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课件在初中数学课堂数学中的运用的实验研究》课题组研究报告(精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课题改革的重点。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不仅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宽广的渠道,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为师生互动,为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课堂改革与构建都在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已成为贯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主线。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学科特点是高度的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性相结合。数学学习的基本活动是教学思维活动,而数学的高度抽象和学习过程中的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活动对初中学生来说则不免显得单调和枯燥,它也是长期困扰广大从事数学工作的教师们的一大难题。如何把数学教学过程高抽象的学习内容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以更为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使抽象变得具体,由单调变得生动就成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所追求的首要目标。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运用,使得这种追求变为可能。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验,构造一个适应初中数学教学特点的由常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课件运用组合而成的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应该是多媒体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它的形式应该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师生互动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形象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能增加课堂容量,直观易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题研究所依据的主要理论分析
本课题实验研究以构建主义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及教学实际、探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路,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构建知识:即就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问题图式以及相关的观念理解。
问题解决有可能使学习者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理解分析出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分析、推理活动生成新理解、新假设,而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在问题的解决中自然的得以检验,其结果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的丰富、充实,也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调查、重构。
2、基于理论分析的课题研究基本观点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手段和简单的教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多层次教学、演示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力不从心。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可以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数学的课堂教学情趣盎然,丰富多彩,附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能和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论这一主线,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学理论,探索多媒体课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最佳方法和普遍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认真观察、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2、前瞻性和科学性原则是我们课题研究自始至终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
我们的实验研究应努力反映21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实验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也是人们从事实践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故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作为我们要贯彻始终的一个原则。
作为实验研究课题的学科——“数学”学科,其教学内容和多媒体课件所体现的知识和技能和思想方法必须是科学的。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在实验研究教学课设计和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而推引素质教育这一主线,落实在课堂教学上,抓住一个核心即以德育为中心,围绕两个重点: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教育对象三个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体发展;实现四个统一,即: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树立远大理想和艰苦奋斗相统一,掌握科学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
在构造实验教学体系、表达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和方法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选择、制作与使用方面,我们始终注意受到教育者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他们的知识、情感和个性特点,把数学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结合起来故我们在进行实验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指导课题研究。
同时,我们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还注意遵循了实践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即:注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生动,直观性的特点,启发学生去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去练习、去应用、去实践、去探索。采用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辅助教学时,注意利用其他媒体的不同特点与功能来补充多媒体课件的不足,使之实现最优化的重合;结合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标准提出主张的学习过程应体现“探索性、体验性、交往性”的要求,创造性的设计出对初中数学教学利用多媒体可见进行辅助教学的案例;最后,在我们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还遵循的一条就是普遍性原则,使多媒体课件运用的设计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系统运用简单有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具有推广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课题的不断实验与研究,探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化结合,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模式
具体目标是: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落实在各学科的日常教学行为之中;
2、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把课题研究与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围绕新课标设计课改实验教学过程,促进课改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3、通过课题实验研究课的教学实践过程,推出一批既体现新课程标准又具有学科特点的好的、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多媒体课件及能在教学理论上有新意、有观点的优秀课题研究论文。
