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地位

时间:2019-05-11 22:4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规章制度地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规章制度地位》。

第一篇:规章制度地位

企业规章制度 国家有法律,地方有法规,企业有规章制度,家庭有规矩,用中国俗语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这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样才能安定发展。同样,公司制定规矩是为了约束员工的行为,错了要受罚,有贡献就嘉奖。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个公司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企业各项规章制度 是企业的内部法规,是企业日常管理行为的重要依据,它可以使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运作。制度是为了让企业更高效地运作,增强自身竞争力,创更大效益,为社会及员工谋更多福利。制度可以告诉大家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是不该做的。

就企业的规章制度,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什么叫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管理规范又称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中各种管理条例、章程、制度、标准、办法、守则等的总称。它是用文字形式规定管理活动的内容、程序和方法,是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二、企业管理规范的特点

企业的管理规范,作为员工的行为准则,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规范性,它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应当如何去做。

2、强制性,它对全体职工都有严格的约束力,任何人不得违反。为此,企业的管理规范要有公开性和权威性。

3、科学性,管理规范要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它本身就应当准确、齐全、统一、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相互矛盾。

4、相对稳定性,管理规范一经批准,在一定的时期内就要保持稳定,不能朝令夕改,使人无所适从。

5、群众性,管理规范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大家掌握和执行。同时,管理规范要注意以“鼓励”代替“禁止”,以事前防范代替事后责备,以积极奖赏代替消极处罚。

三、企业管理规范建立的原则 1 企业管理规范的建立,是企业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管理规范的建立应当遵循以下一些主要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企业需要制定什么规范、达到何种水平,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制定出的管理规范又应当在实践中经过试点或试验,证明它确实符合客观规律和本厂的实际情况,确实能取得良好效果,才能组织实施。

2、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管理规范是要全体员工来执行的,必须反映群众的集体意志。管理规范的制定必须有领导的总结群众的时间经验,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这样才能扎根于群众之中,为广大群众自觉遵循执行。

3、坚持系统、全面、统一的原则 系统指各项管理规范要配套,达到整体优化。全面指凡涉及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的各项工作、各个岗位都要有相应的管理规范,作到有章可循。统一指各项管理规范应当相互协调,服从统一的领导意志的共同的目标。

4、坚持职务、责任、权限、利益相一致的原则 职务是前提,责任是核心,权限是条件,利益是动力,四者缺一不可,必须相互一致。

5、坚持繁简适度、通俗易懂的原则 管理规范应当规定得详尽明确,有关项目不能有遗漏和含糊之处,指标、要求尽可能的定量化,并且,行文要作到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使执行者易于理解和掌握。

四、企业管理规范的执行 管理规范一经批准,就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地贯彻执行。为使管理规范能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必须严格 按管理规范办事,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令出必行。执法不严,管理规范失去权威性,实际上等于取消了管理规范。

2、必须重视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执行规范的自觉性,掌握执行管理规范所必须的业务技术知识和技能。

3、大力 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反对马虎、凭经验干 2 事的习惯。

4、领导带头,成为执行管理规范的模范。要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企业的一切管理规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遵守,认真贯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制度。国家要有法律法规制度,以此约束公民的行为,树立价值标准;对于我们企业来说,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律”。首先,规章制度能够保障公司管理的有序化、规范化,最大程度的降低运营成本;其次,规章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充分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它也是规范员工行为的规则,建立评判对错的价值标准,规范职业道德,使公司与员工双方的利益得以保障。每个人首先有他的社会性,而成为一个企业的员工,职业身份和职业操守是第一位的。我们的每一个规章制度都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公司管理特点和企业文化来制定的。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和控制,而是为了实现管理的公平性,使企业和员工始终保持在同一价值标准内,为了同一目标努力,实现双方更好的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的每一个规章制度都是建立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每位员工都应严格遵守和执行,这也是一个员工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表现。作为新员工,初入一个陌生的职场环境,学习和执行规章制度尤为重要。它是让你全面了解一个公司最直接的途径和手段。它不仅仅是向你陈述公司的价值观,了解企业文化,同时让你更直观更清晰的了解在公司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能够帮助你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迅速地融入团队,愉快地开展工作。作为入职后的老员工,认真学习和遵守规章制度,可以明晰工作流程和工作权限,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和高效,减少和避免工作的错误性。遵守工作程序,也能充分保护员工个人的利益。同时,提升自身职业化,促进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与发展。作为管理人员,要想更好的管理和领导员工,不仅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更应该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3 做好监督和监管工作,指导、引导、纠正员工的行为,提高团队凝聚力,保证团队稳定性,提升团队竞争力。

六、企业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包括:员工守则及行为规范、岗位职责(或岗位说明书)、考勤制度、招聘制度、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离职制度、企业管理培训制度、人员调动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福利管理制度、工资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等。

2、安全管理制度。警卫人员值勤制度、防火安全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事故管理制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制度等等。

3、财务管理制度:资金预结算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财务盘点制度、审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出纳管理规范、会计档案管理、统计管理制度等等。

4、行政管理制度。会议管理制度、文件管理制度、报刊、邮件、函电收发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出差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保密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值班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等等

5、物资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招标采购管理制度、物料消耗定额管理制度、物资库存量管理制度、采购物资价格管理办法。

6、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信息管理、质量审核制度、产品质量档案及原始记录管理。4篇二:论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法律地位与效力

