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国美术鉴赏课件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1452~1519),他出生于意大利托斯卡山区的小镇芬奇,文艺复兴盛期的巨人和多才多艺的天才。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几乎在每个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达·芬奇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名
称:《最后的晚餐》 作
者:达·芬奇
创作时间:1495~1497 年 尺
寸:460 × 880cm 类
别:湿壁画
收
藏:意大利,米兰,格拉齐圣母修道院食堂
《最后的晚餐》是画家费时三年为米兰的格拉齐圣母修道院的餐厅所作的壁画。内容取材于《圣经》上犹大出卖耶稣的传说故事。据传说耶稣曾在耶路撒冷的神殿上,猛烈抨击伪善的人,说他们是毒蛇的子孙,因此遭到这些人的极端仇视,他们决定处死耶稣。耶稣的门徒犹大在恶势力面前叛变,出卖了耶稣。在逾越节(犹太民族的主要节日)的晚上,耶稣已预知其死期将至,和12个门徒共进晚餐。而这幅画着重刻画的就是耶稣的门徒在听到耶稣说:“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的一刹那所表露出来的不同的神色、表情的反应。
耶稣基督两手摊开,像是平静地向门徒宣告。每个门徒的反应虽不一样,却都朝向画面中央镇定而庄严的耶稣。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摊开双手,把头侧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而这十二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
1巴多罗米奥:好象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从座位上跳起来,手按在桌上,面对耶稣,情绪激动 2小雅各:紧张地由背后伸手到彼得的肩上,形成两组间的联系 3安德烈:双手张开,手指向上,这三个人都面向耶稣
4犹大:达·芬奇采取了特别的表现手法:听了耶稣的话后,犹大情绪紧张,身子稍向后仰,右臂支在桌上,右手紧握钱袋,惊恐地斜视着基督,身体略微向后仰,下意识地想要逃跑。犹大的脸部处在黑暗的阴影之中,以此来表示正义与邪恶的势不两立。
5彼得:震惊得倾身探向耶稣,情绪激昂,从座位上跳起,似乎在问约翰,叛徒是谁?他手中已握着一把刚切了面包的刀,无意地靠近了犹大的肋部
6约翰:在耶稣旁边的约翰歪着身子眼睛向下,而约翰则优柔地把头垂在一边,搭拢双手,神志焦灼,有气无力地放在桌上,不知如何是好
1多马:伸出一个指头,好象在问老师:“有一个人要出卖你?”
2老雅各:极度愤慨,摊开双手,身子后仰,表现出极大的不可思议
3菲利:则两手指着胸口,似乎说:“难道在怀疑我对老师有背叛行为吗?”,似在表白对耶稣的爱和忠诚
4马太,5达太,6西门:三个人激动的手势和动作表现出难以置信的心情,自发地谈论起什么来,三人的手都伸向画面的中心)画面上,达·芬奇通过门徒们各自不同的手势、表情,分别表现出了他们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深刻地刻画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幅作品虽然是宗教题材,但其真正的兴趣却在于对人类自身的理解。
在空间及远近法的处理上,画家巧妙而又精确地运用了透视法则,把一切透视都集中在耶稣头上,在视觉上使他成为统辖全局的中心人物。在光和影的处理上也颇新颖,他利用建筑物的光源,耶稣背后窗口透进来的阳光,使耶稣和众门徒沐浴在夕阳的余辉下,照在耶稣头上形成了自然的圣光.