4、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形成一支观念性,业务精,能掌握能悉练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科研性的教师队伍。
四、实验的对象范围及过程方法
(一)本课题组实验研究的对象为初中学生,范围是学校全体在校学生,实验研究课面向全体学生,不设对比班,教学效果进行纵向比较,实验学科为初中教学。
(二)课题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立项准备阶段(2003年3月~8月)
组织成立了课题组,选定子课题,在对学生进行调查,数学学科任课教师及课题组成员而座谈讨论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课题研究立案并上报总课题申请立项,同时对参加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并聘请校外专家进行教育科研专题讲座,介绍有关教科研的理论及基本方法和国内外有关学科教研的最新动态及成果,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高起点、高定位。
2、课题研究伯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5年9月)
自2003年9月起,课题组的研究活动进入具体实施,我们在全校初
一、初
二、初三三个年级进行了为期一个学年的第一轮的实验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反思,在此基础上,自2004年9月起,我们进行了第二轮的实验研究课的教学。
3、课题研究的总结及结题准备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
在经过两轮实验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自2005年9月,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前两轮的实验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反思,以集体座谈和个别交流和撰写教学体会,论文兼形式进行,根据课题组的分工,教导处和教科外进行了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
(三)题研究的主要形式及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活动是以“实验研究课”的形式,为主要载体,围绕课题的研究对象,学科内容,紧扣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同时,在实验研究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课题组成成员进行听课,课后及时组织听课人员进行集体评课,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进行认真反思,保证了每一节实验研究课的教学实施都严格落实三个环节,(课前集体讨论进行教学设计----课中集体听课----课后集体评课进行教学反思。
2、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观察、调查访问,测验学生作业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来进行,即:强调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紧紧围绕着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来进行实验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以解决实践中行动者面临的问题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建立理论,在实施研究行动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重视实验研究的过程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并抓好落实
课题组的实践研究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校长邹建生同志和副校长文国华同志分别担任课题组的正、副组长,在课题组内分年级成立了年级实验小组,完善健全的管理,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重视了过程管理,课题组制定了定期例会制度,年度考核制度,并明确了成员分工,保证了各项工作责任到人,研究工作做到了有计划,年终有总结。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体会收获和主要成果
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的开展,给全体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教学才华,反思教学行为,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进步的一个极好机会,通过课题研究全过程的参与,激发了教师的极大学习热情,启迪了大家的智慧,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增强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素养,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多媒体课件辅助数学教学,是在目标导向下的自主学习活动,它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时代提出的要求来指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体现学习过程的目的性,时代性,丰富性、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关健和核心都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实践,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能用具体的形象媒体的展示给学生,使他们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如〈二次函数〉中的坐标轴平移,图象的性质比较等,通过课件的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思维化解难点的效果。课件的应用还能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如在进行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课件的应用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构建数学模形。
2、课件的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察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考虑的问题,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关于函数图象中关于自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启示,既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进行,在几何数学中,应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同样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贴近生活。
3、运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的原则
(1)运用多媒体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择适当的时机,在关键处用在新课导入处运用,二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运用,三是在思维困惑处用。
(2)运用多媒体要“恰到好处”在教学的实践中课件的运用,一是要有运用的必要性,以教学宗旨意来说,形象直观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在课件应用的过程中要做到“恰到好处”的引入,“不显山露水”的出现。二是课件的运用要有针对性,每节课都有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教学目标,使用多媒体要目标明确,做到有的放矢,牢记课件教学中只是辅助,它不可能取代常规教学媒体。一切要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要坚持“为学生而设计,为内容而设计的原则,避免出现为多媒体而设计课件,不要刻意追求课件制作形式的华丽,而提倡与教育内容的贴切和自然的过渡。
总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恰当的时机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才能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1、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学生群体的转变。
(1)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调学生能够体会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
(2)学生思维发生转变:课题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也使学生的思维沉闷转化为活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3)学生的行为发生了转况: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吸引了学生教师开放的思维,也在感召着学生,许多学生一改以前学习过程中的“要我做“为”我要做“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5、课题实验研究活动的开展,使一批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知识结构新,教育理念新的年青数学骨干教师队伍,促进了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实验研究课教研论文和优秀课件。