论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法律地位与效力 俗话说:“不成规矩,何以成方圆”。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体现企业与劳动者在共同劳动和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劳动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立法”,是企业规范运行和行使用人权的重要方式之一,聪明的企业都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行使好法律赋予的这一权利,发挥规章制度的重要作用。

一,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含义和特征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是指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组织管理本单位劳动的各种制度和规程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制定和实施内部规则,是用人单位行使用工自主权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即在其自主权限内用规范化、制度化的方法对劳动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行为。内部劳动规则的特征:

1.它既可以由用人单位单方制定,也可以通过集体协商制定。2.它只适用于单位内部。

3.它的内容是规定在劳动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中职工和单位行政双方的职责。

4.依法制定的内部劳动规则是劳动法律、法规的延伸和具体化,对双方都有约束力。

三.内部劳动规则的法律地位

我国宪法规定,遵守劳动纪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纪律。因此,制定内部劳动规则既是用人单位的法定权利,也是其法定义务。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一方面用人单位对职工的权利,即用人单位的经营权和用人权中必然含有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权;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国家的义务,即用人单位必须以制定内部劳动规则作为其行使经营权和用人权的一种主要凡是。

在许多立法中,同时赋予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规则的义务。在我国《劳动法》中,只是原则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以保护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但未把用工人数规定为承担此项义务的条件,也未列举规定应当制定规章制度的事项。这表明,各种用人单位都有义务制定内部劳动规则;并且,凡是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所必要的事项,都应当制定相关的内部劳动规则。

立法之所以把制定内部劳动规则为用人单位的义务,是因为(1)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其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受用人单位支配,制定内部劳动规则既可以使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具体,又可以使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行为规范化,从而排除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实现其权利和义务的任意支配,尤其防止用人单位滥施处罚权。(2)在同一用人单位内部,任一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都同其他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相关联,其实现过程中难免发生冲突,制定内部劳动规则就有利于协调不同劳动者之间因实现各自权利和义务所产生的矛盾,有利于营造全体劳动者实现各自权利和义务的良好秩序。

四.内部劳动规则的法律效力

(一)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章制度具有法律效力的理论依据

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内部劳动规章制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争论,其中主要有两种观点:无效说认为,内部劳动规则是厂方单位制定的,职工事后才知道,因而不属于劳动契约,不能约束职工。有效说认为,内部劳动规则应当具效力,但对于问什么会具有效力的理由,有契约说、法规说、折衷说等。

在我国,一般认为,内部劳动规则虽然被称为厂规厂法,但并不是法律,其效力只是来自于法律的赋予。内部劳动规则的之所以由法律赋予其法律效力,其主要理由是:

1.内部劳动规则是法律规范的延伸和具体化。内部劳动规则的主要内容都是依据有关法规制定的,是对有关法规内容的具体展开。

2.内部劳动规则是劳动合同的附件。在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劳动者有权了解用人点位的内部劳动规则,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并在合同中约定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纪律、用人

单位应当按照本单位规章制度提供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就表明劳动者承认内部劳动规则并愿意受其约束。可见,内部劳动规则实际上成了劳动合同的附件。法律赋予内部劳动规则以效力,是强化劳动合同效力的必然要求。

3.内部劳动规则是实现劳动过程的自治规范。一方面,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规则,是行使其用人权的法律行为。另一方面,职工也参与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内部劳动规则的内容经职工方同意才能确定。这表明,内部劳动规则是用人单位和职工依法自律的手段,放映了用人单位和全体职工的共同意志,法律理应认可其效力。

(二)内部劳动规则具有效力的必要条件

内部劳动规则发生效力,必须完全具备法定有效的条件。在发力上,内部劳动规则的有效要件应当包括:

1.制定主体必须合法。内部劳动规则只能由单位行政主体制定,但并非单位行政中的任何一个管理机构的都有权制定内部劳动规则。一般认为,有权代表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规则的,应当是单位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对用人单位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全体职工有权实行全面和统一管理的机构。

2.内容必须合法。内部劳动规则的内容,不仅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而且不得违反集体合同的规定,即其规定的劳动者利益不得低于法律、法规、政策和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

3.制定程序必须合法。在制定内部劳动规则的过程中,凡属于法定必要程序,都必须严格履行;集体合同和既存有效内部劳动规则对此程序若有规定,也应当遵循。

(三)内部劳动规则具有效力的主要表现

内部劳动规则依法制定,应当在本单位内对全体职工和单位行政各个部分都具有法律效力。主要表现在:1.内部劳动规则必须在本单位范围内全面实施,劳动过程中的各种老师、动行为和用工行为都必须受内部劳动规则约束,全体职工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都应当以内部劳动规则为依据。2.遵守内部劳动规则是全体职工和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对模范遵守劳动纪律的职工应当给予奖励,对违反劳动纪律的职工应当给予惩罚,对违反内部劳动规则的用人单位应当追究法律责任。3.职工与用人单位因执行内部劳动规则发生争议,应当依法定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予以解决。

内部劳动规则与劳动合同在效力上的关系,表现在下述的几个方面:1.内部劳动规则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具有补充劳动合同内容的效力。2.劳动合同所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不得低于内部劳动规则多规定的标准,否则,以内部劳动规则所规定的标准代替。3.劳动合同中可以特别约定其当事人不受内部劳动规则中特别条款的约束,但这种约定应当以对劳动者更为有利为前提。

