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清明的说课稿
古诗清明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清明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清明的说课稿1教材分析:
《清明》是四年级单元练习中的诗,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学情分析:
现在学生学习古诗停留在简单的背诵、知大意阶段,对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很难走进去,对古诗学习兴趣不浓。
设计理念:
就是通过《清明》教学,使小学生具有不断学习古诗的动力、毅力、能力、转化力和创新力,使自身的语文能力不断地提升,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
诵读、想画面 体悟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清明》。
2、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通过对诗歌趣改的感知,使学生了解习作表达的不同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诗题。
1、清明刚过,清明节假期里你做了些什么?
2、学生谈话。了解清明的习俗:踏青、扫墓以及清明的气候特点。《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3、清明也是一个节气。
二、初诵古诗,学方法。
1、过渡:唐朝大诗人杜牧就有一首以《清明》为题的诗歌记下了他在清明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流传千古。提生试诵。
2、了解学习古诗的途径方法。
三、诵读想象,品诗境。
1、古代人读诗都是要吟的,我们不会,不妨展开想象把自己当做诗人拉长语调来读。
2、朗读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想象画面。清明,这是一个怎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雨纷纷”,在此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
3、朗读诗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想象画面。路上,是怎样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谁呢?为什么在雨中赶路?欲断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哪?“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4、连起来将第一个诗句吟诵一遍。探究: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吧?理解: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5、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情景交融。“雨纷纷”“欲断魂”中国人就是这样的含蓄,如果以后某一刻,你的心绪也是如此的纷乱,你也可以写下——细雨纷飞。
6、提炼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古诗、想画面、悟诗情)
7、自学最后两句:朗读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象画面。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8、汇报交流:学生朗读。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两人演出画面)找出两个动词:“问、指。”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象。“杏花村”: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9、想象诗外之境。诗人看到杏花村会怎么做呢?
四、资料补充,知作者。
杜牧(803一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五、感知变体,生诗情。
1.出示诗歌的变体。学生读感受。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更精简的是:“清明雨,断魂人,寻酒家,杏花村。”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2、清代才子纪晓岚改为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有人把此诗改为六言:“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标点稍变,竟成一首绝妙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让学生试改编一个。
3、小结:这种种形式都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下一个端午节、儿童欢喜和悲伤的每一天,都可以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形式记录下来。
六、总结全文,入诗境。
年年清明,也许在下一个清明节里,在纷纷的细雨中,说不定你们会轻轻的吟诵起来。齐诵《清明》。
古诗清明的说课稿2活动目标: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四)结束部分。
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活动反思: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
古诗清明的说课稿3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古诗、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2.能正确熟读古诗。
3.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清明节人们扫墓的心情。
活动准备:
1.古诗教学的'自制PPT。
2.幼儿前期经验准备: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活动过程:
入场:听《琵琶语》学古人漫步进场,感受古曲的气氛
教师:现在我们听着优美的古曲,慢慢的进场,然后轻轻地找个座位坐下来。
了解清明节的风俗。
教师:之前清明节,我们放了一个小长假,那请你们回忆一下,清明节你和家人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播放 清明介绍PPT,教师做相应的小结。
教师:小朋友说了很多清明节做的事,我们看看其他人会做些什么呢?
教师:清明节这天,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带着悲伤的表情,手捧着鲜花去祭拜去世的亲人 所以,清明节要去扫墓,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敬与怀念,也因此在清明前后,人们的心情都比较难过和悲伤。
学习古诗,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1.完整欣赏古诗两遍。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在清明节人们会做的事情,那古时候的诗人,在清明节这天会做些什么呢?
2.看背景图,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幼儿看图自由回答
3.句卡配对,进一步了解古诗大意教学反思。
(1)出示图卡,引导幼儿发现诗句与画面的匹配关系(2)观察图片,幼儿为诗句匹配图片。
教师:如果要给这些句卡宝宝找图片朋友,你们认为应该怎么找。谁能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教师:谁能为 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诗句 借问酒家何处有 对应哪一幅画面?
教师:那是谁回答老爷爷的?那个小孩。哦,最后一句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对应的就是第四幅图片了。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古诗和这些图画的关系了吗?原来图片上的内容说的就是古诗中的内容。
朗诵古诗1.幼儿整体诵读。
教师:那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清明》(出示字卡),写这首诗的诗人叫杜牧,他是唐代很有名的诗人现在我们一起看着图片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2.记忆大考验两遍。
3.幼儿跟读两遍。
4.表演
教师:你们读得真好听。那现在我们边读古诗边做动作,我们来表演一下这首古诗吧!
5.古诗接龙。
认字活动:学习明字。
教师讲述 明 的字源故事。
教师: 明 在甲骨文中是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表示日月照耀、明亮的意思,也解释为带来光明。金文和小篆的名字是由月和一个窗形的结构组成,意思是月光照进窗内,表示光亮之意。现在的明字则确定为日月之明了,一般用为光亮之义。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字宝宝读什么呀?(明)结束活动:欣赏歌曲《清明》。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清明》,它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古诗清明的说课稿4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观察讲述,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根据古诗讲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图片,提问,你在刚才的故事里,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呢?(古时候的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气怎么了?(下雨)
二、观看VCD,观赏体验,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小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
古时候,有一位杜牧的诗人,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5.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解读诗句,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
4.解读其中的诗句,理解个别字词“雨纷纷”、“欲断魂”、“借问”、“遥指”,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四、学习朗诵,表达感情,幼儿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慢慢跟读。
2.幼儿分组学念,感受古诗意境。
3.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表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提醒,注意表达合适的感情,轮流请几批幼儿。
4.请幼儿集体朗诵1-2遍,进一补感受古诗意境。
五、延伸活动。
1.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
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
活动反思: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如期而至了。清明节是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一个相应的阐释与表达系统,深入细致地融入民众生活。清明祭祖是中华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清明扫墓不仅是人们从感情上与祖先相联系,也是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古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关注。
作为一线的教师将清明传统与古诗巧妙地结合,使幼儿在诗情画意里感受由中华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体验清明的民族文化传统,使幼儿性情得以陶冶,真正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与传承。
第二篇:清明说课稿
