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20日上课课件
如何写好对照检查材料
一、对照检查材料的基本结构与要求
(一)对照检查材料的结构(5个部分)1.思想认识和主要收获(融入导语)
2.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八项规定精神情况(重点在问题和不足)
3.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 4.原因分析
5.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二)对照检查材料基本要求 1.要写得实、画像准 2.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3.突出主题、内容实在 4.剖析深刻、触及灵魂
5.四个不放过:“检查不实不放过” “问题不准不放过” “剖析不深不放过” “整改不力不放过” 掌握基本结构、做到不漏不偏。
(三)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何写
1.要认真对照中央实践办梳理的37个共性问题进行查摆。切忌查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多,查摆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少。“四风”问题也不要相互混淆,张冠李戴。
2.中央督导组已明确学风、会风、文风、调查研究不够等共性 问题不作为个人问题查摆,其他如简单列举“关心下属不够”、“迎来送往、送收土特产”、“公务接待标准执行、把关不严”等一般化问题也不作为要点查摆。
3.查摆问题不能表面化、一般化。每一风存在问题都应有具体表现,但不要堆砌罗列事例,而是重在列举典型事例,进行深入反思。
4.列举的典型事例,主要是自身的问题,不能大而化之或者仅仅从领导责任角度找问题,不能以班子问题代替个人问题,不能以工作问题代替作风问题,不能以下级的问题代替本级问题,即使有涉及班子、下级问题的,也要写明与自己作风的直接关联性和责任等。
5.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在对照完中央和自治区梳理出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行查摆剖析。
6.书记的对照检查,要对个人履行抓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认领。7.班子成员对班子的问题、群众反映、督导组反馈的问题,也要进行认领、整改,进行深入查摆。
8.查摆问题要个性化、具体化,画像要准,不能用“不够”、“不强”、“不同程度存在”等模糊性语言表述,要用“……作怪”、“……抬头”、“……欠缺”、“滋生了……”之类的准确语言表述。
(四)存在问题剖析如何写 1.分析原因要有高度、深度。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政绩观等方面深挖思想根源,对照“三严三实”要求,找出症结所在。
2.分析“四风”原因,要一一对照,如:“…”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自己对于如何出政绩、如何用权方面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有时候为了引起上级的关注、急于出成绩,只注重干好当前的工作……。“…”、“…”等问题的产生,则在于自身权力观存在偏差,将岗位等同于地位,官本位意识有所抬头,将平等的党内同志关系转变成简单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滋生了特权思想…… 3.就事论理,针对存在问题,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和个人成长进步经历进行剖析,切忌千人一面,似是而非。4.不能把问题的表现作为问题的原因,如:一些同志到乡镇只到村委会或镇直部门的办公室坐一坐,听一听,然后吃个饭,根本没有进到户,没有和群众接触……
(五)整改措施部分怎么写
1.要有针对性。整改要呼应问题和原因,不能搞“空对空”。2.要务实管用。整改不能停留在整改“方向”上,要具体到制定“措施”,写清楚具体怎么做,实实在在,具有可操作性。
二、对照检查材料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 1.导语部分:(材料由来及简要认识和收获)a.不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b.表述失准(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 群众期盼、加强三型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c.内容缺失(少讲作风建设)。
2.遵守政治纪律和八项规定情况(是否认真贯彻、是否存在消极应付情况)
a.只谈遵守贯彻得怎么样,不谈存在问题;
b.用个人代替班子或用班子代替个人(用“有的”、“个别班子成员”代替班子); c.流于表面化。
3.四风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
a.不自觉查摆文风、会风、调研、收受土特产等问题(中央已明确不作为个人问题进行查摆); b.将思想根源与问题混为一谈; c.不敢下手,程度过浅; d.共性问题多、千人一面;
e.有观点没例子,用论述代替具体表现; f.讲究铺垫,老讲客观; g.评功摆好;
h.观点与例子不相统率; i.相互混淆,张冠李戴。4.剖析原因(思想根源)a.没有紧密联系存在问题; b.没有联系个人成长与思想历程;
c.没有进行情景重现,没有点出错在哪里、误在何处; d.程度过浅,没有触及思想与灵魂。5.努力方向与整改措施 a.没有与问题相呼应; b.没有与原因相呼应;
c.整改措施不具体、没细化、没量化标准、流于口号、可操作性差;
d.没有体现出方法和步骤; e.针对性不强。
对照检查材料模板
导语(重点谈认识收获,认识要上升到对加强作风建设的认识)。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情况: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二是…….(二)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二是…….二、“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
(一)形式主义方面 1.2.3.(二)官僚主久 1.2.3.……..(三)享乐主义 1.2.3.……..(四)奢靡之风 1.2.3.……..(五)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单位班子、书记要加上此项内容)1.2.3.三、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
(一)(二)
(三)………
四、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一)(二)
(三)………
对照检查材料格式
• 页边距:上3.5cm,下2.5cm,左2.8cm,右2.8cm • 标题:方正小标宋简体,22磅 • 副标题:楷体_GB2312,17磅 • 正文:仿宋_GB2312,17磅 • 正文一级标题:黑体 • 正文二级标题:楷体_GB2312 • 正文三级标题:仿宋_GB2312,加粗 • 字间距:加宽0.4磅 • 行间距:29磅 • 页脚:2.8cm • 页眉:1.5cm • 页码:外侧(样式:— 1 —)大小:四号字
如何审核对照检查材料
一、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一)县纪委、县委常委所在部门、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领导班子,县委其他各部门、各人民团体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县委书记、副书记
(二)县政府各部门、自治区和梧州市驻藤有关单位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或主要负责人——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县长、常务副县长
(三)县人大、县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办事机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其他科级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各专门委员会和办事机构主要负责人——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送县人大、县政协主要领导
(四)县纪委、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委各部门和县政府各部门、各人民团体、自治区和梧州市驻藤有关单位班子成员副职和其他科级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或主要负责人——县督导组——县委教 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
(五)乡镇党委领导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县委书记
(六)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县委书记——市督导组——市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负责人
