂直应力,并由侧压力系数为1,得水平应力。由此得该圆形巷道处于静水压力下,此时围岩的径向应力和环向应力表达式为:

再由题意知,式中原始应力,断面半径,离巷道壁面2m处围岩即为距巷道中心距离,代入上式得。

(2)

《矿山岩体力学》考试题(120分钟)(B卷)

班级

姓名

序号

成绩

_____

_______

题号

总计

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0题,共40分)

1.岩石力学

2.半逆解法

3.岩石孔隙比

4.脆性破坏

5.单向抗压强度

6.变形模量

7.岩体结构

8.围岩应力

9.支承压力

10.地应力的直接测量法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题,共24分)

1.试述弹性力学的基本假定?

2.作岩石蠕变的典型应变—时间曲线,并简述其特点?

3.简述矿山岩体力学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

三、计算题(每小题12分,共3题,共36分)

1.将某一岩石试件进行单轴压缩实验,其压应力达到40MPa时发生破坏,破坏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设该岩石满足摩尔-库仑破坏准则,试求:

(1)该岩石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C?

(2)当对其进行三轴压缩实验,围压为10MPa时,轴向压应力达到多少时岩石破坏?

2.在地下600m处,掘进一圆形巷道,断面半径为3m,覆盖岩层的容重,侧压力系数为1,试求:

(1)求离巷道壁面4m处围岩的径向应力和环向应力大小?

(2)绘出巷道顶板中线和侧壁中线处的和曲线图。

3.设有矩形截面的长梁(长度远大于深度h),它的宽度远小于深度和长度(近似的平面应力情况,可取单位宽度的梁),在两端受相反的力偶而弯曲,体力可以不计,设满足相容方程的应力函数,试用半逆解法求应力分量?

《矿山岩体力学》考试题(B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0题,共40分)

1.岩石力学:岩石力学是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的一门理论和应用科学,是探讨岩石对周围物理环境中力场的反应。

2.半逆解法:针对所要求解的问题,根据弹性体的边界形状和受力情况,假设部分或全部应力分量的函数形式,并从而推出应力函数的形式,然后代入相容方程,求出应力函数的具体表达式,再由应力函数求得应力分量,并考察这些应力分量能否满足全部应力边界条件(对于多连体,还须满足位移单值条件)。如果所有条件都能满足,自然得出的就是正确解答。如果某方面的条件不能满足,就要另作假设,重新进行求解。

3.岩石孔隙比:岩石中各种孔洞和裂隙体积的总和与岩石固体部分实体积之比。

4.脆性破坏:岩石在载荷作用下没有显著觉察的变形就突然破坏的形式。

5.单向抗压强度:岩石试件在单轴压力下(无围压而轴向加压力)抵抗破坏的极限能力或极限强度,它在数值上等于破坏时的最大压应力。

6.变形模量:在应力—应变曲线上的任何点与坐标原点相连的割线斜率,表示该点所代表的应力的变形模量。

7.岩体结构: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形态和组合的特征。

8.围岩应力:在岩体内开挖地下硐室,围岩将在径向、环向分别发生引张及压缩变形,因此使得原来的径向压应力降低,而环向压应力升高,通常,将这种应力重分布所波及的岩石称之为围岩,重分布后的应力状态叫围岩应力。

9.支承应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支承压力。

10.地应力的直接测量法:由测量仪器直接测量和记录各种应力量,如补偿应力、恢复应力、平衡应力,并由这些应力量和原岩应力的相互关系,通过计算获得原岩应力值。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题,共24分)

1.试述弹性力学的基本假定?

(1)连续性假设:假定整个物体的体积都被组成这个物体的介质所填满,不留任何空隙。

(2)完全弹性假设:假定物体能完全恢复原形而没有任何剩余形变。

(3)均匀性假设:假定整个物体是由同一材料组成的。

(4)各向同性假设:假定物体的弹性在所有各个方向都相同。

(5)小变形假设:假定整个物体所有各点的位移都远小于物体原来的尺寸,而且应变和转角都远小于1。

2.作岩石蠕变的典型应变—时间曲线,并简述其特点?

