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的企业文化

时间:2019-05-11 22:1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的企业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的企业文化》。

第一篇:论我国的企业文化

论我国的企业文化

论我国的企业文化

陈琳珊

2010020601068 10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深入到了文化层面,文化的竞争是更高层面的竞争。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经逐步被众多有远见的企业列为企业管理和战略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等原因,在国内的企业文化建设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耗费了企业的资源和精力,也影响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本文从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入手,分析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随后重点阐述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文化的现状,通过对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的研究,分析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现状、问题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要素有机融合而共同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物质化和非物质文化。企业资本要素主要包括生产资本、科技资本、劳动力资本,其中人是创造企业文化的主体和最终本源。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又是一种企业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其核心是应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管理,并把对人的管理同对物的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对人的管理中,既重视制度和纪律的作用,又强调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重视培养人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和道德意识,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参与管理,促使管理内部的物质、制度、精神三大要素协调发展,实现企业管理功能的整体优化。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能力的形成、作用、保持和促进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企业文化决定着该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态度,决定着企业产品属性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企业自身组织规范和行为准则,决定着企业员工的敬业态度和奉献精神,决定着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等等。这都是企业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后续保证。

1、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有专家曾指出,企业与文化是“体”与“魂”的关系,文化需要企业这一个物质载体,企业的发展更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保障。企业文化建设同样也是企业凝聚力的提升,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更好的发展。企业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和人有高素质道理是一样的,有实力才可以去和国际巨头和大企业竞争,有规则才可以成方圆。从中国海尔到美国的通用、日本的松下无一例外。而企业失败往往是落后的企业文化造成的。据有关资料显示,1970 年以来,世界500 强中,近三分之一经营失败的企业无不是在企业文化上存在障碍,以致衰败。

2、优秀的企业文化给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人是有思想的,而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企业文化正是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最终影响人的行为来发挥作用的。从另一意义上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世界语”,学会、运用好这一国际语言,与国外企业合作、沟通就会很方便。因此,企业人世,就要文化人世、理念人世,实现扬弃、借鉴、创新与共性、个性相结合,构建起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无形的,但要靠有形的环境和载体去折射、放大和传播。建立健全企业文化,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企业的力量呈现最大化,成功就是理所当然的。

3、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保障。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就应该对多年形成的企业文化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梳理,实现利润最大化可以说这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也是企业文化的必然的结果。当企业目标确立,依靠科学的决策,有效沟通,人尽其才。个人的发展和企业发展同步,企业良好的 氛围与环境,造就出不凡的业绩,最终是企业利润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总之,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企业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许多中国企业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蕴含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许多企业吸收了中外优秀文化精神,在发展过程中“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也有些企业,由于受传统的、旧有的“文化”惯性的制约,而走入死胡同,这些都说明了建设先进的、恰当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以来竞争的加剧,中国企业在加速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在综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也投入了较大的精力,整体竞争实力明显增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现代企业成长的历史仍然很短,大多数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时间还不到10年,甚至更短。中国企业在全球企业发展史中只能算个“孩童”。究竟这未来发展如何,既要看社会经济环境的演变,更要看是否能持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国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喜忧参半。一方面,国内公司随着管理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由于自身水平所限,企业往往不能系统地对自身企业文化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亦不知企业文化应从何着手,缺乏有效的指导。不少公司转而求助于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希望借助咨询公司的实力其量身打造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方案。

另一方面,咨询行业内鱼龙混杂,不少咨询公司缺乏专业的企业文化咨询顾问,多数尚未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咨询体系,生搬硬套国外理论,从而使企业花费大量资源做出来的企业文化方案流于口号,缺乏实际效用。甚至有不少咨询公司向企业吹虚他们引进的是美国式、日本式、或者台湾式的企业文化,引入这些文化势必能让企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企业文化虽然是舶来品,但它并不等同于管理工具。从管理工具来讲,美国的、日本的、台湾的管理工具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大多都是适用的,是可以引进和克隆的。而企业文化不同,它属于管理文化的范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差异化,正如民族文化不能国际化一样,管理文化也不能国际化。管理文化不能单靠引进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特点,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际先进的管理工具相结合,这样才能确保做出来的企业文化方案不会流于形式,使企业得到永葆青春的活力。

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具有良好的传统,但是在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企业文化的应用等方面成型的东西较少,大多还停留在单个企业自发组织的状态中,自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传入我国,己经快30年了“中国企业文化遭遇了死胡同,盲目模仿国外企业文化走入了歧途。我认为我国企业文化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本企业独有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它凝结着企业的发展史,是企业的个性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我国有很多企业文化理念的形成,不是对生产经营实践中积淀起来的文化观念进行总结和升华的产物,也不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互促互动的结果,而是简单地模仿的结果,这样子的企业文化是难以让员工得到认同的。其次,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时,喜欢寻找参考模式,一些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经验一度成为厂厂皆学的样板,而没有从实际出发构筑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