内部劳动规则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它与集体合同效力的关系,同劳动合同一样。集体合同应当成为制定内部劳动规则的依据,内部劳动规则所规定的劳动者利益不得对于集体合同所规定的标准。

依靠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一个明显标志。在清楚了解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优点、好处时,优秀企业大多可以通过规章制度取得良好的效果:使企业运作平稳、流畅、高效,基本上可以将问题防患于未燃。尤其是在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全、运行良好的规章制度让企业尽作有准备之战,使之胜券在握,也可以让企业不战而屈人之兵,赢得领先的竞争优势。篇三: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发布日期:2011-08-19 浏览数: 来源: 字号:〖大 中 小〗

大成(常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黄志敏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由企业依一定的民主程序制定的,体现企业与劳动者在共同劳动、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劳动行为规范的总和。从本质上讲,企业规章制度属于行为规范的范畴,其效力及于企业各部门及与企业形成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企业规章制度应当具有明示性、合法性,并由此产生对行为的指导性。1995年1月1日正式颁布的《劳动法》直接规定了企业的规章制度在调整劳动合同关系方面的法律地位。该法颁布施行十三年来,规章制度建设并未得到企业应有的重视。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将逼迫企业正确地认识企业的规章制度。2008年以来,我为很多民、侨、台、外资企业讲过劳动合同法,发现,很多企业忽视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常常是发生问题后才制定制度,制定时又对企业经营中各部门、各岗位的职、权、责预见性不足,发生问题时,现有制度中往往又缺乏相应的执行依据与执行程序,进而直接表现为企业治理中“人治”的情况比较严重、规章制度的惩罚色彩与补救色彩较严重,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差等特点。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思想上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主体建设的目标,公司法等一系列关于“企业主体”的法律从宏观的层面上规范了企业的组织与行为,如何在微观上建立企业的组织行为架构,有必要制定企业规章,使现代企业制度中已经法律化的权利义务在实践中更具有可操作性,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项尤为复杂重要的工作。决策层与管理层的分工,职、权、责的划分,章程的细化,赖于企业的规章制度来体现、实施和保障。

二、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是规范、指引企业部门工作与职工行为的需要。规章制度所具有的明确性、稳定性的特点有助于规范企业内部各组织、部门、员工的行为,使人人各司其职,各尽其守。一个好的规章制度体现了职、权、责的统一,能够充分调动企业部门、人员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商鞅立法度而秦国大治体现了法律制度的重要。企业的规范治理,同样应当减少“人治”,管理行为应当依据规章制度作出,被管理者的行为亦应当依据规章制度。

企业应当通过入职培训,使企业的员工明确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分工配合,明确岗位职责,知悉哪些可以为,哪些禁止为,哪些鼓励为。员工在熟悉了企业规章制度后,才能目标明确,行为统一,形成完整的企业文化,并在员工身上体现企业精神。

三、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完善“劳动合同制”,解决劳动争议不可缺少的有力手段。

劳动合同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规范了企业人才、职工的合理、有序流动,成为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制度。然而劳动争议的复杂多样性,仅靠劳动合同并不足以调整,需要借助企业规章制度才能处理解决。劳动法立法之初就考虑到企业规章制度在处理劳动争议时的不可替代性,在总则部分第四章直接规定了企业劳动制度中规定职工权利、义务的合法性,在第三章劳动合同部分又直接规定了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解决与劳动者合同的依据。缺乏了规章制度、用劳动合同处理争议就会力不从心。

四、加强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是巩固劳动纪律的需要。

劳动纪律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劳动规则和秩序。劳动纪律制度化不完善是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反过来又影响了劳动纪律作用的发挥。我们知道,劳动纪律有助于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然而很多企业大会小会讲劳动纪律,但制度化的劳动纪律却欠缺得很,或者虽然有了,但缺乏可操作性,使得劳动纪律的执行大打折扣,表现为无法可依的情况较为突出。要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劳动纪律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就有必要加强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

五、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是《劳动法》规定的义务。

劳动法的宗旨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劳动法立法中直接把用人单位应当建立企业规章制度作为一项义务予以规定,并要求在规章制度中应当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总之,企业应当充份认识到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加强企业规章的制度化

建设,真正做到治理企业有章可循,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第二篇:讲解员地位

博物馆讲解员在新时代的定位之我见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4日 06:39

来源: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和主要职能,而讲解员是向观众传播知识进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联系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一个桥梁和纽带。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得如何,讲解员的讲解水平和综合素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科技、信息的日新月异,观众的要求向多元化和纵深方向发展,新时代的讲解员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讲解员应向什么方向发展才能当好博物馆的形象大使,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工作谈几点浅显的认识和感受,以就教于师长和同行。

熟悉和研究陈列展览是讲解员做好解说工作的根本。陈列展览是讲解员向观众介绍情况的主要媒介,讲解员不但知道展板展现的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讲?要想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从大的方面来讲每一个展览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从小的方面来讲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都有着他的来源和历史背景。要想彻底弄明白需要讲解员精心的去研究和分析,并对讲解内容进行整理,做好案头工作,才能讲起来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各馆一是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讲解员参与陈展工作,从展览大纲的审议到形式设计及文物照片的选定等;二是要加强与陈列、研究部门的联系,邀请相关专业人员为讲解员讲课,了解深层次的展览内容;三是讲解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处在观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对讲解中观众提出的疑难问题等要进行及时整理并潜心研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报研究部门寻求答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春华秋实贵在坚持,讲解员要坚持不懈地熟知和研究陈列展览,是实现因人施讲的必备条件。

