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植树问题课件
植 树 问 题》 说 课 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
二、说重难点:
1.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已知间隔长和全长求棵数的方法,以及已知棵数和间隔长求全长的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他们所学习的数学是有用的,体验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所以全课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植多少棵树、公交车站等)都是来自于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明白学习是为了解决身边的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测、实验、推理、验证、归纳这一系列的活动经历,感悟出数学规律,从而很好的满足了学生想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的强烈欲望,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让学生通过“植树规律”的探究,自主建构数学模型,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和组织学生有条理的去探究。在学生获取规律后,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植树规律”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其它类似的问题。所以、就安排了诸如设计公交车站等问题让学生解决。本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后,能明白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题目时,较好的方法是先画图,然后根据图来发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设计了如下环节:采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植树问题》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
首先创设这一教学情境:为了美化学校环境,学校要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旁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然后提出问题:一共可种多少棵树?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初步有自己的设计方案后,将自身的设计方案带到小组中交流,在合作时,再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变抽象为形象,就得出:两端都种的设计方案,经过交流后,选择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当每个同学都了解了这种方案后,教师再逐个进行分析,重点分析第一种方案“两端都种”,得出在这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棵数=间隔数+1,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再经过教师的提炼。在这个过程中,把一个复杂问题通过画图,讨论交流等多种方法,分解成了一个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出示课本中的例题,要求学生应用刚得出的规律来解决。再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以此来巩固刚发现的规律。
4、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类似于“植树问题”的题目,我设计了3个题目。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5总结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起到知识系统化的作用
《植树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3.情感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 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具准备: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问答,认识“间隔” 1.同学们,我们先做个游戏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
2.把你的手放好,我们进行快速问答:五个手指几个空?4个手指几个空?2个手指几个空?3个手指几个空?一个手指几个空?
3.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跟间隔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 1.最近我们的学校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新修建的操场旁有一条小路需要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来绿化、美化我们,现在请你来当设计师,你对自己有些信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2.多媒体出示题目:学校操场边有一段长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并且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请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3.从屏幕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认为在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什么?你能解释什么是两端吗?
(总长20米 两端都栽 间距相等)
4.在分组探讨前,请先商量好准备每隔几米栽一棵,然后动动手、动动脑,看用什么方法能够又快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同桌合作)
三、探讨新知:谁能展示一下你的设计才能,注意说明白你是每隔几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你是怎样获得这个结果的?
2.学生交流汇报(画线段图法、计算法)
3.教师介绍讲解概念: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并随机板书)
4、用多媒体演示线段图的推理过程。
在设计方案、交流方法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画线段图,而是直接列出了算式,他们一定找到了规律,我们现在也一起来找一找这个规律是什么。
5.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
棵数总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总比棵树少1。
总长÷间距=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
6.当总长是20米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解决,当路段变长是1000米、2000米时,就不能这样做了,就需要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这样的问题。7.多媒体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1)了解题目内容。
(2)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8.刚才我们所提到的手指数和间隔数分别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个数量呢?生活
中不止是植树问题包含着间隔现象,在其他方面也广泛存在,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锯木头、路灯、表面上的间隔和数字)
9.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1)同学们做早操,某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有多少人?(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2)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应该设置几个车站?(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3)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听老师读题你自己再读一读,你发现这道题与我们刚才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词语?(2千米 两旁)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方法。
四、拓展例题,训练思维:多媒体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21棵树苗.(1)了解题意,解决问题。(21-1=20段 20×5=100米)
(2)学生质疑:为什么用21-1=20 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3)我们所解决的这个问题跟刚才我们解决的例1有什么不同?
