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上海中考默写
-
中考英语单词默写
九年级单词默写(汉语) Until 1. n. 教科书;课本2. n. 交谈;谈话 3. adv. 大声地;出声地4.n. 发音;读音 5.n. 句子6.adj. 有耐心的n. 病人 7.n. 表达(方式);表示8.v. 发现;发觉9.n. 秘
-
中考古诗文默写
中考古诗文默写 一、理解型默写: 1、 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的诗句,由此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是: . 2、杜牧《泊秦淮》中抒
-
中考名句默写集锦
中考名句默写集锦
1.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曹操的《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 -
最新中考名句默写
最新中考名句默写 一、直接默写 (一)背诵优美的诗文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请你根据上下句默写出相应的诗句。 1.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问渠那得清如许,
-
中考现代诗文默写2013
2013中考现代诗文重点句子默写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_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
-
中考初中语文古诗文默写
中考初中语文古诗文默写 易考名句汇编 一、《论语》十则(第1册)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
2012新版语文中考古诗文默写
2012新版语文中考古诗文默写 1.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___,__”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
-
中考古诗文默写测试
中考古诗文默写测试 每空1分,共100分。 1、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中用来表达征人归心切、思
-
2012福州市中考必备古诗文默写
福州市2012年中考语文要求背诵、默写的古诗文 一、七年级上册 1.《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2018中考古诗文默写(5篇)
中考古诗文默写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中考默写试题及答案
中考默写题的分类及突破方法近几年,背诵默写题已成为中考语文的必考内容。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可以发现每张试卷的默写题分值少则6分,多则10分,能不能拿稳默写题的分数,也是决
-
中考名句默写填空
古诗词文检查 姓名: 1.《论语》中孔子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 2.《论语》中说,我们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 )。 3.《论语》中阐述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4.《论语
-
中考语文名句默写汇总
中考语文名句默写汇总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
自制2018中考语文默写
七上 1. 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2.____________________ ,随风直到夜郎西。 3.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______。 4.潮平两岸阔,__
-
2011中考诗句默写训练
2011中考诗句默写训练 (2)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 (3)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岳阳楼记》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语句是: , 。 (5)潭中鱼
-
上海高考古文默写范围
(一)高中考纲要求必备古诗词 1.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
-
2018届上海中考考试篇目 古诗文鉴赏默写所有30篇目
中 考 古 诗 文 篇 目 复习 共30篇 1 / 10 目录 一、文言文 六上:为学; 六下:天时不如地利、橘逾淮为枳; 七上:伤仲永、周处、小石潭记、卖油翁、核舟记、口技、愚公移山; 七下:
-
深圳中考古诗文理解默写
深圳中考古诗文理解默写 1、杜甫《春夜喜雨》中,经常被引用来比喻进行思想教育要用恰当的方法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