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师德建设研究论文(五篇范例)

时间:2019-10-25 13:3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谐师德建设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谐师德建设研究论文》。

第一篇:和谐师德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师德建设的过程是广大教师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的知识结构、各种能力以及完美的个性和谐发展是师德建设更全面和更高的目的追求。因此必须将和诣的理念贯穿于师德建设过程中。

关键词:师德建设;和谐;贯穿

人的全面发展是脑力和体力、生理和心理、才能和品质、道德情操和美感素养多方面、充分、协调发展,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和谐是美的标志,也是人发展的真正意义。教师的知识结构、各种能力以及完美的个性和谐发展是师德建设更全面和更高的目的追求。因此,必须将和谐的理念贯穿于师德建设过程中。

一、努力达成学校干部教职工之间的和谐

师德建设中,干部教职工之间的和谐是学校整个团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谋求快速发展、促进教师个性张扬、专业快速成长的基本保证。首先,必须创造体现全校教师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教师精神文化,激发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从而形成凝聚力。学校领导的思想会唤起教师相应的行为,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尊重会换来教师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尊重,最终形成相互信赖、相互欣赏的和谐工作氛围。工作中,我校注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又做到平等待人、互助合作,既重视精英的引领作用,又清醒认识到学校每一个成员都是团队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校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充分注意以人性化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营造“家”的氛围。比如,教师节时组织教师联欢;“三八”妇女节时每个女教师都能收到一份温馨的礼物。我们还经常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各类比赛,交流感情,增进友谊,使教师对学生产生依恋感、信赖感。其次,要结合“三爱”教育,激发教师的爱心,让每个教师真正学会尊重和宽容。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作为施教者的教师如果缺乏爱心,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要引导教师随时随地精心营造爱的情境,注意从小事做起。可以通过教代会、演讲、帮助同事或学生解决问题、资助困难教师和学生等具体活动,让教师学会关爱、学会感恩、尊敬先进、热爱集体。也可以组织师生通过美化校园、参与环保等活动,激发师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工作和生活提供的情境,使教师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严于律己、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多渠道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社会转型时期的功利倾向、社会上不健康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师的思想。要通过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多读优秀书籍,观看优秀影视等多种渠道,让他们博采众长,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促成教师工作意志力培养与教师健康成长的和谐

教师承受着来自社会、家长的各种压力,学校内部的考核、聘任,教师之间的相互竞争,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等,都对教师的意志力形成了严峻考验,影响教师的健康成长。因而一定要引导教师强化意志力,奏响意志力培养与教师心理、专业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乐曲。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心理辅导。工作中,我校安排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给广大教师进行有关教育心理、自我调整等方面的心理讲座,并面向教师开展心理咨询,保持教师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此外,利用假期和学校例会,对领导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让他们通晓鉴别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掌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工作原则以及支持和鼓励教师战胜心理困扰的教育技巧,给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家长沟通和处理各种关系提供有效的方法,有效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调动和激发教师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学校要注重教师的日常思想教育。有意识地针对一个阶段以来教师在教育教学、思想情绪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思想工作,平衡教师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教师承受心理挫折能力的教育。利用教师会、教代会耐心倾听教师的意见,注意采纳教师的合理化建议。通过心理疏导,教师才能在思想上变消极为积极,在工作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成绩上变一般为突出,在活动中变躲避为参与。教师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形成进取合作的氛围,学校也可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另外,要引导教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人生是为解决矛盾而来,任何挫折都是人生经历,即使你处在寒冷的冬天,只要心中有阳光,就能闻到春天的气息;即使被逆境所困,只要心中有阳光,头顶的乌云总会被穿透。