(不论是要算出棵数还是总长都要先知道间隔数,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2.思维训练:
①第一个同学到第二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是1米,那么,第一个同学到第五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
②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谈一谈你的收获有哪些。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教学的是植树问题中的一种情况,即两端植树问题。反思这节课,我是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学生学习比较投入,气氛比较活跃,大多数发言积极,悲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标,中等以上的学生掌握的很轻松,但基础较差的学生掌握的不太好,还没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我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首次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可以说是扫清了解答此题的障碍,降低了此题的难度。
但这节课不足的地方:
第二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PPT课件
篇一:植树问题教案及课件开课完整版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执教者: 卢平芳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 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规律,并将规律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中去。
2. 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封闭线路上,两端都栽树时,间隔现象的简单规律。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小树模型、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1、呈现情境:通过比较两组图片引出并板书:“植树问题”。
2、引出话题:在小路的一边栽树要考虑哪些因素? 随着学生答,课件依次出示: 路长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要栽)
3、提炼问题:根据刚才的情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没有给出现成的条件,而是从美化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要考虑哪些因素,旨在让学生经历提炼问题的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因素。】(二)大胆猜测,提出假设模型
猜想。猜一猜一共要准备多少棵小树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一:100÷5=20(棵)
预设二:100÷5+1=21(棵)
预设三:100÷5+2=22(棵)
。。
【设计意图: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正确?留下悬念,引发思考,激发学生 探究新知的欲望】 2 验证。
(1)思考: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2)交流。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法。
并提出:遇到复杂的问题,我们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来研究。我们先取100米的一小段20米来研究。(3)操作。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画线段图,也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学具)栽一栽,并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4)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验证过程。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画线段图的过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
(5)提出假设:两端都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
【设计意图:在第二个环节,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反想——提出假设的过程。教师呈现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化难为易。让学生利用学具模拟实际种树去检验,学生兴趣比较大,做到人人动手实践,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并突出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其中蕴藏的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体会到画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的直观性和精炼性。】(三)拓展实例,建立成熟模型
提出问题:如果小路的长度改变,其他条件不变,还有这样的规律吗? 2 合作探究。请自己选择小路的长度,并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下表。
(1)思考:观察表格,当两端都栽时,间隔数与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2)质疑:为什么两端都栽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呢?(3)口答:
(4)小结:(板书: “间隔数=总长÷间隔长”、“植树棵树=间隔数+1”。)
3、验证:算一算,两端都栽树时,100米到底应该栽多少棵?
4、你能举出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对小路长度变化、间隔长度变化时的情
况进行探究,为确立模型提供更多样、充分的准备素材。在这一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模型“两端都栽树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还促进学生在确立模型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升华思想。】
(四)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1、某公路全长10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都是2千米。这条公路上一共有几个车站?
2、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50米安1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抽象出的植树问题模型解决安装路灯、公共汽车站等问题的练习,既能促进学生掌握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已建立的数学模型的理解,又能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实际问题还很多,加深对植树问题结构特点的认识,促进模型的内化。
3、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1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4、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应用知识解决学生们身边的问题,解决学校的问题,解决社会公益的问题,借以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理念。】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 学 设 想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通过学生熟悉的植树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经历猜想、实验、抽象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间隔与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上课开始,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植树和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而且植树中还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经历了猜一猜、试一试、画一画、填一填等多种学习形式,自主探究出规律。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学生自由选择方案,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规律,并构建起植树问题的模型,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练习巩固环节,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课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作为课堂的中心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论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植树问题开课材料完整版.rar 篇二:“植树问题”(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ppt制作、操作说明
“植树问题”(第1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者:石城县第二小学 陈仪忠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接触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这个单元的一节内容。和前几册教材一样,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教学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中去。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不封闭线路上,两端都栽时间隔现象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小棒若干、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身边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一起留意一下身边的数学吧!
2、手指与间隔,从亮出三个手指数间隔开始,出完五个手指后问:“六个手指间有多少间隔呢?”从而引出具有更多间隔的事物。(自动播放,教师解说,并配合手势)
3、人民大会堂前的柱子与间隔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勤劳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请看——出示人民大会堂照片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正门前那浅灰色的大理石门柱,高达25米,柱身要4个人才能合抱过来。
4、谈话
数学无处不在。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思考,你能从中发现规律,继而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而又实际的问题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5、植树动画(自动播放),导入揭题(板书1:植树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身边的间隔现象,在数学里会有什么应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吧。
1、引例
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问:直接用除法“20÷5=4”能一步到位解答这个关于“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吗?