《清明节》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今天的研讨交流活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清明节》。下面我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流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活动生成背景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从2008年开始,我国增加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中秋节、除夕为法定假日。这是政府为了保护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而做出的有力举措。但是众多的百姓却认为传统节日越过越没劲,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他们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对于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了解得少之又少,所以尽管能享受到因传统节日放假而带来的休闲时光,却因不知道该怎样过节而享受不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教会学生过传统节日,特别是内涵丰富的清明节,显得十分重要。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收集处理信息、汇报交流等多种实践能力。2.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并感受实践带来的愉悦和价值,激发他们挑战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3.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清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会关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通过合作调查访问、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展示与评价以及宣传推广实践成果等活动,突出“亲近传统、亲近自然、亲近英贤、亲近家人”这一主题。5.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话说清明、感受清明、缅怀先贤、思念亲人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传承文明、感恩孝亲的思想感情。
三、活动过程 接下来重点向大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阶段
三、交流、展示阶段
四、总结、评价阶段
学生在每阶段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同时依据评价表进行评价。(评价表后附)
第一环节:准备阶段(2课时)准备活动一: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关于清明节你想知道些什么,教师留给学生自主空间,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并板书学生的研究课题。教师指导学生从所有问题中选择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教师要求学生从中任选一项进行深入探究。
经过讨论,最终确定子课题为: 清明节的来历、传说和特点、习俗 清明又至怀英贤,弘孝道 清明时节赏诗歌 清明时节做润饼 准备活动二:成立小组,拟订方案
第一步:依据学生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分组,分组以主题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意愿为前提(小组人数在7-8人。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考虑小组好、中、差学生搭配)。分组后民主推选组长。
话清明——清明节的来历、传说和特点、习俗 念清明——清明又至怀英贤,弘孝道 赏清明——清明时节赏诗歌
尝“清明”——清明时节做润饼
第二步:在整个设计方案过程中,小组自主安排:活动方式、研究方法、小组分工等内容,由于是四年级了,教师只提供活动方案表。
第三步:方案展示、修改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案,教师依据学生方案进行指点改进。教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
第二环节,实施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以收集信息,整理资料为主,也是小组进行《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阶段。(在此环节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研究情况,教师要对一些问题给与指导)
活动时间:课外一周
活动内容:各组分头实践并收集好资料,做好展示准备。
成果呈现方式
1、编辑“清明”主题手抄报,展示学习收获;
2、通过写作抒发自己对先贤亲人的深情;
3、通过声情并茂的诗歌、散文朗诵,表达对先贤亲人的追念;
4、通过作润饼走近清明。教师指导方式:
第一小组《清明节的来历、传说和特点、习俗》
这个小组主要是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调查、采访来获取资料的。为了避免学生调查过程中走马观花,没有收获,于是在调查前我提示学生如何进行调查采访:
1、根据小组调查的内容选择好调查的地点,约好调查的时间,带好所需要的调查工具,如笔和本等。
2、要准备好访问的提纲,做好计划准备工作。
3、访问时要掌握交谈技巧,有礼貌的倾听被访者谈话,并注意做好记录。(由于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不同,在指导学生实施具体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多为学生提供“宽敞”的实践空间,“宽裕”的思考时间,宽松而安全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研究材料的支持以及探究方法的指导。在整个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关注,对于一些研究的偏差教师要给予指正,对于一些困难教师要帮助解决。)
第三小组:《清明又至怀英贤,弘孝道》
教师提供指导
1.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⑴中国文明网 ⑵民族魂网 ⑶血铸中华网 ⑷我们的文明网 2.指导学生制作手抄报
⑴内容重点突出,详略安排得当。⑵色彩和谐,图文并茂。
第四小组《清明时节做润饼》
因为这次活动中第四小组要去街上买制作润饼的材料,于是我有针对性地对孩子们进行了安全教育,要求做到:润饼在我心,安全心中记。制作润饼方法,可向家长、老师或上网查找制作方法。第三环节:交流,展示阶段(3课时)活动一 讲述——清明节的来历、传说和清明时节的特点和习俗
1、小组代表介绍本组参与活动的过程,向全班同学展示学习的成果。
2、通过手抄报进行展示。
活动二 缅怀,感恩——清明又至怀英贤,弘孝道。
1、说说清明祭祀过程中的迷信行为。
2、小组成员集体诵读缅怀英贤的一首诗篇。
3、展示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网上英雄纪念馆,小组成员谈自己最敬重的英贤及原因,并进行网上文明祭奠活动。
4、展示自己怀念亲人的作品。活动三 感受——诗情画意话清明
1、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2、由学生配乐有感情朗诵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美文。活动四:实践——现场制作润饼
学生在综合实践室一现场制作润饼,并与其他组分享。第四环节:总结评价阶段(2课时)
1、学生自由发言: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及以后打算。由于有了上一环节的充分活动,所以在交流环节我只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我带领其他小组对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评价,评价以吸取先进的经验为主,最后集体完成评价表。(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以鼓励为主,同时注重客观性,评价要分出等级达到促进目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阶段性评价表
活动主题 班级 姓名 时间
说明:以下每项评价分a、b、c三个等级,a代表优,b代表良好,c代表较差。学生自评以及小组互评、教师评,等级结论均填写在相应空格内。篇二:清明节综合实践说课稿
《清明节》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今天的研讨交流活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清明节》。下面我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流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
一、活动生成背景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从2008年开始,我国增加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中秋节、除夕为法定假日。这是政府为了保护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而做出的有力举措。但是众多的百姓却认为传统节日越过越没劲,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他们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对于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了解得少之又少,所以尽管能享受到因传统节日放假而带来的休闲时光,却因不知道该怎样过节而享受不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教会学生过传统节日,特别是内涵丰富的清明节,显得十分重要。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收集处理信息、汇报交流等多种实践能力。2.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并感受实践带来的愉悦和价值,激发他们挑战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3.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清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会关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通过合作调查访问、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展示与评价以及宣传推广实践成果等活动,突出“亲近传统、亲近自然、亲近英贤、亲近家人”这一主题。5.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话说清明、感受清明、缅怀先贤、思念亲人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传承文明、感恩孝亲的思想感情。
三、活动过程
接下来重点向大家介绍本节课的活动流程。
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阶段
三、交流、展示阶段
四、总结、评价阶段
学生在每阶段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同时依据评价表进行评价。(评价表后附)
第一环节:准备阶段(2课时)准备活动一: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关于清明节你想知道些什么,教师留给学生自主空间,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并板书学生的研究课题。教师指导学生从所有问题中选择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教师要求学生从中任选一项进行深入探究。
经过讨论,最终确定子课题为: 清明节的来历、传说和特点、习俗 清明又至怀英贤,弘孝道 清明时节赏诗歌 清明时节做润饼
准备活动二:成立小组,拟订方案
第一步:依据学生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分组,分组以主题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意愿为前提(小组人数在7-8人。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考虑小组好、中、差学生搭配)。分组后民主推选组长。话清明——清明节的来历、传说和特点、习俗 念清明——清明又至怀英贤,弘孝道 赏清明——清明时节赏诗歌