三、实现人性化管理与严格管理的和谐

如今,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它较好体现了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教师和学生未来发展的关注,体现和谐教育的思想。但是实行人性化管理不能排斥对教师的严格要求。实际上,这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二者并不矛盾。人性化管理与严格要求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学校和谐的工作氛围和教师心理、专业的和谐发展。没有严格的纪律,就没有一流的工作状态和一流的教学质量。当学校失去了严格的管理,一味地迁就,往往会导致教师思想放松、意志懈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是取得胜利的保证。工作中,一要发动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规定和措施,在完善的过程中使教师真正理解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各项制度、规定是维护学校主体价值,保护学校和教师工作有序运行并取得高效益不可缺少的管理举措,是教师心灵自由、个性完美的基础。没有严格的纪律,就不可能有每个教师真正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就会落空。二要依据制度、规定形成学校良好的激励制约机制。制约和惩戒是学校快速良性发展概念中的应有之意。因此,应下大力气抓好在考核、聘任和技术职务评聘中受到诫勉的教师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既能认真反思过去,又能心悦诚服轻装上路。三要把握纪律约束和教师个性张扬之间的张力,根据学校教师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定位,把“度”做深做透,当学校的规章制度越来越精要,学校的人文水平才会越来越高。师德建设过程是广大教师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主动发展的过程。把握和谐理念,认真扎实地做好工作,让教师都生活在宽松和谐而又严谨有序的氛围中,师德建设就会呈现更美好的局面。

参考文献:

王岩松.重视师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生态[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

第二篇:农村师德建设研究论文

也谈新时期的农村师德建设

西二铺乡石圩小学邵军锋

第二十个教师节又快到了,我不仅又想起2004年以“光荣的人民教师”为主题的全国师德论坛。在开坛讲话中,教育部部长周济特别强调了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周济部长说:“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要想把教育做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在讲话中,周济还提出一些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切身感觉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新时期,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下,师德教育同时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有关资料统计,教师不能公平对待学生的占21.12%;中小学教师在有7.8%的人存在”打骂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这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形成了冲突。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 —— 加强师德建设。

谈到如何加强师徒建设,我认为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教师自身提升,至于个人素质培养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师们是都学习过的,且不提。下面本人就从外部因素来谈谈对农村师德建设的个人看法。

新时期教育腐败、个别教师违法犯罪的现象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农村教学事故所占比例是比较大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报端还是网络上都能找到很多这方面的新闻报道。这些事件中无疑个人因素占主导地位,但其中不少都折射出社会对师德建设的影响。这如同家 1

庭教育,学校教育一样,社会对人存在着同样的教育力量,而且当人走向社会时,它的教育力量是强大的,是隐性的。有效利用社会教育力量将会使师德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这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说白了就是政策引领。我认为可以从这几点入手。

一、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制定可行的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并不是简单的一级一级往下传达的,它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制定出工作目标,确立一个指导思想,通过具体实施,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奉献精神,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增强教师育人的能力,建设一支品格高尚、知道渊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只要各级行政部门把师德建设纳入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真正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一致的工作局面,就会产生强大的号召力量。

二、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杜绝腐败,是防止教师队伍滋长“坏汤老鼠”的必要前提。

不合格教师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为人师”后放松了学习和人生观的改造;有些是教育主管部门放松了对教师的管理和教育;还有些在做教师之初就不符合人民教师的标准。因此,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应从源头抓起,要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堵住不合格教师进入教师队伍的通道。近年来,各地区各学校在组织

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总结出了一些严把“入口”关的好办法。例如《新教师试用期管理制度》《新教师公示制》《新教师入口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等等,将新教师的基本情况、培训考察情况张榜公开,接受师生及社会的监督,这些较好地保证了教师队伍“入口”人员的质量。这些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领导“开口”的腐败行为。德国的教育就是从严抓入口关上体现成效的。他们在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我们是完全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入口”严把关,“出口”却要通畅,这是促进教师自我改造的有效措施,至今很多教师的铁饭碗意识还是比较重的,他们认为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入了伍”就“不会走”,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实际上,正因为国家对教育的需求对教育质量的重视,更要开放“出口”,不合格的教师今后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要疏通“出口”就要严格坚持“从严治教”的方针,严肃处理违法乱纪的不合格教师,对已不符合教师标准的,要进行整顿、培训,甚至劝其离岗或下岗,使教师队伍能够不断吐故纳新,始终充满活力。

三、既要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又要为师德建设 的开展提供“载体”。

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已实行多年,它也确实提高大部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但在基层教育中,这种教育机制还是有很多走过场现象,这需要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都要制订详细的切实可行的举措,对教师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依

