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课件分解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
渠坝镇学校双联小学胡继锋
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要多加指导。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范读,让低年级学生有样可学
所谓范读,就是示范性的朗读。范读是朗读训练的一种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低年级学生的语感还没有成熟,如果由着他们去读,对他们今后的朗读有很大的影响,就容易出现唱读、顿读等现象。低年级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因此,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和情感美。
1、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低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朗读,不知道什么才叫朗读,所以,他们往往只会把生字连起来机械地读,这时候,作为老师,就要教给他们基本的朗读方法,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但是,究竟要停顿多久才合适呢?学生还是不太清楚,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是心中默默数,数完“
1、2”的时间,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间是数完“1、2、3”的时间。刚开始,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慢慢地,学生就掌握了停顿的方法,能正确停顿了。但是,朗读仅仅学会停顿是不够的,所以,还要教给学生读好轻声、儿化和各种句子的语气的方法,这些方法光靠讲是不行的,教师要作必要的示范指导,这种示范指导无论是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练了几次都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最准确?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2、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的朗读,其他学生模仿。
一些比较平淡的句子、古诗的朗读等,我一般都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范读。在学习《悯农》这首诗时,初读古诗后,请了两位小朋友来读,读得还算流利,但没有古诗的味道。我就又请了一位平时朗读得较好的学生来读,这一学生的朗读赢得了全班小朋友的掌声,我便借机说:“××小朋友读诗时真像一位诗人,赢得了全体小朋友的热烈掌声,那你们也能这样来读读这首诗吗?自己先试试,也可以请同桌小朋友听听。”一分钟以后,学生纷纷举手,都想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站起来展示的学生的确读得不错,都能读好诗的节奏。
3、教师亲自范读让学生听,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的确,低年级学生那极强的向师性驱使他们去模仿教师,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非常注重自己的范读。在学习《小池塘》一课时,学生们都提到“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这句话比较难读。在检查朗读中,学生都没有读好。见此情景,我就对学生说:“这句话真的好难读,把我们班这么多小朋友都给难倒了。我也想试试,行吗?”当我一读完,学生们忙着练开了。可见,我的朗读被学生所接受,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当然,范读是随机的,我一般不在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的时候才范读。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低年级是朗读教学的基础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从小加以正确引导,用心培养,一定能够让学生读出味儿来,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二、创境,让低年级学生有感而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的参与。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例如在教学《江南》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听录音,同学们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身临其境来到了江南水乡,就能感受到江南的美,同时通过朗读,表达出江南的美。
2、音乐配读,激发情感
在朗读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择适合儿童情趣、情感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画面、音乐,能直接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感情,促使学生读好课文。例如《小池塘》一课,文章内容蕴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小池塘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为了指导这一课的朗读,我剪辑了一段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曲子。在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引导学生边听边把自己当作看到小池塘美景的人,闭上眼睛想象小池塘的美景。接着,我启发学生说说应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学生由于受到了音乐的感染,情感有了强烈的共鸣,便纷纷回答:应用惊喜、赞美的语气读。接着,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最后,我再放乐曲,让学生在急剧而轻柔、优美而抒情的音乐声中进行课文朗读。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还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趣,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 力。
3、学生的角色移位