首先,在开始加载的瞬间,试件立即产生一个瞬时的弹性应变(图中OA段),这一段所经时间极短,可看作与时间无关。由A到B这一段应变不断增加,但应变速率逐渐减小,故曲线是下凹型,AB段称为过渡蠕变或第一阶段蠕变.由B到C这一段应变以恒定的速率增长,故BC段称为定常蠕变或第二阶段蠕变,这个阶段的时间延续最长。在C点以后应变又加速增长,故曲线呈上凹型,当应变达到某个数值D点时试件破坏,加速蠕变或第三阶段蠕变。

3.简述矿山岩体力学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

(1)采深大。其它工程部门在地下开挖的巷硐大都在离地表不深的地点,而采矿工程的作业地点常在地下几百米深处,甚至达二、三千米以上。深部岩体动态与地表附近大不相同,地表附近岩体的破坏形式一般为脆性断裂,而较深处岩体则属粘塑性破坏,其次,岩体的应力状态也不相同,浅部岩体垂直应力与水平应力之差一般很明显,深部岩体却相差不甚显著。上述情况使矿山岩石力学所采用的地压计算方法和测试技术与其它工程相比有所不同。

(2)地下开采过程中安设的人工支护大多是服务年限不长或维护时间较短的临时结构物,只要求其在开采期间不致破坏或适时破坏,在开采后能维持平衡状态不危害地面安全即可,而且许多工程结构物还可以随采随废。所以,在计算精度、安全系数及岩体加固等方面的要求一般均低于水利水电、交通、建筑和国防等部门的标准。

(3)由于采矿作业地点必须服从于有用矿物的自然埋藏地点,使得选择地下工程建筑物的位置往往受很大限制。

(4)其他工程部门中研究的对象多是开挖后即不再转移的地下硐室或隧道,而矿井的采掘工作面是不断移动的,这就要求矿山岩石力学必须考虑难以预见的复杂地质变化对工程结构带来的影响。由于大面积开采还会引起采空区上方大量岩层移动和破坏,研究这些岩层的运动、破坏和平衡规律及其控制方法,是矿山岩石力学的重要课题,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应用性岩石力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三、计算题(每小题12分,共3题,共36分)

1.将某一岩石试件进行单轴压缩实验,其压应力达到40MPa时发生破坏,破坏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设该岩石满足摩尔-库仑破坏准则,试求:

(1)该岩石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C?

(2)当对其进行三轴压缩实验,围压为10MPa时,轴向压应力达到多少时岩石破坏?

解:(1)根据摩尔-库仑破坏准则知岩石破坏时的破坏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并由题意知,所以得岩石的内摩擦角。

再由摩尔-库仑破坏准则知岩石破坏时主应力符合,由题意知岩石单轴压缩实验时,继而求得。

(2)当进行三轴实验时,由摩尔-库仑破坏准则知岩石破坏时主应力符合,即求得,即轴向压应力达到70MPa时岩石破坏。

2.在地下600m处,掘进一圆形巷道,断面半径为3m,覆盖岩层的容重,侧压力系数为1,试求:

(1)求离巷道壁面4m处围岩的径向应力和环向应力大小?

(2)绘出巷道顶板中线和侧壁中线处的和曲线图。

解:(1)由题意知该巷道处的垂直应力,并由侧压力系数为1,得水平应力。由此得该圆形巷道处于静水压力下,此时围岩的径向应力和环向应力表达式为:

再由题意知,式中原始应力,断面半径,离巷道壁面4m处围岩即为距巷道中心距离,代入上式得。

(2)

3.设有矩形截面的长梁(长度远大于深度h),它的宽度远小于深度和长度(近似的平面应力情况,可取单位宽度的梁),在两端受相反的力偶而弯曲,体力可以不计,设满足相容方程的应力函数,试用半逆解法求应力分量?

解:由应力函数

得相应的应力分量为:

=6ay,对于边界条件,首先考虑上下两个主要边界(占边界绝大部分)的条件。在下边和上边,都没有面力,要求,;

这是能满足的,因为在所有各点都有。其次,考虑左右端次要边界(占边界很小部分)的条件。在左端和右端,没有铅直面力,分别要求,这也是能满足的,因为在所有各点都有。

此外,由于的两端面是相对较小的边界,可以应用圣维南原理,将关于的边界条件改用主矢量和主矩的条件代替。即在左端和右端,边界面上合成的主矢量应为零,而合成的主矩应等于面力的力偶矩,亦即:。

将代上式得。

前一式总能满足,而后一式要求。

即得:。

第三篇:中国古代力学

中国古代力学

摘要:在古代中古,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利用力学原理来解决生活军事当中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古代书籍、诗歌、谚语,以及古代的杠杆原理,火炮、磨、地动仪建筑等方面对力学的应用。

