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河落日 课件 教案
长河落日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 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二篇:鄂教版《长河落日扁》教案
知识和能力:
1、理清课文思路
2、学习说明方法
过程和方法:
1、收集资料,动手观察
2、讨论合作,共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敢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行解决字、词问题。初步读懂课文,疑难之处记下来,与同学讨论。
2、寻找王维的诗《使至塞边》,读熟并理解。
3、阅读《物理》课本中“光的折射”一节中的有关内容。
二、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自学、合作
1、导入: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幅图画,和我一起朗读王维的诗《使至塞边》。再看我做一个物理试验。(见附件)请你们解释为什么会看到两枚硬币?(或做“铅笔放入水中的实验”)。因此,有人就把王维的诗改为:“大漠烟自横,长河落日扁”——板书《长河落日扁》。
2、自读课文,理清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
板书:第一部分:(①)由王维诗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②—⑥)说明“长河落日扁”的原因。
第三部分:(⑦)光的折射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第四部分:(⑧)说明事理,培养科学精神。
3、分四人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复述第二部分的内容。要把这部分列举的4个例子尽可能概括清楚。
4、集中交流,共同归纳出第二部分的内容。
板书:①落日扁。亲眼见。
②筷入水,“折”两段
③光线曲,落日扁
④“蜃楼”景,曲线“祸”
第二板块:探究、辨析
1、齐声朗读第二部分
2、辨别4个例子之间的关系。
提问:请你联系问文题,思考上述4和内容,说说哪个是课文的重点?它们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明确:③是文章的重点,是课文的中心。①②④是为了更透彻的理解③而举的例子;③是课文的说明对象。①②④是举例说明,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再读这一部分,思考:作者写①②两个例子是为了引出作者所要说明的对象,后面又写了④,④这个例子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明确:列举大家经常听到又未必了解的“海市蜃楼”成因的例子,是为了补充说明自己的判断的可信性,最终让人信服:落日不是圆的而是扁的。)
4、把课文中关于“海市蜃楼”的介绍和《物理》课本上关于“海市蜃楼”的介绍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文学性介绍和科学性介绍的不同。
(此环节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辨析的能力)
第三板块:归纳、总结
1、写作特色归纳:
A、思维严密,说理缜密
B、举例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C、语言准确、简练
2、价值观探究:
提问:“光的折射现象为人类发展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你能举出例子来说明吗?
(明确:近几百年来,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现象设计制造的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见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扩大了我们的眼界。)
(此环节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大胆的想象。)
3、主题思想归纳:
现在,我们知道了“长河落日扁”的原因,也明白了“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这些认识是我们在对课文的阅读中得到的体会。那么,你认为作者
写这篇文章表现了什么精神?学了课文后,你对“科学的追求”有了怎样新的认识?
(明确:主题思想:表现了作者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善于发现,执著探究的精神。)
(明确:认识: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科学规律,树立崇高的科学思想。)
4、教师总结:美丽的大漠,袅袅的狼烟,曾让我们神往;有趣的实验,科学的解说,让我们理智的思考。感谢作者的解说,感谢编者的推荐,更感谢同学们的参与,这接课将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思索,也许将来的科学家就出在我们中间。多读书,勤思考,勇探索,这就是老师给你们的忠告。
5、作业:
a、课后练习
(二)b、作者发现了“长河落日扁”,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发现了什么“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的事情吗?如果有,你也写一写。