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中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课时,让学生读完后问,“小朋友,如果你是文章中的蝈蝈,你现在的心情怎样啊?”一学生说“我很后悔”我就立即引导:“你后悔什么呀?能读给大家听听吗?”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请其他的学生也参与到朗读中来。最后让学生戴上头饰,把自己当作蚂蚁和蝈蝈,表演课本剧,入情入境,成为剧中人,在角色体验中实现了“个性化朗读”和“创造性朗读”。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让学生从此热爱劳动.“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感而读,不作无病呻吟.三、评读,让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快速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恰当地评价,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低年级学生朗读快速成长。
1、学生互动评读,提升感情朗读的能力。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等。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也可以全班互评。课堂上,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常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读完后,我经常这样组织学生评读,如“你觉得他哪个词读得特别准?”“你觉得他哪句话读得特流利?”“你想给他提点什么建议,让他读得更好?”在感悟之后组织学生朗读评 价,学生也会从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同学的朗读,以善意的提醒去帮助同学朗读。在课堂中经常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帮助别人朗读,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互动评读的效果比较明显。
2、教师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的持续发展
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解决,这就决定着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欢、讨厌等感情来,就要给他鼓励。比如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但生生互动评价,教师鼓励评价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表面的、浅层次的,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在每一次朗读中都能有所收获。比如在朗读《秋姑娘的信》中的一句话“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时,一位学生读得很声音很大,我就这样说:“这位秋姑娘如果说话声音再小一点就更好了,青蛙冬眠了我们要小声点别吵到它,你再试试好吗?”结果第二遍学生读的很好,这样既没有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使情感朗读得到发展。
四、读悟,让学生“质”的提高
“悟”即思考琢磨,“读悟”即有感悟性的阅读,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朗读和默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只有对语言文字进行“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课文;只有通过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母语学习中,“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指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前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生读得少,教师讲得太多。现在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的“动”主要起点拨、引导、启发作用,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读”中,在“读”上做文章、下功夫。将教学目标置于“读”中,从而收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能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的情感,尤其在低年级,以读代讲更显得突出,因为许 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凭语感去破译。“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对一句、一段乃至全篇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读出适当语气,恰当的语调,就不仅读懂了,而且也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坚持在读中去组织、引导、启发,才能较好完成低年级的教学任务。如《乌鸦喝水》一课的第一段,主要讲乌鸦想喝瓶子里的水,却喝不着。教师首先让学生把这段读一遍,初步了解大意,接着教师引导再让学生读课文,“乌鸦开始为什么喝不到水呢?”学生通过读,弄清喝不到水的原因:一是水少;二是瓶口小。学生再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乌鸦为了找水,去了好多地方也找不到的情况,看到一个有水的瓶子时心情会怎样?看到水而喝不到水时的心情又会怎样?(结合看图,观察乌鸦着急的样子。)为喝到水而认真想办法时情形又会怎样?(让学生表演)教师指导学生在读时抓住关键字词展开想像,把课文语言还原为作者所要表现的生动形象,进入课文情景,体会乌鸦的心情,最后让学生读课文,学生把乌鸦看到水时的高兴,喝不到水时的着急读得恰到好处。由于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有感情读的要求。教师根据“渗透”的目的,精心组织有层次的读,这样学生既能让学生明确读书的旨意,又诱发了学生读书兴趣,不但学会了朗读,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从而把语言文字和体会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较好得完成了教学任务。总之,要使低年级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来,以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师能真正地做一个有心人,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任何一个机会中得到锻炼,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感情地朗读,相信我们低年级那以“读书写字”为主的朴实的语文课堂会越来越充满生机,会越来越感人,会跳出串串意想不到的精彩音符。