尝“清明”——清明时节做润饼
第二步:在整个设计方案过程中,小组自主安排:活动方式、研究方法、小组分工等内容,由于是四年级了,教师只提供活动方案表,以学生自立为主。
第三步:方案展示、修改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案,教师依据学生方案进行指点改进,并对方案进行鼓励性评价。
第二环节,实施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以收集信息,整理资料为主,也是小组进行《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阶段。(在此环节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研究情况,并对一些问题给与指导)
活动时间:课外一周
活动内容:各组分头实践并收集好资料,做好展示准备。成果呈现方式
1、编辑“清明”主题手抄报,展示学习收获;
2、通过写作抒发自己对先贤亲人的深情;
3、通过声情并茂的诗歌、散文朗诵,表达对先贤亲人的追念;
4、通过作润饼走近清明。?? 教师指导方式:
第一小组:话清明——《清明节的来历、传说和特点、习俗》
这个小组主要是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调查、采访来获取资料的。为了避免学生调查过程中走马观花,没有收获,于是在调查前我提示学生如何进行调查采访:
1、根据小组调查的内容选择好调查的地点,约好调查的时间,带好所需要的调查工具,如笔和本等。
2、要准备好访问的提纲,做好计划准备工作。
3、访问时要掌握交谈技巧,有礼貌的倾听被访者谈话,并注意做好记录。(由于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不同,在指导学生实施具体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多为学生提供“宽敞”的实践空间,“宽裕”的思考时间,宽松而安全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研究材料的支持以及探究方法的指导。在整个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关注,对于一些研究的偏差教师要给予指正,对于一些困难教师要帮助解决。)
第三小组:念清明——《清明又至怀英贤,弘孝道》
教师提供指导
1.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⑴中国文明网 ⑵民族魂网 ⑶血铸中华网 ⑷我们的文明网 2.指导学生制作手抄报
⑴内容重点突出,详略安排得当。⑵色彩和谐,图文并茂。
第四小组:尝清明——《清明时节做润饼》
因为这次活动中第四小组要去街上买制作润饼的材料,于是我有针对性地对孩子们进行了安全教育,要求做到:润饼在我心,安全心中记。制作润饼方法,可向家长、老师或上网查找制作方法。第三环节:交流,展示阶段(3课时)活动一 话清明——清明节的来历、传说和清明时节的特点和习俗
1、小组代表介绍本组参与活动的过程,向全班同学展示学习的成果。
2、通过手抄报进行展示。
活动二 念清明——清明又至怀英贤,弘孝道。
1、说说清明祭祀过程中的迷信行为。
2、说说清明祭祀中应注意什么。
3、组成员集体诵读缅怀英贤的一首诗篇。
4、展示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网上英雄纪念馆,小组成员谈自己最敬重的英贤及原因,并进行网上文明祭奠活动。
5、展示自己怀念亲人的作品。活动三 赏清明——诗情画意话清明
1、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2、由学生配乐有感情朗诵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美文。活动四:尝“清明”——现场做润饼
学生在综合实践室一现场做润饼,并与其他组分享,体验实践的快乐,合作的乐趣。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阶段(2课时)
1、学生自由发言:谈此次活动的收获。由于有了上一环节的充分活动,所以在交流环节我只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我带领其他小组对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评价,评价以吸取先进的经验为主,最后集体完成评价表。(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以鼓励为主,同时注重客观性,评价要分出等级达到促进目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阶段性评价表
活动主题 班级 姓名 时间
说明:以下每项评价分a、b、c三个等级,a代表优,b代表良好,c代表较差。学生自评以及小组互评、教师评,等级结论均填写在相应空格内。篇三:培智生活适应《清明》说课稿
培智生活适应《清明》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清明》。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情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生活适应课程是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国家却没有统一的教材。上海、深圳等地的培智学校出版了一些校本教材,我们作了遴选,最终确定使用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快乐生活》。
《清明》是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培智学校教材《快乐生活》八年级上册《生活适应》第四单元传统节日主题第一课的内容。教材的第一个环节是观察认识。用图片的方式介绍了清明节的几种传统风俗。第二个环节是温馨提示,提醒大家参加清明节传统活动时注意安全。教材最后留给师生拓展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予以补充。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智障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相关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设计意图及培智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时间,懂得相关传统习俗,并能注意安全。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学生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建构,了解清明节的来历,懂得相关传统风俗,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说学情和学法 智障学生智力低下,身心发育远远滞后于正常儿童。在我校就读的学生多为中、重度智障儿童,他们大多思维缓慢、语言滞后、行动迟钝、生活不能自理。我班十名智障学生大多属于此类,只有一名学生是脑瘫儿童,除了走路不稳外,智力和语言方面发展相对班里其他孩子要好一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常识性的知识比较多,我将本课分五步来进行教学。
第一步:导入新课,观察认识一些传统活动。
视频播放观看课文第一环节的相关图片。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从中看到了什么?老师小结并导入新课《清明》。
第二步:新授部分。讲解清明节的时间、来历、传统习俗,以及参加活动时注意安全等。
1、首先老师提出问题——清明节是哪一天?关于清明节同学们知道什么故事?在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般会进行什么活动?学生讨论发言。老师评价学生发言并小结清明节的时间和来历以及相关传统风俗。
2、结合季节提醒同学们参加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并分别就各种活动的注意事项详细谈一谈。
第三步:请学生谈谈自己家里在清明节这天曾经进行过什么活动,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第四步: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清明节的时间、来历和传统风俗,请学生说说参加活动时的注意事项。
第五步:家庭作业
与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了解家乡清明节的习俗。
六、说板书
扫墓 踏青
清明节
(一般在公历的4月5日)
我的说课完毕,请评委老师指正。篇四:《清明上河图》说课稿 25.《清明上河图》说课设计
一、说课题: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五课《清明上河图》。
二、说教材: 1.本课也是一篇说明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课文有六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开头部分的一句话,主要讲《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即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珍贵的代表作,而且是世界艺术长河中的珍贵文化遗产。随后介绍了这幅作品的作者、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并分三个部分详尽地描述了这幅画的具体内容。最后概括了这幅画的特点,并对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作了高度的评价。全文结构紧凑,语言生动精练,第二至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按观察顺序用状物的写法,写得具体、细致,栩栩如生。在文字表达方面,与前一课有相同的长处,而本课在介绍这幅名画时,使用了更多用于描述的词语。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3.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
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
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
(三)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不仅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影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结合本组课文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特点,以自主学习为径,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画、演、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
(二)学生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3.学生质疑问难。
六、说教学流程
合理有序的教学程序是实施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本课我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自读自悟能力”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读中思、思中悟、悟中情的目标,特制定以下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欣赏图画。(6分钟)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7分钟)
(三)熟读重点,想象欣赏。(15分钟)
(四)整体感知,交流体会。(7分钟)
(五)激励评价,自我发展。(5分钟)
(一)、激趣导入,欣赏图画。1.谈话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通过阅读一篇课文欣赏一幅世界名画——《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艺术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请欣赏,说说你的初步感受。2.出示课件: 《清明上河图》
先让学生看图,欣赏我国艺术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清明上河图》。然后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清明上河图》。最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了解有关这幅画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价值,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出示自学提示:
1.谁来介绍作者张择端?
