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课件
附件:
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好各项就业政策,规范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就业补助资金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用于促进就业创业的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门)管理。
第三条 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公平公正。落实国家普惠性的就业创业政策,重点支持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就业工作任务重地区倾斜,促进不同群体间、地区间公平就业。
——激励相容。优化机制设计,奖补结合,先缴(垫)后补,充分发挥各级政策执行部门、政策对象等积极性。
——精准效能。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和精准性,加强监督与控制,以绩效导向、结果导向强化就业资金管理。
第二章 资金支出范围
第四条 就业补助资金分为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两类。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资金用于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见习补贴、求职创业补贴等支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用于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等支出。
第五条 职业培训补贴。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人员范围包括:贫困家庭子女、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下同)、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以下简称五类人员),以及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职职工。
(一)五类人员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的五类人员,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下同),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
对为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垫支劳动预备制培训费的培训机构,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同时给予一定标准的生活费补贴。
(二)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对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技师培训的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职工个人或企业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第六条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五类人员,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第七条 社会保险补贴。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人员范围包括: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
(一)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以及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部分。
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
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时年龄为准)。
(二)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小微企业,给予最长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对离校1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第八条 公益性岗位补贴。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的人员范围为就业困难人员,重点是大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
对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岗位补贴,补贴标准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
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时年龄为准)。
第九条 就业见习补贴。享受就业见习补贴的人员范围为离校1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对吸纳离校1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并支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的单位,给予一定标准的就业见习补贴。对见习人员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单位,可适当提高见习补贴标准。
第十条 求职创业补贴。对在毕业年度有就业创业意愿并积极求职创业的低保家庭、残疾及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
第十一条 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用于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维护等,以及用于向社会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
第十二条 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重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等支出。第十三条 上述各项针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资金的具体标准,在符合以上原则规定的基础上,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确定。
各地确需新增其他支出项目的,须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按国家专项转移支付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就业补助资金不得用于以下支出:
(一)办公用房建设支出;
(二)职工宿舍建设支出;
(三)购置交通工具支出;
(四)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和贴息等支出;
(五)发放人员津贴补贴等支出;
(六)“三公”经费支出。
第三章 资金分配
第十五条 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中用于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资金及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中的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资金,实行因素法分配。
分配因素包括基础因素、投入因素和绩效因素三类。其中:基础因素主要根据劳动力人口等指标,重点考核就业工作任务量;投入因素主要根据地方政府就业资金的安排使用等指标,重点考核地方投入力度;绩效因素主要根据各地失业率和新增就业人数等指标,重点考核各地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的成效。每年分配资金选择的因素和权重,可根据年度就业工作任务重点适当调整。
第十六条 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各地人社部门要编制高技能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确定本地区支持的高技能人才重点领域。
各省级人社部门每年需会同财政部门组织专家对拟实施高技能人才项目进行评审,评审结果需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备案。财政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根据各地申报的评审结果给予定额补助。
第十七条 财政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每年9月30日前将下一年度就业补助资金预计数下达至各省级财政和人社部门;每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中央预算后90日内,正式下达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预算。
第十八条 各省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在收到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后30日内,正式下达到市、县级财政和人社部门;省、市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将本级政府预算安排给下级政府的就业补助资金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60日内正式下达到下级财政、人社部门。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对其使用的就业补助资金提出明确的资金管理要求,及时组织实施各项就业创业政策。第十九条 就业补助资金应按照财政部关于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的规定,做好绩效目标的设定、审核、下达工作。
第四章 资金使用
第二十条 对单位和个人补贴的申领与发放。
(一)职业培训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实行“先垫后补”的办法。
五类人员应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补贴并应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下同)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职业培训机构为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代为申请劳动预备制培训补贴的,还应提供以下材料:身份证复印件、初高中毕业证书复印件、代为申请协议;城市低保家庭学员的生活费补贴申请材料还应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明材料。
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职职工应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技师培训补贴并应提供以下材料:劳动合同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机构出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
企业应为在职职工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并应提供以下材料: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机构出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企业在开展技师培训或新型学徒制培训前,还应将培训计划、培训人员花名册、劳动合同复印件等有关材料报当地人社部门备案。
上述申请材料经人社部门审核后,对五类人员和企业在职职工个人申请的培训补贴或生活费补贴资金,按规定支付到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对企业和培训机构代为申请的培训补贴,按规定支付到企业和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五类人员应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并应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
(三)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
