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混和运算课件人教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大家学会较难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并在一道式题中有两步的二级运算.(二)过程和方法明:确在式题计算中,两个小括号要同时进行脱式计算,从而提高大家的计算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大家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认真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个事物。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
和加、减法,都要先算乘法.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往右按顺序运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
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一套3本共36元 一套2本,每本15元一套《格林童话》和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共要多少钱? 100元买2套《格林童话》够吗?一本《格林童话》 和一套《十万个为什么》 共要多少钱? 注:同一套书中每本价格相等 一套3本共36元 一套2本 每本15元 一套5本共45元 注:同一套书中每本价格相等一本《格林童话》和一本《科学图画书》共要多少钱?这3种书各买1套共要多少钱?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做一做 19 + 5 × 3 = 19 + 15 = 34 54 ÷ 9 × 7 = 6 × 7 = 42 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为什么?
(1)36-6×536÷6×5(2)30×3-15×530÷3+15÷5(3)100÷5+8×5100+5×8+5
一、先用记号标出先算的部分,再进行递等式计算。150-320÷4 80×3-15×10 80+20-80+20 126÷7×9 15×6-75÷5 97-12×6+43(2)强强每分钟能打70个字,妮妮5分钟能打300个字。强强每分钟比妮妮多打几个字? 560÷8-300÷5(3)强强8分钟能打560个字,妮妮5分钟能打300个字。强强每分钟比妮妮多打几个字? 560÷8+300 ÷5(4)强强8分钟能打560个字,妮妮5分钟能打300个字。强强和妮妮每分钟共打几个字?(1)强强8分钟能打560个字,妮妮每分钟能打60个字。强强每分钟比妮妮多打几个字? 70-300÷5 560÷8-60
二、列出综合算式并用递等式计算。70×8+60 ×5(5)强强每分钟打70个字,打了8分钟,妮妮每分钟打60个字,打了5分钟。强强和妮妮共打了几个字? *
第二篇: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材包含集合和等量代换。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2、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3、关键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等量代换的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9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天平、相应的物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认识天平
1、取出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及法码。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称其重量。
理解只有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一样重,右边法码是多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
(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2、出示第2个图:
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
4、出示第3个图:
(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②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
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
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篇:二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5.混合运算 人教新版(2014秋)(含答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5.混合运算
一、单选题
1.9×5+9=()
A.27 B.36 C.54 D.30
2.把下面两个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是()
32-26=6
48÷6=8
A.48×(32-26)B.(32-26)×48 C.48÷(32-26)D.(32-26)÷48
3.小新买一把尺子花了3元,又买了8支彩笔,每支2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
A.3+8×2 B.2×(8+3)
4.4×7+2()3×8+3。
A.> B.< C.=
5.3×(2+3)=()
A.2 B.3 C.4 D.15
二、判断题
6.18-9×2=18
7.27-(10-5)
=17-5
=12
8.5+2×8=?这道题应先算加法,最后得数为56。
9.依据“
”不能推出“△-□”的差。
三、填空题
10.66+(19-8)=________
11.除数和商都是25,被除数是________,被除数和除数都是25,商是________.
12.想一想,填一填。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180,其中一个因数是20,另一个因数是________。
1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________÷4=100
________÷8=70
________×7=280
6×________=240
90÷________=30
________×2=800
四、解答题
14.超市购物。
(1)妈妈有100元,买8袋花生应找回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15.根据下表列出相应的综合算式,并计算。
五、综合题
16.解答题。
(1)买一个蛋糕的钱可以买多少袋饼干?
(2)买一个蛋糕和两瓶汽水共需要多少钱?
六、应用题
17.面包每个3元,饮料每瓶6元,饼干每包4元。
(1)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该付多少元?
(2)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在一道算式中,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先算乘法:9×5=45,再算加法:45+9=54,所以9×5+9=54,选C.
2.【答案】
C
【解析】【解答】用第一个算式的差作为第二个算式的除数,写成综合算式是:48÷(32-26).故答案为:C
【分析】判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确定第一个算式的得数在第二个算式中的位置,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每一个数字的位置.3.【答案】
A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列式:3+8×2,【分析】分析条件结合问题列出算式。
故选:A
4.【答案】
A
【解析】【解答】根据口诀计算:4×7+2=30,3×8+3=27,比较大小。
【分析】根据口诀计算再比较大小。
故选:A
5.【答案】
D
【解析】一道式题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第一步:2+3=5,第二步:3×5=15,所以3×(2+3)=15,选D.
二、判断题
6.【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18-9×2
=18-18
=0,原题计算错误.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观察数字和运算符号特点,此题含有减法和乘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按照顺序计算后即可作出判断.7.【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27-(10-5)
=27-5
=22,原题计算错误.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数字抄错了.8.【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5+2×8=?这道题应先算加法,最后得数为56。原题说法错误。
【分析】5+2×8=?这题应先算乘法,得数为21.9.【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由题意△=,□=12-o,所以△-□=-(12-o),求不出结果。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本题考点: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乘法与除法的互逆运算、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推导.