第二篇: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是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真切感受课文内容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情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和朗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学生要做到“喜欢阅读,感到阅读的乐趣”“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学生朗读的启蒙老师,应当如何帮助孩子们实现朗读达标呢?我的体会是:
一、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视听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朗读内容
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是有声语言准确、生动表达的基础。有时孩子们朗读不好,其主要原因是对课文内容缺乏体会,理解不到位。运用多媒体,加强形象感知,效果明显。比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这对于南方从未实地见过雪的孩子来说,无法体会到下雪的那种新鲜、欣喜的感受,朗读时就缺乏小孩那种天真惊奇的情调。借助多媒体演示,结合老师的范读与画外音的描述,寓情于景,孩子们自然读得有声有色。
再如,《一个接一个》的第一段:“月夜,正玩着踩影子,就听大人叫着:‘快回家睡觉!’„„”孩子们往往会读成:“月夜正玩着踩影子,就听大人叫着:‘快回家睡觉!’„„”明显,他们中的很多人不理解“月夜”,以为”月夜”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呢。孩子们看了视频,很自然就理解:月夜,就是有月亮的夜晚。“瞧,在深蓝的夜空中,挂着一轮明月,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得正开心呢!”孩子们犹如身临其境,朗读的激情马上就调动起来。
二、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悟互动,把情感自然融入朗读之中
低年级学生阅历浅,感悟能力比较弱,对思想感情的表达缺乏丰富体验,这是孩子学习朗读的一大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放飞想象翅膀,学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朗读之中。常用方法有两种:
一是情景引入,提示学生边朗读边想画面,在头脑中“过电影”,这往往要比让学生观看视频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且还能达到“口脑并用”的效果。如,在《小小的船》一文朗读中,有时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美妙夜空中的月亮与星星,感受星空的神奇与宽广,把孩子天真的表情带入朗读的音色与节奏,使稚气的童声更富有渗透力。
二是提问引入,选择“易燃点”连续发问,通过孩子们的体验分享,打开想象空间,引发情感共呜,把朗读激情充分调动起来。《夜色》一课教学时,设计了一连串的提问,让孩子们在回答问题中酝酿朗读情感。我问孩子:“你们谁也有和文中作者一?拥奶逖椋?胆子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许多孩子举起了手,我继续追问:“害怕的时候怎么办?什么感觉?”许多孩子回答:“害怕的时候闭上眼睛,但睁大眼睛就不怕了。”“我会抱紧妈妈,一想有妈在身边就不怕。”“我会把头钻进被窝。”„„孩子们通过交流自身体验,在朗读时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三、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听读并重,力求读得干净利落有感情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识字比较少,很少有阅读基础,刚接触一篇课文时可能会碰到许多生字,很难较快地将课文读准确,往往不懂句子的连贯与停顿,经常出现朗读不流畅、断句不恰当等各种问题,这是较普遍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强化语感训练。通过语感训练把握好音韵、节奏、气势,使孩子们朗读得干净、利落、有感情。
首先,要求学生把句子读正确。在孩子朗读的起步阶段,允许他们“点读”,一字一句地读,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结巴、不重复。要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略慢一些,多读几遍,读得既准确又流利,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其次,引导孩子学会用耳朵听。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准确感受每个字词的音韵、每个句子的语调,并在听觉比较中学会准确发音。如:《四个太阳》中有句“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这里的“了”“的”都要读的轻,短,音节不能拖,同时“个”“在”也不能重读。许多孩子对轻音把握得不好。老师在示范正确读法的同时,还故意用比较夸张的种种不正确读法,给孩子们作对比,让笑声充满课堂,效果自然就好。有时会请两位同学分别读同一个句子,让其他同学竖起耳朵听,并发表意见。“这里有个逗号他没停顿”“这里不能拖音”„„大家相互指点,学习热情高,进步快。
再次,指导学生用心用情读。朗读,强调读,只有用心用情读,才能读出美的音韵、节奏和气势。最有效的办法是选择课文中某些精典句,进行深入“解剖”,逐字解读,分节示范,唤起孩子的语言灵感,加深精确记忆。比如上文提到的“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这句话,要真正读出韵味、气势来,并不容易。因此,在老师范读时还可以让孩子拿起笔来一边听,一边在书上做标记: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同时告诉他们,这里的斜线不等于逗号,朗读时既要做到“气”不能断,又要掌握好语气的轻重快慢,让孩子们自己试着读一读,讲台上的老师犹如一位指挥家,用手势、表情引领大家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语言的抑扬顿挫也就脱口而出,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大为增强。
四、做好个性化评价,鼓励为主,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潜能