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和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应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并应提供以下材料:符合条件人员名单、《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或毕业证书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账(单)等。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和灵活就业的离校1年内高校毕业生,应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并应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或毕业证书复印件、灵活就业证明材料、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账(单)等。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
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单位,应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并应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年限证明材料、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账(单)等。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四)公益性岗位补贴。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单位,应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并应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年限证明材料、单位发放工资明细账(单)等。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个人银行账户。
(五)就业见习补贴。离校1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单位,应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就业见习补贴并应提供以下材料:参加就业见习的人员名单、就业见习协议书、《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或毕业证书复印件、单位发放基本生活补助明细账(单)等。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六)求职创业补贴。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所在高校应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求职创业补贴并应提供以下材料:毕业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或享受低保或身有残疾)证明材料、毕业证书(或学籍证明)复印件等。申请材料经毕业生所在高校初审报当地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毕业生在银行开立的个人账户。
第二十一条 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的使用。
(一)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各地要综合考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承担免费公共就业服务的工作量,安排补助资金用于保障和提升其服务能力;补助资金还可按政府购买服务相关规定,用于向社会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具体范围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确定。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各地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具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的职业培训机构和城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活动。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各地要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选拔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依托其所在单位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技能传承提升活动。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社部门每年要在部门官网上负责对上述各项补贴资金的使用情况向社会公示。公示内容包括:享受各项补贴的单位名称或人员名单(含身份证号)、补贴标准及具体金额等。其中,职业培训补贴还应公示培训的内容、取得的培训成果等;公益性岗位补贴还应公示公益性岗位名称、设立单位、安置人员名单、享受补贴时间等;求职创业补贴应在各高校初审时先行在校内公示。
第二十三条 就业补助资金的支付,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四条 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内部风险防控。
地方各级人社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就业补助资金发放台账,做好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有效甄别享受补贴政策的人员、单位的真实性,防止出现造假行为。落实好政府采购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规范采购行为。加强信息化建设,将享受补贴人员、项目补助单位、资金标准及预算安排及执行等情况及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与财政部门的信息共享。第二十五条 各地财政、人社部门要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进就业补助资金的绩效管理。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根据各地就业工作情况,定期委托第三方进行就业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地方各级财政和人社部门要对本地区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就业补助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六条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要将就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列入重点监督检查范围,自觉接受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监督。有条件的地方,可聘请具备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第三方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要按照财政预决算管理的总体要求,做好年度预决算工作。
第二十八条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通过当地媒体、部门网站等向社会公开年度就业工作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完成等情况。
第二十九条 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要建立就业补助资金“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对滞留、截留、挤占、挪用、虚列、套取、私分就业补助资金等行为,按照《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对疏于管理、违规使用资金,并直接影响各项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目标实现的地区,中央财政将相应扣减其下一年度就业补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取消下一年度该地区获得就业补助资金的资格,并在全国范围内予以通报。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实施细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陕西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陕西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好各项就业创业政策,规范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社„2015‟290号)和促进就业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就业补助资金(以下简称就业资金)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用于促进就业创业的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门)管理。
第三条 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筹措与管理;核定同级人社部门编制的资金预决算;会同人社部门分配下达就业资金;审核同级人社部门提出的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计划;根据人社部门就业补贴审核意见,下达补贴资金支付文件或核定凭证;负责支付或委托人社部门支付补贴资金;支持就业资金使用管理信息化建设。
人社部门:编制资金预决算草案;负责资金的使用,参与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依据促进就业工作状况制定资金分配方案,会同财政部门分配下达就业资金;负责受理、审核就业补贴申请,公示、确认审核结果;支付个人补贴资金或受财政部门委托支付单位的补贴资金;按规定管理和保存就业补贴申报资料;负责就业资金使用管理信息化建设。
第四条 就业资金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公平公正。落实国家和本省普惠性就业创业政策,重点支持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适度向经济困难、就业工作任务重的地区倾斜,促进不同群体间、地区间公平就业。
(二)激励相容。优化机制设计,奖补结合,先缴(垫)后补,充分发挥各级政策执行部门、政策对象等积极性。
(三)精准效能。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和精准性,加强监督与控制,以绩效导向、结果导向强化就业资金管理。
第二章 资金支出范围和标准
第五条 就业资金分为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两类。
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资金主要用于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见习补贴、求职创业补贴、职业介绍补贴、校园招聘补贴、转移就业交通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孵化项目补贴等支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用于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等支出。
第六条 职业培训补贴。
(一)补贴对象。贫困劳动力、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或毕业前一学年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在校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大学生村官、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以下简称七类人员),以及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职职工。补贴对象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且不得与失业保险的培训补贴重复享受。
(二)补贴标准。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分类确定。
1.就业技能培训补贴。就业技能培训时间应不少于80个课时,补贴标准为每人不超过1800元。具体标准由各市(区)人社、财政部门制定。就业技能培训补贴与培训效果、促进就业效果相挂钩。七类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的,按培训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贴;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且在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按培训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