讲解员要树立观众主导性观念,了解观众的需求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博物馆的生命力在于发现社会的需求,并为需求提供一种服务,这种服务就是讲解。讲解员要永远和观众保持凝聚力,做到知己知彼方能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讲解效果。如果观众永远是对的,那我们永远是错的,错误的大小取决于我们与观众的距离。那么讲解员怎样才能了解观众,和观众成为朋友呢?一是做好工作日志和总结;讲解员每接待一批观众后,要把观众的单位、主要领导的姓名及职务、讲解效果及经验教训记录下来,一星期做一次总结。二是建立观众档案。三是定期做观众调查(包括单位、来源、职业、所喜欢的宣传方式和讲解形式等),及时了解市场需求。这样做将有助于讲解员了解观众的多方位需求,根据观众的职业、来源区域、年龄和知识层次等适时调整讲解内容和讲解模式,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例如:广东人出游意识强,但对讲解水平不太讲究,比较注重吃、住、行;他们最爱听的话是:你们是落实改革开放政策最好的人,你们是中国最先富起来的人等。上海人旅游意识强,对讲解水平要求较高。接待时要心细,导游要规范,且富有特色。最爱听的话是:你们是大上海来的,我们是坡上的,工作不足之处请多指教;你们对国家税收做的贡献最大等。经过调查总结你会发现来自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的人对讲解要求不尽相同,有的看热闹、有的看门道、有的看文化。因此作为一名讲解员在导游之前应对观众有一定的了解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方能保证受到观众的喜爱。

讲解员要全方位了解本馆及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信息,这是满足观众要求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网络信息的畅通,观众在未参观之前可能对本馆的情况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讲解员单熟悉展览内容不可能满足观众的意愿,因此讲解员应注意讲解内容的丰富性和多面性,尤其是本馆及国内外博物馆信息,其中包括本馆文物的收藏情况、人员构成、最新研究成果、馆区面积及景点分布情况;通过多种媒介和渠道了解国内、外博物馆发展动

态等。讲解员要以广博的信息量争得观众的信赖,要做到旁征博引、厚积勃发、滔滔不绝,靠自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博得观众的赞赏。

讲解员要善当“杂家”,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个人修养,是适应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根本要求。讲解员的讲解是向观众传播先进文化的过程,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讲解员不但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例如:博物馆学、历史学、现代交际学等,而且还要懂哲学、心理学等社会学科。讲解员作为博物馆这个高雅知识殿堂的主持人和“活字典”,知识含量的多少是竞争的关键因素,新时代的市场竞争已有价格竞争转变为质量和文化品牌的竞争,因此讲解员的明天是文化。讲解员只有孜孜不倦地向书本学习、向民间学习,向他人学习,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文化品位,才能避免讲解内容的平铺直叙,才能实现讲词的创新、灵活运用与理论上的升华,最终达到给观众以满足、思考和激励。知识是讲解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因此新时代的讲解员要向知识型、学者型方向发展,树立市场观念,唯我独有、常变常新,向专业化、个性化迈进,为自己将来的发展铺平道路。有时候,安静地看看文物,是种享受;

有时候,向游客介绍文化,是种快乐。

第三篇:古诗地位

文言古诗词教学地位

(2009-10-15 12:42:58)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学类

教学类 杂谈

古诗词教学近年来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语文教材里所选入的古诗词篇目也不断增加。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初一至初三学生背诵古诗文80篇(段),高一至高三背诵古诗文80篇(段),合计160篇(段)。这其中绝大部分是诗词。然而语文课程标准中又特别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时代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在一部分中学教师中就产生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降低了的说法和想法。我们认为这种想法和认识是毫无根据的。

一、“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古诗词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等等。整个语文课标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

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必须将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内化,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内化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通过语文课程,学生除了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认知和基本的运用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审美和感悟的水平。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这就是叶老几十年前提出的“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的发展。

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古诗词教育。中华五千年文明,白话文的形成和发展作为语言文字的主流只不过才一百年的时间,中国传统文化中选编和流传下来的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更要说明的是,我国古代文化提倡“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文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所以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可以说随处可以体现。在古代,孩童上学,读诗是最早的课程。一千多年来,科举取士,于是在学塾里学诗就更受重视了,社会上到处有诗的“痕迹”,祠宇、居室、风景名胜地以至深山冷坞桥梁厅榭中,都能见到诗以及它的变种“对联”,正如所说的“有井水处就有人吟诵”。

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如果不能比较好地去继承祖国历史上灿烂的文化遗产,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谈何“语文素养”呢?当徜徉在西子湖畔,看满湖秀色,随日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时候,是否能感觉到更多的文化气韵和神通呢?