2.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带字音的字。
出示字词投影片,指读。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3.再读课文,边读边看图画,同桌合作,在图画中找到课文具体描述的事物、人物和景象。
(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3.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有些问题可当场解决。如:“宅第”、“市 2.小组讨论、交流。招”等)
让学生自读课文,介绍作者。互读课文,同桌合作观察图画,在图画中找到课文具体描述的事物、人物和景象。然后汇报交流。让学生互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熟读重点,想象欣赏。
提出要求,布置自学。
1.从描述图画的三段文字中自选喜欢的一段,读熟。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
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自己练习口头描述图画中所画的场景,描述中要加上自己的想象。3.谁愿扮解说员,向游人介绍你喜欢的那个场景?(每一部分至少请两个学生介绍。)汇报交流:
(1)画了什么:(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重点句:(出示投影)
“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2).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3).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4)创设情景,当小导游
再次让学生感知《清明上河图》魅力和价值。把课本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整体感知,交流体会。1.默读第五自然段,划出能概括这幅画特点的词语,交谈这幅画的特点。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交谈这幅名画的价值。
在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1.读:默读课文2.画:划出能概括这幅画特点的词语。3.说:这幅画的特点。4.议:全班交流。让学生了解了它的价值、它的份量以及它的意义,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文化。
(五)激励评价,自我发展 1.师生共同对这节课进行评价和总结。2.自主选抄喜欢句子。
3.学习本文写法,介绍一幅图画内容和特点。
激励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差异性的练习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七、说教学理念
八、说板书设计 25.清明上河图
内容:市郊景象 汴河码头 繁华街市
特点:规模宏大 场面繁杂 鸟瞰构图
笔笔精到 惟妙惟肖
价值:艺术、历史目标篇五:探究《清明上河图》说课稿
说
课
稿
科 目: 历 史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工作单位:
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学习与探究之二
说课稿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7课学习与探究课。
一、说教材
(一)地位及作用: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7课学习与探究课。作为本单元内容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活动课帮助引导学生梳理和组织有关单元知识,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的动手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特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走进历史,学生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加深对宋代社会生活基本风貌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大胆设想、总结归纳、合作与表演以及收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传递历史信息有多种方式,绘画作品也是获取历史信息、感知历史的重要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认识到宋代经济发达,许多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小组的活动交流,培养合作共进的学习品质。
二、说学情
(一)从学生的认知起点看,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七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初步具备收集与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学习了两宋的历史后,学生对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情况已有初步认识。
(二)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探究问题,表现自我,学习兴奋点集中在直观、趣味性强的历史知识上,学习情感外显。
(三)从学习难度看,以小组为单位编排历史故事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生动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精神。
三、说教法
利用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较好的理解《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通过绘画与活动转换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北宋的社会生活。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通过欣赏、倾听介绍、观察、分析《清明上河图》,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培养观察、搜索、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展示同
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由图片导入
(二)学习新课
播放视频,让我们欣赏着这美妙的音乐,共同走进《清明上河图》这幅全景式画卷的艺术殿堂!
第一环节:欣赏与倾听
听:《清明上河图》的解说
看:《清明上河图》视频资料
记:记下观察到、听到的有价值的信息。
以上三个活动同时进行。学生:看画、听音乐、作记录。
教师设问:在看、听过程中记录下你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第二环节:讨论与交流
各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讨论自己获得的信息,在初步了解宋代社会生活与风俗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基础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检测交流成果。
第三环节:表现与展示
教师出示特别关注的问题: 1.《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尺寸多大?现藏于何处? 2.《清明上河图》全画大致可分为哪几段?描绘了 什么景象? 3.《清明上河图》反映的人物、建筑、交通工具有哪些? 4.图⑤中观察到的宋代娱乐场所是什么? 主要娱乐活动是什么? 5.图中人物“千男一女”,只有图⑧中一名妇女在从事生产行业,她正在船上干什么?你能从图中看出宋代妇女生活状况吗?
教师检测完学生掌握的情况,并总结。
第四环节:感知与遐想
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再次欣赏《清明上河图》。第五环节:合作与分享
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园》,我们从中看到了北宋的社会风貌,对北宋经济的发展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请各小组以《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组画面为素材,发挥想象充当小导游为其配上一段文字、相声、小品或者有趣的对话。
学生表演(略)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活动情况,并出示课后探究问题“如果让你做小导游,你准备怎么样带领大家领略如诗如画的肃南风光?”然后进行下一个环节。
欣赏与回味
播放音乐,结束本节课。
第三篇:清明古诗赏析
清明古诗赏析
壬戌清明作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鉴赏
首联写环境氛围,暗示斗争的情况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飘飞的轻云到了傍晚就阴沉沉的了,在忧愁中的人全然不觉时间已进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写的实际的天气,又是写的内心的感触:清的力量渐渐渗透已把天下遮掩。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后句,点出一个“愁”字,流露郁懑和时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颔联用双关语对比地写眼前的现实。“有泪”,形容花上的露珠。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鸟”来比喻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这种写法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屈原就常用香花和臭草来比喻忠与奸。那“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卸,芳不得薄兮”就是这类构意的始祖了。这样的写法,能够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
颈联感情强烈,饱含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将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的深沉幽愤,也有“万里悲风随邮塞,三年明月照思乡”的沉痛遗恨,慷慨悲壮而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尾联流露出失望之情。“龙蛇”这里是借代,代指志士。“龙蛇四海归无所”,指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抗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感。由此,表达了反清无望的幽愤。
全诗处处写到亡国之恨和难以回天之感,这是特点时节和特定环境触发的情思;而字里行间的坚毅之情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斗志的确令人震撼。屈大均被称为岭南诗界“三大家”之首,对近代的岭南诗风有较大的影响。
创作背景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是祭奠和怀念亲人、朋友、同志的一个日子。这天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并禁绝烟火,所以又称“寒食”。历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韩翃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宋之问的“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张继的“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宋代黄庭坚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杨万里的“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程颢的“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陈子龙的“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而作为遗民诗人的屈大均,在这天触景生情,将时节与自己的奋斗联系起来,抒发了反清无望的深沉幽愤和悲怆。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部――请问。
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清江引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注释
⑴门外柳:暗寓见柳伤别。古人每每以折柳指代友人或情人送别。
⑵雨细清明:化用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句意。
译文
黄莺在门外柳树梢啼唱,清明过后细雨纷纷飘零,还能再有多少天呢,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日里害相思,人儿憔悴消瘦,梨花小窗里,佳人正借酒消愁。
第四篇:清明古诗摘抄
清明古诗摘抄
清明古诗摘抄1
一、《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二、《长安清明言怀》(唐)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三、《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四、《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唐)来鹄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五、《洛阳清明日雨霁》(唐)李正封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
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
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
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六、《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七、《清明》(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八、《江南清明》(唐)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九、《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十、《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唐)张籍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十一、《清明日》(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十二、《湖寺清明夜遣怀》(唐)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十三、《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古诗摘抄2
11、《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12、《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13、《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4、《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15、《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16、《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17、《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18、《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19、《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20、《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清明古诗摘抄3
一、《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三、《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四、《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五、《清明》(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六、《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七、《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八、《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九、《清明》(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十、《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古诗摘抄4