让我们现在就去验证一下吧!a、示意图展示
动画展示植树过程
问:示意图告诉我们:直接用除法“20÷5=4”能一步到位解答这个关于“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吗?
b、学具操作,亲历亲为
小组合作,用学具模拟栽树:在一条20厘米的线段上摆小棒,每隔5厘米摆一根(两端都要摆)。
叫一学生电脑上操作。(返回到编辑状态“拖放”“小棒”)
问:学具操作告诉我们:直接用除法“20÷5=4”能一步到位解答这个关于“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吗? c、教学画线段图
除了利用“画示意图”和“学具操作”来帮助思考,你还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辅助思考吗?
我们用一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用几个点或短竖线来代表小树苗。这就是我们经常要用到的线段图,线段图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思考。
问:线段图告诉我们:直接用除法“20÷5=4”能一步到位解答这个关于“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吗?
d、抽取出数学模型
讨论与交流:通过刚才的模拟植树活动,当“在一条线路的一侧,两端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2:线路一侧 两端都栽
棵数=间隔数+1 讨论与交流:间隔数都必须靠数数的方法数出来吗?你能根据已知条件通过算术方法列式求出间隔数吗?
板书3(插入板书2的中间):
间隔数=线路长÷间隔长
e、你能运用刚才建立的数学模型解答这个植树问题了吗?也就是说,你能列出算式解答这个植树问题了吗? 20÷5=4 4+1=5 答:需要准备5棵树苗。
2、教学例1 出示例1的电子教材图片 大字幕显示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100÷5=20 20+1=21 答:一共需要21棵树苗。
(备注:此处引入电子白板技术,学生口答,教师“板书”,除号用“/”代替。后面的练习题同样处理。“全长100米”、“每隔5米”设触发器引出下划线。)
思考:
在“植树问题”中,一定要是“树”吗?除了“树”,还能换成别的事物吗?引导学生发现不仅仅是“树”,还可以表示很多别的事物。
(展示常见的摆花篮、装路灯、挂花灯、摆座椅、设公交车站、电线杆、队列、栏杆、楼层、垛口、垃圾桶、彩旗、防盗网、斑马线??文字配图,应用触发器呈现相关图片)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16名小学生排成一列纵队,每两名小学生之间相距1米,这列队伍长()米。a、17 b、16 c、15 d、14
2、校运会的运动场上,一条跑道有两条石灰线,4条跑道有()条石灰线。a、8 b、7 c、6d、5
(三)生活中的应用(相关地名设触发器导出相关图片)
1、位于北栋教学楼五楼的四(1)的同学们,从教室出发经一楼来到西栋教学楼五楼的多媒体教室上课。已知这两栋教学楼每层台阶都是22级,同学们一共走了多少级台阶?(本题有链接,导出相关图片与示意图)
2、从石城五中西校门门口处,到石城客运站广场之间的东城大道东侧,一
共有36座路灯。经测量,其中连续6座路灯间的距离是200米,这36座路灯间的距离是多少米?(此处有跳转,时间不充裕,点图标直接进入课堂作业环节)
3、请你来当设计师(相关地名设触发器导出相关图片)
石城县有公交车了,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可一直还处于招手即停的状态,没有固定的停靠站点呢!西华路沟通了老县城南北两端,有路公交车总是从南路赣江源货运站出发,向北行驶到石城中学门口后又折回,现在要你给该路公交车设计停靠站点。
在赣江源货运站,我摩托车路码表上的路程数为“10891.1km”,我靠右压边行驶,当行驶到石城中学北大门时,路码表上的示数为“10893.6km”。如果在西华路的东侧每隔500米设一个停靠点(两端都要设),这路公交车一共有几个停靠点?
(四)课堂作业(两题选做一题,成绩好的选做第二题)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节能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需要安装多少座节能路灯?
2、农网改造前,张村和李村之间的电线由41根电线杆相连,每两根电线杆相距60米。农网改造换用新型电线杆后,每两根电线杆间的距离变成了80米,新型电线杆有多少根?