学生练习朗读过程中,老师要认真聆听,仔细观察,敏锐捕捉,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对朗读做出客观的评价,以利学生再接再厉,不断进步。因此,老师评价不仅要充分肯定优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还要指出不足,适当点拨,明确改进方向。孩子胆子小,缺乏锻炼,有时怕朗读不好,不敢大声读,生怕表现不好让同学笑话。所以老师这时候要用“放大镜”看孩子朗读中的优点,应以鼓励为主。这里,要注意两点:
一是老师用“好!”“很好!”来作简单笼统的评价是不够的,这样可能对孩子帮助不大,他们更需要有针对性的鼓励。如:“你的吐字非常清楚,听起来真舒服。”“你读出了标点的停顿,大家向他学习哦。”“哇,读得很有节奏感,大家用手当“快板”为他伴奏吧。”这种简单直接、量身定做的评价语言,会把孩子们的朗读内驱力充分激活起来,使他们越读越爱读。
二是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直截了当的批评,应从鼓励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希望,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该怎么努力。如:“你比昨天进步很大,如果读得更流利一点,那就非常棒了!”“她的读书姿势特别好,挺精神的,如果能把轻音读得更清楚一点,那就更完美了。”聪明的孩子们会很高兴地接受老师的这种点拨,努力去发掘自己的朗读潜能。
五、开展课外朗读活动,内外配合,为孩子学习朗读创造良好环境
要让孩子朗读得好,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适当开展一些课外朗读活动,课内外相互配合,营造学习朗读的良好氛围。比如:组织收看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古诗词大赛”、“朗读者”等节目,让孩子真正获得文学语言美的享受,激发学习朗读的热情。借助网络上的听书软件,引导学生多听名家、名作的朗读录音,积累知识,提高语言素养。在学校、班级、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学做有个性的朗读者。同时,利用班级微信群,给孩子们充分展示朗读才能的平台。孩子们都“好面子”,为了读好,通常会努力练上好几遍才录音,对学习朗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老师和家长们还可以在群里评选出“最美声音奖”“朗读小明星”“进步奖”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孩子们增添学习动力,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第三篇:浅谈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的策略(定稿)
探讨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的策略
襄阳区东津镇大埠联小
李明福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激发、知识的积累、想象的丰富及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增强。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的训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朗读是每个小学生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鉴赏能力及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她能够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巩固,使抽象的符号渲染出丰富的感情色彩。
关键词:
领读
范读
朗读
常读
多读
扶读
正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激发、知识的积累、想象的丰富及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增强。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的训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朗读是每个小学生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鉴赏能力及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她能够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巩固,使抽象的符号渲染出丰富的感情色彩。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受到方言的影响,在朗读时就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读音不准。主要原因是受到方言的影响,普通话发音不标准,这样的朗读导致听众听不懂。比如:街道[jie dao] ,有些方言就读成[gai dao].,把茄子[qie zi]读成[que zi ].。二、节奏不当
1、拖调唱读。不论什么形式的课文都采用一种语调像唱歌一样读下来,不能根据课文的感情把握语调语速。
2、速度过快地抢读。特别是把课文读熟的学生,不注意节奏,不注意语气停顿,一气呵成。
3、速度过慢,一字一顿的读。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朗读能力差的学生身上,由于不认识的生字较多,读的时候像挤牙膏一样。以上这几种朗读错误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改正。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的把握文章、有感情的去朗读,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朗读要多加指导,在此我想就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教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教师领读和范读,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拼音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读的流利、有感情。领读是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教学研究表明,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教师领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最初的朗读往往顿读、唱读,甚至读破句子,此时不可忽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训练发音、念词、咬字、吐字等朗读基本技能,侧重引导“读得正确”;训练停连、重音、节奏、语气等朗读技巧,侧重引导“读得流利”。领读不仅可以直接有效地训练学生这些朗读的技能技巧,更可以为学生自读树立感性直观的榜样。