关键词:杠杆原理 引力 作功 惯性 张力 杠杆原理应用

杠杆的使用或许可以追溯到原始人时期。当原始人拾起一根棍棒和野兽搏斗,或用它撬动一块巨石,他们实际上就是在使用杠杆。石器时代人们所用的石刃、石斧,都用天然绳索把它们和木柄捆束在一起;或者在石器上凿孔,装上木柄。这表明他们在实践中懂得了杠杆的经验法则:延长力臂可以增大力量。

杠杆在中国的典型发展是秤的发明和它的广泛应用。在一根杠杆上安装吊绳作为支点,一端挂上重物,另一端挂上砝码或秤锤,就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古代人称它“权衡”或“衡器”。“权”就是砝码或秤锤,“衡”是指秤杆。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长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战国时期楚墓中的天平。它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纪的制品,是个等臂秤。不等臂秤可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了。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有两个支点的秤,俗称铢秤。使用这种秤,变动支点而不需要换秤杆就可以称量比较重的物体。这是中国人在衡器上的重大发明之一,也表明中国人在实践中完全掌握了阿基米德杠杆原理。

《墨经》一书最早记述了秤的杠杆原理。《墨经》把秤的支点到重物一端的距离称作“本”(今天通常称“重臂”),把支点到权一端的距离称作“标”(今天称“力臂”)。《墨经·经下》中说:第一,当重物和权相等而衡器平衡时,如果加重物在衡器的一端,重物端必定下垂,第二,如果因为加上重物而衡器平衡,那是本短标长的缘故:第三,如果在本短标长的衡器两端加上重量相等的物体,那么标端必下垂。引力的应用

中国人早在汉代就注意到月亮运行同潮汐的关系。宋代燕肃指出,当月在子时或午时经过子午线,潮最高;当月在卯时或酉时经过子午线,潮最低。余靖指出,春夏日潮大,秋冬夜潮大。沈括提出潮汐时间与具体观察地点有关,指明“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

作功的应用

滑轮,古代人称它“滑车”。应用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应用一组适当配合的滑轮,可以省力。滑轮的另一种形式是辘轳。把一根短圆木固定于井旁木架上,圆木上缠绕绳索,索的一端固定在圆木上,另一端悬吊水桶,转动圆木就可提水。只要绳子缠绕得当,绳索两端都可悬吊木桶,一桶提水上升,另一桶往下降落,这就可以使辘轳总是在作功。惯性原理

张恒地动仪原理,据学者们考证,张衡在当时已经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都柱”实际上起到的正是惯性摆的作用。都柱就是倒立于仪体中央的一根铜柱,八道围绕都柱架设。都柱竖直站立,重心高,一有地动,就失去平衡,倒入八道中的一道。八道中装有杠杆,叫做牙机。杠杆穿过仪体,连接龙头上颌。都柱倾入道中以后,推动杠杆,使龙头上颌抬起,将铜丸吐出,起到报警作用。古代建筑

中国的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几千年来,建筑物大都采用木结构形式,整个屋顶的重量由一系列木柱和横梁承载,并由一系列斗拱维持力的平衡,而墙不起承重作用。这种木结构各个接头的内摩擦具有阻尼作用,斗拱和横撑能制止水平运动,因此建筑物能抵御地震一类的灾害。斗拱结构又能均匀地分配屋顶重量,使各层承载木料之间接触面增大,从而缩短横梁跨度,减小挤压应力和弯曲应力。张力的应用

抛石机在古代是一种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抛掷大块石头,砸坏敌方城墙和兵器;而越过城墙进入城内的石弹,可杀伤守城的敌兵,具有相当的威力。这种抛石机除了抛掷石块外,还可以抛掷圆木、金属等其它重物,或用绳、棉线等蘸上油料裹在石头上,点燃后发向敌营,烧杀敌人。抛石机的原理非常简单,它实际上是一种依靠物体张力(如竹、木板弯曲时产生的力)抛射弹丸的大型投射器。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描述了测量弓力的方法:“以足踏弦就地,秤钧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秤锤所压,则知多少。”书中还记述了风帆与船横面的比例对风力的影响,风帆高度与受力大小的关系;详细分析了“抢风”(风从横面来)的风向、航向和张帆方向之间的关系;论述了舵的长短对航力大小、舵的方向对船的运动方向的影响。磨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可以看作力学史的一个缩影。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用两块石头的相对平动,或用一根圆石柱在另一块石板上滚动辗压谷物,或用杵捣碎放进臼内的谷物。《桓子新论》写道:“宓牺之制杵舂,万民以济,及后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驘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这记载表明了从最古老的杵舂,到脚踏舂、畜力舂和水力舂的发展。而水力舂至迟在西汉时期已很普遍。东汉初,杜诗(?~38)制造了水力鼓风设备,即水排,它以水作动力,利用水轮、立轴、连杆、曲柄等构件将水轮的圆周运动转变成风箱拉手的往复直线运动。水排包括动力机械、传动机械和工作机械三个组成部分,在机械结构上水排比水磨更复杂,而原理相同。估计水磨当与水舂或水排同时出现。早期的磨只在磨盘上加一根直柄,推磨者必须围绕磨石旋转。后来在直柄上又加上一曲柄,将手的往复直线运动转变成磨的旋转运动。

