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乘除法计算应用题
-
四年级乘除法应用题
四年级两位数除法混合运算计算题 一、用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560÷(250-170) 672÷56+234 (349+251)÷15 4500÷1500+237 2400÷25÷4 540÷(9×2)354÷12+186 468÷16×6 684÷(198-189)(128+1
-
乘除法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乘除法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 学 设 计 河南省新野县溧河铺镇田口学校 王 玲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59页例4和练习十三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
小数乘除法应用题经典题
小数乘除法应用题经典题1、3.5吨大豆可以榨出豆油0.7吨,照这样计算,1吨大豆可以榨出豆油多少吨?如果要榨出1吨豆油,需要多少吨大豆?
2、小明0.85小时行走了4.25千米,小明1小时可 -
《 乘除法计算》教学设计
《 乘除法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口算、推算、巧算、笔算、估算等方法的融合渗透中复习用一位数乘与除、两步计算式题。 2、养成整体观题、仔细审题、自检结果的良好
-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大全
1、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4人,占六年级总人数的2/11。六年级人数又占全校人数的1/7,全校有多少人?2、一头大象2400千克,比一头河马重2/5。这这头河马重多少吨?3、一个篮球定价60元,篮
-
二年级数学乘除法应用题100道
1、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168朵,第二组做了204朵,第三组做的和第二组同样多。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2、同学们去植树,一年级栽了47棵,二年级栽了54棵,三年级栽的比一、平均每
-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十一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正确率比较高,可是一进入除法应用题的学习,数量关系就相对复杂了,所以教学时我觉得要特别重视渗透解决
-
三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应用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 1.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19吨,有16辆车,这些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2.学校图书馆共有700本书,有7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多少本书?3.一批货物,载重18吨的货车
-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十一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正确率比较高,可是一进入除法应用题的学习,数量关系就相对复杂了,所以教学
-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找出单位“1”,会判断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2)会列式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交流、合作、
-
《乘除法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例4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运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5×7= 45÷9= 63÷7= 18÷9=32÷4= 56÷7=
-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大全)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分组梳理信息)二、探求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一个红的: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乘加)
总人数 = 已分 -
乘除法简便计算(教案)(精选五篇)
乘除法简便计算教案 ①运用积不变、商不变性质可使计算简化 720.25 3.62.5 ②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使运算简化 12.92.54 9.890.52 ③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使运算简化 4.5101 67.72.5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乘除法应用题
四年级乘除法应用题 一、填空。 1.每棵树苗16元,32个少先队员每人种1棵,买树苗要花多少元?列式是。 2.65箱蜜蜂一年可以酿975千克蜂蜜。975÷65表示。 3.3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750
-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习课件费下载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习课件费下载 篇一: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分类复习家庭作业 1. 玻璃厂九月份生产玻璃1200箱,十月份比九月份少生产 2. 玻璃厂九月份生产玻璃1200箱,九月份比十
-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教学反思(合集)
在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这节课时,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在摸索中出错比在老师的扶持下永远正确更具有教育价值,因为它把学生的无知展示给他们自己看。这种错误直达心灵、
-
【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比较(精选五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比较 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掌握三类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加深学生对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答应
-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习)教学设计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找出单位“1”,会判断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2)会列式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