三、填空题
10.【答案】
【解析】一道式题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第一步:
先口算小括号里面的19-8=11,第二步:
口算66+
11=77,所以66+(19-8)=77
11.【答案】625;1
【解析】【解答】被除数:25×25=625;商:25÷25=1.故答案为:625
【分析】根据“被除数=商×除数”求出被除数;被除数和除数相等,商一定是1.12.【答案】9
【解析】【解答】解:180÷20=9
所以另一个因数是9。
故答案为:9。
【分析】根据乘与除的互逆关系,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即可列出除法算式,进行计算,解答此题。
13.【答案】400;560;40;40;3;400
【解析】【解答】解:100×4=400,所以400÷4=100;
70×8=560,所以560÷8=70;
280÷7=40,所以40×7=280;
240÷6=40,所以6×40=240;
90里面有3个30,所以90÷3=30;
800÷2=400,所以400×2=800。
故答案为:400;560;40;40;3;400
【分析】用商乘除数即可求出被除数;用被除数除以商即可求出除数;用积除以一个因数即可求出另一个因数。
四、解答题
14.【答案】
(1)100-8×9=28(元)
答:买8袋花生应找回28元。
(2)买7袋糖果多少钱?
7×7=49(元)
答:买7袋糖果49元。
【解析】【分析】(1)买8袋花生应找回的钱数=妈妈有的钱数-每袋花生的价钱×买花生的袋数,据此代入数据作答即可;
(2)题中告诉了四种物体的单价,可以提一个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例如买7袋糖果多少钱?解答时,用每袋糖果的价钱×7。
15.【答案】
解:(12+15)÷3=9
56÷(34-27)=8
【解析】
五、综合题
16.【答案】
(1)解:36÷6=6(袋)
(2)解:36+2×2=40(元)
【解析】
六、应用题
17.【答案】
(1)解:4×3+6=18(元)
(2)解:20-3×4=8(元)
【解析】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8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19页的内容及第121页练习二十三第5、8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2.能力目标:并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3.情感目标: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简算的依据。53 + 36 + 64 + 97 1.5 + 3.8 + 6.2 2.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加法运算定律的字母表示形式。3.老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a + b +c = a +(b +c)
二、教学实施: 1.老师设疑:当上面式中的字母表示分数时,这个定律还适用吗? 2.出示教材第119页的例2,学生计算两边是否相等,集体交流结果。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这一特点与整数加法的什么运算性质相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现在看来,这些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的两个数或三个数,它的范围可以理解包括了什么样的数? 结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19页“做一做”的第l 题及第121页的第5、7 题。学生在教材上填写,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19页“做一做”的第2 题。
学生根据数的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进行简算。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并说出简算的依据。3.完成教材第121页练习二十三的第8 题。
学先计计算出3个算式的结果:1/2-1/3=1/
6、1/3-1/4=1/
12、1/4-1/5=1/20。然后让学生观察,找规律,归纳出:1/N-1/(N+1)=1/[N*(N+1)](N≠0)再应用规律计算1/2+1/6+1/12+1/20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如何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分数加法。今后,在计算分数加法时,要注意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数的特点,灵活应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
五、教学反思:
掉以轻心惹的祸
复习环节,学生们不仅能够快速简算出结果,还能清楚说明应用了什么定律,我心头一喜“看来学生的基础扎实”。新授后完成做一做第1题和121页第5、7题时,学生们无论是填运算符号,还是填数据都既正确,又快速,我心头再喜“看来学生们很会迁移”。可在作业反馈中,当我留心批阅每位学生的中间过程时却发现虽然计算正确,但计算过程并非最简,在解答时还存在一些“瑕疵”。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下册 制作年历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精选)
制作年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年、月、日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的有序性。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制作年历的方法。
教具学具:
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书历各一份,硬卡纸、彩色笔。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你都见过什么样的年历?
(2)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年历:整本、单张、台历、书历。
(3)思考:这些年历都是怎样做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作年历(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
1.制作年历的步骤
(1)同学们思考一下,要制作一个年历,需要哪些步骤。
(2)学生汇报交流:
①先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
②一共12个月,每行4个月,排3行。
③可以把休息日用彩笔标出来。
2.制作年历
(1)分组合作。
(2)老师进行指导。
(3)把你知道的重要的日子标出来。
用心爱心专心1
3.展示与交流
(1)各组交流制作方法。
(2)引导发现各组制作年历的优点。
4.运用
想一想,制作后的年历还能做什么?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制作一个年历有哪些步骤?
用心爱心专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