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观沧海》课文
初中语文《观沧海》课文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碣石:山名。碣石山共有两座,这里指大碣石山,在今河北省。
沧海:东海的别称。这里泛指我国东部海域。
何:感叹词,表示感叹与惊奇。
澹澹:本义是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挺立。竦,同“耸”,高起。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涌起:波涛汹涌。
汉:银河。
灿烂:光彩耀眼的意思。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约演奏师附加上的,每张结尾都有,与正文内容无关。幸,庆幸。甚,很。至,极,极致。以,用以,用来。咏,歌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诗歌,既有艺术魅力,又含义深刻,给人以积极鼓舞的力量。其风格慷慨悲凉,气魄宏大。尤以四言乐府立意刚劲,语言质朴。
这首诗是诗人《不出厦门行》组诗中的一章,做于曹操北征乌桓凯旋之时。《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以浪漫的笔调,写出了大海的宏伟与博大,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胸襟与抱负,抒发意气昂扬的豪迈情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意思是有幸登上碣石山,观赏苍茫浩瀚的。诗人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下文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是诗的开端,是全篇的总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意思是海水波涛激荡,群山、岛屿巍峨、高耸、挺拔峭立。这两句是在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观,是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意思是山上树木郁郁葱葱,芳草萋萋,葳蕤茂盛。秋风吹来,树木飒飒作响,掀起海上万里汹涌波涛。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和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是近景,是局部,是具体描写。这些描写都是实写眼前景物,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次,最终都是为了写观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怀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是虚拟的,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对大海博大胸怀的`具体再现,更是诗人的气概和襟怀的真实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思是庆幸自己有机会用歌唱来抒发对大海的情怀。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但在这首诗里却天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描绘大海,首先从大处着笔,着力于渲染大海的苍茫、山岛耸立的雄伟,展现出海的全景,这完全符合登高览胜的实际情况。紧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分写,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丛生的树木,繁茂的百草,萧瑟的秋风,涌起的洪波。写到这里,诗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仿佛日出月落,斗转星移都“若出其里”。总写与分写构组,实写与虚写交融,在描写中拨打广阔的胸怀,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给人以积极进取的力量和信心。这就是曹操诗作的艺术的魅力。
第二篇: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1
1、课本原文
课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领略大海的风采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分享所得
学生分享有关乐府诗和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并且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长歌行》等。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2、解决生字词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2)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的断句与节奏。
(3)播放音频文件《观沧海》。
(三)细读诗歌,情景交融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水:澹澹
山岛:竦峙
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四)品读诗歌,体会写法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明确: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五)课堂小结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观沧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整理归类,并探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2
一、导入(3分钟)
1、当冰山带着眩目的荣耀,渐渐融化,/你开阔的前额便从无边的浩淼中升起。/在这个漂泊的世界里,心像铁锚一样下沉,思考却升上浪巅,额际的皱纹,与海平线震颤,起伏。/我看见曾经雕塑过你风暴和巨浪的指纹,读海的语言,风的语言,水鸟的语言。/大海以幽深和苦涩日夜洗涤,摇撼。/生命逐渐冷却,旋涡陡然转动,雄鹰守侯崖岸,/听,大海的呢喃!(音乐:海浪声音起)
2、1800年前,一位53的老人站在了渤海岸边,凝神静想,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密语心田。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观沧海》。
4、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曹操?
二、通读(11分钟)
5、通读:
⑴ 读读诗题,读读诗。(齐读、自读)
⑵ 背背诗。(自背、查背、背给同桌听、查背3~4人、齐备)
⑶ 看看字怎样写。写诗。(黑板上8个竖线,7个人一人一句)(订正)
⑷ 吟诵。
一起读,带着感情。(在背景音乐下朗读,3~5个人)
说说读诗后的感受:印象,感觉,评价,体会,感悟都可以。(3~4个人)
6、小结:叙事、写景、感慨。
在作者的笔下,海水是多么的美呀!它摇曳不定,波浪滔天,苍苍茫茫,一片浑然。
三、解疑(20分钟)
7、学生们有不会或不懂的吗?(在前面作好标记)
(重点解决的问题:生词。翻译。)
8、连起来读,自己说说意思。(同桌互动)
9、小结:鲁迅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历史上,这是第一首山水诗。大海是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情。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穿插背景)
提问:谁能说说作者的感慨?或者感受?
总结:作者宏观纵览,所见者大。海水、川岛、树木、百草、日月、星汉。(板书)
视野宽阔、粗线勾勒。
真可谓:巨眼睥睨万物,胸中自有天下。
总结:“澹澹”蕴涵了动荡不息的力。
“耸峙”蕴涵了挺立不摇的力。
“丛生”蕴涵了竞争不伏的力。
“丰茂”蕴涵了旺盛不息的力。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更蕴涵着宇宙造化的热烈奋发的伟力。
这一切,都仿佛跃动迸发于浩淼无涯的沧海之中。不,是跃动迸发于作者广阔的胸怀之中。
四、体悟(10分钟)
10、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来谈谈感受、收获。比如:可以画简笔画、写解说词、翻译、说说作者的观察角度和顺序、或者是怎样展开描写的、改写成散文、朗读、写一段评价的文字、给曹操写一封信、给渤海风光影片写文字脚本、表演、等等。(画──翻译──朗诵──信……等等)
五、结论(1分钟)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高山也许是一种象征吧!
真可谓:
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板书)
同学们可以可后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中什么具体的时间来观沧海的呢?(下课)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3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
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若,如同。
星汉,银河。志,理想。
⑵内容
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六、预习下一课。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4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作者博大豪迈的胸怀;
【重点难点】:
写作手法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体会;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秋天》这首诗歌,秋天在哪?秋天在农家院子里,秋天在渔船上,秋天在牧羊女的眼睛里。那里面的露珠,幽谷,镰刀,瓜果,农家小院,冷雾,白霜,渔船,牧羊女,放牛郎,这些都是诗歌里的意象。整个画面,非常唯美,温馨,带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抒发的是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而如果一首诗歌里的意象是刀光、剑影,是金戈、铁马,那这个诗人极有可能是豪放派的,抒发的是豪情;如果是花前月下,是燕语呢喃,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个诗人极有可能是婉约派的,抒发的是柔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诗,通过对这些景物意象的分析,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判断诗人是什么类型的 一秘 ,抒发的是什么情感!
