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登高》说课稿、试讲稿、课件全套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已经了解了到了这首诗是作于唐帝国经历安史之乱四年后又值军阀纷争的时候,当时的社会可谓是民不聊生、满目疮痍。而这时的诗人,常年漂泊无依,已是一个五十五岁的疾病缠身的老人了。那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于一个重阳佳节写下了这首悲秋伤怀的名篇《登高》。
二、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起来为我们朗诵一下这首诗,在这位同学朗诵的同时,其他同学注意去感受诗歌的意境,找出诗歌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进行描绘
(学生某朗诵)
这位同学的朗诵在节奏和韵律上把握得很到位的,有一点不足,是感情不够饱满,我相信通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朗诵水平一定能够有所提高
2、找出意象
那老师刚才提的问题,同学们都找到答案了吧,我们一起来看看: 风、天、猿、渚(水中小块陆地)、白沙、飞鸟、落木、长江 但这些只能说是物象,还不能称之为意象,诗人是怎样将这些干瘪的
物象变成了可以传情达意的意象的呢?
3情与景的交融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体会一下这些景里面寄寓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孤独哀伤、韶光易逝)
以上这些就是诗人的登高所见了,我们可以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五十五岁的羸弱的老人,在重阳佳节独自一人登上高楼,但凡目光所到之处,皆是“哀猿、飞鸟、落木”这样一些萧索的景物。那是因为诗人满怀悲苦,他在以情观景。而下面,诗人紧接着又转景入情,点出了他满怀的悲苦是由何而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后两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如此看来,诗人的悲苦是由于“作客”、“多病”。但是真的仅仅因为这样吗?我们曾经学到过杜甫的一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以我们很早就知道杜甫的忧虑往往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家,这是杜甫的胸怀。
4诗人的情怀
那根据我们所了解的杜甫以及上一节学过的诗歌背景,我们来深层地挖掘一下作者登高时的那种深重的悲苦是由何而来?(此问抽答)
作客、多病、苦恨、停杯 —— 风雨飘摇的家国 —— 忧国伤世 所以诗人“苦恨”的不是自己“作客”,而是迫使自己“作客”的原因——国家的风雨飘摇。正因为诗人有着这样的胸怀和高度,所以他的“艰难苦恨”才会跨越千年仍然震撼着我们,大家能体会到吗?
5、再读诗歌
那这样,我们再请刚才那位同学朗诵一遍,看他是否感受到了诗人这种感时伤世的情怀,并且将他所感受到的融进他的朗诵中(同学某朗诵)
三、结课:
大家觉得读得怎么样了呢?这就说明我们在读一首诗歌的时候,领悟诗人的情感是很重要的,而诗人们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呢往往是将之蕴藉于景中,所以同学们要用心去体会情景交融这一艺术手法的妙处,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的诗歌鉴赏或是自己的写作中。
第二篇:背影说课稿 试讲稿
《背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背影》,《背影》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和教学设计等方面逐一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首先谈谈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要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体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情。文章语言朴实,但却饱含深情。在学习本文时应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
根据以上两点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新词,能够有感情的的朗读课文内容。
2、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品析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并学会借鉴文章的写作手法去阅读、理解、品味文章。
3、领悟父子之间情深似海的真情,学习作者懂得爱、善于爱的人生态度。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目标2也是教学难点。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我将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境,为学习打下情感基础.2、品读感悟法 利用品读感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涵.3、实践练习法
通过实践练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的灵活使用,并始终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接下来我想谈谈学法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您毫不犹豫地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让学生理解新教材吧,那样您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
基于这一理念,我准备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了使教法和学法充分运用,我拟采用多媒体课间、出示情境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使我的课堂生动、活泼。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我的教学程序的设计,在这里我是按照”三板块五环节”的模式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上课开始,我将引导学生查看课文的插图,并结合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这是一个普通的背影,但是它能让大文豪朱自清永生难忘,能让无数读他的人潸然泪下,这是为什么?因为它折射出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疼爱,也溢满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背影去体会那份让无数人感动过的感动吧!(板书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此环节大约用时2分钟。
二、出示目标,整体感知
此环节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然后检查预习情况。可采用听写、让学生领读的方式,为下面的阅读扫除字词障碍。最后我播放《父亲》作为背景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这样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读、感知和概括的能力。既可以让学生轻松的进入文本,又能为进一步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此环节大约用时9分钟。
三、研读赏析,交流研讨
此环节先让学生采用默读的形式使用权点批注的方法独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
2、画出文中最感动你的句子,然后谈谈你的体会。
3、父爱如山、父爱似海,作者面对如此深沉的父爱他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想一想。接下来是交流研讨,可采用先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研讨的形式:
在交流第一个问题时重点抓住文中的四处“背影”描写以及作者的四次“流泪”,体会作者不同的情感。
在交流第二个问题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买桔子的动作描写,可配合表演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情,并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这些句子。
在交流第三个问题时可以从儿子对父亲的态度这一角度,体会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和怀念。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题,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先个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独立阅读思考,然后由自主转向合作探究,进行多方位的互动,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此环节大约用时24分钟。
四、拓展延伸,明理升华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以父爱如———写一句话。在交流时我抓住学生的情绪达到