2.创业培训补贴。创业培训时间不少于150课时,补贴标准区分两种情况确定。若培训对象参加创业培训后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但在6个月内未实现创业的,按每人每期1200元给予补贴;若培训对象参加创业培训后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且在6个月内成功创业的,按每人每期2000元给予补贴。
3.劳动预备制培训补贴。该项补贴仅针对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根据培训期限分类确定补
贴标准。培训时间为一学期720课时左右的,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学期1500元;培训时间为一学年1440个课时左右的,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学年2500元。若培训对象为农村学员或城市低保家庭学员的,再给予其生活费补贴。培训时间为一学期的,生活费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学期1000元;培训时间为一学年的,生活费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学年2000元。
4.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和技师培训补贴。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技师培训的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享受该项补贴。该类培训应以短期培训为主。企业在职职工参加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的,学徒制培训按每人1000元给予补贴;技师培训按每人2000元给予补贴。此项补贴不得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的培训补贴重复享受。
第七条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一)补贴对象:七类人员。
(二)补贴标准:补贴对象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试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或专项能力考核,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或专项能力考核补贴)标准为每人200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每人只能享受一次,不得重复享受。
第八条 社会保险补贴。
(一)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
1.补贴对象。就业困难人员。
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持有《就业创业证》(《就业失业登记证》,下同)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
(1)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家庭人员均处于失业状况的城市居民家庭成员;
(2)距法定退休年龄十年以内的登记失业人员;(3)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登记失业人员;(4)被征地农民中的失业人员;(5)失业的残疾人;
(6)需要抚养未成年人的单亲家庭失业人员;
(7)毕业后超过半年未实现首次就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8)未就业的城镇退役军人和军烈属;
(9)纳入去产能政策范围企业的失业人员和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
(10)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就业困难人员。2.补贴标准。
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以及通过公益性岗位安臵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标准由各市(区)人社、财政部
门制定。
3.补贴期限。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时年龄为准)。
(二)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
对各类企业吸纳毕业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就业、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且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不超过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对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离校2年内实现灵活就业的,或毕业自主创业的,给予不超过2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标准由各市(区)人社、财政部门制定。
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社会保险种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其中,给予单位的社会保险补贴不包括个人应缴纳的部分。各市(区)、财政省管县用于社会保险补贴的资金支出原则上不超过当年本地就业资金总额(含省级下达的就业补助资金)的20%。
第九条 公益性岗位补贴。
公益性岗位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臵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由政府设臵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
(一)补贴对象。就业困难人员,重点是大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
(二)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时年龄为准)。
(三)补贴标准。
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由各市(区)人社、财政部门制定。各市(区)、财政省管县用于公益性岗位补贴的资金支出原则上不超过当年本地就业资金总额(含省级下达的就业补助资金)的30%。
第十条 就业见习补贴。
(一)补贴对象。毕业和毕业两年内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在见习企业(单位)按规定参加就业见习的,可享受就业见习补贴。
(二)补贴标准和期限。就业见习补贴包括见习人员生活补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补贴和一次性见习留用补贴。其中,生活补贴每人每月1200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每人每月20元,补贴时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企业(单位)接收毕业生见习且留用率不低于50%的,按留用人数对企业(单位)给予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见习留用补贴。
第十一条 求职创业补贴。
(一)补贴对象。学籍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普通高等学校、技
师学院、特殊教育院校,毕业内其家庭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本人残疾、或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
(二)补贴标准。每人1000元。第十二条 职业介绍补贴。
(一)补贴对象。经依法行政许可、注册登记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派遣服务机构(两类机构简称职介机构),向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提供职业介绍服务,且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民工与用人单位或劳务派遣公司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享受介绍补贴。
(二)补贴标准。按实际就业人数给予职业介绍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500元。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不得重复享受。
第十三条 校园招聘补贴。
(一)补贴对象。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并取得成效的,可享受校园招聘补贴。
(二)补贴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第十四条 转移就业交通补贴。
(一)补贴对象。实现转移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
(二)补贴标准。每人最高不超过500元。具体标准由各市(区)人社、财政部门制定。补贴对象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交通补贴,不得重复申请。
第十五条 一次性创业补贴。
(一)补贴对象。实现自主创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和毕业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并应在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后3个月内提出申请。
(二)补贴标准:每人3000元。第十六条 创业孵化项目补贴。
创业孵化项目补贴用于鼓励支持创业孵化基地(园区)为入孵化创业实体提供创业服务。由县级以上(含县级)人社、财政部门最高按本级当年就业资金总额的10%安排。创业孵化项目补贴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七条 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
(一)就业创业服务补助。
1.补助项目。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用于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维护,以及用于向社会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主要补助项目包括就业信息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就业创业信息服务与统计监测、专项就业创业服务活动、跨地区劳务协作、人力资源调查和就业动态调查、就业创业典型表彰奖励、创业项目推介和成果展示、创业项目资源库建设和运行维护、就业创业服务场所维护修缮和设备购臵、聘请专业人员或购买社会机构提供的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就业创业证》印制等。
2.补助限额。全省各级财政、人社部门每年安排的就业创业
服务补助资金总额,最高不超过当年全省就业资金总额的5%。
其中,《就业创业证》由省人社厅负责统一印制。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重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等支出。高技能人才补助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各地人社部门要编制高技能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确定本地区支持的高技能人才重点领域。省级人社部门每年会同财政部门组织专家对拟实施高技能人才项目进行评审,评审结果将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备案。财政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根据申报的评审结果给予定额补助。省级高技能人才项目仍按照我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实施。
第十八条 各市(区)人社、财政部门依据本办法授权制定的各项具体补贴标准,不得突破本办法明确的补贴标准范围限定。
各地确需新增其他支出项目的,须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按国家专项转移支付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就业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不得用于以下支出:
(一)办公用房建设支出;
(二)职工宿舍建设支出;
(三)购臵交通工具支出;
(四)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和贴息等支出;
(五)发放人员津贴补贴等支出;
(六)“三公”经费支出。
第三章 资金筹措与分配
第二十条 各地应当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省财政补助各地的就业资金,与各市(县、区)财政配套投入的就业资金相挂钩。
第二十一条 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安排的就业资金,按照因素法测算确定各地的分配额度(本办法规定单独申报评审的除外)。