001.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002.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003.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004.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005.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006.清明(唐)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007.清明(唐)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008.小寒食舟中作(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009.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010.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唐)胡皓
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
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
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
011.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012.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013.清明日(唐)李建勋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014.湖寺清明夜遣怀(唐)李群玉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015.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唐)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016.清明日龙门游泛(唐)李峤
晴晓国门通,都门蔼将发。纷纷洛阳道,南望伊川阙。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林窥二山动,水见千龛越。罗袂罥杨丝,香桡犯苔发。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
017.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018.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019.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020.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唐)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021.《渔歌子》柳如眉(唐)魏承班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022.襄阳寒食寄宇文籍(唐)窦巩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023.清明(唐)孙昌胤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024.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025.长安清明(唐)韦庄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026《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唐)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
卷帘直出画堂前。
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
含嚬不语恨春残。
027.清明日(唐)温庭筠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028.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唐)张籍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029.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唐)张继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030.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031.江南清明(唐)郑准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032.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033.长安清明言怀(唐)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034.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
(唐)张说
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摇扬花杂下,娇啭莺乱飞。绿渚传歌榜,红桥度舞旂。和风偏应律,细雨不沾衣。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
035.清明节郭侍御偶与李侍御、孔校书、
王秀才游开化寺(唐)崔元翰
山色入层城,钟声临复岫。
乘闲息边事,探异怜春候。曲阁下重阶,回廊遥对霤。
石间花遍落,草上云时覆。钻火见樵人,饮泉逢野兽。
道情亲法侣,时望登朝右。执宪纠奸邪,刊书正讹谬。
茂才当时选,公子生人秀。赠答继篇章,欢娱重朋旧。
垂帘独衰疾,击缶酬金奏。
036.《喜迁莺》清明节(唐)薛昭蕴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
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
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037.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038.寒食夜(唐)韩偓
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
039.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唐)韩偓
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
040.《满宫花》花正芳(唐)张泌
花正芳,楼似绮,寂寞上阳宫里。
钢笼金锁睡鸳鸯,帘冷露华珠翠。娇艳轻盈香雪腻,细雨黄莺双起。
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
041.《采桑子》风微帘幕清明近
(五代)冯延巳
风微帘幕清明近,花落春残。尊酒留欢,添尽罗衣怯夜寒。愁颜恰似烧残烛,珠泪阑干。也欲高拌,争奈相逢情万般。
042.《鹊踏枝》清明(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043.《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五代)冯延巳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044.清明(宋)高菊涧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045.《阮郎归》南国春半踏青时(宋)欧阳修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
046.《采桑子》清明上已西湖好(宋)欧阳修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047.寒食(宋)张镃
地僻人稀到,檐虚燕未过。
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
名字因农具,襟怀属钓蓑。
莫惊时节换,安分看如何。
048.《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宋)丘处机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
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
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
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049.《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宋)柳永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050.《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宋)王雱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
翠迳莺来,惊下乱红铺绣。
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
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忆高阳,人散后。
落花流水仍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清明古诗摘抄5
一、《清明日》(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二、《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三、《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四、《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五《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六、《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七、《清明》(现代)姚慎峰
入春时节暖花开,清明将至细雨来。
满山风景叶滴水,不知归去几徘徊。
八、《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九、《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十、《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第五篇:《古诗》说课稿
《古诗二首》说课稿
《古诗二首》说课稿1
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珍惜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内容是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然后再抒情,但表达出来的感情却完全不同。课后题要求比较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表达感情的不同,以及让学生明白怎样朗读才能读出感情。
说教学设计: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本着一个思想:六年级学生了,我不再就诗讲诗,而是通过当事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把学生的思绪引入那个场面,去体会全诗所表达的情感。也就是充分地运用古诗的外延,来解释诗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我主要运用对比教学法。
首先,我检测预习。要想新课进行的顺利,就必须有扎实的预习效果。我检测了以下三个方面,1、课文朗读是否正确流利;2、重点字词是否掌握扎实;3、古诗的大概了解。
检测过程中,我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称呼问题,他是作者和朋友亲密关系的一个体现;二是使的意思,他表明王维再见元二的不可预知性。
紧接着,我出示不同颜色的古诗,让孩子发现两首诗相同的结构:景+情。然后再逐诗学习,让孩子体会不同的诗不仅描写的景色不同,表达的感情更不相同。
《别董大》一诗,描写的景物非常凄凉,但是高适却用豪言状语激励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浅知诗意后,我出示董庭兰的资料,让孩子明白董的坎坷生平,并告诉孩子,当时高适也不得志。了解这一时代背景后,让孩子明白高适是一个达观,自信,对未来的生活抱着极大热情的人。体会完后,让孩子再读古诗,体会就会更深一层,他们知道,高适不仅仅是在勉励朋友,而且也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朗读时,就自然而然的激情满怀,那么此诗的豪迈也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紧接着,我又进行了《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这首诗的景色非常清新,但它在此起的作用是反衬安西的荒凉,进而体现了王维不想元二远去的依依惜别之情。此诗我的重点放在品酒上,一遍一遍地品酒,让学生品出悲伤,品出不舍,并且通过朗读把那种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完毕后,我同时出示两首诗,进行比较。同是送别诗,一首豪迈,一首缠绵,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孩子有些懵,我适时地出示了资料,让孩子明白《别董大》之所以豪迈,是因为高适家境的艰难造他乐观的生活态度,而王维少年得志中年受累则影响他总是惆怅满腹,于是《送元二使安西》则缠绵绯则。正是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两人的诗作风格迥异。在此,我给孩子举例:同样是送朋友去安西,高适写道“离魂莫愁怅,看取宝刀雄。”同样是在春柳歧路旁,高适写道:“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而王维却往往是:“不觉御沟上,衔悲执杯酒”。“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是王维赠别诗的一贯特色,而心怀仗剑报国之志,充满旷达豪迈之气,却是高适赠别诗的主要特征了。
通过这一番比较,孩子们不仅明白了诗中景不同,情不同,而且还知道了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当然,他们的理解也及时的通过朗读展示给了大家。而我所举的例子,也是给学生拓展,虽然他们不一定能理解,但我想这是一个熏陶的过程。很可能在发现两个诗人迥异的风格之后,会对他们的诗作感兴趣,当然也就会找些赠别诗来读,那就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课的最后,我还设计了情景让孩子反复地记忆诵读名句,我的目的是把积累进行到底!
我的整个教学思路就是这些了,当然这只是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相信经过大家的指点,我们学校的古诗教学会趋于成熟,而于我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蜕变过程,它会使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更加精彩!
《古诗二首》说课稿2
教学要求: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理解并掌握“方好、毕竟、淡妆浓抹”等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3、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
教学难点:
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西湖,是一首精致的诗,一幅天然的画,是一首悠悠的歌。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播放西湖图片)今天,让我们走近宋朝两位诗人苏轼和杨万里,去看一看他们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先来看第一首苏轼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一)配乐朗读。(播放《饮湖上初晴后雨》视频朗读)
(二)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四)齐读。
三、提示方法,学习古诗。
(一)提示学习古诗的方法:(出示)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二)课前我们已经要求同学按照提示的方法进行了自学,现在整理一下你自学的成果,准备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三)小组合作,交流所得。
如果有争议或者疑惑,等会儿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四)全班交流,共同探讨。
1、知诗人,解诗题。
知诗人:作者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先后两次在杭州为官,“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均因他而得名。苏轼创作了众多关于西湖景物的诗,西湖也因此平添了许多人文气息与奇丽的色彩。《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文中选的是第二首,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出示)
解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可以调整一下——“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抓字眼,明诗意。
抓住“潋滟”、“空濛”、“奇”、“西子”引导学生理解。
前两句:“水光潋滟”“山色空濛”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色?(出示)
诗人用凝练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晴一雨的西湖,正应和了题目中的哪个词?(初晴后雨)
一个“晴方好”,一个“雨亦奇”,又与下文哪个词两相呼应?(总相宜)后两句:这是一种什么修辞?你认为用得怎么样?
