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辅修双学位通知
-
双学位、双专业和辅修通知
2011级双学位(双专业)和辅修专业报名通知单 位:教务处
2011级各位同学: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学校将在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开设2011级双学位(双
专业)和辅修专业。现将报名有 -
2011级本科生辅修双学位报名通知
北 京 工 业 大 学 教 务 处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教发通知[2012] 号 2011级本科生辅修双学位报名通知 各学院、2011级本科生: 根据
-
辅修、双学位常见问题问答
辅修、双学位常见问题简要
辅修、双学士学位常见问题解答1、辅修、双学士学位的开课形式是什么?
辅修、双学士学位的开课形式需根据每学期具体课程的选课人数确定,人数达35人 -
辅修双学位学习经历证明模版
证 明
(辅修/双学位),级4年制本科学生,年9月入学,学号是
同时该生于20年月至20年月参加我校学院(专业)辅修/双学位专业(年制,20年月开班)学习,现已修完该辅修/双学位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
(一)全程教学计划安排
1.全程5个学期共计50学分,分两阶段修满
2.前4学期授课,第5学期论文
3.上课时间为双休日或节假日,每周两天课,每 -
西南科技大学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模版]
西南科技大学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 为深化教育改革,加速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知识复合型人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
-
关于经济管理学院2012年辅修专业(双学位)招生的通知
关于经济管理学院2012年辅修专业(双学位)招生的通知
经济管理学院自2005年开设双学位(辅修)班以来,受到了全校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普遍欢迎,目前已毕业333人,在校修读学生人数达到57 -
淮南师范学院辅修专业及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
淮南师范学院辅修专业及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跨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宽口径、实基础、强技能、能创新”的复合型 -
双学位_第二学位_辅修第二学位_自考第二学位区别
双学位 ,第二学位,辅修二学位,自考二学位
双学位:
双学士作为一种新的学位制度出现在我国紧短短几年的时间,但在国外很普遍。是学生在攻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又修读不同学科门类的另 -
工商管理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模版)
工商管理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计划注:修读辅修专业学分合计为30学分,修读双学士学位学分合计为48学分工商管理专业双学位学位课: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微观经济学、人力资源
-
学院双专业双学位、辅修证书申请报告
**学院双专业双学位、辅修证书申请报告 教务处: 本学期**学院有**名学生修读完双学位规定的全部课程,有**名学生修读完辅修规定的全部课程。以上同学成绩合格,申请相应的双学位
-
什么是双学位、第二学位、辅修二学位、自考二学位
双学位:双学士作为一种新的学位制度出现在我国只有短短几年,但是在国外却很普遍,不但有双学士,还有双硕士和双博士。是指学生在攻读主修专业(即:第一专业,是学生入校时所学专业)学士
-
华南师范大学辅修制、双专业、双学位实施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辅修制、双专业、双学位实施方法为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实行辅修制、双专业、双学位和综合人才实验班培养方式。一、辅修制1、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8级辅修会计双学位毕业论文时间安排
2008级辅修会计双学位毕业论文时间安排
一、确定选题及上交开题报告时间2011年11月13
论文选题参考目录在会计学院网站的下载专区下载,开题报告,定稿封面在我校教务部学生用表 -
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主、辅修及双学位教育管理条例
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主、辅修及双学位教育管理条例一、主、辅修及双学位
学生进校时被录取的所在专业为主修专业,学生修满主修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总学分及各类课程的学分,即可 -
辅修双学位与第二学位的小大自考的区别
辅修双学位与第二学位的主要区别辅修双学位是由高校自行组织,以学分制形式进行课时学习,修够一定学分后由本校颁发相应专业的结业证。招生对象一般是在校大二学生,学位证书是在
-
南昌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修读双学位、辅修专业管理办法(修订)(合集五篇)
南昌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修读双学位、辅修专业管理办法(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加速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开放型、创新型
-
关于做好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在校本科生申报攻读双学位和辅修专业工作安排的通知
关于做好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在校本科生申报
攻读双学位和辅修专业工作安排的通知
各学院: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