分配因素包括基础因素、投入因素、绩效因素和重点工作因素四类。其中:基础因素主要根据劳动力人口等指标,重点考核就业工作任务量;投入因素主要根据地方政府就业资金的安排使用等指标,重点考核地方投入力度;绩效因素主要根据各地失业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困难人员就业人数和资金结余等指标,重点考核各地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的成效;重点工作因素主要根据人社部、省委省政府和省级主管部门就业工作安排部署,重点考核重大专项就业工作完成情况。每年分配资金选择的因素和权重,可根据就业工作任务重点适当调整。
第二十二条 省、市(区)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在收到上级资金分配通知后 30个工作日内,正式下达就业资金预算;省级、市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将本级政府预算安排给下级政府的就业资金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60日内正式下达到下级财政、人社部门。各级人社部门应按此时间要求制定和报出资金分配方案。
第二十三条 就业资金应按照财政部门关于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的规定,做好绩效目标的设定、审核、下达工作。
第四章 资金使用
第二十四条 各类补贴资金按季度受理、审核和支付(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各级人社部门于每季度初10个工作日内和每年11月15日起的5个工作日内受理就业补贴申请。以上5个受理时段简称受理期。
人社部门应于20个工作日内(含公示时间)完成审核工作,财政部门应于每季度第二个月底前完成拨款手续。
每年11月中旬受理的就业补贴,应于当年12月底前完成审核和资金支付工作(需由个人领取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对单位和个人补贴的申领与发放。
(一)职业培训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实行“先垫后补”的办法。
1.个人申领和发放。
个人在职业培训机构缴费参加培训的,按规定向培训机构所在地(或本人户籍所在地或本人就业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人社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或生活费补贴。经人社部门审核后,将补贴支付到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
个人申请职业培训补贴应提供:《就业创业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培
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个人银行账户等。属贫困劳动力的还应附扶贫部门开具的贫困家庭证明材料;属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或毕业前一学年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在校生)的还应附学校开具的证明材料;属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还应附初高中毕业证书复印件;属大学生村官和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还应附相关单位开具的人员证明材料或由人社部门负责核实其身份。城市低保家庭学员的生活费补贴申请材料还应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明材料。企业在职职工申请职业培训补贴应提供:《就业创业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个人银行账户等。
2.单位申领和发放。
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为培训对象提供免费职业培训或垫付生活费补贴的,于培训后6个月内向同级人社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或生活费补贴。经人社部门审核后,将补贴支付到培训机构或企业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申请职业培训补贴应提供:补贴申请报告、培训合格人员花名册、《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扶贫部门为贫困劳动力开具的贫困证明材料或学校为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或毕业前一学年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在校生)开具的证明材料或初高中毕业证书复印件或相关单位为大学生村
官、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开具的人员证明材料、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代为申请协议、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申请城市低保家庭学员生活费补贴还应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明材料。申请企业在岗职工职业培训补贴应提供:补贴申请报告、培训合格人员花名册、《就业创业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代为申请协议、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
企业在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或技师培训前,应将培训计划、培训人员花名册、劳动合同复印件等有关材料报同级人社部门备案。
(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1.申请程序。七类人员自主选择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进行初次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免收费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完成鉴定(考核)工作后,向同级人社部门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补贴,经人社部门审核后,将补贴资金支付至鉴定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2.申报材料。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应提供:补贴申请报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人员花名册、《就业创业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复印件、经本人签字确认的免费鉴定证明材料、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鉴定对象为贫困劳动力的还应附扶贫部门开具的贫
困家庭证明材料;鉴定对象为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或毕业前一学年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在校生)的还应附学校开具的人员证明材料;鉴定对象为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还应附初高中毕业证书复印件;鉴定对象为大学生村官和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还应附相关单位开具的人员证明材料或由人社部门负责核实其身份。
(三)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
1.企业(单位)申领。企业(单位)应在受理期内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并提供以下材料:符合条件人员名单、《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毕业证书复印件或学校开具的毕业生证明材料、劳动合同复印件、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账(单)等。其中,公益性岗位用人单位还应提供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年限证明材料。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2.个人申领。符合条件的个人应在受理期内向其社会保险缴费地人社部门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并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毕业证书复印件或学校开具的毕业生证明材料、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证明材料、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账(单)等。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
(四)公益性岗位补贴。
1.申报程序。公益性岗位用工单位应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经人社部门审核后,将补贴支付给单位。
2.申请材料。人员名单及《身份证》号、《就业创业证》编号、考勤表、发放工资明细账(单)、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或公益性岗位人员银行账户等凭证材料。
(五)就业见习补贴。
1.申报程序。就业见习单位应在受理期内向同级人社部门申请就业见习补贴,经人社部门审核后,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2.申报材料。参加就业见习的人员名单、就业见习协议书、《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毕业证书复印件(未毕业见习人员提供学校介绍信)、单位发放基本生活补助明细账(单)等。申请一次性见习留用补贴还应附就业见习留用人员名单、见习留用人员劳动合同复印件等。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应在见习人员上岗前完成资料审核和投保工作。
(六)求职创业补贴。
1.申请程序。各类院校应在每年3月底前,组织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集中申请求职创业补贴,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并将初审情况按规定报送人社部门。经人社部门审核后,将补贴支付到学校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2.申报材料。
毕业生个人申请材料包括: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申请表、《就业
创业证》复印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或享受低保或身有残疾)证明材料、个人银行账户等。
各类院校报送人社部门申请汇总材料包括:院校求职创业补贴初审表、公示文件、申请人员花名册、毕业生个人申请材料和院校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具体管理办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七)职业介绍补贴。
1.申请程序。职介机构向同级人社部门提出申请,经人社部门审核后,将补贴资金支付到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2.申报材料。补贴申请报告、人力资源服务或劳务派遣服务许可证明、介绍实现就业人员花名册、《就业创业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用人单位出具的合同期内任2个月工资发放凭证、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
(八)校园招聘补贴。
省内各高校应按照《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陕西省财政厅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设立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招聘补贴的通知》(陕人社发„2014‟26号)规定提出当年校园招聘补贴申请。其中,部属高校向省教育厅提出申请,其他高校向当地市级人社局提出申请,申请和审核程序及资金拨付按26号文件办理。
(九)转移就业交通补贴。
1.申请程序。转移就业人员应在实现转移就业后3个月内向户籍所在地县级人社部门提出申请,经人社部门审核后,将补贴资金支付给个人。
2.申报材料。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复印件(或用人单位出具的就业证明材料)、县级扶贫开发部门出具的该人员属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确认材料、交通费票据等。
(十)一次性创业补贴。
1.申请程序。补贴对象应在受理期向创业所在地县级人社部门提出申请,经其审核后,将补贴支付给个人。
2.申报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毕业证书复印件或学校开具的毕业生证明材料、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等。
(十一)创业孵化项目补贴。