【作者介绍】:
今天这个作者,我们必须得多点了解,他不是一般人,是谁?是曹操!曹操是谁啊,就是那个说“我可负天下人,但天下人不可负我”的人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可以对不起你们,但你们不能对不起我!之于老师,就是我可以不好好上课,但是你们不能不好好听!看看这话,霸气不霸气!你们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奸雄?是枭雄?是佞臣?是贼子?《百家讲坛》栏目里的易中天教授,他对曹操的评价我以为是很到位的,他是这样说的:
“他聪明透顶,又 愚不可及 ;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 疑神疑鬼 ;宽宏大量,又 心胸狭窄 。是 大家风范 ,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 阎王 脾气, 菩萨心肠 。他奸诈都奸诈得让你觉得他很有水平,他的狡猾、残忍、,都表现得 从容不迫 ,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曹操是奸雄,而且是‘可爱’的奸雄。”
我也觉得曹操的确是很可爱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个全才啊:武的方面,策马扬鞭,纵横沙场,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略地,他会,而且很在行;文的方面,他也毫不逊色,放下屠刀,就能拿起笔墨,抒发壮志豪情,能文能武,而且有勇有谋;他大气,他霸气,他还傲气,有时候,他又小气,也会犯傻。所以啊,我觉得他还真是可爱!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来说,曹操就是一个“达人”,这样一个可爱的达人写的诗歌,是抒发雄心壮志,还是儿女情长?我们来分析分析,看看到底怎样!
【译—文】:
【标题解析】:观:即看,欣赏,是本诗的线索,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东临碣石:东,方位名词,在这里是名字作状语,翻译为向东;临:到达;向东来到碣石山,
以观沧海:以,表示目的,可以翻译为来;来观看大海,也就是渤海。作面朝大海,看到的不是春暖花开,而是秋风萧瑟!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荡漾;海是多么浩瀚啊,波涛汹涌
山岛竦峙:竦峙:高高地挺立,山岛高高的挺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树木葱茏,芳草萋萋,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中,树木瑟瑟作响,海水不断涌起。
(拓展:提到秋风萧瑟,我想起来了,毛主席有首《浪淘沙-北戴河》,里面也提到过这句,是这样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秋风还是那个秋风,变了的',是时间,是容颜,不变的,是雄心,是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之,结构助词,的;若,好像: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释疑:好像是,那是不是真的是呢?对,不是,而是想象的!想象的事物都是虚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璀璨的银河,好像也在这大海里出没。(释疑:这句借助超强的想象力,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我们前面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是写景的高潮,同时也将作者主观的豪迈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幸甚至哉:幸:幸运;甚:很,非常;至:极点;哉:语气词,可以翻译成啊,前面我们学过,“非人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太值得庆幸了,
歌以咏志: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歌咏志,以:介词,用;还是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情和志向吧!(释疑:这句话在乐府诗歌中,都有出现,一般和文章的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但从结构上,它和前文是一体的,不能随便去掉!)
【问题设置】:
1、找学生起来把整个文章串联起来,翻译一遍!可意译,也可以直接翻译。
2、以“曹操”的口吻,写日记的形式,将这件事记录下来,我们暂且将这叫做日记体观沧海!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dàn(澹澹)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二、新授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交流点拨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
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
(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交流点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点拨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水:澹澹
观山岛:竦峙(壮丽气势)实景——借景抒情
沧树木:丛生
海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日月:运行—出其中虚景(奇特想象)博大
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胸襟
五、拓展延伸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交流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文目录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目录
第一单元
1、短文两篇
散步(莫怀戚)
金黄的大斗笠(高风)
2、背影(朱自清)
3、*我儿子一家(舒婷)
4、*金盒子(琦君)
5、*羚羊木雕(张之路)第二单元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7、最后一课(都德)
8、*我的老师(魏巍)
9、*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10、*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第三单元
11、春(朱自清)
12、济南的冬天(老舍)
13、海滨仲夏夜(峻青)
14、*夏天也是好天气(素素)
15、*秋魂(刘增山)第四单元
16、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17、古代英雄的石像(叶圣陶)
18、*寓言三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浓烟和烟囱(严文井)
19、*盘古开天辟地(袁珂)20、*花的话(宗璞)第五单元
21、《论语》十则
22、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23、*狼(蒲松龄)
24、*短文两篇 两小儿辨日《列子》 乐羊子妻(范晔)
25、诗五首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潜)过故人庄(孟浩然)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游山西村(陆游)第六单元
26、为学(彭端淑)
27、木兰诗(北朝民歌)
28、*卖油翁(欧阳修)
29、*宋定伯捉鬼(干宝)30、诗词五首
观沧海(曹操)次北固山下(王湾)望岳(杜甫)如梦令(李清照)西江月(辛弃疾)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目录
第一单元
1、短文两篇
敬畏生命(张晓风)
热爱生命(蒙田)
2、紫藤罗瀑布(宗璞)
3、挖荠菜(张洁)
4、*提醒幸福(毕淑敏)
5、*白蝴蝶之恋(刘白羽)第二单元
6、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7、小橘灯(冰心)
8、*梅岭三岭(陈毅)
9、*七根火柴(王愿坚)
10、*勇气(美)(狄斯尼)第三单元
11、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12、卧看牵牛织女星(叶圣善)
13、莺(法)(布封)
14、*数字杂说(卞毓麟)
15、*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第四单元
16、社戏(鲁迅)
17、安塞腰鼓(刘成章)
18、*绝唱(刘鹗)
19、*在声音的世界里(王蒙)20、*摆渡(高晓声)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源明)
22、口技(林嗣环)
23、*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4、*伤仲永(王安石)
25、诗五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黄鹤楼(崔颢)
泊秦淮(杜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第六单元
26、愚公移山《列子》
27、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8、*黔之驴(柳宗元)
29、*工之侨献琴(刘基)30、诗词五首
龟虽寿(曹操)
石壕吏(杜甫)
相见欢(李煜)观书有感(朱熹)
清平乐(辛弃疾)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目录
第一单元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2、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张允文)
3、* “挑战者”的追思(郝铭鉴)
4、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5、*种树“种到”联合国(李广华 孙亚辉)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7、驿路梨花(彭荆风)
8、一面(阿累)
9、*我的信念(玛丽·居里)
10、*吾 家有女初长成(程乃珊)第三单元
11、荔枝蜜(杨朔)
12、猫(郑振铎)
13、*斑羚飞渡(沈石溪)
14、* 心中的鹰(唐敏)
15、*鹤群翔空(江口涣)第四单元
16、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静夜
17、现代诗三首
纸船(冰心)
我是一条小河(冯至)色彩(闻一多)
18、*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19、*乡愁诗两首
乡愁(余光中)
乡愁(席慕蓉)
20、*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第五单元
21、短文两篇
三峡(郦道元)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2、闲情记趣(沈复)
23、*周处(刘义庆)
24、*晏子故事两篇《晏子春秋》
25、诗词五首
使至塞上(王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春望(杜甫)登飞来峰(王安石)