教师要多做正确的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让学生边听边注意语调、语速、教师的面部表情,体会教师感情朗读的境界。教师在范读时,要充分用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无声语言,暗示语调,传递感情。教师范读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迁移生活经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虽然生活经验不丰富,但并非一片空白。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口语的节奏、停顿习惯来把握朗读课文的节奏与停顿。
二、引导孩子模仿,培养朗读能力。
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教师利用朗读磁带或自己示范朗读,先让孩子们听,然后让他们边听边轻声跟读,接着指定学生个别读,再让其他同学找出朗读中的不当之处,相互交流,然后再听、再读、再跟进。学生经过循环往复的“模仿、矫正、再模仿”的过程,不断培养朗读能力。
三、教师要多进行扶读。[就是学生读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帮助、引导学生读。]
1、扶读与学生跟读。首先教师应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方能对学生进行扶读。教师扶读时学生要跟着教师读。初此扶读,学生跟读的音量要较小,教师要在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放慢速度,加大音量,让学生听清楚、弄明白。学生跟读时要做到发音准确,基本上能连词读句。即使跟读慢半节拍,也是正常的。再次扶读时学生音量较大,但不能超过教 师的音量,便于再此聆听、感受和模仿。最后达到与教师同时用口、用情、发声。
2、让学生独立朗读。经过教师的扶读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朗读的欲望。这是教师应满足学生的这个欲望。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用指名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朗读。此时,教师要人真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作以评议。对朗读好的同学加以表扬,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在重新扶读时进行指导。
四、鼓励常读多读,提高朗读水平。
反复练习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基本途径,朗读教学中,切不容忽视朗读实践。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杜绝逐句讲解、繁琐分析的现象,一定要体现以读为主。教师要把以往分析讲解的时间省出来,采用齐读、轮读、指名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常读、多读,加强朗读训练。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积极组织学生举行朗读比赛、开朗诵会,培养学生对朗读活动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朗读。
五、朗读比赛,提高水平。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比赛形式的朗读是不可缺少的。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开朗读会,培养学生对朗读活动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照自己的的方式去朗读,让孩子在创造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并借此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朗读的水平。
小学生最爱戴高帽,一句表扬的话能让他们了上半天。所以,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十分重要。“读得真好。” “你真行”,先指出优点,然后再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给他信心和勇气。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
另外,我们还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与课文多对话;增强朗读的目的性做到读前提示要求、读中耐心、读后及时反馈评价,学生的朗读才会有效。
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就一定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理念》
《新教材教法》
第四篇: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
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
【摘要】低年级朗读指导既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更是阅读教学的起步环节,它用有声语言来准确地传达文本的思想和情感,是促进课本语言内化的重要手段。朗读训练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 低年级学生 朗读方式教学
经常听到我们的教师抱怨有些学生不会读书,常常会出现如读天书、唱读、读破句、丢字、添字等现象。究其原因,归纳如下:
1、教师分析讲解多、提问多,学生读书时间少
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语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课标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而教师往往把一篇课文问得支离破碎,讲的头头是道,教师的“辛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挤掉了学生思维的时间。
2.朗读训练学生陪衬多,学生参与读书少
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不是学生为教师服务。而在有的课堂上,朗读训练只是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服务,一两个学生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读的有语气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朗读认识到位,朗读指导方法少
有的老师课下交流的时候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上,朗读指导的方法单调,一遇到指导朗读就不知如何是好,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朗读效果也不好。