创业孵化项目补贴依据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社部门对单位和个人的各项补贴资金进行审核后要向社会公示,包括享受各项补贴的单位名称、享受补贴的人员名单、具体补助人数和金额等。其中,职业培训补贴还应公示培训的内容、取得的培训成果等;公益性岗位补贴还应公示公益性岗位名称、设立单位、安臵人员名单、享受补贴时间等;求职创业补贴在各高校初审时在校内公示。公示平台一般为本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官方网站,也可在覆盖本辖区的其他网站或平面媒体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
第二十七条 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的使用。
(一)就业创业服务补助。
各县、区、县级市(不含财政省管县和韩城市)人社、财政部门每年初制定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资金使用计划,报设区市人社、财政部门审批,经批准后由人社部门按计划使用(设区市本级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资金使用计划一并进行审批)。设区市人社、财政部门可对各县、区、县级市和市本级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资金额度进行调剂。财政省管县和韩城市人社部门每年初制定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资金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后按计划使用。设区市、财政省管县和韩城市应在每年6月底前将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资金使用计划报省人社厅、财政厅备案。
省本级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资金,由省人社厅提出计划,重点用于全省就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经省财政厅核定后按计划使用。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
该项补助资金实行项目管理。省人社厅每年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拟实施的高技能人才项目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上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由其根据申报的评审结果给予定额补助。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各地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具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的职业培训机构和城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高技能人才宣传、高技能人才管理、高技能人才基础能力建设等活动。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各地要发挥高技能领军
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选拔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依托其所在单位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技能传承提升活动。
第二十八条 就业资金的支付,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九条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按照财政预决算管理的总体要求,做好预决算工作。
第三十条 各级人社、财政部门应当严格按本办法规定落实各项补贴,加快就业资金预算执行进度,保持资金支出进度与序时进度基本一致,防止年底集中支出就业资金,增强就业资金使用的时效性与均衡性。
第三十一条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定期对就业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将其列入重点监督检查范围,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监督;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优化风险防控。有条件的地方,可聘请具备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第三方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 各地财政、人社部门应当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进就业资金的绩效管理。省财政厅、人社厅根据各地就业工作情况,定期委托第三方进行就业资金绩效
评价。市、县(区)财政和人社部门应当对本地区就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就业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三条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建立就业资金“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对滞留、截留、挤占、挪用、虚列、套取、私分就业补助资金等行为,按照《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对疏于管理、违规使用资金,并直接影响各项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目标实现的市县(区)、省财政将相应扣减其下一就业补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取消下一该市县(区)获得就业补助资金的资格,并在全省范围内予以通报。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就业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省财政厅、人社厅制定的《关于规范和加强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陕财办社„2012‟1号)和《关于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陕人社发„2013‟39号)同时废止;此前有关政策文件关于就业补助资金(原称就业专项资金)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经受理但未完成审核划拨手续的各项补贴,按原政策规定审核划拨补贴资金。
第三篇:沈阳市专利技术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沈阳市专利技术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鼓励创新,促进专利运用,规范沈阳市专利技术补助资金使用,根据《沈阳市专利促进条例》等相关规定,并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沈阳市专利技术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是指由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对本市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许可、入股等方式获得并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或显著社会效益的专利技术进行补助的经费。
第三条 补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循“公开公平、择优支持、科学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 补助资金由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各司其职,共同管理。
市知识产权局负责确定补助资金支持重点,编制项目计划;负责申报项目的汇总和形式审查,并会同市财政局组织项目评审,下达项目计划;负责对项目实施进行管理;会同市财政局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绩效评估等。
市财政局负责编制专利补助资金预算,审核项目单位相关财务状况,并负责拨付资金;参与确定支持重点,负责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情况。
第二章 补助范围及标准
第五条 补助资金是对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取得的发明专利,特别是围绕主要发明专利的由多个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构建的专利簇(或专利池)给予补助。
第六条 补助标准应当根据专利价值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单件专利补助额度一般不超过50万元;专利技术创新价值较高且具有较好市场前景或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可适当提高补助比例,但单件专利补助额度不得高于200万元;由多个专利组成的专利簇(池)总体补助额度不超过500万。
对于企业从本地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购买的专利,补助额度适当上浮,上浮部分补助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用于其科技成果再研发。
第七条 专利价值的认定原则:
(一)对于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取得的专利技术,由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共同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对专利研发投入成本进行评估。
(二)对于有偿转让方式取得其他专利权人的专利技术,依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权人变更公告确认,按转让金额合同等证明材料进行价值确定。对于同一关联主体间的专利技术转让,由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共同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对专利研发投入成本进行评估。
(三)对于通过订立许可合同的方式取得的专利技术,参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许可合同备案等证明材料进行价值确定。
(四)对于通过入股(或期权)形式实施的专利技术,参考单位注册成立时确定的专利价值等证明材料进行价值确定,如无法确定其专利价值,由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共同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对专利研发投入成本进行评估。
(五)对于通过无偿转让取得的专利,由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共同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对原专利权人的专利研发投入成本进行评估。
(六)对于在技术转让中包含的专利技术,由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共同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转让合同中的专利价值进行评估。
第三章 申报条件
第八条 申请补助的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在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无不良信用记录;
(二)企业应当保证按需提取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按规定缴纳各项税费;
(三)具有基本生产条件,具有较强的市场拓展、技术开发、资金筹措、项目实施能力以及较高的资信等级;
(四)无侵犯和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
(五)其他应具备的条件。
第九条 申请补助的专利技术项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拥有获得授权的有效发明专利,专利权属明晰;
(二)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有利于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技术先进,具有良好的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产业化前景;
(四)专利权利不完全归属于一个权利主体的,必须以一个权利主体名义申报,同时取得其他权利主体同意,并提供书面证明材料;
(五)符合资助的其他相关条件。
第四章 申请及审批
第十条 补助资金申请以每年发布的补助资金指南内容为准,补助资金指南于每年上半年发布。
第十一条 市知识产权局负责受理符合补助条件的项目申请及审批事宜。
第十二条 项目单位申请补助资金应当提供如下材料:
(一)项目申报书;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项目所包含的专利证书复印件;