论诗(赵翼)第六单元
26、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7、小石潭记(柳宗元)
28、*观潮(周密)
29、*寓言四则
画蛇添足《战国策》
买椟还珠(韩非子)
滥竽充数(韩非子)
塞翁失马《淮南子》 30、诗词五首
渡荆门送别(李白)
秋词(刘禹锡)
赤壁(杜牧)过零丁洋(文天祥)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目录
第一单元
1、苏州园林(叶圣陶)
2、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3、*日本平家蟹(卡尔·萨根)
4、*万紫千红的花(仇春霖)
5、*蜘蛛(周建人)
第二单元
6、向沙漠进军(竺可桢)
7、看云识天气
8、*死海不死
9、*大自然的文字(伊林)
10、*秃鹰之死(郭治)
第三单元
11、食物从何处来(朱相远)
12、时间的脚印(陶世龙)
13、气候的威力(位梦华)
14、*漫话小行星(卞德培)
15、*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第四单元
16、鲁迅自传(鲁迅)
17、哥白尼(竺可桢)
18、*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侯仁之)
19、*梵高传(欧文•斯通)20、*邓稼先(杨振宁)第五单元
21、公输(墨子)
22、核舟记(魏学洢)
23、*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24、*短文两篇 荔枝图序(白居易)山市(蒲松龄)
25、诗词五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别云间(夏完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第六单元
26、陈涉世家(司马迁)
27、韩愈短文两篇 马说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8、*与朱元思书(吴均)
29、*西湖游记二则(袁宏道)30、诗歌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雁门太守行(李贺)无题(李商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目录
第一单元
1、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江泽民)
2、谈骨气(吴晗)
3、想和做(胡绳)
4、*哨子(富兰克林)
5、*灰姑娘的时钟(角山荣)第二单元
6、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7、发问的精神(启凡)
8、*论求知(弗兰西斯•培根)
9、*应有格物致精神(丁肇中)
10、*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第三单元
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2、短文两篇(吕叔湘)
论“基本属实”
“偃旗息鼓”与“圆满结束”
1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刘金)
14、*“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黄树则)
15、*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冬明)第四单元
16、故乡(鲁迅)
17、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18、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19、*范进中举(吴敬梓)20、* 不朽的失眠(张晓风)第五单元
21、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22、醉翁亭记(欧阳修)
23、*满井游记(袁宏道)
24、*峡江寺飞泉亭记(袁枚)
25、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南园(李贺)
梦江南(温庭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己亥杂诗(龚自珍)第六单元
26、《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越巫(方孝孺)
29、*《世说新语》三则(刘义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陈太丘与友期
魏武将见匈奴使 30、诗词五首
饮酒(陶渊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行路难(其一)(李白)观刈麦(白居易)
渔家傲(范仲淹)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目录
第一单元
1、黎明的通知(艾青)
2、有的人(臧克家)
3、*回延安(贺敬之)
4、雨说(郑愁予)
5、*外国诗两首
帆(莱蒙托夫)
萤火虫(泰戈尔)第二单元
6、藤野先生(鲁迅)
7、白杨礼赞(茅盾)
8、*菜园小记(吴伯箫)
9、*夏之绝句(简媜)
10、*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第三单元
11、孔乙己(鲁迅)
12、变色龙(契诃夫)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
14、*孤独之旅(曹文轩)
15、*白色鸟(何立伟)第四单元
16、威尼斯商人(节选)(莎士比亚)
17、打渔杀家(节选)
18、*白毛女(节选)(贺敬之 丁毅等)
19、一个都不能少(节选)(施洋生)20、*泰坦尼克号(节选)(卡梅伦)第五单元
21、鱼我所欲也《孟子》
22、*隆中对(陈寿)
23、出师表(诸葛亮)
24、*墨池记(曾巩)
25、诗词五首
汉江临眺(王维)
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浣溪沙(晏殊)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第六单元
26、曹刿论战《左传》
28、*送东阳马生序(宋濂)30、《诗经》三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27、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29、*陌上桑《汉乐府》 关雎
蒹葭
君子于役
第四篇:初中语文课文目录
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3、*短文两篇 蝉(小思)贝壳(席慕蓉)
4、紫藤萝瀑布(宗璞)
5、童趣(沈复)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第二单元
6、理想(流水河)
7、*短文两篇
行道树(张晓风)
第一次真好(周素珊)
8、*人生寓言(节选)(周国平)
白兔和月亮
落难的王子
9、*我的信念(玛丽·居里)
10、《论语》十则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漫游语文世界 第三单元
11、春(朱自清)
12、济南的冬天(老舍)
13、*夏感(梁衡)
14、*秋天(何其芳)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 第四单元
16、化石吟(张锋)
17、看云识天气
18、*绿色蝈蝈(法布尔)
19、*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20、*山市(蒲松龄)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探索月球奥秘 第五单元
21、风筝(鲁迅)
22、羚羊木雕(张之路)
23、*散步(莫怀戚)
24、*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 母亲(冰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第六单元
26、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7、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静夜
28、*女娲造人(袁珂)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金波)
30、*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智子疑邻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追寻人类起源
塞翁失马
篇目前没有标*的是精读课文,标有*的是略读课文。课外古诗词:
龟虽寿(曹操)
过故人庄(孟浩然)
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夜雨寄北(李商隐)
泊秦淮(杜牧)浣溪沙(晏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如梦令(李清照)观书有感(朱熹)名著导读: 《爱的教育》 《繁星》《春水》 《伊索寓言》 附录: 硬笔书法
七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阅读 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3、*丑小鸭(安徒生)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5、伤仲永(王安石)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二单元
6、*黄河颂(光未然)
7、最后一课(都德)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
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10、木兰诗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黄河,母亲河 第三单元
11、邓稼先(杨振宁)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13、*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 第四单元
16、社戏(鲁迅)
17、安塞腰鼓(刘成章)
18、*竹影(丰子恺)
19、*观舞记(冰心)20、口技(林嗣环)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戏曲大舞台 第五单元
21、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22、在沙漠中心(圣埃克絮佩里)
23、*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
24、*真正的英雄(里根)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第六单元
26、猫(郑振铎)
27、斑羚飞渡(沈石溪)
28、*华南虎(牛汉)
29、*马(布封)30、*狼(蒲松龄)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马的世界
篇目前没有标*的是精读课文,标有*的是略读课文。
山中杂诗(吴均)
竹里馆(王维)
峨眉山月歌(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
滁州西涧(韦应物)江南逢李龟年(杜甫)送灵澈上人(刘长卿)约客(赵师秀)
论诗(赵翼)名著导读: 《童年》 《鲁滨孙漂流记》 《昆虫记》 附录:
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汉语词类表(实词)