据各类教师培训基地,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各尽所能教育和职业首先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活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一方面要坚持上下结合,把上级教育部门的工作中心和新形势、新任务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把准吃透,做到有的放矢,同时结合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活动载体,另一方面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做任何工作都要有创新,工作才会上台阶。因此,在活动载体建设上,既要对成熟的活动一抓到底,对已形成特色的要不断深,更要结合新形势,不断赋予新内容。近年来我们西二铺乡内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活动,例如“三笔二画”基本功展示,举行教师普通话师德演讲比赛,评选“教坛新星”,评选师德标兵等活动,通过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与道德修养。

四、建立完善的师德考核、激励机制。

根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这组数据是惊人的也是有说服力的。有“心理疾病”的教师难免会做出违反教学规律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治疗教师的心理问题,减压是根本。教育专家介绍说,造成教师大面积存在心理疾病的原因并不在于教师工作之苦,而是评价机制带来的压力。教师的教学质量决定其评优晋级和资

金的发放,甚至关系到个人的“饭碗”这使得教师始终在“分数”的指挥棒下教学,其压力可想而知。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机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创建和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对学校党政领导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学校要把师德作为对教师进行 考核、职务聘任、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在考核中要重点考察教书育人的实绩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体现育人的要求,制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的学校德育评估体系和师德考核评价细则,同时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通过听课互评,学生评议、家长反映等途径,及时把握每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情况。

在考评的同时,必须辅以奖惩激励制度。对于公务员,国家可以实施“高薪养廉”,基层教师虽说相当于公务员,但无论医保,还是工资、福利待遇等还是滞后的,在经济社会里这无疑会动摇教师的意念。“按劳分配”这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但在学校里,教师工资是固定的,教学工作以外的事务谁来打理解决?工作承担的多少与个人收益能否成正比?尤其这年来为了解决农村教育腐败各种制度纷纷出台,甚至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发放工资外的福利补助等。这对农村百姓来说是大好事。但也有矛盾要解决,农村教学环境苦,设备落后,人手少任务重等等状况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在工资、福利上不能倾斜呢?相反城市教师无疑具有优越性,这不只是消费水平的差

异,我个人认为这是教育的不公平。这种情况下更需实施奖励机制,要加大对师德高尚和教书育人成绩显著教师的表彰力度。没有奖励机制的环境就如同死水一潭,在教育中同样存在这种规律。当然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教师是甘心奉献,不求名利的,但毕竟大部分人只是把教学工作当作一份职业,是谋生手段。只有建立能上能下,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机制,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师德建设更有成效。

五、加大宣传,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善于发现和宣传师德先进典型的思想和事迹。要经常举行师德建设经验交流推广,这样无疑会在教育系统内引导广大教师自学遵守教师规范,弘扬高尚师德,也会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如重庆开县优秀教师群体事迹报告会在全国多地举行,许多人都是含着眼泪听完报告的。特别是年仅21岁的烈士谭世明用自己和家人的生命换来其他师生及村民的安全,是所有教师学习的榜样。

优秀教师的典型事例比那些违法乱纪行为要多得多的,这些事迹都应得到广泛的宣传,从正面促进师德建设。除此之外,其他行业的居有高尚人格,敬业爱岗的典型人物事迹同样要进行宣传。

相信以上几点做得踏实,加上教师个人积极的进修,师德建设必将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中的鲜亮旗帜。

第三篇:师德建设论文

师德建设论文

立人本思想 施人文关怀 铸师德之魂

〔内容结构〕:

一、教育观念深刻影响师德修养。

二、革新教育理念,树立“育人为本”思想。

三、实行“人文”化管理,倾注人文关怀。

(一)“人本”着眼须“人文”着手。

(二)让我们的教育充满更多的人文关怀。

四、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不能步入误区。

(一)全面理解人本思想对应的客体。

(二)人文关怀的眼光不能过于狭隘。

(三)人文关怀有许多形式,却不能随意。结束语。

〔关键词〕:教育观念 育人为本 人文关怀 师德建设

一、教育观念深刻影响师德修养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对师德修养有着深层次的影响,是师德之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科学的思想、先进的观念对指导人们的行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和促进着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专业成长,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的教育观念制约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师对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影响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行为和方法,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影响着教师与学生、家长及社会等方面的 1 伦理关系。