第二篇:外国美术鉴赏
外国美术鉴赏
经过两个学期对于中外美术的学习,不得不说,两者的风格真的大有不同。但说到中外美术的历史,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悠久。
人们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作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在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就是被几个小孩在无意中发现的。这些岩画所表现出来的娴熟的技巧以及绘画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起现代人毫不逊色,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创作这些岩画的动机并非为了观赏,而是一种与原始巫术和宗教有密切联系的行为。这些岩画,代表着外国美术的起源。史前美术的洞穴岩画都有一个共同的题材:动物。例如野牛、野猪、鹿等。这些都是原始人类的主要狩猎对象,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食物来源,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这些动物的特征把握得如此精细准确,刻画得栩栩如生。
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存放着法老王遗体的金字塔便是其中之一。古埃及人的宗教思想宣扬人的灵魂无所不在,金字塔越是庞大稳固,法老王也就可以永生不朽。在卡夫利法老王的金字塔旁边,伏卧着高达二十米的巨大石雕“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这个怪物在战乱和风沙的侵袭下,其面部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古埃及的绘画和雕刻的独特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神和君王的崇拜,要求按照“应有”的样子,而不是实际看到的,把他们表现为尽可能地充分和完满,由此而造成了一定的格式。比如,法老王的立像常是左脚在前,坐像则必是两手搁在膝上,右手握拳左手平伸,并且保持着丝毫没有转侧的所谓“正面律”。
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在古希腊美术中,人物雕刻是写实与理想化的结合,追求和谐的理想美(人体各部分的比例),以人体为美的审美风尚。在古希腊时期,神庙开始兴起,柱式便是神庙建筑的重要基础。古希腊人创造了三种柱式——爱奥尼柱式、多立克柱式以及科林斯柱式。古罗马人则创造了新的建筑类型:输水道、角斗场、纪念柱、凯旋门等。古罗马人在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上有着重要的贡献——混凝土和拱券与柱式的结合。另外,古罗马的肖像雕塑也代表着个性化。
谈到文艺复兴,人们总会先联想到中世纪,因为他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伟大时代,也许没有了中世纪的压抑,就不可能有文艺复兴时的辉煌灿烂。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源地和中心的意大利,则要提前到14世纪。这场运动的时代背景,是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及其政治上的相对独立或自治。由意大利开始,以后席卷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继承、借鉴和利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发动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对于破除近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宗教神学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欧洲的科学、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是“人类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先进思想。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其他国家。人文主义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在中世纪,教会统治着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文化,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都纳入宗教神学中。教会控制的僧侣学校只教授神学、法学科目,视古典文化为异端邪说,不准阅读与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典籍即“人文典籍”。以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城市出现后,与神学相对立的城市世俗文化得到发展,兴办了一批与僧侣学校相对立的世俗学校,打破了教会长期垄断教育的局面。世俗学校开始设置“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人文主义”的名称即由此而来。“人文主义”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以“人权”对抗“神权”,向中世纪的教会统治和宗教教义发出了英勇的挑战。人文主义者否定教会宣扬的人一生下来就有罪孽,否定人生的目的是死后永生的来世思想,猛烈抨击教会鼓吹的禁欲主义。他们肯定现实生活,颂扬现世欢乐和幸福,赞美爱情是人的最高尚的情感,认为人有追求荣誉和财富的权利,等等。所以,人文主义在反对中世纪的教会统治和宗教教义、破除封建社会的旧观念方面,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美术作品也无不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
在那个宗教盛行的年代,也就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宗教建筑。在当时,宗教建筑是统治权力的象征,是所谓“主”或神力的寄托。基督教建筑有三种比较著名的建筑风格: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其中,哥特式建筑最为人们所熟知。实际上,哥特式的建筑很容易就能够认出来,因为它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即有彩色玻璃建成的巨大的玫瑰窗户。