八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阅读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
2、芦花荡(孙犁)
3、蜡烛(西蒙诺夫)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
5、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芩)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7、背影(朱自清)
8、台阶(李森祥)
9、老王(杨绛)
10、信客(余秋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让世界充满爱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12、桥之美(吴冠中)
13、苏州园林(叶圣陶)
14、故宫博物院(黄传惕)
15、说“屏”(陈从周)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17、奇妙的克隆(谈家桢)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19、生物入侵者(梅涛)20、落日的幻觉(黄天祥)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走上辩论台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莲文化的魅力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岳阳楼(陈与义)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怎样搜集资料 课外古诗词: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汉乐府)
野望(王绩)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黄鹤楼(崔颢)送友人(李白)秋词(刘禹锡)
鲁山山行(梅尧臣)浣溪沙(苏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附录: 欣赏王羲之书法 汉语词类表(虚词)
八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阅读 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鲁迅)
2、我的母亲(胡适)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 第二单元
6、雪(鲁迅)
7、雷电颂(郭沫若)
8、短文两篇(巴金)
日
月
9、海燕(高尔基)
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
雨之歌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寻觅春天的踪迹 第三单元
11、敬畏自然(严春友)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刚)
13、旅鼠之谜(位梦华)
14、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15、喂--出来(星新一)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17、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18、吆喝(萧乾)
19、春酒(琦君)
20、俗世奇人(冯骥才)
泥人张 好嘴杨巴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到民间采风去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背起行囊走四方 课外古诗词:
赠从弟(其二)(刘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终南别业(王维)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无题(李商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登飞来峰(王安石)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 名著导读: 《西游记》 《海底两万里》 《名人传》 附录: 欣赏唐人狂草 短语结构类型表 句子成分简表 标点符号用法
九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阅读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毛泽东)
2、雨说(郑愁予)
3、星星变奏曲(江河)
4、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夜(叶赛宁)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雨的诉说 第二单元
5、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雨果)
7、《傅雷家书》两则
8、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微笑着面对生活 第三单元
9、故乡(鲁迅)
10、孤独之旅(曹文轩)
11、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12、心声(黄蓓佳)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青春随想 第四单元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15、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好读书,读好书 第五单元
17、智取生辰纲(施耐庵)
18、杨修之死(罗冠中)
19、范进中举(吴敬梓)
20、香菱学诗(曹雪芹)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渔家傲(范仲淹)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武陵春(李清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课外古诗词:
《观刈麦》(白居易)
《月夜》(刘方平)《商山早行》(温庭筠)
《卜算子 咏梅》(陆游)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山坡羊 骊山怀古》(张养浩)《朝天子 咏喇叭》(王磐)名著导读:
《水浒》 《傅雷家书》
《培根随笔》 附录:
1、怎样读诗
2、怎样读小说
3、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
4、常用修辞格简表
九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阅读 第一单元
1、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
2、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4、外国诗两首
祖国(莱蒙托夫)
黑人谈河流(休斯)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脚踏一方土 第二单元
5、孔乙己(鲁迅)
6、蒲柳人家(刘绍棠)
7、变色龙(契诃夫)
8、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 第三单元
9、谈生命(冰心)
10、那树(王鼎钧)
11、地下森林狂想(张抗抗)
12、人生(勃兰兑斯)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关注我们的社区 第四单元
13、威尼斯商人(节选)(莎士比亚)
14、变脸(节选)(魏明伦)
15、枣儿(孙鸿)
16、音乐之声(节选)(勒曼)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乘着音乐的翅膀 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课外古诗文背诵
《从军行》(杨炯)
《月下独酌》(李白)
《羌村三首》(之三)(杜甫)《登楼》(杜甫)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望月有感》(白居易)
《雁门太守行》(李贺)《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别云间》(夏完淳)名著导读
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剌 《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 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 附录
谈谈散文 谈谈戏剧文学
第五篇:初中语文面试课文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模式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相结合。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自制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
不错,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提过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不知其真名实姓,也不会识字作文。但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阿长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在作品中几次提到他,甚至把她和《山海经》连在了一起,专门写了篇文章叫《阿长和<山海经>》,那么阿长与《山海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有兴趣来读一读吗?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
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
②给段落标上序号。
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解决生字词。(将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抄写在黑板上,请学生上来完成。)疮疤(chuāngbā)诘问(jié)惧惮(dàn)霹雳(pīlì)玑(jī)震悚(sǒng)骇(hài)掳(lǔ)孀(shuāng)懿(yì)惶急(huáng)渴慕(mù)脐(qǐ)絮说(xù)
惊骇:(书面语)惊慌,害怕。
震悚:(书面语)因恐惧而颤动。
诘问:(书面语)追问盘问责问。
懿:(书面语)德行美好。
掳去:把人抢走。
惶急:恐惧的意思.。
疮疤:喻痛处、短处和隐私。
粗拙:粗糙,低劣。
玑:不圆的珠子。
多音字: ①恶 ②模 ③薄 ④折
形似字: 灸——炙
(二)具体研习。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呢?这种感情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2)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3)文章可以怎样划分层次?
