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同时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难点也较多。学好本节内容将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⑴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等基本概念
⑵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
⑶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能力目标:
⑴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的变化是形成四季、五带的原因,同时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等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又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1、多媒体演示法。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这样的一个展现可以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观地去认知地球的空间运动,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有效突破难点。
2、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3、归纳推导法。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1)读图分析法。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掌握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能加强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自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相互交流学习,得出结论。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进入秋季了,昼夜长短和前段时间有什么变化?”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新课教学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首先让学生观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点p随地球自转一周的动画,比较p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通过这一动画演示来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用多媒体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促使。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相关的练习题叫学生课堂上完成,做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便于学生自查和教师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4)由于课本上没有昼夜长短的动态变化图,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可以演示动画留下课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首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和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动态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补充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加以巩固。
(3)补充正午太阳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器安装问题、建楼楼距问题等。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3度,五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课堂小结:
可以利用知识结构图(图见板书设计)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述一遍,这样既可以把前面所学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源所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同时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难点也较多。学好本节内容将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⑴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等基本概念
⑵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
⑶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能力目标:
⑴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的变化是形成四季、五带的原因,同时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等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又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多媒体演示法。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这样的一个展现可以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观地去认知地球的空间运动,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有效突破难点。
2、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3、归纳推导法。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三、说学法
(1)读图分析法。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掌握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能加强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自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相互交流学习,得出结论。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通过提问:“进入秋季了,昼夜长短和前段时间有什么变化?”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新课教学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首先让学生观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点P随地球自转一周的动画,比较P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通过这一动画演示来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用多媒体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促使。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相关的练习题叫学生课堂上完成,做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便于学生自查和教师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4)由于课本上没有昼夜长短的动态变化图,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可以演示动画留下课件。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首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最大?”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和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动态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补充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加以巩固。
(3)补充正午太阳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器安装问题、建楼楼距问题等。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3度,五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利用知识结构图(图见板书设计)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述一遍,这样既可以把前面所学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源所在。
五、板书设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判断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四季的划分
2、五带的划分
第二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
地理一班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2、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教学重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图示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为什么冬天的昼比夜长,为什么冬天的昼比夏天短?
回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图示,加深学生记忆。教具演示教学:
1、让学生分析,如图示,太阳直射点在哪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哪个日期。
学生观察后,整理清楚答案: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把纬线圈分成相等的昼弧和夜弧,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此时北半球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2、提问: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往哪移动?
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北半球昼夜的长短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后,整理: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移,北半球昼越来越长,而且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赤道昼夜平分,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总结,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3、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又如何移动?观察分析地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教具演示,学生分析。
整理:夏至过后,昼越来越短。到了秋分日,昼夜再次平分。秋分过后,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赤道依旧昼夜平分,南半球昼长夜短。
总结: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昼夜长短的一般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所在半球的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回答引入问题。
布置作业
这节课的作业是,理解消化这节课所讲的内容,然后,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预习下节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内容。思考:为什么同样阳光灿烂的冬天温度比夏天低。这是常识,但是你可以用地理知识回答吗?下课。
第三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原因;
2、知道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3、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原因及划分;
教学重点:
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1、知道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手段和方法
面授、图文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分析。
教学课前准备:
相关资料,图片,教科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提问):上节课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些?(回答):昼夜交替和时差以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有两个,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更替和五带。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昼夜长短的变化。(老师):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地球在自转的时候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我们上节课讲过了。但是,地球不仅仅在进行自转,它还在绕太阳在进行公转,我们都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道平面不一样,地球自转的轨道平面和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有一个夹角。及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出示第二页ppt,我们先来看一下夏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图,(提问):夏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哪条纬线,(回答):直射北回归线。很好。(提问):这一天全球的昼夜长短有什么规律?我们先看一下北极圈以北,发现什么?阴影代表黑夜,白色代表白昼。(回答):北极圈以北都为白昼。很好。(提问):我们再看一下南极圈以南,发现什么?(回答):南极圈以南都为黑夜。(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赤道地区,昼夜长短有什么规律?是不是昼夜一样长。恩恩。这样,我们总结一下。夏至日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于夜,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同理,出示第三第四页ppt,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然后出示第五页ppt,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过渡):讲完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我们再来讲一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提问):太阳直射地面时,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规律。(回答):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出示第七页ppt,同理,在太阳直射赤道以及南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规律。(回答):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当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很好,得出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规律。(过渡):讲完了第一部分,我们来讲一下第二部分,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和五带是怎么形成的?出示ppt11,讲解四季五带的成因。出示ppt13,看图,找出我国四季与欧美的不同。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出示ppt14, 读图,《五带的划分》,(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回答):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板书: 课后总结:
第四篇: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
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过程:
[知识讲解]地球自转的同时,倾斜着地轴绕日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多媒体演示]
强调:
1、方向为自西向东;
2、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演示时注意地轴的指向要稳定。
[知识讲解]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如图1-3-4)。每年一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快;每年七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慢。地球公转一周360º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恒星年。
[设问过渡]一月份日地距离近,七月份日地距离远,而我们感到七月气温要比一月气温高得多,为什么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课件播放]黄赤交角的形成
[问题导学](1)黄道和赤道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º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纬23º26’分别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学生活动]通过看动画,结合图1-3-4,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在图1-3-5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教师活动]巡视、指正学生动手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学生交流后,可以师生共同学习,得出结论。
[讨论]根据我们绘制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1)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2)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
(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4)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有无阳光直射机会?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回归年。就南北半球而言,太阳直射点落在哪一半球,即为该半球的夏半年,是另一半球的冬半年。在太阳直射点上,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多。由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哪位同学能解释为什么地球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请一位学生回答)[小结]
第二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理解四季的划分及五带的划分、分布
过程与方法:结合示意图和多媒体演示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划分 教学难点:分析、绘制《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swf
[分组讨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点播]时刻确定,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即确定,此时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确定一点,让太阳直射点作回归运动,观察在直射点运动过程中,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做到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生回答有错误时,要做到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互评,共同进步。)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要归纳总结,强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在此基础上给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º-纬差
[提问]现在你能帮赵亮家分析买房的疑惑吗?
第三课时
昼夜长短变化
[过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使晨昏线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讲解]晨昏线把它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把某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弧长换算成时间就是该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和夜长。
[学生活动]回忆晨昏线和赤道的关系,分析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
[教师活动]帮学生定性分析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总结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结合图1-3-9,针对每幅图讨论以下问题: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2、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播放课件]
[分组讨论]分析北半球冬、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根据北半球规律,学生自己表述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教师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过渡]一年中,随着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学生活动]结合图1-3-9分析,地球上高、中、低纬哪个纬度地区全年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多?哪个纬度获得的最少?哪个纬度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
[教师讲解]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师生共同学习]知识窗:四季的划分 [学生活动]根据“五带划分示意图”,试解释五带划分的依据;如果黄赤交角变化,五带的范围该如何变化?
[教学反思]: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是难点,难度大,学生不好理解,尤其是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方面,不能够很好的掌握,我们通过利用观察动画计算比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利用课本中楼房的采光问题加以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昼夜长短的变化也是利用动画观察,和让学生自己回忆我们在一年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从而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本节学完后要把地理的自转结合起来考虑,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难度大,我们讲课时放慢进度,同时结合各种题型进行讲解说明,理解地理的运动和地理意义。
第五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理解公转的轨道及黄赤交角。课堂互动探究任务单
探究任务一 地球公转轨道与公转速度的变化。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试根据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解释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
[迁移应用1]自3月21日到9月23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减慢 B.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加快 C.地球公转速度先加快后减慢 D.地球公转速度先减慢后加快 探究任务二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得移动 1.阅读下面材料,分析下列问题。材料一 黄赤交角示意图
材料二 英国古文明研究作家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写道:“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周期是41 000年,交角改变在22.1°到24.5°之间,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这个周期变化早在1911年巴黎国际天文历大会上就已经公布了。
(1)什么是黄道?什么是黄道平面?什么是赤道平面?
(2)什么是黄赤交角?
(3)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有何影响?
(4)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太阳直射的范围将会如何变化?
[迁移应用2] 右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A.∠XOF B.∠TOF C.∠FON D.∠TON(2)若黄赤交角增大,图中哪些度数将增大()A.∠XON B.EF的纬度 C.ST的纬度 D.∠XOF(3)若此图为北半球夏至日,则太阳光线与图中哪条线平行()A.MN B.EF C.E′F D.ST 探究任务三 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
[探究活动] 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探究下列问题。(1)每年的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7月初离太阳最远,(2)为什么1月我国是严寒季节,而7月是酷热季节?
(2)如果图中公转方向相反,图中上方表示北极,那么二分二至日的位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在下面两图中标出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4)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有什么变化?
[迁移应用3] 某载人航天飞船预计于2013年10月,从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读图回答(1)~(2)题。
(1)该飞船发射时,太阳直射点在甲图的
()A.DA段并向北移动 B.AB段并向南移动 C.BC段并向南移动 D.CD段并向北移动(2)在该飞船发射后的四天里,地球在乙图中的运动,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距离③处越来越近 B.地球距离④处越来越近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D.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