1、部分获奖案例、论文、课件情况一览(列表)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限于我们的理论水平及其他客观原因,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还有不足:一是对整个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材料以及理论高度进行归纳查理不够,没有形式一个比较完整的多媒体课件与现有教材吻合的教学模式。
二是在个别班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只注重实施在理论上的反思提高不够。
今后的研究设想:课题的实验研究活动告一段落,但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探索是不会也不应该停止,一是我们对通过实验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要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进步检验,完善。二是要以科研为先导,紧紧围绕新课标开展进一步深入的教科研活动,以点带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时代呼唤着发展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化社会呼唤着教学方法的改革,课题的实验研究为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我们在实践中感悟,在借鉴中汲取,在探索中思考,使我们的教学焕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一望无际的充满生机的田野。
第二篇: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新形势下,数学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的实现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教学的理念也得到更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媒体被引入到数学的教学之中,使得数学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更便捷、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展现给学生,这种教学媒介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教师精心备课和设计课件,优化多媒体的使用,这样必然会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探究了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希望能提升其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数学 运用技巧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5.095
一、巧用创设教学情境,实现声文图茂
传统的数学教学依仗的是黑板、粉笔和教师的口述,课堂显得枯燥乏味,讲授的内容也显得杂乱死板,教学的过程呈现出了一定的静态化和被动化,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不足,积极性也较为薄弱。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内容,有的教师简化了教学过程,老师只有口述,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甚至听不懂。多媒体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多媒体能以自身的图像、声音把知识动态化呈献给学生,并且留足了思考的空间。多媒体凭借自身的优势可以实现知识的嫁接与转化,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既定的情境下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及活学活用的能力。如:
多媒体上呈现:再一次数学兴趣课外活动中,数学老师想让同学们测量池塘(图一)两端A、B间的距离。
方案一:如图二,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过D点作出BF的垂线DG,并在DG上找一点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计算出DE的长。
方案二:如图三,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点和B点的交点C,连结AC,并延长到D,使CD=AC;连结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结DE并测量出它的长度。
图一 图二 图三
问:两种方案中,测量出DE的长,能否说明它就是A、B间的距离?
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情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授课中借助多媒体把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搬到多媒体上来,这样可以减少实地考察的时间,同时也可以把生活中的实物转化为几何图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根据前面已探索过的“角角边”肯定方案一中的DE=AB,但AB与BF是否垂直在实际中难于确定,因为实地中并没有线段AB。而方案二中提到的线段在现实中可实实在在的画出来,但具备了“两边一角对应相等”这一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这样的授课过程直接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器官,以既定的教学情境为依托,极大的提高了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有的放矢,攻克教学重点
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应该是重难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出知识,虽然也话语上的强调,但是很多学生不易理解课堂授课的重难点。多媒体可以利用自身具有文字、图片、作图、动画、声音等直观、形象和生动的媒体信息,把重点知识转化为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知识,使得重难点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对于难于区分的易于混淆的知识点老师直接在多媒体上呈现出来尽心对比性的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对于疑难问题,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给与剖析,让学生明了解题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横坐标、纵坐标都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观察图中每一个正方形(实线)四条边上的整点的个数,请你猜测由里向外第10个正方形(实线)四条边上的整点共有()个。
在多媒体上把图形呈现出来,先让学生仔细的观察找出问题的突破口,第一个正方形的整点数为2×4-4=4,第二个正方形的 正点数有3×4-4=8,第三个正方形的整点数为4×4-4=12个,……故第10个正方形的整点数为11×4-4=40,这样的逻辑推断是在直观的图形观察和思变之后的出来的,这样就会引导学生面对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三、实现教学大成,完成教学总结
多媒体有极大的便利性,在新课结束后,数学老师可以通过PPT演示,把本堂课中的重点知识、知识体系在详尽的展示给学生,再加上老师的辅助解析和强调,这样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了,也容易构建知识体系。
初中数学学习阶段由于刚刚接触一些抽象的图形和概念,很多学生可能还不具备这样的识图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时如果数学课堂能运用媒体技术手段,充分挖掘教材,就会有利于学生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突破思维障碍。新课改要求数学课堂要体现以数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就是题中之意。数学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方面建立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拓宽学习,实现动脑与动手的有机结合,实现眼手的有效整合,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数学教学就会更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高素质,培养能力。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学生四种因素组成的整体,其中教学媒介对其他三者都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多媒体通同自身的优势,可以使教学声文并茂,更形象、更生动、更直观的展示给师生,对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数学课堂,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学情、教学环境等优化多媒体的使用,使其功能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董烈云.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直线形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10).[2]李运领.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祖国,2013(02).[3]胡连荣.浅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3(04).
