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古诗《清明》有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古诗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在他乡的诗人心中的苦闷。当时,天阴沉沉的,诗人在急急地赶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剧了心中的苦闷。于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询问何处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读完这首古诗,我似乎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着朦朦细雨,来来往往的扫墓人,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形单影只,前去为故亡的亲人扫墓。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青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好一个伤感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图画。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断魂”,本是形人们悲痛欲绝的心境,意同痛断肝肠。逝者已去,当时那种哭天抢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对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难于割断,一个“欲”字,又使扫墓人此时此刻怀念逝者的那种断魂般的伤感呼之欲出。祭奠先人,碑前洒上一杯酒,寄托哀思。环顾四周,唯见一片烟雨茫茫,不见人家与炊烟,何处沽得一壶酒?忽见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来。上前打听,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全诗至为此,凝固成一幅静止的图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杜牧这首古诗已成了清明扫墓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个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衬托着人们对远逝亲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处,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意境深远,寂寞空旷。
第二篇:读古诗《蜂》有感
读古诗《蜂》有感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中讲蜂采花配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们。这首诗歌颂了蜜蜂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蜜蜂为采蜜终日忙碌,走遍山野田地,从来没有偷懒过,而配出诱人的、又香又甜的蜜却不是留给自己享用,而是留给人们享用的。诗人用诗句寄托自己对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所赞叹。读到最后2句,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班主任林老师。清秀的她做事细心,勤勤恳恳,无微不至爱护我们,对教学认真负责。今天,我发现林老师放学前不时地咳嗽,但她还是不停地说话,那声音十分沙哑,比平时小声了点,但远比平时吃力,还一个一个点名叫那些作业做错的同学的名字,请他们上到讲台,辅导他们补做和订正。
林老师就像默默无闻的蜜蜂一样,总是辛勤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从来不求回报。上课时,老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传给我们,爱护关怀着我们。
我喜欢蜜蜂,读着这首诗,还让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要学习蜜蜂这种默默无私奉献和不求回报的精神,这样你也会永远受到别人的欢迎。
江门市圭峰小学四年级 张可蕾
第三篇:读《古诗三百首》有感
读《古诗三百首》有感
学校: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中子初级中学班级:八年级一班姓名:宁志聪
邮编628013电话:(0839)8670136
看着“竹外桃花三两枝”赏着“一行白鹭上青天”,听着“夜来风雨声”,感悟着“低头思故乡”我手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嗅着作品的缕缕清香,吟着这些优美动听感人肺腑的诗章,心也随着一起陶醉在这些作品里,我的情感也随它们荡漾。
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于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当这首诗的每一个字如珍珠般跳进我眼帘时,我脑中立即展现一幅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景象,此时此刻在我心中也与诗人一样对春天的来临涌出一种喜悦的感觉。
怒
当读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时,顿时被韩愈的激愤之情所感染,一腔怒火全奸臣这个字眼上。当又读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时,被韩愈的那一颗赤胆忠心所感染,被韩愈那大无畏的报国精神所震撼。
哀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用他的笔调涂写出另一种心情——哀伤。屈原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读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对诗圣,对屈原的悲惨报以极大的同情,同时也体味了一种对人生,对现实无可奈何哀伤。
乐
王安石的名句“总把新桃换旧符”终于把我从悲惨世界中拉出来。我听着耳边恍惚的爆竹声,想象着人们欢度春节的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春光如在眼前,心情怎能不快乐呢? 这就是我痴迷的《古诗词三百首》的原因。翻开它时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感人的换面感动你,有可敬的人物启迪你。《古诗词三百首》真让我痴迷。
点评:
文章结构合理,流畅连贯,自然通达,小作者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诗词当中,写了自己的感受,段落分明,可读性强。
指导教师:王莉萍
第四篇:我读古诗春晓有感
我读古诗春晓有感
小语课本中编排的古诗,都配有图画,这对教者在执教职工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是很有帮助的。在教学古诗《春晓》时,我采用了品诗、评画、构画三步教学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品诗
即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理解诗歌内容。学生通过查字典、讨论,重点解决了“晓”、“处处”、“闻”、“啼鸟”、“知多少”等词语的意思,然后我又要求他们连词成句,解释整句乃至整首诗的意思。接着问:“诗歌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学生概括出:“诗歌描写了春天的早晨鸟语花香,风雨过后落花满地的景象。”(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古诗题目)
二、评画
在了解了整首诗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我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诗文拉向了边上的插图,我充满感情地启发学生:“整首诗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看插图,你觉得画家画得如何?”画面上红花绿柳,溪流潺潺,活泼可爱的小鸟停在枝头。待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到其中的美之后,我又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诗句,图文对照之后发表意见。学生通过再一次逐字逐句咀嚼诗句,更仔细地观察图画,有了不少新的发现。
第五篇:读古诗《赤壁》有感500字
读古诗《赤壁》有感500字
初20班谢泽毅
我读了这古诗很有感触,很是欣赏杜牧的才华,但同时我也很同情杜牧那生不逢时,空有一身的本领,却没被重用的悲惨遭遇。
前两句说的是诗人在外面捡到了一把已经生锈的折戟,洗干净以后发现这是前朝赤壁大战时期留下的古物,于是,诗人感慨万千。
后两句说赤壁之战中,周瑜借强劲的东风,火烧赤壁,战胜了曹操的百万大军,要是东风却助曹操一臂之力,那么,大乔和小乔便关进了铜雀台。诗人借助东风与战争的胜负,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伤和愁苦心情。
我觉得诗人那个时代太黑暗了,如果诗人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话,那肯定大有作为,会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从诗人想到自己。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有这么好的条件,平等的竞争机会,可是我却不好读书,只知道玩乐,韩愈曾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说的就是我这类人吧。但杜牧不同,他满腹经纶却得不到重用,就好比一块上好的木料,没有好的木匠师傅来雕刻,那也只一块普通的木头。如果来雕刻的是一位很好的木匠师傅,那这一件雕刻品将会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上好艺术品,所以我为诗人的遭遇感到同情。
读了这一片课文以后,我觉得自己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而万分庆幸!如果我不努力读书,那真是浪费了身边巨大的资源,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短暂的青春,那将追悔莫及;如果不把自己变成一块好木料,那就对不住了辛勤付出的师傅们!
所以,我要好好读书,不能让自己留下任何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