二、古诗词教学是加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要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等等。本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现在通过新课标得到进一步明确。以上所提到的,在很多古诗词教学中都能得到比较好的体现。在某些方面,古诗词教学中有很多优势的地方。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但是作为工具,是和人及社会历史紧紧地联在一起的。语文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古诗词当中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古诗词教学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会学生做人。还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古诗词教学中能给学生带来独特的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想象。

古诗词教学中,最容易突现和创造情境。中国古诗词感情色彩强烈,内涵丰富,体现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学生有很多个人感受和独特验,通过古诗词教学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沉淀丰厚的优势,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能发表很多富有个性的见解。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具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鲜明神化的意境是好诗的特点之一。“诗成泣鬼神”,“此身合是诗人未?”,新标准正是以此为依据的。实际教学中做到这点有时并不是很困难的。教授《孔雀东南飞》,曾经有过学生“感动泣下”,因为比较容易体会其中所叙事物。讲“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并不需要太多的铺垫就能达到效果,只需要把岳飞的几个小故事说一说,学生们就已经热血沸腾。但不是都能如此。有些必须经过仔细的讲解介绍,尤其是关键的事理的介绍,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写作情境当中去仔细体会。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学生难以把楚水和凄凉地联系起来,教学中必须首先把作者参加变法图强的宏伟大志和被贬二十三年的苦愤介绍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到作者当时的情境当中去。

四、从语文教学中体会和感受语言的角度看,古诗词有其独特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要求“感受语言的优美”。在各种文体里面,诗的语言向来是最精致的,所以人们称赞语言好,就说是“诗一样的语言”。明清小说中常用几句诗来“以诗为证”,点明主旨所在,现在有的报刊文章还经常引用一句半句诗以“一醒眼目”,“雄鸡一唱天下自”形容改造乾坤之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出珍贵的友谊;“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鲜明地写出山村幽境;“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登山所见所感。这些佳句脍炙人日,是依靠它们精练而平易的语言作基础的。再如《村景即事》“绿遍原自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该诗依题目用了一些最富代表性的普通词语组成,表现了景色幽丽、生气昂然的村景,其中,“子规声里雨如烟”是千古绝唱。中国古诗词有个好传统,就是多用平实的词语,但也不乏爱用新奇字眼的杰出诗人,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漫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夜紫”,不学不懂,课文注释指出,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使用了这些罕见的词语。

总的说来,虽然古诗词篇幅短,词语总量不多,但诗里的词语量多质胜,超过一般散文。尤其由于它们是诗人从“读书破万卷”中而出的,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韵味。所以我们对古诗词语的教学态度,应该充分体现“积累”,新标准中多次体现这方面的要求,“丰富语言的积累”,“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等。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深入到古诗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

这点,在新标准中有许多明示,主要的有:“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审美和继承文化遗产方面考虑,应当适当地保留和欣赏古诗词韵味。

我国古诗词有严格的韵律,有古文功底的文人往往爱之如瑰宝,外国的汉学家也赞赏不已,如百余年前翻译中国古诗词的一些外国名家GileS、Fletcher等称之为„,T ade(宝玉)”。本来,诗与散文显著的不同点之一是有韵和无韵。外国诗也相当重音韵,年代早的尤其如此,很讲究“音部”、“压韵”。但我国现在中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很少考虑它们原有的韵律,只是如同诵读散文,要普通话标准一点,要求体现“表情”,就可以了。如唐初王之涣的《登鹤雀楼》,音韵已经严密,它的平仄声组合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按照它的音韵读,就有韵味,离开音韵、声调即原有的抑扬顿挫法来读,是不幸的,那就失去了原来的情调。当然,完全保留古诗词原来的读法等等是不现实的,但一点不考虑我觉得也欠妥当,这就如同京剧的调一样。

五、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教与学中,熟读是很重要的。古诗词的味是诵读出来的,正所谓“吟哦不辍,废寝忘食”,新标准也要求“背诵古今优秀诗文”。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一说提侣创新,反对死记硬背,就好像所有的背诵和记忆性的东西都不需要了。还有人认为,学生记忆古诗词,并不了解,所以没有太多的实际效果。我认为学习古诗词就像牛吃草一样,趁记忆力好的时候,吃进大量的草去,然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漫慢地“反当”。

当然,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应该只有记忆、诵读、体会意境等办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也要大力提侣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古诗词教学往往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其学习语文的整体兴趣。

新课标还要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体现学生自主性和教学的综合性。我在古诗词教学中尝试多种方法。

一是小组情境讨论教学法。在每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词前,都要经常采用这种办法,让学生进入作者写作情境。这种方法的重点是落实好以下环节:(1)个人根据要求预习:掌握讨论要素即作者、时代、写作风格和特点、关键词语。

(2)小组讨论交流:作者生活时代背景—作者性格特点—本诗写作背景—作者写作特点—进入作者写作情境—诗中能反映写作主旨的语言—作者写作主旨。二是吟诵表演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包括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和吟诵古诗词两部分。在操作过程中特别强调了用自己的语言将诗叙述出来,这对于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意境和准确理解字、词是很重要的。好的朗读,是学生充分感受诗歌魅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适当举行一些古诗词的朗诵会和评议会,表演自编古诗词短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三是“每周一诗‟,和“名句对接”一周写给学生一首诗,是件很简单的事,名句写上句或下句在黑板上,总有学生能很快地对出来,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因为诗本身比较短小,名句总共只有这么几个字,所以效果很好。结合校外活动,让学生搜集风景名胜地的楹联。古诗词教学促进了整个语文课的学习,明显地感到课堂气氛活跃了。比如《西湖的绿》一文,可以让学生收集大量的有关西湖的古诗词和楹联,学习积极性高涨。有些学生作文进步很快,学会用古诗词来丰富自己的文章。不论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方法,贵在坚持,这点很重要。

总之,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加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方面能给学生带来独特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篇:浅谈中国地位