第三篇:浅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教学,融入了课堂实践,多媒体作为现代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辅助教学工具,已经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也受到许多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特别是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但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才能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真正优势。
一是多媒体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传统的教学是书、黑板、粉笔等工具教学,不管是什么内容都在黑板上表示,只从有了多媒体后,有很多老师都改变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每节课上都是一张一张的幻灯片不断演示,在黑板上什么都没有,学生一节课下来一问学到些什么呢?学生说好像什么也没弄懂。在这堂上,老师充当了一个放演者的角色,把自己这节课要教学的内容全部都做成了幻灯片,然后一张一张的播放,把多媒体作为了教学的主要手段,多媒体唯一化了,根本没有强调黑板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多媒体它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知识点等都还是要在黑板上板书出来,这样学生才能记住,学生学后才能有印象。
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比如:我们在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圆的变化,知道圆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学生还可以通过探究两圆圆心的距离与两圆半径的关系,这样学生也比较容易记住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的重难点也比传统的教学更容易突破。学生学习也很感兴趣,课堂的学习氛围也较浓厚。
三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师生关系。运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把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转变为“人机”关系。数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有些老师认为,做好一个课件,课前无须做任何认真准备,就可以轻松走向讲台,打开电脑动动鼠标,演示教学内容并讲解甚至可以不讲,老师就像一个解说员或操作员。这样的课件重内容演示,缺乏师生交流,这是信息技术“坏的运用”。不利于学生创作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创作性的工作。
总之,数学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教学服务。
第四篇: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从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角度阐述了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关 键 词】多媒体
课件
教学
运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现代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多媒体课件广泛应用到课堂中,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把电、光、形、声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调动视听感官,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联想思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为现代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必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要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就必须选好素材,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动画、音乐等手段,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动画、音乐、视频之中,使学生爱看、爱听、爱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学《年、月、日》第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着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全面,我先让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讲给大家听,然后让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中了解基本的天文知识,多媒体演示出:茫茫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星座和天体在运行,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同时自身也在旋转。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同时我配上解说,学生耳闻目睹,很容易就明白了地球在围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分别称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于是就有了平年和闰年之分,也就有了一个特殊的二月份。多媒体课件形、声、色、光等相互结合,生动形象,使学生看到了奇异的天文现象,对学习《年、月、日》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刻理解了这一知识。这样教学,使学生从心理上避免了单纯听课易造成的疲劳和紧张感,获得了轻松、舒适、怡然的心情,在和谐、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快乐地学习。又如教学《时、分的认识》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小白兔和小乌龟在一个圆形的跑道上赛跑,跑道圈上均匀地分布着12棵树。他们同时起跑,当小白兔从起点跑到终点时(跑了一圈),小乌龟刚好跑到第一棵树下(跑了一个大格),可是裁判却宣布他们“打成平手”。正当学生疑惑不解时,我顺水推舟引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数学知识与学生十分喜欢的动画故事结合起来,诱发了学生的血虚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数学教学中的许多知识点,光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重难点,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模拟、演绎的特点,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数学学习情境之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这个内容很抽象,教学的重、难点都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如果运用传统方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道理。如果改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绿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小扇形,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半圆中移出排成红绿两队,又把两队合并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然后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割补、拼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学生的思维就会由模糊变得清晰,能够想象到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可以转换成一个和它等积的长方形。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学生得到认知感知,学会了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且有机地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必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探究和创新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和运用课件时,应考虑通过课件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的情感,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得以形成。