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3、想意境,悟诗情。
(1)自己想象着诗中描写的景色,有感情的读一读古诗。(播放音乐)
(2)找同学来读,其他人闭眼想象。
(3)交流感受: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品读诗文,体验情感。
(一)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想象一下,此时此刻正在西湖边上饮酒的苏轼他的心情会是怎样?
(二)带着这种心情诵读古诗。
(三)小结:西湖景致宜人,真是美不胜收。才情横溢的诗人苏轼有感而发,挥笔写下
2了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随即跃然纸上,鲜活传神。
(四)请把自己当成作者置身于西湖,再来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吧!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一)请同学自由地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苏轼笔下西湖美景晴雨皆宜,脍炙人口;杨万里的这首赞美西湖的诗也同样流传千古,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不同诗人的眼中西湖又该是怎样不同的美丽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欣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一)教师范读。(出示)
(二)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四)齐读古诗。
三、运用方法,再学古诗。
(一)出示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出示)
(二)推选同学或自荐按学习步骤组织全班共同进行交流、探讨,读懂古诗。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1)能说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
(2)美在那儿?用你的话说说好吗?(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接天无穷碧)
“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是照应接天,指范围广。”“可能是指很绿,绿得很美,绿得难以形容。”“也许是指有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此诗除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阳光下的荷花,格外红艳!)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映日、别样红)
“映日”是什么时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样红”是什么意思呢?(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
3(4)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5)同学们对这两句话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们也能读好!邻桌之间相互诵读。指名读。
(6)出示配乐荷花景图组。
(7)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好吗?(出示:莲叶、荷花、淡景为背景的古诗)
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美丽清新画面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两句。
(8)赞西湖。(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的情感。)相机理解诗中的“毕竟”、“四时”。
3、想意境,悟诗情。(出示)
(1)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当你和友人畅谈一夜后,从寺中走出,一幅清秀幽雅的荷花图跃入眼帘,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漫步岸边、与友人依依惜别时,阵阵荷香迎面飘来、沁入心脾,你会不由自主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荡舟湖中,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穿梭而过依依话别时,忽见阳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莹剔透,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2)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这是怎么回事呢?
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
(3)让我们继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闭上眼睛,在头脑中绘制一幅西湖荷塘的水墨画。想象着这么多美丽可爱的荷花荷叶就在你的眼前,清风徐来、荷香阵阵,同学们,你们瞧见了吗,那满塘的荷叶(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随风摇曳)再看那星星点点的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娇艳动人)此时,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枚荷叶,荷塘里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你的动作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4)配乐背诵。
《古诗二首》说课稿3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本第四册第六课《古诗二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这一课安排了《春晓》和《草》这两首古诗。两者相比,《草》难度较之《春晓》稍大些。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按照课文编排顺序,先教《春晓》再教《草》。而我却认为,把难度稍大的《草》提前教学更合适。因为,在学《草》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突破了有些字的古今义有所区别这个难点,那么让学生再学《春晓》就可以迎刃而解。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夜宿山寺》。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由此可见,学好古诗《草》是这课教学的关键。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草》这首古诗。(出示图片并板书:草)
《草》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锄禾》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字词的古今义基本一致。而《草》这首古诗中,一些字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离离”这个词,在古诗中是指野草茂盛的样子,而现在“离”则是分离或距离等意思,字义完全不同。像这样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在学生今后所要学习的古诗中还有很多。那么,了解字词的古今义有所区别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草》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诗句含义的理解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那么,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我制定了以下5个教学目标:
1.掌握4个生字:离、荣、烧、尽,着重理解“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意思。这个目标也是针对课后练习1的要求制定的。根据课后练习
2、3的要求,我又制定了接下去两个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能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了解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5.初步了解学习古诗可以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个步骤学习。当然,这仅仅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模式。
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草》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二是:引导学生学《春晓》,补充学习《咏鹅》、《夜宿山寺》。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二、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五个步骤(贴卡片),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学生对于《草》这个诗题都能理解,可以让他们说说草是怎样的。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春晓》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春晓”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板书:白居易)他一生中写了很多诗歌,大多数诗歌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痛苦。白居易特别重感情,有一次,他的朋友要与他离别,他就写下了《草》这首诗。那白居易想借《草》告诉友人什么呢?通过提问,使学生疑窦顿生,激发求知欲。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通过这一个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板书:离离枯荣尽)“点”在什么上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疑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尽”的定义项是“完”。对于“枯、荣”的字义,我出示表示野草春夏秋冬生长情况的四幅图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帮助。(幻灯出示:)要求他们想想,“枯、荣”分别应填在哪幅图下?学生如把“枯”填在干枯的野草下,把“荣”填在茂盛的野草下,那么就理解字义了。至于“离离”在古诗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查不出,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求教老师。比如说:“老师,这个词语我弄不懂,请你帮助解决吧!”这样设计看似多余的,与教学无关,实际上我却颇有用意。力在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始终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破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理解“离离”呢?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草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学生可能回答“很茂盛、绿油油、密密麻麻”等,那么“离离”的意思就解决了。我再请学生说说“离”现在的意思是什么?从而揭示有些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离离”,还有“走”。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而现在则是行走的意思。像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要求学生课后去找一找。
解决了字义后,我请学生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回忆:串讲诗句时可以变换词序,也可以适当添字,使句子完整连贯。这在《锄禾》这首诗中已有所渗透。然后让学生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教师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地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入诗境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学生已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但诗句所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还不够具体、丰满。我就让学生一边听教师配乐朗诵,一边展开想象,想象眼前有哪几幅画面。(板书:想象画面)当然,这段音乐的选择是有要求的。先是一段优美跳跃的钢琴曲,伴随着一串琶音,显示野草蓬勃地生长。紧接着,音乐变得缓慢、沉重,似有秋风扫落叶的感觉。然后,音乐力度突然加强,变得急促、狂乱,最后又回到第一段优美欢快的音乐中。学生的想象力跟着音乐一起飞翔,眼前会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根据他们的描绘随机出现相应的多媒体画面。这样,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比如,在出示了“大火烧野草”和“野草又重新生长”这两幅画面后,我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两幅画后,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在思考什么?通过这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就会由“野火烧不尽”想到野草还有根,从而明白,野草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并通过赞美性朗读来加深对诗句含义的理解。
5.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觉来,我分四步进行教学:
(1)确定基调,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去读。(板书:赞美之情)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技巧指导。比如说:“离离原上草”这一句我要求学生“原”念拖长音,整句话速度放慢,读出草原辽阔的样子。(师范读)指导学生读“春风吹又生”这句时,我用语言来激发孩子的情感:“春天到了,小草又从泥土里钻出来了,你感到高兴吗?”要求学生读出惊喜之情。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者和谐的共振。在这之后,我又首尾呼应,要求学生思考:白居易借《草》这首诗想告诉友人什么呢?我设计了一个动笔练习,以“朋友啊!”开头,让学生接下去自己写一写。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步曲既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路子,又是教师教学古诗的一种路子。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和不断的启发诱导,能扎实地落实重点,突破重点,完成教学目标,这也是我教学《草》的主要特色。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草》,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懂得了是由白居易所作”、“懂得了字、词、句的意思”等等,但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内容上的概括,应该引导学生更深一步,从学习古诗的规律上说一说。像有的字词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规律性的知识、学习古诗可按这五个步骤等。当然,学生只要大概能说出就差不多了,不必要求太高,因为现在刚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三、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出示《草》的后四行(幻灯出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告诉学生原诗共有八行诗句,课文节选了前四行,接下去四行诗句请他们课后查资料、查字典、请教师长,自己想办法去弄懂,这是对《草》的后继学习,也是对学生持续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春晓》,让学生根据五步曲自学,找找哪些字的古今义发生了变化,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赞美春光的情感。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夜宿山寺》这两首古诗,可以同桌讨论。当然,对于补充的教材,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差不多了。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