浅谈中国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佳答案

在过去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竟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 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一再表明,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向世界传递着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大多数国家认为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欧盟财政规划和预算事务委员达莉亚•格里葆丝凯特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虽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轮金融危机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可望在危机后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

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称:“历史学家将会审视2009年发生的一切.看到中国在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相信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

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些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模式的未来潮流。如果说欧洲“莱茵模式”和美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引领风骚“中国模式”‟将主导21世纪。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1.美国: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当前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不仅离不开中国,更需要中国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美国人认为中国已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在朝核、气候变化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美国对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上升的重视,比较突出地反映在“两国集团”(“G2”)论上。它是由彼得森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滕提出奥巴马外交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加以强调。美国人认识到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但那些老盟友在关键时刻也不顶用—日本复苏艰难,法国、德国、英国在危机面前各行其道无法与美国“并肩战斗”。而中国呢?2008年经济增长9% ,2009年要保持8%,要走出危机离开中国不行。“G2”论既反映了美国对中国不断崛起这一客观现实的承认,也反映了美国摆脱自身所处困境的需要。在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的背景下美国希望借助中国力量帮助其分担责任。针对“G2”„论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G2‟论是毫无根据的,是错误的。”

虽然美国认为中国有可能成为紧随其后的准超级大国但是“G2“不等于两极。中美两国经济总量的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从1990年中国GDP仅为美国GDP的6.7%上升到2008年的30.8%。但是,中美两国的绝对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从1990年相差54128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98600亿美元。

2.欧洲:欧盟“中国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接受中国“历史性的崛起”的同时,开始对中国“讲条件”。

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推动中欧经济关系加深过程中,视中国为发展机遇的同时,更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给欧洲带来的“竞争”和“挑战”。欧洲在与中国经贸往来中保护主义措施大增频频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二是对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不舒服”、“不适应”。欧洲在积极评价中国一些外交表现的同时又常有微言,如责备中国与欧洲“配合不够”在发展与非洲关系等问题上“踩了欧洲的脚”触犯了欧洲的势力范围。三是在处理欧中关系时意识形态因素增多。欧洲国家明显提高了在“人权”、“民主”等意识形态问题上批评中国的调门,频频出现指责中国“非洲政策”和“西藏问题”、“新疆问题”的言论图谋通过“引导”、“规范”中国运行在欧洲设定的轨道上。欧盟最近发表的一份对华文件明确表示欧盟不会像美国那样“大喊大叫”地过问中国内政,但也绝不会放弃这种做法。四是更强调中国的“责任”。欧盟呼吁中国在国际金融、贸易体系、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负起更大的责任来”,要求中国更多地借鉴欧洲的价值观和法律理念要求中国尊重欧盟在全球范围的既得利益要求中国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求中国严格遵守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等等。

3.周边国家:高度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在周边地区的积极作用,希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大责任。

中国与周边各国保持着密切的高层往来,与几乎所有的周边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与除印度、不丹以外所有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视为“好邻居、建设性伙伴和没有威胁的地区大国”。周边国家普遍希望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他们还希望中国在推动地区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地区安全和热点问题上承担更大的责任。与此同时 “中国WEI胁论”和“中国军事不透明”等论调在周边仍有市场表明部分周边国家对中国强大的疑虑有所上升。由于日中GDP很可能发生逆转,日本国内的“中国WEI胁论”论调有所抬头。

4.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把中国发展当作自身新机遇,同时也担心竞争的一面。

拉美国家在经受了上个世纪90年代“拉美模式"的失败之后对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拉美国家认为中国模式不同于已经失败的苏联东欧模式也不同于他们眼下不时要面对的西方模式。他们对中国发展模式最感兴趣的是怎样以本国的人文理念为指导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关系,既维护政权稳定又实现经济以较快速度持续发展。

非洲国家普遍认为中国现在的发展态势,使中国对非洲的需求比60年前有了明显的上升,这正是非洲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非洲“向东看”的主张进一步增强。很多非洲经济学家算了一笔账,非洲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性资源,如果中国的中产阶级达到40%的规模就有数亿人要进入中产阶层的行列这跟一百年前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崛起的情形一样必将极大拉动全球包括非洲经济的发展。

中东伊斯兰国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经济大国更是一个在全球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他们希望中国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支平衡力量帮助他们减轻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帮助解决中东热点问题上,能使局势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

同时,由于中国的商品、人力资本的价格都很便宜这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优势领域他们担心中国会挤压他们的市场份额,从而影响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1.全面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复杂性

实力上升并不一定导致地位上升和影响力上升。邓小平指出:“中国是个大国,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小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叫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人口大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大国、人才强国。由于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的人均水平。这种既大又小、既强又弱的矛盾现状在相当长时期内都难以根本改变。这突出反映在经济上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国但仍非经济强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三占世界经济总量7.25%接近美国的1/30但人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16仍然排在全球100多位。“中国制造”无处不在但中国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仅为0.3%,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屈指可数。

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日益上升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中国历来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主要任务是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是中国对自己、对世界承担的最大责任。对于中国来说也只有解决好自身发展问题才可能在世界上承担更大责任。而且,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中国也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有四大机遇

(1)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趋势是从大国对抗为核心的传统特征向大国合作治理全球问题的未来特征转变。“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2)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虽然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全球治理体系尚需完善但国际社会认为主要国际组织应在现有架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继续发挥而不是削弱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作用。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3)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作为其中的一员不是孤军奋战不是单兵崛起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4)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3.面临的风险挑战