(备注:此处有链接,如果学生作业基本完成,可点链接当场对答案,同桌间交互批改。)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要栽的情况,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假如只栽一端或两端都不栽,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同学们课后去探究吧!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线路一侧两端都栽 间隔数=线路长÷间隔长
棵数=间隔数+1 20÷5=4 100÷5=20 4+1=520+1=21 答:需要准备5棵树苗。答:一共需要21棵树苗。篇三:《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对学生:小学四年级
2、学科:数学
3、课时:1课时
二、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在编写教案前,先阅读网上大量有关《植树问题》的优秀案例,理解不同版本的教学设计,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教材重组。
【学生课前准备】预习
三、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页。
四、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
本册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情简析: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到了4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本身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3、4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时可以从实际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一对应”等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探究发现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规律,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直尺、小棒
五、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法 学生在植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激励评价法 评价时遵循“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维和多级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差异,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六、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 活动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了解了一下,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很喜欢唱歌,现在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幸福拍手歌》好吗?(齐唱:幸福拍手歌)
师: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的时候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 2.引入
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关系,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几幅有关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师:在我国的北方,冬天经常会出现沙尘天气,你们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生观看
师: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沙尘天气实际上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由于我们人类过去滥砍滥伐,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造成今天的恶果。
师:要治理沙尘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生:植树造林
师:对,植树造林。你们看,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学生,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沙尘暴的图片、视频引入新课,过渡自然、真实,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二、提出问题 初步解决
1、出示问题
例1:同学们准备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理解题意
(出示课件)
师:学校都有哪些要求呀?
理解“每隔五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边”
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能帮同学们解决一下吗?做在我们的一号题卡上吧。
3、动笔计算
4、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200 +1=201(棵)?? 同样的要求,却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那学校到底要买多少棵树苗呢?20棵?21棵???还是22棵。想知道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可以通过实验验证一下,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验证吗?
【设计意图】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做一做,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出现几种不同的答案,留下悬念,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 发现规律
1、自主探究
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小路。我们从小路的这头开始,因为“两端要种”,先在一端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预设:(当学生想到方案)
生:可以先在短一点的路上栽树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自己的见解,其实,你的这种方法就是我们数学研究上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来研究。板书:复杂问题 简单问题。
(当学生没有想到方案)
师引导: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来研究。板书:复杂问题 简单问题。
师:按照这样的思路,1000米太长了,我们先在10米、15米、20米??的距离上能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找到了规律,我们再来解决1000米距离上种树的问题。
(出示课件)师:请大家任选其中一种情况,利用老师所准备的学具--画纸或小棒,画一画、摆一摆或模拟实际种一种探究间隔数与棵树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创造矛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恰当的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一数学思想。
2、发现规律
大家仔细观察表格,想一想,看一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师:“棵树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是同学们用较小的数据研究出来的,如果数据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课件演示)
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100个间隔有100棵树,但种完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不是一棵,才达到两端都栽的结果。
3、总结规律
师:谁来总结一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总结:瞧,老师介绍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在简单的事物中发现了规律,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好不好?记住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3、运用规律
刚才我们通过探讨知道了在1000米的小路的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需要201棵树苗。如果还是那条小路,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栽,需要多少棵树苗?老师在小路上栽了5棵树苗,每隔5米栽一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全长多少米?