附件:
一、大漠风景图
二、《使至塞上》
王维
(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三、八年级上《物理》:“光的折射”
第三篇:《落日》教案
落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观察落日美景的色调特点,掌握暖色调的相关资料。2.过程与方法:欣赏落日美景,用暖色调表现观察到的落日美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观察、欣赏、表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日落时天空与景物色彩的特点与规律。教学难点:用暖色调大胆地表现观察到的落日景象。
课前准备:(学生)画纸、水粉颜料、画笔、水桶、小抹布。
(教师)多媒体课件、画纸、水粉画颜料、画笔、水桶、小抹布。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见过落日的美景吗?你来描述下你见过的落日是怎样的?(„„)
2、大自然真的十分神奇,他给我创造了无数让人惊叹的美,落日之美就是其中之一,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落日的美,并用画笔来表现落日的美,出示图片“落日”。
二、赏日画影
1、同学们:你能看出这是哪里的落日?(„„)
2、你还能想到哪些地方的落日美景呢?(城市落日、湖边落日、山间落日„„)
3、是呀,不同的地方,给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现在让我们睁大眼睛来欣赏不同的落日美景好吗?(图片欣赏)
4、喜欢吗?同学们你们发现落日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都成了黑影了)
5、是呀!在光线的映衬下,落日下的景物几乎都成了黑影,所以我们在表现落日美景的时候画景物只要画出什么就可以了,(画出物体的影子就可以了)
6、非常好!出示两张画了的黑影图,同一景点不同效果的。你觉得哪张好一些?为什么?(画出细节)
7、对了,表现景物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细节:如房屋的顶、山上的树、树林间的空隙、湖边的植物„„有细节画面才能生动。教师示范山上画树木。
8、现在让我们来试试好吗?选一幅你喜欢的落日景,或者心中的落日景,给你8分钟时间画出他的黑影,注意细节。(开始画,音乐停就停)
三、赏日画日
1、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都是想画哪里的落日呢?(简单欣赏)
2、落日的天空或湖面又是如何去表现的呢?再让我们去看一下,你们发现天空主要有哪些颜色呢?(红、橙、黄„„)
3、这些颜色给你什么感觉?温暖,所以我们叫他们为“暖色”。读一下“暖色”
4、我们用颜料表现天空有许多的形式:点彩画法,平涂画法,覆盖画法„„可以细腻也可以粗狂。(欣赏几幅作品)。看老师用结合的方式来表现一幅落日美景图。(示范)
5、那你要如何去表现你的落日美景图呢?先挤好颜料-------构思好如何去画---------用画笔调好颜色--------大胆表现。尝试表现美景图。时间5分钟。四.尝试绘日
1、大胆表现,下笔流畅。
2、注意色彩的变化。
3、注意水分的多少,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四、展评品日
聚集在一起,感受落日美景,美不胜收!
第四篇:《落日》教案
落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通讯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妙处,理解“落日”的含义以及小标题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采用评点和批注的方法,自主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培养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教学重点:
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运用抒情议论的作用,培养理性客观地批判日本签字投降一事的眼光和胸怀。
教学方法: 自主研究。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有诗情勃发的过去,也有沉痛无比的昨天,尤其我们同世界人民一起经历了法西斯的铁蹄,也共同见证了胜利的时刻。约70多年前《大公报》著名记者朱启平先生以他的如椽大笔记录了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这一幕值得我们“永志不忘”!
二、作者简介和文体介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思考回答:《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什么新闻事件?(用一句话概括)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签字投降仪式,向联合国投降。
2.学生思考:从课文时间线索来看,日本的签字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是“落日”呢?是否文不对题?有独特的含义吗?
“落日”运用双关手法:①点出了写作背景和时间。②日用“落日”表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是没有生气的不再绚烂的落日。
3.通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每段材料各自侧重写了什么内容?