(l)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环境空前严峻。美欧日经济同步滑向衰退边缘,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工业生产明显放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2)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丛生,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政局持续动荡。中国仍然面对外部的战略防范和牵制面对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外部安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造成重大挑战。

(3)意识形态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中国外部典论环境仍存在较大压力和挑战。尽管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同中国和平发展是机遇但仍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抱有种种疑虑,充满误解和偏见,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国WEI胁论”。部分学者将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存在的大国兴衰、霸权更替规律强加于中国宣扬“强国必霸”等论调,质疑中国的和平发展。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国际上一些势力仍在利用民主、人权和宗教问题“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国。如何消除外部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挑战。

(4)中国发展面临诸多内部困难。当前中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内部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总的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复合的、动态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复杂性、快速多变的特性中国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的国家、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

第五篇:物业管理地位分析

物业管理地位分析:对手VS伙伴 管理VS服务

物业公司是舶来品,进入中国之后至今仍然水土不服,这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在与房地产相关的领域中,小区物业管理问题成了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与居委会等有着行政背景的组织博弈的过程中,物业公司面临着争夺生存空间的压力,可以借用的经济力量在政治权力的挤压下往往无法施展空间;但是在与业主之间的利益分配上,物业公司却又可以转而以强势的面貌出现,以自身所有的经济优势,强行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在强势与弱势之间,中国物业管理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

对手VS伙伴:物业公司与居民委员会

在传统的街道办事处中,居委会是管理社区的唯一机构,但是随着商品房数量的不断增加,物业公司像楔子一样钉进了居委会的管辖范围。物业公司的运作需要与居委会进行全面的合作,但是居委会却没有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职能,这两者和谐共处还需要进一步磨合。

1、“市场”与“自治”:管理主体处于不同系统

社区作为“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其主要功能是满足直接发生在家门前的衣、食、住、行、医、娱、用、教等生活性要求,以及安全、整洁、舒适、优美、方便等心理性需求。对于这些个性化、多样化和非组织化的社会生活需求,任何庞大发达的行政系统都是难以照顾周全的。这正是物业管理发生、发展、并逐步占领服务市场的缘故。

但是目前的情况却是基层物业辖区中存在着明显的“两张皮”现象:某些居委会惯性地管理着绿化、环卫、保安、违章建筑、楼房公用部位整治、社区综合服务等工作,传统体制的惯性,可谓强大;机制转换,可谓艰难。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居委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执行着“全能管理”的模式。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本应交由“市场”配置的社区资源,“政府派出机关”也有意或无意地参与配置了。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社区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直接影响了物业管理市场的正常发育。要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相区分是必由之路。

物业管理是由市场化操作的企业来完成的,而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委会,其主要职能是扮好自治角色,贯彻好国家政策法规。总体来说,应该对社区管理实施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的政府职能,对社区内的市场经济活动给予支持、当好裁判、履行监督职责。例如:物业公司乱收费,应予制裁;业户投诉,应予调处;物业公司与相关部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应予协调等等。

归结起来,物业管理处于市场的系统之中,而居委会的管理则是处于自治的系统之中。物业管理是社区管理的子系统,它是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社区管理一样具有服务居民的功能,它与社区管理其他部分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是有偿的。

2、“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管理行为相互重叠

从理论上讲,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分属于不同的系统,但是他们在很多时候是重叠在一起难以分割的,如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区域属性,都是在某个限定的区域内的人的活动。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物业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物业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居民的安居,而这正是社区建设的首要功能,良好的物业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保证。其次,社区建设也会直接对物业管理产生影响:一个秩序良好、道德高尚的社区对于物业管理而言必然会降低其管理的成本。

不过,我国传统的全能型居委会的社区建设,不只是执行着政府的职能,也执行着市场的职能。在物业公司出现之后,居委会能不能将市场职能的部分剥离出去,交由“市场”来承担,直接决定着物业公司与居委会的关系融洽与否。

物业管理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统一管理、综合服务”的性质特点和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商品的本质要求,因而责无旁贷地成为市场性作业行为的主要承担者,并由此成为新型社区管理的重要支柱。

居委会组织则代表政府,以相对超脱的市场活动管理者(不是直接参与者)的身份,一方面承接改革中不断调整转换的社会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充分运用行政的和非行政的手段,实施对物业管理的间接管理,包括辅助指导、监督检查、系统协调等。将服务的执行权利交与市场,由物业公司来承担,而街道居委会回归《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的定位,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管理领域相互重叠,管理职能相互交叉的问题。

管理VS服务:物业公司定位偏差

在市场的系统中,物业公司本应该依附于业主的雇佣而存在,业主是购买者,物业公司是服务提供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业主是上帝,但是在很多情况之下,物业公司却以上帝的姿态,决定着业主的生活质量。这和中国物业公司出现的特殊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物业公司是由房地产开发商或者由街道居委会投资兴办,强势的经济、政治地位让物业公司反客为主,相对于业主而言成为了强势。

1、关系紧张的业主与物业公司

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首先表现在对小区出现的各种问题时,相互指责,互相推诿责任。业主抱怨物业公司说话不算数,承诺不兑现,环境差、不安全;但物业公司的代表则提出,业主素质差、生活习惯有问题,没有公德心。其次,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收费问题上,许多业主抱怨物业公司价格高,乱收费;而物业公司则宣称收费难,甚至已经到“入不敷出”的境地。