(七)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其他科级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乡镇党委书记——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市督导组抽检
(八)乡镇人大、政府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和其他科级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乡镇党委书记——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应报送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主要领导
(九)县领导联系的县直部门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和其他科级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审核流程
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或主要负责人——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和联系部门教育实践活动的县领导
(十)县领导联系的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对照检查材 料审核流程
乡镇党委书记——县督导组——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联系)县领导和联系乡镇教育实践活动的县领导
二、对照检查材料审核要点
(1)是否包括导语、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2)导语部分是否过长,是否开门见山;是否上升到对加强作风建设的认识上,而不单单停留在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3)是否查找了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是否聚焦反对“四风”,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进行了逐一检查,列举了具体表现和典型事例。
(5)是否深挖问题根源,重点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财经纪律以及“三严三实”要求等方面分析了原因。
(6)领导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是否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行了查摆剖析。
(7)整改措施是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只停留在喊口 号,作表态层面;是否对前面的问题进行了响应;是否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务实管用的整改措施。
村(社区)对照检查材料
• 村(社区)重点围绕党员意识强不强、服务群众好不好、为民办事公不公、自我要求严不严、查找软弱无力,服务群众意识和能力不强,不诚心为群众办实事、优亲厚友等问题进行查找。
• 村(社区)党组织及其书记形成简要对照检查材料,条目式列出对照检查的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
• 其它基层党组织及其班子成员是否对照检查材料,可结合实际、区别情况提出要求。
第二篇:中国通史上课课件
第八章 唐文化圈的形成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系统的讲授和讨论,令学生掌握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唐朝文化之西传和唐代的外来文明。
【内容提要】
一、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此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堀敏一
(一)日本
新罗遣大使奈末智洗尔,任那遣达率奈末智,并来朝。„„是时,大唐学问者僧惠斋、惠光及医惠日、福因等,并从智洗尔等来之。于是惠日等共奏闻曰: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推古卅一年(623)秋七月条
吉备真备(693-775)随第9次遣唐使于开元五年(717)至唐朝。空海(774-835)随第17次遣唐使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至唐。鉴真(688-763)天宝十二载(753)第六次东渡,搭第11次遣唐使船到达日本。“如一灯燃百千灯”——《唐大和上东征传》
645年,孝德天皇模仿中国,建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次年设教官,以留唐回国的学问僧僧旻、留学生高向玄理为博士,参与革新。
日本自大化改新以后,开始全面地吸取唐文化,吸收的重点在于学习和模仿唐的政治制度,完善各级统治机构。这种对唐朝的封建统治制的学习和模仿,到奈良时代(710-794),达到了顶点。
中央:
二官:神祇官、太政官
八省: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 省
一台:弹正台
五卫:卫门府、左右卫士府、左右兵卫府 地方:
国——郡——里
机构内部:长官、次官、判官、主典 位阶制:
法律: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大宝律令》养老二年(718)或略晚:《养老律令》
教育:中央置大学寮,设明经、纪传、明法、书道、算道、音道等六学,学习课程以《礼记》、《左传》、《周礼》、《尚书》等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经济:班田制
宦官制度:日本没有引进
(二)新罗
实际上,唐初积极介入半岛事务,除了高句丽“倔强边徼”之外,新罗力求消灭对手、实现统一而精心实施的战略拉动是一个重要原因。——王小甫
663年,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新罗完成统一。金春秋掌权时期,649年新罗导入唐朝的衣冠制,650年采用了唐朝的年号。654年,金春秋即位,马上制定了理方府格。朝鲜半岛从668年新罗灭高句丽起,到935年新罗敬顺王归降高丽王建止,称为新罗统一时代。与日本一样,新罗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向唐朝学习,并受到唐朝文化的强烈影响。
政治制度
中央:仿照唐中书门下设执事省,其下设六部。地方:州——郡 经济制度
仿照唐之均田制实行丁田制,仿照唐实行租庸调法和户籍制。
新罗国学:“教授之法,以《周易》、《春秋左氏传》、《文选》,分而为之业,博士若助教一人,或以《礼记》、《周易》、《论语》、《孝经》;或以《春秋左氏传》、《毛诗》、《论语》、《孝经》;或以《尚书》、《论语》、《孝经》、《文选》授之。诸 2 生读书以三品出身,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能兼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三国史记》卷三八
新罗用人论骨品,苟非其族,虽有鸿才杰功,不能逾越。我愿西游中华国,奋不世之略,立非常之功,自致荣路,备簪绅佩剑,出入天子之侧足矣。——《三国史记》卷四七
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为大唐学生,不亦可用耶?——《三国史记》卷一○
二、唐朝文化之西传
贞观四年(630),灭东突厥。贞观九年(635),击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于交河置安西都护府。贞观二十二年(648),设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显庆二年(657),灭西突厥。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以逻些(今西藏拉萨)为中心的吐蕃王朝。
弓剑不离身。重壮贱老,母拜于子,子倨于父,出入皆少者在前,老者居其后。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重兵死,恶病终。累代战没,以为甲门。临阵败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
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
高宗时期,“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巂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
中宗景云元年(710)四月辛巳,以嗣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
(一)唐、吐蕃对西域和陇右的争夺
《资治通鉴》卷二一二:开元十年(722),“吐蕃围小勃律王没谨忙,谨忙求救于北庭节度使张嵩曰: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