(四)项目所包含的专利有效证明材料;
(五)项目申报单位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六)专利权转让、许可、入股(或期权)、技术转让的证明材料;
(七)专利技术价值证明材料;
(八)专利经济社会效益证明材料;
(九)企业专利管理水平证明材料;
(十)其他需要提供的有关材料。
第十三条 申报项目后,先由市知识产权局进行形式审查,然后由市知识产权局组织相关机构、专家进行技术评审,由市财政局组织相关机构、专家进行财务评审,再由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共同委托的价值评估机构进行专利价值确定,最后由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择优确定补助项目及额度。
第十四条 两年内项目单位不得以同一专利多头申报市本级同类财政专项资金,一经发现,取消单位当年项目申报资格,上级机关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章 管理监督
第十五条 补助资金专款专用,具体使用范围如下:
(一)技术再购买:用于企业新购专利、新取得专利使用权等费用。
(二)创新投入经费:用于企业新增自主研发投入,包括设备购置、试验加工、能源耗材等费用。
(三)专利所需经费:包括专利申请费用、代理费用、维持费用、专利情报分析相关费用、专利维权保护的调查取证和诉讼费用等费用。
(四)专利引进及转化中的其他直接相关的支出。
(五)奖励经费:按照单位内部奖励制度执行,或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辽宁省专利条例》和《沈阳市专利促进条例》等有关内容对发明人进行奖励。
(六)补助资金禁止用于征地拆迁、房屋建筑物及车辆购置、人员工资、省外差旅调研学习、设施维护及水电费等支出。
(七)补助资金应当在两年内支出,逾期仍未支出的,视同补助资金净结余,原渠道收回。
安排专利技术补助管理费,用于在管理专利技术补助资金过程中组织项目的申报、咨询、评审评估、监督检查、财务审计、绩效考评、日常管理等工作中发生的经费。第十六条 市财政局在资产评估机构作出价值确定后,委托审计机构对资产评估机构作出的价值确定予以抽样审计,以确保价值确定的合理性。
第十七条 企业收到的补助资金,按照《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2006〕41号)第二十条的相关规定进行财务处理。
第十八条 补助资金实行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执行体制,对资金进行全过程监控。
第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对补助资金专账核算,并于每年12月31日前向市知识产权局报告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向市财政局报告资金使用执行情况。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将选择项目进行检查。
第二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规范补助资金管理,负责提供真实、完整的基础材料及凭证,对专利价值确定环节需扣除项目应主动提供相关材料。对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截留、挪用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一经发现,原补助资金全额退回,取消资金申报资格,三年内不得申报专利技术补助;拒不退回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第427号令)规定予以查处。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鼓励各区、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相应的专利补助资金。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17年12月31日。
第四篇:《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财社〔2017〕1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充分发挥就业补助资金作用,切实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制定了《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17年10月13日
附件:
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好各项就业政策,规范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就业补助资金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财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门)管理,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用于促进就业创业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注重普惠,重点倾斜。落实国家普惠性的就业创业政策,重点支持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就业工作任务重地区倾斜,促进各类劳动者公平就业,推动地区间就业协同发展。
(二)奖补结合,激励相容。优化机制设计,奖补结合,充分发挥各级政策执行部门、政策对象等积极性。
(三)易于操作,精准效能。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和精准性,加强监督与控制,以绩效导向、结果导向强化就业补助资金管理。
第二章 资金支出范围
第四条 就业补助资金分为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两类。
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资金用于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求职创业补贴等支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用于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等支出。
同一项目就业补助资金补贴与失业保险待遇有重复的,个人和单位不可重复享受。
第五条 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人员范围包括:贫困家庭子女、毕业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下同)、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以下简称五类人员),以及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
职业培训补贴用于以下方面:
(一)五类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五类人员,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下同),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各地应当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需求,定期发布重点产业职业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对指导目录内的职业培训,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对为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垫付劳动预备制培训费的培训机构,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同时给予一定标准的生活费补贴。
(二)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对企业新录用的五类人员,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于签订劳动合同之日起1年内参加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的培训机构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的,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给予职工个人或企业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对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技师培训的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职工个人或企业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
(三)符合条件人员项目制培训。各地人社、财政部门可通过项目制方式,向政府认定的培训机构整建制购买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项目,为化解钢铁煤炭煤电行业过剩产能企业失业人员(以下简称去产能失业人员)、建档立卡贫困
劳动力免费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对承担项目制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
第六条 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不含培训合格证)的五类人员,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纳入重点产业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评定指导目录的,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第七条 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人员范围包括: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
社会保险补贴用于以下方面:
(一)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以及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部分。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时年龄为准)。
(二)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毕业高校毕业生,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小微企业,给予最长不超过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不包括高校毕业生个人应缴纳的部分。对离校1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第八条 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的人员范围为就业困难人员,重点是大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
对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岗位补贴,补贴标准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
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时年龄为准)。
第九条 对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所创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试点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具体试点办法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 享受就业见习补贴的人员范围为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国家级贫困县可扩大至离校2年内未就业中职毕业生。对吸纳上述人员参加就业见习的单位,给予一定标准的就业见习补贴,用于见习单位支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为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对见习人员的指导管理费用。对见习人员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单位,可适当提高见习补贴标准。
第十一条 对在毕业有就业创业意愿并积极求职创业的低保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特困人员中的高校毕业生,残疾及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
第十二条 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用于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维护,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及其与高校开展的招聘活动和创业服务,对创业孵化基地给予奖补,以及向社会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