【设计意图】就植树问题举一反三,巩固“植树问题”数学模型。
四、解决问题 巩固提高
瞧,咱们刚刚探讨出来的规律就运用的这么好,真厉害。利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安路灯、上楼梯、听钟声、挂灯笼、过车站等等。
【设计意图】再现生活中的类似“植树问题’,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回顾总结 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的?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环节是学生对后续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热情。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解决植树及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的一个学习支点,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进生活。
2、有效借助数形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那么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是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个拐杖,学生才能将文字信息与已有额知识经验相互吻合,达到思维发展的生长点。
3、借助互联网,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情景出发,感受数学中的乐趣,使学生学得更轻松。能把互联网教学与数学学科教学有效地整合。
第三篇:植树问题教案及课件开课完整版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执教者: 卢平芳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规律,并将规律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中去。
2. 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封闭线路上,两端都栽树时,间隔现象的简单规律。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小树模型、表格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1、呈现情境:通过比较两组图片引出并板书:“植树问题”。
2、引出话题:在小路的一边栽树要考虑哪些因素? 随着学生答,课件依次出示:
路长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要栽)
3、提炼问题:根据刚才的情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没有给出现成的条件,而是从美化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要考虑哪些因素,旨在让学生经历提炼问题的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因素。】
(二)大胆猜测,提出假设模型 猜想。猜一猜一共要准备多少棵小树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一:100÷5=20(棵)预设二:100÷5+1=21(棵)预设三:100÷5+2=22(棵)。。
【设计意图: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正确?留下悬念,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验证。
(1)思考: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2)交流。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法。
并提出:遇到复杂的问题,我们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来研究。我们先取100米的一小段20米来研究。
(3)操作。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画线段图,也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学具)栽一栽,并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4)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验证过程。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画线段图的过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
(5)提出假设:两端都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
【设计意图:在第二个环节,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反想——提出假设的过程。教师呈现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化难为易。让学生利用学具模拟实际种树去检验,学生兴趣比较大,做到人人动手实践,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并突出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其中蕴藏的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体会到画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的直观性和精炼性。】
(三)拓展实例,建立成熟模型 提出问题:如果小路的长度改变,其他条件不变,还有这样的规律吗? 合作探究。请自己选择小路的长度,并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下表。
(1)思考:观察表格,当两端都栽时,间隔数与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质疑:为什么两端都栽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呢?(3)口答:
(4)小结:(板书: “间隔数=总长÷间隔长”、“植树棵树=间隔数+1”。)
3、验证:算一算,两端都栽树时,100米到底应该栽多少棵?
4、你能举出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对小路长度变化、间隔长度变化时的情况进行探究,为确立模型提供更多样、充分的准备素材。在这一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模型“两端都栽树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还促进学生在确立模型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升华思想。】
(四)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1、某公路全长10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都是2千米。这条公路上一共有几个车站?
2、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50米安1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抽象出的植树问题模型解决安装路灯、公共汽车站等问题的练习,既能促进学生掌握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已建立的数学模型的理解,又能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实际问题还很多,加深对植树问题结构特点的认识,促进模型的内化。
3、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1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4、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应用知识解决学生们身边的问题,解决学校的问题,解决社会公益的问题,借以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理念。】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 学 设 想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通过学生熟悉的植树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经历猜想、实验、抽象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间隔与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上课开始,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植树和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而且植树中还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经历了猜一猜、试一试、画一画、填一填等多种学习形式,自主探究出规律。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学生自由选择方案,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规律,并构建起植树问题的模型,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练习巩固环节,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作为课堂的中心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论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需要此课开课完整材料(包括PPT,教学实录),请到此地址下载:http://115.com/file/dpvj6560# 植树问题开课材料完整版.rar
第四篇: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猜想、画图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画图分析、编题,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探索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初步体会化繁为简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感悟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用画图的方法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教学难点】:用画图方法理解分析间隔与棵数之间的规律,并会编应用题。【教学准备】:尺子、作业纸等。
一、教学过程
(一)画图探究规律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植树问题》
多媒体出示: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师:读一读,在题中你读到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
2.猜测:你觉得要种多少棵树,怎样列算式?引发学生到底是+1 +2 还是不加的认知冲突。
3.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画图)
4.师:我们用一条线段来表示100米,每隔5米种一棵,5米一棵,5米一棵照这样下去……是不是觉得很麻烦?
当我们用大的数据来寻找规律时会比较麻烦,用小的数据找规律比较方便。因此我们可以截取100米中的一小段来研究,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化繁为简。5.师:我们先截取20米的一段用画图的方法来研究。请学生在作业纸上画图。
a 展示3位学生的图,说一说与条件符合吗? b 让画对的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画的?
c质疑:你有什么觉得奇怪的地方?棵数比段数多1棵。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预设1:有4段,5棵树
预设2:一棵树,对应一段路,最后多一棵。这样一棵树对应一段路叫一一对应。
d 多的这棵只能在最后吗?