2、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造力

创新是一切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企业文化重在建设,贵在创新。长期以来,一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习惯听命于上级机构。不少企业领导不求创新,但求无过。近年来,这种现象虽有所改善,但缺乏创新,强调稳步前进仍然是许多企业文化的一大特点。而影响企业文化创新的因素主要是制度因素、人际关系、管理活动的影响。

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持续改进的动力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真谛”,把企业的理念转化为全体员工在岗位上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需要一以贯之地长期推进才能实现。但是现在许多企业急功近利,希望企业文化建设一蹴而就,在完成企业文化建设之后,缺乏持续推进、长期维护的动力,使企业文化浮于表面,失去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企业文化的长期性,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坚持从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调整战略,创新思路,改进措施,提高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同时,企业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循着由低到高的发展轨迹不断攀升过去的经验,只代表过去的成功;今天的成功,需要新鲜经验的支撑。在这里,发展与创新是企业文化的内在本质。

4、企业文化建设言行不一

当前,虽然企业经营者大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多数企业对文化创新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制订企业文化发展规划,企业经营者直接负责的主要工作是战略制订而不是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在企业形成和深植,被多数员工认可,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主要途径。企业文化一经设计出来,不能停留在理论上,必须让它落到实处,通过人们的实践反映出来。

5、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制度脱节

很多企业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文化,总结了大量的文词讲究的理念纲领,看上去的确给人一种该企业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之感,但当真正深入了解时,却发现公司的制度、员工的行为等多个方面与这些理念纲领相去甚远。企业的精神理念并没有被企业家和员工所信奉和实践,并没有在制度中实现和保证。我国许多企业家都容易产生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互不相关的错觉,有些企业家抱着“理想主义”甚至“空想主义”的心态去建设企业文化,完全脱离企业制度的要求,最后的结果是企业文化自我创新能力的丧失和企业的低效率,文化与制度发生了内耗。事实上,企业制度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现代化制度本身是一个空壳,人的执行使其具有了客观和实际的意义。而人在执行过程中的心理、态度、行为方式正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没有文化的制度是僵化的,没有制度的文化也是不切实际的。

五、我国企业该如何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应该树立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念。企业没有了文化,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企业就会丧失功能而终止生命。其次应该加深企业化的基本建设过程。应该意识到它是一个长期地连续不断的过程,它需要公司从上到下,各个门的共同参与,那种“三分钟热度”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最后应该推动中小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根据企业自身发展不断总结提炼,再宣传推广,然后再升华,依次往复。

参考文献

[1] 李晓华.国内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 山西财经大学管

理理论与方法专业, 2009

[2] 李雪杰.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建设路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山西: 山

西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 2006

[3] 刘琳琳.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性问题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 哈尔滨工

程大学马克思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07

[4] 孟淑媛.漫谈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到底有多软.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0, 30

第二篇:论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精选)

论点:企业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

一、现代企业处于变化频繁、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并承受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的发展促使企业领导者不仅要从技术、产品、营销、资本等方面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迎接挑战;而且还要从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团结全体员工,主动出击,参与竞争,谋求发展,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成为企业一种文化。

论证:

第一、企业文化的提出、内涵和重要性,进行有效的文化建设的步骤

第二、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培育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突出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进而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第三,企业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企业文化建设会带来企业面貌的根本变化,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发展树立良好的企业风尚,展现出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成长。

第四,企业文化的形成,要坚持重在建设,才能使企业提高信誉,扩大了知名度,占领市场,使企业用良好的道德观念去影响社会,对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第五,企业的发展与文化的建设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只有两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才能取得共同进步、推动企业质发展

二.现在,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企业文化要有营建、维系和传承的重要步骤

第三篇:论我国企业民主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论我国企业民主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管理现象,它是企业在经营管理、生产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作风、经营形象、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传统习惯、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企业全体人员言行的集合,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并且形成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构建企业文化自然成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进而成为众多企业最热衷的实践追求。那么,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企业民主管理与企业文化又是怎样的关系呢?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二者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既不相悖,也不抵触,而且由于彼此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性,导致双方在各方面深度融合,正确认识我国企业民主管理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这一关系,将更好地推进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民主管理的发展与创新,做到二者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为推动企业长远发展而同步运行。