?フ攵砸陨锨榭觯?如何改变这种“无效朗读”?个人认为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这样教师就必须从繁琐的、没有必要的讲解中摆脱出来。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琅琅上口,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要求,不拔高,对课文内容不做过多地讲解、分析,真正潜下心来带领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直到读正确为止。
3.2 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限于少数几个学生的读,听别人读三遍不如自己动口读一遍,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读书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朗读中去。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自读、同桌互读、座位前后四人结成小组轮流读、齐读等。对于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还要反复读。
除了在读的形式上加以指导,教师还要注意用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画风》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赵小艺画了空中飘的旗子时,老师可以适时进行评价:“老师仔细听了你读的,听出来你把”飘“字读重了,我仿佛看到风吹过,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这样既能激发这个孩子朗读的兴趣,同时还教给了其他同学读书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3.3 选择适当的朗读方式
3.3.1 少齐读,多自主读
阅读是学生个人通过语言文字吸收信息的一种活动。阅读的速度应由读者自己根据情况适当控制。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读得快些;不易理解的地方则可以读得慢些;有些含义深长的句子还可以停下来思考思考。如果把全班学生捆在一起齐读,势必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到与别人协同一致上,就像一列横队向前齐步走时,每个人都要左顾右盼,以求步调一致。学生在齐读时是如此心态,哪能顾得上体会语言文字、读出思想感情呢?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朗读训练主要应采取自主读的方式。尤其是自学性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ピ谄绞苯萄е形颐欠⑾郑阂桓霭嗉独铮?朗读水平很高、能打动同学和老师的学生是极少的,大部分学生的朗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或读多,或读少,或读错,或读倒了;或断断续续不成句段,或缺少情感没有起伏。这就必须有教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鼓励。在学生没有事先自主性参与的前提下,就要求学生做朗读展现,使大部分学生不敢或不愿展示自己。而如果教师在读前先设定一些“挑战性”的目标,如“谁能把这段话读通顺,谁就是一个小小朗诵家”等,这样抓住了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唤醒了他们心底里渴望成功的愿望,“不用扬鞭自奋蹄”,就令学生在追求的过程中调动起了朗读的积极性,从而在自主朗读中读出感觉,读出味道来。
??3.3.2 少讲解,多示范读 的确,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
朗读的要领后,要求学生站起来朗读,而学生的朗读效果却不很理想。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弱,碰到一些长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会读破句或读不出应有的语气。好的范读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标准时,老师该怎么办?老师何不抓住时机,亲自露上一手。让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在老师的“以'声'作则”的带动下,学生就能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领悟正确与偏颇,语感也就悟出来了。这时老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做的示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这比纯粹地告诉学生要读出什么语气效果要好得多!当然,教师也可以用放录音的办法或让朗读好的学生来范读。俗话说,先入为主。教师抓住启蒙阶段,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朗读训练,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可谓功莫大矣!
?プ苤?,朗读指导既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更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起步环节,它用有声语言来准确地传达文本的思想和情感,是促进课本语言内化的重要手段。当然,朗读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同时又是学习目的,其训练的过程既具科学性又须艺术性。所以朗读训练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合适的方法。这样,朗读教学之花必将开得更加鲜艳,阅读教学必将更具诱人的魅力。
?げ慰嘉南转?
[1] 李浩;;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12期??
[2] 邓建玲;胡鹏飞;;浅议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J];语文学刊;2007年24期??
第五篇: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的范文
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的“读点”把握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研室 闫晓枫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强调这一时期阅读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学习朗读”。但是笔者深入低年级听课,发现许多年轻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只是一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并不知借朗读要落实哪些语文目标,所以课堂常有傻读呆读之象。故以为,有必要研究和梳理第一学段朗读教学的“读点”,明确“学习朗读”要关注什么,如何落实?