(解说:让学生在研习时明确方向,抓住重点,以免不知所措。)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就文中要点难点进行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1)(点拨提示内容):
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关于这点,制造悬念:“为什么鲁迅要先写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然后才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呢?”留待课堂小结时回顾解决。
板书主要内容。问题(2)(点拨提示内容):
以感情线索为依托,将文章内容层层展开。由感情找出相对应的材料,出材料中找出长妈妈相应的性格特征。
板书主要内容。
问题(3)(点拨提示内容):
第一部分(第1-18段):写童年记忆中长妈妈(“阿长”)与“我”有关的几件趣事,表现长妈妈粗憨、愚钝,不无缺点,但纯朴、善良(渴求幸福、爱护孩子)的性格。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第1-2段),第二层(第3-5段),第三层(第6-12段),第四层(第13-18段)。
第二部分(第19-29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长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得到“渴慕”很久的“心爱的宝书”——绘图本《山海经》,这使“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9-21段),第二层(第22-26段),第三层(第27-29段)。第三部分(第30-31段):对“我的保姆”长妈妈平凡、不幸、默默无闻的一生,给予了深情的缅怀和悼念。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问题(1)说的悬念“为什么鲁迅要先写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然后才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呢?”的回顾和解决,对本节课堂进行小结。悬念的解决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和做最后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2.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3.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五、板书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二、检查作业情况。
主要通过解决课后习题三学习、体会文中买《山海经》部分,特别是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要求学生就自习时产生的疑问提出问题。
二、研习课文
1.研习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详写“买《山海经》”一事?(2)指导学生分析、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文字加以品析。
(3)提高思考:指导学生掌握欲扬先抑的写法和体会鲁迅先生“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风格。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不给我们塑造一个完美的长妈妈形象? 2.具体研习。
(转 载于:www.xiexiebang.com 小 龙 文档网:初中语文面试常考课文)
教师出示目标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相互提问,排除相互干扰,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巡回辅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
3.研习反馈。
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示。
问题一(点拨提示内容):设计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明白,事件的详略安排是依文章所表现的中心而定的,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例要详写,其他事略写,毫无疑问,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敬佩、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理应详写。
问题二(点拨提示内容):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如:
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问题三(点拨提示内容):这一训练是想让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描写较为复杂的人物性格,避免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这种“不虚美”“不隐恶”,写出来的人物更让人信服,更真实,真实才感人。
三、课堂总结
1.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
3.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参看课堂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
故乡教学设计 鲁迅
【备课时间】:2005、9、23【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学方法】:讲解法、对比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篇二:教师招聘初中语文面试试题
篇三:初中语文 教师资格证面试准备
初中教师资格证面试准备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乡愁》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据说当年罗大佑在台湾的现场演唱上,这首歌曾使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呀,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国呢?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来感悟一下余光中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情结吧!
二、教师放余光中《乡愁》的朗读录音,同学们体会。
三、学生分组自读余诗(可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听)
四、教师找学生范读余诗,其他同学进行品评,后再读,教师进行指导,后学生再一次进行品读。
作者是选择怎样的视角、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上述意义和感情的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从文学的本质来说,文学即“人学”,真正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文学创作者总是力图在作品中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反映人类对自我的各种思考和认识,挖掘人性的各个层面。那么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就不能像中国古时茶馆里听说书先生说书的茶客们那样,喝着茶水,嗑着瓜子,听着故事,图个新鲜、刺激、热闹,仅仅为消遣、娱乐,做事不关己的“看客”,而应该在情节之中去探察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跟随甚至代替人物去经历一次次心灵之旅。这些心灵体验有些可能是读者经历、品尝过的,有些可能是前所未有的陌生、崭新的世界,但都能使读者在阅读中认识人性,认识自我,从而不由得开始思考“生命”、“人生”这样深刻、厚重的问题。这样的阅读是促人自觉反省,助人心灵成长的高层次阅读,也才不辱文学之使命,回归到了阅读的本质。
小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弄清小说的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仔细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尝试用思辨的眼光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比较阅读,以拓展阅读积累的视野,感受作品深层的文学艺术魅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读感知小说中情节的动人之处,了解主人公艰险的处境和多厄的命运,把握小说的主题;细细品读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内容,感受人性的伟大;自主体会后交流感受,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心得,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且言之成理;用合作的方式,探究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小说,感受生命的伟大和人性的力量,体会到要热爱生命,就要有所信仰,有所追求,就要学会坚强,学会抗争,并启发学生要在阅读中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成长。这一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让学生在阅读经历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品味和反思加以实现。
兴趣导入,营造氛围 学生有长期的阅读经历,小说因其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人物形象的生动鲜明,尤其受学生喜爱。让学生回忆自己最喜爱的故事情节,很快就进入了小说的天地,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
把握情节,领悟主题
学生读小说时往往关注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扣人心弦之处,在通读一遍小说把握情节之后,回过头细读自己印象最深的细节,通过品析,领悟小说讴歌生命的主题,感受到生命本身巨大的潜在力量,体验到生命强烈的存活欲望,认识到“人”的伟大。
细读品味,体会心理
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投向心理描写,仔细品读中尝试身临其境或感同身受,在想象体验中作一次心灵之旅,体会主人公在生死边缘顽强抗争的人性力量。
加深体验,掌握方法