一、企业民主管理与企业文化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

企业文化主要是以企业管理主体意识为主导,追求和实现一定企业目的的文化形态,从而凸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观念,以图企业不断进步和持久成长。企业民主管理则是指员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协调劳动关系而实现维护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最终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二者的主观能动追求都是体现在人本价值上的,最终实现的宗旨都是企业的持续发展,显示出二者内在的广泛一致。──在管理手段方面的内涵中具有一致性。企业文化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思维的发展,从对员工是经济人—社会人—情感、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这样一个认识过程的深化,进而采取的人本管理模式,其主要是通过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实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战略。企业民主管理是相对企业专业管理而言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管理手段。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经济体制的局限,企业民主管理是一种外在的制度规定,是一种倡导,尽管尚有流于形式的不足,但作为管理手段更多地是长久发挥着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性、能动性的作用,推动着企业的经营发展,并且积累了适应我国国情的丰富工作经验。从中表明这一时期的企业民主管理仍然体现着自身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体现着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否则其生命力不会如此长久。而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后,企业所有制形式不断改变,产权结构形成多样化,迫使企业民主管理顺应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顺应市场

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积极创新和发展,使之日益规范和稳定,形成能够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更新的全新管理体制,成为通过维护员工合法权益而实现协调劳动关系、激发员工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有效管理手段。作为管理手段,二者在内涵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管理目的,体现出一致的管理主体。

──在存在形态方面的内涵中具有一致性。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广大员工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总合,是属于人的思想范畴。我国的企业民主管理从根本上是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体现强化党的政治基础的意志,实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是属于人的思想范畴。二者作为意识形态中同一范畴的两种存在方式,其内容都是对企业现实运行过程的反映,都是对企业的战略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都是对企业的行为在人的利益追求上的反映,只是一个突出政治属性一个突出文化属性,但最终仍是殊途同归,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也不单是厂容、企业标识、厂歌、文体活动、文化传播网络等物质存在形态,实质的存在为企业员工队伍整体的认同与遵守,强调人的价值、精神、情感、团结、目标、绩效等。而企业民主管理不仅是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的若干制度和制度运行的各类载体为存在的物质形态,其核心的存在方式还是企业员工队伍的共同认知,体现在员工的自我维护和群体维护意识、参与积极性、生产热情、对企业的责任感等方面。相比之下,双方在客观存在的载体及表现内容方面具有广泛的一致性。

━━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内涵中具有一致性。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精神与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企业员工的归属感、责任心、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全员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引导全体员工关心企业发展、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共同推动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提高经营水平,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在这方面,企业民主管理则是依据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厂务公开、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等形式组织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行为,主要行使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状况的知情权、建议权,对涉及员工利益和企业劳动关系重要事项的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权,对企业贯彻实施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检查监督权,对企业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的评议权,最终与企业文化一样,旨在促进企业科学决策,协调劳动关系,加强全员管理,维护员工合法权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谋企业发展。

二、企业民主管理与企业文化在构成上具有共同性

企业文化理论将企业文化的构成分为三个层面,即精神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和物质文化形态。其中各层面相互之间都有着时空顺序、结合方式和位置关系等,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精神文化层为制度文化层和物质文化层提供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层约束和规范精神文化层和物质文化层的建设;而

物质文化层为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提供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按照这一结构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将会发现其各组成部分中都包含着企业民主管理的构成因素,说明企业民主管理与企业文化在构成方面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

一是与精神文化层的共同性。企业文化的精神层主要是指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战略、企业道德,以及由此体现的企业员工的共同追求、共同行为、共同意志等。精神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集中表现了企业的最高目标,及其为实现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在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基本信念、基本方略,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企业员工群体的共同努力、共同信仰、共同情感等优良精神风貌。优秀企业文化的精神层能让员工感觉到自己的工作能力、水平、业绩受到承认、重视,员工也就会自觉为企业着想,就会真正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就会形成企业生存、成长的强大后盾。在这方面,企业民主管理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是党的“依靠”方针,是有关法律、规定和相关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以此开展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就是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自身价值,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企业的目标、信念等深深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中,使广大员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把自身的利益、工作职责与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结在一起,自觉地做好本职工作,这些与企业文化精神层是基本相同的。

