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学内容
再见了亲人是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以情感熏陶为主,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训练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开朝鲜时在车站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课以亲人为主线,用直接和间接抒情的方法,记叙了大嫂小金花和大娘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把现实的告别和回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词,能正确读写战役雪中送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体会重点语句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因为本课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出生于现代,时代感不强,无法引起共鸣。那么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放在让学生捕捉文字背后的感人故事和中朝人民用血泪交织的'亲情。
四:说教学方法
{一}字
1读
2分解【即把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做详细讲解。】
3放大【即把生字的偏旁学生容易写错的在黑板上放大,以免学生写错。】
{二}词
1讲解
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根据字的表面意思讲解【比如雪中送炭】
{三}句
抓重点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让学生反复朗读,情景交融。
{四}段
讲解段落时我采取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讲解第一自然段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通过学生朗读思考,然后回答:洗补衣服,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五}篇
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我采用“以读激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抓重点语句,创景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故事导入法:
在讲之前告诉学生: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目的是侵吞朝鲜后跨过鸭绿江来侵略我们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下令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曲去支援朝鲜,于是出现了本课描写的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朝归国的感人场面。
2情景教学法
比如在讲大娘在冒死为志愿军送打糕的时候所用的几个动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身临其境地感受‘冒”“穿’动词,想象当时硝烟弥漫的大娘是怎样去送打糕的,体会中朝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
3观察想象法
通过观察图画和读课文密切结合起来深入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特别引导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对本课两幅插图的描写: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从而深刻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即大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也就诠释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主题。
五:说教案
板书是微型教案,根据我的教学设计以及本文的重难点,我的板书围绕亲人一词展开,在左边板书大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在右面板书志愿军200万为朝鲜牺牲36万,双方都付出了很大的血的代价然后在中间用双箭头表示不是亲人胜似女人。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重感悟,重情景创设,重朗读,抓住亲人一线作为情感线的一些做法,谢谢大家!
第二篇: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再见了,亲人》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十册是高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因此本册教材既注意了与中年级教材的衔接,又开始体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
第十册教材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篇的训练,围绕篇的训练,本册安排了两个重点读写训练项目。这两个读写的重点是从读懂一篇课文的内容,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能体会到内容所表达的思想,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习第三组的课文,要指导学生继续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准确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而该课文是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地位尤其重要。
2.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3.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要“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函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则强调“突出教材要求”、“突出学情特点”的两个原则。充分考虑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我班学生具体实际的情况,依据课文“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我是这样制定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的: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练习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同一内容说法的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难点。
二、说教法
《大纲》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具体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2)创设情景法:再现当时的场面、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
(3)教具:多媒体课件、光盘。
三、说学法
为了扭转“讲”和“问”的状况,在本节课中则采用“读”和“思”的方法,把读的训练落实到实处。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取学生“读——思——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
具体学法是:
(1))读悟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只有让他们多读课文,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体会出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2)读——思——练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做到读、写、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解决具体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安排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我准备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课文1-3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练笔;第三课时:听写词语,指导背诵,完成课后题。
下面我着重谈谈我今天说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明确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后,质问那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亲人呢?是如何成为亲人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开始这一节课的学习,并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对前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一读为主,并且做到多读精导。
在引导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重点让学生结合句子理解“唯一”的意思。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的朗读,体会为什么大娘是亲人。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注意救老王付出的是什么样的代价。重点指导读“第二天传来……同归于尽了。”进一步感受为什么他们是亲人。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课文中所说的代价是怎样的代价,进一步体会为什么大嫂是亲人。
最后总结这三段,体会感情,并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最后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表演分别时的情景。再交换角色表演。(三)、总结,表演,练笔: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想象离别时的情景并进行表演和练笔。这个作业既可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而且可升华文章的主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体现了创新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不仅体现了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我设计的板书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再见了 亲人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小孙子
小金花: 和妈妈救老王 失去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腿
伟大友谊 鲜血凝成
第三篇: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颍州区三合镇孙庄小学唐洁
一、说教材
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编排的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本文的编写意图: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结合课前预习,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噩耗”等词语。
(2)技能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学习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情感方面: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点。但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是选取哪些材料,是怎样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学生是陌生和困难的,因此,“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本课主要采用问导法、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采用学生“读——思——议——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谈话导入:上课之前,有个问题我们要讨论一下。大家看,有这样一个词:亲人,就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你血脉相连、相通的人。(让学生说一说与身边的亲人的感情)今天,我们要关心的是,除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被自己爱着,在这个社会上,还有没有其他人,也在互相关心着、爱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再见了,亲人》。
检查课前预习,简介时代背景。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悍然越过了“三八线”,南朝鲜、北朝鲜中间有一条线,叫“三八线”,越过来,就打到了北朝鲜,一直打到了鸭绿江边,威胁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增援朝鲜,所以,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万人出去了,14万人的生命就留在了朝鲜,常眠于这块土地之上,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还有许多许多„„
课文中描述的情景,就是1958年10月的一天,我们的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在这个时候,他们喊道:再见了,亲人!同学们,你们听:火车已经快要离站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手拉着朝鲜人民的手: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体验一下,8年结下的深情,现在就要分别了。同座位的同学体验一下。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段难忘的记忆。(板书课题)。(课件中插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中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豪迈之气,也可让学生介绍课前通过查阅书籍、网上下载收集的本课资料,让学生感知时代,亲近文章内容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a、注意拼读生字。b、思考:课文为我们讲述了哪些亲人?她们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呢?(谁为谁干什么?)(以问题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问题,学生就得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战役封锁暂时供应硝烟
雪中送炭唯一情谊噩耗刚强
3、说说志愿军眼中的亲人指的是谁呢?(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板书:朝鲜人民)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呢?