读点之一,巩固生字、强化新词
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承载着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识字、学习新词。即在语境中,不断复现生字新词,加强其在课文语境中的音形义联系,强化词语的语用功能。而反复朗读课文,就是在引领学生和语境中的生字新词多次会面,通过有声的朗读,强化生字新词的读音、字形及语境意义,从而使识字、学词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因此,读准字音、读通长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应是学生学习朗读最为基础的“读点”之一。一般来说,朗读语段可以先借助语境理解生字、新词,再提取生字、新词巩固强化,然后回归语境借助朗读表达理解。如此几个回合,才能比较扎实的落实识字、学词目标。
以朗读《揠苗助长》寓言为例,故事借一位农夫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最终徒劳无功的可笑事例,揭示了做事不可违反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朗读寓言故事,就要再现人物的形、读懂人物的心、见到人物的本性,进而揭示深刻的寓意。故教学时,首先要借助文本语言,让这位心急的农夫出现在学生面前。文本第一自然段描写了这位农夫种下禾苗后,一系列心急的表现。语段中“焦”是生字,“焦急”是新词。选此读点,既可以识字、学词,又可深入体会农夫心理,可做如下设计:
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农夫播种禾苗后心情是怎样的?交流后,在语段中圈出“焦急”。
②用词卡出示“焦急”,关注“焦”的字形,讲解字理:上部是“隹”,意为一种短尾巴鸟,下部是“灬”,为“火”的变形,两形相合,意为鸟在火上烤必然会“焦”,可以想象事情到了非常紧急的关头。
③朗读语段,想象农夫焦急地转来转去的样子,读出农夫的焦急。
④书写“焦”字,强调“灬”点的方向和“隹”做部件形体发生的变化。
以上设计,在词语“焦急”处着力,层层递进,步步引导。落实目标有三:一则,落实了生字、新词的教学;二则,借助词语辅助朗读,体会了农夫的焦急心情,读出了人物的可笑举动;三则,关注字形、字义,进行字理引导,并规范学生书写。教学可谓一石数鸟!
读点之二,读出标点的停顿与语气
口头表达有各种语气,成文时就要用不同的标点来辅助表达。哪里需要停顿,哪里需要表达不同的语气,哪里含着作者的情感„„这标点看似很小,但却一标一点总关情。在孩子学习朗读阶段,引导其关注标点,透视标点背后作者的用意和情感,既在学朗读,也在培养语感。
以《四个太阳》为例,课文第1自然段写到“①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②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句②中,顿号将四处风景间隔,由远郊到城镇,语言短促、明快,读来富有音乐和节奏的美感。此处指导朗读,既要读出绿色的太阳带给整个世界清新凉爽,又要读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可做如下设计:
一读,读出绿色的太阳给哪里带来了清凉?(突出四处景观)
二读,读出短暂的停顿,读出音调的变化。指导:“高山、田野、街道、校园”中间的标点是什么?词语轻短、跳跃,像富有节奏的音符,请试着读读。(教师手势辅助)
三读,读出绿色的太阳带给整个世界一片清凉。指导:有一个词能让我们感受到,整个世界处处绿意浓浓、一片清凉。朗读后动笔圈出“到处一片清凉”。
再如,《四个太阳》第4自然段:“①春天,春天该画什么颜色呢?②哦,画个彩色的。③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句①提出问题,②③句给予回应。短短三句话,把段落的结构,句子之间的联系,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清晰准确。引导学生关注标点,就会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读出合适的语气变化。句①是问句,要读出疑问,读出“我”在思考:春天该画什么颜色的太阳?句②是回答,要读出“我”的顿悟,想起来了!要给春天画一个彩色的太阳;句③是解释,说明为什么要画彩色的太阳。看,这小小的标点里有着多少神奇的密码,每一处都在说话。所以,学习朗读,要引领孩子关注标点,不仅要读出停顿,还要读出语气的变化,不仅要读出作者的情感,还要表达出读者的感悟。
读点之三,读清行文线索、读出主人公情感的发展变化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语言承载着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思想及真知灼见,也渗透着作者饱满丰富的思想感情。朗读文本,既要读懂作者写了什么,读出行文的线索,也要关注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笔下主人公的情感发展变化。
以《我为你骄傲》教学为例,这个小故事,将孩子内心的懊悔、担心、“做贼心虚”似的心理以及自我解脱的办法描写得细致动人。文中“我”的心理变化是一条暗线:由玩扔石子的“开心”到打碎玻璃的“害怕”,再到见到老奶奶“不自在”,最后到用卖报纸攒钱来弥补过失的“轻松”,“我”的心情在起伏变化。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清事件的发展脉络,也读出主人公在事件发展中的情感变化。以前3段教学为例,可做如下设计:
①读1段,联系学生生活经历,体会小朋友们是怎么玩的,读出开心。
②读2段,突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读出发生了什么事,也读出“我”心情的变化。(点拨读出害怕)
③读3段,“我”该怎么面对老奶奶?画出表示“我”心情的词语(不自在),讨论,面对老奶奶时,“我”心里会想什么?