6.只画一幅图就下结论是否太武断了,自己截取一段路,再画一幅图。看看知否还存在棵树比段数多1的规律。
7.班级交流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总长÷间距=段数 段数+1=棵数)
8.那你现在知道例题应该用哪种方法?说说自己的想法。9.如果有1000米呢?那两头都种,要种几棵?
(二)编应用题
1.同学们真厉害,通过画图发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那大家能自己编植树问题的题目吗? 请大家把自己编的题目写下来。
a 学生编题,同桌列式。b 出示意见不能统一的同桌?
C 出示求2边种树
及求总长的植树问题。
同学们真能干,不仅会画图发现规律,还能编题。
(三)生活中植树问题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植树问题,你能用画图的形式还原出植树问题的特征吗?
1.公交车从东站到西站全长18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多少个站点?
2.一盒9响鞭炮,当听到第一个爆炸声开始计时,到第二声响起时,经过2秒钟。当听到最后一声响起时共经过几秒钟?
先读题,确定什么是树。请学生画图。展示。请学生说一说画的时候自己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延伸
1.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你还能再画一画吗?
比一比与例题有什么区别?
2.在接下来的课中我们会用画图的方法继续学习植树问题的另两种情况。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总长÷间距=段数 段数+1=棵数
化繁为简 一一对应
板书再彰显画图的策略,总分、一段一段地画。将开放进行到底。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的式与图,以谁为本 1.植树问题的解决从先前设计:从猜测的几种答案不同后,用画图及列表的方法来探究规律。从例题的画图来看,学生的画图错误的学生比较少。但到了练习题中,让学生画图,学生的图主要出现了2大类的错误:如公交车从东站到西站全长18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多少个站点?学生画出来的有分18段的,有画8段的,说明对植树问题的本质意义还是不理解,到底什么是树,到时什么是间距,什么是段数,学生并不明确。数学讲究数形结合,连图都不理解不会画,那它的算式是无根之源。所以在重新设计后,把主要的教学任务放在画图上。主要通过4步完成。首先用例题把100米化繁为简乘20米后,全班统一画,通过典型作品的探讨:是否符合题目条件,让学生知道画图的方法,可以平均分着画,还可以一段一段的画。其次马上让孩子再截取一段,再画一幅,及时巩固画图的方法。第三步巩固植树问题的结构及再画图巩固生活中的植树问题。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有时读来并不明显,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沟通与植树问题的联系。最后,出示拓展题,让学生产生思想碰撞,同时也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第五篇: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中心小学张晓云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具准备:课件、尺子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课题
1.引入“一一对应”
2.引入间隔
二、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教材117页
三、经历探究,尝试解决
1、提出问题。
为了美化校园学校要开展一次植树活动,来看看植树要求: 课件出示: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2、理解题意,分析问题。(两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
3、同桌或前后桌合作探讨解题思路,动手操作,寻求解题方法。
4、小组汇报,交流成果(用手指的、站队的、摆小棒的、画一画的)得到规律 :棵树=间隔数+1
5、解决例题,一生板演其他学生自由做(100÷5=20中的 20指的是什么? 20+1=21,为什么还要+1?由板演的学生说明)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生活中的例子)
谁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那些植树问题?我也收集了一些例子,请看。(课件展示:图片)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找到了两端都种树的规律,接着就让我们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吧!(课件出示)
六、拓展练习
七、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教学反思:
(两端要栽)
总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植树问题》教学实录
张晓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植树问题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植树问题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1、请五名同学到前面来保持一臂距离站成一排。让学生观察这里蕴含着一个数学问题。(明确间隔、间隔数)
2、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人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找到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3、你们看小小的站队都蕴含着数学问题,今天我就来学习与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题:植树问题)
(二)经历探究,尝试解决
1、提出问题。
为了美化校园学校要开展一次植树活动,来看看植树要求:
课件出示: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2、理解题意。(两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
3、模拟植树:(1)、用直尺确定总长、间隔长度,在泡沫板的一边植树(两端要栽),牙签代表小树。(2)、每个小组成员都动手栽一栽,尝试变化总长的数值和间隔长度,观察棵数与间隔数的变化,组长负责统计,作好记录。(3)、讨论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基本解法,试用公式表示。造林
4、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得到规律 :棵树=间隔数+1
8、解决例题,100÷5=20 20指的是什么? 20+1=21 为什么还要+1?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找到了两端都种树的规律,接着就让我们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吧!