如在教学推导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展示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围成长方形的四条线段在闪烁,长和宽也分别用数据表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到长方形周长的求法。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列出三种不同算式: 5+3+5+3=16(厘米),5×2+3×2=16(厘米),(5+3)× 2=16(厘米)。然后通过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一个教学环节,培养了探索和创新意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必须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设计和运用多媒体课件应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应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教师、学生、多媒体”交互性的活动,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学会动口、动手和动脑地解决问题。必要时可出示一些引导性的图文和动画,也可设置相关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会脱口而出:“圆形的。”又问:“为什么造成圆形的呢?能不能造成三角形、正方形„„”并趁机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三角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向前运动的情境。学生们连忙回答:“不行!因为三角形、正方形有棱、有角,开不动。”接着又出示椭圆形车轮的汽车费力地滚动的镜头,接着提问:“椭圆形没有棱角,这样行吗?”学生们思考片刻后回答:“汽车前进时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不平稳,还是不行!”渐渐地椭圆的轮子变圆了,汽车飞快地跑起来。这时学生“哇!圆的才行呀!”可见,通过轮子动态、清晰的“演变”过程,使学生轻松地领悟到车轮造成圆形的原因,正确建立了圆的概念,明白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的道理。在设计练习巩固中,教师也可以把预先拟好的题目运用多媒体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答对时,课件里的老师会表扬他“你答对了,真聪明!”当学生出错后,会耐心地劝他 “请你再来一次吧!”学生在多媒体的表扬和鼓励下,便会认真思考。
五、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必须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要真正地上好一堂课,事先要认真考虑:在哪个环节用什么手段,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不要为运用而运用,或单纯为引起兴趣而运用,那样只会喧宾夺主,节外生枝,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合理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对于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课前学生各自准备好一个圆柱及一个与这个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以及适量的细沙子。上课时,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然后用装满沙的圆锥,往圆柱内装沙,三次正好装满。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让他们动手试试看,将沙倒满圆锥,再倒入圆柱内,三次正好装满。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了对新知的认识,从而很自然地得到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这个结论。“是不是所有的圆锥的体积都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这时,可以根据学生带来的学具,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不等底但等高,或不等高但等底的圆柱和圆锥来按照刚才的实验做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从而进一步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正确结论。在这堂课中,通过现代与传统两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会了探索与思考,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使教师摆脱大量的准备工作,如画图片、写卡片等,节约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多研究教学教法。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随时增添或筛选内容,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课件,它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要素,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展开,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当然多媒体课件不是无所不能的良药,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的需要,考虑到这堂课是否有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必要,使用哪种课件,什么时候使用,如何使用,都要精心设计安排。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考虑到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手段的优劣,尽量做到优劣互补,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数学教学朝着更科学、更先进、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探究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探究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八一希望小学 何秀萍 内容摘要: 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是多媒体组合教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图形、动画、声音集为一体,让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不但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便于学生的记忆,也便于信息的存储。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使用方便,生动直观,便于交流互动,对于课程内容比较单一枯燥,着重抽象概念的理科,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多媒体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理清算理,拓宽视野 正文: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更优的支持,尤其是计算机介入教学领域,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使课堂教学步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图形、动画、声音集为一体,让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不但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便于学生的记忆,也便于信息的存储。关于记忆比率的研究表明,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保持60%,3天后下降到15%;单用视觉,3小时后能保持70%,3天后下降到40%;视听并用,3小时后能保持85%,3天后可保持65%。可见,让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事物发展顺序和数量间的逻辑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当前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下面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勾画出多姿多彩的视听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得到的点滴体会与大家进行商榷,以期抛砖引玉。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有位专家曾经指出: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形象思维的源泉,而形象思维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实践证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运用多媒体课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将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新课,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循环小数,什么是循环小数呢?请同学们看屏幕上一个现象。”我简单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以下信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学生一下子就被画面所吸引,这时我再轻轻触摸屏幕中间的画面,季节随着音乐声音不断变化,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春、夏、秋、冬……,不断出现交替现象,学生们饶有兴趣地体验着循环的含义。此时我启发学生,师:“四个季节的出现有规律吗?” 生兴趣盎然,都说:“有。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总是重复出现。”
