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年级上重点古诗文
-
八年级古诗文
八年级古诗文考查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 是:,.
2 -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默写 《赤壁》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过零丁洋》文天祥 ⑴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 ⑵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句是:,。 ⑶表现
-
八年级上7--12单元重点归纳
Unit 7 1. milk shake/smoothie 奶昔 2. turn on 打开 turn off 关 turn up 调大,调亮 turn down 调小,调暗 3. pour yogurt into the blender 把酸奶倒人搅拌机里 4. put…i
-
八年级上文言文重点词句总结
《三峡》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每
-
八年级古诗文竞赛试题
八年级古诗文竞赛试题 一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 ,江春入旧年。 3 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浅草才能没马蹄。 5
-
9年级古诗文复习八年级
九年级古诗文默写(八年级)班级姓名座号成绩一、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1、,邀我至田家。2、,朝廷之臣莫不畏王,。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4、《岳阳楼记》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
-
八年级词语及古诗文默写
八年级词语及古诗文默写测试卷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诘问()杀戮() 拂晓()琐屑( ) ( ) 溃退()穿梭() 掳掠()奔丧()() 辟头()荒僻() 蹿跃()壬戌( ) ( ) 惶恐()跋涉() 孤孀()吆喝( ) ( ) 攥紧()船楫() 箬篷()噩
-
八年级上人教版语文重点生字词
八上“读一读,写一写”
1、鄂(â)豫(yù)绥(suí) 靖(jìnɡ)阻(zǔ) 遏(â)锐(ruì) 不可(kþ) 当
(dünɡ)杜聿(yù)明
尖(jiün) 利(lì)能(nãnɡ) 耐(nɑi)悠(yōu) 闲(xi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必背古诗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必背古诗文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
-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文默写【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文默写一、直接型默写。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3.急湍甚箭,
-
八年级月考重点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1、林则徐禁烟虎门销烟
鸦片的危害: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禁烟措施:令外商交出鸦片;不禁止正当贸易;1839年6月虎门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 -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默写
八年级语文应考古诗文默写
根据要求默写
1、潭中鱼可百许头,__ __。
2、杜甫《望岳》诗中状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的两句诗是“____
3、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传达出诗人为 -
八年级下古诗文默写题目
【与朱元思书】 1. 表现作者鄙弃名利思想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 《与朱元思书》中概括富春江美景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 作者在自然景物中
-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默写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背诵及默写归纳 上册 《望岳》 1. 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 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
-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 《桃花源记》1 基础知识Ø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
-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范文模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 《桃花源记》1 基础知识Ø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
-
八年级必背古诗文003[精选]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默写 诗中道出了作者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昂扬之气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
-
八年级下期语文古诗文测试题
八年级下期语文古诗文测试题 1.《酬乐天扬州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被后人赋予新意,其中表现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的千古名句是。 2.《行路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