二是与制度文化层的共同性。企业文化的制度层主要是指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这些规章制度、规范所遵循的理念,包括人力资源理念、营销理念、生产理念,以及渗透到员工思想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制度层作为企业文化的关键,其约束与规范精神层和物质层的建设,这关键是取决于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企业员工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素材,是提炼总结优秀企业文化的源泉,而这些制度规范的对象是企业员工。然而这些规章制度、规范及所遵循的理念、观念、行为准则的本身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而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只有被企业全体员工整体认同接受,逐渐积累形成了积极健康的理念、观念和准则,并且自觉地履行和付诸行为,实现从规章制度对自然人强制约束的管理提升到对人性引导的管理、突出人性的发挥,才可谓是企业文化。对此,企业民主管理应该说是捷足先登,多年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工会始终组织广大员工通过职代会等形式参与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同时教育引导职工自觉遵守,督促企业坚持按章办事,逐渐形成了传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优良的行为准则。建设企业文化应该充分发挥企业民主管理这一优势,合理运用企业民主管理长期科学、有效、引导员工认同的制度化管理的有效机制,企业文化赖以形成的条件才会尽快完全具备,管理才可能尽快由他律走向自律,从而过渡到文化管理的阶段。三是与物质文化层的共同性。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主要是指产品风格、技术与装备特色、厂容厂貌、企业标识、厂歌、文化传播网络、工资待遇、福利,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企业经营者的特点、风格和作风等。

物质层作为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直接彰显着企业文化建设视觉形象,对于员工具有强大的教育、激励和感召作用,对于企业则具有弘扬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物质文化层在企业文化的建构中应归结为处于浅层次的企业文化,企业在开始企业文化建设时,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这个层次入手,当然,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通过这一物质层自然显现出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营销理念、企业道德、共同追求、共同意志等。但这绝不是通过CIS(企业形象策划)系统设计后简单形成优美的企业物理环境,企业外观色彩的统一协调,员工服饰的整洁大方,商标与包装的图案优美,在各处墙壁贴上内容丰富措辞铿锵有力的标语口号等,这些本应无须置否,但其并非企业文化的精神层的自然流露,并非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与之相配套,并非引起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共鸣。在物质构成方面,企业民主管理也常常通过标语、宣传画廊、企业报刊、局域网络等载体,宣传企业和员工,报导全体员工民主决策、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过程及成果,公开企业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发挥了提炼企业精神、宣传企业形象、教育引导员工等作用,其价值取向、内在本质、功能效果都与企业文化的物质层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统一。

三、企业民主管理与企业文化在作用上具有同属性

企业文化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思维的发展而采取的人本管理模式,通过营造透明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塑造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发掘与利用社会公众关系资源以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切实发挥增强企业内在的持久的竞争力作用。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多年实践与探索中,企业民主管理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同时结合各企业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辅助载体,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员工热爱企业的责任感,关心企业的使命感,同企业文化一样为企业创造了生存和发展的优势。

1、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是指其在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取利润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的推动力,企业文化的理念使企业体现更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关键在于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了员工共同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使每个员工都把企业的动作、品牌的维持、发展和创新作为自己必须做好的事情,不断促进企业集体智慧的提高,企业在竞争中的应变能力、创新思维得到加强,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就会不断得到膨胀和增值。这表明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最终归结就是人的竞争、人心的竞争,企业文化就是凝聚员工人心、导向员工观念、激励员工精神、约束员工行为,将员工潜在的智慧诱发出来,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力,这种功能与企业民主管理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民主管理作为工会实现自身维护职能的具体形式之一,工作追求是保障和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工作内容是化解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协调劳资双方的劳动关系,通过建立顺畅、和谐的关系,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将企业的利益与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把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标。

2、推动企业可持续成长。将企业做大做强不易,而做久更难,综观世界著名长寿企业的共同特征,是其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有自己持之以恒的核心价值观,而这些企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追求长治久安的核心价值观最终必须被企业代代相传的全体员工确认,企业代代相传的员工又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如此才能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在适应技术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得以继承和延续。在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企业淡化企业家的个人色彩,强化职业化管理,把人格魅力、个人推动变成一种文化氛围,通过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团队精神影响以及更广泛的沟通交流方式,去教育引导和更人性化的制度规范来培育企业精神与共同价值观,赢得员工对企业精神、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变为员工的共同追求、共同行为,形成合力,以推动和引导企业的正确发展。与此相同的是,企业民主管理也是强调全体员工广泛参与民主管理,树立企业员工的整体意识,通过更广泛的沟通与配合使员工互相接近、融洽感情、彼此团结,将企业员工个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规范行为与企业融为一体,固化为一定的民主管理定势与运行机制模式,而不以时间的变化、管理人员的更迭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对稳定,使企业平稳持久成长。?