师:“会不会出现着出现着就不见了呢?” 生:“不会。”
师:“那在重复出现的前面应该加上一个什么词?” 生:“不断地。”
师:“既然是不断地重复出现,重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我已经把循环小数概念的几个重点词:“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板书出来。这时学生们对于循环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用课件出示
1.找规律填空:△○□△○□△、……,2.观察数字0.8383……,1.341515……
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它们都有“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等特征,说到最后两个数字“0.8383……”和“1.341515……”时,我加以概括:像这样的小数就叫做“循环小数”。学生们在季节的变化、按规律填空、观察数字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循环小数”这一概念的理解记忆。
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如下情境:这天,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经过一个小村庄,好客的村民送给他们一个大西瓜,猪八戒抢过西瓜谗得口水直流,孙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每人吃四分之一吧。”猪八戒听了极不高兴地说:“我长得胖,肚皮最大,我要吃它的六分之一,至少也要吃五分之一。”孙悟空听后,立即切了六分之一给猪八戒,正当大家高兴地吃西瓜时,贪吃的猪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猪八戒为什么直拍脑袋吗?这样的课件既创设情境,以境生情,又孕伏新知,分散难点,诱发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具体,利于学生理清算理。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关键性的知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障碍,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中抽象的难点具体化,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算理,突破难点。
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直接利用教具割、拼比较困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圆柱被切割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在课件演示的同时出示思考讨论题:
1、圆柱体的底面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在讲解的过程中,两个图形的底面积随着闪烁)
2、圆柱体的高和拼成的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两个图形的高随着闪烁)
3、圆柱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5、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整个新课的教学,我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圆柱的体积通过课件转化为已经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在直观演示中逐步渗透知识的转化,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变得简单化,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最后在巩固练习时,我又通过多媒体的交互性技术,随机给出圆柱的半径来让学生练习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将原本难以用板书、板画和模型说清楚的原理轻轻松松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们真正做到了用心去感受知识。如此获得的知识,学生会记忆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收集信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探究精神。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而多媒体就恰好可以储存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阅读、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其创造的潜能。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本只提供了三幅例图:枫叶、蜻蜓和天平。如果只依靠课本,感性材料的数量是绝对不够的,容易引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片面理解。且课本中的“天平”并不是学生生活中所常见的天平,难以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联系。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上寻找资料,则很容易解决上述问题。我在互联网上下载了近百张图片,图片范围有航空、植物、人体、动物、建筑物等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或电视节目中常见的。我把下载的图片按范围制成若干幻灯片,供学生们欣赏,同时启发他们,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们集中对大量轴对称图形的观察和分析,深刻地认识到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我曾观摩过《数学广角》一课的教学,教师为提高学生对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的认识,课前上网收集了大量有关身份证号码、车牌号码、电话号码、国际标准书号(ISBN)等信息,让学生能随着屏幕的跳动体会到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但激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提高了探究知识的能动性,整节课效果非常好。
诚然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鲜明的特点,在教学中正出现方兴未艾的趋势。但多媒体课件也不是包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应该讲究运用的适度。许多地区学校对于多媒体教学还是刚刚起步,只意识到其优越性,未能适度运用。部分教师在初步接触多媒体后,没有把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教学思路和内容上,而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背景、插图、声音等外在内容上,结果制作出来的课件,修饰的动画太多、图标太多、声音太多、显示窗口太多,最终导致课件的内容太杂、太乱而主次不分,这样既谈化了主题,又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华而不实,没有实用性。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宜用则用,不宜用则不必勉强,一般要用在教材的关键处,教材的疑难处,教材的精华处,教材的深奥处,让多媒体课件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不能只是“锦上添花”,更不能是“画蛇添足”。如今,多媒体教学还处于含苞待放的发展阶段,希望同行们多多尝试,在实践中寻求发展,让学生们越跳越“高”,摘到的“桃子”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何锦发.特级教师论教书育人.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P194-202.[2]曹露.中华教育论文撷英.伊犁人民出版社,2005.P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