以上设计,立足心情,读的目标明确,读的线索清晰,既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又历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才是在依托文本“学朗读”。类似以情感变化为线索的课文在低年级教材中还编排了很多,例如:
《小壁画借尾巴》(挣断尾巴:难过──四处借尾巴:请求、失望──长出新尾巴:兴奋)
《玲玲的画》(作品:满意──弄脏了:伤心、着急──战胜困难后:喜悦)
《难忘的一天》(表演前:紧张──见到和蔼的邓爷爷:平静下来──表演后:兴奋,感到了肩上的责任)
《动手做做看》(听说:半信半疑──动手实践后:生气──听了教授的话:恍然大悟)……
朗读这类课文,要通过朗读实践,读清作者的行文线索,读出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既引导学生与文中角色共鸣,又依托文本历练朗读能力。
读点之四,读中进行思维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朗读语言,也是在感受作者的思想。通过有声的朗读,梳理出作者写了什么,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的,这既是在感悟语言的逻辑、有序,更是一项思维的训练。
以《数星星的孩子》为例,文中写了张衡爷爷的一段话,知识性强,内容丰富。“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还给起了名字。”“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离它们不远,有颗最亮的星,叫北极星。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在转。”学习类似蕴含科学知识的语段,就需要反复朗读,既要读懂爷爷说了些什么,又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联。这既是在学朗读,也是在练思维。朗读可设三个层次:
一读,读懂爷爷说的三层意思:①肯定张衡的说法;②强调星与星距离不变,古人为其分组起名;③介绍北斗星和北极星。
二读,读明爷爷的话顺序不能打乱,有内在的逻辑性;
三读,内化爷爷的语言,尝试用自己的话学着爷爷的样子讲一讲。
再以《四个太阳》为例,作者用儿童的眼光、儿童的视野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作者为什么要在不同季节画不同颜色的太阳呢?这既是读点,也是思维的训练,沿着这一问题思考,朗读重点就会落在:
①“我”画了什么颜色的太阳?②“我”为什么画这种颜色?
读懂了内容,也读懂了作者的思考,读懂了“是什么”,也读懂了“为什么”。坚持进行此类朗读与思维训练,定会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帮助孩子养成一种思维习惯,甚至形成一种思维品质。
读点之五,读中重视语言的习得与积累
低年级教材选文精致隽永,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经典的语言范式,是学习和规范表达的极好范例。反复朗读这些语段,把经典的语言积累下来,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仓库中,慢慢发酵,逐渐内化,会有效提升他们的表达质量。所以,朗读时应重点把握这些典型段落,既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又启发学生积累学用。
以《黄山奇石》为例,作者抓住“仙桃石”“仙人指路”“猴子观海”等奇石的特点,展开了神奇的想象和描述,读来如见其形。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提示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联想的丰富,通过反复朗读,把课文的语言积累下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根据景物展开联想的写法。提供奇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动物的动作、神态、推想它们的心理,模仿课文语言范式,尝试表达。最终,既背诵积累文中语段,又练笔实践,习得展开联想、细致描写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阶段,需要教师精心梳理出每篇课文、每个语段的“读点”:哪里需要落实识字、学词的任务;哪里需要通过朗读把握行文线索、人物情感变化;哪里要注意朗读的停顿和语气;哪里又要通过朗读积累、学用语言,历练思维,等等。只有选准读点,有效展开朗读实践,才能真正提升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综合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