(课件出示)
1、在一条长60米的小路的一侧种树,每隔3米种一棵(两端都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小明参加劳动实践,他在长48米的小路上栽一行花,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他一共栽了多少棵?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生活中的例子)
谁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那些植树问题?我也收集了一些例子,请看。(课件展示:图片)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课件出示:
1、《路灯问题》在一条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插小旗问题》节日里,学校要在60米长的小路一旁插7面小旗,两头都要插,应该每隔几米插一面?
3、《楼梯问题》学校教学楼每层楼梯有24个台阶,老师从一楼开始一共走了72个台阶。老师走到了几楼?
4、《摆花问题》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5米摆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多少盆花?
(五)数学欣赏,增加兴趣
植树问题一直是一个古老而又有趣的问题,很早以前就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数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二十棵树植树问题。【课件】
二十棵树植树问题是现代数学上的三大难题之一。它简单地说,就是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同学们这一共是二十个点,代表的就是二十棵树,每四棵树为一行,一共就排成了十六行。
这是400多年前,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就已经完成十六行的排法。这是200多年前,美国数学大师山姆〃劳埃德完成的十八行图谱。这是进入二十世纪后,数学爱好者绘制出的二十行图谱。这是今天我国数学爱好者王兴君研究出的二十三行图谱。
结语:同学们,20棵树植树问题还会有新的进展吗?20棵树植树问题最终可以排成多少行?期待同学们的大胆创新与探索!也许有一天我们在座的各位就能突破现在23行的纪录,你们有信心吗?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植树问题》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曾经无数次被搬上‘舞台’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发现在诸多课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任课教师都特别重视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鉴于此,我便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才是我们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公式、定理吗?他们很容易被遗忘。也许还有学生的能力、情感体验等等,但我觉得学生走出校门,经过遗忘和沉淀,所剩的东西才能本质的反应我们的教学效果。
所以我通过对教材和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的深入解读,我采用了今天的教学模式,我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有几点成功的。
1、关注学习起点,体验生活数学。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我选取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例,从5个学生站在一条直线上有几个空隙引入“间隔”这一知识点。让生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探究,大胆尝试,建立知识表象,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2、渗透思想,注重应用。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种、两端不种、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立足于这个点,也是按这个方向做的。
3、进行练习,巩固提升。
最后在练习的设计上,我觉得既然今天研究的是植树问题中的一种情况,而且主要是渗透一种化归思想。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尽量能紧扣中心,努力让学生利用今天的所学或利用今天的研究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这样就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
原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已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了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重难点没有突破,探究只停留于表面。
我确定的本课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并能在此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植树的几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的多少关系已经有所掌握,但并没有形成实质性、内在性的知识,没有归纳成形,以至于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仍存在各种问题。另外,植树问题中,间隔数的求法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小难点,但课堂上我却忽略了它,导致部分学生在设计的时候出现了不符合要求的方案。
2、数学语言需要锤炼,基本功还需加强。
上课过程中,我总是不由自主的重复学生的话,教学语言不够简洁,不够精炼;课堂上,评价语言也不够丰富,没有充分发挥激励评价的积极作用;教师语气没有注意抑扬顿挫,不能很好的调动课堂气氛,还需加一步加强。
虽然这节课给人留下了很多遗憾之处,没有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赏,但它毕竟是我自己的产物,是我对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让每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会继续为之努力。但愿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