1.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连通器的原理。

2.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难以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5.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6.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7.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8.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9.小小称砣压千斤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10.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11.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12.坐地日行八万里

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3.如坐针毡

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14.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15.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16.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第四篇:《抵抗弯曲》教学反思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1

本课,教师将教材稍作了调整,第一部分由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出研究的主题。第二部分设计并研究宽度和厚度对桥面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学生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第三部分是个挑战游戏,用一张纸做一个桥。

课堂初始,直接以图片导入新课,揭题。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出主题:桥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图片讨论影响桥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小结指向对桥墩的宽度、厚度开展研究。然后通过课件演示的方式,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要求:拉压两用测力计的使用、读数等方法。接着再引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注意让学生汇总各组得到的数据。在汇报阶段,教师先展示了学生的实验数据汇总表,再利用excel表格,出示相关的柱状统计图,让学生对宽度和厚度对材料抗弯曲能力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与比较。最后,在本课探研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出的造纸桥的任务。让学生学习致用。

对本课的实验材料,我也做了改革。教材上研究纸梁厚度,2倍厚和3倍厚的纸梁比较难找,平时都是用胶水黏黏的,胶水对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数据感觉缺少科学性。为此,我为学生准备的是1厘米厚、2厘米厚、3厘米厚的泡沫板。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出示了5份材料(①1倍宽与厚、②2倍宽、③3倍宽、④2倍厚、⑤3倍厚)

和实验记录单。此外,对测量的方法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教材中是采用了放垫片的方法来测量,本课则是利用拉压两用测力计来压,更便于学生测量,也符合材料受压的真实情境。在实验环节,我让学生小组根据实验记录单,自行研讨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并且对两个活动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做一个长时探究。

对实验数据采取全班汇总,并且每组数据生成柱状图。学生先在自己小组中讨论分析数据,然后交流发现。再观察全班数据,达成共识。不足的是,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足,数据图太小,给学生观察造成一定的影响,数据交流不够深入。

最后一个小挑战环节,通过一张纸做一个抗弯曲能力足够大的桥加深学生对增加厚度能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的理解。《抵抗弯曲》教学反思2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关于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厚度的纸上放硬币,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增加纸的厚度比增加纸的宽度更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硬币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两本书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有学生补充说:“纸的厚度、长度不变,垫起的高度不变。”还有的说:“硬币要放在不同宽度纸的中间,纸横梁以接触到桌面作为弯曲标准。”通过讨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接着,我让学生先预测再分组实验。随后学生用四张不同宽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然后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纸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教学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时,同样先让学生考虑要控制哪些变量,然后预测,最后再实测。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越强。接着让学生比较纸的`宽度、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这两种效果哪个更好一些。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是增加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更好一些。为了证明自己的理由,学生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采用了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有的想到了用弯一弯格尺的方法来验证,通过比较和验证学生确实明白了横梁立着放的道理。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从中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我能基本按照“猜测——预测——实验——分析数据——总结”这一过程进行教学,目标基本明确;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掌握得较好,这是本堂课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1、深度不够:其一是对每组报告的实验数据差别大的原因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

其二虽然横梁的厚度比宽度抗弯曲能力强,但桥的厚度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

2、与生活联系少:学完课后,没有让学生联系生活,想哪些地方横梁是立着放的,哪些地方横梁是平着放的。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总结经验,研究教法,使科学课上得有声不色,让学生真正地喜欢科学课,热爱科学课。《抵抗弯曲》教学反思3