3、确保企业留得住人才。无论企业为了生存、竞争、发展制定了多么完备的系统理论,形成了多么优秀的企业文化,开展了多么有效的民主管理,但最根本的是依靠优秀的人才来实施,靠优秀的员工队伍来执行。所以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而企业文化的竞争又常常是对人才的争夺,因为优秀的人才、优秀的员工队伍是能真正使企业实现升值的巨大的人力资本。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吸引人才、网罗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与增加金钱报酬、提高优厚待遇等手段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制胜优势,这是由于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员工得到一定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员工在安全、尊重、社交、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方面得到满足,这将对员工形成很强的凝聚作用,让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员工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感觉。就稳定员工队伍的作用而言,企业民主管理与企业文化应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企业民主管理在工作中强调尊重员工的政治地位,切实维护员工的经济利益,注重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营造员工广泛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积极健康的民主氛围,创造和谐平等的全面发展员工个体能力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爱岗敬业,爱厂如家,发挥了稳定企业的作用。

四、企业民主管理与企业文化在建设上具有互补性

建设企业文化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过列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而做好详细的部署,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整体的提高逐步实现目标。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需要企业各部门协同配合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围绕企业持续发展的宗旨,坚持长期不懈地将相关工作做细做实,而企业工会由于自身职能和组织优势,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民主管理在不断创新过程中,也将与企业文化建设相互促

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第一,企业发展要求在工作渠道上达到统一。在企业中建设企业文化就是为了营造企业优秀的文化氛围,确定人的中心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实行企业民主管理则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的“依靠”方针,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按照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二者最终实现目的都是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长久成长,这一共同的工作目标决定双方在工作渠道上的统一,都是通过发挥员工队伍能动作用而实现工作宗旨的,因此,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是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的,正确处理好双方的关系将会更加有效地推动两项工作的开展。第二,企业管理要求在组织实施上形成合力。所有企业在管理上都追求精干、高效的原则,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要求企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企业文化精神,才能做实做好。企业工会具有点多面广的组织优势,以及在员工中开展民主管理工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骨干力量之一,所以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在建设企业文化工作中需要同其他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开展民主管理工作时注重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也要兼顾民主管理工作,做到两项工作互相推动,相得益彰。

第三,企业经营要求在机构职能上有效整合。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永恒主题,但是企业文化建设牵涉面广,不仅需要企业中每个员工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人力资源部、宣传部、党务部门和工会等单位发挥主导作用。所以在强调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这些部门既要完成本职工作,又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将这些部门的有关职能进行整合,尤其是企业工会应以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为载体,将工会的维护、参与、教育、建设职能整合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去,这样不但发挥企业工会的职能作用,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而且还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当前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

第四篇:论我国陪审员制度

湘潭大学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

试论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经过一个学期的模拟法庭课程,我对我国的民事审判程序和刑事审判程序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特别是经过我们自身对某一案件的模拟审判,让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锻炼。总体来说,我国的各类审判程序是比较完善的,审判制度也日趋健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小的瑕疵。这次我们两个班的模拟审判,老师对我们的努力作出了很好的评价。鉴于老师对我们的点评,我觉得还缺少一个部分,那就是我们两个班的审判中都没有人民陪审员。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我国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司法民主,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对于促进我们国家的司法公正,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审判、监督审判,保证公正和效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着问题,陪审制度是指由非职业法官和普通公民参与审判的诉讼制度,包括为非职业法官和普通公民参与审判而专门设计的审判程序和由此而产生的特殊的审判组织构架。

(一),从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条件来看,主要有两个我认为存在争议的问题:

1.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担任人民陪审员应年满23周岁。23岁这个年纪,应该是大学刚毕业的年龄,其思想的成熟程度,社会阅历,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恐怕难以承担裁判之重任。法院的审判活动不仅仅是法律的适用这么简单,同时牵扯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引评价人们的行为,是一个社会基本的行为规范。然而如果操作不当,不仅起不到息诉的目的,反而会激化矛盾,乃至造成公众对法律的不信任,产生许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西方以英美法系为代表,法官的年龄一般都在50岁以上,这样做就是因为只有到了这个年纪才会思想成熟,阅历丰富,处理案件才能稳妥。所以规定年满23周岁这个年纪明显太低,还不足以胜任审判案件的重任。2.人民陪审员被要求具备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本人认为,仅仅对学历的要求仍难以满足陪审员的现实需要。

(二),从宪法依据上看,陪审员制度缺乏宪法依据。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一种基本的审判制度,一个国家是否实行陪审制度,需要由宪法来加以规定,50年代末期,由于受否定法律、轻视法治思想的影响,一些已经被立法所确立的重要法律原则和制度受到批判和废弃。人民陪审制度当时也成为发动群众进行阶级关斗争、夺权整人的工具,1975年颁布的宪法中不再规定人民陪审制度,文革结束后,1978的宪法重提“实行群众代表陪审制度”,1982年宪法又取消了陪审制的规定,从而使得我国现阶段实行陪审制缺少了宪法依据。1983年修改后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将原规定第一审应实行陪审制度,改为较为灵活的选择性规定,即“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刑事诉讼法》作了与《人民法院组织法》完全相同的规定,而《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在“基本原则”中却都没有规定陪审制度,我国法律对陪审制度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统一,导致审判实践中适用的随意性比较大。