上一环节学生受到启发,明白了读小说除了看情节发展外,更应关注人的命运、人性的表现,再次回忆自己读过的小说,重新体会印象最深的心理描写内容,发现新的阅读乐趣。此环节中教师参与进去,师生同读同讲,课堂民主平等的气氛更鼓励了学生各抒己见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创意阅读
开展小组的合作探究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文学鉴赏审美水平。
1.你能体会本文作者的感情吗?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
答: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各抒己见。
《语文课程标准》在对阅读的要求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方式
1.通过三个层次的阅读来解读文本。
浏览略读,把握剧本的整体内容;扫描索读,结合重点语句抓文章主旨;精思品读,扣住关键段落和精要词句把握人物特质。
2.通过自主性的感悟来把握人物。
人物个性鲜明,在剧中引出众说纷纭,由她所激发出的思考将是多样化的、极具个性色彩的。个性多样的感悟对会促成对人物更富深度的理解。
3.通过生活化的体验走进心灵。
以内引外联的方式,让学生凭借课文学习基础去关照生活,创设思考和表达的平台,发掘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感和体验,走进真实生活中的人的心灵。
戏剧教学构思
歌曲激趣,导入课文
以《音乐之声》中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把话题引向课文。
全文总览,概括情节
浏览全课,用简洁的话语概括全文大意,并简要交代剧本在表达上的特色。
研读剧本,把握人物
围绕“玛利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研读,从“旁人眼中”的玛利亚和“真实”的玛利亚这两个角度去把握人物特征。勾联比较,评述人物
联系当下影视作品中的相似形象——小燕子,结合剧本中人物对主人公的关键性评说,展开对人物的评述,进一步发现和把握人物的个性。
联系现实,引领生活
由剧中人联想到现实生活,描述显示生活中的同类人物,发现生活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见解,真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释疑的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a.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b.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
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c.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d.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e.动情背诵课文,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f.多角度赏读课文,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a.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b.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c.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景。d.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对作品的倾心解读,实际上也就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1.导语激趣,导入课题。激趣是这一环节的重点,方法多种多样,可由孟子众多的名言警句说起,可由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导入,可讲孟子的生平故事,??总之,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句意。辨析疑难字词句,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互相解疑,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解决。
3.吟读课文,引情入境。反复吟诵课文,揣摩吟诵要领,体味吟读美感,从而忘我入境,让读者与作者彼此心心交融。
4.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在研读探究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读。速读知大意,细读明道理,在范读、齐读、对读中质疑发问,探讨解疑,挖掘课文内涵,明了作者观点,懂得作者所讲的道理。
5.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引导学生学会在诵读中欣赏,在欣赏中诵读。一赏其严密的逻辑思路。二赏其恰当多样的论证方法。三赏其精辟生动的论证语言。四赏其独到铿锵的政治见解。
6.背读课文,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诵中有思,思中有获。此项任务可延展到课外完成。7.展读课文,飞扬神思。由此及彼,联系自我,链接生活,拓展阅读和思考的空间,从语文小课堂走向生活大课堂。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圈点批注疑难字词句,通过查字典、看注解、同学交流、师生交流,尽可能地解决问题。
师:通过自学,大家还有哪些疑难字词句没有解决,请提出来。
生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有几个形容词,如“苦”“劳”“饿”“空乏”,它们后面都接了宾语,请问我应该怎样解释这几个词?
生11:大家要注意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对于一词多义的要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如“亲戚畔之”中的“亲戚”,现在是因“婚姻联成的亲属关系”,文中则是“亲人”的意思。“所以”现在是表结果的连词,文中则是“用来”的意思。
师:很好。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解决了本文疑难或重点的字词句。让我们一齐流畅地朗读一遍课文。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诗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师: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于凝练的语言中透出丰富的意象。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品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诗,看看读了这几句诗后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先小组里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好,看同学们讨论得多热烈,谁把自己精彩的品读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共享?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说得很精彩。
3.“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答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5.下阕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出师表》,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提出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在表文结尾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句子来展开理解。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的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诗歌史,词是诗的姐妹艺术,也是中国诗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初中阶段你们学过哪些词,能吟几句其中的名句吗?
看来大家对词的了解还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位作家不同风格的词,来与这些作家作一次心灵的对话,请大家先自己诵读这五首词,注意停顿与节奏。然后请部分同学来为大家朗读。“石本无火,撞击发光;水本无华,击荡生波”,新课程强调要由“专制”走向“民主”,由“统一”走向“个性”,强调尊重学生思维,倡导答案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这实际上是为了鼓励学生开启思维,大胆想象。作为刚踏上讲台不久的新教师,更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去自主思考,而不应单纯地照搬现成资料或所谓的“标准教案”。这节课后,在后面的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通过这节课,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控,因为课堂教学是互动的、多变的,会出现好多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因此不能够一成不变地按照既定方针实施教学过程,而是要随机应变,充分利用这些偶然的因素。当课堂上出现了和教师的节拍不和谐的“音符”时,应当适当引导,而不能压制下去,否则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新教师来说,把握好教学预想与课堂调控的关系并不容易,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去积累经验,多学习,多思考,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共同进步。
作者为什么会愧怍?这就要我们来关注文章中的细节了。只有关注并读懂细节,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字刻画的有血有肉的人,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立意。
其实,为了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美、音乐美,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雄浑壮美的视觉冲击转化成了对我们心灵的震撼。我们要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
(三)朗读品味
1.师:下面我们共同进入朗读品味阶段。朗读哪些段落使你有痛快淋漓、拍手称快的感受?为什么这些语言给你这种感受?怎样朗读才能传达出这种感受?
