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人教九语上四单元写作
-
人教四语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精选五篇]
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13课白鹅作者 丰子恺
1、 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白鹅的特点是:高傲。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叫声、步态和吃 -
人教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试卷集
一、知识积累(21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惘然(wǎng)嗤笑(chī)阴晦(huì)B.恣睢(zìsuī)胆怯(qiè)给予(jǐ)C.狗吠(feī)戳穿(cuó)妒忌(dùjī)D.诧异(chà)过瘾
-
新版人教英文教案九上unit2
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Learning Target: 1Language Target: Words and key structures 2 Ability Target:improve listening and reading abilities 3
-
四语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
-
人教小学期末四(上)评语
陈南方写给周仕轩:你很大方,帮助过我很多次;你也很聪明,如果认真学习,你可以超越很多同学,只是人必定不会完美无缺,你不爱写作业,你也不认真写作业,而且你也不珍惜爸爸妈妈给你买的东
-
人教二年级上识 字 四
然累得满头大汗,却没有功劳,反而害死了禾苗,哪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徒劳无功) 你能劝劝这个傻傻的农夫吗?(农夫,你这样拔苗助长,只会,你应该 。) 让禾苗自然而然地生长,不破坏它的生
-
人教四语文上教案反思
1. 观 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
-
鲁教版九上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九上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一、 文学常识 1、《晏子使楚》选自《 》,记录了不少关于晏子的逸闻轶事。 2、《童区寄传》选自《》,作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3、《西门豹治邺》选自
-
人教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四单元5课时教案
PEP 4 Unit4 My home
B Let’s talk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听说认读句型Where are …?Are they…?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并在实际中运用。
2. 通过Let’s cha -
九语课程纲要上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一)、识字 1.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写字、释义,会读、会写课文“读一读,写一写”里要求掌握的词语175个。 (二)、阅读(课内) 1
-
人教六上语文单元复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第 一单 元 复习形近字 激(激动) 邀(邀请) 俏(俏丽)峭(陡峭) 悄(悄悄) 津(津津乐道)律(纪律)供(供应)烘(烘烤)暴(暴露)瀑(瀑布)龙(巨龙)庞(庞大)港(香港)巷(巷子)侠(侠客) 峡(峡谷)
-
人教语文四上第3单元反思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 《触摸春天》是一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
-
人教六下第三、四单元学习要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要
班级:姓名:
一、词语。
书籍慈祥军阀娱乐抽屉僻静恐怖皮靴宪兵严峻匪徒提审会意 围歼战黑魆魆憧憬璀璨彻底送葬追悼会 炊事员 哀思审阅宫殿 -
人教语五上近义词和反义词盘点
人教语五上近义词和反义词盘点 (一)近义词: 担忧——担心贪婪——贪心 惧怕——害怕 依依不舍——恋恋不舍 起码——至少急切——迫切 隐藏——隐蔽 毫不犹豫——毫不迟疑 鼓励
-
人教九上化学导案(共5则范文)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自主学习案.●厘清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理解自然,适合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2.理解到化学
-
人教九上语文课文题目及作者串联
人教九上语文课文题目及作者串联
诗人,就要有毛泽东的大气磅礴,一曲《沁园春 雪》,引发无数英雄豪杰竞相折腰;诗人,就要有郑愁予的浪漫柔情,一首《雨说》,蓄满对大地儿童无限甜蜜深 -
《傅雷家书两则》人教九上13
教学依据 世上有一座桥,这座桥便是成长的桥。它是父母用自己的青春为子女搭起的一座生命之桥,是用希望和奉献搭起的一座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梁。 傅雷和他的夫人就为他们的儿
-
九语下第六单元教案
21《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