《古诗二首》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池上》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而又不知道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小池》将池、泉、流、荷和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这两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极易被学生理解,适合学生去吟诵积累。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两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一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步知道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四、说教法
本课是对古诗的赏析和学习,我采取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池上》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3)汇报交流。
2.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
师引导: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画出来。(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指名读诗。
(4)教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A.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
B.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
A.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
B.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C.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齐读)
D.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A.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B.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7)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自读、指2—3名学生读、齐读。)
(8)猜诗人的行为、心理:
A.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
B.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C.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D.指导朗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1.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小池》
(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师导言: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了,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
4.导入新课,揭题。
师: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5.学生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教师导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
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自由朗读古诗,要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老师再读。
(2)这首古诗读起来很优美,你会读吗?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1.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2.理解诗意。
(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①教师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
②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到水面,忽明忽暗。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③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
④“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诗时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
⑤引言: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3.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知道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出示课件:满池的荷花的图片及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古诗二首》说课稿5
说教材
《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拂堤杨柳,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说学情
2年级的学生好动,许多行为习惯还正在培养,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开学时。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本班学生不善于举手发言,一小部分学生会也不举手。
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三个目标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的。三项目标中,我把正确认读生字作为学习重点,因为2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难点为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春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图画再现,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体验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以上的教学方法都将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以画助记、合作交流、朗读体验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首先采用提问式,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直接导入课题《村居》,随机认识“村”这个字。
(二)在读通读顺中学习字词首先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音,为下面学生自由读古诗做了铺垫,同桌互相认读生字、朗读古诗。其次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出本节课要求认识的字词,认读生字利用各种方法,在学习字词的时候,巧妙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引出诗句,进行朗读。这样由字到词到句就简单多了。
(三)在入情入境中诵读首先想象着春天美丽的景色进行朗读,其次划分节奏指导朗读,在读通顺、读出节奏感之后再进行联系生活,指导有感情朗读。最后就是引导背诵。
在拓展延伸中积累语言把你搜集到描写春天的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然后进行小结,《村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还有很多诗人曾经赞美过美丽的春姑娘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教学意图:此环节通过积累朗读,使学生在拓展延伸中学会积累。】
(四)指导书写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3个。先读拼音,数数有几画,观察关键笔画的占格位置,指导竖心旁的写法,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扩词,课堂展评。
《古诗二首》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手法独特,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已经开阔,有种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本诗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与写景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果大量的故事,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们能够也有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准多音字“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①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上;教学难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上。
四、说教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分别教授两首古诗。采用教学模式:激趣导入——学习生字——古诗赏读——互动交流。
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激趣导入。课件播放西湖美景、净慈寺风光,教师讲解西湖美景,引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墨宝,其中就有诗人杨万里。展示杨万里的简介,直接导入要学的诗题,请同学齐读解读。
2.学习生字。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跟读,齐读,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音韵美。同桌之间互相正音,小组比赛认读生字词。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字拆解后编顺口溜或字谜来记忆。
开火车认读生字,根据动画演示,描红书写,教师巡视,相机纠正,请同桌之间互相评价。
3.古诗赏读。逐句讲解,指名学生读,说出自己的感受,再给出生词解释,指名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佐以西湖四时风光、荷花映日图片加深理解。杨万里的诗语言浅显易懂,所以不必逐字深讲,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知。引导学生发现“碧”“红”突出的视觉感。
4.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曾读过的关于西湖风光的诗。根据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述这首诗描绘的画面,相互评议,比赛背诵。
《古诗二首》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二首《咏柳》。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春天为人文主题,依次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三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描绘了春天的足迹,激发学生发现、观察、感受春天。
古诗《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四、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学生学习诗歌也正逢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对诗句内容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说教法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六、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读、写、说”的方法学习诗歌。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为主线”的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首先投影春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后,我顺势引导:“你怎么知道是春季呢?”接着小结:“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咏柳》。”(板书:《咏柳》)解题并介绍作者,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习中。
(二)初读古诗,读写生字
1、读准字音。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发情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识记字形
识字写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利用已知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说顺口溜、换部首变魔法等识记字形,再全班汇报。之后利用生字卡做开火车的游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让学生在快乐中牢固记忆生字。
3、指导书写生字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特别注重有重点地指导。“碧、绿、剪”是学生识记和书写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写好“碧”等难写的字,然后让学生书写,并且关注他们的书写姿势,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整体感知。
生字障碍扫除后,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再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学习前两句诗。
我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柳树,想象他们像什么?我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的加以补充、描述。这样让学生不但在观察想象中解诗意,悟诗情,而且在读中明白了“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出诗句中比喻的精妙。
2、学习3、4句。
再让学生局部观察柳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叶的细小,想想诗人由此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节奏。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谁裁出”,“似剪刀”来了解柳叶的细小以及春风的灵巧。我让学生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还裁出了什么?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灵巧,感受春天的美好。
(四)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诗意情感及学习古诗方法:
(1)诗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叶子,好像是用碧玉装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2)主题感悟:《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提问:春风还剪出了什么?拓展学生想象。最后,我用课件出示几句跟春天有关的诗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既积累了古诗,又增加了识字量。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以简洁明了为主,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以加深记忆。
九、说练习
1.(检查背诵情况)碧玉妆成一树高,。
不知细叶谁裁出,()。
2.(检查比喻手法掌握情况)《咏柳》的前两句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柳叶比(),因为两者()相同;把柳条比作(),因为两者的()和()相似,体现了柳条的柔美。
十、说反思
1、整个教学过程,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画促说,以读促想,充分关注到学生学法的指导。适时注重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去读、去说、去想象。
2、紧抓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每一步设计无论是开课的激趣还是初读检查、吟诵环节,我都力求让学生带着盎然的兴趣进行到底。
3、因为文本的内容是一首古诗,针对古诗的内容少、画面感强等特点,于是我让学生从生活踏入诗歌的殿堂,然后由诗中走入大自然。
