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的幸福之道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师德,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是教师为人师表最基本的资质和资格。“师德”,简而言之,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
目前,我国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态度都是端正的,他们都能做到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教师品行意识还停留在旧理念中,进取意识淡薄,有些教师则越来越把教书育人看得功利化,这些让人不可小觑的坏苗头必须及时遏止才能使我国的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跟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弘扬师德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那么应该怎样以身传教,为人师表,让师德弘扬呢?本人认为,师德既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又是教师的为人之道,寻求师德的幸福之道,不但表现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而且还应该表现在教师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为人师必先有爱,但要爱得有价值。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但教师付出的爱是否每一位学生都会接受呢?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对教师的这些话语并不陌生:“要不是为了你,我才懒得理你!”“罚抄五十遍还不是想让你记住这几个单词吗?”等,这些教师不是不爱学生,而是把“爱”简单化、浅化的理解,因此他们“都是为学生好”的善意冬季常常“碰壁”吃苦头,并没有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甚至伤害了学生的尊严。专职的爱即使再无私,这种缺乏教育智慧的爱强加在学生神上只能是“师爱过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收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为人师必先有爱,但这种爱不是专制强加的,而是以心出发,且要爱得有价值。有些教师常常感叹自己是“双面伊人”,为学生操尽了心几乎“人格分裂”。其实,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真诚、具体的行动,只要赋予一定的智慧含量就会爱得有价值。粗暴的怜爱、片面的泛爱、放纵的溺爱、无原则的泛爱、无目的的空爱是不可取的,真正有价值的爱应该蕴含着教师对个性差异的尊重,对整体学生群体的公正,对学困生的宽容,对班中事务处理讲求原则,对每一位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殷切展望。
二、言传身教不仅寓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体现在学习生活中。
内含着丰富师德内容的校风、教风、校训等不能仅仅张贴在校园的宣传栏上,也不是通过一两次的座谈会、交流学习会就能够得到强化,它应该内化为每一位教师心中的内心信念,并化为自身的行动。教师的言传身教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着学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会影响,平时的学习生活也会影响。在学生的心中,他们都存在着一把标准尺衡量,教育教学能力即使再高再好的教师,如果处事不正直、行为不检点、语言不文明,他也不会得到学生的真心尊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就要从日常做起,从身边做起。师德做一天的弘扬宣传很容易,难的事一言一行一辈子榜样的坚持。
任何道德规范,只要内化为每个人的内心信念,转化为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并默化为持久的习惯,才具有道德力量。每位教师只有实现了道德规范的内化、转化和默化,才能够成为合乎教师职业伦理的教师。真正的师德应在平凡的生活中慢慢积淀,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在学习工作中体现,只有这也能够,它才能有一颗真实高尚的灵魂撞击另一颗灵魂,真正引导着学生走进真善美的大门。
三、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才能促进师德建设取得实效。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师德建设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机械重复,更不是反复在教师们耳边鼓吹就会自然地转化为教师的实际行动的。它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在外部建立必须的规章制度,完善师德监督管理体系,为抽象的规范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法律依据的模板,更重要的是要让师德建设由他律内化为自律,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的自我完善。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师德自律就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自愿自觉地遵守师德规范,有意识地规范自身的思维意识、言行举止,说白了就是强调一种“慎独”的精神。但要达到此最终的目的追求,就要用他律作前提保障。作为外在规范的教师道德需要内化为内在生命的教师德性,而一旦这种内化得以完成,外在的教师道德规范就会成为稳定的精神力量,成为教师精神的核心成分。也就是说,自律与他律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师德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教师的职业人生引路,引导教师真正地领悟到为师之道,促进教师职业与人生的结合以及教师人生的完善。
在师德建设中,教师德性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更强调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神圣而内在的使命,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能唤起个人对教师职业的尊崇,激发教师职业内在尊严,提升教师职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教师的幸福感就是与这种教师德性紧密相连的,师德的幸福之道就在于教师凭借自己的心性能力与师德建设在教育生涯中积极创造幸福资源,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