本节课教学思路很清晰从观察屋顶的横梁和柱子引出课题《抵抗弯曲》,引出研究抵抗弯曲能力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设计实验研究纸梁的抗弯曲能力跟纸梁的宽度与厚度的关系,分析数据发现厚度增加能大大提高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再回到生活中的横梁使学生明白横梁为什么要立着放。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纸的宽度、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的实验。难点是对科学实验变量的识别与控制和运用曲线图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对于重点的把握,我注重学生实验前的充分探讨,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发完成实验,发现了纸的宽度、厚度的增加都能提高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对于难点的攻克,我却花了比较多的心思。科学的课堂应该是科学探究的课堂,在科学探究中学生是主体,在上这个课之前,我也曾经跟学生一起来探讨对比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问题,发现单纯的探讨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造成我牵着学生,淡化了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而“玩”是孩子的天性。基于这个原因,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样一个挑战环节:在讲台上用两个磁带盒和一个纸条搭了一个横梁,请学生上来挑战,在老师搭的横梁的基础上只改变一个条件,让自己做的横梁比老师做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同时在挑战过程中认识到了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为后面变量定量的控制奠定了一个基础,教学难点就自然攻破了。这个课我着重于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和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宗旨是体现科学探究体现学生主体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1、挑战环节虽然起到攻克教学难点的作用,但所花的时间可以稍微缩短,上来挑战的学生两个就够了。2、电子白板的运用的确让课堂更加生动,为师生互动搭建了桥梁,但我只让三个小组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写在白板上而忽视了其他小组的实验回报。3、在挑战环节时间缩短的前提下课堂中的两个实验都可以让学生参与。同时这堂课也让我知道在以后课堂中应该关注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变得生动、充实、有效。

第五篇: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实验小学 金 瑜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和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使物体拉伸、压缩、弯曲。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课的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贯穿在科学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大多数同学已经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大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中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了解增加梁的宽度和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的预测与小心的求证,并通过实验获得科学实证意识,在小组探究过程中,体会同伴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2种类型的纸条(不同宽度的纸条: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卡纸条:2cm、4cm、8cm;不同厚度的纸条:宽2cm,长度相同的卡纸一张;2张粘贴而成的一个;4张粘贴而成的一个。)胶垫圈30个;尺子一把;高度相同的塑料块2个;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用实验材料一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出示课件出示房子和桥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房子和桥梁,看看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柱子和横梁在受到重压时,哪个更容易弯曲折断?

生:横梁比较容易弯曲;柱子比较容易弯曲。(学生意见不一)师:(课件出示桥的断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桥断了。

师:桥断裂主要是什么出问题了? 生:横梁。师:的确,在房屋、桥梁等建筑上,比较容易断裂的是横梁,因此,如何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很重要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板书:抵抗弯曲)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欣赏课件,认识横梁和柱子,并通过柱子和横梁的承受压力的情况比较得出横梁容易弯曲,自然引出本课的研究目的。)

二、探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师:同学们推测一下: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材料、形状、厚度、宽度、长度、结构……(教师随机板书)师:同学们真棒!推测了这么多。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材料的宽度、厚度与它的抵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在研究过程中,用纸梁代替横梁。

出示活动一:探究纸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师:这个实验该怎么做呢?请小组讨论(主要考虑: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怎样控制这些条件不变;哪些条件改变,如何改变容易看出抗弯曲能力的变化。)

生:小组讨论,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演示小结(课件出示):

每次实验以纸条中部接触到桌面为最大弯曲度,此时所放的垫圈个数表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不变条件:纸横梁的长度、厚度相同(纸张不能折叠、弯曲);纸横梁两端垫起的高度相同;纸横梁架空的长度一样;纸两端伸出的一样;垫圈大小重量相同,都要轻轻的放且放在中间位置。

改变条件:纸的宽度(成倍变化:1倍宽、2倍宽、4倍宽)师:请同学们预测:1倍宽的纸条抗弯曲能力是多少?2倍、4倍宽呢?为什么?能说说猜测的原因吗?

生:预测、交流。

师:(温馨提示)后一次预测要根据前一次的实测结果。生:小组实验、记录,讨论“我们的发现”。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和小组讨论结果。师:用课件记录学生的实验数据。

师生小结:纸梁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板书:增强)(设计意图:做好此实验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控制好变量。因此,实验前让学生讨论实验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哪些条件改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指导总结,为后面纸梁厚度的研究奠定基础。)

出示活动二:探究纸横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师:这个实验该怎么做呢?

