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年级上册部编版古诗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专项
古诗专项一、我会选。1.下列加点字读音、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路转溪桥忽见风吹草地见牛羊B.还来就菊花明月何时照我还C.明月别枝惊鹊萋萋满别情D.日暮客愁新客舍青青柳色
-
《六年级上册古诗》
六年级上册古诗20首 1. 《诗经 采薇》《诗经》 节选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阅读材料1 2. 《诗经 关雎》 《诗经》 节选3. 《春夜喜雨》唐 杜甫4. 《马诗》唐 李贺5.
-
部编六年级下册古诗专项练习
部编六年级下册古诗专项练习一、选择1.下列关于诗句中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纤纤擢素手”中“纤”的读音是“qiān”,“素手”的意思是白皙的手。B.“阳
-
古诗考点(部编版一年级上册)
古诗复习(一上) 一、《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敕勒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顾名思义就是歌颂北方敕勒族游牧生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古诗及文言文和翻译
八年级上册古诗及文言文 一、古诗 1、朝代:唐代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
-
第3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宿建德江》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执教:全椒县章辉小学陈良付教学目标1.会写“簸、涯、莺”三个生字。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培养自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一、课标对本年级本学科的基本要求:1、学习习惯(1)培养做读书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2)学会搜集材料并养成习惯。2、汉语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镇中心小学**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无论是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都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进行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多音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多音字汇编báo(薄片)hū(黑糊糊)lūn(抡刀)薄bó(单薄)糊hú(糊涂)抡bò(薄荷)hù(糊弄)lún(抡材)chóu(仇人)dūn(蹲下)féng(裁缝)仇蹲缝qiú(姓仇)cún(蹲了腿)fèng(石缝)rā
-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合集
小数乘法练习题(一)一、一般乘法竖式计算题65×0.70.0016×130.65×0.170.62×5.20.65×7.372×0.038.7×0.927.65×8.53.7×0.0165.76×1.33.83×2.61.28×0.04二、乘数中间
-
部编六年级上册日积月累专项练习题
部编六年级上册日积月累专项练习题1.我们经常用龚自珍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那些默默无闻,甘愿奉献的人。2.大自然虽然不言,但是是有感情
-
六年级上册古诗名句积累
六年级上册古诗名句积累: 写景的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平) 3、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4、此夜曲
-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习题
第一课时一、把诗歌补充完整,再把新补充的句子意思写出来。1.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②江清月近人。2.写出所填诗句的意思。①________________
-
描述古诗六年级作文(小编整理)
中国文化里的一颗明珠——古诗,他从唐代流传到今,很有韵味,诗中包含着是人所有想表达的情感。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描述古诗六年级作文,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8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
-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8.古诗二首
8.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
-
五年级上册古诗(DOC)[小编推荐]
清平调词其一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注释】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