因此,在新时期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倡导师德建设,就必须要求教师拥有新的教育思想、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坚持“育人为本”思想,实施人文关怀,是提高师德修养,铸造师德灵魂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体现。

二、革新教育理念,树立“育人为本”思想

人本主义者认为,青少年在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的三维空间中成长,逐步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中,生活世界、心灵世界是与生俱来,终身相随的,与人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修师德、铸师魂的核心价值。

学校之本在于人,工作的核心和着眼点都是“人”。若人是“1”,则其他均是“0”。必须把人放到“1”即本的位置,因为人是学校最鲜活、最有生命力、最根本的资源;只有有了“1”,“0”才有意义。树立育人为本思想,体现对人的尊重,最根本的是要“发展”人的价值,一切工作都着眼于“人”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是师德修养的精髓之一,它饱含着横向的全面发展,纵向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的协调发展。它也警示着我们,抓教学质量,就得抓“人”的生存和生命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就必须为“人”的发展创造动力和平台,以适度的目标凝聚人,以必需的规章约束人,以高效的机制激励人,以“种梧引凤”的作为留住人,以形象魅力感召人,以师表精神哺育人,以民主方式对话,以情 感交流解惑„„

三、实行“人文”化管理,倾注人文关怀

(一)“人本”着眼须“人文”着手。

体现“人本”精神这一根本任务,就要实施“人文”化的教育和管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人文”化管理的最新境界是和谐发展,建设好和谐校园。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努力求真求善,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人格素养,使“人”更美;必须努力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全员参与的文化群体,全方位的文化网络,积极培育“人”的责任感,凝聚力和创造性等人文素养;建立师生共融的精神园地,形成团结协调、琴瑟和鸣的“团队精神”等;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都必须追求科学与人文并重,规范与精神共存,传统与现代互动,老师与学生相长,学校与师生同进。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倡导着“尊师重教”,把学生当“孩子”管,多有纪律约束,少见人文关怀。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为“一切学生”着想,为“学生一切”着想,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做有益于社会的人。为贯彻好“育人为本”精神,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和教育创新,必须从“人文关怀”着手,努力改革旧的师生间的“伦理纲常”,将“尊师重教”和“尊生重学”并重,践行人格平等和人格相长,多给学生关爱,并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个性环境。

(二)让我们的教育充满更多的人文关怀。首先,从教育理念上多些人文关怀。

教育是事业,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生命在于创新。通过师德建设,促进中学德育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就必须讲究教育的艺术。重要的教育艺术之一就是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时时左右着教师的言行。“这是为你好!”常挂在教师嘴边,苦口婆心难获理解时,又埋怨“学生真难教!”。殊不知,各种约束和空洞说教,使学生只能被动地围绕着教师转,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扼杀了他们天性。

华师大叶澜教授说,教师应有“教育智慧”,能够用最纯正的直觉判断,捕捉学生的才情与灵性。坚持育人为本思想,观念上多几根人文关怀的弦,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民主,以学生为主体,多开展赏识教育,弘扬学生个性,展现学生闪光点„„总之,让孩子们尽情展示他们的才情和灵性。人文关怀给了学生,学生又将这种关怀传递给别人,这样,我们的爱心就在这种感染中扩展和延伸,源远流长了。

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多些人文关怀。

1、建设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中精心规划的绿洲。和谐校园应该是内和外顺、政通人和、稳定有序的校园。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就感、安全感、归属感,置身于健康向上、和谐发展、协调顺畅,心情舒畅的环境里。在这里,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成为基本行为准则。在这里,教师心诚待生、以情感生、以理服生,抒写着“俯首甘为儒子牛”的情怀......良好的教育氛围就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情感氛围,科学思想和真情关爱在其中循环和流淌。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和谐的校园、温暖的班集体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它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的精神和情绪,把我们的教育内涵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民主和谐、心理相容、心情舒畅、热情高涨,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学生就将向着最有发展潜力的方向前进,教育也必将向着最有成效的未来发展。