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而小勃律所以成唐之西门也。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3 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天宝六载(747),高仙芝破小勃律。天宝八载(749),哥舒翰克石堡城。唐在西域势力达到顶点。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资治通鉴》卷二一六
(二)天宝十载(751)唐、大食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西传
这次战役在东西文化传播的历史上意义重大,战争中,大批唐朝士兵包括工匠在内被俘往阿拉伯地区。据《珍闻谐趣之书》等阿拉伯文献记载,被俘的中国人中有造纸工匠,他们在撒马尔干建立了穆斯林世界第一座纸坊。造纸术在九世纪传入埃及,而后有长足的发展。十世纪以后,摩洛哥的首府非斯成了造纸业中心,造纸由此传入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国。
三、唐代的外来文明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张广达、王小甫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 汤用彤先生总结隋唐佛教之特性:统一性、国际性、自主(独立)性、系统性
唐代的雅乐和燕乐 隋唐燕乐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
唐代的软舞和健舞
健舞:胡旋、柘枝、胡腾,均来自中亚舞蹈 白居易:《胡旋舞》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余里。„„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2、难点是唐朝文化之西传和唐代的外来文明。【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
1、试论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检查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和要求】通过课后讨论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难点和要点。
第三篇:《离骚-》上课用课件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生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引导学生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教学方法
1.讲读法、2.讨论法 3.探究阅读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听教学录音,疏通生字词,朗读全文。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屈原及《离骚》
2、简介“楚辞”
3、《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2、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
3、学生按照朗读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4、集体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学)
2、请概括课文节选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议——展——评)
第一段 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段 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五、布置作业
“一线精炼”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第一段。
一、学习并掌握文章第一段的文言基础知识
1、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自主学习第一段,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成现代汉语(学)
(见《导学案》)
3、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试讲第一段重点字词并翻译,教师点评。(展——评)
二、合作探究,理解第一段的思想内容。(议——展——评)
1、第一段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2、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学习并掌握文章第二段的文言基础知识
1、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自主学习第二段,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成现代汉语(学)
(见《导学案》)
3、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试讲第二段重点字词并翻译,教师点评。(展——评)
二、合作探究,理解第二段的思想内容。(议——展——评)
1.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段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 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作者打算全身而退,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作者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说明,他可以放弃仕途,但不能放弃操守,不能放弃他所崇尚的美德。
分析:
①、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②、这部分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一段述怀明志是“进”,后一段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进”,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2、第二段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3、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
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三、合作探究,课堂总结(议——展——评)
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
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①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②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
四、课文小结 :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 格的写作手法,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水平,令无数文人学者倾倒。同时,它让我们了解了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第四篇:诫子书优质上课课件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诫子书优质上课课件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诫子书优质上课课件 例
1一、教学目标
1.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通过为书法作品写解说词的活动,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作者观点。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朗读法,课文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在疏通文意的环节反复朗读,不仅可以促进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通过勾勒思维导图和编写解说词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中,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活动导入
导语:最近学校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名家书法作品展”的活动。作为一名志愿讲解员,请你根据所学课文和相关知识,为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写一段解说词,让同学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出示幻灯片,展示书法作品图片。
1.请同学来辨识一下书法作品中的八个大字。
明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哪位同学知道这八个字出自哪里?文章的作者是谁?