(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并互相交流感受、互打分、点评。)
2.师引导: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昂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课件出示)(1)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
(2)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也很适当。
(3)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句段及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短促、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
3.师: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出来,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的壮美,然后谈谈你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秀美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令我们无比自豪。咱们南方也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明和地方文化
合作探究
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篇四:七年级语文面试试题 七年级语文面试试题
(一)一、读词语: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二、读课文:
朗读第1课《在山的那边》全文。
三、口语交际:
生活总是烦恼与欢乐并存,成长中的我们,也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烦恼。这烦恼来自生活,来自学习,来自与同学的交往??但是,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请把你遇到过的烦恼选择一两件说出来,争取给你的烦恼找到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七年级语文面试试题
(二)一、读词语:
辉煌 挑逗 凝望仙露琼浆
花苞 绽开伶仃 忍俊不禁
二、读课文:
第4课《紫藤萝瀑布》倒数第一、二自然段。
三、口语交际: 小明想参加校园文化节的演出,却不知该如何向班主任李老师说,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恰当地向老师表达他的意思?
七年级语文面试试题
(三)一、读词语:
嬉戏撤销 风韵皎洁
行乞落难泯灭 俘虏
二、读课文:
第6课《理想》1.2.3.4节。
三、口语交际:
生活中时时处处充满着乐趣:看书有乐趣,打球有乐趣,逛街有乐趣??请结合你的经历,说说你参与过的最快乐的一次活动。
七年级语文面试试题
(四)一、读词语:
朗润 宛转 酝酿抖擞
黄晕 应和舒活 烘托
二、读课文:
第12课《春》倒数第1自然段。
三、口语交际: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敬的名人。这些名人,可能是伟人、专家、学者??当然,也可能是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等等。那么,你最崇敬的人物是谁呢?他在你心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你又是怎样评价他的呢?请以“我最崇敬的名人”为题说一段话。
七年级语文面试试题
(五)一、读词语:
窸窣吮吸 篝火 喧嚣
篡夺狩猎 绝境 弱肉强食
二、读课文:
第16课《化石吟》倒数1.2.3节。
三、口语交际: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风景.在这四个季节里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七年级语文面试试题
(六)一、读词语:
丫杈 寂寞 憔悴 肃杀 诀别
嫌恶 什物 惊惶 瑟缩 傲然
二、读课文:
第20课《山市》全文。
三、口语交际:
请向别人大方的介绍自己,要求生动形象。
篇五: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现代文
1.阿长与《山海经》
①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②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粗俗、好事、很不幸,而又心地善良、热情朴实的人。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2.背影(朱自清)
①父子浦口送别
②四写背影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3.春(朱自清)
①春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②第一部分:盼春
第二部分: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赞春
③拟人,比喻,排比。由上到下,由实到虛。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①从题目得到两个信息:百草园、三味书屋
②百草园的乐趣:百草园的美景,美女蛇的故事,冬天雪地捕鸟。
③从整体到局部。比喻,拟人,排比。
5.风筝
①“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为什么?
②小兄弟做风筝被发现时,他是怎样的反应? ③后来“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被糟践的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
④“我”用什么办法进行补救,结果如何?这一段安慰作者的话。
6.故乡
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②外貌对照: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经济生活艰难,精神负担沉重
③动作、对话对照: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④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Ⅰ.情真意切,亲密无间——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Ⅱ.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⑤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7.海燕(高尔基)
①暴风雨 海燕
来临←────────→渴望勇敢大
逼近←────────→迎接自信无
到来←────────→呼唤顽强谓 ②高尔基写海燕的目的是什么?渴望革命风暴的到来,赞颂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③本诗中借海燕形象赞美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这种是什么手法?象征
8.紫藤萝瀑布(宗璞)
①写作背景: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后来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而死,作者非常痛苦,徘徊于庭院之中,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睹物释怀,于是写成此文。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紫藤萝花的?花瀑、花穗、花朵。作者由粗到细,由大到小描写出了紫藤萝花的美丽娇媚,生机勃勃。
③眼前的紫藤萝花和记忆中的紫藤萝花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记忆中是“文革”期间庭院里的紫藤萝花,那时的花“稀落”“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是一片衰颓零落的景象,与眼前的花繁枝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作者从中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人生哲理。
9.济南的冬天(老舍)
①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家,戏剧家。
②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课文写了哪些景物?“温情”,写了济南的冬天的天气、山、水。
③这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因为有山的包围,所以才有“温情”的天气;又因为有“温情”的天气,才会有小雪覆盖的山景,河水才会冒点热气。所以,“温情”是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都是围绕这个特点来写的。④拟人,比喻。
10.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①文中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我”、“我”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姐夫、船长
②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
③概括内容:“我”的父母十多年来一直热切地盼望着于勒叔叔发财归来,然而当我们在游船上偶然遇到贫困不堪的于勒叔叔时,父母却把他当成是最大的“恐怖”,拒绝认这个亲弟弟。④菲利普:自私,势力,虚荣,比较宽容。菲利普夫人:精明,刻薄,泼辣,有主意,富有心计,为儿女着想。
11.孔乙己
①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②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③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④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⑤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12.社戏
①小说中心是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作者表现这个中心,正是通过社戏一步步展开的。单纯的戏虽然不好看,但是伙伴们的美好心灵,农村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关系,令人难以忘记。而且,这在“我”看来却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结尾说那是好戏,并且以此为题。
13.乡愁
①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②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③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1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①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②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③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由”,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④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六: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说课稿
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毕业于,至今已经(教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 》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 单元的一篇读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单元所选课文介绍)。这篇课文,(课文介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点我定为,教学难点为。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指导学生自学法,同时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法。
三、说学法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教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和学法得到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3.研读赏析,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加深理解
第一个环节,激情导入,诱发兴趣。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的导语是,这样,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入新的课程。
第二个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为此,我设计以下三个步骤。(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针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这样不仅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2)由我示范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标注段落。同时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思
考通过读课文,思考本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它的。