第十三条 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重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等支出。
第十四条 其他支出是指各地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符合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相关管理规定,确需新增的项目支出。
第十五条 就业补助资金中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资金的具体标准,在符合以上原则规定的基础上,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各地要严格控制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的支出比例。
第十六条 就业补助资金不得用于以下支出:
(一)办公用房建设支出。
(二)职工宿舍建设支出。
(三)购置交通工具支出。
(四)发放工作人员津贴补贴等支出。
(五)“三公”经费支出。
(六)普惠金融项下创业担保贷款(原小额担保贷款,下同)贴息及补充创业担保贷款基金相关支出。
(七)部门预算已安排支出。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支出。
个人、单位按照本办法申领获得的补贴资金,具体用途可由申请人或申请单位确定,不受本条规定限制。
第三章 资金分配与下达
第十七条 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实行因素法分配。
分配因素包括基础因素、投入因素和绩效因素三类。其中:
(一)基础因素主要根据劳动力人口等指标,重点考核就业工作任务量。
(二)投入因素主要根据地方政府就业补助资金的安排使用等指标,重点考核地方投入力度。
(三)绩效因素主要根据各地失业率和新增就业人数等指标,重点考核各地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的成效。
每年分配资金选择的因素、权重、方式及增减幅上下限,可根据就业整体形势和工作任务重点适当调整。
第十八条 地方可对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各地人社部门应当编制高技能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确定本地区支持的高技能人才重点领域。
各省级人社部门每年需会同财政部门组织专家对拟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进行评审,省级财政部门会同人社部门根据评审结果给予定额补助,评审结果需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备案。
第十九条 财政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每年10月31日前将下一就业补助资金预计数下达至各省级财政和人社部门;每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中央预算后90日内,正式下达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预算。
第二十条 各省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在收到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后30日内,正式下达到市、县级财政和人社部门;省、市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将本级政府预算安排给下级政府的就业补助资金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60日内正式下达到下级财政、人社部门。
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对其使用的就业补助资金提出明确的资金管理要求,及时组织实施各项就业创业政策。
第二十一条 就业补助资金应按照财政部关于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的规定,做好绩效目标的设定、审核、下达工作。
第四章 资金申请与使用
第二十二条 职业培训补贴实行“先垫后补”和“信用支付”等办法。有条件的地区应探索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培训个人信用账户,鼓励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课程,并通过信用账户支付培训费用。
申请职业培训补贴资金根据资金的具体用途分别遵循以下要求:
(一)五类人员申请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社会保障卡》,下同)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下同)等。
(二)职业培训机构为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贫困家庭子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代为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还应提供以下材料:身份证复印件(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凭《就业创业证》复印件)、初高中毕业证书复印件、代为申请协议;城市低保家庭学员的生活费补贴申请材料还应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明材料。
(三)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职职工申请技能培训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培训机构出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等。企业为在职职工申请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应提供以下材料: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培训机构出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等。企业在开展技师培训或新型学徒制培训前,还应将培训计划、培训人员花名册、劳动合同复印件等有关材料报当地人社部门备案。
(四)职业培训机构为去产能失业人员、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开展项目制培训的,申请补贴资金应向委托培训的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身份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培训计划和大纲、培训内容和教材、授课教师信息、全程授课视频资料等。培训机构在开展项目制培训前,还应将培训计划和大纲、培训人员花名册等有关材料报当地人社部门备案。
上述申请材料经人社部门审核后,对五类人员和企业在职职工个人申请的培训补贴或生活费补贴资金,按规定支付到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或个人信用账户;对企业和培训机构代为申请或直补培训机构的培训补贴资金,按规定支付到企业和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第二十三条 五类人员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具的行
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
第二十四条 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并根据资金具体用途分别遵循以下要求:
(一)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单位和招用毕业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符合条件人员名单、《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或毕业证书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账(单)等。
(二)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和灵活就业的离校1年内高校毕业生,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或毕业证书复印件、灵活就业证明材料、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账(单)等。
(三)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单位,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年限证明材料、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账(单)等。
上述资金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或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
第二十五条 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单位,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年限证明材料、单位发放工资明细账(单)等。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或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本人个人银行账户。
第二十六条 吸纳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单位,申请就业见习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参加就业见习的人员名单、就业见习协议书、《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毕业证书复印件、单位发放基本生活补助明细账(单)、为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发票复印件等。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第二十七条 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所在高校申请求职创业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毕业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或享受低保、身有残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特困救助供养)证明材料、毕业证书(或学籍证明)复印件等。申请材料经毕业生所在高校初审报当地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毕业生本人个人银行账户。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财政、人社部门可通过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资金,支持下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其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对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承担的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创业孵化基地开展的创业孵化服务,应根据工作量、专业性和成效等,给予一定的补助。对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及其与高校开展的招聘活动和创业服务,应根据服务人数、成效和成本等,给予一定的补助。
县级以上财政、人社部门可按政府购买服务相关规定,向社会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具体范围和办法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确定。
第二十九条 各地应当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具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的职业培训机构和城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活动。
各地应当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选拔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依托其所在单位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技能传承提升活动。
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资金使用具体范围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现行规定确定。