为了在与物业公司的博弈中取得平等的地位,业主们选择选举业主委员会代表全体业主与物业公司对话。所谓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代表

组成,代表业主的利益,向社会各方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并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一个民间性组织。业主委员会的权力基础是业主对物业的所有权,它代表该物业的全体业主,对该物业有关的一切重大事项拥有决定权。

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平等的新型民事合同关系。这种“合同”的主体是物业公司、全体业主与业主委员会,合同的客体是物业公司提供的集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服务;合同双方当事人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他们在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基础上建立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业主按照自己的条件和要求通过业主委员会以向社会聘请的方式来选择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也是自愿受托于业主并为其提供有偿

服务应对物业公司的挑战而成立,因而很多业主委员会从成立之初就定位为对物业公司的不配合。

2、物业公司的非正常介入

在业主谋划成立业委会,对抗物业公司的同时,物业公司当然也不会坐视利益的流失,他们积极地努力,期望能够限制业委会的功能,甚至直接由他们出面组织。

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业主委员会的权力基础是业主对物业的所有权,它代表该物业的全体业主,对该物业有关的一切重大事项拥有决定权。从市场关系上讲,物业公司是受雇于全体业主,为业主提供物业管理的服务,并取得报酬。

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是平等的民事合同关系,这意味着合同未到期或未被依法宣布无效之前,业主委员会不能随意解聘物业公司,物业公司也不能想“辞职”就辞职,只有在出现法定或约定的违约情形时,一方才能行使此项权利。否则,擅自解约,只能视为违约,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所以,只要双方能够恪守诺言,就能有效防止业委会随意炒物业公司的“鱿鱼”,物业公司与业委会相互掣肘等尴尬局面的发生。

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少数物业公司为了避免业主委员会力量的威胁,直接介入了业主委员会的选举,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影响乃至阻碍业主委员会的选举,直接导致了业主委员会的代表性降低和业主对业主委员会的不信任。

业主委员会的产生和换届不能体现出广大业主的意愿。一方面是由于法律法规对业主委员会选举的规定比较原则化,另一方面,也因为一些物业管理公司插手其中。这些都为日后业主委员会的运作困难埋下了隐患。物业公司主导业主委员会的问题需要居委会持有客观公正的立场来解决(当然,这又涉及到上文中所提及的社区居委会退出可以由市场分担的服务领域的问题)。

当然,物业管理的问题也不全是物业公司的原因。目前,业主委员会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定位模糊,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侵权行为时

有发生等等。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业主委员会的定位比较模糊,对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界定也不够准确,这在客观上导致了业主委员会不能有效地履行职责,同时对其侵权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使得业主委员会能否正常运作,取决于业委会成员的责任感和业务素质。

目前,物业管理的主管部门也无力关注到每一个小区组织业主委员会的筹备,即便是在中国改革的试验田深圳,业主委员会成立率也一样比较低——成立比例不到40%,而这些方面的问题,牵扯到制度管理等多个方面,单纯从业委会内部进行解决会比较困难。在与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博弈的过程中,既要避免过激行为的出现,又要维护业主的权益,这就需要居委会的加入。但前提是居委会与业委会的责任清晰,如此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论:准确定位相互配合是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住宅商品化进程不断深入,物业管理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搞好物业管理,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所涉及的三个主体,居委会、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都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居委会需要为物业公司留足生存的空间,回归自治服务的功能,把可以交由市场运作的部分分割出去,认真执行监督的职能;物业公司需要规范运作,不能把侵犯业主委员会合法权利当作盈利的手段,要踏踏实实地为业主服务;而业主委员会也需要积极配合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的工作,同心同德。如此,我国的物业管理的水平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下载规章制度地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规章制度地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地位材料二

    材料二 有正方观点 主要用怎样反驳 所谓关键就是指重中之重 首先,影响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有科研成果,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成就(也就是出名的校友),当然还包括学校本身的师资啊、学......

    党章地位和作用

    一、党章与党纲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上,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是最基本的两大文献,她构成党的全部活动的法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认为,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纲领。按照......

    农民工地位提高(范文模版)

    农民工地位提高 今年春节,在中国的上海和广东等地,有数十万农民工自愿选择留在城里过年。为此,当地工会组织特地向这些人发放了慰问金和节日礼品。中国这个向经济困难的职工提......

    理学之地位(本站推荐)

    理学者,世以名宋元明之新儒学,其中程朱一派,后人认为宋学之正统者也。正统之右不一家,而永嘉之派最露文华,正统之左不一人,而陆王之派最能名世。陆王之派,世所谓心学也,其前则有上蔡......

    大学语文的地位

    大学语文的地位 上了大学,很多学生就觉得大学的语文不是很重要,所以一到上课很多学生不是睡觉就是上课玩手机。但我觉得大学语必不可少。 如今我们都是大学的学生了,上课时的情......

    党员主体地位(合集)

    党员主体地位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并通过修改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一系列措施来落实和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其次,2004年正式颁布《中国共......

    文化生活地位总结

    文化生活地位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2、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

    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 部门 1、要认真负责。鉴于宣传部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完成宣传海报以配合其他部门所开展的工作。为其他部门的活动顺利开展进行大力宣传。因此要求本部门的干事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