主体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组合材料,每一个时间段,侧重表现某一方面的重点内容。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签字场所”,着重写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第三部分:“代表到来”,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第四部分:“仪式开始”,写了双方代表签字。第五部分:“投降书脏了”,是尾声。写了三个小插曲,是签字后的余波。
四、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研读一个部分,找出该部分中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描写。
2、小组讨论,教师随机参与及指导。
A.开头第3段。情感:舰着新衣,国旗飘扬,摩托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B.“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这时他正笑吟吟地站在出入口,和登舰的高级将领们一个个握手寒暄”,“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笑,说说笑笑”。情感: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自豪,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
C.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来时的气氛庄严而热烈,日本代表团到来时则一无声息。情感:对比突出正义的力量。D.日本代表重光葵“挣扎上前”,“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
情感:几乎一个动作一顿,表现他想用遵守外交礼节,保持外交家的风度的种种做作来掩盖精神崩溃的状态。
“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
情感:这个细节生动地显示出,他作为战败国的代表在签字落笔以前装出的矜持,这有意装出来的舒缓之态,显得相当可笑。
E.梅津美治郎“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站着欠身执笔签字”。
情感:从相对明快的动作中似乎告诉人,他想赶快结束这使自己尴尬的场面。无怪乎引起军舰上层观看仪式的“毛头小伙子水兵”的轻笑。作者借水兵们抑制不住的轻笑,写出内心的欢愉和对敌人的蔑视。
F.“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情感:签字的位置搞错了,作者借题发挥,把日本代表又嘲弄了一番。这里是对日本投降的喜悦,对日本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的伤害的愤恨,对日本毁坏人类文明的痛恨。
五、拓展延伸,指导写作(1)细节描写的好处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如何才能写好细节?
①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②符合人物的个性; ③精心锤炼词语;④巧妙运用修辞。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与考》。
第五篇:落日教案
《落日》教学案
溧阳市竹箦中学 洪超
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自学解读文本的能力。
2、认识新闻类作品(消息、通讯)的特点,初步掌握消息、通讯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增强民族、国家的危机意识。教学课时:1教时 【资料链接】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是用简洁的语言,迅速及时地对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进行报道的一种新闻体裁。
通讯:即通讯报道,它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比较详细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工作、风貌的一种新闻体裁。
特点: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征。
种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
《落日》就体裁上说是什么?
新闻通讯。新闻必须具备五个要素,即新闻的“五个W”。
消息和通讯的相同点:一真二快三新
1、真实性
2、及时性
3、新鲜性
不同点:从叙事上看:消息概括、通讯详细。
从写作上看:写作技法。
从表达方式上看:消息以叙述为主,通讯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从语言上看:消息语言简洁,平实质朴,通讯比较讲究文采。
●作者介绍:
朱启平(1915-1993),浙江嘉兴人,在著名的《大公报》社做记者。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朱启平被派往日本横须架港现场采访,9月2日,他亲眼目睹中、英、法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其现场报道《落日》在《大公报》发表后轰动一时,后被列为大学新联系典范教材。《落日》,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投降签字仪式定于 1945年9月2日上午九时 在美国海军“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专题是历史的回声,我们要听古代历史的回声《阿房宫赋》更要听近现代历史的回声,就让我们梦回二战吧?
二、背景介绍 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1945年8月15日 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9月2日 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日本投降之时,《大公报》著名记者朱启平是当年采访这一历史性时刻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朱启平,原名朱祥麟。“七七事变”后,他辍学南下,于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由于在二战中国际大局报道和对日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杰出记者”。在高手云集的各国记者中,朱启平就此撰写的长篇通讯《落日》被誉为是“状元之作”。许多记述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都收录了这篇文章,后来还被收入了大学新闻专业的教材。《落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浓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打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也因此成为永垂史册的经典。【文本研习】
新闻性(真实性、时效性,典型性)
一、总体把握
1、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在答题时紧扣五个“W”——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
who(何人):盟国代表、士兵、摄影记者、日本代表
what(何事):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when(何时): 1945年9月2日 上午9时10分至9时18分
where(何地):日本东京湾内的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
why(何故):纪念停止流血、呼吁和平
明确:为了停止流血、实现和平(何故), 1945年9月2日上午(何时),美舰“密苏里”号上(何地)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何人)接受日本国投降(何事)。
2、本文的线索——时间,依此分析下面的内容。
文章在描写投降仪式的时候,写了哪几次时间?找出后点明线索。
(写得如此细,突出仪式的非同一般)两种顺序
3、《落日》有一组小标题,主标题和小标题各有什么特点?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①主标题用其“虚”,小标题用其“实”,这样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②小标题交代各段主要内容,在结构上使文章眉目清楚,层次分明;
③很自然,“签字场所”交代环境,“代表到来”介绍双方人物,“仪式开始”交代签字过程,“投降书脏了”补充细节、插曲,4、通讯以“落日”为题,潜藏着哪些含义和情愫?再比照一下消息“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两种文体的标题各有什么特点?如果将日本签字投降的事件写成消息,你用什么标题? ①写完本文,刚好是日落时分,以此为题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虽然签字投降发生在上午,但这里有象征意义,②投降日本侵略者以太阳旗为其标志,插遍了东南亚国家的土地,今天,它终于“坠落”,向世界人民投降。情愫:辛酸,快慰;又对侵略者含嘲讽之意。)
③国势衰落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通讯讲究标题的文学文彩,讲究意蕴深刻;消息的标题平实,注重对事件的概括性。)(日本于
9月2日 上午 在美舰“密苏里”号签字投降。)
二、细节探讨
朗读有关段落,进一步了解通讯还有哪些特点?