2、因材施教,尊重个体。

因材施教,先古遗风。它依据个性差异,主张有的放矢,通过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也是适应现代意识,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以往师生之间“点对面”的交往多,“点对点”的交往少,不能很好地区别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人文关怀,教师就应该充分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兴趣爱好。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权利是平等的,而他们的智力、体能、水平基础是有差异的。只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才能更好成长,教育就能更好地发展。

实施因材施教,很关键的一点是在认识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秉持多赏识鼓励,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学生把老师看得很神圣,是心中的标尺,是权威的评判者。当他们需要关怀和鼓励的时候,老师一个不经意的手势、细微的眼神、浅浅的微笑、轻轻的问候,都能给学生一种喜悦、一缕阳光、一阵温暖、一份力量、一个信念。尤其是在学生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更需要老师“雪中送炭”,哪怕只是细微的关怀。

3、在主体地位上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教育中,学生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学习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教 师——学生指导者——错位在教育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去学习、去体会、去探究,去总结经验、去修正错误、去分辨是非,这样更能充分体现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能,有利于他们更健康地成长。人文关怀的教育,要求我们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生活、学习,去从事多种锻炼和实践。也许他们表现得不甚完善,却真正地学着“自作主张”,尽情地释放自我,这种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口干舌燥的说教好得多。为了“授之以渔”,我曾在班级管理中尝试干部轮岗制、创建免检活动小组、免监诚信考试等多种管理形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这是对学生的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其效果的确是很好的。

4、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体现人文关怀。

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文化气息浓厚的环境里,师生就能展示多姿多彩的生活,就能把心灵深处的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取向等丰富的内容。同时,也包括良好的校园环境,如学校的校容校貌、建筑设计、绿化美化等方面内容。

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传承人。今天,我们用皖西衡岳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去塑造师生的灵魂,去哺育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积极开展科技文化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节,进行才艺比赛、成果展示、文娱汇演等,都是给老师的“教育智慧”和人文关怀提供载体,给学生的才情展示和灵性发挥提供舞台。同样,学校建设努力实现科学规划,绿化、硬化、美化,也正是给我们老师实施人文关怀提供必要的理想场所,给莘莘学子成人成才提供良好发展环境。磨子潭中学地处霍山东南大别山区腹地,毗邻佛子岭、磨子潭两大水库,群山相拥,碧水环绕,风光秀丽。学校布局规划体现着整体性和习调性,自然景观是底色,人文景观为点缀,不仅景观视觉很美,时代气息也浓。环境保护意识、生态平衡理念、文化育人思想有机结合,都展示着山区农村中学个性化的校园建设风格。这样的环境,这些美景,师生在其中工作、学习和生活,享受着无限的文化情调和温暖的人文关怀,真可谓其情悠悠,其乐融融!

第三、实施人文关怀,要从学生的眼睛中审视我们的教育行为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应该是心与心的沟通,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特别要关注细节,老师的点滴细微之处,对学生的影响很可能是久远而深刻的。我们要努力让学生从教师的举手投足中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感受到人文关怀。学生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还需要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包容、关爱等等。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爱心捐助,学生们捐一本、两本书,张老师捐5本、6本。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食品丢了,李老师额外拿出了两份水和方便面来应急。

天气太热,某男生流鼻血了,杨老师拿出一叠香精纸,帮他擦洗。课外活动,王老师和一组男生一起进行定点投篮球比赛,并得了好名次。„„.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标准又是什么?