明确:出自《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者是诸葛亮。诫,告诫,劝勉。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如果要为这幅书法作品配解说词,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首先就要明确这句话的含义。下面就让我们追本溯源,来读一读书法作品中文字的出处──《诫子书》。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和断句。
(1)教师朗读,字音、断句示范。
(2)指导学生自读,鼓励互读纠错。
(3)全班齐读,体会文章韵律。
请同学们关注以下语句的断句与韵律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在原文处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
3.指导学生分组学习,结合注释和所学内容突破难点词句翻译。
(重点理解“修身”和“养德”;“淡泊”与“宁静”;“明志”与“致远”;“淫慢”与“险躁”等词语。)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三)理清思路,明确观点
通过疏通文意,我们发现《诫子书》全文虽不长,但意蕴丰富。文章涉及了“君子”“志向”“才学”“宁静”“昔时”等多个方面,那么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思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与作者的核心思想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学习,勾画思维导图。
结论:实现志向需“宁静”“淡泊”。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明确作者观点。
预设:作者重点围绕“静”展开议论,教导儿子无论做人还是学习都要恬静寡欲,集中精力。“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明确了内心恬淡,宁静专一的积极作用,也是《诫子书》作者核心思想的集中表述。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文章思路,明确作者的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四)结合活动,布置作业
明确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含义,那么要完成解说词,还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1)了解语句出处。
(2)理解语句含义。
(3)了解写作背景。
前两项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今天课后的作业就是查找“写信人”和“收信人”的相关资料,了解《诫子书》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为解说词组织材料,同时为理解此幅书法作品的现实意义做准备。
诫子书优质上课课件 例
2教学理念:该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本设计以“朗读——译读——品读——背读”作为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疑中治学,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3、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教学重点:熟读文章,并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板书课题:诫子书)
文言文重在读,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按以下四步来进行,这也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即:朗读(体会情味)——译读(理解内容)——品读(美点赏析)——背读(积累语言)(板书学习目标)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读得流畅、自然。发音准确清晰,不增字,不减字,不重复。
②读得有韵味,可以带点古人的味道,注意语调的轻重,语速的快慢。
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注意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三、译读课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注释,小组讨论。
2、学生口译本文(一人翻译一句,教师相机指导)。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韬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四、品读课文
《诫子书》流传至今已1700余年,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全文只有短短86字,但却写得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本文的美点有哪些。请同学们以“本文好在。原因是。”的句式来回答。学生举手回答。
例如:
本文好在主题鲜明。作者通过本文劝勉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淡泊和宁静,不能急功近利。这对我们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本文好在音韵和谐。文章只有6句话,以对偶句和四字句为主,读来朗朗上口。例如前5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均为对偶句。最后一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均为四字句。当我们放声吟诵时,就能感受到文句的节奏之美,音调的抑扬之美,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舒缓平稳之美。
本文好在结尾写得形象生动。“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句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所作为的人比喻为枯枝败叶,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句作者采用想象的手法,揭示了不懂勤学立志,修身养性的人的结局,说他们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
五、背读课文
1、学生自由背诵,积累语言。
第五篇:北京的春节上课课件[最终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重点: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及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今年的春节你们是怎么过的?(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走进他童年时代的北京,看看那个时代的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精读课文,了解风俗。
1、再次读课文中印象深的有关段落。同位交流,为什么印象深?
2、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腊八:1)怎样描写腊八粥,腊八蒜的?
2)这样写说明什么?
除夕:1)印象是什么?从哪儿能看出真热闹?
2)除夕有什么风俗?
3)指导朗读。
正月初一:1)除夕是热闹的,喜庆的,而正月初一与除夕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2)解释截然不同.3)了解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
正月十五:1)认真读11、12自然段,从中体会到什么?
2)具体说说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3)说说我们这儿的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4)指导朗读。
3、除了这些日子,作者还提到了哪些日子的活动?(出示童谣)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详略得当的写法。
2、阅读链接《过年》,与本文比较,突出写法。
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讲究的是火爆,热闹,祥和,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课后写下来。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不足之处是我没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不高。
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分读课文的时间,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意,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