生:回答实验中不变和改变的条件及实验步骤;实验,记录数据和发现;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和小组讨论结果。

师:用课件记录学生的实验数据。

师生小结:纸梁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板书:增强)

(设计意图: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验的方法,了解了实验中控制条件及如何控制,因此,第二个实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较:

师:出示学生研究纸梁宽度和厚度的实验数据,观察、比较两次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要增加纸梁的抗弯曲能力,用什么方法更好?为什么?

生:可以增加纸梁的厚度,因为增加纸梁的厚度比增加宽度更显著增加抗弯曲能力。(板书:在活动二板书的“增强”前加“大大”二字,即板书为:大大增强)

(设计意图:通过几组实验数据的直观比较,使学生分析得出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能提高抗弯曲能力。)

三、实践运用

师:张小东家正在盖房子,师傅问他横梁是“立放”还是“平放”?他不知道,哪位同学帮帮他?

生:立放。师:为什么?

生:立放增加厚度,平放增加宽度。增加厚度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

师:请同学们用塑料直尺证明一下,看对不对。

生:弯折平放和立放的塑料直尺,感受抗弯曲能力的不同。师:请同学们观察教室横梁:横截面是什么形状?是平放还是立放?为什么?

生:立放。增加厚度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

(设计意图: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结合事物观察、动手操作,增加学生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认同感。)

四、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

生1:知道了增加厚度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 生2:知道了横梁要立着放;

生3:知道了光推测不行,还要用实验验证,让事实说话。师:孩子们真棒!

3.增加材料的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但是,也增加了自身重量,同时又增加了材料的用量,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探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进一步课外探究,为下一课《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给学生渗透“节约成本”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抵抗弯曲

增加宽度

增加

抗弯曲能力 增加厚度 大大增加

六、课堂练习

(一)判 断

1、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成正比。(×)

2、梁平放比立放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

3、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

4、两张纸的抗弯曲能力一定比一张纸强。(×)

(二)选择

1、材料的抗弯曲能力(C)。

A、只与材料厚度有关B、只与材料宽度有关 C、与材料宽度和厚度都有关

2、材料的厚度和宽度,材料(B)地影响抵抗弯曲的能力。A、同样程度 B、厚度更多 C、宽度更多

3、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改变的条件是(B)。

A、纸的厚度 B、纸的宽度 C、纸的长短

4、在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改变的条件是(C)。

A、纸的材质 B、纸的宽度 C、纸的厚度

5、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下列条件不变的是(A)。A、纸的长度、厚度 B、纸的长、宽、厚度 C、纸的宽度

6、在研究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改变的条件是(C)。在研究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保持不变的条件是(ACDE)。

A、纸的材质 B、纸的厚度 C、纸的宽度 D、纸的长短 E、单个垫圈的轻重

下载材料力学弯曲课件(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材料力学弯曲课件(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弯曲冲压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锻压方向) 题 目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 学院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 级 430711 学 号 43071115 学生姓名 张宇 指导教师 职 称 2011年 1月 09日 吉林大......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 徐小丹 本学期我在片区课堂文化建设教研活动中的上了一节《抵抗弯曲》的研究课。在备课的时候我通过探究式教学落实“以学为本,落实六学课堂模式”的基......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邹静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

    材料力学:直梁弯曲实验[范文模版]

    直梁弯曲实验36050221 唐智浩 一、实验目的:1.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梁的弯曲理论。2.用电测法测定载荷作用面附近横......

    《抵抗弯曲》的教学反思

    10月10日,因为大店口的老师来听课,学校安排我在长林上一堂科学课。我选择了《抵抗弯曲》一课。这堂课,我改变了科学一贯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测-设计方案-实验-汇报搜集整理资......

    用弯曲怎么造句(写写帮整理)

    弯曲拼音【注音】: wan qu弯曲解释【意思】:不直:小溪弯弯曲曲地顺着山沟流下去。弯曲造句:1、树木随风弯曲。2、这是一条像所有弯曲山路那样的盘旋的路。3、而最弯曲的这一代人......

    高中物理力学综合

    力学综合 教学目标 通过力学总复习,加深同学们对力学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的理解;使同学们熟悉和掌握力学部分的典型物理情景;并通过对典型物理情景的剖析,掌握力学问题的思维方......

    力学室工作总结

    力学室工作总结 是最新发布的《力学室工作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篇一:力学协会个人总结力学协会社会实践部2010年——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