如果说中国的美术讲究写实、清新的话,那西方的美术则是讲究典雅、高贵与霸气。
杨茜文
PAL 2
第三篇:《最后的晚餐》美术赏析
《最后的晚餐》赏析
《最后的晚餐》这副作品是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 《最后的晚餐》(约1498)(壁画 460 x 880 厘米)
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
在耶稣右边的一组中,我们看到一个黑暗的面容,他朝后倚着,仿佛从耶稣前往后退缩似的。他的肘部搁在餐桌上,手里抓着一只钱袋。我们知道他就是那个叛徒,犹大.伊斯卡里奥特。
犹大手中的钱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们想起,他就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钱袋里装着出卖耶稣得来的三十块银币的赏钱。
即使他没有拿着那只钱袋,我们也能通过达.芬奇的绘画方式,辨别出这个罪恶的敌人犹大。
犹大的侧面阴影旁是圣.彼得,我们也可以看见他一头银丝与一副白晰的手,他向年轻的圣.约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着一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对着犹大的背后。圣.约翰的头朝彼得垂着。在所有门徒中,他是耶稣最喜爱的一个。约翰象耶稣那样平静,他已经领悟了他主人的话。
耶稣左边是小雅各,他力图去理解他所听到的可怕的话,他两手摊得大大的惊叫了起来。
从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们看到了圣托马斯,疑惑不解的托马斯,他怀疑的神色通过他竖起的手指表现出来。
小雅各的另一边,圣.菲利普往耶稣靠去,双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说:”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远不会出卖你的。”他的脸由于爱和忠诚而显出苦恼的神情。
围着耶稣的这六个门徒,处于故事的发生的中心。
巴塞洛缪与老雅各的身体向他们倾着,而他们身旁的老安德鲁并没有站起来,但他想听听,于是便举起手似乎要求安静。
右边还剩下最后三个门徒,他们正在讨论有关耶稣说的那句话,他们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中央。
他们所看到的这一切,均发生在这幅伟大的作品之中,但每次当我们欣赏它时,都会从门徒的感情与性格中获得新的含义。
简介
420X910厘米,现藏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
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
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
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
作品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基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基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基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基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达·芬奇改变了文艺复兴早期对这一题材的传统处理方式,图中人物列为一排,以基督为中心,十二门徒分为四组,对称分列两侧,形成了一个穿插变化又相互统一的整体。达·芬奇成功地运用构图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的晚餐》(约1495-1498;壁画 420X910厘米)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莱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现藏于米兰圣玛丽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最后的晚餐》惊现画中画
意大利一位名叫斯拉维萨·派西的电脑数据专家日前宣称,他在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中发现了尚不为人知的隐秘人物图像。这一发现立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令许多热衷于研究达·芬奇及其《最后的晚餐》的爱好者兴奋不已。
斯拉维萨今年36岁,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城市曼图瓦。有一天他在翻阅杂志时,不经意看到一幅《最后的晚餐》的图片。斯拉维萨注意到,图片中间部位有一个模模糊糊类似阴影的奇怪图案。于是他将图片剪下对折后,尝试着从逆光角度进行观察,结果看到了一些相吻合的线条,但纸张背面的广告干扰了他的视线。斯拉维萨灵机一动,将图片扫描放大后打印了两份,一份用正常的纸,另一份则打印在透明的纸上,然后再将透明纸上的这幅画左右反转后覆盖在第一幅画上。此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画面中居然出现了两个除耶稣和十二门徒以外的人物形象!
斯拉维萨在米兰向媒体展示了自己在《最后的晚餐》中的新发现:出现在画面右边的人物很可能是一位圣殿骑士,而在画面的正中间,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清晰地显露出来。原作中作为背景的远山,此时则变成了这两个人的头冠。“两个人物形象的线条勾勒如此精准,说明这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巧合,”斯拉维萨坚持自己的发现,“但我确实无法解释,在当时技术条件并不发达的情况
下,达·芬奇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斯拉维萨还向媒体透露,在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他又在达·芬奇的其他绘画作品如《蒙娜丽莎》和《自画像》上做了相同的实验,其结果竟然和他在《最后的晚餐》中的发现惊人的相似,画面中均有隐藏的图案存在,只不过后者的图像更为清晰罢了。斯拉维萨认为,这表明达·芬奇有在其画作中隐藏其他图案的偏好。