(三)从人民陪审员的考核,录用程序以及任职标准,资格条件和产生方式错乱。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8条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22岁的公民,可以被选举为人民陪审员,”此规定除了对年龄和政治权利有必要的限制,对陪审员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层次、专业特长等任职条件均未作出规定,缺乏严格的考核、录用程序,很难保证陪审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就我国的陪审抽的现状而言,一方面,由陪审员法律专业知识欠缺,文化层次不高,使其并不具备监督专业法官的能力和水平和真正参与审判工作。尤其在基层法院审判

实践中,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的现象司空见惯,由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的合议庭最终往往成了由主审的审判员一个人唱“独角戏”,自始至终包揽了整个庭审过程,这样反正造成庭审方式单一,合议庭的整体职能难以发挥。同时,也由于人民陪审员法律知识欠缺,面对案件事实,一般只能就案说案,难以从法理上对案件进行质证和认证,难以对案件做出独立的评析,只是追随、复议主审法官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出现议而不决的现象。对陪审员的聘请随意性大,大多法院处于办案经费紧张及聘请在职人员比较困难等原因,往往就地聘请退休人员和居委会的人员作为人民陪审员,忽视了对这些人法律知识的审查,且大多是按需要临时聘请,甚至有些陪审员并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选举产生。聘请的随意性造成了陪审员组成中,缺乏固定的高素质的陪审员。

(四),

第五篇:论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

论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

国家公务员是指国家公务人员,是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行政职权,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自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宣布在我国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至今已经历了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几年的过程中,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在这里我想就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制度谈一点自己的观点。

公务员考核是公务员制度的“中枢”。它是公务员录用、晋升、工资福利、奖惩等的基础和依据,同时又可为人事决策的科学化和改进人事制度提供指导。客观公正的考核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保证廉洁。考核制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事行政的重要一环,是发现、选拔优秀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自1994年3月8日,颁布了《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为公务员的考核提供了重要的法规依据,把公务员的考核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但同时我们也应发现,目前在公务员的考核中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探讨如何改进考核制、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这对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有积极的意义。

当前我国公务员考核中的问题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实话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首先通过全面考核,激发了公务员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使机关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公务员普遍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促进了行政机关的勤政廉政建设;其次通过全面考核,详细了解了公务员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及时发现了大批优秀人才,促进了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发现在公务员的考核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1、考核中流于形式和极端民主化的现象同时并存,影响着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健康发展。

参加考核的人员包括考核者(单位领导,考核小组成员,上级主管领导同执法监督人员,舆论工作者)和被考核者。考核人员中有的认为“考核年年搞,哪有精力搞”,考核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的情面观念重,你好我好大家好,怕得罪人影响自己的宝座;有的不具备考核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素质低下,难以胜任此项工作,导致考核结果失真。而被考核者素质不高,敷衍了事,表现为写个人总结和述职报告时三言两语。一些单位和部门对考核工作认识不深,宣传不力,许多人缺乏参与意识,把公务员考核等同于过去的年终评先进,优秀等次实行轮流坐庄,搞平衡,搞照顾或者搞论资排辈。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部分单位领导虽然表面上履行了考核的规定程序,但考核中并不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而是个人说了算,凭个人的好恶搞内定,结果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二是部分单位领导碍于情面,怕得罪人,将优秀等次的确定交由群众无记名投票表决,结果使一些政绩突出而平时不太注意人际关系的人榜上无名,相反,一些政绩平平但“人缘好”的人却评为优秀。没有真正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2、考核结果等次偏少,而且不重视考核信息的反馈,致使公务员考核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都规定:公务员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按照公务员考核实施暂行办法,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数一般掌握在本单位、本部门参加考核人数的10%左右,最多不能超过15%。为了照顾到大小不同部门,一般单位的作法是,按照各部门实际人数乘以15%的比例和四舍五入的方法,将名额分配下去,结果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不管部门工作优劣,一律按人数分配指标,有指标就可评优,挫伤了公务员的积极性;二是四舍五入的办法使人数少的部门获得的评优机会,反而比人数多的部门多。称职等级较容易确定,这其中既包括相当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好的公务员,也包括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比较差的公务员。然而,他们都享受同样的待遇,没有任何差别,难以起到奖优罚劣的激励作用[2]。

