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电力变电站
-
电力变电站环境监控方案
变电站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解决方案 Supervision & Control System for Comunication Power Supply, Video & Environment 广州安普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二零壹零年壹月 目
-
电力35KV变电站实习报告
电力35KV变电站实习报告 时光流逝,不知不觉实习期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参观变电站,跟班学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知识,通过现场的学习和变电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使
-
电力变电站两措实施计划
电力变电站两措实施计划
今年以来,XX县电业公司生产系统各变电站始终如一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制订了《XX县电业总公司变电站反事故技术措施计划与 -
35KV变电站电力电容器运行规程(合集五篇)
35KV变电站电力电容器运行规程 7.8.1运行前的检查 a.对电容器组及相关设备进行外观检查; b.对电容器组保护定值进行核对并按调度命令投入其保护压板。 c.室内照明电容器组的
-
35KV变电站电力电容器运行规程(推荐阅读)
35KV变电站电力电容器运行规程 2009-2-23 35KV变电站电力电容器运行规程 1、运行前的检查 a.对电容器组及相关设备进行外观检查; b.对电容器组保护定值进行核对并按调度命令
-
电力变电站远程图像监控系统解决方案[范文模版]
电力变电站远程图像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针对电力行业远程图像监控系统的特点,根据本公司太奇DVR系列网络型硬盘录像机在电力行业工程应用实施的经验,特提出基于太奇DVR网络型硬
-
全省首条电力隧道贯通 变电站年底投运
全省首条电力隧道贯通 变电站年底投运昨天,在海曙南苑饭店的南边,220千伏澄浪变电站的电力隧道全线贯通。这条全长2.46公里、内径3米的隧道是全省首条电力隧道。昨天上午,笔者
-
0109电力变电站设备定期试验轮换制度
GD0109-2006
电力变电站设备定期试验轮换制度1、为了监督变电站备用设备及部分静态运行设备的好坏,能满足发生运行故障或事故时,能准确进行工作,必须定期进行试验或轮换。
2、 -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部分
4 作业要求 4.1 工作人员 4.1.1 经医师鉴定,无妨碍工作的病症(体格检查至少每两年一次)。 4.1.2 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从事电气作业的人员应掌握触电急救等救护法。
-
某电力变电站(电工维护)班组先进材料(5篇范例)
2006年8月30日,为期12天的江西省电力公司继电保护生产技术竞赛圆满结束。修试所二次班在工作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条件,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努力备考,经过理论
-
电力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变电站值班员(第二版)》中级工理论复习题
__________名签长组评考__________名签员评考_____________间时试考___________________号证考准_________名姓生考___________________位单( 11-050 ) 电力职业技能鉴定考
-
丁国忠-电力-变电站工程质量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变电站工程质量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丁国忠1,2,鲍 海2
(1. 哈尔滨超高压局,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150090;2.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北京市102206)Study and Countermeasure -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变电站部分)》相关说明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变
电站部分)》相关说明安全二处国家电网公司变电所基建、技改施工现在执行的安全规程是1997年原电力工业部发布的《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 -
电力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和变电站的标准化管理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重点要害部门提高了对供电质量的要求,所以电力设备状态检修显得越来越重要。据《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的自动装置检验条例》的要求,常见
-
变电站工作计划
要使一个新站能正常安全的运行:第一、首先制订并完善变电站的各种规章制度,各项责任目标落实到人,分工明确。第二、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提高供电保障,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
-
变电站工作总结
2006年,在领导的关心、同事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南方电网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2006年迎峰度夏及防风防汛各项工作。结合自己的
-
变电站值班员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有限责任技能人员试题库 变电运检专业-变电站值班员(高级工) 二0一一年六月 目录 1. 变电站值班员 ................................
-
变电站工作总结
2012年运行专业工作总结报送单位: 益阳站报送时间:2012年12月目录一、2012年专业管理开展的主要工作 .................... 1二、消缺情况及重大缺陷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