第四篇: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外国美术鉴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及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浅析
摘要:通过收集资料以及对历史信息的捕捉,研究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俄国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各方面基本情况及其代表性馆藏作品信息。
关键词: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舞蹈教室》,《圣母与圣婴》,《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俄国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圣家族》,《伏尔泰坐像》,《浪子回头》。
正文:
从1683年英国阿什莫尔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以来,现代博物馆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博物馆的公共性是随着现代博物馆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特点和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各国的博物馆不仅絮藏着本国的厚重底蕴,也融合了别国的历史文化,使世界文化得以传承和保存,得以继承和发扬。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均列于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中,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艺术以及文化地位。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又称为”纽约城博物馆”、”都城艺术博物馆”。它位于美国纽约美丽又幽静的中央公园,是美国最大的博物馆。该博物馆始建于1872年,之后又进行多次扩建整修。与周围美国的鲜明的时代感相比,它没有高高的台阶,没有先进的技术含量。但其主体为哥特式建筑,严肃而又华美,可以说都会艺术博物馆建筑本身就像是一座历史文物。全馆分占三层楼,设234间陈列室,收藏近5000年来各种文物,主要有各洲各国各种文化宗教区别的艺术品,还附设有少年美术馆,展出内容丰富多彩。虽都没有人民大会堂宏伟,其文化品味却远远领先。
大都会博物馆展品全面,几乎没有复刻品。在这里可以看到全世界艺术家在人类进程中创造出的无数精美的文化艺术作品,看到总是在图片上留恋的艺术品是怎样在眼前展现魅力的。
一、德加《舞蹈教室》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舞蹈教室》创作于1874年。德加将芭蕾舞教室排练厅的大镜子置于画面中央,众多人物或分散或集中于其中,空间感十足且饱满。画上有位白发老人-于勤·佩罗,他指导舞者们依次做着基本动作。如果再仔细地观察一下画面,便可以看出不仅所有舞者的舞姿各不相同,每个人紧张的情绪都能一览无余,在画面上流露出来。这幅画来源于德加从未亲临过的巴黎经典芭蕾舞考核现场,但他仅通过描述及想象就完成这幅作品,可见德加对人物姿态的捕捉和把握可以算的上顶级,当然其中也少不了他日常对少女舞蹈的不断创作、临摹、练习。《舞蹈教室》这幅作品应该是德加芭蕾舞女画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幅。
二、杜西欧《圣母与圣婴》
《圣母与圣婴》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最珍贵的藏品之一。这幅作品创作于公元1300年左右,它描绘了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的场景,圣母慈祥、美丽、祥和,神情中既有母性的光辉,又有圣母般的纯洁。它是意大利艺术家杜西欧的一幅版画。画的颜色运用包括蛋彩和黄金,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也很有艺术特色。2004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从私人手中买了这幅名作。
三、埃玛纽埃尔《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
德国艺术家埃玛纽埃尔·洛伊茨创作的《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描绘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在横渡特拉华河的场景。这幅画意义重大,因为这是针对黑森雇佣兵的突袭行动是特伦顿战役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与《圣母与圣婴》相同,该幅作品也于2004年被收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当然,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大大小小的文物被美国在混乱时期掠夺或交易过来,成为美国的骄傲,也成了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例如中国的某些的旷世之宝,现在也只有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才能欣赏到。到了纽约,许多人都会去这个地方看看,看看这个最大的世界“盗窃窝点”。可当他们真正接触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犯罪窝点”,却瞠目结舌。人们从未见过如此宏大而庄严的“窝点”,也没见过这么多的警察在看守着“赃物”。不论如何,我们也不得不赞叹美国对珍品的收藏保护水准和重视程度。
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即冬宫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与巴黎的卢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齐名。该馆最早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位于俄罗斯美丽,平静的圣彼得堡涅瓦河畔,是大型艺术与文化历史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设有8个部,设藏品共有270万件,分别陈列在350多个展厅中,每个展厅各具特色。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就是以艺术的水准来设计的,欧洲建筑的经典都尽情地在这里演绎:有威尼斯水城的风采,也有巴黎的格局情调,有意大利建筑的风范,更有俄罗斯文化的长久的积淀的形象呈现。在这里,不仅可以浏览各种风格的建筑杰作,更能欣赏到世界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