第三十条 地方各级人社、财政部门应当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积极推进网上申报、网上审核、联网核查。对能依托管理信息系统或与相关单位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获得的个人及单位信息、资料的,可直接审核拨付补贴资金,不再要求单位及个人报送纸质材料。
第三十一条 就业补助资金的支付,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资金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二条 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内部风险防控。
地方各级人社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就业补助资金发放台账,做好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有效甄别享受补贴政策人员和单位的真实性,防止出现造假行为。落实好政府采购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规范采购行为。加强信息化建设,将享受补贴人员、项目补助单位、资金标准、预算安排和执行等情况及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与财政部门的信息共享。
第三十三条 各地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进就业补助资金的绩效管理。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应当根据
各地就业工作情况,定期委托第三方进行就业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对本地区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就业补助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减少结转结余。人社部门要按照本办法规定积极推动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确保资金用出成效。
第三十五条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将就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列入重点监督检查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聘请具备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第三方监督检查,自觉接受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监督。
第三十六条 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按照财政预决算管理的总体要求,做好预决算工作。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社、财政部门应当做好信息公开工作,通过当地媒体、部门网站等向社会公开就业工作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完成、各项补贴资金的使用等情况。
各项补贴资金的使用情况公开内容包括:享受各项补贴的单位名称或人员名单(含身份证号码)、补贴标准及具体金额等。其中,职业培训补贴还应公开培训的内容、取得的培训成果等;公益性岗位补贴还应公开公益性岗位名称、设立单位、安置人员名单、享受补贴时间等;求职创业补贴应在各高校初审时先行在校内公示。
第三十八条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建立就业补助资金“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就业补助资金的分配审核、使用管理等工作中,存在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对疏于管理、违规使用资金的地区,中央财政将相应扣减其下一就业补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取消下一其获得就业补助资金的资格,并在全国范围内予以通报。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省级财政、人社部门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依照本办法制定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社〔2015〕290号)同时废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茂名政企通运营团队 http://www.xiexiebang.com/mqt/
第五篇: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印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7月07日
来源:财政部网站
【E-mail推【字体:大中小】 荐
发送 】
关于印发《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社[2011]8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局:
为规范和加强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切实提高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反馈。
附件: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附件:
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提高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关于农村危房改造的相关政策、财政部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是指中央设立的用于支持地方开展农村危房改造的专项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两部分。第三条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分配使用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合理,公正客观。公平、合理地分配补助资金,避免产生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在优先支持贫困农户、并向财政困难地区倾斜的同时,整体推进全国农村危房改造。
(三)绩效评价,规范管理。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创新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机制。第四条地方各级财政、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切实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地方补助资金,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同时,不断创新农村危房改造投入机制,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等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第二章资金申请与资金分配 第五条省级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根据各地实际需要,按规定时间提出下一危房改造任务和补助资金申请及实施方案,并以正式文件联合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
第六条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根据当年全国农村危房改造规划、中 央补助资金预算安排情况以及省级有关部门申报危房改造任务和补助资金情况,统筹考虑各地农村危房户数、农户数、改造成本、改造效果、财力情况等因素,确定各地危房改造任务。
第七条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根据改造任务和补助标准,分配下达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
第八条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接到中央补助资金文件后30天内,根据辖区危房改造任务分配情况,将中央补助资金和本级政府安排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拨付到下级财政部门。市、县级财政部门也要积极安排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并及时将上级和本级政府安排的补助资金于30日内及时拨付到位。第九条县级财政部门、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支付、管理以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安排和支付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
第三章资金使用管理
第十条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支持对象为,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贫困户,优先支持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等贫困户危房改造。
第十一条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用途为,符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建村函[2009]69号)等有关文件规定的农村危房翻建、新建和修缮加固等支出,以及农村危房改造建筑节能示范户节能建筑材料购置、节能技术使用、取暖方式改进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支出。
第十二条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不得用于车辆、通讯设备购置及生活补贴等与农村危房改造无关的支出。第十三条 各地不得在中央补助资金中提取工作经费。地方财政可根据农村危房改造管理工作情况,安排必要的管理工作经费。第四章绩效考评
第十四条中央建立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对中央安排的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和评价。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进行绩效考评。
第十五条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绩效考评的内容包括:
(一)地方资金安排:主要考核省级及以下地方政府安排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规模以及资金到位情况。
(二)项目资金管理:主要考核有关资金管理制度建设、管理措施等情况。
(三)项目实施效果:主要考核危房改造任务完成和改造质量等情况。
(四)违规违纪行为:主要是被审计、财政监督机构、发改委稽察等部门查出或被新闻媒体曝光并经查实的违纪行为。
绩效考评结果是对各地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工作的综合评价,上一绩效考评结果将作为下一中央补助资金安排的参考因素。
第十六条省级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在每年2月底前联合上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农村危房改造进展情况、绩效考评情况以及中央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会同财政、发展改革部门,建立健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监管机制。对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的申请、评议、审核、审批意见和实际补助水平等情况,要实行公示公告制度。
第十八条 各级财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违规使用的责任追 究制度。对于不按照规定使用和管理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的,要严格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31号)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各级财政、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稽查等工作。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和各级发改稽察机构将对各地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不定期进行抽查。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各省级财政、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农村危房改造实施和资金管理细则。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