最高潮的时机相机教育学生要理解父母、热爱父母、感恩父母。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设计的练习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使阅读的迁移与深化。并且通过自然的过渡,将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操实现了人文素养的提升。此环节大约用时8分钟。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方为终生之用。此环节我先让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了什么?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语:如果说母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那么父爱则可能只是片言只语,只是不经意的动作神情,但这些同样令人难忘。看到这蹒跚的父亲,看到这劳累的父亲,我们怎么能不大呼:世界上最伟大的莫过于父母对儿女的爱!让我们一起随着这首《父亲》再次品味亲情、读懂亲情吧!
同时我设计了这样来两个作业供学生选作:
1、你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吧!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感动的事情。
2、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你将会用哪些实际行动来回馈父母对你的爱?
这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梳理。同时设计的作业将课内与课外、文本与生活相联系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此环节大约用时2分钟。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背 影
朱自清
点 忆
望
背影
父子相爱相怜
寻
这样的设计具有举纲张目的作用,同时形象再现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三篇: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登高》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科的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
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背景登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
4.“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
对教材的处理应该有侧重点、灵活性处理,让学生领会赏析方法,以方法去指导学生学习诗歌。
三、说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
四、说课堂教学
一、关于新课导入
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相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上的导语。
二、关于新课传授过程
(一)五品诗歌
1.读一读,感受韵律美,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背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2.观一观,欣赏画面美。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认真体会。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
3.联一联,体会意境美。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体会意境,首联和颔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此为意读。
4.品一品,咂摸语言美 教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及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目标出发,认真领会鉴赏诗歌语言。
5.思一思,破译情理美。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理解课文结构图,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悲国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二)关于作业
1.通过学习《登高》,写一篇《登岳阳楼》的赏析文章。因为重点讲解了《登高》,所以通过作业设置,希望学生能够自学《登岳阳楼》。2.积累背诵杜甫诗歌,体会他“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三)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就全诗讲解进行总结。理解课文结构图。
第四篇: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李卓,今年20岁,来自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登高》,下面我开始正式说课。此次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登高》这首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杜甫诗三首中最后一首。这首七言律诗句句押韵,语言凝练,情景交融,意味深长,它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杜甫其人其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课程标准
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提出,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因此,我会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思想价值,掌握来鉴赏诗歌艺术的基本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篇课文的特点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挖掘和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提升古诗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 :⒈通过朗诵,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⒉通过对本诗景物意象的分析,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因此确定如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分析鉴赏诗中的意象意境。教学难点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
(五)说教材处理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采用以读带讲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讲授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2、讨论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明确导向,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分析,探讨,在群体的合力场中解决问题,形成技能,习得鉴赏经验,进而收获阅读领悟与思维表达的快乐。
学习中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所以这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四、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的学习和训练,对鉴赏诗歌也有一定的掌握,但是对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一)抒情导入,营造氛围。用王维诗歌导入。
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入《登高》。
这首诗是学生学习过的,通过这首诗导入,一方面进行旧知识的复习积累,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学生知晓有关重阳节登高的传统文化。
(二)知人论世,了解杜甫
在学习本诗之前,我首先在PPT出示有关杜甫的生平,知人论世,让学生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更易进行诗歌的鉴赏。
(三)进入文本,解决疑难
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是不能和诵读相分离的,所以我确立的如下的过程,通过“读”,让学生进入文本。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学生默读课文,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其答案是一个“悲”字。
提出这个问题,是为确立全诗的情感基调,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了解了情感基调是一个悲字,接下来就要解决诗人因何而悲,他又是如何写悲的。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我会让学生再朗读一遍诗文,完成填空。
诗人独自登高,看到
听到
想到