上课从来不迟到,下课铃一响就让我们出去玩。

不只是学生有错误就找家长,学生干了好事也跟家长说一说。老师经常跟学生点头示意,没事就找学生聊天。老师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从来不随意发怒。老师不偏向成绩好的学生,也不偏向女生。学生有苦恼跟你说了,能耐心地听,还能保密。„„

学会从学生的眼睛中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引发我们积极反思,带给我们深刻启迪,可促进我们师德修养,能帮助我们以宽广的胸怀关爱学生,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树立新的教师形象。

四、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不能步入误区

树立育人为本思想,实施人文关怀,是师德修养的灵魂所在,在目前的教改实践中,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初探阶段,要尽量避免走入某些误区。

(一)全面理解人本思想对应的客体。

就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每一位教师,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是各级党政部门、社会各界践行以人为本思想的客体对象。在一个学校,所有的师生员工都是教育管理者施以人本精神的客体对象,甚至于包括探亲家长、过路门客等在内。教师每一个教育环节和过程的参与者(不仅仅是学生,甚至包括围观者),都是人本思想的客体对象。当然,领导和老师同 时也是学生在人本环境下成长发展最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成为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的逆向客体。因此,在对谁施以人文关怀问题上,不能思维定势,犯教条主义错误。

(二)人文关怀的眼光不能过于狭隘。

以往,“关注两头忽视中间”的现象较严重,所谓的好生、差生倍受关注,中间的学生教师有时连名字都叫不上来。我的一位学生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羡慕学习好的同学,他们经常被提问,常伴着老师的笑脸;我也羡慕那些差生,老师经常单独教育他们”,这是一种渴望和无奈相混杂的真情表露。原本人文关怀在学生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的,关怀不平等,就不能真正体现人本思想。

(三)人文关怀有许多形式,却不能随意。

信任令人很温暖,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在信任基础上,认真当“向导”,耐心做疏导,是很好的人文关怀。但是,凡事过尤而不及,当“向导”变味成“导演”时,设想谋划总是大权独揽,事无具细都要指手划脚。那么,表面上看起来是关怀倍致,实则处处干扰限制,越俎代庖,是对自己没信心,对学生不信任的表现。这样的管理和教育就显得“人文关怀”过当,是不能真正体现人本精神的。

除了将“向导”当成“导演”外,人文关怀不当的情形还很多。如,从“我是为你好”出发,随意批评学生,容易伤了学生自尊;有些善意关爱却无意中侵犯了学生隐私;“提醒”变“体罚”,造成学生心理逆反;总是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干扰了周边学生,令人生厌„„所有这些因不经意而造成失误的现象,与我们真正的人文关怀都是背道而驰的。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教育活动和过程就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修师德,铸师魂,就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实施人文关怀,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演绎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

参阅资料:

《新世纪教师素养》、《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安徽)、《教育心理学》等。

磨子潭中学 张以俊 2009年11月20日

第四篇:师德建设论文

浅谈新时期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提高的意义和途径

一、新时期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

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开放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在认识和把握新形式下师德建设特征的基础上,需处理好师德建设中的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大力开展师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其奉献才智。二是师德与师能的关系。师能是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师德建设又必须放在首位。树立师德楷模,让广大教师学习。三是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四是育人和尊师的关系。我院领导把师德教育与人文关怀和人本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既对教师严格要求,又重视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师德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师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新时期的师德,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教师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剧增的时代,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新时期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是学生-1-

们的兄长、是朋友、是妈妈,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素质,即包括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人才。

二、新时期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提高的意义

一位中央领导曾经深情地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①这对我们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素质的核心正是“师德”。师德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充分体现出教师特有的职业属性,包括职业理想、作风、态度、行为。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所以,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首先,高尚的师德对学生“以人格塑人格”

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认识,师德好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造就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一代代名师都很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历代教育家提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的师德要求,这些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品德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表率、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许多卓有成就的政治家、科学

家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经常提到的就是老师的启蒙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认识师德的重要意义,以高尚的思想品德给学生指示正确的人生道路。教师的一句话能让人受益终身,教师的表率作用也可能影响一代代年轻人的成长。

高尚的师德对于学生人格有着塑造作用。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人格”的特点,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人格特征中。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显示了教师良好的品格特征。

师德建设不仅对学生个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还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引领作用。教师在每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起了决定性作用。师德建设对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把师德建设提到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其次,师爱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当今社会,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过多地偏向于对功利的追求,缺乏爱心,许多学生在人生的紧要关口,由于长期受老师的影响,因而可能最终导致其难以建立对社会的关爱。作为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三、新时期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提高的途径