文学性,生动性
其一、表现手法(细节描写)
(注重环境、场景、气氛的描写)通讯比较讲究文采
“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问题1:投降签字前的宏大的场景描写,渲染了什么样气氛?有什么作用? 庄严肃穆而又欢乐喜悦的气氛, 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问题
2、为什么要详写签字场所?
增强临场感。签字场所的布置严谨而有序,突出签字仪式的重要性
庄严肃穆
军衣洁白,折痕犹在,问题3写服装有何作用
用新衣渲染当时的节日性质的喜悦气氛。
这时全场静悄悄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问题4此环境有何作用?
以动衬静,体现会场的庄严肃穆、更能说明历史意义的重大
其二、语言上(有文采修辞手法)
如何描写有何作用?
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从天空,海风,白浪,小艇马达四个方面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注重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
人物描写:外貌,神态 ;
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他头上戴着大礼帽,身穿大礼服,登上上层甲板就把帽子除了。梅津美治郎随后,一身军服,重步而行,(重光葵手持拐杖,戴大礼帽,穿礼服)
外表镇静,更能衬托内心的恐惧,虚伪,也衬托出日本的无比的落魄,可悲。
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问题1细节描写的作用
外表镇静,更能衬托内心的恐惧,虚伪,也衬托出日本的无比的落魄,可悲。
问题2插入对重光葵失去的一腿的介绍,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反语 讽刺曾经不可一世重光葵、落魄,可悲,如今成了落水狗。形象、生动。
其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
描写议论抒情多各写作方式
文章哪些地方体现浓浓的爱国情怀?
1、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订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 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
答:作者用一种冷静但轻蔑的口气来写日方投降签字代表,让人有一种胜利的自豪感
2、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 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
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答:突出“多行不义必自毙”规律,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奴役亚洲人民而被钉进历史耻辱柱上的胜利的自豪感。
3、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在这里作者从历史自豪感上升到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的危机感,回望来路,语气沉重,有一种透视历史的澄明之感,他指明了民主团结才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出路所在。“应”字透出一股希望和期待,更是一种自信和责任。
三、主题总结:
A、文结合现场报道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B、提醒人们展望前景,激起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
四、探讨
请大家讨论并归纳消息与通讯文体上有什么同和异。(同:
新闻性——真实、典型、及时。这一点是与消息相同,也因此与文学作品划清了界限。异:
生动性——这是它区别于消息的重要特征。它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而且用形象说话。
评论性——通讯在报道人物和事件时,以夹叙夹议的方式或带感情色彩的语言,表明作者的倾向、观感和态度。这是通讯区别于消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文学性——通讯讲究文采,讲究故事和情节
消息的结构——倒金字塔(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五、探究
.比较日本和德国的态度
请你在消息里找出有关语言片段,结合人物行为,比较两国领导人的态度,并做出评价(先自由组合交流,再班级发言)提示:
近几年来,中日之间关于东海钓鱼岛主权之争、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及一些大臣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部分教科书关于战争事实的掩盖和歪曲表述等等事件,都充分表明中日关系值得我们深思。
附:板书设计
落日
签字场所→简单肃穆
仪式开始→正义审判 点面结合 投降书脏了→不义自毙
代表到来→严肃有序 正义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