十一、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教学中,应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2.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及找识字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3.注意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习写话,消解写作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4.二年级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课堂上既需要想法调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又要掌控好课堂授课时间,不宜过长。
《古诗二首》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古诗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以前吟诵过哪些有关荷的诗歌。(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图片:西湖荷塘远景)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哪些词语的意思你明白了,交流。
毕竟:到底。
无穷碧:无边的青绿。
别样红:和往常不一样的红。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四、指导诵读,悟诗情。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毕竟西湖六月中”:毕竟是西湖盛夏六月的景色啊,
“风光不与四时同”:跟其他季节的风光就是不一样。
“接天莲叶无穷碧”:满湖莲叶、荷花一望无际,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朝阳辉映下,朵朵荷花分外红艳,片片莲叶更加青翠。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如果你能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就能理解得更深入。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3、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你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4、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设想一下,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5、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6、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六、拓展延伸
复习《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七十首》中的其他送别诗。
七、迁移运用,创诗文。
1、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常熟春景,写一两句诗或优美句子。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常熟春景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2、仿写优美句子。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教师巡视。
3、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的大自然越来越美。
《古诗二首》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古诗两首《池上》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全诗以活泼朴实的白描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
设计理念:语文课标前言就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力。”所以在设计该环节时,我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和年龄特点与课文的难易程度来进行如下设计。
学情分析:
由于近一年时间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即:
一、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重点留预习内容。让他们通过长期的预习课文内容来并进行批注等的方法,使他们到课上学习时能得心应手,也能够由此形成一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合作探究能力。课前的预习是浅层次上的读懂课文,上课再梳理文章必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矛盾就会产生火花,而火花就必定会引发思考,所以就会深层理解文章,而合作探究正是为达到让他们交流彼此学习经验,体验自我学习的成功感和博采众家所长的目的'而进行的。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乱笔头,天天说不如日日记来得更有效果。对于艺术而言,很多时候灵感转瞬即逝,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的灵感与疑惑也是转眼间就不见,只有抓住这灵感与疑惑就能走近答案的边缘。这也是自我学习成功感的体验。三者紧密相联,可以顺向相生,行成良性循环,也可以逆向相克,造成恶性阻力。我班学生由于进行了一定的训练,所以基本上可以做到以上三点。
本篇古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撑船偷采白莲蓬的情景,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与此类似,所以更容易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文章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所以极易被学生理解。学生在此诗之前已经有了学习诗词的经验和方法,所以利用此诗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轻松的感受到古诗并不是生涩难懂的,只要方法得当,完全可以领略到诗境我悠远与绵长。﹙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培养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
2、学会结合图画理解诗文内容。
3、根据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3.培养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读书指导法,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等。
2、学法: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同学们,你们小时候都做过那些有意思的事交流一下吧!
2、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伟大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顽童在做些什么吧。﹙板书课题﹚《池上》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4、课题质疑:看到《池上》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池上是什么池?什么人在池上?池上都有些什么?为什么要来到池上?)﹙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自学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合作探究2.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2、巡视指导。
二、交流反馈
(1)读诗解词。(指名让学生读诗并让学生找到每一句中重点的词,并进行解答。)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撑,说明很用力,孩子小,胖乎乎的表情动作多可爱。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偷:偷偷
采:摘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2)懂诗句。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理解的诗句,一人一句,可以质疑,可以补充。
(在这一部分当中应该注意“偷”字的理解,“白莲”是莲花还是莲蓬,通过产生的质疑让学生体会到图文结合的重要性。)(3)指导朗读,重点体会“撑、偷、藏、开”等字应该读出淘气、可爱、质朴、天真的意味来。
同桌读、指名读、赛读、欣赏学习读好的学生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掌握学生读的程度,以能完成感受到小孩子的天真可爱为完成任务。)
(4)明大意。完整地说一说诗的大意。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互相说,选说的好的说给大家听
⑶教师引导指导说。
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通过“撑、偷、藏、开”字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小孩子当时怎么撑的小艇,当时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来详细描画诗外的形象,要俱体、
生动,语句优美。如:小家伙用力地支着船篙,把劲儿都用上了,也走不快,胖乎乎的小脸上满是汗水,弄得小脸都花了。
3、写感受
试一试能不能把你眼前的这幅画用手中的笔写下来呢,把诗变成一篇小文章呢?
⑵交流评价写提好的作品。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为主要形式,让学生说的时既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又能拮取别人的想法中的优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听、说、读、写贯穿整个环节,不仅会听会说还要下笔成文。
四、总结全诗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感受。(学习方法、内容感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古诗二首》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古诗二首》中选编的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诗均为描写西湖美景的佳作,集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为一体,但风景、意境又各不相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疏导治理有方,留下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由此而得名的景观。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的同时,苏轼也创作了众多关于西湖的诗作。本诗便是其中的一首,乃是用凝练的笔触从天气的对比入手,将西湖喻为西子,把西湖婀娜多姿的阴柔美描写得生动传神,尽显苏轼才气之不同凡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杨万里送别友人时,在净慈寺所看到的西湖美景,从6月与其它季节对比入手,描绘出清晨西湖上荷花在初升太阳的映照下,娇艳含露,莲叶无穷无际,一碧千里的宏大绚烂的画面。两诗选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展示出了不同的“西子”之美。
本单元文化主题是情越山水间,而本课又处于这一单元的开篇位置。一进入这个单元便以古诗意境优美、耐人回味的文体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这一单元主题的阅读兴趣,是激发学生热爱、向往自然景观的好教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两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诵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心品读诗文,小组合作学习,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
2、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风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西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感悟诗句的画面与意境之美。
二、说学生
我所教的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灵活,敢于质疑,且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批注等。他们乐于和同伴们一起讨论交流。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深入文本。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采用自读自悟法,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在反复、形式多样的读中,感悟西湖之美。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这里就第一课时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一说明。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激发兴趣,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精读品味——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激发兴趣,自读自悟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组西湖的风景图片,配以优美恰当的音乐边作讲述:西湖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如果说这些生动的图片是有形地记录下了西湖的绰约风姿,那么古诗就是以简洁却意境深远的文字展示出西湖的迷人风韵。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我这样处理,有声有色,直观形象的画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交流苏轼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与西湖的不解之缘。文如其人,诗由心生,了解这些背景资料,就为学生感受作者对西湖观察之细,用心用情之恳切,打下认知基础。
在将两首诗读正确、流利后,我再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将诗句中写景的词语画下来,借助工具书及资料理解诗意。这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探寻新知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留足自读的时间,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读书方法继续得到锻炼。
(二)合作探究,精读品味
根据学生乐于和同伴进行讨论、交流的情况,我再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自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集体交流,并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西湖画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然而,只有有了开放性的问题作定向,鸟才能在茫茫天空中找到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大海中寻到跃的目标。因此,这样处理,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和交流有路可循,有章可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感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不同画面,并且通过追问“浓妆时的西湖是什么样?”“淡抹时的西湖又会是如何景致?”使学生感受到:哦,原来空濛山色是其淡雅的妆饰,潋滟的水沟是它浓艳的粉脂,进而体会作者把晴雨皆宜的西湖比作西子之精妙。在此理解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所感,读出诗之韵味。以上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贯彻始终,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诗句的意境后,语言文字已经变得形象立体了。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联系课初所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来品味作者此时的心情,并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去吟诵,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充分感受古诗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在学习本诗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西湖的另一番景象,激发学生对西湖景观的向往、热爱之情。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的诗样的教育,我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情激情,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享受情感的熏陶,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