教师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地

进行修养和锻炼。因此,掌握正确的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是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加社会实践,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积极地进行道德修养,在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更主要地通过自身不懈地努力,日积月累,经过长期的锻炼,就能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

 努力学习,提高师德理论修养

教师道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掌握了它才能辨别善恶、是非,才能在自己思想领域里战胜那些错误的,落后的道德观念。一个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着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学习教师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自我支配的灵活性、机动性,但由于受教师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

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因为先进教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生活在教师队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教师,进而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提

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这些名人身上都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体现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多接触他们,以便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为趋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二是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他们生活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快捷。

 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修养的根本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习,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 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由于教师工作的艰辛、繁重、复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会出现反复或曲折,也会因种种原因产生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违背教师道德的言论和行为。正确解决方法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五篇:以人为本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论文

以人为本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以人为本”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养,是强化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德育工作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以人为本 德育 师德建设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在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真正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以人为本,加强师德建设既是职业要求,也是历史责任。教师职业的特殊、神圣,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师德,是人民教师的立教之本。“以人为本”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养,是事关教育发展、永葆学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是强化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之所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治本之策。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涵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学校德育创新的理论根源。以人为本,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食粮。“以人为本”具有三层基本涵义: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人为本,人既是所有事物的前提,又是所有事物的根据与最终的本质,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

二、师德建设“以人为本”的意义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更需要教师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重视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所以师德更具有自律性。师德的主体是教师,在师德建设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一切工作围绕服务和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

师德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它突出了尊重教师的人格和权利,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既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又服务社会愉悦生命;它着重突出了人自身,把人作为教育关注的对象与最终目的,注入了更多人性化的关怀与思考,既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又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做人的责任,从思想认识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都融入人的情感,师德具有发展性和开拓性。

三、以人为本,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纵观这一群体,他们在政治上日趋成熟,业务素质较强,时常提出自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的看法和主张,视野开阔,知识结构较新,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创新,在外语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上具明显优势,换句话说,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然而,在他们身上也显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冲突,诸如: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淡漠感并存的矛盾;思想观念上的思维敏锐与偏激性并存;认知难以和社会、实践趋同;务实求新,讲求实际,有积极的进取心,但缺乏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价值观上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建功立业,但价值取向过于个人功利化;追求自主性与表现被动性及依赖性相存的问题,等等。如何以人为本正视并正确引导青年教师化解存在的困难、问题与矛盾,使他们的师德素质得以强化并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才华,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一)以人为本,激励青年教师奉献与敬业。高尔基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活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动机是激起行为的直接原因,它代表着人内在的心理面貌和状态,是启动、维持和终止某一行为的能动的心理力量。而直接影响青年教师工作动机强弱的,则是其心理发展的成熟度。所谓心理发展的成熟度,是指教师不仅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知识、经验、能力,而且在认识、情感、意志、个性心理等方面都达到某种完备程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并胜任教学工作。事业心、成就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因此,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培养成熟度高的青年教师,既高标准严要求,重使用重培养,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促使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这亦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师德的最高境界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又是师德的核心部分,教师在奉献和燃烧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教师职业是幸福快乐的,而奉献、敬业又充满着挑战,只有幸福快乐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并具挑战性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发展、尊重、理解、完善他们,使其最终具有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

(二)以人为本,创造祥和文明的校园环境

建立优良的校园环境是搞好师德建设的必要条件。“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师德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1、以人文本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师德建设的保障。要加强管理首先要完善制度,学校应根据师德建设的内涵和标准,制定相关制度,通过制定师德建设目标、师德规范、教书育人行为准则、师德公约等,明确教师应该如何履行师德义务以及怎样才能达到师德规范的要求,并使之细化分解为对教师素质和日常行为准则的要求,对教师教书育人行为进行规范,促进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对教师的师德规范、特别是教书育人情况进行考核和评议,建立健全师德评估制度、教师道德档案、执教准则等制度规范,将自我评议、社会评议和学生评议相结合,并把教师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聘任、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工资晋升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