(三)、精讲细读,体会感情。
先让学生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边划使你最感动的句子。以大娘送打糕之事为例。出示“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教学中紧紧围绕“雪中送炭”联系上下文,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逐个分析“雪”“送”“炭”在文中分别指什么?请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志愿军处境艰难,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来送打糕。再反复朗读,体会文中表达的情谊。
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适时出示“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唯一的亲人”,体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再理解不同句子表达效果的强烈比较。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提问这是什么句子?你能换个说法吗?使学生体会反问句使感情更加强烈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到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然后采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学法,引导学生学习第2、3自然段,而且要掌握学习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组讨论学习课文这一部分。因为这两段写志愿军同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写法与第1自然段相同,其内容顺序可概括为“请求——回忆——赞颂”。根据这个内容顺序,让学生自学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分层训练。落实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感受”的要求。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亲人的内心世界。
(四)以读激情,概括中心。
再读1-3自然段。提问: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付出了什么代价?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充满感情,作者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的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的句式表达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这时,要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段,读中悟、悟中读,以多次反复的朗读激发他们的感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八、说作业设计
为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的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读一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2)、查看有关抗美援朝的影视资料,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等。(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并把使自己感动的词句抄下来。
九、说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朝送打糕昏倒路旁
大娘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鲜
小金花 救老王失去妈妈
人
大嫂挖野菜炸成残疾
民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这样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说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反复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激发了他们的感情。也留下了些许遗憾。在课文表达方法的特点方面拓展不够,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第四篇:《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见了,亲人》。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主要讲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它是落实单元重点,即“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重点课文。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在单元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壮烈的亲人情怀。
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加了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人情怀,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二、教法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1、以情激情,介绍背景。教学伊始,我借助图片,再现情景,“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夕相处了8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战争最终以正义和良知取得了胜利。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学生如亲临现场,初悟离别之情,这样既为理解课文作了情感铺垫,同时揭示了课题。
2、以境激情,撞击情感。
本课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3、以读激情,读中悟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当学生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时,抛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课文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他们虽不是亲人,却胜似情人?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
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炭”分别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送来的仅仅只是打糕吗?请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志愿军处境的艰难,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来送打糕。再反复朗读这件事!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学生说“救伤员”这件事。教师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唯一的亲人”,体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再理解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然后再学生想想志愿军可能与大娘说些什么话呢?齐读有关语句。学生过分析、理解,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到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2、学习“与小金花、大嫂”惜别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借鉴学习大娘惜别的方法,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己质疑,讨论解决问题,体会中朝人民友谊深厚。并适时的加以指导。最后交流,我又抓住两个反问句让学生感动于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3、最后小结,深化中心
这一过程主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学习,对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总结提升到一个质的顶峰。让学生尽情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友谊?再让学生说说看,是不是仅仅这三位人物?让学生看图片(多媒体放映)体会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之间都有着伟大的友谊。
(二)、学习第二部分
送君千里终须别。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了将文本变成丰富的画面,我借助媒体,创设情境:
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他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启动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声呼唤。
指名读这部分,抓住“亲人”“亲爱的土地”说说自己的理解。从这两个“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想想最后一个“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可能是谁说的?体会“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再一起”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美好心灵?再带感情齐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悟情。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观看中朝两国人民互助图片,交流抗美援朝英雄故事,受到情感熏陶。
六、说板书
板书是整节课的概括,将课堂中重点知识板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
14再见了,亲人
大娘深情厚意志
小金花愿
大嫂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军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遗憾。还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
第五篇: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我最喜欢的一堂课
我最喜欢的一堂课是《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一篇叙事散文,全文以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是亲人的情谊。课文前3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由“劝慰—回忆—抒情”三部分组成,每个自然段各记叙一个代表人物,整篇课文从课题开始字里行间就体现了两国人民的情谊。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展开教学。由于课文1—3段的写法大致相同,都是用请求的话做开头,用问话做结尾,所叙述的内容又都是由告别的情景追溯到令人难忘的往事。因此,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志愿军进行曲》,请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使学生受到感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在了解作者选取了那些人与志愿军话别的问题后,重点讲好志愿军与“大娘”话别的那段,不但让学生深刻领会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要掌握学习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组讨论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最后老师用“情感引读”的方法依次引读课文4、5、6自然段。
在整个教学中,贯彻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时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小主人。
首先播放《志愿军进行曲》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中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豪迈之气,并请学生介绍课前通过查阅书籍、网上下载收集的本课资料,营造良好的乐学氛围。
教学本课时,我抓住课题“再见了,亲人”中这种不是亲人胜是亲人“的亲情,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教学。
首先,精讲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默读思考。课件出示句子,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理解“雪中送炭“的本义和比喻义。体会大娘送打糕时的艰难与危险。
然后,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总结第一段的学法。讨论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画出重点词句,仔细体会,说出你的感受。全体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着,自学第四段。和学习前面两段一样,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找准重点,抓住难点,理解体会。
最后,以读激情。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段,读中悟、悟中读,以多次反复的朗读激发他们的感情。
我的板书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进行板书,形象直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果阅读教学只是让学生得到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没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过程,那么,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面对优秀的作品只能是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