3、考核结果的使用不当,对优秀公务员的奖励太轻,而对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似乎又太重,影响考核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的公务员和被确定为称职的公务员,在职务晋升、晋级增资和奖金发放等方面实际上没有多少区别,如根据《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或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本职务对应级别内晋升一级。”但如果某一公务员在五年考核中分别被确定为优秀、优秀、称职、优秀、优秀,那么,按照此规定也只能晋升一级,与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的没有什么差别,显然起不到激励先进的作用。同时,对考核中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重于受行政处分的公务员。因为根据规定: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公务员要予以降职。而降职通常相应地还将降低级别和工资档次,若“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按规定将予以辞退。”相反,对那些因严重违犯公务员纪律而受到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人员,在受处分期限内,只是不确定考核等次,即在一定时期内(最多不超过两年)影响晋级增资而已。显然有点不公平。

以上种种现象,不仅会直接挫伤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而且由于考核不公平,会对公务员制度本身带来一定破坏作用。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其作用在于:(1)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保证公务员素质优良,适应管理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事务的需要;(2)促进政府依法管理,公务员依法行政;(3)促进政府管理的科学化;(4)保证政府管理高效能[3]。如果考核不公平,考核结果不能反映公务员德能勤绩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就起不到奖优罚劣的作用;用这种考核结果作为公务员升降的依据,则难以选出优秀人才,其后果不见得比领导干部凭个人印象、好恶选人的方式更好;以此作为公务员奖惩的依据,还不能客观评价公务员的行为,依此树立的典型则不仅无法起积极示范作用,甚至会起不好的导向作用,引起其他人的反感。当前不少单位存在一种不良现象,就是好的不香,坏的不臭,彼此浑浑噩噩,混一天算一天。这种社会风气的出现,与不公平考核不无关系。同时不公平的考核既无法帮助行政考核中出现不公平现象的原因

上述不公平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考核内容缺乏针对性、可比性。

我国对干部的考核,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新民主主义时期,叫做“审查”,考核内容侧重考审干部对党和革命的忠诚程度、工作能力和弱点,在审查中特别注意干部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过去历史上的问题;建国后,普遍实行干部鉴定制度;十年**时期,干部考核工作遭到破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干部考核工作才逐渐恢复并得到新的发展,1979年中组部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提出干部考核内容主要是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要对干部进行定期的全面的考核。以往干部考核制度是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对纯洁和壮大干部队伍,保证革命战争胜利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作用。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后的考核制度继承了过去干部考核制度许多优点,但也沿袭了一些不适应新时期公务员考核实际的内容,如考核内容定性成分多,定量成分少,追求全面性,重点不突出等。这些内容作为对公务员的要求,是正确和必要的,但作为考核标准却显得过于笼统,在实际执行中较难把握,可比性差,两个情况相差不大的人,很难分出优劣。

2、一些岗位忙闲不均。公务员职位分类法要求每一等级中的职位虽然工作性质可以不同,但其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所需资格条件要大致相似,所得报酬待遇也相同。但不少部门确实存在同一等级不同岗位之间工作量大小、工作难易程度差别较大的情况,如都完成了工作任务,其他表现也差不多,那么谁可在考核中评为优秀呢?有时往往是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的岗位上的同志没有评为优秀,而工作量不够饱满的岗位的同志却被确定为优秀等级。

3、岗位职责不十分明确。岗位职责是衡量一个岗位上的公务员工作好坏的标准,是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我国推行岗位责任制已经很多年了,在政府机关,每一个职位有一定职责应是十分明晰的。但有些部门还存在职责不清的情况,甚至个别单位至今也没有制定岗位责任制,这就增加了考核工作的难度。事先未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考核就没有了标准和依据,真正意义上的考核也就无法进行。这是导致考核中出现轮流坐庄现象的重要原因。

4、个别领导干部不负责任,甚至带有私心杂念。在考核工作中,领导干部的责任是十分明确的。但有的领导干部因不愿意得罪人而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坚持标准;有的甚至自己想获得优秀等次,或希望将与自己亲近的人评为优秀,因此不想按原则按标准办。这两种情况都是导致出现考核不公平的直接原因。尤其是后者,其副作用比大锅饭更大。大锅饭是干好干坏都一样,而在主管领导存在私心杂念情况下进行的考核,则效果正相反,很可能与领导亲近者,即使干得一般也能评上,与领导疏远者,即使干得再好也评不上,这种由于领导者自身作风不正,对有些下属抱有偏见,不能实事求是一碗水端平,而造成的人为不公平,还会在群众中造成人际矛盾,甚至形成派性,亲近领导者与疏远领导者会形成对立,不仅严重挫伤下属积极性,还会使群体凝聚力下降,排斥力上升。对群众而言,可能容易谅解领导者能力方面的缺陷,却无法忍受领导者的不公正,从而对领导行为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甚至抵触。