2、以人为本的舆论环境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可强化青年教师的健康情

绪体验。学校对于教师的诱惑,并非是地位怎样显赫、待遇如何优厚,而是可以有着更多的精神自由、科学活动中的选择自由、创造自由以及成就事业的机会较多、工作有弹性,加上文体活动较丰富、待遇稳定有保障,还能享受到一份宁静、悠闲与宽松的校园生活。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手段,通过组织教师参观考察师德先进典型,弘扬师德建设中的好传统、好作风、好做法,形成向往、追求“师德高品位”的共同愿望,营造学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提升师德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以开展系列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例如,学习雷锋日、教师节等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师德教育内涵,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奉献爱心、师能竞赛、社会服务等活动,营造敬业奋进、团结和谐、勤奋务实、发扬崇高道德风尚的枝园文化环境,使师德建设发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影响力。

3、以人为本的学术环境开启智慧活跃思维青年教师求知热情高,以人为本,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扶持他们参与科研,提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试验设备、图书音像资料以及重点科研课题、参加重要学术活动的机会和必要的资金支持等软、硬件;提供各种进修、培训以及出国等机会;同时抓好老、中、青传帮带工作,使青年教师从老教师身上学到精湛的师能和高尚的师德,在学业、学术、思想上更快地提高;注重加强校际间、国内与国外、老、中、青教师之间以及青年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允许就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使之在学术探讨、交流、争鸣中开启智慧,活跃思想,承前启后,立足于发掘和发展本学校独有特有的学术风格、学术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给更多的青年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

4、以人为本的人际关系与生活环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以人为本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更需要各级党政领导以“领导就是服务”为宗旨,做青年教师的知心朋友,及时宣传、表彰具有良好师德的先进人物,让他们学有榜样,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教风学风的养成,爱岗、敬业、奉献,建立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各级党团组织、工会可根据青年教师的性格、特点和爱好,有针对性地举办诸如中国历史文化、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文学艺术修养等各类讲座或报告,举办文艺晚会和舞会,举行各类体育竞赛,使广大教师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让青年教师在其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完善和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5、以人为本,真正实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国教育担负着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人才和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领域中领先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双重任务,青年教师是实现双重任务的主体,“希望我们的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社会尊敬的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人为本,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很强的表率性和典范性,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加强师德修养,用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弘扬正气。

6、以人为本,强化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关键取决于教师本人能否积极参与、自觉、自律地提高道德修养。师德的内涵是“为人师表”,而“师

德”的外延,就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以更高的道德风尚赢得社会的尊敬。“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注意思想道德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这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培养出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04-27.[2]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9-09.[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6.[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5]张群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书育人浅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73.

下载和谐师德建设研究论文(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谐师德建设研究论文(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和谐校园论文

    和谐文化 和谐校园 “和谐”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歌曲中唱道:家合万事兴。可见,中国人民对和谐的殷切期待。大......

    师德建设与和谐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论文

    摘要:本文对师德建设与和谐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进行了探讨,需要教师把握好“激情度”的调控、“教学语言”的组织和“提问”的技巧三个要素来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课堂......

    师德师风建设论文

    让教育与爱同行 肥城市边院镇过村初级中学 邵运超 (联系电话:0538—3731086) “教育”——一直是个庄重的字眼,“教师”是教育的直接传播者和执行者,“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神圣灵......

    师德师风建设论文

    师德师风建设论文 教书·育人·奠基 如果说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事业是一座摩天大厦,那么教育就是她赖以挺身矗立的根基;如果说教育是一条滋润身心浇灌智慧荡涤灵魂的万里......

    三年级师德建设论文

    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 师德建设是决定我国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师德作为教师的职业道 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规范及道德行为,是......

    师德师风建设论文

    前 言为深入贯彻落实学院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配合迎评促建工作,进一步营造全院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从10月12日至11月15日,党委宣传部和院......

    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研究

    “健全安全教育机制,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研究”研究报告 一、简介部分 1.标题: 健全安全教育机制,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研究 2.序言 百事之先,生命为重。学校担负着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

    师德建设课题研究会议记录

    第一次会议记录时间:2008年9月8日下午2:30 地点:小会议室参与人员:会议过程:认真学习师德主要内容1. :引导教师确立职业理想 教师工作平凡中蕴含着伟大,辛苦中潜存欢乐。要把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