明确了这三个问题,也就明确了本诗的结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因为填空的过程中已经找到了意象。而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分析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所以此问题一方面是小组讨论,组长发言;另一方面,我进行适当的提醒补充。
树立“意象”意识,就可以深入走进诗歌内容。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上一个教学步骤完成了对前两联意象的鉴赏,下面就具体鉴赏后两联是如何写“悲”的。
(1)提出问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晚秋的时节,独自登高,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忧国伤时,慷慨悲歌。此时,悲情的诗人心中交织养哪些悲呢? 这部分是鉴赏第三联的“悲”情,我会在PPT上出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的有关其诗评语,结合评语,来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悲情——“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讲述本诗描写了诗人的八层悲都是什么,为何如此之悲。
(2)解读第四联重点字词: “苦恨”“浊酒”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领悟诗人悲壮而略读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难点。
(3)最后为使学生更加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抒发的情感。提出问题“作者的悲仅仅是一己之悲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引领学生扣住“艰难”一词作分析。让学生学习领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无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的阔大胸襟。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
(四)归纳总结,发散思维
讨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总结出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赏析古典诗歌呢?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五)课堂练习,技能提升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从不断的训练中提高鉴赏水平。因此我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用多媒体展示《旅夜书怀》:
1、分析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
2、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分析诗的五六句。(鉴赏程序相类似,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巩固深化
为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达到自己读懂诗歌集培养探究能力的目的,这节课我准备布置以下课外作业:
1、任选一角度,对《登高》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300字左右。
2、成都杜甫草堂里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一副对联(投影显示杜甫肖像和郭沫若评杜甫联):世上疮咦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读了这首诗,请你结合以前对杜甫及其作品的了解,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话评价来杜甫。
六、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第五篇: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登高》,我将从这六方面加以说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重点要讲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而《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和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杜甫其人其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过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诗歌解读的方法,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本节课主要结合以前鉴赏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赏析。
三、说教学目标 所以我的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不讲 展示)1.知识与能力: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诵读吟咏、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是教学重点。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本课我主要从情景再现、诵读吟咏、合作探究三方面来进行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登高》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情感的运用都如何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进入欣赏诗歌的佳境?对此,我利用多媒体设置一组秋景图和如下导语,引发学生思考: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柳永的《雨霖铃》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的萧瑟凄凉;而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领略杜甫的内心的深秋世界。设置这样的导语,一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
(二)研读课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杜甫的诗歌一向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韵之美。因此我选择以诵读法贯穿整个课堂。
1、首先,视频范读并展示悲秋之景,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认真体会悲秋之境使学生进入情境。也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独自品味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再读课文:深入体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要求学生找出诗眼,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4、接着就要突破本文的重难点,品读诗歌。在这里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去体验意象,进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一些小问题做以提示。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诗歌前两句的意境。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登高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浊酒杯”中展现的诗人形象,思考“万里”“百年”在诗歌中的作用。这一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和辩驳深化对诗歌的认识,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背诵是完成语感体验的重要环节,也是新的语感体验的生发点,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背诵,可以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完成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三)归纳赏诗之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学生通过交流,引导他们做归纳总结,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活学活用,我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横向比较阅读,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比较《秋兴八首(其一)》
六、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回味课堂,巩固课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