第三个环节,研读赏析,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精读课文,逐段地阅读分析,进行讨论,互相交流。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第四个环节,教师小结,加深理解。
学生的学离不开老师的教。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知识水平的有限性,不能完全由学生的自学代替老师的讲授。在学生充分阅读和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的讲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本课来说(边板书,边解释板书内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七:初中语文重点课文说课稿全集
1、斑羚飞渡(沈石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1、芦花荡(孙犁)
2、蜡烛(西蒙诺夫)
3、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4、背影(朱自清)
5、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6、苏州园林(叶圣陶
7、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八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1、藤野先生(鲁迅)
2、海燕(高尔基)
3、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九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1、沁园春?雪(毛泽东)
2、故乡(鲁迅)
3、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九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1、孔乙己(鲁迅)
2、变色龙(契诃夫)
5、斑羚飞渡 世间万物,凡有生命的都不愿失去生命。面对生于死的抉择,又有谁不渴望存在呢?生命诚可贵,然更有贵于生命者!那会是什么呢?雨后彩虹,绚丽多彩,令人陶醉。斑羚飞渡悬崖,用生命组成的彩虹更是那样的辉煌悲壮,令人惊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斑羚飞渡》,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特点和处理
(1)本文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描写了一群斑羚身处绝境,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学生迅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又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启示人们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它的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
(a)课文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的气息,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b)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2)本文故事情节不难理解,所以我采用“情”贯穿全文,创设情景,以情激情,利用诵读,音乐,画面共创氛围,为后文的陈情作铺垫,让语文课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2确立学习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根据教学目标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从三个维度出发,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说明,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分析形象,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
(2)能力目标:通过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 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斑羚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学会善待动物,珍惜生命.3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合作探究斑羚精神
难点: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视生命的情感
二.说教法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根据新课标精神和本文的教材特点,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音乐导入,情景课件,创设情景,使学生走进斑羚的精神世界,与其产生共鸣。2有情朗读法本文情节较简单,但蕴涵的哲理相对深刻,“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读有利于深入了解文本。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既提高能力又增长见识,强过闭门造车。
4联想拓展法武汉教育学院教授韦至诚先生说:“语文学习就是运用再造想象,吸引和激励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联想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做法是:
1.自主圈画法2.有情朗读法3.讨论法4.习惯法
四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差,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
2生活的范围窄,对本文的了解缺乏一定的生活基础,对事物缺乏理性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就是要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这样文字就有血有肉了。”因此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在汶川地震中谭千秋用自己的双臂护住四个学生,这一壮举令人感动.人类在危机关头由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那么在动物界呢?会不会也有类似的这种高贵的自我牺牲呢?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生死关头,为我们上演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那一群悲壮的生灵让我们震撼,那一个个陨落的身躯,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一幕生死的抉择,将永驻你我心间。”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的,静静的回忆,在那个雨后彩虹高悬的日子里,在险峻的伤心崖上,一群进退维谷的斑羚,他们??.(3分钟学生回忆,同期播放《命运交响曲》)在这个设计中“导语”将成为沟通材料与学生的情感桥梁,饱含真情的导语将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心灵的共鸣,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苗,有利于完成情感目标;同时想象力的发挥激活了教材,也给课堂带来了活力。
2.整体感悟
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文章所示的斑羚飞渡的四个过程(身陷绝境——峰回路转——斑羚飞渡——走向深渊),选择适合的音乐,如《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等较为悲壮、凄美的音乐,并配以一定的音响效果,如镰刀头羊的叫声等,较为生动地再现斑羚飞渡的悲壮场面。
3教师质疑
在你的回忆中,最突出最鲜明的形象是谁? 确立本文主人公
4分析主人公形象(分组讨论)
·从有关主人公的事件入手 ·从有关主人公的描写入手
·归纳总结,明确方法,规范答题语言,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一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回归文本,有目的的读课文,筛选捕捉信息,并对所找出的语句进行品读,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阅读中进一步培养能力,在答题过程中规范答题语言,教给答题技巧,进入阅读状态的学生是主动的,在学生处于主动求知状态时施教,教学效果肯定事半功倍,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通过以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环节逐步完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了将情感目标渗透到学生内心,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5.品味赏析。
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他们喜欢的精彩片段、优美生动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如:(可用课件展示)
我喜欢文中的句子:——————,理由是:———————。
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四人学习小组的讨论和交流,四人学习小组要分工:一人组长,一人记录发言,一人准备朗读欣赏的语段,一人整理发言准备交流。
6.扩展延伸
片断练习:通过合理的想象,描写镰刀头羊孤独的站立在伤心崖上及坠落过程中的神态描写。·出示幻灯片(远镜头图片进镜头图片)
·配以画外音 伤心崖上一个傲然的身影屹立着,镰刀头羊的犄角直指苍穹,深邃的目光注视着彩虹,他昂头挺胸高傲的迈向深涧,人类的猎枪可以消灭它的肉体却不能屈服他的灵魂,他虽不是英雄,却胜似英雄??.此设计将学生对镰刀头羊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有利于形象的巩固,同时也拉进了学生与动物之间的距离,更好的调动和激发了他们对动物的关爱,达到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目标。六板书设计
斑羚飞渡
(一)主要事件
归纳总结
(二)描写方法
老斑羚=======================自我牺牲精神
彩虹→烘托
八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1、芦花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环境(单元说明)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认为本单元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对战争(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历史、战争的性质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选文以叙事作品为主联系七年级教材,不难发现,从八年级开始,教材在七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开始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本册一、二单元安排的均是叙事性作品,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而阅读叙事性作品(记叙文)的基础,就是能清楚地把握记叙的要素因此,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就是要复习、掌握记叙六要素的知识,通过抓六要素来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和事件,获得自己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的独特的领悟
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来说,单元要求通过反复练习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能迅速抓住记叙的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课文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默读技能,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2、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
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
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方法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既是因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也是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又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特点,试图培养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教学模式的制定则是根据情意原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情,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三、第一课时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