5、考核方法简单化。我国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对考核方法作了原则性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和单位不重视考核方法的选择和把握,轻视平时考核,只重年终考核,甚至只重年终评优;不看工作好坏,一律按部门按比例四舍五入分配优秀名额;重定性考核,轻定量考核等,就是将考核方法简单化的突出表现,也直接导致了考核中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1、澄清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近年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考核者对考核工作不够重视、工作失误、领导不力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深化考核,突破解决考核中的难题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把考核工作提高到公务员制度的核心地位,只有把对考核的重视提高到推动和促进人事制度改革的高度来认识,考核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为此首先要加强考核者的再教育,把考核的有关规定和措施作为考核者任职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对被考核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考核关系到每个人的工作和前途,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配合考核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把考核工作列入考核者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范畴中,从机制和制度的高度来加强他们对考核工作的领导,并坚决有力地贯彻执行[4]。

2、要提高认识,加强公务员考核的制度化建设。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考核在公务员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通过考核,对公务员的劳动和贡献作出公平合理的评价,做到功过、是非分明,既是识人、用人的基础和依据,也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感。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公务员的考核工作,加强考核的制度化建设。要把考核与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在实行目标化管理过程中,根据公务员岗位目标完成的情况来确定考核的等次。

3、考核标准要合适,要尽量具体化、数量化。

在公务员考核中,确立科学的考核标准至为关键。为此,建议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使每个公务员都有明确的职务、责任、权力和应有的利益,做到四者有机统一,为公务员考核提供科学依据,以利于公务员考核制度建设。其次增强现行考核标准的针对性,最好是每一个岗位都有相对应的考核标准,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笼统几条;再次要数量化。可参照其他国家计分考核方法,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分配合适分值。为体现重点考绩原则,宜将考绩分值比例适当提高;为反映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要求,德、能两个方面可实行按等级计分的办法,若“能力”一项在总分中占20分,可以定为若干等级,获得一等可得18-20分,二等可得16-18分,依此类推,当然每一等级还要有具体标准;而对勤、绩两个比较容易量化的方面,则可以将各岗位公务员的工作或服务态度、出勤率、工作质量、工作数量、工作效果和贡献等各方面明确分值。考核标准量化以后,在考核中既容易掌握,又便于分出高低,就可以避免单凭主观意愿或随大流给被考核者评定等级了。用。

目前我国公务员的考核是与其升、降、奖、惩紧密挂钩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激励竞争的功用。但如果我们只是出于激励公务员的积极性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需要,出于对公务员的工作及其行为控制的需要,把考核的功用仅用于这些方面,为考核而考核,极易引起被考核者的逆反心理,使考核流于形式。我们知道人是社会中人,他既追求经济价值又追求社会价值;既有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又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因此,在考核中要充分注意到公务员作为人的社会价值追求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要从公务员自身的需要来制定考核的政策与标准,把公务中的潜能开发,绩效提高与个性发展引入考核目的中来,即把考核结果公开用于满足公务员个人需要的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竞争机制在考核中的功用。

通过公务员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不断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从而不断提高我们每一个公务员的素质水平,因为公务员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务水平,纵观中外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政府是没有希望的政府,而一个仅有文化而不能使之化为力量的政府同样是没有前途的政府。对致力于公务员制度建设且有良好开端的中国政府来说,努力使公务员考核制度化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必要举措。

下载论我国的企业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的企业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

    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 【摘要】医疗保险制度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我......

    论我国监护制度

    我国监护制度 是婚姻家庭法的重要内容。 我国监护制度最遭学者们非议的莫过于监护与亲权混沌一体。 论监护是民法理论和实务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所谓监护,是指民法上所......

    论我国领导体制改革

    论我国领导体制改革—— 公共管理系 09711107 贾萌摘要: 领导体制是在领导活动中为完成领导职能、实现领导意图所设置的机构体系、运作机制和规章制度的总称,领导体制是领导活......

    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

    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摘要: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有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针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存在......

    论我国周边国际形势

    工管1101 谷亚冰 3111701108 论我国周边国际形势 曾几何时,中国的周边安全局势一直是我国值得称道的外交成就。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积极......

    论我国卫生保健制度

    论我国卫生保健制度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卫生保健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如何解决卫生制度存在的问题,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我国经......

    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摘 要: 良好的司法鉴定制度会对法律的裁决产生积极影响, 不仅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也是保证案件质量、取信于民的机制之一。 当前,我国的司法鉴......

    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

    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 在现代社会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都是以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所以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地位。随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娱乐生活。与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