一、米开朗基罗《圣家族》
《圣家族》主要是描绘了圣母、圣约瑟和圣婴基督,不过大师米开朗基罗将其巧妙地塑造为普通的民间人物,表现为木匠家庭中约瑟、玛利亚专注于圣婴的天伦乐趣之中。三个人物的戏剧性组合得到了和谐的世俗化体现。背景上的几个裸体任务及一个野外浴池描绘出圣家族憩息休息的画面,紧凑柔和的构图给人以亲切感。这一幅《圣家族》是他在佛罗伦萨时完成的,作为他早期的板上宗教画,代表着他巨人的柔情,也可以说也是一首美丽的天伦诗。
二、乌东《伏尔泰坐像》
雕塑的形象是伏尔泰身穿古罗马式战袍,端坐于宽大的椅中,两手自然放于扶手上,威严有力,头侧向一旁,身躯微微前倾,锐利的目光似乎洞察了社会的一切,使人感受到这位批判家虽已风烛残年依然充满战斗热情的机敏和智慧。这幅雕塑作品充分展现了乌东明朗纯真的艺术形式和灵妙的艺术手法,他的艺术代表了18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肖像雕刻的最高成就。
三、伦勃朗的《浪子回头》
伦勃朗以《圣经》路加福音中的一段文字为蓝本创作,作品画面表现的是在小儿子花天酒地回家后,父子相遇拥抱的一刻。作者利用世俗的场景演绎了由耶稣讲述的故事。全幅画共有五个人物,光明处亲拥抱着他的的小儿子,仆人捶胸注视,大儿子静观,妇人倚门而望。每个人物都蕴含着不同而又深厚的意味。充满流浪印记的小儿子伤痕累累的回到父亲身边,似乎失明的慈祥的父亲伸出双手慈爱地接受失而复得的儿子,貌似颤抖的手流露出他激动的心情,失明也阻挡不了内心的光明。整个画面虽然静止却呈现了极大的震撼力。
晚年的伦勃朗穷困孤苦,两任爱妻的接连亡故,爱子也因病去世。伦勃朗似乎在画面里寄托了对爱子的怀念和不舍,折射出了父爱无边的伟大情感。
艺术总是与历史紧密相连,没有历史也就没有醇厚的艺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对于任何一个喜欢它的人来说,都是取之不尽的艺术之源。在这座由无数天才筑起的艺术圣殿里,可以尽情的浏览绘画和雕塑,也可以欣赏其建筑本身,因为博物馆本身已是一种艺术,而其内部的精品典藏更是它的艺术灵魂所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也见证着人类文明的每一步,欣赏着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每个细节,似乎在与历史对话,在品味艺术。
在博物馆里,有人看到的是展品本身蕴含的历史,有人看到的是展品更易国度的历史,有人从展品中看到它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有人从展品中看到它所属时代的艺术特征,有人为了心中的理想前去朝圣,有人为了赫赫的声名一探究竟,有人遗恨无法将浩瀚展品看全,有人感激能够把珍贵藏品亲赏。博物馆还将继续屹立,等待那些能由此获益的人们。作为世界的文化遗产财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是珍贵的宝藏。人们不应止步于对其的赞叹和欣赏,更应该将这笔财富完整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世界博物馆观赏》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
《剑桥艺术史》 译林出版社
第五篇: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用生命造就艺术的梵高
公共管理学院 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班 武林 学号20122080654 一幅完美的美术作品不仅能给人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而且能让人从作品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我是什么呢?一个无用的人,一个反常与讨厌的人,一个没有社会地位、而且永远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好极了,即使这是事实,我也要以我的作品来表明,这样一个反常的人,这样一个毫不足取的人的内心是怎样的。这是我的雄心,它的主要基础是爱而不是恨,是冷静而不是热情,我时常陷入极大的痛苦,这是事实。但是我的内心仍然是安静的,是纯粹的和谐与音乐。在最寒碜的小屋里,在最肮脏的角落里,我发现了图画。我总是全力以赴地画画,因为我的最大愿望是创造美的作品。”这是梵高的个人语录,通过对梵高的认识以及他的艺术作品的欣赏,我感受到了他那种对艺术的追求,对自我的坚持,让我从中深有感触。
在古典浪漫写实的时代,大家都为宗教和贵族服务,为市场服务。但是梵高没有,他只表现自己的感情,他看到的东西,然后发挥自己的情感。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他自己的理性,在他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只有这样才是出自灵魂的东西,才会感染灵魂。他的经历是这样让人同情,也等于是人性的一部分,好像每个人在梵高身上就看到自己一样,这也是大家能够接受他的原因,因为那是特殊和值得同情的地方。梵高在谈到他的作品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这也正是我赏识他的地方,我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这样,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中去,只有那样才能创造出让世人认可的艺术作品。梵高的作品中让我能产生共鸣的一幅是他的《向日葵》。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像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他也正是用艺术来烘托自己内心的感情
梵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以超越印象派极远。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
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梵高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